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共11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篇1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是中国最美丽的景观之一。苏轼是古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最优秀的诗人与最美丽的景观不期而遇,必然擦出最灿烂的火花。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有近3年的时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州的次官,协助并监察州长官的工作)。公务之余,他常游西湖,全面领略了西湖一年四季千变万化的美。此诗约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月,时年东坡36岁。
从诗题可知,诗人饮宴于西湖上,先是晴天,后来下雨,因有此作。
起句缴题中的“初晴”。“潋滟”,形容波光闪耀。次句缴题中的“后雨”。“空濛”,形容山色迷茫。二句对仗工稳,互文见意,是说西湖山好水也好,晴好雨也好;山奇水也奇,晴奇雨也奇。“潋滟”对“空濛”,都是叠韵(二字韵母相同)连绵词(二字不容分拆),尤见修辞的整饬与精致。
前两句,其美在“形”;后两句,其美在“神”。用中国古代最美丽的女子西施来赞美西湖,写“活”了本没有生命的湖,真是神来之笔!“西湖”是水,“西子”是人,本非同类,似不可“比”;但二者都是天下之绝美,这就有了“比”的.理由;何况“西湖”称“西”,“西子”也称“西”,二者又曾同属于越国,套用一句大俗话:芝麻掉进针眼里——巧了!这就“比”出了语言的谐趣。东坡先生不愧是第一流的语言大师!美人之“美”,是淡妆漂亮,浓妆也漂亮,怎么化妆怎么漂亮。“淡妆”扣西湖的“雨”,雨天的西湖色泽清淡,可不就像美人化了淡妆?“浓抹”扣西湖的“晴”,晴天的西湖色泽浓重,可不就像美人化了浓妆?因此,“淡妆浓抹总相宜”,也就是“西湖晴雨总相宜”!
图画山水,写“形”易,写“神”难。七言四句,如句句写“形”,是做加法,增量不增质;东坡此诗,好在二句写“形”,二句写“神”,是做乘法,不增量而增值,其艺术效应几倍几十倍地往上翻。从此,西湖又多了一个别名——“西子湖”。人们对此别名的赞同,正是对这首小诗审美价值最大化的承认。
[知识拓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篇2
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 你们猜, 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
生:是西湖。
师: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生:明月。
师:是啊, 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 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 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 他眼中的西湖就像———
生:一幅画。
师:几千年来, 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 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 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生:苏堤就是为苏轼而建的, 而且…… (太激动, 一下子说不出来了)
师:苏堤是苏轼建造的哦。
生:我知道苏轼还有一个名字叫苏东坡, 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师:同学们吃过东坡肉吗? (一阵哄笑)
生:我还知道有一个纪念馆。
师:是的, 苏东坡纪念馆, 去过吗?
生:去过。
生:我还知道苏轼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 来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像是什么呢?
二、印象西湖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 老师写诗题, 请同学们举起手来, 和老师一块儿写, 好吗? (边板书边说) “饮”是前鼻音, 我们一同读一读。 (生边读边书空)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 后来下起雨了。
生: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
生:他们还在饮酒。
师: (指着板书) 是啊, 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 赏着美景, 起初是晴的, 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请大家读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 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很温柔, 真好听。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 谁也来读读?
(随机请三位学生读, 再齐读)
师:这个“妆”是个翘舌音, 谁能来读? (请生读)
师:你读得可真投入, 读诗啊就要这样, 不仅要读出节奏,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 行吗?老师读一、三句, 你们读二、四句, 可以吗?
(师生按要求合作读)
师:那我们换换读读好吗?你们读一、三句, 我读二、四句, 行吗?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同学们, 苏轼笔下的西湖, 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是第三句。
师:哦, 是那“西子”, 是吗? (生点头)
生:山色空蒙。
师:你觉得“山色空蒙”很妙, 是吗? (生点头)
生:老师, 我喜欢“淡妆浓抹”。
师:觉得这看上去就非常舒服, 是吗?
