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错误(共7篇)
逻辑错误 篇1
从教学实践看, 常有一些典型、易错问题出现, 下面就这些问题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 对一些错误进行剖析, 以抛砖引玉.
问题1“都是”“所有的”“至少有一个”等等的否定形式是什么?
例1命题“a, b都是偶数, 则a+b是偶数”的逆否命题.
误解a+b不是偶数, 则a, b都不是偶数.
分析逆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也就是说逆否命题的条件是“a+b不是偶数”, 结论应该是“a, b都是偶数”的否定.我们可以把“a, b都是偶数”看成是“a是偶数且b是偶数”, 其否定就是“a不是偶数或b不是偶数”, 即有三种可能“a不是偶数, b是偶数”“a是偶数、b不是偶数”与“a不是偶数、b不是偶数”, 因此它的否定形式应该是“a, b不都是偶数”.
正解a+b不是偶数, 则a, b不都是偶数.
例2“至少有一个”的否定形式为 () .
A.至多有一个B.有一个
C.一个也没有D.有两个
误解选A.
分析“至少有一个”也就是说可以有一个, 可以有两个, 也可以有三个等等, 对其进行否定也应该对所有可能都进行否定, 即不可以有一个, 不可以有两个, 也不可以有三个等等, 也就是“一个也没有”.故选项A错误.
正解选C.
例3写出“高一 (1) 班所有学生爱看足球比赛”的否定形式.
误解高一 (1) 班所有学生不爱看足球比赛.
分析“高一 (1) 班所有学生爱看足球比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爱看”, 则其否定应该是“不是每个人都爱看”即“有些人爱看, 有些人不爱看”.
正解高一 (1) 班某些学生不爱看足球比赛.
小结“都是”的否定形式是“不都是”,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形式是“一个也没有”, “所有的”的否定形式是“某些”.
问题2逻辑中的“或”“且”、“非”与日常用语中的“或”“且”“非”的含义相同吗?
例4命题“苹果是长在树上或地里”从逻辑上讲是一个真命题, 它是“苹果是长在树上或苹果是长在地里”, 为“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按照日常用语去理解就不对了, 认为这是一句错话, 即是一个假命题.
例5命题“2≥2”, 从逻辑上讲它是一个真命题, 它是“2>2或2=2”, 为“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按照日常用语去理解就不对了.
例6“张三、李四都不好.”从逻辑上讲它的否定形式是:“张三、李四不都好.”但是按照日常用语去讲就是:“张三、李四都好.”
小结逻辑中的“或”“且”“非”与日常用语中的“或”“且”“非”的含义不尽相同.
问题3“若p则q”形式的命题, 它的“非”是什么?
例7写出命题p:“若x2+y2=0, 则x, y全为0”的“非”形式.
误解非p:“若x2+y2≠0, 则x, y全不为0.”
分析“非p”形式就是对命题的结论进行否定, 故不能对其条件也否定, 如果这样就变成否命题了, 这两种形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另外, “全为”的否定形式是“不全为”.
正解非p:“若x2+y2=0, 则x, y不全为0.”
例8写出命题p:“若x=2或x=-1, 则x2-x-2=0”的“非”形式.
误解非p:“若x≠2且x≠-1, 则x2-x-2≠0.”
分析此题与例7一样, 命题的“非”与命题的否定形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题形式, 故不能对其条件也进行否定.
正解非p:“若x=2或x=-1, 则x2-x-2≠0.”
小结“若p则q”形式的命题, 它的否定形式不等于它的否命题.否定形式是对命题整体意思的否定, 一般是对命题的结论进行否定;而否命题是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都进行否定.
问题4命题“若a1, a2, …, an, 则b1, b2, …, bn”的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形式如何?
例9若x+y>0, xy>0, 则x>0, y>0.
误解否命题:若x+y≤0, xy≤0, 则x≤0, y≤0.
逆否命题:若x≤0, y≤0, 则x+y≤0, xy≤0.
分析原命题就相当于“若x+y>0且xy>0, 则x>0且y>0”.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逆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并且还要对逻辑联结词“且”进行否定, 其否定形式是“或”.
正解否命题:若x+y≤0或xy≤0, 则x≤0或y≤0.
逆否命题:若x≤0或y≤0, 则x+y≤0或xy≤0.
小结命题“若a1, a2, …, an, 则b1, b2, …, bn”中, a1, a2, …, an之间、b1, b2, …, bn之间是“且”的关系, 所以“a1, a2, …, an”的否定形式是“a1, 或a2, 或…, 或an”, “b1, b2, …, bn”的否定形式是“b1, 或b2, 或…, 或bn”.那么命题“若a1, a2, …, an, 则b1, b2, …, bn”的否命题是“若a1, 或a2, 或…, 或an, 则b1, 或b2, 或…, 或bn”, 逆否命题是“若b1, 或b2, 或…, 或bn, 则a1, 或a2, 或…, 或an”.
