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10-26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苏轼用细腻的笔调, 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 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 同样妩媚动人。不论怎么打扮都宛如那美丽的西施, 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 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 曾用过抓住注释和关键字词了解诗意的方法, 也用过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教学本诗, 笔者重在继续巩固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 初步感受诗歌在语言文字上的凝练、生动, 感受诗人对西湖的独特情感, 为第四学段学习鉴赏诗歌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读通古诗, 书写生字

1.交谈启发, 读懂诗题

师: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古诗, 一起读读课题。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题目有点长, 从中你能知道关于诗的哪些内容?

生:我知道了起初是晴天, 后来是下雨。

师:天气的变化。还有吗?

生:我知道作者写的湖是西湖。

师:结合题目, 了解写作的地点, 不错。还有吗?

(生沉默)

师:有不懂的吗?

生“:饮湖上”是什么意思?

师:首先看看这个“饮”字, 谁能用它组词?

生:饮料。

生:饮水。

师:除了饮水, 古时候的人喜欢在湖边饮什么?

生:饮酒。

师:那“饮湖上”是指在哪里饮酒呢?

生:在湖上饮酒。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自己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

生:作者在湖上饮酒, 起初是晴天, 后来下雨了。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相机学习生字

师:整首诗四句话, 28 个字, 把它读正确流利, 需要多长时间?

生:1 分钟。

生:我已经会了。

师:练一练, 能完全读准确的, 请举手示意!

(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试试?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每一个字音都读对了, 特别是“潋滟”读得很准确。

师:还有谁想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真好!字正腔圆, 尤其是生字“亦”的四声和“宜”的二声读得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师一边范写, 一边讲解:“亦”, 一点, 一横。书写这一横的时候要注意稍微斜一点, 中间的撇和竖钩靠近一些。“宜”字要注意宝盖头要宽一些, 下面的“且”字要窄一点。生练写。)

师: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注意, 字音准确, 吐字清晰。

【点评:本环节注重了两“读”。读诗题环节中, 史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努力读懂诗题的意思, 在学生不懂的地方, 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明白。可以看出史老师的别具匠心, 即由“教”向“学”的转变。】

二、读懂诗意、积累古诗

1.回忆读诗的方法, 巩固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方法, 自读古诗

师:诗读正确了, 要读懂诗的意思,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我觉得要先读懂每个字的意思, 再连起来想。

生:我们可以看文章里面的插图。

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也可以查字典。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会读诗!的确,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现在我们就一起用这种方法, 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开始读吧!

(师课件出示课文注释, 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汇报?

生:我读懂了诗歌写的是西湖在晴天的时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波光粼粼很美。雨天的时候云雾迷蒙, 也很美。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它们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美丽。

师:你很能干, 能够在注释的帮助下, 自己就把诗的大意读明白。

师:还有想汇报的吗?

生:晴天的时候, 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 很美。雨天的时候, 西湖云雾迷蒙也很漂亮。作者觉得西湖和西施一样, 不管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好看, 所以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不错, 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相互帮助。已经会了的举手示意。

(生在四人小组内说)

2.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

师:大家都知道了诗歌的大意。我们现在重点来关注这几个地方。

(师课件出示:“方好”“亦奇“”总相宜”)

师:注释里是怎么说的?

生“:方好”是刚刚好。

生“:亦奇”是很奇妙。

师“:总相宜”呢?

生:总是合适的。

师: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特别要注意这几个地方。

生:西湖在晴天的时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波光粼粼的美是刚刚好的。雨天的时候云雾迷蒙, 也很奇妙。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合适, 总是那么美。

3.展开竞赛, 积累背诵

师:非常棒,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看看谁先记住。

(生自己背、汇报背、齐背)

【点评:这一环节史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诗意, 既让学生再次明确了结合注释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 又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 进一步熟练运用。当学生出现理解不准确的时候, 史老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更正, 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读出情感, 欣赏诗歌比喻的精妙

1.激发学生兴趣, 确定学习任务

师:孩子们, 会读、会背、会理解, 你们已经三会了!接下来, 还学什么呢?

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你们觉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 (齐) 赞美, 喜悦。

生:我们还可以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

师:同学们提到了很多想法。学课文、学诗歌都一样, 既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关于这首诗本身, 的确如最后这位同学所说, 那就是这首诗究竟妙在哪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需要我们静静地读, 慢慢地品。

(师课件出示:仔细读诗, 把你认为作者写得妙的地方打上小圆点, 然后想一想, 为什么这里写得妙。)

2.感受“西湖“”西子”之妙

师:谁来汇报, 你认为哪里写得妙。

生:我觉得“欲把西湖比西子”写得妙。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是呀, 西湖很美, 西施也很美, 所以作者把她们相比。但是美女那么多, 作者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貂蝉, 比作王昭君, 而要比作西子呢?再读读这两个词,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都有一个“西”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关注到“西子, 西湖”这个比喻, 还关注到她们名字中的相似之处, 这也正是苏轼写得妙的一点。但是, 关于这个比喻还有一点, 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来, 我们先从西施这个美女说起。老师把她的图片都带来了。

(师课件出示西施画像)

师:美吗?