三、走近西子
师:西湖给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 还记得吗, 有人说西湖像一面———
生:镜子。
师: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
生:明月。
师:还有人说西湖就像一幅———
生:图画。
师: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
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哦!诗中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西湖比西子) 你知道西子吗?
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上写着。
师:啊, 书上看到的。同学们, 从这册开始, 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 (和学生一起看语文书) , 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生:她的名字又叫“西拖”。 (学生笑声一片, 教师马上帮他更正———西施)
师:你们都知道了, 西子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要听吗?
生:要听!
师: (缓缓地) 西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而且是之首。传说每次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 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 都不好意思地沉入江底。西施美吗?太美了, 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 (板书:?) 那就让我们坐着画舫, 一同去欣赏西湖吧!
四、晴雨西湖
生 (齐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 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 它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一荡一荡。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有个“艳”字。
师:是啊, 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生:西湖上。
生:在我家边上的池塘里。
师:嗯, 不过西湖比这池塘可要大很多倍哦!
生:在上午, 阳光照着西湖时, 我看到了像水晶一样的湖面。
师:像水晶一样, 那是怎样的漂亮啊!
(师点击课件, 生发出赞叹)
师:同学们, 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生:像明晃晃的镜子。
生:像一颗颗星星。
生:像撒了一湖面的水晶宝石。
生:像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 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 难怪苏轼会说———
生: (接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冯老师在读的时候, 查了查字典, 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 我选择了三种, 你们看看“方”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
生:第二种———正好, 恰恰。
师:啊, 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 你能给“方”换个词吗?
生:晴正好。
生:晴刚好。
生:晴恰好。
师:大家真能干, 不过你们读读, 会发现这些词读起来味道都是不一样的。水面那么美丽多姿, 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
师: (生朗读诗的第一句) 好深情的一位苏轼啊!
师: (生慢慢地读第一句) 嗯, 一字一顿!
师: (生摇头晃脑地读) 好投入的苏轼啊!
师: (生充满深情地读) 老师的眼前真的觉得阳光明媚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再深情一点。 (生再次齐读第一句)
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 在阳光下, 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时, 忽然, 雨雾迷蒙, 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接读诗的第二句)
师:你眼前的山是怎样的?
生:像被雾气笼罩了。
生:像披上了一层轻纱。
师:好浪漫哦!
生:感觉朦朦胧胧的。
师:哦, 那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是吗?雨中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来, 看看吧! (播放课件, 随着音乐, 教师轻声描绘) 瞧!山变了———房子变了———树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如果此时, 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西湖上雾蒙蒙。
生:好模糊, 就像摄影时对焦没对准。 (笑声)
师:呵呵, 这么专业的术语都出来了。
生:看到了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师:嗯, 好诗意啊。
生:房子朦胧了。
师:是啊, 房子朦胧了, 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 像走进了———
生:像走进了仙境一样。
师:你就是那位仙人! (笑声)
生:像是走进了神秘的世界。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读)
师: (生朗读第二句, “山色”读音有误) 太激动、太深情了, 是“山色”。
师: (生朗读第二句) 好温柔。
师: (生大声朗读第二句) 雨细细地下着, 周围是这么安静, 你忍心大声地去惊扰西湖吗? (生重读, 声音马上轻了下来)
(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
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 现在却是———
生:山色空蒙。
师:一天之中, 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 同学们, 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 仿佛汇成了一幅画, 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那么美, 那么妙。愿意读一读吗, 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 (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 感觉是那么柔柔的, 要是第一句再读响亮一点, 会让别人觉得阳光更灿烂!……
(全班齐读)
师:来, 让我们再一同来回味这曼妙的西湖吧!我看, 水光潋滟是景———
生: (愣了一小会儿, 接说) 我看, 山色空蒙也是景。
师:我看, 晴是景。
生 (接说) :我看, 雨也是景。
师:我看, 晴方好。
生 (接说) :我看, 雨亦奇。
师:我看, 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 (接说) :我看,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西子西湖
师: (自言自语) 晴天的西湖是那样娇媚, 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温柔, 像谁呢?
