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2024-06-21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共10篇)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观察并讲述消防车的外形及其用途。

重点难点:

讲述消防车的外形及其用途。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车子开来了》

2.教学电子资源:《消防车来救火》。

3.消防车玩具。

4.消防车的基本知识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消防车的图片,请幼儿观看。

1.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消防车?

2.你知道消防车是做什么用的吗?

3.消防车是专门用来救火或用作其他紧急抢救用途的车辆,消防车又叫救护车。

三、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了解不同消防车的外观和用途。

1.房子失火了,怎么办呢?

2.这个白色的管子有什么用?

3.水罐车的水罐里装着什么?

4.云梯车上长长的梯子有什么作用?

四、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给每组幼儿发放消防车玩具,请幼儿观察并讨论消防车的作用。

你知道消防车是怎么救火的吗?

五、请每组幼儿用消防车玩具玩救火的游戏。

活动反思:

消防车对于孩子们来讲是很神秘的,在图片的吸引下,孩子们对消防车有了初步的认识,认知经验上的丰富,为他们在本次活动中的言行提供的丰富的“话题”,于是参与性与主动性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玩救火的游戏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巩固对消防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游戏中孩子们乐此不疲。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2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比比看谁先落下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2、通过试验,让幼儿发现物体加重后,落下来的速度就不一样。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老师示范用的一红一白两个胶袋,塑料一块;

2、幼儿人手一个胶袋,泡沫、木头若干;

3、一张大纪录表、笔、贴纸。

活动过程:

1、用故事导入活动。老师手拿已画上眼睛、鼻子、嘴的两个一红一白的空胶袋,用拟人的口吻来进行情景游戏。师:今天早上,我听到两个胶袋宝宝在说话,红胶袋宝宝对白胶袋宝宝说:嗨!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吧?白胶袋问:比什么?红:比比,我们谁先落在地上。红说:好呀,比就比!于是,他们就站在一起,从一样高的地方跳下来。(暗示:重量相同,体积相同的物体是同时落下)帮组幼儿将看到的比赛结果用贴纸的方式记录在一张大的记录表上。

2、将其中的一个胶袋内放入物品,让幼儿猜测后,请两个幼儿来试验;幼儿思考,为什么其中一个胶袋会快?引导幼儿说出原因。

师:刚才,我们看到比赛结果了,他们师同时落地的。这时候,聪明的白胶袋想个个好办法,它趁红胶袋不注意时,‘啊呜――一口,吞了一块玩具在肚子里(塑料),现在,小朋友猜猜,它们这次谁会赢呢?试验开始…….(白赢,请小朋友开动脑筋告诉我,为什么它会赢?引导幼儿说出里面有东西,它比红胶袋重,所以,它先落到地上)帮幼儿将结果记录。

3、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提供两种物品,泡沫和木头让幼儿自己选择,找个好朋友比赛,看谁的先落下,提问为什么?)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请小宝宝们做一个落的最快的胶袋)小朋友在篮子里取一样东西,放入胶袋,然后,拿泡沫的和拿木头的分别站在两条线上,比赛时要听老师的口令,先准备好,听到老师说:开始―――小朋友才开始松手……..试验两次,回座位记录结果。讨论为什么它会快些?引导幼儿说出,因为它比泡沫重,所以快。

4、做一个最快的胶袋,自由选择物品,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人比赛。(注意:比赛时,两个人的胶袋要从同一个高度下。)

5、小结。引导幼儿说出是泡沫快还是木头快?看记录总结出:轻的物品落下时慢,重的物品落下时则快。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用打气筒打气、嘴吹气等方法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

2、学习使用打气筒的使用方法。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使用打气筒,享受科学小实验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只色彩、形状相同的气球,其中一只有气一只气不足。

2、气球皮、气球托,脚踩式、手推式气筒,油泥块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1只有气1只气不足的气球,引起幼儿给气球充气的愿望。

出示气球,提问:这是什么?怎样让它变大?