生:美。

师:还有呢?

(师课件出示西施多张不同的画像)

师:都是美女呀, 哪一幅是西施呢?

(生自由猜)

师:答案揭晓, 其实啊, 她们全都是西施。猜猜为什么?

生:我知道了, 因为西施在每个人的想象中都不一样。

师:你真聪明!其实西湖也一样, 即使是在晴天或者雨天, 每个人看了, 美的感受也会不同。原来这个比喻还妙在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生带着这种想象读这两行诗)

3.感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之妙, 想象写话

师: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妙?

生:我觉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写得妙,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特点。

师:“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让我们闭上眼睛, 展开想象, 跟随音乐去看一看。

(师课件播放音乐, 生闭眼想象画面。)

师:此刻, 泛舟湖上, 一边饮酒, 一边欣赏湖面的景色, 你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 金光闪闪, 就像洒在湖面的金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云雾缭绕在湖面, 就像仙境一样。

师:多么有画面感呀!

(师课件出示其他作家描写西湖雨天的诗句与语段)

师:你也可以拿起笔来写写你想象中的西湖的晴天或雨天。

(师课件出示:根据“水光潋滟”或“山色空蒙”写出自己心中想到的画面。生跟随音乐, 练笔写话, 师展示两个学生作品。)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 注意读出画面感。

【点评:赏析诗歌的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史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西子”之妙时, 由浅入深, 通过“猜西施”的游戏, 把原本深奥的知识, 变为了直观感受, 可见史老师教学方式的巧妙。在感受“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时, 史老师又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 把原本简单的几个字想象成了丰富的画面, 诗歌的凝练之美也在其中显现。】

四、总结拓展, 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通过这堂课的交流, 你知道你们达到了谁的高度了吗?

(师课件出示武衍诗句:“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

师:诗人武衍就是这样评价这一句经典描写的。来读一读!

生: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

师:苏轼曾多年在杭州为官, 对西湖有独特的情感, 曾写下数首描写西湖的诗。千百年来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西湖的诗。 (课件出示部分描写西湖的名句) 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些诗。

师:最后, 请把这首诗积累在你的作业本上, 注意书写的时候字迹工整、美观, 行款整齐。

【点评:开放的环节, 让学习不是一种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湖古诗的兴趣。教者用心良苦。】

【评析】

一“、读”为线索, 层层深入

古诗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读古诗、背古诗是学生最喜欢和最常用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然而, 诗意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个难点, 如果方法使用不当,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在本课整体教学中, 教师作了如下考虑:

1.学生要读懂一首诗, 并要获得情感的体验, 首先要过生字关。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才能为后面的进一步感悟做好铺垫。

2.史老师考虑到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不是难点, 因此在理解诗意板块, 设计的仍然是学生自学,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摒弃繁琐的讲解。

3.《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学生应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于是, 在“品读”这个环节中, 史老师既让学生想象了画面, 在课堂上进行了练笔, 又让学生初步赏析了词语的精妙。

4.最后史老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 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为丰富课外阅读做准备。

本堂课, 从一读知音, 二读知意, 三读品句, 四读悟情, 层层深入, 使“读”贯穿了整首古诗的学习,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巧设猜疑, 感受意蕴

在这首诗的学习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 就是赏析“西湖”与“西子”的比喻精妙。这处比喻妙有三层:一是突出了西湖之美;二是比喻中两个“西”字的运用注重了音韵的朗朗上口;三是比喻的内在神韵在于西子的美在人们心中各不相同, 而西湖亦如此, 这样作比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一层“妙”学生显而易见, 第二层“妙”稍加启发学生也能看到, 第三层“妙”要让学生领悟却不容易。为此, 史老师巧设了“猜西施”的环节,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学生在猜西施的环节中, 积极性很高, 得知这些画像都是西施后感觉不可思议, 再一回味立即恍然大悟。

三、巧用音乐, 激发想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篇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喝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相同的景致,让他都很赏识。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波泛动,波光粼粼,景色正巧;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莽,若隐若现,又显出另一番美妙景致。“潋滟”,波光闪烁。“空蒙”,烟雨苍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篇言语的`音乐性。

