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错误(精选11篇)
网络错误 篇1
0引言
Protel设计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套将EDA技术导入Windows环境的EDA开发工具, 它功能强大, 界面友好, 是当今最流行、最畅销的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 软件之一。一般来说, 使用Protel软件进行电路板设计需要经过原理图设计 (电路仿真) 、生成网络表、规划PCB板、装入网络表、元件布局、元件布线等步骤。在载入网络表生成网络宏以及编辑网络宏时, 常会出现一些网络宏错误, 从而造成载入失败。如不解决这些错误, 相应的宏操作则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这给后面PCB设计带来很多问题, 导致设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本文主要阐述装入网络表和元件的两种方法及网络表载入时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信息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1网络表定义及功能
网络表是设计电路板过程中所需的非常重要的文件, 它是电路原理图设计和PCB板设计之间的桥梁, 是生成PCB文件的灵魂。网络表顾名思义就是原理图中各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定义, 是从图形化的原理图中提炼出来的元件网络连接的文字表达式。通过网络表的传递, 在PCB板图中可以自动得到与原理图中完全相同的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定义。
Protel软件可以产生几种格式的网络表来适应不同PCB设计工具。Protel原理图产生的以.net为后缀的网络表文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元件信息, 描述原理图中元件的三大属性, 元件的描述信息都在方括号中, 第一行是元件标号, 通常各类不同的元件由不同的字母开头。如R开头表示电阻, C开头的表示电容;第二行是该元件在PCB板中的封装形式;第三行是该元件的型号。对元件自身属性的描述, 不同类型元件在元件型号中的表明方式不同, 可以根据需要指出有效值的大小, 也可以指出其芯片类型。如典型的Protel格式描述元件信息:
[ 元件定义开始
C1 元件标号
RB.2/.4 元件封装
22 元件注释、型号
] 元件定义结束
第二部分:元件连接信息, 包含原理图中所有电气连接网络。网络信息都在圆括号中, 其中第一行是网络名称, 如果在原理图中的连线上定义了网络标号, 则在网络表中以网络标号命名此网络, 如果没有定义网络标号, 则在生成网络表时由软件按顺序指定名称;第二行及后面各行是网络中的节点信息, 节点信息包括元件标号和管脚序号, 如U3-13指的是标号为U3元件的第13个引脚。在同一网络中的所有元件管脚均相连, 即网络名可以为网络内任意管脚定义。典型的Protel格式元浸连接描述信息:
( 网络定义开始
NetC1-1 网络名称
C1-1 元器件标号及管脚号
Q2-2 元器件标号及管脚号
R3-2 元器件标号及管脚号
) 网络定义结束
显然, 这是以元件C1的1管脚命名的网络连接表NetC1-1, 连接表中表示C1的1管脚、Q2的2管脚、R3的2管脚是连接在一起的。
编辑好的网络表, 在装载网络表之前, 必须仔细检查两个地方:一、元件标号要避免重复;二、元件封装是否存在, 以及封装信息是否正确、适合。
2装入网络表与元件
网络表与元件的装入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原理图设计的数据装入印刷电路板的设计系统PCB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方法一:利用同步器从原理图文件中直接装入网络表和元件, 必须先在原理图所在的同一个设计数据库中创建一个PCB文件, 并预先装入所需的全部PCB元件库。方法二:利用网络表文件装入网络表和元件。PCB设计系统中数据的所有变化, 都可以通过网络宏来完成。网络宏列表包括三列属性:NO列 (用于显示转化网络表的步骤编号) ;Action列 (用于显示转化网络表时将要执行的操作内容) ;Error列 (用于显示转化网络表中出现的错误) 。
在PCB制作中装入网络表时常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错误, 而软件本身提供的错误信息太过简单, 往往只是简单的一句英文提示, 让人理解不透, 这给后面PCB设计带来很多问题, 导致设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下面将从显示的各种典型宏错误, 分析错误的可能原因,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常见的网络宏出错信息、原因及处理方式
3.1在原理图中未定义元件封装形式
错误描述:Footprint not found in Library
错误原因: (1) 在电路原理图中, 元件没有指定封装形式; (2) 在PCB编辑器中没有添加含有所需封装元件的元件库;
处理方式: (1) 打开网络表文件查看哪些元件未定义封装, 并直接在网络表中对该元件增加封装, 或者在原理图中找到相应的元件, 双击该元件, 在弹出的属性对话框中的Footprint栏中填入相应的元件封装; (2) 在PCB编辑器中, 执行菜单命令Design/Add/Remove Library …,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指定所需的PCB元件库, 将它添加到当前的PCB编辑器中。
3.2 PCB封装定义的名称不存在
错误描述:Footprint ×× not found in Library
错误原因: (1) PCB元件库中没有对应元件的封装图。如PCB Footprint.Lib中就没有小型发光二极管LED可用的元件封装; (2) 原理图中将元件的封装形式写错了。如将极性电容Electrol的封装形式写作“RB0.2/0.4”。
处理方式: (1) 编辑PCB Footprint.Lib文件, 创建LED的元件封装, 然后执行更新PCB命令; (2) 返回原理图, 仔细核对原理图中元件封装名称是否和PCB元件库中的名称一致。
3.3没有找到元件
错误描述:Component not found
错误原因:Advpcb.ddb文件包内的PCB Footprint.Lib文件中包含了绝大多数元件封装, 但如果原理图中某个元件封装形式特殊, PCB Footprint.Lib文件库找不到, 需装入非常用元件封装库。
处理方式:在设计文件管理器窗口内, 单击PCB文件图标, 进入PCB编辑状态, 通过“Add/Remove”命令装入相应元件封装库。
3.4没有找到结点
错误描述:Node not found
错误原因: (1) 指定网络中多了并不存在的节点; (2) 元件管脚名称和PCB库中封装的管脚名称不同; (3) 原理图中给定的元件封装和对应的PCB封装名称不同。
处理方式:对于 (1) 、 (3) 可回到原理图中删除多余节点、将原理图中的元件封装修改成和对应的PCB封装名称一致。对于 (2) 由于原理图中元件库定义的元件管脚名称与PCB封装定义的管脚名称不同, 导致装入错误。回到原理图库中重新编辑元件的封装, 使元件管脚数与PCB中封装管脚数、管脚名一致或者直接编辑PCB库中元件的管脚名称, 使之与原理图中一致;如Miscellaneous Devices.lib库中的二极管和三极管, 其管脚的定义与PCB库中相应封装的管脚的定义不一致而导致出错。如二极管中管脚定义为:A、K, 若使用PCB通用库PCB Footprints.lib封装Diode0.4、Diode0.7, 而封装焊盘号定义却为:1、2, 所以装入此元件时就会发生二极管连接关系丢失现象。解决办法:修改原理图库的管脚号或PCB库中的元件的焊盘号, 使之相互对应。
3.5网络已经存在
错误描述:Net already exists
错误原因: (1) 某个宏操作试图添加的网络名与PCB网络表中已有的网络名重名; (2) 原理图中隐藏的管脚信息网络点和其他网络点命名重复。
处理方式:对于 (1) 可打开原理图文件, 对照原理图修改重复的网络名或删除多余的网络名;针对 (2) , 可打开原理图文件, 找到出错的网络连接点, 然后打开元件属性对话框, 选中其中的Hidden Pin, 这时可观察到隐藏元件管脚信息网络点, 然后调整与之相同的网络连接点, 使其属于不同的节点即可。