师:气球有了气,会变大,才能和我们做游戏,我们去充一充吧。

师:“气球还有哪些有趣的玩法,请小朋友试试看。”

二、幼儿尝试用几种方法给气球,并学习俩俩合作。

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起玩气球,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在玩气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气球的特点。

三、交流分享气球鼓起来的原因和具体做法。

幼儿自由探索玩气球。

师:每人拿一个气球,找空地方玩,等听到老师说气球回家了,我们就拿好气球坐好。

第一次尝试:幼儿自由玩气球,教师观察幼儿的玩法。

集中交流,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玩的?请3-4幼儿回答并演示。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加以肯定。

师:“你刚才玩的时候觉得气球怎么样了,还有不一样的玩法吗?”

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碰击。

师:刚才我们是动手?想想除了用手,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个地方去帮忙?请幼儿猜测请5-6名幼儿回答。我们再去玩一次,试一试用你们说的方法去玩,能不能让气球飞起来?

四、幼儿再次尝试让气球鼓起来,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小朋友再来试一试,看看这一次是否能让气球鼓起来。

幼儿再次探索用身体的各个部位碰,教师在旁观察指导,发现有创新者及时给予鼓励。

小结:你们本领真大,用我们的头,肩,背,屁股都能让气球让飞起来。

第三次尝试:我们再去玩一次,把你没有想到的方法用一下,试试你行不行。(老师和幼儿一起玩,用头、肩、腿、胳膊)结伴让气球飞起来,幼儿结伴玩2-3。

幼儿思考表达后,请幼儿动手试一试怎样能让气球向一个方向飞。

小结: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孩子们做做玩玩中隐藏着太多的科学道理,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会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共同欣赏由自己充气的气球,体验合作与亲自动手带来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教师在这节课中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得角色,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探索出各种让气球飞起来的方法,通过各种玩法,教师提出了一种最好的基本动作,就是用手让气球飞起来,提出这个动作后,教师不是以往的枯燥单一的动作来练习,而是创设了情境活动,就是拍气球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这节课设计也非常好,一环扣一环,一个人练习,两个人练习,进入球赛,让孩子们步步挑战,加强难度,一浪比一浪高,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橡皮泥一放到水里就沉下去了,但橡皮泥也能浮起来!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呢?这一定能让好奇心强的幼儿雀跃不已。此项活动是利用幼儿常玩的橡皮泥,突破他们原有的经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借此培养他们大胆动脑、动手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橡沉浮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3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探究精神。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水,几盒橡皮泥。

【活动过程】

1玩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究橡皮泥沉下去也可以浮起来的奥秘。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橡皮泥和水),老师请小朋友把捏成各种形状的橡皮泥放到水里,去看看橡皮泥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2分享玩橡皮泥的经验。

请幼儿个别讲述并示范橡皮泥沉下去和浮起来的操作。

教师小结:橡皮泥既能沉下去也能浮起来。

3幼儿自主探究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师:橡皮泥改变形状后能够浮起来。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想想,橡皮泥变成什么形状后可以浮起来呢?我们看看谁想到的办法最多。

教师观察和指导,协助个别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

4总结、分享经验。

幼儿谈谈自己想到的办法和操作的经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教师表扬幼儿肯动脑和大胆动手尝试的好习惯,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努力尝试后获得的成功快乐。

【活动延伸】

1继续让幼儿探究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让他们理解橡皮泥浮起来所要具备的条件,并初步学会归纳和记录。

2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并动手尝试橡皮泥更多的新玩法。

【设计分析】

幼儿对各种新奇的现象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班幼儿在具备一定经验和技能后,这个敞开的世界充满好奇,尝试和探究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在整个活动中,没有直接给幼儿任何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在游戏中去发现矛盾,然后在矛盾中探究。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发展求新求异思维。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对让纸立起来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橡筋圈、积木、橡皮泥、回形针、筷子、杯子、白纸若干。

2.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尝试让纸立在桌上失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1)引入活动师:老师想让这张纸立起来,你们猜一猜纸能立起来吗?

(2)组织幼儿讨论:(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有什么办法可让纸立起来呢?