这儿,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许多的。但从另一个视点看,又很抽象,由于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深之处。西湖很美,但终究美在哪里,如何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若是详细地描绘景象,能够会有单个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详细,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全体形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一起又很形象、很逼真,幻想空间很大,将“西湖便是美”这一大家共有的感触用诗的言语表述出来。一起,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豁达自适的性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佳人。无论是浓艳妆饰,仍是盛装装扮,西施都相同秀丽动人;若是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相同美不胜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相关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词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解释】: 诗篇名。北宋苏轼作。共二首,第二首尤为著名,全文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将晴、雨不同气候下的西湖比喻作不同妆饰的西子(西施),取譬生动自然,广为后人传诵。

相关内容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上早夏 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戏题 徐夤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初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淮安道中 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早夏 钱起 详细内容

楚狂身世恨情多,似病如忧正是魔。

花萼败春多寂寞,叶阴迎夏已清和。

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著紫罗。

军旅阅诗裁不得,可怜风景遣如何。

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4

初晴:晴天的西湖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饮湖上初晴后雨》故事 篇5

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篇6

坐着小竹排,静静地观赏西湖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迷茫茫,飘虚的绮丽景色,令人回味无穷……似绣花针,牛毛的雨丝乘着风姑娘的脚步飘飘然然的荡漾在天地间,遥望着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梦幻的纱衣罩着大地,眼前似乎很朦胧,似乎又很清晰,雨越来越大,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横挂在天,天地间仿佛挂上了一帘珠帘,豆大的雨珠降落到西湖上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像花环般耀眼,夺目眼球,“叮叮咚咚”像无数根指尖悄然落下,弹奏出一只只荡气回肠的交响乐,这乐曲漫漫的融入了一片清水中,透彻……雨中的西湖像一位弱不禁风的少女穿着一件轻薄的纱衣,跟着雨的节奏舞之蹈之,在斜风细雨中谱写着一段感心动耳的传奇。我陶醉了,一股清风拂过脸颊,一片旭阳不停荡漾……

雨渐渐停止了轻唱,太阳冉冉升起了,温暖的阳关洒向西湖,她映照着你,你扶持着她,就这样一片春意在此播撒,惬意的暖风轻轻荡过湖面,留下的是一片涟漪……船桨激起的一刹那你才发觉船在前进,岸在后移。金灿灿的阳关是笔,湖面是一张白纸,每一笔尖的顿落,都是无尽的遐想,湖面上金光闪闪,无数颗金星掉落到了湖中,使西湖更加引人注目,你是否留意到西湖上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大圆盘似的荷叶拖着一只只“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的荷花仙子,她似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高高挺立在西湖中央,淡淡的芳香中,没有一丝杂味,顺着一股清风淌入我的心底,陶醉……自古以来都已美名相伴的西湖,真能与西施媲美,那婀娜的姿态,婆娑起舞的神秘真令人刻骨铭心,女儿绿的湖水映照着环山,环山围着绿水,真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诗情画意的画卷,画中,我陶醉了……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篇7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欢迎大家分享。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一个拥有着无与伦比美景的美丽的湖泊,就是因为它的美,所以这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拿上酒,泛舟湖上,坐在乌篷船里,一边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小口小口的饮着酒,真当是惬意至极。

早晨的湖面上生起了一层层薄雾,像少女的纱巾一样,穿插飘渺围绕在远处的山峦之中。这些薄雾若有若无,朦胧的山峦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秀美的身姿显现出来一样。

湖面细观,看到南北走向的苏堤,它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波光闪烁,堤上的柳树枝条像少女柔软顺滑的青丝一样随风摆动。

当我走在苏堤南端上的时候,在柳浪闻莺处,看见游人在向河中抛撒鱼食,那鱼极其灵巧,迅速的像一个五彩球一样团在一起,为抢食,有的鱼跳出水面。又让我想起了古时女子嫁娶时在闺阁上所抛的花球,那球抛弃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又以双龙戏珠的场景在闺楼下变幻莫测。

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细雨,雨点就像一滴滴晶莹的珍珠落在西湖之上,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打伞的游人急匆匆的奔向前方,把西湖衬托得更显妖娆,不禁我想起了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故事。美景催人思,那么美妙的环境中催生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傍晚,当月亮从远处那山峦窜出来的时候,湖面上像洒下了一片片、一层层的鳞光一样闪烁着、跳跃着映入我的眼帘,景色非常迷人。那湖中的三潭像宝葫芦一样矗立在湖中央——真是美极了!

西湖的景色说不完道不尽,而又能把它比作袅袅婷婷的美人西施,来与之媲美,西湖的景色,真的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晴天中的清雅西湖还是雨天中的艳丽西湖都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来到了杭州西湖。

我们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近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别有一番奇景。近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8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拼音 篇9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两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最恰当评语。第一首诗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除湖山胜景外,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也可见一斑。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赞誉之情更表现无遗。

后两句,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奇妙、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同有一个“西”字、同在越地、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在风神韵味上,两者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真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上一篇:招聘电工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社保委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