生: (小声) 西子。
师: (继续自言自语) 像谁呢?
生: (齐答) 西子。
师: (作恍然大悟状) 欲把西湖比———
生:西子。
师生 (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 都那么美丽, 西湖也是———
生: (齐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 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 (播放课件, 教师随着音乐讲述) 柳枝儿为西湖化着妆。看,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接背) 。下雪啦, 一片银装素裹。美吗?难怪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 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
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师:如果说, 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
生:夏天 (秋天) 的西湖是浓抹。
师:如果说, 月亮为西湖化淡妆, 那么———
生: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师:如果说, 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
生:荷叶 (柳叶、枫叶) 为西湖化淡妆。
师:如果说, 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 那就用你的笔, 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
(生练笔, 教师随机指导)
生:我说, 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看!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轻纱;我还想说, 夏天的西湖是浓妆, 看!荷花在西湖里怒放呢。
师:好一个“怒放”, 让我们看到了夏天是那么娇艳。
生:我说, 春天的柳树为西湖化淡妆, 看!柳树在春风里随风舞动着;我还想说, 秋天的枫树为西湖抹浓彩, 看!她为西湖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
师:多别致的外衣啊!
生:我说, 柳树为西湖化淡妆, 看!柳枝在春风的陪伴下随风飘动;我还想说, 湖水为西湖抹浓彩, 看!湖水清澈见底, 里面的小鱼游得多开心啊。
师:同学们, 让我们为这位未来的女诗人鼓鼓掌吧!
(学生们手越举越高, 欲罢不能)
师:看来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作品, 那就同桌互相欣赏吧!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师:能和西子去比吗?
生:能!
师: (将“?”擦去, 改成“!”) 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 (接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情系西湖
师:苏轼像我们一样, 就这么看着, 从早到晚, 从日出到黄昏, 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 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 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 来, 一同看看! (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 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 并筑堤防洪, 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 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师: (朗读拓展资料) 看到这, 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
生:苏轼, 你真是杭州的功臣啊!
师:过奖!过奖!那是鄙人应该做的。
生:谢谢你, 苏轼!要不是你, 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
师:惭愧!惭愧!为杭州做得实在是太少啊!
生:老师, 建造“三潭印月”怎么是在保护西湖呢?
师:你真会思考!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鱼、挖莲藕, 破坏了生态, 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 建造了“三潭印月”, 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 又美化西湖。同学们, 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 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美, 的确是美, 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 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艾青的眼中, 月宫里的明镜———
生: (接读) 不幸失落人间。
师:在周起渭的眼中, 若把西湖比明月———
生: (接读) 湖心亭似广寒宫。
师:在白居易的眼中, 湖上春来似图画———
生: (接读) 乱峰围绕水平铺。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
生: (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 篇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离开汴京到杭州任通判。这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不愿陷入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旋涡而主动要求出任地方官的。到了杭州,苏轼在政治上赈济灾民,监督捕蝗,关心民生,颇有建树。另一方面,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景也使他流连忘返。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他在汴京二三年创作贫乏的局面,写下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或描摹杭州美景的小诗。尤其后一类诗,更是佳作迭出。苏轼自谓“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便是传诵不绝的好诗。
这是首作于熙宁六年的纪实之作。诗人饮于湖上,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只见湖水漫漫,涟漪阵阵,粼粼波光,赏心悦目。不久,阴云四起,雨丝纷纷,雨雾青山,袅娜多姿。诗人巧用比喻把晴雨变化中的两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得到历代文化者的称颂。“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说:“后两句逐成西湖定评”。从此以后,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名。
诗的一、二句写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西湖景色。晴时近观西湖,波光闪烁,雨中远眺群峰,迷蒙隐约。“晴方好”和“雨亦奇”互文,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光山色。阳光照耀下青山一碧,很美;雨丝飘飘中湖水盈盈,也很美。面对如此动人的景色,诗人悠然神会,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为什么称颂不绝?首先是比喻的新奇。人们常常以物比人。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平时我们说“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苏轼别出新裁,以人比物,用西施比西湖,表现西湖令人心醉的旖旎风光。
比喻是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描摹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西施是历史上著名的绝色美女,为人们所熟知。苏轼以此作比,正是发挥了修辞手段的积极作用。西施的美谁也不能作具体的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她是不确定的理想化的美的象征,就此而言,人们又是陌生的。以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施形象作比喻,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你觉得西湖的山水有多美就有多美,正像你心目中的西施一样。这样的比喻,既新鲜,又巧妙,极富艺术魅力。
