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2024-07-14

项脊轩志(通用8篇)

项脊轩志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项脊轩志 篇2

一、红线理“容”

《项脊轩志》述说了项脊轩的林林总总, 涵盖了归家家族变故的波波折折, 描述了有光人生命运的起起伏伏, 可谓辞约而意丰。借用一首诗概括《项脊轩志》的内容:一轩一庭一家人, 轩修二次庭两迁。三位女长两作古, 而立不至妻亦亡。阁中岂止少年梦, 家道衰落院中藏。大母厚望何时兑, 先妣慈爱老妪知。夫妻恩爱阁中聚, 人走阁空怨恨长。

轩的命运, 家的命运, 人的命运, 嘈嘈切切错杂弹, 意丰于内容。然而并未感触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散落, 因为项脊轩一言以蔽之, 让事举于思路。项脊轩便成了那根红线, 串起了那轩、那家、那人的因缘, 轩的命运, 家的命运, 人的命运, 融合在了一起, 家中有轩, 轩中有家的影子, 人又是家的缩影, 家又是人的暗示。于是便幻化成了颗颗明珠, 项脊轩便是红线而串之, 《项脊轩志》便文脉流畅, 至清至晰真作家, 一气呵成, 畅哉!

二、管蠡窥“情”

伴随项脊轩的林林总总, 便起伏着人物内心的碧波万顷, 依项脊轩这股风而漾起钱塘江的情潮。祖孙情清澈见底, 母女情风平浪静后的嫁接——母子情, 伉俪情生活琐碎中的平平凡凡才是真的体悟, 所有人都在津津乐道着, 我也乐此不疲。而我也于项脊轩中窥到了手足情, 它退却了情的感激涕零, 消散了情的缱绻悱恻, 却也留下了情的理性思索留白, 那是一份反思。

祖母情发乎衷地款款过访、喃喃自语和切切劝勉, 举手投足间全是对孙儿的关爱, 更可以看作是母爱亲情的一种延续。祖母对束发轩中的孙儿备至关怀, 念念不忘的是光宗耀祖。归有光从此义无反顾地踏入科举的行列, 几乎耗费一生的时间, 往返三千里, 奔波于昆山和北京两地。只可惜仕途运命蹭蹬, 20岁补学官弟子, 35岁中南京乡试之后, “八上春官不第”直到60岁才中了一个三甲进士。而大母早已不在, 子欲养而亲不待, 于是长号而不自禁。

在项脊轩日益的衰颓里, 妻子的来归是作者人生的一抹亮色。有妻伴读, 迥异于独处时的冥然兀坐, 或问或答, 有教有学,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美具于小轩, 其乐也融融。述诸妹语见证了妻对阁子的牵挂, 益显妻对作者的深情。对妻子的描写, 便也窥出有光的款款深情, 轰轰烈烈是山无棱, 平平凡凡也是天地绝。

情是有光亲历, 于是乎惊天地泣鬼神。而手足情有光似在冷眼旁观:“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洞察了疏离, 继而冷淡, 甚而冷漠, 极至争斗, 练达了世事人情冷暖, 平添了一份深沉凝重, 是留白, 也是思索。一间老屋, 一世情缘, 至情至性真男儿。项脊轩管蠡窥“情”, 每每思及, 悲哉!

三、物物皆关“志”

“八上春官不第”,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拼搏不止, 奋斗不息。有光, 战神熠熠生辉, 铠甲斗士流光溢彩。问渠那得“斗”如许?细细思榷, 《项脊轩志》情物皆关“志”, 便也恍然大悟:为有项脊轩活水来!

书斋命名项脊轩, 自号为项脊生, 细细思量, 个中委曲水落石出。项脊, 人之脖颈、脊梁也, 立首之本, 立身之骨, 然而又何止呢?男儿岂能无青云之志?有光便想成为家之脖颈, 国之脊梁, 理想蕴藏在了书斋名中。一个衰旧、破败、局促、阴暗的旧阁子, 竟然成为了归有光读书的地方。诸父异爨, 亲情之天伦渐行渐远, 竟又成为了家族崩析的历史隐痛。颓败之中的归家, 此时是多么希望家族之中有人能在朝为官。可是整个家族“无一人知学”“无一人知礼义”。这样一个神圣的使命自然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年轻归有光的肩上。项脊轩便也成了自己责任的条件反射。