4结束语
网络表装入错误经常发生, 主要是封装错误。发现错误后, 应先浏览, 在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后才能迅速找到问题, 错误的排除应抓住根源, 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在设计原理图和编辑PCB元件库时尽量规范、细心, 以减少错误发生。
摘要:从网络表定义的功能及装载网络表和元件的方法出发, 归纳了网络表装载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五种网络宏错误:未定义元件封装形式、PCB封装定义的名称不存在、没有找到元件、没有找到节点、网络已经存在, 分析出错的可能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装载网络表和元件,网络宏错误,错误原因,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芳.电子线路Protel 99 SE实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高鹏, 安涛, 寇怀成.Protel 99入门与提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3]刑增平.Protel 99 SE设计专家指导[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4]江思敏, 姚鹏翼, 胡荣, 等.Protel电路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正谋, 朱力恒.Protel 99 SE电路设计与仿真[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网络错误 篇2
1. 在尽可能多的地方张贴简历
看起来似乎是个很聪明的举动,但是要知道,在某些网上求职服务站点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浏览简历库。如果你的老板或同事在网上偶然撞上你的简历,知道你正在寻找另一份工作怎么办!
把张贴简历的范围限制在招聘人员需要密码才能浏览简历的站点,以及一些在老板查询简历详情之前,必须得到简历主人首肯的站点。在那些有密码保护的网站应征空缺,限制公开私人资料的范围,这样较为安全。
2.把简历贴在附件里发给招聘公司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流行,人事经理们最不愿意打开的就是陌生人电子邮件的附件。他们希望你能把简历直接贴到信的正文或是申请表的后面。有许多求职站点和公司站点都提供表格,你可以把简历贴在填完的表格后直接”寄“出。如果公司指明接收简历的渠道,一定要操作无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格式,申请表中必须包括能反映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及列在职位空缺表中的关键字眼。有些公司利用专门的招聘软件,通过搜索关键词,根据这些字出现的频率确定简历排名的前后。
4.同时在一家公司应征数个职位
有些公司在一个站点同时”贴“出数个职位的招聘广告。招聘人员说,应征者经常同时应聘数个职位。对前者来说,重复阅读相同的简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容易让他们觉得应聘者其实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做什么。因此,不要在同一个站点应征同一个公司的数个职位。一般说来,老板会同时阅读各个招聘口子的应征材料。你越专注于某个职位,给公司的感觉就越认真,千万别忘了只应聘你真正感兴趣的那份工作。
5.败招五:不要短时期内重复发送简历
尽量避免在三天之内重复发送简历至一家公司,这种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公司的反感从而过滤掉你的邮件。请记住每个公司招聘流程不尽相同,有些公司给出的回应较快,而有些公司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甚至更长时间给出回应。对于公司来说,招人也不是说招就能招到合适人选的,而人到用时又不容等待,特别是做项目等有很强的时间压力或工作量的职位。鉴于此,公司非常重要的新对策之一就是建立储备人才信息库,自然回应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流程给出;还有些公司在第一时间已经收到了很多应聘信并且已经安排了面试,但可能经过面试仍未找到合适人选,因此给出的回应会更晚,所以还需要耐心等待。因此有时对某家公司或者某个职位特别感兴趣,可长期关注这家公司,并在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再次发送简历,也许就此”撞"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 网络求职常犯的五大错误
★ QQ网络骗术系列七
★ 如何网络求职
★ 街头骗术散文
★ 警惕造句
★ 警惕近义词
★ 网络工程师应聘求职简历
★ 网络测试工程师求职简历
★ 计算机硬件与网络求职简历
别用错误为错误买单 篇3
我在东京住过近七年。其中有个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去东京的成田机场可以坐火车或者汽车。如果坐汽车去成田机场,在距机场几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个关卡,所有的车子都要停下来,乘客会被检查护照。
有护照才能去机场吗?如果只是接人也一定要有护照吗?不是要出境时才需要检查护照吗?还没有进机场就检查护照,这关卡有什么作用?虽然检查员做得非常客气,没让旅客觉得被骚扰,但我还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终于有位同事告诉我,在建造成田机场的时候,因为征收附近的农用地,农民觉得有噪音,交通量又增加,所以就反对,并有些抗议的行为,甚至有过一次暴动。所以政府就设了一个关卡,在建筑期间,没有ID的人,不准进入这个范围内。机场建好后,这个关卡并没有被取掉。现在改为检查护照,因为总要找个理由维持关卡。
事实上不需要护照也可以进机场的,如果你真的说没有护照,检查员也只好让你过去,不可能叫你下车。
显然,这是决策者掉进了一个心理陷阱——锚陷阱。这时候,就像船被锚固定了一样,你的思维也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一些名人专家的心得,一些报刊杂志的调查结果等框住了,不敢稍越雷池。
死循环决策的症状
锚陷阱是一个原点,人们的很多错误决策并非不能纠正,而是最初被某些“锚”给固定了,然后又因为沉没成本的原因,落入顾惜已支付成本的陷阱,一再延误了纠正的时间,从而形成了错误决策的死循环。就像赌徒在输了钱时会因不甘心输的钱,而下更大的赌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况也屡见不鲜。
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进行得不好,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当初这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是既然已经投下了一些资本,会觉得不甘心,我们就是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去把它做好,这就是一个为顾惜已支付成本而增加承诺的陷阱。
用肯定证据来强化错误决策
其实很多的陷阱都是相互关联的,常常在我们陷入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的时候,我们也会收集一些肯定的证据。
肯定证据的陷阱就是,我心中对那个决定已经有一个倾向,于是我就收集各种肯定这个倾向的证据,对于逆向的、反对的证据我就轻视,对于肯定我的倾向的证据我就加强。以成田机场关卡的例子来看,有人会为成田机场外检查护照的关卡找各种理由,譬如提醒旅客别忘记带护照,或是为了安全的原因等,这些都是肯定证据的陷阱。事实上提醒旅客别忘了护照,应该在上车时提醒,而不是在一个多小时车程后再提醒,检查护照也不能保证安全,难道恐怖分子都没有护照吗?
