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复习学案-《项脊轩志》(共6篇)
高中文言文复习学案-《项脊轩志》 篇1
高中语文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
《项脊轩志》
一、多义词
1、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2、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余稍为修葺(稍微,略微)
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
比去,以手阖门(离开)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二、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向下,名作状)
2、使不上漏(从上面,名作状)
3、东犬西吠(向西,名作状)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名作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
6、前辟四窗(从前面,名作状)
7、垣墙周庭(砌上垣墙,名作动)
8、执此以朝(上朝,名作动)
三、古今异义词
1、先大母(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
2、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又)
四、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高中文言文复习学案-《项脊轩志》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篇3
关键词:教学实录 新课程理念 《项脊轩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请大家先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生:(阅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生:何谓古文家?
师:大家猜猜看!
生1:写古文的!
生2:文言文哪一篇不是古文?(生笑)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大家阅读124页第二段(《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中的相关文字,看能否自己找出答案来?
生3:这里的“古文家”是指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的作家。
师:该段文字除了介绍“古文家”之外,还介绍了什么?
生4:还介绍了明代散文的流派。
生5:还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作家的散文成就。
师:归有光的成就如何?
生:很高。
师:他的散文成就真有那么高吗?下面请大家将课文自读一便。(将不会读的字词划出来。)
生:(朗读——正音)
(范读——展示)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看看文章围绕“项脊轩”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生:(默读——概括)
生1:我认为分三部分比较恰当。第1、2段分别为一部分;3、4、5段为一部分。因为1、2段文字较多,3、4、5段文字较少,第5段只有一句话。
生2:我认为分两部分比较恰当。第1段一部分;其余一部分。因为第1段内容上侧重于状物;其余侧重于写人、记事。
生3:我认为分两部分比较恰当。前三段为一部分;后两段为一部分。因为前三段和后两段的写作时间不一样。
生4:我同意生2的观点,将文章第1段独立为一部分;其余一部分。但我的划分依据是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第2段开头 “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可明显地将全文分为“可喜”“可悲”两大块。
师:大家觉得以上同学谁的划分更好一些?
生5:我认为生2、3、4都划分得不错,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生4的划分,因为我觉得归有光的这篇散文固然有大量写人、记事、状物的内容,但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最终目的却是要为抒情服务,所以依据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比较好。
师:既然这样,我们就姑且按生4同学的观点将文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学习,下面请大家再读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找找看作者喜从何来?
生(阅读——思考)
生1:作者是一名读书人,他特别向往一个清幽寂静、有花草、有鸟鸣、有月光的地方,“项脊轩”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
师:项脊轩一开始环境就这样好吗?
生2:不是,项脊轩一开始是“百年老屋,尘泥渗漉;又北向,不能得日”,经作者修葺以后才变好的。作者之喜还有一个因素是他完成了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生3:生2同学说得很好,我再补充一条,就是作者在经他修葺以后的小院里生活得很自由,很充实,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充实对一个知识分子非常重要!
师:你从哪里看出作者生活得自由、充实?
生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四句。“借书满架”为“充实”;“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为“自由”。
师:生3同学讲得很好,看来这项脊轩还真是一个好地方,它带给作者的喜悦的理由非常多,有没有同学能将以上同学表述的理由概括一下呢?
生4表述,师板书:喜:①老屋得修②环境改善③生活改变
师:有没有同学能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种种喜悦之情读出来呢?
生(朗读——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对作者喜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概括,下面让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悲的原因,看看作者又悲在何方?
生(阅读——思考)
生1:作者之悲主要在亲人的离世带给他的巨大打击。
师:作者的亲人都有谁?
生1:先大母、先妣、妻子
生2:主要是“先大母、先妣、妻子”,但还有“姊和婢”。
师:姊当然是,但婢能算吗?