平静地叙述“大母持笏”这一细节, 内心燃烧的却是振兴家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淡淡追忆先妣亲情点滴, 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念母之情, 更是自我砥砺、承继母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激励。妻魏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 而面对贫困不堪的归家, 魏孺人没有一丝怨言, 这给年轻的归有光内心莫大的慰藉。进而也更激奋他在科举的道路上矢志不移、孜孜不懈追求的毅力。亲人的殷殷期盼, 也成了砥砺与激励。项脊轩又成了自己奋斗的衍射。

我教《项脊轩志》 篇3

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生自由诵读)

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一生读)

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

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而当他修葺之后。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然而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呢?请诵读第二到第五小节。(生齐读)

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生:母亲,祖母,妻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大家庭。

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同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

生:文中说“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家庭不和睦了。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

师: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抓住庭院前后变化,从作者的客观记述中看出其深长感叹。而当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的感情外露了,文中有一词大家注意到没有?(生齐答:余泣)好,我们来分析他为何而“泣”。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老王》中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生:因为他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现在老妪提起。引发他对母亲的想念。

师:那如果我把“妪每谓予曰”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话改成:“尔母爱子女,甚矣!”归有光会“泣”吗?

生:不会吧。(师:为什么不会?)文中写到他母亲的时候非常形象。首先是老妪指着一地方说你的母亲曾站在这儿,使归有光觉得面前真站着他的母亲一样;接着又有母亲的动作“叩门扉”,还有她的语言:“儿寒乎?欲食乎?”这些就把一个母亲再现出来了。面一改之后这种味道投了。

师:再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对儿女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母亲。

师;是的。通过老妪之口,一个关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母亲慈颜犹在,这怎能不让幼年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归有光黯然泣下?我们再来看他又是如何写祖母的。请同样关注细节。

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她的自言自语说明她对这个孙子有殷切的期待。而“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一词,指时间很短,则说明她的一种急切的心情。至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真切的叮咛与勉励。

师:不错。祖母对他有期待有勉励。那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说这个孙子怎么像个女孩子?

生:这话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怜爱。首先“过余”课后注解是:“到我这里。”这个“过”解释成“到”应该是“拜访”义项的灵活翻译,就是说她来这儿是特意来的,不是正好路过;其次“久不见若影”一个“久”字表现出祖母对这个孙子的记挂关心,正因为久不见,才特意来看他;荐次,临去的时候“以手阖门”是轻轻地关上门,说明她是赞赏孙子在轩中认真读书的;最后送给他象笏则是最好的鼓励了。

师:讲得有条有理,很有说服力。想起这些,再“瞻顾遗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啊!同样是感情的外露,可为何前面是“余泣”,而此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生:前者有老妪在,这儿只有他一个人。

师:哦,这是一种外在因素,那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吗?

生:前者毕竟是老妪的回忆,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后者是自己亲身所经历,并且还有“遗迹”即“象笏”在。

生:幼年丧母是悲伤的,但功名未就、有负祖母重托更让他悲伤。

生:赡顾遗迹,往事涌上心头。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一方面是时间流逝而自己功名未就,他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他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这种悲是很沉痛的。

师:大家的分析越来越深入。幼年丧母是作为子女的身世之悲,而功名未就是作为读书人的职责之悲。古代文人读书主要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时的归有光既不能“齐家”更不能“治国”、“平天下”。想当初在轩中“偃仰啸歌”时的满怀抱负,得到祖母勉励时的昂昂斗志,而现如今却一无所成。所以,前者之悲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的;而此处的悲则是?(学生:放声痛哭,失去控制。)是的,如潮水汹涌失去控制。

师:母亲、祖母、妻子是归有光生命中重要的三个女人,当他回忆起妻子的时候又会怎样?请自由而深情地诵读四五两小节。(学生读)读完我们会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学生:

《江城子》),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背诵《江城子》)同样是悼亡,苏东坡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归有光既不写“断肠”,也没有前文的“泣”、“号”,他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之悲的呢?

生:最后一段写妻子已死,而她亲手所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恩人,而物在却人非。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手植”和“今已”却说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师:有人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这个结尾“余韵徐歆,悠悠不尽”。无限思念、怅惘、痛苦就在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生:第一节写到修葺后的喜,而这儿写“吾妻死,室坏不修”形成反差,不修,是因为内心异常痛苦,没有心思去修。

师:只是没有心思去修吗?请大家注意他的婚姻生活怎样?

