错误

2024-06-02

错误(精选12篇)

错误 篇1

作为一名教师, 你一定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中批阅过各种错误.看到纸上的“×”, 你是烦恼?生气?或是心情沉重……会不会有一点点喜欢呢?许多教师视错误为洪水猛兽, 避之而不及.可是“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更何况“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布鲁纳语) .事实上, 对于教师而言, 学生的错误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这些“财富”能让你追溯学生的思路, 从中看到智慧的火花;这些“财富”能让你反思你的教学, 从中受益;这些“财富”能让你看到学生的欠缺, 帮助他们弥补;这些“财富”也能让你看到学生的可爱, 让你会心一笑.

一、火眼金睛———通过“辨错”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因此, 出错在所难免.出错, 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 认识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出错, 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 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 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 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教师不应将错误视之为洪水猛兽, 或“快刀斩乱麻”, 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 再接二连三地提问, 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 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 都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可以想到, 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 企图直接拉住学生迈向“错”的脚步, 结果就可能阻断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在回味疑惑、反思的境界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让学生带着火眼金睛发现错误, 还要适当地设置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惊奇感的问题, 让学生在辨析错误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并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迁移知识、分析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二、对症下药———通过“纠错”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从知识的定义、本质出发辨错, 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错误进行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来源并发展该问题, 找到更成熟的解法和一般结论.笔者尝试在典型的纠错过程中让学生暴露思维,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错误和失败, 通过纠错回顾解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整理思维过程, 寻找错误原因, 寻求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上的漏缺, 概括总结出一般方法和规律, 使解题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求出一解, 导致不完整解题,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出现漏解情况的原因, 积累经验, 强化数学分类的严密性、分类标准的科学化, 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层次、有步骤地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三、将计就计———通过“用错”激发创新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数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而课堂上发生的错误并非是一文不值的, 它往往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应该善于巧用错误, 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引领学生从错中找出合理的一面, 从错中找出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 把“错误”资源巧妙地予以运用, 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 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七年级期末复习课中笔者给出了一个化简题目:, 并请两位学生板演, 其中一位学生通过通分求出正确的结果, 而另一位学生解的过程是:原式=3 (x-1) +2 (2-x) =3x-3+4-2x=x+1.当笔者点评这个学生的解法时, 引来了一些嘲笑, 于是笔者立即问:错在哪儿呢?学生回答道:“把方程变形 (去分母) 搬到解计算题上了, 结果丢了分母.”这个做错的学生面红耳赤, 低下了头.但这时笔者来了一个“顺水推舟, 将错就错”: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 虽然解法错了, 但却给我们一个启示, 该题若能去掉分母, 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 因此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就得出了.

去分母得:3 (x-1) +2 (2-x) =6A,

去括号得:3x-3+4-2x=6A,

合并同类项得:x+1=6A,

这时学生都赞叹这种解法很有创意, 同时这种新颖的解法也唤回了做错该题的学生的自信,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 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教师经常碰到的, 它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 或是产生负迁移, 它往往带有普遍性.因此, 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客观辩证地分析, 不必“如临大敌”, 而应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 研究它的起因, 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 然后把“错误”资源合理地予以运用.

四、巧设陷阱———通过“诱错”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 诱使学生“误入歧途”, 制造思维冲突, 诱发灵感, 产生真知.这样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 又能使学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 有利于自诊自治, 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例2】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 笔者有意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错误”:在■ABC中, a、b、c为∠A、∠B、∠C所对的边, 其中a=3, b=4, 求c的值.很多学生答道c的值为5.此时笔者不加以评价, 试图让学生自己从“圈套”里走出来.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1: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不能用勾股定理,

师: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即当是直角三角形时, c的值是多少?

(这次全班的结果都是5.笔者没有评价, 让学生继续思考.)

生2:不对,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时, c应该是5或7.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2:当c是斜边时, c=5;当b是斜边时, c=7, 而a不可能是斜边.

师继续追问:如果是锐角三角形, 求c的取值范围.

(几分钟过后,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

生3:c<5, 因为∠C是锐角, 所以它所对的边c应小于∠C是直角时所对的边5.

(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 又有几位学生举手)

生4:不对, 应该0<c<5, 因为边长是正数.

生5:不对, 应该是1<c<5, 因为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 c的取值范围是1<c<7, 结果应该是它们的公共解.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

这时全班学生都已误入了教师所设的“陷阱”, 因为他们只考虑了∠C是锐角, 而没有考虑∠A与∠B是锐角.

师:由前面可知当c=5时, 是直角三角形, 而也在1<c<5在范围内.

受到教师的启发, 学生更加投入了.

生6:1<c<5能保证∠C是锐角, 而不能保证∠A与∠B是锐角.

生7:答案是<c<5.若∠C是锐角, 求得1<c<5, 若∠B是锐角, 则∠A也是锐角, 求得<c<7, 结果<c<5是它们的公共解.

通过对这道题的解答, 学生走进了“陷阱”, 又从“陷阱”里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 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时也应当指出, 如果置学生错解思路的闪光点于不顾, 急于亮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而另起炉灶, 那么不仅错过了培养学生的试错能力的机会, 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错误 篇2

相关文章阅读:

IE提示脚本错误解决方法:

1、点击“开始”菜单,打开“运行”。

2、输入regsvr32 jscript.dll后选择“确定”。 出现提示后,点击确定,

3、再次输入regsvr32 vbscript.dll选择“确定”。 再一次出现提示后,确定。

有时候,脚本错误也可以是你的浏览器本身有问题导致,尝试修复你的浏览器,可以使用如360安全卫士进行修复。

脚本script是使用一种特定的描述性语言,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可执行文件,又称作宏或批处理文件。脚本通常可以由应用程序临时调用并执行。各类脚本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网页设计中,因为脚本不仅可以减小网页的规模和提高网页浏览速度,而且可以丰富网页的表现,如动画、声音等。

胡佛:错误时间里出现的错误的人 篇3

1929年3月4日,埃尔伯特·胡佛宣誓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这个新领导告诉冒雨观看就职演说的50万首都居民和无数广播收听者说:

“美国几百万个家庭生活在幸福和机遇之中。”他语调呆板但用词仿佛神谕,“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种族,一个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文明,”他说,

“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担心,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一句话可以概括他就职演说的中心:

“没有一个国家比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更安全的了。”

很明显,这些话是他整个竞选团队的意思,但是批评家还是用这些话来攻击他,1932年,一个记者写道:

“美国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总统候选人如此不计后果地走极端,他对复仇女神发出挑战看她能如何报复。”

