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意思,八

2024-07-26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意思,八(共8篇)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意思,八 篇1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第一首写作者作出去看钱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描绘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势,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发因看潮而生的议论,第五首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全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运笔上,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诗英爽豪迈的风格。

作品原文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⑴,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⑵,夜潮流向月中看。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⑶,犹似浮江老阿童⑷。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⑸。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⑹。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⑺。

其四

吴儿生长狎涛渊⑻,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⑼。

其五

江神河伯两醯鸡⑽,海若东来气吐霓⑾。

安得夫差水犀手⑿,三千强弩射潮低⒀。[1] [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玉兔:旧说月中有玉兔、蟾蜍(见《五经通义》),后世因以玉兔代月。

⑵重门:九重天门。钥:锁

⑶鼓噪,击鼓呼叫。慑(shè)吴侬(nóng),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⑷似:一作“是”。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⑸浑:全。

⑹“久与”句:出自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⑺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⑻狎(xiá):亲昵、玩弄。涛渊:指有涛澜的深水。

⑼斥卤:海边盐咸地。

⑽醯(xī)鸡:小虫名。《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聃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⑾海若:海神。

⑿夫差:人名,春秋时期吴王,这里借指五代时的吴越王。

⒀“三千”句:苏轼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进城。[5]

白话译文

其一

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其二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F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其三

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其四

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其五

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3] [4]

创作背景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中国沿海潮沙,以钱塘江海潮最为壮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1] [2]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首开头两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首句点明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年中秋,适逢晴朗,所以作者预知月亮会很圆,心情也倍加欣喜。次句写晴秋的夜晚,风里带有霜气,虽在仲秋,因地近钱塘江入海之口,已有九月的寒意。作者设想在月夜看潮,海滨一定是比较清冷的,而景象一定也更加奇妙。三四两句:“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作者此时住在郡斋,所以招呼管门的小吏说:“这重门休得上锁,我将要在月夜看潮呢!”白居易有忆杭州词:“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着潮头。”(《忆江南》)苏轼和白居易不同,他要亲临海塘看取潮势,并在中秋月夜看潮,这兴致比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头”显得更高了。这一首只是作出看潮的打算,是一组诗的开头。

第二首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第三四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第四首,是作者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发的议论。这首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怜借弄潮人的重利轻生,一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前两句说:“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因为弄潮的人,贪得官中利物,他们冒险踏波,常有被溺死的危险。但吴越儿郎,多习于水,狎玩浪潮,不知警戒。虽然当时也曾有旨禁止弄潮,但终不能遏止。作者时为杭州通判,对吴越人的重利轻生,产生怜悯的心情。后两句诗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作者揭露了当时官府里的一种矛盾,即一方面是明令禁止弄潮,一方面主上又好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导致弄潮者又被吸引到这种水利工程中来,所以朝旨禁断,绝无成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海的海神,倘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一齐变成肥腴的桑田,那么弄潮人就可以不必再行弄潮,而兴办海滨水利之事,也就可以大显成效了。”诗句中带有讽刺的意昧,因为斥卤变为桑田,一般说来,只是神话,是属于不可能成功的事。既然断难有成,而又兴办不止,则弄潮人的灾难,也就难以摆脱。在这组诗中,只有这两句含有讥讽。但后来的“乌台诗案”,却把全诗都系于其内,指控他为谤讪朝廷,御史李定、舒、何正臣等人,更联系苏轼居官时的其他诗作,大肆诬陷,想把作者置于死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诗狱,并累及作者的许多友人。通过此诗,可以了解宋代党祸冤酷的一个侧面。

在第五首中,作者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这首是组诗的最后一章,诗人纯从想象落笔。前两句:“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是由观潮想到《庄子・秋水》所写河伯“望洋兴叹”这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见涯濉!焙硬自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等到他东行至海,着到汪洋浩瀚的大海涛澜,这才向海神表示自己的渺小。江神倘若东临大海,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长江大河也都有潮头。诗人表示如以江河的潮水,和这样雄伟的海潮威势相比,那么江神河伯就像小小醯鸡(即蛾蚋),是微不足道的。海若从东方驾潮而来,潮水喷吐,就像虹霓一样,映着中秋的月色,这怒潮就更为壮观。诗人这种来自看潮以后的观感,虽然是以神奇想象的笔思写出来的,但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后两句:“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感到如此威势巨大的潮水,要把它压低下来,使之为人民造福,是非常不易的。诗中说,倘若能得到当年夫差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武肃王(钱H)射潮的三千强弩,把它射服就范,兴许是个好事。