生:婚姻生活应该是很幸福。两人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师:请具体分析。

生:“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说明妻子经常来轩中,“问”、“学”对应的应该有“答”、“教”,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生:诸小妹的话也表明他们夫妻感情好。诸小妹会问,肯定是妻子向诸小妹讲过在轩中“问古事”“学书”的事,可以想象妻子在讲的时候是如何的甜蜜。而作者时隔多年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中的平常话,是不是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在意与爱呢?

师:好,那你说说他为何“室坏不修”?

生:很明显,“室坏不修”一方面是内心痛苦没心思去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怕啊,怕睹物思人,因为轩中有太多与妻子甜蜜生活的回忆。因此,作者写“室坏不修”有对妻子早逝的无限伤感,而写轩中两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写其无限伤感,正所谓“以乐衬哀”。

师:好一个“以乐衬哀”!以乐衬哀,一倍增其哀啊。一个八岁丧母、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就的青年读书人,他的内心是孤独的。然而在他二十三的时候,一个温婉、聪颖、贤惠的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心,他们情投意合,亲密无间。“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啊——如历史上的陆游与唐婉——此时的归有光精神上得到了抚慰。因此归有光是幸运的,然而他又何其不幸。五六年后妻子就去世了,他的幸福也就戛然而止。尝过幸福而又失去了它,比从没尝过幸福更让人难以承受。爱妻的早亡是他不能承受的痛,这种痛已无法言说,只能幽幽地说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时的情感不再外鳝而是?(学生:含蓄)是的,含蓄深沉!请再次自由诵读,体会其深沉含蓄的丧妻之痛。(生读)

师:弘一法师的手迹里,有一幅极有名气,四个字:悲欣交集。这不也正是归有光的真实人生吗?厚重。从哪儿来,从真实的人生来,从悲欣二字来。本文通过对琐事、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作者的悲喜,可谓事细而情深。“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师:课后请认真阅读《顶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和《亡人逸事》,注意其用细节琐事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200字左右。下课!

思考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项脊轩志》被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专题。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项脊轩志》是这个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最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感受、理解、认识这美好、高尚的情感,能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的成长。【设计思路】

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主要通过四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脉络。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美。【教学重点】

1、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孟郊的《游子吟》和朱自清《背影》片段: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 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被世人称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项脊轩志》。

二、预习课文

投影:透过琐碎和平淡,感受了作者通过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读课文: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笔,端起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

(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 师预测:可能会出现“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ǐ” 师:为什么读“ji”?

生: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 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板书1:以义断音

师:“庭中通南北为一”该怎样断句?——“庭中/通南北为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

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师:“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板书2:运用语法知识断句

师:“凡再变矣”怎么理解?“再”怎么理解?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砌上了墙。

师:由此可见,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 生:是“两次”的意思

师: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

板书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师:再如,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

生: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这么理解不对

师:请大家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

生:应该是“项脊轩”。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

师: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省略。板书4: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师:同学们探讨了这么多问题,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

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 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师: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自读课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体味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阅读,行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学们把这句话标记出来。(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板书:喜

悲)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啊?——承上启下

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笔下的项脊轩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齐读第一段,找学生概括)明确: 修葺前:狭小 ——室仅方丈

破旧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补充(投影:它是并不能避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修葺后: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宁静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板书: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悠闲、怡然自得)

一间又小、又破小屋而已,作者为何觉得居在此很快乐?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

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是生活却怡然自得

2、师: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师:看完书的同学可以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他的母亲和祖母都去世了 师:好,有补充吗?

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 作者描写了哪三位亲人?请结合课文分析。明确: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

借物抒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睹物思人。

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琐碎,平淡(板书:琐碎平淡)

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怎样感人的情怀呢?

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师:哪位同学先发言?

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一段最感人,1、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2、“叩”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

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妪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伤心的程度?