诗人以西施比西湖,也表现出精细的艺术构思。一二句写水光山色,实际已经显示出与美人的联系。古代作品中传统的描写是“眉若青山,眼如秋水”,现在也有成语“望穿秋水”。苏轼反其意而用之,由盈盈湖水和叠叠青山联想到美人的眼和眉。为什么用西施为喻呢?这是因为西湖在越地,西施是越人,属同一地区;加之都有共同的“西”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另外,西湖既然“晴方好”、“雨亦奇”,无时不美,这与传说中西施平时光彩照人,即使因病捧心,愁而皱眉也引得东施效颦岂不刚好相似?诗人浮想联翩,巧妙构思,才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苏轼 篇4
shuǐ | guāng | liàn | yàn | qíng | fāng | hǎo | |
水 | 光 | 潋 | 滟 | 晴 | 方 | 好 | , |
shān | sè | kōng | méng | yǔ | yì | qí | |
山 | 色 | 空 | 濛 | 雨 | 亦 | 奇 | 。 |
yù | bǎ | xī | hú | bǐ | xī | zǐ | |
欲 | 把 | 西 | 湖 | 比 | 西 | 子 | , |
dàn | zhuāng | nóng | mǒ | zǒng | xiāng | yí | |
淡 | 妆 | 浓 | 抹 | 总 | 相 | 宜 | 。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篇5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的意思
译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6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题目扩展法”概况诗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
4、抓住关键语句,诵读、想象、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会正确读写“饮、初、蒙、欲、浓、抹、宜”七个字,能正确识读“潋滟、空蒙”两个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能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感受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本课难点在于让学生品读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蕴含的感情,对于三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资源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收集的作者和诗歌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回忆导入:
1: 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一篇诗歌《赠刘景文》:
(带头背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还有一首诗歌大家比较熟悉,那就是《题西林壁》,有哪位同学会背诵这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同一位大诗人,他就是苏轼。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补充一下内容:
苏轼,宋代大诗人,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领军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解释“轼”:车厢上面作扶手的横木,增加趣味性)
苏门三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可以适当介绍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名字,洵;实在,诚实;辙:车轮痕迹。
(出示苏轼的书法作品,如《寒食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获见帖》等,让孩子感受苏轼作品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篇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详细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
应该这样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怎么理解题目呢? 生回答。
两种理解皆可,但理解为如品美酒般品味湖上风景最佳。
注意“初”字为衣部,初者,裁衣之始也,故为衣部而非示部。
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 篇9
前几天上了一堂公开课,听取了同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由于班上多数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杭州西湖的美景,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先播放了西湖美丽风光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习古诗前,带领学生复习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背诗篇,使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学习。
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是学习本首诗的难点,为突破难点,在理解这两个词语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理解。
“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古诗文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所以教学这首古诗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四、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
课前,我精心备课,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尤其是西湖美景的图片以及晴天、雨天的图片,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0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 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 “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
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教学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画,《出水莲》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带情感的画面。]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5、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评价 篇11
苏轼总评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的严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苏轼历代评价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③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推荐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0-26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05-13
《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解读05-29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09-02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总结09-11
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09-14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课稿10-22
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赏析07-08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11-03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课程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