逻辑错误 篇2
分散注意力的谬误(Fallacies of Distraction)
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
错谬:为多於一个答案的问题提供不足(通常两个)的选择,即是隐藏了一些选择,最典型的表现是非黑即白观点。
例子:萨达姆是邪恶的,所以美军是正义之师。
解释:除正邪之争外,还有邪邪之争及许多难分正邪的纷争,所以不能单以萨达姆邪恶便认定美军正义。
诉诸无知(From Ignorance)
错谬:因为不能否定,所以必然肯定,反之亦然。
例子:没有人能证明鬼不存在,那麼鬼肯定存在。
解释:总有些事是既不能否定,亦不能肯定的。除了肯定和否定,我们还可以存疑吧!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错谬:不合理使用连串因果关系。
例子:迟到的学生要判死刑。因为迟到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也不勤力;不勤力导致公司损失;公司损失就会倒闭;公司倒闭会使人失业;失业造成家庭问题;家庭问题导致自杀率上升,为了防止自杀率上升,我们应判迟到的学生死刑。解释:滑坡谬误中假定了连串「可能性」为「必然性」。比方说,迟到是否「必然」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又是否「必然」不勤力?答案可想而知。例子虽然夸张,但其实许多时候大家亦会犯相同错误而不自知。
复合问题(Complex Question)
错谬:一条问题内包含两个无关的重点。
例子:你还有没有干那非法勾当?(你有干非法勾当吗?是否还有继续?)解释:简单的一句提问,其实隐藏了两个问题。你给予其中一条问题的答案,并不一定和另外一条的一样。例如你有干非法勾当,但未必等於你还有继续。
诉诸其他支持(Appeals to Motives in Place of Support)诉诸势力(Appeal to Force)
错谬:以势力服人。
例子:若你不想被解雇,你必须认同公司的制度。
解释:这是以工作机会强迫员工认同制度,员工不是依据制度好坏来决定认同与否。
诉诸怜悯(Appeal to Pity)
错谬:以别人的同情心服人。
例子:希望你接受我这个多月来天天通宵撰写的建议书。
解释:建议书的好坏,不在乎花了多少时间,而是取决於其内容,提出「多月来天天通宵撰写」只为搏取同情。
诉诸结果(Consequences)
错谬:以讨好或不讨好的结果服人。
例子:你若不听我的话,我便打你,不准你外出,扣起你的零用。
诉诸不中肯字词(Prejudicial Language)
错谬:以不中肯的字词修饰论点。
例子:凡是爱国的人都会认同订立国家安全法的必要。
诉诸大众(Popularity)
错谬:以被广泛接纳为理由服人。
例子:看!人人都这样说,还会错吗?
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
错谬:以自己单方面想法作为论证根据。
例子:因为我希望明天在户外打球,所以明天一定天晴。
改变话题(Changing the Subject)
人身攻击(Attacking the Person)
错谬〔一〕:以攻击发言人代替攻击其论点(因人废言)。
例子:张厂长反对陈主任增加成本会计部的建议:「你当然说成本会计十分重要,因为你是会计主任。」
错谬〔二〕:由回应论点改变为攻击论点发起人的处境。
例子:你竟相信那些草根阶层的说话?
错谬〔三〕:提出「你也是!」的不恰当反问作论据。
例子:父:吸烟对健康不好!儿:为什麼你也吸?
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错谬〔一〕:诉诸讨论的范畴以外的权威人士。
例子:经济学家都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可能的。
错谬〔二〕:诉诸权威人士的个人意见。
例子:罗局长说:「学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所以学生无权批评领导人」
解释:学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只是罗局长的说话,事实上学生是否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却没有一个客观答案。
错谬〔三〕:该范畴的权威人士不是认真的回应。(例如:只是在开玩笑/喝醉。)例子:「有香车自然有美人,BENZ的总公司董事长都这样说啦!」匿名权威(Anonymous Authority)
错谬:匿名的权威人士使人不能确定其权威性。
例子: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每人都有犯罪倾向。
作风盖过本体(Style Over Substance)
错谬:讨论者以作风盖过事件本身使人认为其论点正确。
例子:以他一向的对人的态度,他一定不会对你好的。
归纳的谬误(Inductive Fallacies)
轻率的归纳(Hasty Generalization)
错谬:用作归纳总体的样本太少。
例子:我问了十个人,有九个说反对民主党。结论:原来九成香港人反对民主党。解释:单凭十个人论断香港七百万人?未免太轻率吧。若说访问了数万人,得出来的结果便较有说服力。
不具代表性的例子(Unrepresentative Sample)
错谬:用作归纳的例子不能代表其总体。
例子:叶继欢持械行劫;林过云奸杀多女;欧阳炳强纸盒藏尸。香港人肯定有杀人倾向。
不当类比(Weak Analogy)
错谬:以两件不相似的事件/事物作类比。
例子:他对朋友这麼好,对女朋友一定很好呢。
懒散的归纳(Slothful Induction)
错谬:否定归纳得出来的恰当结论。
例子:即使有万多个实验证明化学物质影响我们的感觉,我就是不相信。排除证据谬误(Fallacy of Exclusion)
错谬:故意把重要的证据隐藏,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子:
天安门没有死一个人(彦补)
统计三段论的谬误(Fallacies Involving Statistical Syllogisms)例外(Accident)
错谬:以概括情况加诸应有的例外情况。
例子:政府法例规定,行走此公路的汽车最高时速为七十公里。所以即使载著快要生产的产妇,亦不可开得快过七十公里。(例子好像不对,彦注)
相反的例外(Converse Accident)
错谬:以例外情况加诸应有的概括情况。
例子:我们准许濒死的病人注射海洛英,基於人人平等,也应让其他人注射海洛英。
因果的谬误(Causal Fallacies)