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以手阖门自语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段话体现了祖母的殷切期望。

师:长辈对晚辈寄予殷切期望是人之常情,但作者为何“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仕途坎坷

学生读描写大母的语段,以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 ——关心、沉重、坚定

师:“顷之”一词怎样理解?——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

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这几话。(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

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 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

生:小妹们的话,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

生:妻子回娘家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很漂亮。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爱屋及乌)

师:今天同学们透过琐碎和平淡,感受了作者通过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板书)(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读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一声长叹,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知道琐碎平淡背后的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绍历代名家评《项脊轩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胜之文”

(明)王士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方苞:“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明)王锡爵:“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布置作业:扩展阅读《寒花葬志》

(历代名家对归有光的评价,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从“平常细节,情真意深”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寒花葬志》的鉴赏短文,字数:400―500字。

教 后 记

执教《项脊轩记》研究课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髓,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执教成功,首先是因为对《项》文以质朴语言通过细节描写抒发真挚情感这一特点有较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明确,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氛围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这次执教备课的过程,是使教学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细密的过程,将学法的指导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鉴赏,收到很好的效果。

项脊轩志翻译 篇6

然而我居住在这里,可喜的事多,可悲的事也多。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都栖息在厅堂上。庭院中先是扎下篱笆,后又垒起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奶娘,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娘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女儿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儿童时代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像个女儿家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往事陈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出行人。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却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写完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妻回娘家看望父母,归来后转达她的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为什么叫阁子呢?”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阁子也坏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情无聊,于是叫人再次修理了这间南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我以后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项脊轩志》里的文人情趣 篇7

一.诗情画意表达文人雅兴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一觞一咏”“流觞曲水”来抒发文人雅兴, 李商隐在《无题》中以“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来呈现文人雅兴,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来传递文人雅兴, 而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则用他的诗情画意来表达文人雅兴。

项脊轩, 这个小屋虽然空间小得仅仅可容一人居住, 但是在文章中我们感觉不到小屋狭窄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开阔:它虽然破旧, 作者在其中却能怡然自得;虽然光线不好, 我们却感受到作者内心明亮。这种开阔、这种自得、这种明亮似乎也给这间陈旧的小屋增添了几分光彩, 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出了归有光先生身上所特有的文人雅兴。

颜回身居陋巷却可以安贫乐道, 周敦颐身在陋室却能乐在其中, 归有光身处破旧、狭窄、阴暗的小屋里却能够乐以忘忧。这不只是文人的一种雅兴, 还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身上具有的一种超脱, 这种超脱能让作者在窘迫的境况下仍然保持着文人特有的情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 小屋虽然陈旧但作者却没有忘记用心去装饰它, 这似乎也是在用文人特有的方式来装饰自己的内心。在此, 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 感受到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的乐观, 理解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不仅写出了读书的状态, 而且可以让我们窥探到归有光在生活困顿之时所爆发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即便是借的书, 也要读得津津有味;即便是在小屋, 也要昂首高歌。这是怎样强大的生命力啊!正是这种生命力, 恰恰体现了文人“压不弯, 折不断”的性格, 也正是这种性格铸就了中国文人的特殊情怀。这种情怀能够使他们在失意之时从文学中得到愉悦。苏轼在被贬黄州时, 他自己盖房, 种地, 在生活上也颇有情趣。“东坡肉”不仅让我们闻到肉香, 更能嗅到文人特有的气息, 这种气息使得中国古代文坛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生活失意, 文学多产。此时的归有光也和许多文人一样, “冥然兀坐”, 不为外物所扰, 不觉得生活清贫, 不觉得境况艰难, 他的眼中看到的却是“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之美景, 这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啊!这种诗情画意不正是文人特有的雅兴嘛!

二.百态人生浸透文人志趣

文人写文章大都在抒写情怀, 同时也在抒写自己的志趣。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是以搜句忌於颠倒, 裁章贵於顺序, 斯固情趣之指归, 文笔之同致也。”可见, 文人写文章怎样构建, 用什么题材来构建, 会体现不同的志趣。

归有光不写雄心壮志和襟怀抱负, 不写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和痛苦, 不写奋发昂扬, 不写国家大事, 不写历史兴替, 不写现实的理乱, 他却写了一些生活中的繁杂小事。但这种小事却有所寄托, 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内心细腻而富有志趣的归有光。“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 通过大母的话, 我们了解了归有光的生活方式, 能够在家境贫困, 境况窘迫之时, 保持一种淡然之心, 保持一些文人所特有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气质。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还特别描写了小屋的变迁。“先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 家族的中落, 似乎让我们读者觉得有些凄凉, 但作者却是哀而不伤。在作者笔下, “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 “余扃牖而居,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这又多么充满人情味啊, 似乎让作者在小屋变迁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 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个“殆”并不是写推测, 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充满无尽的希望。这种希望也借助于大母和母亲对他的关怀传达出来。“儿寒乎?欲食乎?”, 传达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激励。归有光也以文人特有的细腻心理, 感受到了这种关怀和激励, 也借助母亲的激励, 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这种以生活琐事来抒写人生志趣的写法, 可谓高妙, 表面平实淡泊、琐碎现实, 但这种细小琐碎却带着一种人情味, 带着一种儒雅, 是审美化了的志趣。

