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柳永赏析

2024-10-24

望海潮柳永赏析(共9篇)

望海潮柳永赏析 篇1

,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牌名,柳永的这首观海潮全名是《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主要描写了杭州的富庶美丽。

原文: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教学述要 篇2

这一单元的第一首词是柳永的《望海潮》,向来被认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文学和文化的感染力都很强,课堂教学中可抓住以下五个要点。

一、知人论世,掌握柳词的三个关键词

柳永是中国词史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其词作在词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把握柳词风貌的主要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概言之,柳词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俗。耆卿长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这一点,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个定论:“骫骳从俗。”这种俗,主要指俚俗,不高雅。虽然耆卿也有《西江月》(调笑师师最惯)这类格调低俗之戏笔,但考察《乐章集》,这种俚俗正是主流。宋初重文抑武,歌舞升平,朝野多欢,柳词中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与雅正中和的诗教传统差之不止毫厘,却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推崇,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语言方面,柳词常用富有表现力、亲和力的口语入词,易于理解,虽然李清照讥之为“词语尘下”,却正好从反面说明了柳词的用语通俗。

第二,慢。柳永之前,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离首即尾;而耆卿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其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由于词的体制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及表现能力也水涨船高,这也就给了读者更多的阐释和赏鉴空间。

第三,忧。柳词中常飘荡着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女子的痛苦心声,其实这也是耆卿自己忧愁情绪的一种外露。柳永少有才名,据地方志记载,他青少年时代就与其兄三复、三接一起被誉为“柳氏三绝”。然而,其政治生命坎坷,科举屡屡落第,得不到上层文官集团的认同,如袁行霈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浪子”。这种“盛名满京华”与“九关齐闭”的巨大反差沉重打击了词人,逼迫他无奈地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高自期许的心性受到社会现实无情地绞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得实现的忧苦烦闷伴随着耆卿一生,也贯穿了其词的始终。

二、市井题材,民众和乐折射盛世太平

北宋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崇奢竞侈的消费文化,是柳永创作的独特背景。耆卿屡举不第,不得不在各大城市漫游干谒,即便是考取进士之后,也只是辗转各地做地方官。他一生中较长时间地居住过开封(汴京,当时首都)、长安、会稽、杭州、扬州、苏州、金陵等地,对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民俗民风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词常滞笔于市井题材,反映民众和乐的太平盛世。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论及柳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时就评价说:“他的一部分作品虽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歌情舞态,却颇有新鲜气息,感情表达坦率真挚,富于市井气。他的另一些词,还描绘出当时都市的繁荣华丽,这类题材可以说是前人从未触及的。”

课文《望海潮》上阕写杭州繁华,下阕写西湖胜景,穿插着政通人和的画面,巧妙地抓住杭州典型的城市布局和景物特征加以描摹,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杭州太平盛世时的都市风貌与风土人情。清人编《词林纪事》时依然认同罗大经的附会之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起投鞭渡江之志”,侧面说明了此“词人盛世之黼藻”,今天读来也依然让人发出欣赏清明上河图般的感叹,不禁令人神往。

三、铺叙点染,平缓节奏攒聚密集意象

柳词长于铺叙,充分借鉴了前代赋体文学的艺术经验,教学中当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这一手法。铺叙就是铺陈叙说,把事、情、景等被言说的内容铺展开来,进行充分周到的叙说。作为一首慢词长调,《望海潮》形象地展现了“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的一面。开头三句总说钱塘的“形胜”“繁华”,开门见山,入手擒题,后文便围绕“形胜”和“繁华”层层铺叙,分别从风景、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角度赞美钱塘。下阕,通过描绘美丽的西湖,进一步丰富了民众游乐的背景。整首词层层铺展出杭州城繁花似锦、民殷财阜的气象,节奏平缓,脉络清晰,恰似一篇微型游记,美不胜收。

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其《北宋词史》中提及:“词中点染与铺叙手法相结合,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化。”《望海潮》不仅铺叙手法比较突出,其点染之表现也是教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两种手法的融汇攒聚起密集的意象,共同表现出绝佳的艺术境界。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自刘熙载借来评价耆卿《雨霖铃》后在文学批评界得到推广。点,即点示所要抒写的人物情事;染,即用景物环境来渲染烘托。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了诗眼。在《望海潮》中,“形胜”“繁华”二词点明了词的主旨,之后便着力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烟柳画桥”,状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绘居民住宅之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述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视角从城中移至郊外,江堤上树木葱郁,犹如雨雾;“怒涛”二句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富庶。整首词点染结合,先总后分,情感蕴藉幽微,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贺铸的名作《青玉案》进行进一步阐释说明: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望海潮》相同,此词也点少染多。上阕点句为“锦瑟华年谁与度”,之后三句渲染华美的深闺和独处的境况。下阕点句为“试问闲愁都几许”,之后的三个比喻句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绪的繁多纷乱,“无计可消除”。