巧合谬误(Coincidental Correlation)
错谬:以个别情况肯定某种因果关系。
例子:希希吃了一种药,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希希认为这种药必然导致过敏反应。
解释:希希遇到的只是个别例子,不能因此论断该药必然导致过敏反应。复合结果(Joint Effect)
错谬:当两件事都为某原因的结果时,以一事为另一事的原因。
例子:记者报导离乡背井的战争难民中的一家人:「他们因为房子被炮火所毁而逃到这里。」
解释:炮火导致这家人的房子被毁及离乡逃难;房子被毁并不导致这家人离开原居地。
无足轻重(Genuine but Insignificant Cause)
错谬:举出无足轻重的次要原因论证,遗漏真正的主因。
例子:吸烟使香港空气质素每况愈下。
解释:导致香港空气质素差的主因是交通公具的废气和天气情况。
倒果为因(Wrong Direction)
错谬:颠倒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子:癌症导致吸烟
解释:吸烟才是癌症的原因。
复合原因(Complex Cause)
错谬:只指出多个原因中的其中一个为事件主因。
例子:你一日到晚都只是玩游戏机而不温习,难怪你考试成绩那麼差。
解释:除了玩游戏机而不温习外,还有其他原因,例如考试期间一时大意或者试题太难,但它们和玩游戏机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论点缺失谬误(Missing the Point)
乞求/窃取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
错谬:以假定正确的论点得出结论。
例子:我知道有上帝,因为《圣经》是这样说,而《圣经》是不会错,因为它是上帝写的。
不恰当结论(Irrelevant Conclusion)
错谬:提出作支持的论据主要支持其他结论。
例子:
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错谬:扭曲对方论据以攻击之。
例子:进化论说人是由猩猩演化而来。
解释:进化论只是说人和猩猩有共同祖先。
含糊不清谬误(Fallacies of Ambiguity)
含糊其辞(Equivocation)
错谬:使用有多於一个含义的字眼。
例子:甲:喇叭中学又发生学生殴斗事件。乙:噢!是九龙那所吗?甲:&%^%$&%$#...解释:甲这里没有表明是新界喇叭,使乙误会成九龙的喇叭书院。
模稜两可(Amphiboly)
错谬:句子结构含多种解释方法。
例子:
重音谬误(Accent)
错谬:以重音强调某字眼或字句,达致其他意思。
例子:
类目错误(Category Errors)
构成谬误(Composition)
错谬:以总体的某部份符合某条件推断总体均符合某条件。
例子:
分割谬误(Division)
错谬:以总体符合某条件推断总体的所有部份均符合某条件。
例子:
不根据前题的推理(Non Sequitur)
肯定后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错谬:所有依此结构的推论:若A则必定B;B,所以便A。
例子:如果他在中环,他一定在港岛。因此如果他现在在港岛,他一定在中环。解释:在港岛不一定要在中环,可以在金钟、湾仔、铜锣湾等。因港岛包含了以上各项。
否定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
错谬:所有依此结构的推论:若A则必定B; 非A,所以非B。
例子:如果他在中环,他一定在港岛。因此如果他现在不在中环,那麼他一定不
在港岛。
解释:不在中环,也可以在金钟、湾仔、铜锣湾等。因港岛包含了以上各项。前后矛盾(Inconsistency)
错谬:断言两件矛盾的事件都正确。
例子:
鸣谢
Roy19/夕仁/kcbbq =与及基版各位协助撰写错谬例子。
网站连结
逻辑错误 篇3
一、 未弄清命题之间的联结方式
例1 判断9≥1的真假.
错解 因为9≥1是“p:9>1”且“q:9=1”,而p真,q假,所以9≥1是假命题.
辨析 因为未弄清命题9≥1的结构,即9>1与9=1的联结方式.
正解 因为9≥1是“p:9>1”或“q:9=1”,而p真,q假,所以9≥1是真命题.
例2 求三个关于x的方程ax2+2bx+c=0,bx2+2cx+a=0,cx2+2ax+b=0(a,b,c为非零实数)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相异实根的充要条件.
错解 三个方程都没有相异实根的充要条件是4b2-4ac≤0,4c2-4ab≤0,4a2-4bc≤0.三式相加,整理得(a-b)2+(b-c)2+(c-a)2≤0,即a=b=c.故所求条件是a,b,c为全不相等的非零实数.
正解 “a=b=c”实际上是“a=b且b=c”,因此它的否定是“a≠b或b≠c”,即“a,b,c为不全相等的实数”,而不是“a,b,c为全不相等的实数”.
二、 用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
例3 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7x2-(k+13)x+k2-k-2=0的两根分别在(0,1)和(1,2)内?
错解 设原方程的两根为x1,x2,不妨令0<x1<1,1<x2<2,则1<x1+x2<3,0<x1x2<2,即1<(k+13)<3,0<(k2-k-2)<2,解得1-<k<-1或2<k<1+.
辨析 由题意,知求出的k的值应该是原方程的两根分别在(0,1)和(1,2)内的充要条件,而这里求出的k的值只是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由1<x1+x2<3,0<x1x2<2,推不出0<x1<1,1<x2<2.
正解 设f(x)=7x2-(k+13)x+k2-k-2,则f(x)=0的两根分别在(0,1)与(1,2)内的充要条件是f(0)>0,f(1)<0,f(2)>0,即k2-k-2>0,k2-2k-8<0,k2-3k>0,即k<-1或k>2,-2<k<4,k<0或k>3,即-2<k<-1或3<k<4.
三、 盲目套用旧知识
例4 设A,B,C为集合,则命题“A∪B=A∪C”是“B=C”的什么条件?
错解 因为A∪B=A∪C,所以两边同时去掉A就得到B=C.反之,若B=C,则两边同时添上A就得到A∪B=A∪C.
所以A∪B=A∪C是B=C的充要条件.
辨析 盲目地把数式变形的方法引申到集合式中,但集合的运算是不同于数的运算的.
正解 若A?劢C≠?芰,B=?芰,则显然A∪B=A∪C,但是B≠C.反之,若B=C,则由并集运算的定义知A∪B=A∪C.