三.绿荫如盖诠释文人浪漫

古代文人凡寄情山水, 都是为了表达情趣, 凡厌恶官场宦游市井鄙俗, 无不歌颂松风竹节, 寄寓情操, 但寻求浪漫却是文人追求的境界。“红袖添香”可以说是每个古代文人都希望逢着的一种浪漫。宋代文人赵彦端有一首《鹊桥仙》, 其中云“留花翠幕, 添香红袖, 常恨情长春浅。”说的是暮春之夜, 月色溶溶, 百花凋零春深似海, 能觅一闺中知己, 花容月貌者, 挑灯夜读书声琅琅, 耳鬓厮磨情意绵绵。所以柳永会抒写“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 李商隐以“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达这种情趣, 也曾有许多文人在生活中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 牵挂在扬州”的情思。我们现代人也想追求“执子之手, 与尔偕老”的境界;也想效仿红娘传笺张生莺莺, 放浪形骸;更想端一盏烫手咖啡相赠, 共忆似水流年。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浪漫, 这种浪漫寄托在平实的生活中, 更显惬意。“后五年,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这是多么温情的生活场景, 又透着文人的浪漫,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妻子向丈夫学习写字的一种幸福, 亦能感受到作者教妻子读书时的一种愉悦, 他们或许会心一笑, 或许痴笑矫情, 别有一番风味。“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一个“手”字写出了作者和妻子之间特别的情感, 作者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和妻子的感情, 因为情感是无形的, 一棵树却能客观地记录了他对妻子的情思。这棵树承载着他对妻子的想念, 也是对妻子的情感寄托, 他不直接抒发思念, 却以“今已亭亭如盖矣”来表达。这个比喻生动形象, 这棵树的生长也表明作者的情思会象这棵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停地流淌。这种流淌的情感就是文人的浪漫, 更是将生活浪漫化的文人情趣。

四.小屋命名彰显文人意趣

在古代, 书斋的命名本来就带有文化的特色, 这些名字或缘于某事, 或由于某因, 异彩纷呈, 各有寓意, 饶有情趣, 但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所以用“陋室”来表现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用“苦斋”来书写“以苦为乐, 发奋用功”的志趣, 用“聊斋”来表达讲讲故事、传闻, 或品茶聊天的文人情趣。何以将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据说归有光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 他以“项脊”命名, 有纪念祖先之意。“轩”是有窗槛的小屋, 作者在轩中的活动让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供居住的小屋, 而且还是充满着意趣的。“读书轩中”有“偃仰啸歌”的情志, “余扃牖而居”写出了生活的情韵, “冥然兀坐”感受到的是“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的清幽和淡雅,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写出了夫妻之间的情意绵绵。我们发现归有光还把“项脊轩”称为阁子, 而且也赋予了阁子不同的情感。“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一个“旧”字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怀旧情怀, 也写出了一种流光掠影的心酸。在那里, 作者想起了童真无邪的小妹问话, 妻子简述中流淌的幸福, 也想起了新婚的其乐融融。作者虽然享受过新婚燕尔的佳期, 可现在却是失偶独对残年, 心中剩下的只有凄凉。这让读者仿佛想起放翁重题沈园, 易安独病江南, 感叹这千古岁月, 谁遇见过唐婉!谁又逢过赵明诚呢!有了这种凄凉, 阁子的称呼又变成了“室”, “吾妻死, 室坏不修”, 妻子一死, “轩”似乎也失去了诗情画意, 呈现的却是作者“久卧病无聊”的哀伤和孤寂。项脊轩经历了沧桑变化, 它的称呼也变得多样复杂, 不管是“项脊轩”还是“南阁子”或是“小屋”亦或是“室”, 这些称呼都表达了归有光在不同的心绪下的特殊情感, 也体现了文人的独特意趣。