被错误的假定给框住了
框架的陷阱,一个以锚为中心点划分设定范围的陷阱。
举个例子,你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接到家乡同学的电话说,他的公司最近突然决定调他到深圳工作,他下个月就要带妻儿来了,请你帮他在你家附近租个房子来住。你接到这个电话,非常热心,立刻在你家附近做了很多调查,至少去看了十家出租的房屋,比较之下,你推荐了三家给他,你甚至带着数码相机拍了很多照片传给他,请他选定后你就帮着去交订金。表面上看,你是很够意思的同学。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框架的陷阱。当初你的朋友请你帮忙在你家附近找一个房子,这就成了一个框子,你就在这个框架里面忙。事实上,你应当先来帮助探索这个框架到底是不是合适。可以先问几个问题:同学来深圳工作是哪个区?离我家多远?孩子上什么学校?来深圳多久?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如果是永久的话,现在可能是最好的买房时机。如果他们一家大小搬来住在你家附近后才发现,每天上班路上需要一个小时,这个区域的学校不怎么好……到时候他可能反而会怪你当初怎么不给他建议一下。你尽心竭力的帮忙,却是帮了倒忙。这就是一个框架的陷阱。
同样在工作中,人们也常常为锚陷阱划分设定范围。有的时候,上级交待事情,往往因为一句没多加解释的话,下级就被局限在一个假设的框架里面跳不出来,没有花心思或者不敢去探索一下这个框架本身是不是正确的,当然也就做不出最好的决定。
把未来寄托于过去
在做决定时,人们需要通过估计和预测来判断,为决定给出依据。陷阱又一次出现,它包括过于自信陷阱、过于审慎陷阱、追忆陷阱等。
为了未来我们需要做一些估计,但是我们的估计常常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的。如果过去的经验是成功的,我们就很可能过分自信,过去的经验如果是失败的,我们可能就过分地谨慎,这两者都不是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好方法。追忆的陷阱,是我们根据过去记忆中某一重大事件的印象或某特殊的案例来评论未来,以偏概全,这是预测未来时容易陷入的陷阱。
启动死循环的三个陷阱
有人说“一个谎言必须用十个谎言来圆”,决策也如此,一个错误的决策必须由数十个错误的逻辑推导出来,再由数十个错误的执行去验证。
具体到管理决策方面,这就是人们的心理通病通常起因于三个非常普遍的陷阱。一般的管理方法似乎就是固守成规,直到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有问题出现;二,有新的机会。当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改变对资源的分配,这时也就容易陷入两个最大的陷阱了。
管理决策的第一个陷阱:让问题推动决策,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常常被用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而有些问题不见得是需要我们解决的。让问题推动决策是一个很错误的陷阱,但是多半的人都会陷入。
我在2000年初接管IBM整个亚太区的市场营销。我的预算分配是,日本占80%,其他的13个国家只有20%。但是日本只占总收入的65%,这个资源的分配似乎很不均匀。如果我要达到我整个的目标——使IBM在整个亚太地区市场份额有利润地增加,我就需要把资源多放在一些正在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就在等待一个机会改变这个分配比例。这个机会是什么?预算缩减。预算的缩减是每年都可能发生的事。果然,过了两个月,我就接到了财务总监给所有部门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从下一个季度开始,所有的部门预算缩减5%。如果当我接到这个电子邮件时,把预算缩减当作问题来解决,那么最简单、最快速、最不起争议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是平摊。下一季度开始每个国家缩减5%,这样就解决了预算缩减的问题。但是那样解决,会达到目标吗?肯定不会。我必须重新分配资源,不根据历史,而为着要达到未来的目标重新分配资源。我不是不知道会受到来自日本的阻力,但是达到目标比畏惧阻力更重要。由于我做法妥当,所以仍然和日本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管理决策的第二个陷阱:期望建议者提出高质量的决策,然后在只有一个方案时就做决定。
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来看。例如,中国提出一个投资方案,申请更多的资源,理由是中国在快速发展,需要多一点的资源。大家就着提出的建议来讨论,争议一场,最后,表决投资或者不投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建议,一个方案。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因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有盲点的,他不会看到自己建议的缺点。而且他会掉入肯定证据的陷阱,他会收集各样的肯定证据,来加强他的建议,认为他的建议最好。大家就一起跳到那个陷阱里面去争论,来完善这唯一的选择。经过大家的争论,这唯一的方案已经渐渐被完善,比刚提出时好多了,但是仍然只有一个方案,就是没有选择。难道就只有一个方法能让中国成长吗?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如果桌上只有一个建议,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决定者自己就要跳出来,不要被建议者牵着走。在决定时要避免“做”或者“不做”的是非题。决定者要做选择题,不要做是非题。
管理决策的第三个陷阱:希望审批过程中能够监督并提升决策的质量。
这种情况在企业单位尤其常见。有一个基层人员写的计划,一层一层报批上来,每个人都想,反正上面还有人会看,或者是下面的人已经看过了,就批了。这是典型的固守成规的陷阱。在决策过程中,我们需要记住这些常见的陷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掉进这些陷阱里。
当我们的大脑工作时,上述典型的心理陷阱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结伴而来。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可能形成“锚”的陷阱,然后我们又有选择地寻找各种论据来证实我们已有判断的正确——陷入“肯定证据”陷阱;我们匆匆忙忙地做出一个决策,而这一决策又成为“现有存在”——为“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准备了条件。这样,心理陷阱就连环起作用。
在做决策时,需要涉及太多因素,假定、估计、利益冲突、众人的建议等,落入心理陷阱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因而,了解和避免心理陷阱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任何心理陷阱最好的防范就是对它们保持警觉。凡事预则立,即使你无法彻底消除大脑运转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你还是可以在决策过程中设置一些准则和检验方法,尽早发现这些错误并进行补救。■
[编辑 方轶鸥]
网络错误 篇4