所以命题“A∪B=A∪C”是命题“B=C”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四、 用特殊代替一般
例5 设集合A={x|x=2k,k∈Z},B={x=2k+1,k∈Z},C={x|x=4k+1,k∈Z},判断“a∈A,b∈B”能否推出“a+b∈C”?
错解 因为a∈A,可设a=2k(k∈Z);因为b∈B,可设b=2k+1(k∈Z).得a+b=2k+2k+1=4k+1,所以a+b∈C.
辨析 由“a∈A,b∈B,设a=2k,b=2k+1(k∈Z)”得“a+b∈C”时,犯了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破坏了a和b两个数的任意性.因为a=2k(k∈Z)与b=2k+1(k∈Z)中的k不一定相同(实际上应是k1,k2).
正解 因为a∈A,可设a=2k(k∈Z);因为b∈B,可设b=2k′+1(k′∈Z).得a+b=2k+2k′+1=2(k+k′)+1.
因为k,k′∈Z,所以k+k′可能为奇数,也可能为偶数,即k+k′可能=2l,也可能=2l+1(l∈Z).即由a∈A,b∈B不一定得到a+b∈C.
五、 忽视特殊情况
例6 如果M,N均为非空集合,那么“M∩N=M”是“N?芴M”的什么条件?
错解 因为M∩N=M?圳N?芴M,所以“M∩N=M”是“N?芴M”的充要条件.
辨析 当M=N时,虽然M∩N=M,但是N不是M的真子集,即N?芴M不成立.
正解 “M∩N=M”是“N?芴M”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 判断命题“若m≥0,则x2+x-m=0(m∈R)没有实根”的逆命题的真假.
2. 若x2-3x+2≠0是x≠1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已知函数y=lg(4-x)的定义域为A,集合B={x|x<a},若P:x∈A是Q: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逻辑错误分析 篇4
语言在希腊语中称作“逻各斯” (logos) , 表示思辨能力[3]。“理性” (reason) 和“逻辑” (logic) 两词也起源于logos, 意为思想、理性、规律、言辞。这个西方逻辑思维模式统领着其语言表达。经过柏拉图等人的发展到亚里士多德时, 抽象思维的基本规则即逻辑学被制定了, 其核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而不是感觉来认识事物。英语这一严密的形式逻辑与理性主义的哲学背景使得英文造句成章的特点是形合法 (hypotaxis) , 重形式协调:词遵循严格的人称、数、格的一致;句子遵循严谨的主谓结构, 多用关联词语, 重形式接应、显性衔接和语法关系;语篇突出主题句, 段落直线式地展开:先给出重要的观点, 然后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安排信息, 以主到次或以问题到答案展开, 每句从前面的句子产生或分化出来。
而中国从古代起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 体现在思维主体对客体或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洞察与领悟, 即儒家的“外悟说”和道家、佛教禅宗的“内悟说”[2]。汉语的哲学背景使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意合法 (parataxis) , 重意义组合轻形式结构。汉语用词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 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约束, 少用关联词, 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与领悟空间。汉语语篇更注重话题, 采用“意识流”式的非演绎、领悟式的归纳型、漫谈式思维模式, 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 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 类似点评式议论或体会式言论。
2 逻辑错误的具体反映——语篇连贯手段的欠缺
语篇的连贯性 (coherence) 指篇章中句间与段落间在语义逻辑上的联系, 它把文本中的思想有效地连接起来, 使其在意义上具有连续性。连贯的语篇中, 每一句起着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环环相扣的语意链, 而衔接手段在英文语篇中的使用对形成连贯的语篇是十分重要的, 分为隐性衔接与显性衔接。前者指在情景语境能提供启示的情况下, 没有连接性词语, 语篇仍然可以连贯。针对我国学生不善于运用显性连接手段的特点, 主要讨论显性衔接这一方面, 即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连接词。
2.1 学生在写作中的局部连贯错误
2.1.1 语法衔接——照应关系与同类关系
照应关系指人称、指示和比较照应。同类关系指替代、省略和连接。请看此例:The New Englanders were better prepared to meet hardship. Not only were the New Englander’s migrations longer and better organized than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travelers, the individual travelers’way to the Chesopeake area, but the New Englanders’theology helped make explicable the trials the New Englanders faced.这段引文对比了美国殖民初期的两类移民:有组织成批而来的新英格兰移民和个体移民者, 但读起来非常难懂。这是由于指称同一个所指的词语出现太多的缘故。如果将某些相同的词语代词化, 保证其相互间的照应, 意义就更加明确:The New Englanders were better prepared to meet hardship. Not only were their migrations longer and better organized than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travelers who made their way to the Chesopeake area, but their theology helped make explicable the trials they faced. 请看下例:
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in Lanzhou university are not able to spend a lot of money on entertainment, especially we live on Yuzhong campus far away from the downtown.该句中“we”应改为“those of us who”, “campus”后应加上“which is”。
以下是体现同类关系的几个例句:
If I learn to drive a motorcycle, I will certainly buy a new one. (替代)
He prefers Dutch cheese and I prefer Danish (cheese) . (省略)
Afterwards it rained. (连接)
大学生习作中同类关系替代不当的现象:
This afternoon we went to Yellow River by bus. At the sight of it every time I felt excited. I did not know the reason. Standing before it I thought I was so small.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who went there. Children were playing and laughing, lovers walked along it hand in hand. Nearly everyone was happy there. What a wonderful picture it was! 该段中, “who went” 显得多余, 而“it”的位置由于距“Yellow River”较远, 并且这句话正在形容几个并列的活动, 是相对封闭的一句话, 因此, it在这使用时篇章内不连贯, 应用“the river”代替。
2.1.2 词汇衔接——复现与同现
词汇衔接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连续性。词汇衔接中的词汇关系分为复现和同现关系。复现指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义词或下义词、概括词等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What we lack in a newspaper is what we should get. In a word, a ‘popular’ newspaper may be the winning ticket. (newspaper 原词重复)
—“Why are you weeping?”