但是在1928年,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胡佛的断言非常有理。几十年来,美国民众看到消费主义的文化繁茂生长:福特车,斯蒂贝克车、皮雅士一雅路车、冰箱、电烤机、人造纤维连衣裙进入普通工人家庭,牛气冲天的股票市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伴随着实际工资的不断增长,1929年的失业率不到3%。

胡佛入主白宫之后,牛市更旺,“从缅因到加利福尼亚,从华盛顿到佛罗里达,人们都通过经纪人在纽约购买股票,来自国家各个城市的信息表明人们坚信胡佛政府将给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纽约先驱论坛报》这样报道,到了9月,通用电气的股价是396美元,是1928年春天价格的三倍。

但是狂欢和繁荣没能持续下去,通用股价飙升的一个月之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开始营业,但是这一天成交量不多,价格急剧跳水,根本控制不住,到了11点钟,交易所变成了疯狂甩卖的地狱,11点30分所有人都陷入了绝望的恐惧之中。10月29日,

“黑色星期二”,情形更加可怕,价值300亿的有价证券瞬间蒸发了。第二天的《纽约时报》报道:昨天股票价格几近崩溃,是股票交易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交易日。到了11月中旬,企业的价值平均比10周前减少了一半。

前期救市

胡佛的前辈也曾面对财政危机,但是没人为他留下有用的经验。在以前的经济衰退中,从1837年延续到1894年的不景气中,总统马丁·范布伦(1837~1841年)、詹姆斯·布坎南(1857~1861年),尤利塞斯·格兰特(1869~1877年)什么都没做。而格罗弗·克利夫兰(1885~1889年)采取强硬手段反对给遭遇不幸的人提供帮助。后来,胡佛也被归入了“无所为”一类的总统之列,实际上,正如人们对一个曾经是活跃的商业部长的人所期望的那样,胡佛以值得赞赏的敏捷试图阻止经济衰退的洪流。

从1929年11月中旬开始,整整9天时间,总统召集工业、财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农业、工会和联邦储备系统的领导人齐聚白宫。在这次为企业繁荣而举行的会议上,总统要求企业保持现有的工资水平,他认为这项政策不但有利于工人也因为保持了消费购买力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工会不要罢工,不要要求增加工资。

为了稳定民心,胡佛避开人们熟知的“恐慌(panic)”这个词而用“萧条(depression)”来指称这次经济衰退,这个不幸的选择让胡佛本人与这次经济大危机永远绑在了一起。胡佛说“国家的基础经济——制造业和商业贸易一直在正确与繁荣的轨道上运转,”他宣布,

“任何对美国经济的未来缺乏信心都是愚蠢的。”

一开始,胡佛的成功出人意料,资方和工人真的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商业部仿照下属的170个同业工会的经验创造了一个“国家商业调控委员会”,从白宫出来之后,福特汽车的总裁亨利·福特说,他不但愿意遵照总统定的工资标准甚至愿意提高工资。胡佛说服铁路巨头们的投资计划照常进行,国家电力照明公司保证投入1亿美元比他们在1929年投入的还多。

除了督促州长鼓励各州加快建设之外,总统还促成国会拨款1.5亿美元用于公共工程,此外还通过了一项减税政策。胡佛还“哄骗”联邦储备局扩大资金发放,提供更多的贷款。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时所收取的利率也就是贴现率降低到2%的情况。胡佛设立了“联邦农业委员会”稳定农产品价格,在开始的几个月里,效果很显著,美国小麦的价格每蒲式耳比欧洲贵25美分。

尽管所有这些措施都应该由白宫领导和推动,但是胡佛想限制政府的角色。他要求国会不要去管什么经济建设,他建议州长在公共建设投资上既精力充沛同时又要谨慎小心。实际上胡佛把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全部责任都推给了古老的“公司委员会”,而它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领导作用到底该有多大。国家商业调控委员会仅仅满足于扮演建议者的角色,而且,既然胡佛说整个经济体系是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调查为什么经济会衰退,是否需要改革这样的问题了。

胡佛相信,美国短期内就能像1921年那次衰退一样恢复过来,因此根本不需要什么剧烈的补救措施。从商业公司报道的年终利润率,股票市场的几个方面来看,经济确实有所恢复,与过去的经济危机相比,1929年底也没有大型的银行和公司破产,人们总是批评胡佛没有意识到股票市场崩溃引发了全面的大萧条,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过大萧条会持续10之久。1929年年末,

《纽约时报》评选的年度最重要事件是伯德上将在南极的探险,而不是华尔街的大崩盘。

胡佛从没有说过“繁荣就近在眼前”这样的话,是他的副总统说的,但是他确实拒绝面对现实,1930年5月他宣布:

“伟大的经济经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成功。”他告诉商业部长,

“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持续努力我们很快就会恢复。”6月,由银行家和主教们组成的代表团拜访白宫,要总统注意日益加速的经济滑坡的时候,胡佛明显有点恼火,他认为经济正在抬头,失业率在下降,

“绅士们,你们晚来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对胡佛来说,真是祸不单行,1930年夏天,就在工厂企业艰难挣扎的同时,一场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干旱降临在美国的心脏地带。但他认为受灾数字被大大夸大了,红十字会的官员也认为大多数饥饿的恳求者是伪造的,从而拒绝提供他们拥有的紧急物资。州政府估计需要1.2亿美元,虽然这是最保守的估计,但是联邦提供的援助只有25万美元,而且其中没有食品。

胡佛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不管是对干旱州还是整个美国,都反映出对什么都管的联邦政府的憎恨和对“当地政府负责”的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他坚信私人给予的传统,对于在贵格派博爱思想熏陶下长大的人来说由政府来提供救济是难以想象的。假如援助是来自华盛顿,他认为就会损害接受救济人的品性,而且会让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失去机

会,在胡佛看来穷人应该一直依赖并感激他们的富人邻居。

但是1930年秋天,城市里到处是失业者,乡村更是一片狼藉,总统中期选举期间要求他召开特别的国会会议,国会要求发放10亿美元债券帮助失业者摆脱悲惨的境遇,胡佛被激怒了。不久,他收到一份解释为什么联邦救济迫在眉睫的详细说明:

“社区无能为力,州政府手忙脚乱,当地人厌倦、沮丧、无序、混乱,社区的任务太重了,它们的支柱已经倒塌。”胡佛几乎不能忍受这样的观点,他说:

“美国不可能在恶意的悲观情绪之下,在灾难贩子和哭泣的人手中成长为伟大的国家。在哀嚎悲叹或者由理论家所表演的戏法之下,我们所有人的幸福也不会得到重建。”