“安得”两字,表明诗人的愿望,也是诗人的想象。这两句把两个历史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水犀手”的故事,出自《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因而战胜了越国,成为一时的霸主。射潮的故事,出自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记载:吴越王钱H,在建筑捍海塘的时候,为汹涌的怒潮所阻,版筑无成。后来钱王下令,造了三千劲箭,在叠雪楼命水犀军驾五百强弩,猛射潮头,迫使潮水趋向西陵而去,终于建成了海塘。这故事虽近神话,但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诗人把夫差水犀军和钱王射潮两件事融为一体,虽然引用上稍有出入,但设想是颇为神奇的。诗人为官杭州,也曾在西湖中建成苏堤,拦阻湖西群山涧壑注入西湖之水,或使停蓄、或使宣泄,使之造福杭州民众。这说明诗人也重视兴修水利,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大喜功、害多利少罢了。

这组看潮绝句,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意到笔随之妙。在运笔方面,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轼诗在风格上英爽豪迈的特色。[1]

名家点评

陈文新:“宋朝文学家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中望月寄语,在诗中,诗人望月生情,怊怅满怀。”[5]

刘德重:“苏轼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5]

张鸣:“第二首写潮头竟将越山吞没的情景,可以想见那是一幅如何雄丽的图景。”[5]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v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6]

[八月十五日看潮]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篇2

旧时,境内民间中秋之夜拜月、祭月之俗十分流行。当圆圆的月亮刚刚升起,人们就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挂上月光码儿,月光码上多印有类似嫦娥奔月的人物,称为太阴星君,貌似菩萨,下面还有一小玉兔。然后摆上供品,供品有月饼、西瓜及其它一些水果,尤其要供上一捆青豆,那是喂兔儿爷的。兔儿爷乃身穿甲胄,兔面人身的泥塑,大小不等,有的骑虎,有的站立。布置完后,即烧香祭拜月神。因为月属阴,所以拜月的都为妇女,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老太太则一边磕头,一边祷告“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拜月时,孩子们则穿上成人衣服,与大人一起在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希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即希望将来长在考试能高中,腾登龙门;女孩子则祝愿自己长得像嫦娥一样漂亮,能找个好丈夫。此外,在祭品选择上也很讲究,多圆形果饼:西瓜、石榴、葡萄、柿子、花红果、毛豆和月饼之类。富贵人家更讲究,就连赏月时用的桌椅也多是圆形。

文人墨客在赏月时,则饮酒赋诗,海阔天空,谈古论今,借此联朋交谊。寻常人家常约集乡邻聚饮,以此加深感情。

中秋节吃月饼,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元朝末年红中军起义时,领导农民起义的首领在起义前,把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夹在月饼里,送到各家。中秋之夜,人们看到了饼中的字条,及时准备,按时举行了起义,并取得了胜利,驱逐了异族统治者。后来就出现了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月饼中的纸条也换成了各种甘美的“馅”。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意思,八 篇3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五排 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浮精离碧海,分照接虞渊。

迥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二仪含皎澈,万象共澄鲜。

整御当西陆,舒光丽上玄。从星变风雨,顺日助陶甄。

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运行调玉烛,洁白应金天。

曲沼疑瑶镜,通衢若象筵。逢人尽冰雪,遇景即神仙。

引素吞银汉,凝清洗绿烟。皋禽警露下,邻杵思风前。

水是还珠浦,山成种玉田。剑沉三尺影,灯罢九枝然。

象外形无迹,寰中影有迁。稍当云阙正,未映斗城悬。

静对挥宸翰,闲临襞彩笺。境同牛渚上,宿在凤池边。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意思,八 篇4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朝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译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注释

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二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玉颗珊珊下月轮”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至今不会天中事”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应是嫦娥掷与人”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的句子 篇5

2、既然我从不迷信中秋的月光比平时漂亮,为何此刻会有失落的感觉?

3、是不是我明白到,月光不见了,是因为眼前有太多的高楼。也许谁都察觉不到,月亮出现的日子少了,是因为繁华的高楼多了。

4、随着传统月饼渐渐被冰皮月饼取替,中秋的月亮也渐渐被人忘记。今天,即使月光不再出现,我们也会如常庆祝中秋佳节,你说,是吗?