2.幼儿尝试不用任何辅助材料让纸立起来。

(1)启发幼儿不用任何辅助材料让纸立起来。

(2)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方法,(.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与同伴交流。

3.幼儿不折叠纸张,尝试借助材料让纸立起来。

(1)教师介绍所提供的材料

(2)教师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操作情况,鼓励幼儿用桌上老师提供的材料帮助纸立起来,看谁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别人不一样。

(4)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4.延伸活动:提供厚薄软硬不同的纸,让幼儿进一步探索让纸立起来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感觉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晰,面对幼儿各种各样让纸站起来的方法的时候,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可能是事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没有对可能存在的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得还不够周全,导致在上课的时候觉得思路不清晰。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纸怎样才算是站起来”这个概念没有跟幼儿交代清楚,事先自己有在思考纸应该是不离开地面的立才算是站起来,脱离地面就是悬空的,不算站起来。但是在活动进行的时候,看到有些小朋友是用积木将纸撑起来,这张纸是横躺在积木上的。看到这个现象后我还是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在考虑到底应该是先提供工具还是先徒手操作,在听了指导老师的讲评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6

活动背景:

近期,我园为预防手足口病,每周都要对幼儿的玩具、积木进行清洗消毒,当保育员将玩具、积木倒进水池里,好奇的小宇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有的积木浮在水面上,有的玩具沉到了水里,立刻,他的惊奇声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围观。《纲要》中说,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抓住此次教育契机,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2、能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中的操作,并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物质准备:装满水的水缸每组三个;抹布;记录表(人手一份);图片(蚂蚁和池塘);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的塑封照片及实物(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认识各种材料

看图听故事:有一只小蚂蚁,它在池塘边散步,走着走着,不小心掉在池塘里了。“救命啊!救命啊!”它在水里不停地喊。谁来救救它呀?“我来,我来!”看,谁来救小蚂蚁了?

教师边讲述边展示操作材料: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

师幼共同描述材料;这是长方形的积木、三角形的报纸、长长的汤勺、正方形的泡沫、圆圆的海洋球。

二、看材料——猜想实验结果

1、学习记录猜想结果

教师继续讲故事:可是,它们怎么救小蚂蚁呀?它们说:“我们跳进水里后,只要我们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让小蚂蚁爬到我们的身上,这样就可以救起小蚂蚁了。”你们猜猜看,谁能浮在水面上,救起小蚂蚁呢?

幼儿:报纸可以救小蚂蚁。

教师: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很轻,可以浮在上面。

教师:那你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那谁会沉下去呢?

幼儿:我觉的勺子会沉下去,因为它很小。

教师:你认为小的东西会沉下去,那好,你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底部。

教师:那还有其他材料能不能救起小蚂蚁呢?请我们小朋友们都来猜一猜,谁能浮在水面上的,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沉到水底的,就把它贴在水杯的底部。

幼儿用在水杯的水位粘贴实物照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交流猜想记录情况

教师:谁愿意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猜的?为什么?

幼儿:我觉得长方形的积木可以救小蚂蚁,因为它很大,幼儿:我觉得三角形的报纸会浮上来的,我猜的。

幼儿:那个泡沫可能会沉的,因为它太小了。

幼儿:汤勺和圆圆的海洋球不能救小蚂蚁,它们都要沉到水里去的。

三、投材料——验证实验猜想

教师: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到底谁能救小蚂蚁呢,我们试了就知道。在你们的桌上,有几个大水缸,请你们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水缸里,仔细看一看,看看谁是浮在水上的?谁是沉到水底的?再看看你的记录表,是不是和你刚才猜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根据你看到的情况重新贴好。

幼儿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活动。

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如不相符,及时调整。

四、看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启发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刚才小朋友把它们都放进了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幼儿:我看到积木、泡沫、海洋球能浮在水面上。

教师:是吗,刚才我发现他还在用手使劲地摁这个积木、泡沫、海洋球,你为什么要把这样做啊?

幼儿:我想把它摁下去。

教师:那摁下去了吗?

幼儿:没有,我手拿掉,它又浮上来了。

教师:真的吗?我有点不相信,你再试给我们看看,好吗?

幼儿再次试验。

教师:哇,原来积木、泡沫、海洋球,不管我们怎么用力摁,手一放开,就浮在水面上了,它们可以救小蚂蚁了。真是神奇。那你们发现谁不能救小蚂蚁呢?