一、火眼金睛———通过“辨错”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因此, 出错在所难免.出错, 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 认识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出错, 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 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 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 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教师不应将错误视之为洪水猛兽, 或“快刀斩乱麻”, 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 再接二连三地提问, 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 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 都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可以想到, 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 企图直接拉住学生迈向“错”的脚步, 结果就可能阻断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在回味疑惑、反思的境界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让学生带着火眼金睛发现错误, 还要适当地设置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惊奇感的问题, 让学生在辨析错误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并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迁移知识、分析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二、对症下药———通过“纠错”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从知识的定义、本质出发辨错, 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错误进行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来源并发展该问题, 找到更成熟的解法和一般结论.笔者尝试在典型的纠错过程中让学生暴露思维,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错误和失败, 通过纠错回顾解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整理思维过程, 寻找错误原因, 寻求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上的漏缺, 概括总结出一般方法和规律, 使解题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求出一解, 导致不完整解题,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出现漏解情况的原因, 积累经验, 强化数学分类的严密性、分类标准的科学化, 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层次、有步骤地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三、将计就计———通过“用错”激发创新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数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而课堂上发生的错误并非是一文不值的, 它往往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应该善于巧用错误, 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引领学生从错中找出合理的一面, 从错中找出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 把“错误”资源巧妙地予以运用, 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 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七年级期末复习课中笔者给出了一个化简题目:, 并请两位学生板演, 其中一位学生通过通分求出正确的结果, 而另一位学生解的过程是:原式=3 (x-1) +2 (2-x) =3x-3+4-2x=x+1.当笔者点评这个学生的解法时, 引来了一些嘲笑, 于是笔者立即问:错在哪儿呢?学生回答道:“把方程变形 (去分母) 搬到解计算题上了, 结果丢了分母.”这个做错的学生面红耳赤, 低下了头.但这时笔者来了一个“顺水推舟, 将错就错”: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 虽然解法错了, 但却给我们一个启示, 该题若能去掉分母, 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 因此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就得出了.
去分母得:3 (x-1) +2 (2-x) =6A,
去括号得:3x-3+4-2x=6A,
合并同类项得:x+1=6A,
这时学生都赞叹这种解法很有创意, 同时这种新颖的解法也唤回了做错该题的学生的自信,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 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教师经常碰到的, 它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 或是产生负迁移, 它往往带有普遍性.因此, 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客观辩证地分析, 不必“如临大敌”, 而应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 研究它的起因, 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 然后把“错误”资源合理地予以运用.
四、巧设陷阱———通过“诱错”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 诱使学生“误入歧途”, 制造思维冲突, 诱发灵感, 产生真知.这样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 又能使学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 有利于自诊自治, 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例2】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 笔者有意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错误”:在■ABC中, a、b、c为∠A、∠B、∠C所对的边, 其中a=3, b=4, 求c的值.很多学生答道c的值为5.此时笔者不加以评价, 试图让学生自己从“圈套”里走出来.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1: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不能用勾股定理,
师: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即当是直角三角形时, c的值是多少?
(这次全班的结果都是5.笔者没有评价, 让学生继续思考.)
生2:不对,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时, c应该是5或7.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2:当c是斜边时, c=5;当b是斜边时, c=7, 而a不可能是斜边.
师继续追问:如果是锐角三角形, 求c的取值范围.
(几分钟过后,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
生3:c<5, 因为∠C是锐角, 所以它所对的边c应小于∠C是直角时所对的边5.
(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 又有几位学生举手)
生4:不对, 应该0<c<5, 因为边长是正数.
生5:不对, 应该是1<c<5, 因为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 c的取值范围是1<c<7, 结果应该是它们的公共解.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
这时全班学生都已误入了教师所设的“陷阱”, 因为他们只考虑了∠C是锐角, 而没有考虑∠A与∠B是锐角.
师:由前面可知当c=5时, 是直角三角形, 而也在1<c<5在范围内.
受到教师的启发, 学生更加投入了.
生6:1<c<5能保证∠C是锐角, 而不能保证∠A与∠B是锐角.
生7:答案是<c<5.若∠C是锐角, 求得1<c<5, 若∠B是锐角, 则∠A也是锐角, 求得<c<7, 结果<c<5是它们的公共解.