5、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多么美好的中秋节呀!圆圆的月亮,五彩缤纷的烟花。红红的灯笼,使这个中秋节变得分外热闹。我爱中秋节,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夜晚。

6、很久以前,有位痴心女子奔月了,中秋的月光自此变得格外迷人,人们亦自此遗忘了其他的月光。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一个中秋之节在我的梦幻里姗姗来临。中秋夜,含情脉脉,飘逸抒情,充满温馨;中秋月,圆满明亮,撩人心弦,逗人遐思。中秋似一个优美的神话,一年又一年脉脉相传,一代又一代浓情思念。远古的情愫,举家的团聚,都将在这金桂飘香的时刻里呈现、流露。

8、时至中秋,人间桂花落。在满空的月光里,飘落的何止是桂花,而是那毫不张扬的静美和缠绵不绝的馨香。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圆月缺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对月抒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对月感怀。

9、我喜欢中秋的意境,我愿意在中秋的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的变化。我希望今年江南水乡的中秋月亮更圆、更明。我祈望亲朋好友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我期望家乡越加美丽、富饶。我也盼期望祖国愈加发展壮大,社会和谐稳定。

10、秋天,丹桂飘香,金黄而丰腴,是一个五谷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思念和期待的季节,秋风秋雨秋意浓,在这充满诗情画意和喜悦的金秋中,最迷人的莫过于中秋夜那一轮挂在天上的明月了。

11、中秋的月亮,清雅而端庄,似一位柔美矜持的仙女,在遥远的天际静静的微笑,那流水般的月华,秀色旖旎,一如美人的白纱,轻柔而飘拂,将一份柔情淡淡传递,让人间变得晶莹而圣洁,幻若仙境。秋水多柔情,秋月多娉婷,在这秋水芙蓉、秋月如玉的夜晚,怎么能不衍生出美丽动人的故事?翘首望月,让人遥想千年往事,古今****;中秋的月夜人们对月抒怀,留下了多少触景生情的篇章,中秋的月亮带给人们无限美丽的遐想……

12、中秋之夜,捧香茗一杯,依栏凝望那遥远的夜空,任凭思绪飞离那夜色的迷茫,根根清茶染浸了思念,月是故乡明。那如水的月华,像亲人思念的目光,牵动着多少远在异乡游子的心,为这月思踏上归航,而在那云影阑珊处,又有多少慈祥的母亲,翘首望月盼儿归。中秋的月亮,分外圆润,分外明亮,有一种万家团圆的美好,人们望月寄思,那圆润的月亮之上,装满了人们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祝愿。

13、月光不是罕有的风景,每月,农历十五都是月圆之夜。

14、很久以前,有位痴心女子奔月了,中秋的月光自此变得格外迷人,人们亦自此遗忘了其他的月光。

15、中秋了,站在铜锣湾的闹市里,我不自觉地望向天空,寻找这颗令人迷恋的星体。

八月十五作文 篇6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吃着月饼。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今年的月亮好像比往年更加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铺了一层碎银。那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置身于这奇幻无穷的夜空之中,我仿佛看见了嫦娥在向我招手,玉兔在向我点头。她们都希望我到广寒宫中去做客。此时,我想起了“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八月十五作文 篇7

走进餐厅,就像走进了大森林,每张桌子都围绕着好多花草树木,还有五彩缤纷的鹦鹉。

下午,我们去了靠近饭店的动物园玩,我们租了一辆小车,以前都是爸爸开着车,可现在是我开车了。我们开着车来到虎山,拿着一整袋子鸡肉去喂老虎,我往里面丢了一块鸡肉,突然一只大老虎“嗷”的一声冲了出来,把那块鸡肉吃掉了,只见它威风凛凛,头上还有一个“王”字,眼睛透露着杀气,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接着我们来到了长颈鹿的乐园,它们很温顺,一只长颈鹿低下头来,我轻轻抚摸了它一下,它伸出舌头舔了一下我的手,表示很喜欢我。后来我们来到了大象的家,这只大象叫乐乐,乐乐呼扇着大耳朵,很有节奏地走着。乐乐洗澡的时候先用鼻子吸一点水,然后“噗”的一下把水喷到背上,真好玩!

八月十五作文 篇8

白玉一样的圆月挂在一望无际的夜空中,非常好看。一阵微风吹过,河水泛起了层层波纹,水中的月亮碎成了三四片,就像打碎的玻璃一样闪闪发光。小河边的一棵桂花树上开满了鲜艳的桂花,那浓浓的桂香钻进了我们的鼻子里。我们都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花香顺着我们的喉咙钻进身体的每个角落。五颜六色的鲜花朝着我们绽放着,好像在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来玩。”

我们铺好了垫子,又兴高采烈地从袋子里拿出雪碧和汽水,然后又拿出了石榴、可乐、鸡翅和各种美味的月饼,有蛋黄陷的、豆沙陷的,有玫瑰陷的、红豆蛋黄陷了,还有看了就让人流口水的蜂蜜肉陷月饼。

我们先一人倒了一杯饮料,就举起杯子开始敬酒。我对他们俩说:“祝你们中秋快乐!”他们也回了我一句:“祝你中秋快乐!”随后我们吃起了月饼,我先挑了一个张峻豪最爱吃的玫瑰陷月饼递给了他,张峻豪对我说了一声谢谢。我说:“不用谢。”我们吃完了月饼又开始吃小吃。

上一篇:校长在年终全体教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