幼儿:我发现报纸也能救小蚂蚁的。

幼儿:我发现报纸和汤勺不能救小蚂蚁的的。

教师:是吗?看来两个小朋友的发现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试一试!

教师将报纸和汤勺投入水中。

教师:看看,它们怎么样了?

幼儿:报纸浮在水面上的,汤勺沉下去了。

幼儿:可是,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

教师:哦,他说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那我们再耐心地等一会儿,我们来数数,看数到几,报纸会沉下去,1,2,3,……看,报纸怎么样了?

幼儿:沉下去了!

教师:你们看,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报纸先是浮在水面上的,可过了一会儿,它就沉到水底了,所以我们以后做小实验要耐心、仔细地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新知识。

五、活动延伸——还有谁能救小蚂蚁

教师:小蚂蚁被积木、泡沫、海洋球救起来了,特别感动。小蚂蚁说:“谢谢你们!” 积木、泡沫、海洋球说:“不用谢!要是其他朋友看见了,也会救你的。”咦!还有谁也能救小蚂蚁呢,我们小朋友回家再找找,再试试,还有谁也能浮在水面上的,好吗?

让孩子自己寻找,然后来试试,看看他们找的东西谁能浮起来,还有谁能救小蚂蚁,也满足孩子想玩水的愿望。

教学反思:

一个故事:

活动以救小蚂蚁的故事贯穿始终,可爱的蚂蚁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幼儿思维的互动。

两次记录:

考虑到小班幼儿还不懂得运用符号、数字等其他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所以我设计的记录卡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第一次记录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把图片贴到记录卡上,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记录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第二次记录是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处细节:

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我既渗透了图形知识,又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的沉浮经验会认为:重的、大的会沉、小的、轻的会浮,我将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到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中,以唤醒幼儿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二是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个细微动作:摁!通过“摁 ”这个有趣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动作,让幼儿明白:不管用多大的力,当这个力移开时,浮的东西始终会浮上来。也通过这个动作,使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三是在处理报纸沉浮的问题上,我以再次实验、耐心等待的方式告诉幼儿:要得出实验结论,必须细心仔细观察,培养幼儿这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任何一个科学活动的隐性目标。

四点遗憾:

一是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材料,对小班幼儿来说,要操作、要记录、要讲述难度略大,可以去掉一种,如:泡沫,这样在活动时间上可以更充分些。二是在幼儿的表述上,沉浮有时还有点混淆,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尽量表述正确。三是幼儿天生爱玩水,在操作时,有些幼儿玩水的兴趣多于实验,所以往往会出现玩了水忘记了记录,幼儿记录的习惯还未养成。四是教师对幼儿不够放心,每每遇到幼儿不会说、不会做,急于解围、急于帮助,对幼儿留的空间不大。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懂得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3.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教学重点】

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

【活动准备】

故事《咕咚来了》动画视频,小白兔、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兴趣导入--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就故事内容提问)--观看故事视频(加深故事理解)--角色表演)

【活动过程】

一、兴趣引入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

2.教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

3.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咕咚来了》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提供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听讲故事《咕咚来了》

1.讲完故事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故事内容。

2.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跑呀?“咕咚”原来是什么声音?

3.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

三、幼儿观看故事视频

1.教师播放故事《咕咚来了》的视频,幼儿欣赏,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提问:

(1)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长毛狮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小结: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三、讨论

1.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心里有什么感受?有趣吗?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我们要向谁学习?