—“I’m crying for my poor grandma”the girl sobbed. (同义词的复现)
同现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在语篇中, 围绕一定的话题某些词就会同时出现, 另一些词就不大可能, 如 catch 和 cold, ill 和doctor, bee 和 honey 等。比如:Dark clouds billowed across the sky. A rumbling could be heard in the distance. Rain came within half an hour. Lightning flashed across the sky, and thunder crashed.
2.1.3 逻辑联系语
逻辑联系语分增补、因果、转折和时间关系。英语中逻辑联系语之多、表示的意义之复杂使其正确使用成为难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只使用有限的逻辑联系词, 如:and, but, so, because, 或者干脆不用, 只把个个单句罗列起来。某些句中使用不恰当的逻辑连接词直译成汉语似乎通顺, 但意思完全不同:As a modern person, you must know advertisement. A way of showing what the maker of it want to spread products. For example, you can see it on a TV channel, newspaper, even the sides of road. 忽略语法错误, “for example”的使用是不当的, 英文中用来举例的连词在这被当作汉语思维中语气连接词来使用。再看一例:Some people are very fat, but they want to lose weight. 这句直译成中文看似通顺:“一些人很胖, 但他们想要减肥”, 但“but”应用“so”来代替表因果关系, 而不是转折关系。
2.2 学生在写作中的整体连贯错误
要达到文章的自然连贯, 还要从宏观上注意内容发展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遵循时间、空间顺序, 归纳法或演绎法的顺序等, 还要避免逻辑关系的悖理现象:歧义、自相矛盾、冗赘、不可通约、盲从误见, 不符合常理和事理的双语转换表达式, 叙述方式和推进层次与原文机理不一致。观察以下学生习作:
In my opinion, everyone who meets the accident must be strong, he or she will need time to recover, but time is a good healer, new life will begin, everything should be faced. Escaping is not a good idea. 情态动词的误用 (must 应改为 should) 导致盲从误见:遇到事故的人就一定坚强吗?再者, 信息安排混乱、缺乏必要的因果联系, 跳跃过大。
In addition, most students like to go shopping by seeing the advertisements. So when they bought the things, they find they are deceived. 除用词不当, 两句间缺失必要的因果联系论证, 可改为:In addition, most students like to go shopping by looking at the commercials. So they will be easily deceived if the commercials contain the false information. 再观察下面语篇:
As one of the overwhelming phenomena in a commercial society, advertising has many positive effects on all of us. It serves as direct bridge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consumers. By advertising, manufacturers may easily introduce their products into the market and attract potential consumers. On the other hand, consumers can also choose their favorites from a large range of product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advertising, too. For one thing, one complaint from the consumers has focused on the misleading words in advertisements. For another, too many advertisements prohibit people watching other programs.
In my opinion, advertising has much more positive effects than its negative ones.
第一段讲广告的益处, 当谈到第二点益处时, 作者用“on the other hand”表示列举, 而这个短语表示转折, 用来与之前的描述作对比。其次, 段落的推进层次与原文机理发生冲突:作者得出的结论与之前的论述相矛盾。所以, 在结论处作者应强化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将与结论相反的论述置于结论最近处, 若要这样做, 可将过渡句置于两段衔接的位置以顺应文章推进顺序:Everything has its drawbacks. Now that we cannot avoid advertisements and commercials in modern society, we need to use it cleverly to serve our life。
3 结语
为了有的放矢地纠正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时, 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思维差异的存在, 即英文写作并不是将汉语字字对照地译成英语。同时,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线型思维, 培养他们恰当使用连接手段的能力, 多做篇章连贯性的训练, 才能使他们努力写出前后贯通, 遵循英语文章发展的逻辑顺序的作文。
摘要: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 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写作中产生逻辑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充分意识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所产生的语篇连贯手段的差异。学生用中文思维写作英语作文的错误导致了语篇的逻辑性错误。通过举例来分析大学生常犯的篇章连贯错误, 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用英文思维与表达习惯来语篇布局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写作,逻辑错误,思维方式,语篇连贯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2003.
[2]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08 (7) :35-38.
[3]刘春霞, 杨永林, 张歆秋.逻辑.语法.认知——一种跨学科的应用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215 (2) :17-22.
[4]刘景霞.语篇的衔接手段与大学英语写作[J].青海师专学报, 2006, 1 (1) :107-110.
GRE写作常见逻辑错误 篇5
GRE高分作文的评分标准
1.sentence variety
最好长短句结合,藐视总用短句的人:Since most of the sentences are short and choppy, the ideas they try to communicate are also choppy.