生2:当然算了,婢虽然是下人,但却是归家两代人的乳母。
生3:老师,作者之悲还有屡次参加科考却没有考中!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3:从祖母对作者充满殷切期望那一段,祖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这一句最多能说明作者在祖母对他说话的当时没有考中,却不能证明他“屡次”未中。这“屡次”二字从何说起呢?
生3:(羞怯地)我看练习册上说他一直没有考上大学。(生笑)
师:看来生3同学的发言大家都有同感啊!对于作者之悲,还有补充的吗?
生4:我认为作者还有一悲是“诸父异爨”。
师:什么叫“诸父异爨”?
生4:就是叔伯们分家。
师:古人分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作者为什么要悲?
生4:他们分家不光使亲人之间的感情疏远了,还把好好的一个小院弄得很乱、很嘈杂,使原本充满诗情画意、鸟语花香的小院变成了鸡犬不宁、乌烟瘴气的小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师:嗯,不错!那你能否将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原因整理一下吗?
生4表述,师板书:悲:①亲人离世②科考未中③诸父异爨
师:有没有同学能将作者这种种悲痛读出来呢?
生:(朗读——比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尤其是对几位主要亲人的怀念之情把握得很好,但是老师觉得作者在缅怀三位主要亲人时,情感上应该有所侧重,我们能否探究一下他对哪位亲人的怀念更多一些呢?
生(阅读——讨论)
生1:我觉得作者怀念妻子多一些,因为作者写母亲和祖母都分别写了两件事,写妻子却写了三件事。
师:能不能分别讲一下?
生1:……
师:你概括得很好,但次数多就等于怀念多吗?
生2:我坚决支持生1同学的观点,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多不光体现在事件的数量上,还体现在段落的数量上,不信请大家看:作者写母亲和祖母两人共写了一段,写妻子一人却写了两段。(生笑)
师:说得好,有水平!
生3:我不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作者怀念祖母多一些,可以从作者回忆三位亲人时的表现上看出来。作者在回忆母亲时的表现是“泣”;回忆祖母时的表现是“长号不自禁”,“号”比“泣”程度重多了,何况是“长号”;回忆妻子时,既没“泣”,也没“号”。(生笑,迅速质疑)
生4:老师,他说得不对,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是有目共睹的,作者对妻子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就不会“其后六年,室坏不修”。他之所以在怀念妻子时没有用“泣”、“号”,是因为妻子去世这么多年,他对妻子的泪早流干了。
生5:(急切地)我赞成生4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哭”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泣”,第二境界是“号”,第三境界是既不“泣”,也不“号”。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是第三境界,这种境界是最痛苦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专业,老师观察到你刚才分析的时候有好多同学眼里都满含泪花,看来你的“人类情感三境界”学说击中了他们那幼小的心灵!(生转悲为喜)
师:以上同学要么认为怀念妻子多一些,要么认为怀念祖母多一些,有没有认为怀念母亲多一些的?
生6: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怀念妻子多一些还是怀念母亲多一些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作者不应该怀念妻子多一些,因为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师:可事实上呢?
生6:(不甘心地)妻子多一些。
生7:老师,从篇幅上来看,作者怀念母亲的文字确实不如妻子多,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作者由于对母亲的怀念太深,以至于无法继续怀念下去,便换成其他人?
生(陷入深思,突然)
生8:我们刚才在读归有光的相关介绍的时候,曾了解到他的代表作有三篇,除本文外,还有两篇叫《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见124页)。这《先妣事略》是不是单独怀念母亲的?如果是,作者在本文中写母亲的文字较少应该是为了不与这篇文章有过多的重复。
生(震慑,全班寂静许久)
师:老师以前挺崇拜刘德华的,现在改主意了……(生哭笑不得)
生9:老师,今天学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挺激动的,能否允许我用一副对联来表达一下我的激动?
师:当然可以!
生9(深情朗诵)上联:项脊轩中忆往事,喜忧参半;下联:南阁子中思故人,爱恨交加。横批: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位亲人
生(震撼,抢着说)有那么长的横批吗?老师,我来一副!