2.教师总结:小白兔它们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没弄清楚,就吓得慌慌张张的逃跑,后来在狮子的帮助下,知道咕咚原是熟透的木瓜掉入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就不害怕了。很多疑问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就会变得更勇敢,也能想出办法来。

四、角色表演

1.教师:我们看完了《咕咚来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当小动物表演故事情节好不好呀?(激发幼儿想象与学习的兴趣)

2.请幼儿扮演故事里的动物,表演故事。

【活动延伸】

走进胆小国每个人都有过胆怯的经历,在幼儿身上表现地更明显,请幼儿说说自己胆小的经历,怎样克服这样的心里障碍。

教学反思:

1.环节设计的递进性:通过采用“总—分—总”形式先完整倾听,了解大概到分段欣赏理解再到提炼主旨、理解道理,教师在丰富活动内容、丰满认知过程的同时,也让故事中的每只动物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为后面故事表演做好了铺垫。

2.提问有效性:教师的提问水平与层次直接影响到幼儿回答的有效与全面。本次活动在关注有关小动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原因等方面的提问与追问还不够深入,没有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动物们的不同表现与特点,直接影响了最后环节表演故事情境的效果。

3.口头讲述的不可取代性:通过两遍完整的故事欣赏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分析理解,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故事内容。在表演环节,教师即可运用口有讲述来引导幼儿表演,一方面可以控制故事进度指导幼儿表演,结合幼儿动作表现来控制语速,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台下幼儿和教师一同做旁白,讲一讲故事,提高复述能力。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物体的长短,感知长短的变化。

2.感受生活中数数的作用,体验游戏的乐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椅子若干把,1~10的数字卡片。

2.经验准备:理解“长”与“短”的含义,能表述对应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简单比较大小

1.出示一把小椅子并引出话题。

提问:这是什么?(椅子。)活动室里还有这样的椅子吗?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2.让幼儿比比椅子的大小。

提问:除了你们坐的小椅子,活动室里还有什么样的椅子呢?和你们的小椅子相比,老师的椅子个儿怎么样?

小结:活动室里有很多椅子。这些是小朋友的椅子,个儿小,这把是老师的椅子,个儿大。

二、开展搭桥游戏,尝试比较长短

(一)幼儿尝试搭桥

1。引出搭桥的游戏。

提问:你们见过桥吗?是什么样的?椅子能搭桥吗?怎么搭呢?

小结:把小椅子一把一把连起来,就像一座小桥。

2.引导幼儿说说搭桥的方法。

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椅子搭座桥,请其他幼儿看看搭的这座桥是否牢固。(可请个别幼儿上“桥”走走。)

提问:谁愿意来“桥”上走一走?这座“桥”牢固吗?怎样把它变得更牢固?

小结:每一把椅子就像一块木板,靠得越近,小“桥”就搭得越牢。

3.介绍游戏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搭一座牢固的“桥”。

教师请幼儿用活动室里的小椅子在空的地方搭一座桥,椅子用完为止。让幼儿注意把小桥造得牢固些。

4.让幼儿进行搭桥的游戏。

在幼儿搭“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将椅子靠近。在幼儿搭好“桥”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上“桥”走走,感觉一下是否牢固。

(二)观察并比较“桥”的长短

1.让幼儿比比、说说小“桥”的长短。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桥”的长短。(教师可根据幼儿搭桥的结果选择最明显的一种情形进行提问。)

提问:你觉得哪座小“桥”最长?你怎么知道的?

提问:哪座“桥”是最短的?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眼睛本领很大,能一下子看出这座“桥”最长,那座“桥”最短。

2.让幼儿比比相邻的“桥”。

提问:还有哪座“桥”也是长长的?这两座“桥”中到底哪座更长?能比一比吗?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要数椅子?如果椅子多,表示“桥”怎么样?

小结:用大小一样的椅子搭桥,椅子用得越多,“桥”就越长。

3.让幼儿根据长短将“桥”排序。

提问:我们一共搭了几座“桥”?如果请你给这些“桥”排排队,你觉得哪座“桥”最长,哪座“桥”可以排在第二呢?(教师请个别幼儿点数椅子,让其他幼儿进行唱数。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张椅子上。)

提问:这两座“桥”中哪座长一点?

小结:原来我们用数数的方法也能比出长短。

提问: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小结:将两座“桥”靠近,桥头对齐,就能看出谁更长、谁更短。

三、尝试将短桥变成长桥,感知长短的变化

1.让幼儿尝试将两座短“桥”变成一座长“桥”。

教师指着短的两座“桥”,提问:这两座“桥”和别的比,都是短短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变长呢?(将两座短“桥”合并。)

在幼儿搬椅子合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椅子数量的变化,提问:搭这座桥的椅子和刚才比,是多了还是少了?那长短有什么变化呢?