2.insightful position
在有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观点最好新颖独到(对来说),但必须保证能自圆其说。
3.conveys meaning skillfully
可用于论证的一切技巧,比如文章的行文方向,起承转合不用明显的标志词,比如first, second,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cond example illustrating my point,而是依靠论述的内在脉络自然而然的引到下一块内容。
4.compelling reasons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得分点。
5.persuasive examples
用来支持reason的,使抽象的reason更具体,更易被读者理解,从而产生共鸣,或使其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可用的例子有自己的经历,引言。
6.well-focused
简单说就是不跑题。中心论点明确,全文不跑题;各段主题句明确,围绕主题句论述。
7.well-organized
文章采用的论述结构,分几个部分论述,每部分有几段,各部分、各段间的关系是什么。
8.connecting ideas lically
using transitional phrases起承转合词,过渡句,或有此种作用的句子,总之起到help organize the ideas and move the argument forward。
9.complexity
事物的两面性(同一事物有优点就有缺点,相比较的事物有各自的优缺点),从多角度分析事物(分析不同领域)。
GRE 写作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大体上来说,
考生们在写作时出现的的逻辑问题也是最多的。
在 Argument Task 中,考生需要阅读一篇已经写好的文章,分析作者如何构建论证,理清作者的文章结构,并找出论证可能存在的问题。而Issue Task 要求考生自己完成一篇有理有据的论证。无论哪个Task,都要求学生具备论证和推理的能力,而论证与推理基于的法则正是逻辑。
GRE作文中最常见的逻辑错误
错把时间上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的事情看做因果关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鸡打鸣,太阳升起。这就是先后发生的事情,不是因果关系。
错误类比-如因为A城市开了咖啡厅非常成功,推出B城如果咖啡厅的话也会非常成功。没有考虑到两地的差异,这样就进行了错误类比。
错误调查-小区中某位住户反映的问题不代表小区的普遍问题。
未考虑变化-从过去两年的情况推未来两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假两难-A公司最近亏损了,B公司救不了它,只能靠政府救了。没有考虑到别的可能性。
GRE写作论证论据素材大全—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A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refers to any program which seeks to provide a minimum level of income, service or other support for disadvantaged people such as the poor, the elderly, the disabled, students, unpaid workers such as mothers and other caregivers, and underprivileged groups.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re undertaken by governments as well a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Social welfare payments and services are typically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or at a nominal fee, and are funded by the state, benefactors or by compulsory enrollment of the poor themselves.
福利社会
States or nations that provide comprehensive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re often identified as having a welfare state. In such countries, access to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is often considered a basic and inalienable right to those in need. In many cases these are considered natural rights, and indeed that position is borne out by the UN Convention on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nd other treaty documents. Accordingly, many people refer to welfare within a context of social justice, making an analogy to rights of fair treatment or restraint in criminal justice.
七大社会福利类型
Examples of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Compulsory superannuation savings programs.
2. Compulsory social insurance programs, often based on income, to pay for the social welfare service being provided: these are oft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taxation system and may be inseparable from income tax.
3. Pensions or other financial aid, including social security and tax relief, to those with low incomes or inability to meet basic living costs,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raising children, elderly, unemployed, injured, sick or disabled.
4. Free or low cost nursing, medical and hospital care for those who are sick, injured or unable to care for themselves. This may also include free antenatal and postnatal care. Services may be provided in the community or a medical facility.
5. Free or low cost public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and financial aid, sometimes as a scholarship or pension, sometimes in the form of a suspensory loan, to students attending academic institutions or undertaking vocational training.
6. The state may also fund or operate social work and 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that provide services that benefit disadvantaged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7. Welfare money paid to persons, from a government, who are in need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but who are unable to work for pay.
GRE写作论证论据素材大全—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的概念
Social justice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a society in which justice is achieved in every aspect of society, rather than merely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w. It generally refers to a society which affords individuals and groups fair treatment and a just share of the benefits of it. It can also refer to the distribu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in a society.
社会公正的内涵
Social justice is both a philosophical problem and an important issue in politics, religion and civil society. Most individuals wish to live in a just society, but different political ideologies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what a “just society” actually is. The term “social justice” is often employed by the political left to describe a society with a greater degree of economic egalitarianism, which may be achieved through progressive taxation, income redistribution, or property redistribution. The right wing also uses the term social justice, but generally believes that a just society is best achieved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a free market, which they believe provides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promotes philanthropy and charity. Both right and left tend to agree on the importance of rule of law, human rights, and some form of a welfare safety net.