网络错误 篇5
宽带连接错误720的解决办法:
(一)ADSL ISP服务器故障,非正常关机造成网络协议出错,此时需要致电ISP询问,删除所有网络组件重新安装网络,
(二)XP系统自动更新后,TCP/IP出错,本地回环无法PING通,ADSL拨号验证过用户名和密码后提示720错误。
解决方法:打开控制面版,添加/删除程序,卸载系统升级补丁893066和890923,如果没有此升级补丁则把所有的补丁全部卸载。
论错误分析在错误管理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错误分析;积极错误;错误消化;消极错误;错误预防
一、错误分析是错误管理的前提
(一)错误分析的意义
错误分析是根据员工错误的不同性质对错误进行归类的一种分类管理方法,是精细化错误管理的起点与基础,也是区别于传统错误管理的最大特点。通过错误分析,不仅可以透过错误本身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而且可以根据相同性质的原因对错误进行分类,从而有的放矢的精细高效管理。
(二)错误分析的角度
通过错误分析,工作错误可以分为不同的性质类型,这对错误管理来说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对工作错误进行分析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错误的原因指向。形成工作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误分析要求管理人员找出导致工作错误最主要的原因,从而对错误进行分类判定。一般来说,工作错误的原因指向可以分为内因型和外因型两种。内因型是指主要由于员工本身原因而造成的工作错误,其特点是员工的个人行为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因型错误往往是由于员工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这两方面造成的。外因型则表现为由于外部环境条件不成熟,或者起负作用而造成的工作错误,个人行为在此过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2、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向。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向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保守型与激进型两种。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向是对错误进行分析的重要标准,其核心是判别工作过程的创新性。保守型行为指向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当前行为与企业历史的关系,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体现为员工行为与企业已有行为的一致性。激进型行为指向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当前行为与企业未来(往往是员工对企业的期望)的关系,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体现为员工行为相较于企业已有行为的创新性。
3、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指向。工作态度存在于工作过程的始终,是员工对待工作的情感表现。员工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过程与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指向可以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两种。积极型的工作态度表现为对工作内容有很强的认同感,敢于接受工作中的挑战,工作的参与欲强,对工作结果有很高的期望。而消极型工作态度则表现为被动的接受工作,对工作内容没有热情,因而对结束工作的期望远远大于对工作结果的期望。
(三)错误分析的结果为三种不同的错误
根据上述维度进行分析,可将工作错误划分为以下三种:积极错误,消极错误,意外错误。意外错误是指因为不可控的意外情况而造成的工作错误。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员工行为方面,在此不再对意外错误展开讨论,接下来主要论述积极错误与消极错误这两方面的问题。
二、积极错误
(一)积极错误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根据错误分析的维度,积极错误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行为呈现为激进型,工作态度为积极型。积极错误往往是由于员工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对工作结果的期望过高而造成的错误。在近期看来积极错误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由于其具有的创新潜力,长远看来会是企业改进管理经营,提高生产力的契机。因此必须对积极错误进行妥善的管理,促进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错误出现的频率以及其占员工工作错误总数的比率也是判别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与管理理念。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积极型错误往往多发生在企业的上升期。
(二)错误消化是针对积极错误的管理方法
错误消化是指针对员工工作中的积极错误,努力降低其损失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讨论与沟通,发挥其积极潜能,使其成为企业创新进步的有利因素。错误消化重视的是分析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寻求创新失败的原因,也即是工作创新不成熟的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内部因素,也可能是外部因素。在得出这些原因之后,企业则可以着手进行整改,使积极错误得以消化,发挥其创新潜力。错误消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后控型的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以之为起点寻求创新。
(三)错误消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乃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使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企业创新的主体来看,创新不仅仅依靠少数高层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创新是从无到有,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管理者不允许出现错误,一旦发生就严惩重罚,就会挫伤员工的能动性,工作态度必然走向消极保守,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注重不断创新的企业,必须善于使用错误消化,正确对待积极错误,发挥积极错误的创新潜能。员工一旦摆脱了惩罚的阴影,必然激发起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管理者也就成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之一,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企业创新之路就会畅通无阻。
三、消极错误
(一)消极错误及其出现的原因
根据错误分析的维度,消极错误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行为呈现为保守型,工作态度为消极型。积极错误往往是由于员工在工作中逃避责任,对工作结果期望不高而造成的工作错误。员工对工作的不认同,或者说员工与企业的不一致性是造成消极错误的根本原因。员工的不认同(不一致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作内容的不认同,对工作目标(企业发展方向)的不认同,对工作结果与自身关系(企业绩效制度)的不认同,对企业文化氛围、管理理念的不认同。这一系列的不认同造成了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抵触,员工带着这种认知参与到工作过程,从而增加了消极错误出现的几率。
(二)错误预防是针对消极错误的管理方法
错误预防是指针对员工工作中的消极错误,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在工作管理中重视这些因素,降低消极错误的出现机率。增加员工对工作以及企业的认同感是错误预防的核心,主要途径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在工作的进行的过程中与员工保持良好的互动,增加员工对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的认同感。同时,企业应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增加绩效对员工的正向激励作用,使员工认识到工作的结果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促使员工高度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性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错误预防顾名思义是一种先控型的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对员工行为进行引导,降低错误出现的几率。
(三)错误预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网络错误 篇7
审计差异按是否需要调整账户记录可分为重分类错误调整和核算错误调整。笔者在此即对此二者“调整”的定义、范围、对象等进行分析探讨。
一、重分类错误及调整
笔者查阅了现行的相关审计准则及统编教材, 均未发现“重分类调整”具体明确的定义, 只在现行CPA考试统编《审计》教材中对“重分类错误”进行了定义:指因企业未按企业会计准则列报财务报表而引起的错误。那么我们可由此推论, “重分类调整”即是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分类错误进行调整的活动——其对象就是财务报表。而根据某些专家学者的定义, 重分类调整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应收、应付往来账户中出现的相反数进行重新分类调整 (朱权华等, 1997) 。虽然此定义将重分类调整的范围狭隘地仅限定于应收、应付往来账户, 但由此亦可推断,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CAS”) 下, 重分类调整的对象甚至仅限于资产负债表项目。
重分类调整只是对报表明细项目余额的填列方向进行调整, 并不调整明细账和总账的已有记录, 即所谓的“调表不调账”。
(一) 重分类错误调整的对象只能是资产负债表项目
按照CAS的规定, 预收账款情况不多的, 可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而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计入“应收账款”科目;预付账款不多的情况下, 可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而将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但是, 由于这两组分别合并设置的科目之间, 一为资产类科目, 一为负债类科目, 本身就极大可能会出现资产类科目下的明细项目出现贷方余额、负债类科目下的明细项目出现借方余额的情况。就是在企业不这样合并设置科目的情况下, 也经常会出现这种反向明细项目余额的情况。
不论是在企业财务人员编制会计报表时, 还是在审计人员执行报表项目审计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这种反向明细项目余额的情况, 只要没有其他的核算方面的错误, 就只需要对这些反向明细项目余额进行重分类调整。具体说来, 就是根据会计明细项目的期末余额而非总账科目余额 (净值) 确定其在财务报表的填列方向:当资产类往来会计明细科目余额出现贷方余额时, 应重分类到负债类科目;反之, 当负债类往来会计明细科目出现借方余额时, 应重分类到资产类科目。
重分类处理的作用, 在于客观反映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的本来面目, 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保证企业财务指标计算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为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支持。
