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柳永赏析(精选11篇)
蝶恋花 柳永赏析 篇1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上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柳永《一寸金》诗文相关介绍
2.柳永《菊花新》诗文相关介绍
3.柳永的《征部乐》诗文相关介绍
4.柳永《玉楼春》相关介绍
5.柳永《蝶恋花·凤栖梧》
6.柳永《望海潮》赏析
7.柳永《抛球乐》全词翻译赏析
8.柳永《少年游》全词翻译赏析
9.柳永《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原文赏析
10.柳永《采莲令·月华收》原文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篇2
关键词:柳词;八声甘州;赏析
收稿日期:2009-12-20
作者简介:周咏梅(1967-),女,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学研究。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其词流播天下,影响士林。他的词既有春女善怀,闺房怨叹,又更拓出而写秋士易感,驿程伤别以及政治上失意后的激愤与颓放的发泄,大大开拓并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他受民间乐曲及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并使之成熟,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这是他对词的发展的一大贡献。《能改斋漫录》说:“词从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调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睹新声。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于是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慢调大盛。”柳词以白描见长,多用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音韵谐婉,便于歌唱;语言浅切自然,不避俚俗,同时又不乏文人词的精工雅丽,可谓雅俗兼得,形成直率、明朗的独特风格。
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一方面,因其长期混迹于花陌柳巷,喜作浅近俚俗之词,时人乃至后人都对其颇有微词;另一方面,柳词传唱之广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时获得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殊荣。特别是柳永开风气之先,将羁旅穷愁主题移人词中,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在艺术的成就上,是要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的词为代表的。在这些作品里,他脱去了那些轻薄的调子,而以美丽的风景画面,深刻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描写出一个天涯沦落者的心情,表现了很高的抒情技巧。《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就是其中的名篇,该词境界开阔高远,音节劲健,写情曲折、细腻、深婉。苏东坡曾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之所以有苏东坡如此的赞赏,就是因为《八声甘州》一词其景物形象之开阔博大,与其声音气势之雄浑矫健,皆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之力。
一、情景交融,深化悲秋色彩
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柳永《八声甘州》抒发游子悲秋之情、羁旅之愁,情与景相得益彰,相互交融,且笔力苍劲,境界高绝。
此词上片以写景取胜。所写景物极为开阔壮远、雄浑苍茫。起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以“对”字领起,写清秋暮雨,清澈如洗。“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写秋雨之结果,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氛,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起句即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词句极洗练,而又大气磅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无不景中有情。霜风渐起,凄寒逼人,关河残照,悲凉萧瑟。秋风肃杀,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楼头所见,寄寓了词人意气销损,然而又羁旅他乡的心灵苦难。描绘出了苍茫景象和雄浑意境。此情此景我们还可以在李白的《忆秦娥》词中读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风”变“霜风”更有明显的凄冷感。情景交融,惨淡悲感之情皆寓其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红衰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加上“是处”,更显景象之凋落。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景物都日渐衰残。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更见一片萧飒,进一步渲染萧瑟的秋意,使悲凉的游子更加百感交集。之后,目光落到长江上,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传达出孤寂无奈、无处可以诉说衷肠的痛苦。“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晚唐诗人高蟾《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论语》里亦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中唐诗人韩琮的《暮春滻水送别》:“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词人化用前人语句,可谓言外有意,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却苦于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江水东流,而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本不能语,而柳永写其“无语”好像是它原本能语,只是现在承载太多,已无处可说,已不知从何说起,唯有默默东流。
柳永将绘画手法援引入词,十分讲究空间布局。他描状景物往往追求全方位的空间,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搭配,带给欣赏者更丰富充实多变的空间感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此词上片写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是总写秋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写远景;“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转为近景;“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作者的视线又由近及远。从景物描写角度来看,清秋暮雨,关河残照,红衰翠减,可谓秋意由淡而浓,萧瑟的秋景为全词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从情感抒发角度看,内中悲秋之情可谓由隐而显,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传达出孤寂无奈、无处可以诉说衷肠的痛苦,同时自然地引出下片的思乡之情。