《项脊轩志》中的“春秋笔法” 篇8

《项脊轩志》是作者十八岁时写的,这个年龄正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更何况作者九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名声在外呢。但是八岁丧母的归有光,在那个大家庭中多少显得有点落寞,有点孤单。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环境,使他形成了“大类女郎”的性格特点,他内向,腼腆,文静,喜欢读书,爱好清静。少了大家族子弟的肆无忌惮和纨绔习气,多了耕读家庭的温文尔雅和自立自强。

“竟日默默于此”的归有光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敏感的思想情绪,他将破旧的陋室修葺一新,当作自己寄意明志的处所,在“偃仰啸歌”中陶醉,在静寂安谧中忘怀。但真能忘怀吗?“中通南北为一”的庭院被篱笆和墙分割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宁静和睦的家院被鸡鸣狗吠搅扰得嘈杂喧嚣。满眼的芜杂,满耳的争吵,满目的凄凉。亲情手足在财产利益的纷争之中变得陌生,变得寡情。被封建家长们视为家族兴旺标志的“四世同堂”,也在“分爨异灶”中瓦解得一塌糊涂。敏感而聪颖的归有光不可能不去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是那些“诸父”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道衰落中,他们不但没有自觉地肩负起重振家业的责任,反而在家产利益的分配上大动脑筋:“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这是何等的庸俗和可悲。面对家业衰落,这些在家族中一言九鼎,支配家族命运的“诸父”们做了些什么呢!

相比之下,还不如一个垂垂老矣的祖母,一个英年早逝的母亲,甚至于一个年轻的媳妇。

祖母虽然年事已高,白发苍苍,但是心中却始终藏着家族衰败的遗憾和重整家业的希望。“吾家读书久不效”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遗憾和慨叹!所以,当她发现作者能够整日地坐在书房中发愤读书时,心中油然涌起了激动,仿佛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儿之成,则可待乎”,这让她多么的欣慰,以至于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自己祖父当年为官时的笏板,来对作者进行勉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殷切的期望,谆谆的教诲,让年轻的归有光多么的感动,又是多么的敬重。这教子的责任本来是父辈应承担的啊,他们哪里去了?

还有作者的母亲,一个年仅二十六岁就溘然去世的母亲,一个仅仅陪伴了作者八年就撒手人寰的母亲,一个出嫁仅仅十年却有过八次生育磨难,饱受痛苦的母亲。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作者的学业上,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作者的生活上,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先妣事略)。从兄有嘉天阴小雨就可以停学在家,而作者却得不到母亲的允许;夜半时分,母亲睡觉醒来,还要催促作者“暗诵《孝经》”,直到没有一个字出现差错才高兴。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对子女没有丝毫的溺爱,有的是极其严格的要求。这里面包含了母亲多少心血,多少希望啊!

不仅如此,年轻的母亲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把子女的婚姻大事安排妥当,“大姊于(母)死后十一年归王三接,孺人所许配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归,孺人所聘者也。”难怪“老妪”说到母亲的事情时,作者哭泣难耐。这泣涕之中,幻化出了母亲多少的音容笑貌和举手投足,但只能“惟追一二,余则茫然矣”。

还有作者的妻子,一个“凭几学书”,将作者的小阁子作为美谈向自己的小妹们讲述的妻子。

她们在作者的理想追求之中都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和鼓励,从而也使作者将重振家业视为自己责无旁贷、刻不容缓的职责。而恰恰在作者的理想追求上,父辈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母亲的生育之苦,隐隐的透露出作者对父亲的不满;分家的混乱里则分明流露出对“诸父”的鄙视。但是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社会中,这样的想法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合礼法的,《春秋》中孔子运用委婉的笔法对君王进行了巧妙的指责,在这里我认为作者全文只字不提父辈,也是运用同样的手法表现对“诸父”们的责难,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身上承载着振家兴业重任的归有光负重前行了,他前行在仕宦科考的坎坷中,前行在幼年失恃、中年丧妻的悲怆里,前行在八进考场、八次不第的失望里。直到六十岁时,九进考场才中进士。那为追宗怀远而命名的项脊轩书屋,为明志砺行而起的项脊生号,都在这迟迟到来的功名里黯然。但在这艰难的跋涉里,我们却看到了沧桑的背影和不屈的形象。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按课文内容填空下一篇:哈尔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