对社会公正的反对
Social justice may be unfeasible economically. Many water-poor countries have recognized a “basic right to have drinking water” and then provided that access accordingly. This often resulted in water sources being over-used and then decimated.
逻辑错误 篇6
人格的贬值。某些媚俗、庸俗的文艺作品, 描写的内容低俗、龌龊, 迎合部分人的口味。某些演员以牺牲自己的形象, 侮辱他人的人格, 用低俗的色情语言、低级的生理动作、丑陋的仪表形象, 去挑逗人们的非理性欲望, 去刺激人们的原始生理本能, 以耻为荣。用以“赢得”发行量, 换取“收视率”, 获取经济效益。某些艺人用不雅举动、不雅照片, 散布各种绯闻, 引起舆论的关注, 引起某些人的兴趣。这些人对于人格不人格已经无所谓了。
抓出的腐败分子几乎各个都有情妇, 而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包养了146 位情妇, 因情妇太多连名字都难以记全, 于是随身带的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一百多个情妇的名字, 还以此为荣在人前炫耀。厅长的人格尽已丧尽, 那情妇就更不在乎人格了。还有那些出于各种目的而出卖人格的人。
价值取向的错位。秦皇岛市科级干部马超群在其家中搜出现金约1.2 亿元, 黄金37 公斤, 房产手续68 套。在马超群的眼中这是最大的人生价值, 一个科级干部一年的工资只不过几万, 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已经是“超群”了。
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在其家种搜出现金折合人民币2 亿余元, 这只是在家中藏匿的现金。是否还有其它的存款、有价证券、房屋及资产, 在国外是否还有存款和资产, 如果不被查出还要继续追求副司长的“鹏远”价值。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遭到调查后, 博闻社披露, 调查人员当天在其儿子奚众家中抄出3 亿现金, 这3 亿现金一般的家庭放都放不下更不用说获得了, 恐怕不会仅仅只有家里这些现金吧。这真是老子当官儿先富, 充分体现了“好爹”的价值。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此, 如何能公平公正的断案。
逻辑推理的混乱。受救者诬陷施救者。媒体不止数次报道, 有些人因为疾病或意外摔倒在地, 好心人上前去救治或将其送到医院抢救, 病人或家属不但不感谢救助者的救命之恩, 却反咬救护者是肇事者。他们的逻辑推理是你不是肇事者为什么要进行救护, 他们在用自己贬值了的人格水准去推理他人。
2015 年9 月部分中国游客在泰国机场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 在冲突过程中有人唱起国歌。这些人可能想要用国歌号召在场所有国人的团结, 可能想这是在昭示祖国的强大, 可能想这样是爱国。这些人是逻辑推理的混乱, 他们与机场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靠唱国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相反这有损于国格有损于人格, 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某些逻辑推理的混乱。
逻辑错误 篇7
为了帮助那些迷信爱因斯坦的拥护者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内容, 本文从惯性参考系等基本物理概念入手, 讨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以及牛顿力学成立的前提条件与适用范围。进而指出,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不仅存在概念错误, 而且存在逻辑谬误。说它存在概念错误是因为:客观上, 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因而, 狭义相对论就不是“两个不同惯性参考系的观测者, 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问题”;说它存在逻辑谬误是因为: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二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在指出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逻辑谬误和概念错误的基础上, 简要地介绍了《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一新的物理理论。可以说,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空理论。按着这个时空理论, “相对论”应理解为:跟随事件一起运动的观测者与停留在事件运动起点上的静止观测者之间, 针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问题, 而根本不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那样:把相对论理解为“两个独立惯性参考系上的观测者之间, 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总而言之, 广义时空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间, 不仅存在概念上的分歧, 而且存在着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分歧。
一、参考系
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表述一定的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是怎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一个物体的位置, 或一个事件发生的地点, 只有参照另一个适当选择的物体, 才能表达出来。牛顿虽然相信有绝对空间存在, 但是, 他明确地认识到, 人们无法描绘出物体在绝对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诸如运动起点和终点等) , 只能使用相对、而非绝对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用于作为一个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和运动过程的参照物, 我们就把这个“参照物”叫做“参考系”。
二、惯性参考系
诚如所知, 若在一个参考系中, 一个自由运动的物体, 即一个无外力作用的运动物体, 保持其原来相对于参考系为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则这样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惯性参考系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其中成立的一切参考系。如果两个参考系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 而其中的一个是惯性参考系, 另一个显然也是惯性参考系, 一个自由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它也将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 我们可以有无数个相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考系。这就是著名的“狭义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变换就是在这样一些惯性参考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即在狭义相对性原理基础上的坐标变换———在现实生活中, 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参考系在客观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观测者
相对论文献中的观测者是指, 他们的作用是能够对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作出判断。在物理学中, 人们几乎总是把观测者描述为, 相对于某个惯性参考系是静止的。设想, 每个惯性参考系都有一位观测者, 人们便能用示意图来表示一个实际的运动过程, 以及将同一个事件的两个不同的时空位置, 分别用不同的时空坐标来加以描述。
四、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与时空坐标
通常, 在物理学中, 关于“一个 (K) 参考系的观测者, 看到事件发生的地点t和时刻x”的陈述, 应正确地理解为:K参考系中的测量所确立的这个事件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过程, 即“空-时坐标”, 而不应理解为K参考系的观测者看到事件发生的“瞬间位置”与“瞬间时刻”是x和t。即是说, 它们分别地代表着从时空起点出发所形成的具有一定长度的空间和时间“线段” (即物理量) 。深入地思考下去, 这里必定牵涉到一个额外的特征, 即信息由一点到另一点的传输特征。因为, 单一的观测者不能同时处于不同的地点;在某一时刻, 他只知道发生在他所处位置的事件。由此而论, 即使在同一个参考系 (K) 之内, 除了跟随事件一起运动的观测者之外, 处于任何其他位置上的观测者、包括位于坐标原点的观测者在内, 他们都不可能绝对同步地知道事件在任意空间位置上的时空坐标。
五、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
基于上述分析, 在光的传递速度有限性的前提下, 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 牛顿的惯性参考系成立的前提是:在一个参考系之内, 不论观测者是否跟随物体 (或事件) 一起运动, 他都能随时随地、绝对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 (或事件) 在“离他而去的运动中”所走过的空间距离 (r) , 以及走过这一距离所历经的时间过程 (t) 。不难想象, 这种情况只有在信息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说, 只有在信息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情况下, 惯性参考系的定义才能成立。