(下课铃响)
生(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从《项脊轩志》教学现状 篇4
【关键词】《项脊轩志》解读;浅表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在解读《项脊轩志》时,惯常的教法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行文中那一句话是写作者感受的,并且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喜”写了哪些事情?围绕“悲”写了哪些事情?
這些问题多涉及文本的宏观角度,只是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日常的琐事,浅层次感受了归有光的“悲”“喜”,缺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探究的深层次问题。笔者认为,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多问几个“为什么”,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可能会被更好的挖掘出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笔者认为文字的“艺术表现力”不仅体现在作品写了什么,更体现在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总是有一定意图的。因为艺术的奥妙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这才是文本的精彩魅力之处。
李镇西老师认为:“读一篇课文,如何才算读进去了呢?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真正地走进文本,实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上想通,感情上达到共鸣;所谓“读出问题”,就是深入研读,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至于让学生产生头脑风暴,激活课堂。在《项脊轩志》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个“牛鼻子”,或者说是文本的命根子,发问:文章回忆了与作者关系密切的三位女性,写了作者的三次“哭”,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文章中,一“泣”,一“号”,第三次不“泣”又不“号”。为什么有这三种不同的表现?朱光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写母亲时,“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归有光在他的《先妣事略》里有这样的记述: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母亲因养育孩子辛苦而过早离世,按常理推断,作为儿子,对于母亲的去世,应该非常痛苦,但当时归有光只有八岁,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与母亲的感情也是淡薄的,母亲的体弱多病和子女多造成对儿子的关照相对较少,老妪的转述恰巧触动他那颗敏感的神经,“泣”正好能表达归有光早年“失恃”的伤感。所以回忆母亲时用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两句看似平淡的问话,通过老妪的转述,归有光用“泣”恰当地表达了这种感情。
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是通过词语来传达的,读者在赏析时,离不开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嚼”归有光回忆祖母时的“号”,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出其中别样的滋味。
文本中写到祖母的句子有“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对失去母爱的孙子疼爱、赞许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面对家道中落,对孙子重振家族充满殷殷期望的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对孙子激励、警策的祖母形象。然而此时的归有光,屡试不第,他就得对不起祖母殷切的期盼,辜负了祖辈的期望,所以“长号不自禁”。其文字背后的情丝只有通过咬文嚼字,并且结合背景,才能透视得清楚。至于回忆妻子,归有光既不“泣”也不“号”,又没有用类似的词语表达情感,这是为什么呢?结合文本中的与妻子有关的点点滴滴,其至性至情溢于言表,贾平凹在回忆母亲时,用的是“眼泪默默地流下来”,林黛玉临终对贾宝玉喊出的是“你好……”所以情到深处或许是欲哭无泪。就只剩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朱自清说:“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多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研究语言文字,多问几个“为什么”,避免教学的浅表化。
参考文献
[1]于树华.文学阅读:引领关注社会人生,提升审美层次——2015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综评[J].新高考(语文备考),2015(9).
[2]刘祥.身份,走进主题的名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五大抓手(一)[J].中学语文,2015(25).
[3]赵荣娟.浅析高中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题的指导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10).