1930年10月,大萧条开始一年之后,胡佛才设立了“总统就业紧急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也不是为了解决困难,而是为了阻挡日益增长的失业者对救济金的需求。虽然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500万人,总统就业紧急委员会却没给任何一个州一文钱,而是让报纸刊登一些空洞的标题,比如督促人们雇人“打扮”自己的房子。要求各州分享他们对付失业率的计划和经验,而总统就业紧急委员会则没有任何计划。

1929年以后,人们对胡佛政策的信任已经所剩无几了。资方咬住工资率,所以就减少工作时间,这样工人周薪的钞票越来越少。在1930年,工厂的平均工资减少了35%,底特律比上年少生产了200万辆汽车,2.5万家企业破产,到处是这样不受欢迎的消息。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美国需要总统的指引和安慰,但是却一无所获。

“如果你想知道世界上对任何事情最暗淡的观点,”胡佛的妻子曾经说,

“那就问他吧。”胡佛找不到任何让这个国家重整旗鼓的动力,

“你不能从我身上找到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对自己的属下这么说,一个白宫的工作人员曾说,

“胡佛从没说过谢谢,见面连头都不点,从不说‘早上好’,从不说‘圣诞节快乐’也不说‘新年好’,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星期日也不例外,如果说不是更努力的话,他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他总是愁眉紧锁,满脸担忧。”

胡佛总统不知道怎么把手伸向那个绝望的国家。伦敦《泰晤士报》驻华盛顿记者韦尔默特·刘易斯说,胡佛“能够计算波长,但是却看不到颜色……他能理解音频却听不到音律。”传记作家亨利·普林格尔写道,胡佛在发表公共演说时不做一个手势,

“他的下颚在衬衣之上快速安静地运动,面无表情。”

选举中失败

在1930年总统中期选举中,美国人用手中的投票表达了对总统的意见,结果让胡佛非常沮丧。他所属的共和党在国会中的多数党地位动摇了,在参议院中的17个席位的优势减少到1个。1931年第72届国会上,共和党在众议院中失去了52个议席,这是自从1919年之后民主党首次控制了众议院。

但是中期选举并没有给胡佛敲响警钟,而是让他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他1930年12月的政府咨文中,胡佛宣称,

“通过劫掠公共财富,繁荣不会得到重现。”他的这番话是在危机时刻,就在财政体系开始不支的时候说的。在1930年的最后两个月里,600家银行破产倒闭,12月11日破产的美国银行让40万个储户,主要是犹太服装工人的生活积蓄瞬间灰飞烟灭。其中很多工人刚刚移民来到美国,他们信任这个银行,因为它的名字说明它是美国政府的左膀右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破产。

接二连三的不幸事件,让胡佛总统更加焦虑,他试图通过平衡预算,解决财政危机,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我们的收入之内花费。”胡佛说,他一直坚信这才是刺激经济的根本,他说,比股票冻结更可怕的是美国人冻结对政府的信任。为了鼓励投资者,他选择削减政府花销。

1931年,对胡佛的救济理念人们越来越愤怒。但他还是坚持让社区去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而此时100万美国人在被戏称为“胡佛卧铺”的运输车上寻找庇护之所。很多社区最好的生活水平是仅能糊口。无家可归的失业者在大城市见缝插针地用边角废料修筑遮风挡雨的棚户,这些悲惨的城市贫民区被称为“胡佛村”。到1931年五六月间,美国失业人数达到800万,此时的胡佛从人们在其就职仪式上欢呼的“伟大的工程师”变成了“最大的小气鬼”。

1931年的春天,胡佛的农业计划遭遇惨败,在前几年,稳定谷物公司买下过剩的小麦之后,发现小麦的市场价还是起伏很大。随着存储量越来越多,更本无法处理,买下的棉花也是同样的结果,而胡佛拒绝控制农业产量,结果导致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

1931年6月,稳定谷物公司支撑不住了,拒绝再买入小麦,而且把2.57亿蒲式尔小麦投入市场,市场上小麦价格随之跌到谷底。稳定谷物公司用于购买小麦的5亿美元中的3.45亿美元不翼而飞。棉花最终下降到每英镑4.5美分。政府从市场上购买了350万包棉花,但是随后1000万包棉花涌入市场。稳定谷物公司投降之后,胡佛本来就认为政府管得已经很宽了,这下干脆对乡村撒手不管了。结果农场遭受灭顶之灾,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农场的破产把几百家银行拉向了破产的深渊。在胡佛的总统任期结束之前,1/4的美国农场主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他们的土地、股票、谷仓和家园,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是他们家族几代人积累的财富。

或者是出于信仰,或者是为了替自己辩护,胡佛为经济恢复如此缓慢提出了新的解释,

“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存在于美国之外,”他在1930年12月说,

“我们的恢复被那些外部力量所产生的无根据的恐惧和忧虑拖累了。”在1931年6月,胡佛把大萧条的不幸归结于“欧洲大战的邪恶后果——巨大的税收、增长的军火开支、政局和社会的不稳定,新边界造成的经济生活的崩溃。”他对自己的假设越来越有信心,后来干脆明确地说:

“如果没有战争,我们就没有这次大萧条。”

1931年10月,胡佛因在哈佛大学体育场举行的世界职业棒球赛回到了费城,两年以前他在此受到了热烈欢迎,如今等待他的是一片嘘声。就在比赛开始的那天,费城最大的银行富兰克林信托公司宣布破产,正如一个政府官员所说,当天“歇斯底里和不适的心理反差同时抓住了公众。”

富兰克林信托公司所经历的痛苦,不久之后另外的几十个金融机构也品尝到了。因为英国放弃金本位制,一个月之内美国有522家银行倒闭。这个秋天,出现了美国银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金银外流事件,从银行地下室里提走的10亿美元的黄金,被人们藏在咖啡壶里、床垫下面和其他可以藏东西的地方,再没人说“像银行那样安全”这句俗语了。

在1931年12月的国情咨文中,胡佛坚持,

从错误中来,到错误中去 篇4

题目:已知抛物线y=-x2+mx+1和点A (3, 0) 、B (0, 3) , 求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一、暴露错误过程, 从错误中来

学生主要有以下两种错解:

错解一:直线AB的方程为x+y-3=0。

由方程组

于是由△= (m+1) 2-4×4>0,

解得m<-5或m>3

错解二:要使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

则抛物线y=-x2+mx-1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0, 3]…… (1) ,

同时抛物线y=-x2+mx-1的顶点在直线AB x+y-3=0的上方…… (2) 。

由 (1) 得

由 (2) 得

解得

综上。

二、反思错误成因, 寻纠错方案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 在加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压力, 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错误常“死灰复燃”,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总喜欢教学生应这样做, 不应该那样做, 而没有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对错因的分析上;学生也喜欢把错误原因归结为自己的粗心大意, 这样, 学生对自己错误认识就不深刻, 屡纠屡错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很多, 如本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错误:

1. 概念理解模糊

此题涉及圆锥曲线、常用逻辑用语知识, 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 但一些同学对这些基本概念理解模糊, 出现以下错误:

(1) 充分、必要性的概念不清

从错解一、二都能看到, 学生寻求的只是必要条件的过程, 并没有说明充分性。要分清充分必要性关键是分清谁是条件, 谁是结论。条件推出结论, 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结论推出条件, 条件是结论的必要条件。同时结合物理中的电路图知识, 可使充分、必要性的这些极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不仅使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而且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到所学知识是那样自然、亲切, 那样息息相关。事实上, 学生如果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了, 对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就能自查出来。针对这个问题, 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马上能举出反例。

(2) 直线、线段不分

把直线方程等同于线段方程, 事实上, 线段AB的方程有隐含条件:x∈[0, 3] (或y∈[0, 3]) , 我让学生自己找错误, 学生积极响应:

学生1:当m=4时, 抛物线y=-x2+mx-1与直线AB有两个交点 (1, 2) 、 (4, -1) , 但与线段AB只有一个交点 (1, 2) 。

2. 推理能力欠缺

有一半同学通过粗糙的图形, 得出错解二, 使m的范围扩大。事实上, 当抛物线y=-x2+mx-1的顶点在直线AB的方程为x+y-3=0的下方时, 也可以符合题意。此时此刻, 课堂又沸腾了, 大家觉得解法二有问题, 但一下子又很难发现其破绽, 可谓“此中有意, 欲辩已忘言”。我启发学生仍可通过举反例来说明, 此时有部分学生领会了, 自觉地在演算起来。

学生2:当m=3.1时, 抛物线的顶点在直线AB的下方, 但与线段AB有两个交点。

教师:很好!你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了问题。刚才我看见有一些同学在画图, 那么能否用图来说明呢?

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有困难, 于是我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图形, 通过直观的图形, 学生对解法二的错误一目了然。

3. 等价转化能力欠佳

此题是个中档题, 错解一的学生是想通过代数的方法求解, 但没有等价转化为方程x2- (m+1) x+4=0必须在[0, 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错解二的学生是想通过几何的方法即数形结合法求解, 但没有进行等价转化, 从中说明学生的等价转化能力欠佳, 有待提高。

三、提取合理成分, 到错误中去

通过对错误的分析, 学生能对错解一作出正确的解答,

学生3:直线AB的方程为x+y-3=0,

由方程组

得x2- (m+1) x+4=0。

于是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是x2- (m+1) x+4=0在[0, 3]有两个不同的解。

于是由根的分布知

解得。

但是对错解二, 学生知其错, 而不能改之。

我说:“大家从刚才的作图过程中, 能否得到启示?从数形结合可看出, 如果抛物线上的点都在直线AB的下方是不符题意, 而抛物线的顶点不一定非要在直线的上方不可, 说明了什么?”

学生4:哦!对了, 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是

抛物线y=-x2+mx-1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0, 3]…… (1) ,

同时抛物线y=-x2+mx-1上存在这样的点, 使得它在直线AB x+y-3=0的上方…… (2) 。

我说:很好!你能从错解二中提取合理部分, 并能加以正确转化。大家再看 (2) 是个什么命题?如何求解?

学生5:这是一个特称命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采用它的反面求解, 即:抛物线y=-x2+mx-1上任意点, 都在直线AB x+y-3=0上或下方。也就是x-x2+mx-1-3≤0恒成立, 从而△= (m+1) 2-4×4≤0, 解得-5≤m≤3。

所以满足 (2) 的m的取值范围为m<-5或m>3。

而由 (1) 得

2

所以。

我说:“他采用了“正难则反”的策略得到 (3) 的解, 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常用逻辑用语我们要会对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加以正确的否定。

我本想到此这题就结束了, 但有学生6又说:“老师, 既然用数形结合求解, 何不直接从图形上看出它的关键位置呢?”

学生都纷纷朝学生6看去, 原来是我班的一个外号叫“调皮王”的学生。

学生6:“它的关键位置是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相切及抛物线过点 (3, 0) , m的取值范围就介于这两者之间。”

妙!学生都为他的精彩解答拍手叫好, 我说:Good!这种解法简洁明了, 这种方法我事先也没有想到, 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同学们都笑了。

我说:对刚才的三种解法, 各有各的优点, 对解法一、二是通法, 解法三快速方便, 同学们课后可好好反思一下, 同时思考下面两个变式题:

变形1:已知抛物线y=-x2+mx-1和点A (3, 0) 、B (0, 3) , 求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一个交点的充要条件。

变形2:已知抛物线y=-x2+mx-1和点A (3, 0) 、B (0, 3) , 求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没有交点的充要条件。

四、教学反思

1. 以学生为主体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往往就是凭经验办事, 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都嚼烂喂给学生, 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兴趣, 不需要学生认知撞击, 反复试误, 自主消化, 久而久知, 学生的“消化”能力下降, 主动探究意识减弱, 创新习惯消失, 教学经验成了绊脚石, 教师唯恐学生不会, 反复强调重点、难点、关键 (其实重点、难点、关键可能因人而异) , 唯恐学生做错, 反复强调注意点, 唯恐学生掌握不全面, 考试考不好, 采取“深挖洞” (补充许多内容) 、“广积粮” (介绍各种题型) 、“反复练” (题海战术) , 最后往往是“广种薄收”。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 修正假设, 使学生对数学认识水平不断复杂化, 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及时暴露出错误, 呈现出他们所有的“病症”, 然后教师有所指的、有针对性的处理教学, 虽然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高了, 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也是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 我们要有勇气做到这一点。那些只顾自己“发泄”得痛快的“一言堂”教学, 表面上没有问题和错误, 好象节奏快, 容量大, 实质是抹杀了学生的差异, 隐藏了诸多问题和隐患, 是害人害己, 误人子弟的作法。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习惯, 分析问题时让学生先想一想, 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做一做, 课堂复习让学生先悟一悟, 订正作业考试中的错误让学生先试一试, 能否自己订正。其次还要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上做好文章,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怎样简单, 毕竟经过自己的思考, 这是形成求知欲的起点, 而全由教师提出问题, 很简单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学生感到厌倦, 上课打嗑睡, 过于复杂的问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苦思冥想也想不出, 又会失去自信心。