而现实中, 就目前所知, 传递信息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 而光速又是个有限的常数, 所以说, 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关于这一点, 在下述有关“广义时空相对论”概念的讨论中, 我们还将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六、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物理概念
如图1所示, 有一辆从车站发出的火车, 观测者“甲”坐在火车内跟随着火车一起运动, 而观测者“乙”留在火车站不动, 甲和乙各自持有性能完全相同的“精准时钟”, 在这辆火车上还安装了一个精密的计程仪、以及能用光速随时发送火车抵达信息的发射装置, 位于火车站的观测者 (乙) 又可以随时地通过信息接收装置及时地接收火车抵达所在位置的运动信息。显而易见, 火车上的观测者 (甲) , 可以随时随地、并准确地记录火车抵达所在位置时, 所走过的空间距离 (r') 和所经历的时间过程 (t') , 因而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火车相对于火车站的运动速度:
广义时空相对论把速度 (v) 定义为:火车相对于静止观测者 (火车站) 的绝对速度。
可是, 位于火车站的静止观测者 (乙) , 只能通过自己的时钟来记录火车抵达指定位置时的“反馈信息”来确定火车的所在位置。这个反馈信息中, 包括火车走过的空间距离 (r) , 及经历的时间过程 (t) 。显然, 基于光速传递的有限性, 火车站的乙观测者所记录的时间过程 (t) 不可能与甲观测者所记录的时间过程 (t') 完全相同, 一定会出现接收信息时刻的“滞后”。假设火车站的观测者乙记录的时间过程为t, 则有t=t'+Δt, 其中的Δt=r'/c是观测者乙接收到火车抵达指定位置的信息时滞后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 尤其在天文尺度上, 更是如此!相反地, 如果忽略了这个滞后的时间间隔, 甲和乙之间的同时性就是绝对的, 问题又回到牛顿力学中。
因此说, 在普遍的情况下, 这个滞后的时间间隔必须计算在时间坐标 (t) 之内。由此可见, 由火车站的观测者 (乙) 、火车站、以及火车站的时钟等, 所构成的参考系统 (K) 并不是惯性参考系。或者说, 在普遍的情况下, 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并不存在。
事实上, 火车由车站始发, 并在某个时刻抵达指定位置这件事对于观测者甲和观测者乙来说———是同一件事, 因此, 必有r=r'。这样一来, 观测者乙得出火车相对于他的运动速度应为:
广义时空相对论把这个速度 (V) 定义为:火车对静止观测者的相对速度。上述两种情况所得观测结果的相互比较, 就构成“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一新的物理概念。
七、普遍情况下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并不成立
众所周知, 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力学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 描述力学定律的方程是惯性系之间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式。基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 考虑到光速传递的有限性之后, 即使在同一个参考系内, 描述力学定律的方程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还以火车运动这个事件为例, 位于原点 (火车站) 的观测者 (乙) 同位于火车上的观测者 (甲) , 他们针对火车运动“这事件”, 将得出截然不同的关于运动速度的物理方程:一是用绝对速度 (v) 描述的物理方程式 (1) ;二是用相对速度 (V) 描写的物理方程式 (2) , 显然, 两个方程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说, 在光速传递有限性的前提下, 狭义相对性原理并不能严格地成立。
相反的情况, 只有在信号传递速度为无穷大时, 即c→∞, Δt→0时, 才有V→v, t→t'。这时, 也只有在这时, 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才能严格地成立, 牛顿力学也随之成立。然而, 光速不变原理是一个通过精密物理实验证实了的“客观真理”, 而惯性参考系却是建立在“相互作用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主观假设之上, 即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上, 但在客观上, 根本不存在“相互作用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实际情况, 所以说:在普遍的情况下, 狭义相对性原理不能够严格地成立。由此而来, 构成牛顿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也不能严格地成立。因此, 我们只能说:牛顿力学是一个有条件的客观真理, 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真理。
八、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错误与逻辑谬误
为了便于理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我们图2示意图来予以介绍。
在图2中, 爱因斯坦假设, 光信号从X轴上某点A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出。这个信号在两个方向上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 (c) , 那么, 在K'系中就应该同时到达与A等距离的两点B和C (作者按:其实也不是同时的!) 。但是, 对于K系中的观测者来说, 这件事绝对不是同时的 (作者按:这句话是对的!) 。爱因斯坦认为, 按着狭义相对性原理, 信号相对于K系的速度也等于c, 但是, 因为B点对于K系而言, 是面向它发出的信号, 而C点则是背离它发出的信号, 所以在K系中, 信号到达B点要比到达C点早。也就是说, 同一个事件, 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来说, 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用狭义相对论的话来说:同时性是相对的。
基于上述分析, 爱因斯坦的意思是:无论是K惯性参考系还是K'惯性参考系的观测者, 都能绝对同步地给出自己参考系内任何位置上的空时坐标 (x, y, z, t) 以及 (x', y', z', t') , 只是因为K系和K'系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速度 (V) , 以及光速绝对不变, 因而出现了不同惯性参考系上的两个观测者之间, 对于同一个运动事件, 在时间观测结果上存在着不同时性, 即“同时性是相对的”。
(一) 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错误。
不难看出, 爱因斯坦构建的“狭义相对论”, 在客观上等于同时承认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第一, 系和系都是惯性参考系;第二, 系和系上的观测者各自都能绝对同步地给出自己坐标系内任何运动事件的时空坐标;第三, 在两个相对作匀速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之间, 因为同时性是相对的, 所以才需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正因为这样, 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物理理论。建立在这种意义上的坐标变换, 是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因此说,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不过是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应用罢了。
(二) 狭义相对论的逻辑谬误。
诚如所述,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建立在两个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之上:一是狭义相对性原理, 二是光速不变原理, 这两个物理原理的有机结合, 又称为“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可是, 上述讨论已经表明, 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的, 只要考虑到光速传递的有限性 (光速不变原理) , 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就不可能成立, 因而, 狭义相对性原理也就随之失效, 那么“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也就不成立。———这里的关键是:在现实中, 除了用光速传递信息之外, 我们再也没有比光更快的工具来传递信息了。
综上所述,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仅存在着概念错误, 而且存在着自身的逻辑谬误。———即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物理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对立。于是, 同时建立在这两个物理原理之上的狭义相对论, 必然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谬误。即是说, 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前提假设自相矛盾。
九、结语
总之, 我们不能因为迷信权威, 就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概念错误和逻辑谬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更不能因为迷信权威, 就对某些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术观点, 一概地采取拒绝和抵制的态度。广义时空相对论是一个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之上的时空理论, 它不仅能够解决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解决的各种物理问题, 而且可以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些物理问题。这个新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必将使物理学的时空观重新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夏烆光著.广义时空相对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 .徐龙道等编著.物理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