《项脊轩志》的理性抒情艺术 篇5
一.理性的抒情由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现出来
《项脊轩志》的取材对象是一些极平常的家庭琐事,这些琐事,又大都是最能引发作者失落感的事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凡再变矣。”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家族离析日益加剧,待到创作此文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到墙,百年老屋被瓜分,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也不断加深。家庭呈现出它的无序与败落。作者没有就家族变化发表言论,只是用平静的笔墨将现状展现出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悲凉与无奈。可以说家庭的败落离析是归有光内心痛苦的来源之一。
写母亲和祖母,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所记叙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亡妻,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只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日常的一些琐事。文章看似平静但曾经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离世便是十三年中最悲切的一件事。只写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正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此时的树便是妻,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能想象到在作者的心中这段记忆、体验、此情此景勾起的情感就像火山一般,一股情感的热流在地下运行,归有光却把它压制隐藏起来,只通过平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来。正如钱基博所言,“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
二.理性的情感由细节和场景的描写表现出来
《项脊轩志》另一个特点就是注意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细节和场景的描写表现情感。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此节在全文最具文采。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抒写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究其深意意在表现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只是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别感人,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写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写祖母“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细节场面并不壮观,人物并不众多,笔墨并不繁琐,但那感人的情景,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人唏嘘不已。再比如叙写自己的妻子,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场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悼亡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
古人云: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垂世而远行。当然情不真,也无法惊天地泣鬼神。有斯人,方有私情;有私情,方有斯文。
高中文言文复习学案-《项脊轩志》 篇6
1.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2.理清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引导、多媒体(自制PPT)、分组讨论。
【教学准备】
1.教师要熟悉班内小组的状况,问题回答要随机,不能光提问“中心发言人”。
2.本节课由三个大探究题组成,必须有探究成果,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适当地做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文人多雅趣,不仅表现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方面,还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文人大多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因为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再次去看一个文人——归有光,看看他的居所——项脊轩。
二、整理文章结构
提问:文章有一个句子,能够表达这篇志写于两个时期,请找出来。
明确:“余既为此志,后五年……”据此,将文章分开:第一部分(1-4)为主体部分,第二部分(5-6)为补记部分。
归有光8岁丧母,9岁能文,由祖母抚养成人,29岁又丧妻,人生旅途颇为坎坷,写主体时18岁,写补记部分已在35岁中举以
后,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文章两个部分时间跨度16.7年,十几年的时间可以使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步入中年人的行列,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慨叹呢?
三、赏析探究第一段
探究题一:修缮前后的小屋具备怎样的特点,作者身处其中有怎样的感受呢?什么情感?
1.提问:“旧”的含义?
明确:“旧有的、原来的”,使文章流露出一种怀旧之情。
2.提问: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修缮前、修缮后。
3.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寥寥数笔,点出项脊轩在修缮前衰败、阴冷、凄清的气氛,为文后修缮后的样子做反衬。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弥补了零落惨败的缺陷。
借书满架——弥补了狭小冷寂的缺陷。
修缮后的小屋具有三个特点“明亮、幽雅、安静”,相对应的句子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
寂寂。
作者陶醉于“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作者“多可喜”的情感。
四、研习二三段
探究题二:三件事都是写悲,在情感表达上是否一致?
1.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段写了哪几件事?共表现了哪幾组人物?
(1)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
(2)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3)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共表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
母亲。
三件事都是写悲情,但在情感表达上又不一致。
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在客观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只有泪无声,含蓄而又节制。
思母亲,“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大的期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对祖母思念之情愈深,愧疚之情愈浓,感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由压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渐至悲不自胜。
五、研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写了“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两件事,写出了书房的寂静清幽,同分家的纷乱形成对比,使“竟日默默在此”显得非常合理。
六、品读最后两段
探究题三:第五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段,写了哪几个片段?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妻子的音容笑貌尽现。
学生讨论一:“或”“时”的妙用。
讨论二:妻子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讨论三: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有什么好处?
七、小结全文
全文的叙事线索:修缮前后小屋的不同风貌—家人轶事—补写丧妻前后及轩中情形—轩中枇杷树。
情感线索:喜—悲—悲喜交加—悲(多可喜,多可悲)。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抒情。
八、作业
苏轼《江城子》情感探究。
【高中文言文复习学案-《项脊轩志》】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12-30
高中文言文专项复习02-03
高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02-08
高中语文_文言文翻译复习研讨课教案07-24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句子翻译 学案02-03
高三二轮复习学案(文言实词推断)02-05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03-12
高中文言文教学06-19
高中语文文言文09-10
高中文言文提问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