实务工作中, 常见的可能需要进行重分类调整的几个对应的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主要有:“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 “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 “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 “货币资金”中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重分类调整为“其他非流动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中在一年内 (含一年) 摊销的明细项目重分类调整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长期借款”中一年内到期的明细贷款项目重分类调整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债权性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属于一年内到期的明细项目重分类调整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等等。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 就是根据CAS报告编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以下简称“IFRS”) 报告时, 重分类调整不仅涉及到资产负债表项目, 可能会同时涉及到利润表项目。
(二) 重分类调整的对象可能涉及损益表项目
现在的CAS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 也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或经济体二者等效的承认, 例如, 2008年11月14日, 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 (ESC) 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2009-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 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 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但在某些具体的细节内容上, 还没有做到两者的完全同一, 也还没有得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经济体二者等效的承认。因此, 当企业需要将CAS下的财务报告转换为IFRS下的财务报告时, 就需要对此二者的差异按IFRS的要求进行重分类调整, 而这些调整项目不仅涉及到资产负债表项目, 还可能会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调整。
比如, CAS规定, 企业基建、更新改造且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在建工程”项目单独列示;而IFRS规定无论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可以予以资本化的支出均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反映。因此, 根据CAS报告编制IFRS报告时, 应将CAS中的“在建工程”项目重分类为IFRS的“固定资产”项目。这样的重分类调整就是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
再如, CAS规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属于“财务费用”的范畴, 而IFRS规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应在“其他收入净额”报表项目中进行体现。这时, 根据CAS报告编制IFRS报告时, 应将利息收入从CAS的“财务费用”项目重分类到IFRS的“其他收入净额”项目。这个重分类调整就是对利润表项目的调整。
二、核算错误及调整
核算错误是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错误, 主要包括错误地进行会计处理和未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两种情况。
核算错误调整不仅涉及到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 还可能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调整;不仅涉及到财务报表项目的调整, 还会涉及到财务账簿包括总账和明细账记录的调整, 甚至还可能会涉及到对以前年度账务的调整。
(一) 错误地进行会计处理
错误地进行会计处理, 主要表现在未按CAS规定的范围、条件、程序、方法、会计科目等进行账务处理。
例如, CAS规定, (符合规定条件的) 借款费用只有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 才应当开始资本化: (1) 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2) 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3) 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或财务人员对准则规定没能准确掌握的情况下, 在尚未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时, 就开始进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处理。对于这样的错误, 应认定为核算错误, 需要对账簿、报表等相关的会计科目如在建工程、财务费用 (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以及金额等项目进行调整。
再如, CAS规定,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在实务中, 有些企业利用“期初库存量+本期购入量-期末库存量=本期耗用量”的平衡原理, 根据月底盘点库存量倒挤每月应计入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的存货价值, 这样处理, 将可能因疏忽、贪污或舞弊造成的存货亏空量“挤”入了存货成本而不是计入了当期损失, 造成成本不实、信息不真等问题。对于这样的核算错误, 也应该按CAS的规定对相关的账簿和报表的记录和金额进行调整。
实务中, 错误进行会计处理的核算错误还有:以往来科目长期挂账或核算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的核算内容;按错误的对象归集成本、费用项目;未按含土地使用权价款的房屋建筑物价值计算应缴房产税 (虽然可能更多地涉及到税法的遵从度) ;对能够实施直接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不是按成本法而是按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等。
(二) 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未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主要表现在未按CAS规定的时限进行账务处理, 包括人为地、故意地提前或延后进行账务处理。
例如, CAS规定, 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 应当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1) 企业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4) 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 相关的、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而有些企业, 出于利润调节或“避税”的考虑, 将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发出商品以“未开具发票”为由不确认收入而留待后期再确认, 或将尚未收到代销清单的委托代销商品在发出时即直接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再如, CAS规定, 企业自行建造 (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的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即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即应确认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计提相关折旧。但有些企业未按规定时限处理, 对自行建造的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 即使已经投入使用了, 或已经对外出租经营了, 但却以“未办理竣工结算”为借口, 故意拖延不办理固定资产 (或投资性房产地) 转账结算, 不按CAS的规定时限进行处理。
其他如延后计提贷款利息、提前确认租赁收入等等, 均是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的例子。
三、结语
重分类错误不是账务处理方面的“技术性”问题, 是正常的、允许出现的“错误”;核算错误则是因为对CAS内容不明、掌握不牢、理解不透或人为故意造成的, 是对“游戏规则”的践踏, 它导致会计数据有误、信息失真, 不同企业之间或不同时期之间的数据缺乏可比性, 是不允许出现的错误。无论是企业财务人员或内部审计人员, 还是外部注册会计师, 均应准确把握CAS的规定, 正确判断“错误”的性质, 从而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孟娟.应收、预付、应付、预收项目的审计和处理[J].审计与理财, 2009 (04) .
[2]朱权华, 姚建国, 康晓升.浅谈“重分类”调整[J].财务与会计, 1997 (10) .
[3]张军, 郑钦远.依据CAS报告编制IFRS报告的重分类调整——资产负债表篇[J].财会月刊 (上旬) , 2010 (08) .
网络错误 篇8
教育专家成尚荣说:“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 课程才能生成, 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 课堂才是最活的, 教学才是最美的, 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该掩盖错误, 而要要学会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 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 使之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 几种变“废”为“宝”的方式:
一、自主纠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 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 蹲下身来, 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 让学生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 耐心听他们的表述,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 不断鼓励,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信心倍增,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抓住了看似因学生粗心引起的错误, 让学生展开讨论, 寻找出错的原因和这种错误给人的帮助、启示。这样做, 不但让学生对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而且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 使出错学生觉得“我的错引起了同学们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 我也很了不起, ”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
二、主动亮错, 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调查表明, 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造成了较多学生出错时有挫折感。因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堂教学出发, 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 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完乘法后, 我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解决:
1. 有两瓶花, 每瓶插8朵, 一共插了多少朵?