2. 以教师为主导

错误地犯错误作文600字六年级 篇5

经验是在脱发之后,生活给予你的一把梳子。错误则是你脱发的原因。不必追问错误的原因与结果,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人的悲哀在于过度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完美,他总是觉得既然生是不可能由自己掌握的,死也不可能谋事在天,仅有的数十年光阴岂能恣意游荡,为了墓志铭上一段闪光的印记,于是便奔波劳碌,祈求着那几乎为零的成功,只有被历史的波浪推倒浪尖上的几个侥幸的人才会得到亿万人的顶礼膜拜。

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自己在犯错误。无论是对于错,是与非,自任他人评说。的确,走自己的`路要靠脆弱的坚强,“让别人去说吧”则是虚伪的狂妄,也许有一天人类都被“醍醐灌顶”了,没有参照与对比,反都成了一群白痴。错误的人生是一种完美,因为没有完美的以至于没有错误的人生。而错误不是为自己愚蠢找的借口,那是使自己更加睿智的一个台阶。即便是错误,也要与众不同,意义非凡。

人生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重压越大,你便会越深入生活之中,何必要苛求并一味地掩盖自己的无知?我们实际上都在为明天而唯利是图,何必勉强做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面孔。我们都已沦为岁月的奴隶,任凭命运留下沧桑的痕迹。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但没有多少人会找到真正的光明。人类不必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驻足不前。事实上也原本没有那么多的事原本是正确的。我们在挣扎却仍然痛苦,还不如睁大眼睛,一直向前。若你发现你自己的眼睛欺骗了你自己,那很可怜,可是若你有天猛醒,知道你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不时可怜而是可悲了。

我们实际上都已明白,只是没有勇气正确地犯错。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错误没有使他们跪下来。

我们也需要自由的翅膀。

迷茫中,我听见鸽子在无声地飞翔,飞向黑暗的远方。

★ 犯错误后深刻检讨书

★ 学生犯错误检讨书

★ 工作中犯错误保证书

★ 犯错误学生检讨书

★ 二年级犯错误检讨书

错误 篇6

关键词: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纠正策略

一、错误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們在对对比分析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错误分析理论。1967年,科德(Corder)正式提出了错误分析理论。他认为,错误分析是对目标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所产生错误的性质、产生原因,并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和观察来寻找学习者出现错误的来源。研究错误分析理论与实践对英语教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可以辅助教师正确地处理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错误,并对其错误加以适当的更正。

二、错误原因

学生在定语从句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法知识劬全面系统

大多数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定语从句学习过程中犯错的原因是对但由于春节语法规则掌握不牢固。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够系统全面,就会导致他们错误的认识。如:What have you got____ will help a cold. Do you have anything____ you want to say for yourself?在两题都是考查关系代词that的使用情况,许多学生往往只知道that的一些基本用法,平时没有归纳总结,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一些知识点就容易忽略与遗忘,导致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碰到这方面的问题自然就容易出错。

2.缺乏必要的英语语法与词汇知识

大多数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定语从句出错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基础不好。学生不清楚英语语法和词汇的基本知识,这对他们学习定语从句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些同学在做题时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更谈不上去解决问题。如:This is the museum______ I visited last week.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判断出visit是及物动词,因此也就无法知道关系词在从句中所做的成分,出现错误就不可避免了。

3.语言迁移

戴炜栋指出,语言迁移是二语学习者出错的原因之一。同行可称为语际干扰,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干扰二语学习,造成学习者的目标与使用错误。二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离不开母语的帮助,母语对目标与的学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母语是学习者最习惯的表达手段,并且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的中介语中。这就会影响学习者习得目标语的规则,出现各种错误。高中生在使用定语从句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学生的母语中没有定语从句这种语法现象,汉语中虽然有定语,但与英语中定语从句这一结构相差甚远。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用法规则,且尚未完全形成使用定语从句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运用过程中会经常出错。

三、错误的纠正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错误分析理论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是何时纠错,怎样纠错,由谁来纠错。这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什么时候纠错

在纠错时间上,教育心理学上有“纠错黄金期”的说法,即学生积极性的最高时期,是学生发现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第一次机会有关错误的宝贵期,学者们并未对这一观点达成一致,但普遍认为应一句错误的类型来决定何时纠错。如在语法练习时,海德克逊(Hendrickson)认为出现错误必须及时更正,而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则可以延期纠正。如果出现了纠错时间错误,则很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尤其是对较内向和面子小的学生,这种纠错的负效应更为明显。邱兆杰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语音、词汇、组织结果等错误应随时纠正,而拼写、标点符号等错误则偶尔纠正即可。

2.怎样纠错

当教师决定纠错时,教师就应该考虑怎样纠错这一问题。海德克逊(Hendrickson)将纠错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纠错,即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立即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提供修改的意见。二是间接纠错,即暗示错误存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改正错误。而纠正中学生在学习中易犯的错误时,纠错要偏向于大错误而非小错误。如:“I like take taxi but my friend said so not that we should be late for school.对于这个错误,就属于大错误的范畴。教师应该立即更正这个错误。而如:”If I heard from him I will let you know.”类似这样的小错误则尽量不纠正。因为这样的错误并不能影响学生对意义的理解。

本文根据错误分析理论,对高中生英语定语从句的学习进行调查,发现了高中生在学习定语从句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训练。其次语法教学要更加的全面和系统。对学生而言,自身要补缺补差,努力提高自身英语基础。再次就是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要及时的复习。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8-08.

[2]李陆桂.高中英语语法大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3]Brown D.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原则.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02.

[4]高丽新.教师纠正反馈语的类型及作用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8(2).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错误 篇7

教育专家成尚荣说:“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 课程才能生成, 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 课堂才是最活的, 教学才是最美的, 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该掩盖错误, 而要要学会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 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 使之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 几种变“废”为“宝”的方式:

一、自主纠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 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 蹲下身来, 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 让学生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 耐心听他们的表述,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 不断鼓励,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信心倍增,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抓住了看似因学生粗心引起的错误, 让学生展开讨论, 寻找出错的原因和这种错误给人的帮助、启示。这样做, 不但让学生对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而且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 使出错学生觉得“我的错引起了同学们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 我也很了不起, ”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

二、主动亮错, 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调查表明, 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造成了较多学生出错时有挫折感。因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堂教学出发, 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 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完乘法后, 我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解决:

1. 有两瓶花, 每瓶插8朵, 一共插了多少朵?