小结:把原来长的拿掉一点,就会变短。给原来短的再添上一些,就会变长。

2.请幼儿搭更长的“桥”。

提问:还想不想再搭一次“桥”?想搭更长的“桥”还是更短的“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桥”变得很长?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椅子全部连接起来,成为一座“桥”。)

3.让幼儿感知新“桥”有多长。

请幼儿观察新“桥”,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看起来怎么样?它是最长的“桥”吗?这座“桥”用了几把椅子呢?(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把椅子上。)

小结:我们把所有小椅子都连了起来,搭了一座最长的“桥”。

提问:我们的这座“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

提问:如果我把这座“桥”变个样子,它会怎么样呢?是变长了、变短了还是一样长呢?(教师可视当时情况改变“桥”的形状,如直的改成弯的,弯的改成直的。)

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现在怎么样了?和刚才的“桥”一样长吗?为什么?

4.请幼儿有序地在“桥”上行走、游戏。

想不想走走这座长长的新“桥”?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个接着一个过“桥”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开展。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搭建的材料,幼儿在搭建中学会了协商、合作,并能进行尝试和改进,从起初的用一种材料搭建,慢慢的尝试用多种材料共同搭建,这样幼儿在自己搭建的小桥上既练习了走平衡,又练习了在有间隔的物体上走平衡。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和伙伴相互交流、合作。在学习方法上考虑到一味的平衡会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因而设置了一个故事情节来贯穿整个活动,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又锻炼了基本动作。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9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

走进消防队

设计初衷

三八节亲子活动时,消防队员的精彩表演给我们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朋友非常想了解消防队叔叔帽子、衣服及工具里的秘密。有的小朋友也很想和消防叔叔成为好朋友。生命安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带着好奇、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消防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消防队员的工作,培养对消防队员的敬意。

2、了解简单的火灾防范知识,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客座教师:

沈明第(消防队中队长,以下简称“沈”)

活动对象:

中班

活动准备:

联系消防队,与中队长商量幼儿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一)出发前老师说明前往的目的地,并提出注意事项。

(二)中队长主持活动。

1、参观消防队(1)沈:小朋友,我们的房间和你们家里的房间有什么不t-样?幼:房间很整齐,被子叠得像凳子,真干净、真漂亮。(2)沈:是的,消防员叔叔的房间要整洁、简单,一些生活物品要自己保管好,衣服要放在床边,有事时可以马上穿好,而且速度要快。

2、介绍消防员叔叔的衣服和帽子。沈:你们看,这两套衣服有什么不一样?幼:颜色不一样。

(1)介绍衣服种类:我们消防员的衣服分为两种::救火的衣服为黑色,救人的衣服为红色。

(2)介绍消防车类型(边看边介绍):一种车是放消防队救火的器材及用具的,一种车是让被救出来的伤员休息的。

(3)介绍消防工具:在电视里你们看过消防队员救火吗?幼:看过。沈:救火时,他们用到些什么工具?幼:梯子皮管、灭火器……

(4)介绍常用消防毛具。

①防火罩:是消防员叔叔在救人时,用来保护自己的。

②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还有没有受伤的人。

③三脚架:人掉到井里,可以用三角架把他拉上来。

④担架:用来把受伤的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⑤撬锁工具:紧急时撬锁用的。

⑥防火衣:为了保护消防员叔叔不被烧到

⑦水枪:灭火用的。

3、分析归纳引起火灾的原因。沈: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火灾呢?幼:因为有的小朋友还小,不懂事,喜欢玩火,一不小心就着火了;有的大人吸烟后烟头不灭,随地乱扔也会着火;闪电打雷也可能会引起火灾;家里烧开水时,忘了关煤气灶,也会引火灾;放烟花爆竹时不注意安全,也会引起火灾……沈:是的,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人们用火不当,有的是用电不当,有的是雷击等自然现象。为了避免火灾,我们要做到不玩火、不玩电,防止火灾。