2. 有两瓶花, 一瓶插了8朵, 另一瓶插了7朵, 一共插了多少朵?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 发现学生第2题错误率挺高, 有四个错误算式 (1) 8×7=56 (朵) ; (2) 2×8=16 (朵) ; (3) 2×7=14 (朵) ; (4) 2+7+8=17 (朵) 。显然学生是受了解决乘法问题的思维定势, 没有真正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 乱凑数列式。这种错误在我的预设之中, 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讨论交流, 重新分析题意, 找到出错原因, 还达成共识:以后做题要多读多想, 不可胡乱凑数列式。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确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事实的建构性, 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应是教师、教材直接给予学生的, 而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里我紧紧抓住这一错题所生成的教学资源, 完善自己的预设, 让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 这样的数学学习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三、引导评错, 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调查表明, 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造成了较多学生出错时有挫折感。因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堂教学出发, 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 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评价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诱导探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 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 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 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 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 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 甚至诱导学生“犯错”, 使其“上当”, 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 指出他们的错误, 并通过辨析, 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 吸取教训, 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我在执教中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学生不但知道了错误的存在, 而且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 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五、鼓励“记错”,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积极作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错误原因进行整理、记录。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改错本”, 记录下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记录时既要记下是怎么错的, 也要记下是怎么改错的, 有什么心得。让学生定期阅读“改错本”, 每阅读一次就是对出错、纠错过程的一次回忆, 使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跌倒”了, 就应该记着这个“痛”, 并从什么地方“站”起来。
网络错误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错误生成,变通
在高中物理的课堂实践中, 随时都有我们意料不到的生成出现, 特别是面对有些学生的错误生成, 直接否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也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任何的生成, 都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经验和假设对物理现象或问题所给出的解释, 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经验。这也是对学生“对症下药”的根本依据, 只要我们顺势而导, 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带领学生通过不断地辨析、探究, 就可以启发学生的自我领悟, 让学生认清在思考过程中的误区, 从而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思维结构, 巧妙地使用“错误生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 自由发言, 激励生成
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的自由生成提供了温床。教师要营造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都能够保持各自的思想, 将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以激励学生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生成, 勇敢地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 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有关“磁通量”时,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磁通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进行简单的计算中却发现, 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 远远超过了想象。于是教师临时组织了开放性的讨论, 学生在不断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积极地总结学生的观点:有的学生在感应电动势上出现了问题, 有的学生在公式运用上出现了问题, 有的学生在计算上出现了问题。教师从学生的表现中找到了问题的根结, 让学生从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 以明白这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结合学生的生成, 将磁通量的变化量分为了三种情况, 使学生在面积不变、磁感应强度不变和两者都不变时进行讨论。在学生的自由讨论中使学生自由的生成, 通过这些“错误生成”之间的碰撞,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观点中的不全面, 使“错误”修正, 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从而形成了更严谨、逻辑性更强的思维模式,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顺势而导, 启发思考, 演变生成
“错误生成”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生成”来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欠缺的方面出发顺势而导, 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巧妙地将“错误生成”演变为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使学生逐步领悟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区, 及时调整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有关“自由落体”时, 教师让学生对“一片羽毛和一个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 哪个物体先落地”这个问题进行猜想时, 很多学生都会选择铁球:因为铁球的质量比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不要先急于否定,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要想知道哪一个先落地, 可以从哪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时间, 需要比较羽毛和铁球从同一个高度落下所需要的时间。教师接着跟进:有了一定的高度就是有了物体运动的位移, 那么时间怎么确定?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这两个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运动方式, 从而得出都是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出两者的加速度都是g, 分析到这里学生就会得出“同时落地”的结论。这样的生成演变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亲身体验, 解开心结, 升华生成
亲身体验是让学生信服最有力的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优势,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在观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地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 解开自己在认知上的心结。从而使“错误”变成一种思考, 使“思考”变为一种行动, 使“行动”变成一种能力, 升华“错误”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学生对守恒的条件不是很明确, 在实验中没有考虑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使得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实验数据, 而有的学生又不能正确的面对错误, 就想胡乱捏造数据蒙混过关。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这种“错误生成”, 引导学生认真的检查实验的过程, 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法来避免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 利用实验证明自己方法的可行性, 通过学生的反复实验、不断探究纠正, 学生逐步地掌握了实验的关键所在, 方法越来越实用、简便。通过这样的及时发现, 及时地引导学生的实验探究, 使学生明白实际操作中影响数据的因素, 并建立一些克服的方法措施, 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同时, 改变了学生的实验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认识, 培养了学科素养。
在课堂上, 任何的生成都为合理的。只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可以自由畅快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激励学生的生成;巧妙的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 利用学生的思维来展开对物理知识或现象的辨析、假设和推导, 使学生能够在亲自体验中找到“症结”所在, 而不断的纠正、修复自己的思维模式, 从而形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错误生成”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开出绚丽的思维之花。
参考文献
[1]胡惠芬.善用错误资源.生成精彩课堂[J].新课程 (中学) 2010 (04)
网络错误 篇10
●转变观念, “误”正言顺
以人为本的课堂, 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课堂, 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 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错误是伴随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 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 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 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 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尊严和交往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与学生, 首先要认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要尊重、理解、宽容对待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学生 (同学) , 不斥责、挖苦与嘲笑学生 (同学)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自己的思维充分暴露, 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原始化行进。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课堂, 营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作为教师, 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不妨开一下“绿灯”, 提倡“再想想, 你还有第二次机会”“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小组成员自由讨论”, 理解“牵着蜗牛去散步”的理念, 正确对待还在思考路上的孩子等。这盏“绿灯”的开设,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如此, 学生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 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 他们在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民主氛围中学习, 敢说、敢做、敢问, 勇于大胆创新, 以健康向上的状态投入学习,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师生的关系也会更和谐融洽。