2. 有两瓶花, 一瓶插了8朵, 另一瓶插了7朵, 一共插了多少朵?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 发现学生第2题错误率挺高, 有四个错误算式 (1) 8×7=56 (朵) ; (2) 2×8=16 (朵) ; (3) 2×7=14 (朵) ; (4) 2+7+8=17 (朵) 。显然学生是受了解决乘法问题的思维定势, 没有真正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 乱凑数列式。这种错误在我的预设之中, 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讨论交流, 重新分析题意, 找到出错原因, 还达成共识:以后做题要多读多想, 不可胡乱凑数列式。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确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事实的建构性, 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应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生的, 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里我紧紧抓住这一错题所生成的教学资源, 完善自己的预设, 让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 这样的数学学习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三、引导评错, 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调查表明, 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造成了较多学生出错时有挫折感。因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堂教学出发, 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 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评价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诱导探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 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 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 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 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 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 甚至诱导学生“犯错”, 使其“上当”, 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 指出他们的错误, 并通过辨析, 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 吸取教训, 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我在执教中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学生不但知道了错误的存在, 而且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 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五、鼓励“记错”,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积极作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错误原因进行整理、记录。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改错本”, 记录下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记录时既要记下是怎么错的, 也要记下是怎么改错的, 有什么心得。让学生定期阅读“改错本”, 每阅读一次就是对出错、纠错过程的一次回忆, 使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跌倒”了, 就应该记着这个“痛”, 并从什么地方“站”起来。

错误 篇8

片段一:

在学校的听课中, 一位年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结论”中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生思维踊跃, 发言积极。就在我以为这又是一节轻松的好课时, 接下来的教学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出示: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45+63) +37=45+ (63+37)

52+36+48=36+ (52+48)

48+69=48+69

(前两题学生能轻松回答)

师 (指着第三题) :这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1:加法结合律。

生2:不对, 加法交换律。

生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 (指着第四题) :这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4:交换律。

师:对吗?

生5:老师, 你出错题了?

师:不是我出错题了, 是你们错了, 这题根本就没有运用运算律, 因为交换律是要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而这里没有, 明白了吗?

听课后我感觉此处处理过于突然, 学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 于是也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了我班的学生。

片段二:

(前面的处理和这位教师基本相同)

师 (指着第四题) :这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1:交换律。

师:对吗?

生2:老师, 你出错题了?

师 (老师微笑着、慢条斯理地说) :喔, 真的吗?

(学生看着老师、开始怀疑起来) 小声议论着:不是老师写错题了吗?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3:这里没有运用加法交换律。

生4:这里更不会有加法结合律。

生5……

师:那说明什么呢?这里有没有运用运算律呢?

生 (齐声回答) :没有。

师:那你们刚才怎么说老师出错题了呢?

生6:因为题目中的问是下面的等式个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就认为一定应用运算律。

反思:

1. 抓住错误资源, 激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待错误, 许多教师视之为洪水猛兽, 往往“快刀斩乱麻”, 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 “棒”杀了学生的思维, 再接二连三提问, 直到得出“正确答案”, 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学习错误其实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 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错误”和疑惑使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调动了思维热情, 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浓浓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2. 善用错误资源, 促进学生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的动态生成过程。“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 由学生自己“创造”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来自于学生,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从而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纠错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针对片段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借错题发挥, 首先顺势诱导学生去解题,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 对症下药, 让学生知错就改, 更应该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去积极主动应对, 教师要巧妙利用, 因势利导, 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在探讨、尝试中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天地。“错误”不仅不应该禁锢我们的教学, 而应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充满灵性,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 张扬个性!

3. 利用错误资源, 提高反思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靠示范的练习得以纠正, 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 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其实只要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 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 从而自己做出修正。利用学习错误, 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 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 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思考, 以求得更深入的认识, 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4. 合理对待错误, 培养学生自信心

人非圣贤, 孰能无“错”。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的“错误”中蕴含着教学资源。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 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讲, 这是学生特有的“权利”。教师通常看到的更多是错误的消极方面, 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处置不当, 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 学生的错误中总会有些合理的成分或闪光之处, 这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错误”资源,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又为后继学习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

错误 篇9

●转变观念, “误”正言顺

以人为本的课堂, 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课堂, 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 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错误是伴随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 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 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 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 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尊严和交往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与学生, 首先要认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要尊重、理解、宽容对待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学生 (同学) , 不斥责、挖苦与嘲笑学生 (同学)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自己的思维充分暴露, 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原始化行进。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课堂, 营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作为教师, 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不妨开一下“绿灯”, 提倡“再想想, 你还有第二次机会”“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小组成员自由讨论”, 理解“牵着蜗牛去散步”的理念, 正确对待还在思考路上的孩子等。这盏“绿灯”的开设,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如此, 学生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 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 他们在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民主氛围中学习, 敢说、敢做、敢问, 勇于大胆创新, 以健康向上的状态投入学习,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师生的关系也会更和谐融洽。

●巧思妙用, “误”有所值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更精彩。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 宽容地对待学生错误, 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 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 带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 从错误中学习, 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 走向成功。

1.抓住错误, 启迪思维

例如, 在三年级学习《画圆形》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以画熊猫为例, 分为四个任务让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是用边框模式画椭圆形的熊猫脑袋, 第二个任务是利用填充模式画椭圆形的熊猫嘴巴, 第三个任务是利用Shift键画正圆形的耳朵, 第四个任务是利用Shift键画正圆形的眼睛。前两个任务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第三个任务学生虽然能很快画出熊猫的两个耳朵, 但是, 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画的熊猫耳朵大小不一致, 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即指出, 而是在大屏幕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此时, 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修改, 而是通过操作画第一个耳朵,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信息栏中数字的变化, 此时学生就立即理解了画第二只耳朵时, 数字应该和第一个相一致, 这样就能保证两个耳朵的大小完全一致。那么, 接下来第四个任务的完成就更加轻车熟路了。

又如,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这一课中“选定”工具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 教师设计了“海底世界”的情境, 根据画面内容抛出问题:“小鱼马上要被大鲨鱼吃掉了, 能不能把它移动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后, 有学生提出:“把小鱼‘框’起来就可以移动了!”教师立即顺水推舟介绍选定工具。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一试。

学生们在迫不及待的尝试中, 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图块移动过程中就松开鼠标了, 图块移动后画面中出现了不协调的白色色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不断尝试, 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 收获着、成长着。教师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说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法后, 边演示边小结:应把鼠标放在图块内, 鼠标指针变为小手状才可以移动图块。之所以出现“白底”现象, 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背景色为白色, 当把图块移走后, 自然就留下一块白色的背景了。所以要将当前背景色设置成与画面背景一致的颜色, 然后移动色块。经过教师的提示, 学生再次上机操作, 很快就找到了方法。而且在经历过错误的操作后, 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相对更牢固。

所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当发现学生错误时, 教师要不急于立即纠正, 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引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 独立思维,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提高, 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实现有效教学。