四、对话教学,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单首诗词的教学,“主问题式”对话教学的好处是对话内容集中,师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聚焦于某一主问题,教师可以就主问题引导学生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在《望海潮》的教学中,因学情不同,有两种“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供选择。

其一,“诗眼”模式。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该词词眼,“形胜”“繁华”。再点拨学生从铺叙和点染的技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完成鉴赏任务。该模式秉承传统,知识点的讲析和学生鉴赏力的提升都能稳扎稳打地进行,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一般的班级。

其二,“点金”模式。取“点铁成金”之意,课文最后那一番进献孙何的阿谀之词,确是一条略显庸俗功利的尾巴,教师可在对背景略加说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全词的领悟,改写最后两句话,使全词的主旨或格调为之一变,另出己意。

该模式探究性质强,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好的班级。教师可把主问题定位为“改写尾句,因词中之景生发己之情志”,引导学生通过“卒章显志”,了解词之主旨后开始指名选读部分学生的改写,并结合词的主体部分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点评,这样,投赠词的格调被改变或升华了,学生也在更高的参与度中完成了对词的鉴赏和审美。

五、拓展阅读,文本间性丰富课文认知

茱莉亚·克里斯特娃在阐述“文本间性”理论时曾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像一幅语录彩图的拼集,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其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如果在阅读某个文本时,通过更多的文本来进行比较、分析、梳理,那么可以在总结中不断丰富对目标文本的理解,阅读将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

作为一首并不是最能体现柳词风格的投谒之作,《望海潮》的教学如果扣住了其画面美、音律美和铺叙、点染的手法,那么鹄的既明,功夫就落在射艺上了。仅有一阕《望海潮》是远远不够的,后一篇《雨霖铃》的教学也许会让学生更多地沉浸于悲情风味和虚实映衬的意境中,而无法跳出情境细味其铺叙、点染的技巧。因此,在执教《望海潮》收束之后,还是应该补充若干描绘繁华阜盛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柳词以丰富相应认知的。这样的词作有《早梅芳》(海棠红)、《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破阵乐》(露花倒影)等,现举这首以苏州为绘景对象的《瑞鹧鸪》为例: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苏州、杭州,同样是公认的人间天堂;《瑞鹧鸪》《望海潮》,同样是“图将好景”的柳词佳作。通过课堂上的比较鉴赏,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相似。

比如:都是铺叙都市繁华的优美双调。《望海潮》上阕多视角、多层次地描写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其繁华富庶,下阕将西湖风光与世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而《瑞鹧鸪》铺排的内容和结构为:上阕重点写杭州城的风光。“吴会风流人烟好”领起铺叙。“瑶台绛阙,依约蓬丘”呈现幻美自然景色。“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名句点示都市盛大风貌,“苏杭熟,天下足”,杭州城亦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具体染出世情和经济之一隅,藉此窥豹全貌。城阙、市井、画舸、朱楼,随着镜头的推移,杭州美景由远及近,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感非常明显。下阕重点放在写人,展衍百姓之和乐、社会之和谐。两首词都用自然风光与世情风俗互衬,同时也渗透着词人对都市繁华与功名利禄的些许迷恋。

又如:都是着意雅化的投赠之作。虽然两词分别被用以拜谒苏、杭地方长官,免不了歌功颂德,但是词中主要是对承平气象的热情摹写,“格调不高的尾巴”不改其雅词本色。逐一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两句,会发现柳词中阿谀的成分从来就没有那么露骨,耆卿采取了用典的方式去进行雅化。“凤池”取典南朝谢朓“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句,代称禁苑,暗含期待孙何被召回皇帝身边、更得重用之期盼。而“济川”出自《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句,以此比喻辅佐帝王、赞颂苏州太守不久能够被朝廷用追锋车疾驰征召、在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两首投赠之作被写得雍容华贵、毫无矫作之意,这倒也算是唐时庸俗的“行卷”风气在耆卿手中的一种救赎了。

望海潮 柳永 注释 篇3

柳永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作背景】:

《望海潮》赏析 篇4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

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诗词赏析:

谭嗣同的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年来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转入小影,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小影前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下片从写小影转而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中人与影中人对比,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红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望海潮柳永赏析 篇5

朝代:清代

作者:谭嗣同

原文: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注释

①骨相:人的体格状貌,古人常以此估测一个人的前程后事。

②颜酡:饮酒脸红。周履靖《拂霓裳·和晏同叔》词:“金尊频劝饮,俄顷已酡颜。”