●巧思妙用, “误”有所值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更精彩。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 宽容地对待学生错误, 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 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 带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 从错误中学习, 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 走向成功。
1.抓住错误, 启迪思维
例如, 在三年级学习《画圆形》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以画熊猫为例, 分为四个任务让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是用边框模式画椭圆形的熊猫脑袋, 第二个任务是利用填充模式画椭圆形的熊猫嘴巴, 第三个任务是利用Shift键画正圆形的耳朵, 第四个任务是利用Shift键画正圆形的眼睛。前两个任务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第三个任务学生虽然能很快画出熊猫的两个耳朵, 但是, 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画的熊猫耳朵大小不一致, 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即指出, 而是在大屏幕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此时, 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修改, 而是通过操作画第一个耳朵,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信息栏中数字的变化, 此时学生就立即理解了画第二只耳朵时, 数字应该和第一个相一致, 这样就能保证两个耳朵的大小完全一致。那么, 接下来第四个任务的完成就更加轻车熟路了。
又如,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这一课中“选定”工具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 教师设计了“海底世界”的情境, 根据画面内容抛出问题:“小鱼马上要被大鲨鱼吃掉了, 能不能把它移动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后, 有学生提出:“把小鱼‘框’起来就可以移动了!”教师立即顺水推舟介绍选定工具。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一试。
学生们在迫不及待的尝试中, 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图块移动过程中就松开鼠标了, 图块移动后画面中出现了不协调的白色色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不断尝试, 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 收获着、成长着。教师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说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法后, 边演示边小结:应把鼠标放在图块内, 鼠标指针变为小手状才可以移动图块。之所以出现“白底”现象, 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背景色为白色, 当把图块移走后, 自然就留下一块白色的背景了。所以要将当前背景色设置成与画面背景一致的颜色, 然后移动色块。经过教师的提示, 学生再次上机操作, 很快就找到了方法。而且在经历过错误的操作后, 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相对更牢固。
所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当发现学生错误时, 教师要不急于立即纠正, 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引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 独立思维,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提高, 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实现有效教学。
2.预设错误, 强化认知
例如, 在三年级学习《编辑文档》这一教学内容时, 学生学会了添加、删除、复制文字。教师拿出一份存在错误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文档, 正因为这篇文章是学生曾经学过并背诵过的课文, 所以他们对这篇文章相当熟悉,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中能够发现细微的错误, 并完成对错误文档的修改。这样的氛围, 学生学得舒心, 学得开心, 同时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操作, 达到了巩固新知的效果。
又如, 在三年级学习画图软件的“填充”工具时, 教师出示了一幅图, 要求学生给小熊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此时根据学生的操作说明逐步操作, 但是当学生选好填充工具选好颜色, 开始进行颜色填充时, 却发现, 颜色“流”到衣服外面了。学生此时就反省, 是哪个步骤出现了问题, 在有经验的学生的提醒下, 在放大镜的帮助下, 发现小熊衣服的边框没有封闭, 如果通过铅笔工具的修改使图形封闭了, 就能正常填充衣服颜色了。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错误起着警示、免疫的作用, 教师故意设置“陷阱”, 故意让学生体会产生错误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促进学生“自我反省”, 然后在与正确操作方法的对比中强化认知,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屡犯屡错, 突破难点
例如, 在五年级的学生学习选修课LOGO语言《画等边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布置了画一个边长为100的等边三角形。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学生都能顺利画出等边三角形的第一条边, 画第二条边时就停在那里不知道怎么画了。教师通过沟通, 了解到很多学生不能继续往下画的原因是不知道旋转的角度, 教师结合数学知识详细分析了在画角时小海龟旋转的度数, 从而顺利画出等边三角形。然而, 到下一次上课时, 相同的任务仍然有学生画不出。于是, 教师根据这一教学难点, 精心设计了一些题目, 就是在图形中用笔标注出旋转角, 并标明度数, 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 画出图形。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旋转角和旋转角的度数, 突破了教学难点, 促进了知识的建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倡导多元性, 这样学生就难免出现错误, 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 将其作为新的学习材料, 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使教学过程更显灵动和实在。
网络错误 篇11
一、错误预设, 促进发展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 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 应该预设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展现出来, 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辩论, 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例如:在苏科版8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直线运动》中进行平均速度概念的教学时, 对于平均速度的大小计算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公式:V=S总/t总, 学生往往对这公式理解不够全面, 在这里我自编了这样一个例题:一辆汽车上午9:00从昆山出发10:00到花桥, 在花桥由于上下客停了30min, (在这里预设了学生易犯的一个错误) 汽车10:30从花桥出发11:30到达上海, 现知昆山到花桥的路程为20km, 花桥到上海的路程为30km, 求:1、汽车从昆山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汽车从昆山到花桥的平均速度和从花桥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又各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对于第一问中的总时间都取了2小时, 把上下客用的半小时去掉了。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讨论, 是否应该去掉半小时?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少学生认为这半小时汽车不在开应去掉, 部分同学认为昆山到上海总共用了2.5小时, 就应取2.5小时。这时我跟学生明确平均速度它反映的是某段路程的运动快慢, 就比如我们要计算我们班物理成绩的平均分, 假设班上有位同学考试考了零分, 那么这个零分是否要记入呢。通过这一错误的预设, 让学生带着错误进行比较、探论, 最终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错误巧用,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 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生活中很多生活经验往往片面和错误的, 教师利用这种片面的、错误的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例如:在苏教版8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 我就先在投影上打出如下句子“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 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物体受到的力越大, 运动的速度才可能越大”。对于这两句话, 学生往往根据生活经验, 如静止的小车, 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 风吹它才会动;静止的足球, 脚踢它才滚动, 如此等等, 如果不用力推、风不吹、脚不用力踢, 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 从而持肯定态度。而当我把这些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的生活经验给予全盘否定时,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 注意力立即集中到我所提出的问题上来。又例如在进行浮力的概念教学时, 我先取出了一片铝片和一个乒乓球, 问学生如果我将铝片和乒乓球放入水中, 铝片会怎样, 乒乓球又会怎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认为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下沉, 密度比水小的物体浮于水面, 这时我通过实验:将铝片弯成铝盒, 将乒乓球至于无底的雪碧瓶的瓶口并倒置后倒入水, 学生马上被这两个实验结果所吸引。这样巧用错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巧妙的引入了新课。同时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探究之前还是片面的, 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 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 使学生对原有的认知作一完整的分析, 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非常有用。
三、倾听错误, 锤炼艺术
学生错误的价值并不能止于错误本身, 而应通过师生的活动促进相互的发展。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 首先要做的就是善于倾听, 了解其内心的想法, 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及思考过程往往比错误的答案本身更具有价值, 我们教师如果能正确、妥善的处理, 必能锤炼教育教学艺术,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例如:在进行滑动变阻器的课堂教学时, 班上有位女同学分析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变小时每次都会得出错误的答案, 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跟她个别交流时, 我鼓励她不要怕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我听, 她的想法使我恍然大悟, 她把滑片P的移动当成了瓷筒的移动, 导致每次答案都相反。这时我就反思, 可能是我认为在教学时向移动滑片这种问题不需强调, 而该位女生可能在实验时也没动手锻炼。这就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 (不仅仅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 注意细节上的教学, 注重女生的动手能力。又例如在长度测量教学中教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我举例: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测得物理书本的宽度记录结果分别是18.62cm、18.63cm、18.53cm、18.61cm、18.6cm;则物理书本的宽度为多少?某位同学记录结果为18.61cm, 我问他你怎么算出的, 他讲出了一个使我意想不到的方法, 他说去掉一个最大值, 去掉一个最小值, 然后取平均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方法而错误的使用到学习中。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8、9年级物理教材对如何合理、正确的使用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的一些想法。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学生在学习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要允许学生犯错, 更要从错误中找出可以利用的资源, 要合理辩证地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摘要: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 学科基础及智力各不相同, 在学习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典型案例, 明确教师应当正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并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 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 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