2.预设错误, 强化认知

例如, 在三年级学习《编辑文档》这一教学内容时, 学生学会了添加、删除、复制文字。教师拿出一份存在错误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文档, 正因为这篇文章是学生曾经学过并背诵过的课文, 所以他们对这篇文章相当熟悉,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中能够发现细微的错误, 并完成对错误文档的修改。这样的氛围, 学生学得舒心, 学得开心, 同时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操作, 达到了巩固新知的效果。

又如, 在三年级学习画图软件的“填充”工具时, 教师出示了一幅图, 要求学生给小熊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此时根据学生的操作说明逐步操作, 但是当学生选好填充工具选好颜色, 开始进行颜色填充时, 却发现, 颜色“流”到衣服外面了。学生此时就反省, 是哪个步骤出现了问题, 在有经验的学生的提醒下, 在放大镜的帮助下, 发现小熊衣服的边框没有封闭, 如果通过铅笔工具的修改使图形封闭了, 就能正常填充衣服颜色了。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错误起着警示、免疫的作用, 教师故意设置“陷阱”, 故意让学生体会产生错误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促进学生“自我反省”, 然后在与正确操作方法的对比中强化认知,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屡犯屡错, 突破难点

例如, 在五年级的学生学习选修课LOGO语言《画等边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布置了画一个边长为100的等边三角形。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学生都能顺利画出等边三角形的第一条边, 画第二条边时就停在那里不知道怎么画了。教师通过沟通, 了解到很多学生不能继续往下画的原因是不知道旋转的角度, 教师结合数学知识详细分析了在画角时小海龟旋转的度数, 从而顺利画出等边三角形。然而, 到下一次上课时, 相同的任务仍然有学生画不出。于是, 教师根据这一教学难点, 精心设计了一些题目, 就是在图形中用笔标注出旋转角, 并标明度数, 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 画出图形。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旋转角和旋转角的度数, 突破了教学难点, 促进了知识的建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倡导多元性, 这样学生就难免出现错误, 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 将其作为新的学习材料, 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使教学过程更显灵动和实在。

错误 篇10

V B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由事件驱动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B以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的特点受到广大编程爱好者的青睐。但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 无论我们如何仔细、认真地编写程序的代码, 错误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程序设计人员, 必须了解程序的错误类型和处理方法, 掌握程序的调试方法。本文就VB程序中错误的类型、程序调试和错误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VB程序的错误种类

在程序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编辑错误、编译错误、运行错误和逻辑错误4种类型。

1.编辑错误

当在代码窗口输入程序代码时, 计算机会自动进行语法检查, 当语句没有输入完或者关键词有错误时, VB都会自动弹出一个出错窗口, 提示用户修改错误。此时单击“确定”按钮, 关闭提示窗口, 出错的地方会变成红色, 提示用户进行修改。

2.编译错误

当用户单击“启动”按钮运行程序时, VB首先要对代码进行编译, 这时产生的错误就称为编译错误。编译错误的产生一般是由于用户没有严格按照VB的语法规则编写代码, 比如对变量、数组未定义就使用、IF块缺少End If、For循环由于For和Next中的循环不一致等情况, VB在编译时就会发现, 并给出用户出错信息。编译错误又称语法错误, 这类错误比较容易发现和处理。

设置“自动语法检测”选项的方法是选择“工具”->”选项”命令,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编辑器”选项卡, 选择“自动语法检测”复选框。

3.运行错误

当一个应用程序正在运行且被VB检测期间, 当一个语句试图执行一个不能执行的操作时, 就会发生运行错误。例如:V=S/T此语句本身并无语法错误, 但当T为零时, 此除法就是无效的操作。这样的错误从静态上是看不出来的, 只有当程序运行时才能够检测到, 为此, 我们可以在程序中加入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检查, 从而保证程序的正确执行。

4.逻辑错误

当应用程序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 说明程序存在逻辑错误。逻辑错误产生的原因很多, 例如:语句顺序不对、运算符书写不正确、条件、循环的设置错误等都可以产生逻辑错误。

对于逻辑错误VB是检查不出来的, 因此也没有提示信息, 只有靠用户认真分析阅读程序并进行调试, 才能避免错误的产生。

VB程序的调试方法

当程序产生逻辑错误时, 不会有任何的错误提示, 必须深入到程序的内部, 逐句地执行程序, 随时监测各种变量和表达式当前的值, 才能找到隐蔽的逻辑错误, 这个过程称为调试。

1.代码调试

1.1中断模式

程序调试有3种模式:中断模式、设计时模式和运行时模式。在程序调试过程中, 一般都使用中断模式。因为中断模式既能修改程序代码, 又能看到代码修改后的运行效果, 所以是调试的最佳模式。一般使用调试工具时, 除了设置断点和监视表达式外, 其余必须在中断模式下运行。进入中断模式有两种方法:一是手动方式, 此种方式可以在程序处于运行状态时, 强制进入中断模式, 运行相应的调试操作;另一种是自动进入方式, 此种方式在有特殊情况发生时会自动进入中断模式, 以进行调试工作。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动进入中断模式:

(1) 某条件语句产生了不能被俘获的运行时错误信息。

(2) 根据“添加监视”对话框中对监视方式的选择, 决定监视表达式的值是发生变化时中断还是为真时中断。

(3) 某条件语句产生了运行时错误, 并且在“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对话框内的通用卡片中, 选中“发生错误时中断”选项。

(4) 执行到有Stop语句的行。

(5) 执行到设置有断点的行。

1.2中断程序的执行

如果程序从头执行至尾, 那么用户将无法深入到程序执行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步, 也就无法进行调试。因此, 控制程序的执行是调试的基础。控制程序的执行有3种方式:中断程序的执行、单步执行和设置执行点语句。

(1) 设置断点:将插入符放在要设置断点的行中, 然后选择“调试”->“切换断点”命令、单击调试工具条中的“切换断点”按钮或者按F9键。当某一行设置断点后, 该行代码将以红底白字显示, 并在边界指示条中出现一个红色的圈。

(2) 清除断点:按F9键即可清除断点。

(3) 清除所有断点:选择“调试”->“清除所有断点”命令或按Ctrl+Shift+F9组合键, 便可将所有打开工程中的所有断点清除。

1.3单步执行程序

通过设置断点使程序进入中断状态后, 用户还可以单步执行程序。

(1) 逐语句执行:选择“调试”->“单步执行”命令或按F8键即可。单步执行后, 执行点将移动到下一行。

(2) 逐过程执行:选择“调试”->“逐过程执行”命令或按Shift+F8键即可。

2.窗口调试

VB为用户提供了3种窗口来查看和监视变量以及表达式的值。

2.1“本地”窗口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 如果从一个过程进入另一个过程, 则“本地”窗口内容会相应地改为另一个过程内的所有变量的取值情况。这样就可以在单步执行时随时监视这些变量的值。单击“视图”->“本地窗口”命令或单击调试工具条的“本地窗口”按钮即可打开“本地”窗口。