③科:古典戏剧中表示动作的用词。

赏析

谭嗣同的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年来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转入小影,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小影前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下片从写小影转而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中人与影中人对比,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红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词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怀抱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塞之感,慷慨激昂,颇见风骨,正如词人所评:“尚觉微有骨气”。

关爽看到上海正被袁也弄得烟毒四起,琢磨着是不是应该采取点什么措施。袁帅劝关爽不能擅自行动,这时他接到了电话,电话是自称药剂师的人打来的.。电话里,袁帅申请除掉袁也,药剂师不同意,只同意他组建一只可靠的扫毒队。

邱鳅囡囡的理发店旁,成衣店的胡老板,也改开利润更丰厚的贩烟馆了。胡老板为了图个精神,让囡囡给理个发,结果囡囡故意给他理了个癞痢头。胡老板要砸理发店,邱鳅要拦,几人正闹得不可开交,一个日本人进来,被兜头泼了盆脏水,日本人冲过来要打囡囡,邱鳅将他打了。伪警察们将邱鳅抓了。

袁帅到警察局保释邱鳅,遇到袁也,袁也说如果你同意出任警察局行动队长一职,就好商量。否则他打的是日本人,谁也不能保释。这时,小柠来了,拿了卖琴的钱,让袁也同意保释。袁也这才迫不得已地答应了。

望海潮 篇6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参考答案: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望海潮

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根据不同语句侧重某一方面分析鉴赏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诗人笔下钱塘繁华的不得了。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 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虽是传说柳永差点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就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

望海潮 秦观 翻译 篇7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⑤,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字词解释:

梅英:梅花。

冰澌(sī):冰块流融。溶泄:溶解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即金谷园。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望海潮反思 篇8

诗中有画,是苏轼称赞王维的诗,不过不止是王维的诗,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许多都有这样的风格。但是“画”是视觉的艺术,它有瞬时性的特点,诗如果只是视觉上的感受,这样那就被限制了。其实“诗中有画”的“画”不只是静止的画,还是动态的画,这样也才能符合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我们都知道诗歌重在抒情,情感的特点就在于“动”,正所谓“感动”,以动画来表现动的情这才合适。

这节课我比较顺畅的完成了以“动画”来表“动情”的教学目标。也教会了学生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教学效果较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几点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1、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我自己觉得教学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层次性的,由初读进入词境――再读赏析内容――三读总结方法――四读体会情感――五读训练巩固。这些环节能顺畅的完成,我想与这第一点是分不开的。

2、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在这次的课堂教学中,我让一个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读的怎么样,这个学生说:“很有韵味”,我追问了一句:“什么是有韵味?”他说:“就是抑扬顿挫”。我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实他的评价是空话套话,如果跳过这个学生去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那么这个学生也许以后一直都会不思考就回答问题。我就又问:“什么是抑扬顿挫?”他说:“抑扬顿挫就是有韵味。”这就是学生的理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解释了抑扬顿挫是声调的变化,韵味首先要有韵的问题,学生很快的找到了该词压得是a韵(洪声韵),又让学生谈一谈这样的洪声韵便于抒发怎样的感情,一下子简单而形象的解决了韵与诗歌情感的关系。我想那一位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把声调和韵律混为一谈了。这是课堂上的一个突发情况,解决它也许会影响课堂的节奏和时间安排,但我觉得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所得也非常重要。事实上课堂在这以后学生们积极性更高,课堂环节也进行的更加流畅了。

望海潮 秦观翻译 篇9

作者:秦观

原文: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译文

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英译

Wanghaichang of Qinguan

Plum blossom sparse quietly elegant, ice and snow melt flow, the time the spring breeze fans. Want to change secretly former JinGu - to swim, copper round again, while the bustling street walking in the rain new sunny. Always remember pingsha followed by somebody else, is now LiuXu jiaqi that spring, slender butterfly dances. LiuYin nowadays think cao under LuanFenFen will spring blossom path, WanHuQianGu. West circle to drink, gathering night play HuJia, colorful lights hung high sped up the moonlight, the trunk lid. The garden flowers touch damage fades, but Chinese is water, are frost to JiuDe everything in the evening with a caravan jie. XieGua flag, empty wine on hug, sometimes see habitat tournelle to crow. My tree compares with water, has been secretly intolerable to the running.

注释

梅英:梅花。

冰澌(sī):冰块流融。溶泄:溶解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即金谷园。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赏析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创作背景

上一篇:有风的日子500字作文下一篇:浮桥边的汤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