4、讨论火场逃生自救常识:万一发生火灾该怎么办呢?幼:赶快逃跑;用水扑灭火;打电话给消防员叔叔·:…,沈:现在叔叔给你们简单讲讲几种逃生的方法。

(1)一旦身受火灾威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匍匐爬行,最好用打湿的毛巾、口罩蒙鼻。

(2)如果楼层已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盔

(3)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

(4)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可先向地面抛下一些棉被等物,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5、幼儿模拟体验火场逃生:幼儿在听到“着火了”警告后,在消防叔叔的带领下每人拿好一条毛巾在水里浸湿后捂在鼻子上,快速匍匐逃离。(根据幼儿的表现,消防叔叔提出发现的问题和改正的方法)

6、了解火警电话“119”。沈:如果你们发现火灾会怎么做?幼:打电话给消防队。沈:那这里的电话号码你们知道吗?幼:119

(三)小结。师:沈叔叔发现小康爱绿幼儿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学习了很多有关消防的知识,你们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能懂得更多的消防知识,好吗,七、活动成效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安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将孩子们带到消防队实地参观,模拟演习,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相信,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小时候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反思: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安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将孩子们带到消防队实地参观,模拟演习,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相信,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小时候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科学活动《消防车来救火》教案及反思 篇10

设计意图

报纸,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此次活动对报纸进行第二次利用,动手操作玩一玩,把报纸一物多,玩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发散性思维,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同时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好玩的报纸》这个活动主要探索用报纸来卷一卷、折一折、撕一撕不同玩法,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来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报纸的用途。

2、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4、让幼儿探索报纸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盒子、废旧报纸每位幼儿一张、用纸折的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老师拿出一个盒子,请幼儿把手伸进盒子摸摸,猜猜里面是什么)(利用盒子里装东西请幼儿猜猜摸摸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老师:”这个小礼物什么呢?“(老师慢慢从盒子里把报纸那出来,请小朋友集体回答问题)

二、设计层递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报纸。

老师:”孩子们,家里面谁最爱看报纸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报纸?报纸上有些什么?(有新闻、天气预报、广告,有信息、有日期等)(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报纸的用途以及日常中的报纸对人们的影响)我们看过了的报纸,小朋友会用来干什么呢?(折飞机、做手工、画画)(联系实际,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了解废旧报纸的处理方法,体会废物利用的好处。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了解报纸在生活中的用途。)

三、探索报纸的玩法

1、卷报纸(1)提问:你能用报纸做成望远镜吗?(幼儿用报纸卷成望远镜,并给幼儿鼓励)

(2)请幼儿想办法能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

提问:你能用同一张报纸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吗?(把报纸打开、从一角卷等)请幼儿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怎样卷才能把望远镜卷的更长,培养幼儿的探索的欲望。

(3)引导幼儿我们除了做单筒的望远镜还可以做双筒望远镜,还可以怎么做呢

2、折报纸

(1)探索报纸的折法提问:我们刚才用报纸卷了望远镜,还可以用报纸做什么呢?我们可以折一折。(引导幼儿自己折自己想折的,鼓励大胆尝试)

(2)说说自己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折的东西,并用完整的话表达(折的是什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意加以表扬,并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3、撕报纸

(1)我们刚才玩了这么多的游戏,我们用报纸来做一碗吃的好吗?(老师发给每位幼儿一个用纸折的篮子)

(2)请幼儿用报纸撕自己想撕的,并把撕好的放入篮子里。

(3)说一说撕好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撕得是什么,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儿大胆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4)老师:我们做好了一篮子的好吃的,我们请幼儿把做好的东西端给你喜欢的人吃(让幼儿学会分享)

四、活动整理

今天,我们玩报纸的游戏就要结束了,孩子们你们看我们的桌子上和地上都是报纸,请你们把报纸揉成团,做成纸球,那孩子们纸球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说:投球、往上抛等)。现在,我们一起去外面玩投球去喽!(让孩子养成手工活动后整理好物品的良好习惯,认识到废旧物品也是很有用处的。)

教学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孩子们自主积极探索,懂得报纸除了可以看外,还可以有许多用途。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获得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在活动中适当的点拨给孩子们足够的探索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但本次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上一篇:洞市乡民主生活会总结下一篇:空灵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