2.2“立即”窗口

通过“立即”窗口可以查看变量或表达式的当前值, 修改变量和属性的值以及执行一个小程序段等。单击“视图”->“立即窗口”命令或单击调试工具条的“立即窗口”按钮即可打开“立即”窗口。

2.3“监视”窗口

可以通过“监视”窗口来监视变量和表达式的值。单击“视图”->“监视窗口”命令或单击调试工具条的“监视窗口”按钮即可打开“监视”窗口。

VB程序错误捕获方法

VB中捕获错误首先要启动错误处理程序, 这项任务主要是由On Error语句来完成的。

1.On Error Goto Line

此语句的功能是启动错误处理程序, 且该例程从必要的line参数中指定的“行号”开始。例如:

Private Sub Form_Load ()

Dim r As Vb Msg Box Result

On Error Go To badate

Ch Drive"A"

Exit Sub

Badate:

r=Msg Box ("请插入软盘:", vb Retry Cancel+vb Critical, "缺少软盘")

If r=vb Retry Then Resume

End Sub

2.On Error Resume Next

此语句的功能是忽略错误, 继续往下执行。它启动错误处理程序, 但不执行错误处理程序。当发生错误时, 不做任何处理, 程序转到紧接着发生错误的语句之后, 并从此处继续执行。

3.On Error Goto 0

此语句禁止当前过程中任何已启动的错误处理程序。错误捕获程序一旦启动, 将保持到过程结束。如果要在过程结束前取消错误处理程序, 应使用On Error Goto 0语句。

错误处理

在检测到运行时错误后, 将进入错误处理程序。在错误处理程序中, 用户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判断错误的类型, 提示用户出错, 并向用户提供解决的方法, 然后根据用户的选择将程序流程返回到指定位置继续执行等。从错误处理程序中返回时, 我们使用Resume语句, 根据不同的返回位置, Resume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Resume 0返回到产生错误的语句重新执行, 通常省略“0”。Resume Next跳过产生错误的语句, 返回到它的下一行语句继续执行。Rusume行号返回到行号指定的位置继续执行。例如:

Private Sub Commandl_Click ()

On Error Go To error

A=1/Val (Textl.Text)

Msg Box“你输入了非零值”

Exit Sub

Error:

Select Case Err.Number

Case 1‘1被“0”除的错误代码是11’

Msg Box“你输入了零值或非数值字符”

End Select

End Sub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VB程序的错误类型和常用的调试方法及错误处理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 对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将有较大的帮助, 当然, 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积累经验, 才能不断提高VB的程序设计水平, 编制出高质量的VB程序。

参考文献

[1]解凯, 陈如琪.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孙街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3]王真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地址出版社, 2008.

一个错误推论 篇11

马可·波罗的祖国意大利,是一个缺少煤和一直进口煤的国家。即便是这样的客观情况,意大利很早也发现了煤。希腊学者提奥夫刺斯塔(Theophrastus,公元前三七一——前二八六年)所著《石头志》一书中,提到了意大利和希腊的煤。认为煤是一种类似木炭的可燃石头,并指出了发现煤层露头的地点。

英国由于缺乏木材,大规模用煤较早。贝尔纳著《历史上的科学》第235页讲到煤的使用时写道,用坑煤,“这是从罗马时代就在诺森伯利亚(Northumbria)和苏格兰露头煤层里采取的,并且,在中古时代已作为海煤而远销到伦敦,甚至到大陆上去。”一九五七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苏联《煤矿地质学》一书中说:在一一五○——一二○○年,英国沿海居民就在海岸上收集从海岸煤层露头上冲刷下来的“海煤碎块”。

这里我们虽然否定了利用马可·波罗的见闻作出的欧洲在十三世纪还不认识煤的推论,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煤的历史地位。

记事时间早于《石头志》的我国地理名著《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其书称煤为“石涅”,记载的几处产地,都是现今煤田的所在地。西汉时,我国已会用煤冶铁。宋时用煤更加普遍,并设有专门的官吏来管理煤炭的生产和买卖。到了元朝,民间用煤则是很平常的事了,正象马可·波罗所说:“致使全境不燃他物。”

错误 篇12

1. 教师可以通过错误发现学生的不足,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怀特海说:“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1]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学生获取真知, 但是老师如何检查学生是否获得对事物的正确了解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呢?唯一的方式便是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 从而知晓学生是否正确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如果从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发现学生的错误, 就给老师提供了一种反馈, 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没有掌握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从而对症下药。

2. 错误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尝试的结果。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并揭示错误正是为了帮助他们最后改正错误。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 是与其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 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 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 这对他们的解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并使他们学会分析, 自己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2]纠错不能仅仅停留在错误的表层, 而应该通过错误找出学生思维深处的症结, 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从而进行自我修正。

3. 学生的错误更是一种教育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 是教育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一个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即学生的错误。很多人将教材当做唯一的教育资源, 但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 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22]课堂有差错, 差错有价值。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 会使其形成不惧怕犯错的精神;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够形成发现的意识并善于发现。

二、化错误为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发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错误是学生创造出的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4]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 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 这是很正常的, 错误是学生发展的机遇。怎样将学生的学习错误转化教学资源呢?

1. 善待学生的错误, 允许学生犯错。

很多教师逢错必批, 有时痛批学生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也无法暴露错误。如果学生不暴露错误, 那么教师何以得知学生掌握知识与否?因此,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 宽容每一位出错的学生, 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思维就会活跃。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大胆向我们暴露了学习错误之后, 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让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自主分析错误原因, 寻找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 捕捉、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我们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之后, 接下来便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 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认识, 掌握他们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 摸清他们的错误源头。问题找到了, 而且是学生自己找到的, 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23]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 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认识到错误给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可能价值, 对儿童的暂时的错误报以宽容、引导、转化, 这才是对待错误的一个正确态度。

3. 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 拓宽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特意设置陷阱, 故意诱导学生犯错。有的时候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正确的看法, 但是针对另外一些问题, 我们从正面介绍, 学生并不一定“买账”。有些时候, 我们换个角度从事物的相反方面强调“不是什么”, 反而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和印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制造一些学生“犯错”的机会,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理解和感悟知识。

摘要: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错误, 正确认识和利用学生的错误, 对于教师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化为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词:学生错误,价值,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30.

[2]林巧琴.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J].新课程研究, 2009, (4) :101-103.

[3]龚红鸿.“错误”资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4) .

上一篇:用心陪伴下一篇:内控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