此词下片怀人。“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游子登高思乡之情。“登高临远”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望秋景勾起的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写出羁旅他乡,欲归不得的痛楚。“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感伤。柳永的《戚氏》一词,直道个中情景:“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讯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为什么要抛亲别友,孤旅天涯,受这份煎熬呢?不正是被区区的名利所羁绊么?其生活之潦倒、行踪之无着、内心之酸楚又岂是语言能形容的?真是“欲说还休”。“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设想佳人思念游子,登高盼归,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谢眺曾有诗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柳永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温庭筠词《望江南》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蘋洲。”也可以移来理解佳人长望之情状。这一写,不仅情感深挚动人,而且使篇制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同时也将羁旅之苦写得更深入一层。最后三句又反说佳人怎知游子此时亦满怀思念,假托回答家乡亲人的责备,“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收束全篇,显得曲折有致。
二、归思难收,匠心独运写离别
柳永一生在思想、生活、情感、仕宦等方面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其表面放荡不羁,但其心路历程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些矛盾给他带来很多痛苦并反映在作品中。柳永因早年流连烟花柳巷、勾栏瓦舍,暮宴朝欢、当歌对酒而被摒弃官场之外,长期流离漂泊,足迹遍及江淮、川陕一带。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八声甘州》这首词就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团缺,此事古难全”。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的离别词多写男女离别,并且多通过具体刻画人物形态、特别是女性人物形态来凸现离情别绪,表现儿女情长,这与前代的离别诗相比,不仅拓展了题材内容,也显情意绵绵、柔情脉脉。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独在异乡为异客”。该词的上片写自己,暮秋,西风萧瑟,草木凋零,易使人生悲凉惆怅之情,写出了“秋士易感”的哀伤。下片转写佳人,由己推彼,写佳人妆楼眺望,想念词人,使感情波澜起伏,层次多变,匠心独运。把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尽诉情思,从而把羁旅之思,思乡不归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音节劲健,传达强大感发力量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诸如“恁”、“怎”、“争”、“我”、“你”、“伊”、“洒”、“洗”、“望”、“叹”等。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柳永还常用“衰”、“残”、“减”、“寒”、“休”、“苦”、“凄紧”、“冷落”之类的修饰限制词语,来描绘形容风物景象,凸现其苍凉意味。
该词上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对”、“渐”、“望”、“叹”、“误”等字眼强而有力,传达了强大的感染力。所写景物极为开阔,以“暮雨”、“霜风”、“残照”等字眼,使大自然的景象顿生苍凉之气。值得一提的是,柳永又用“潇潇”、“苒苒”、“清秋”、“冷落”等叠字与双声,从声音和语意上进一步强化和渲染了苍凉意味。
该词下片,虚处实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意曲折、细腻、缠绵、深婉。“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传达出了强大的感发力量。
四、虚实转换,叙写层次极有章法
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四句先从自己的角度抒情,再从设想中佳人的角度抒情,又从佳人设想自己的角度抒情,可谓曲折多变。
自己的思乡是实写,佳人的期盼是虚写。“想佳人”以下,忽然转换角度,驰骋想象,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由于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佳人也一定同样地盼望自己早还家。自己在外漂泊了这样久,佳人自然也一定相望了这样久。他想象佳人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方归来的舟船,不知多少次地误认为那舟船里就载着日夜思念的郎君,这是何等的深情。
柳永还善于运用铺叙手法,这是柳永写词的显著的艺术特色。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宋人李之仪也指出: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跋吴思道小词》)。清人周济也评论柳词“铺叙委婉”(《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也说:“耆卿词善于铺叙”(《白雨斋词话》)。柳永创造性地以赋为词,运用铺叙手法,具体细致地叙事、写人、绘景、抒情,从而增添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柳永是第一位大量运用铺叙手法的词人。另外,柳永还将呼应、问答、对照等手法运用自如。如“不忍”句与“望故乡”前后呼应。“叹年来”与“何事”自问自答。“想佳人”与“争知我”两相对照。一层深入一层,一步紧接一步。力求使片与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承接转换紧凑绵密。
参考文献:
[1]王强、李笑野主编.大学国文[M].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胡琳.匠心独运写离别[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余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J].现代语文,2005,(2).
[5]姜晓红.柳永词铺叙手法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李子诚.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7]柳永.八声甘州赏析[J].阅读与作文,2007,(2).
[8]马黎丽.“时、空、情、景”的漫衍更迭[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蝶恋花柳永课件 篇3
蝶恋花柳永课件【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柳永词语言上的特点。
2.理解词中的“春愁”所表现的情感。
3.领悟和学习词中蕴涵的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课文提示】中学语文在线
1.柳永,原名柳三变,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2.柳永是宋代著名词人,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词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对后来的通俗文学有一定影响。他的创作成就是:大量创制慢词;白描见长;铺叙情景;吸收口语。
3.《蝶恋花》词牌名,取自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又称《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黄金缕》《江如练》等。前、后片各五句,共60字;前、后片均于第1、3、4、5句押仄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伫zhù 黯àn 阑lán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词。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景抒情,千回百折,构思巧妙。
上片,写登楼伫望,春愁油然而生。用倚楼、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高,极目遥远。“伫倚”,可见其凭栏之久,情怀之深。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不说“春愁”生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产生,不入俗套,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
“草色”句,写主人公所见之景。“无言”句,既是徒然“伫倚”的感慨,也是不见伊人的叹息。“无言”二字,胜千言万语,似有无穷无尽思绪难于言表。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痛饮狂歌,强作欢乐而仍觉“无味”;最终愿意为“春愁”憔悴无悔,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拟把”三句,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是强作欢乐,仍觉“无味”,即无聊和空虚。可见春愁浓深、刻骨,无法排遣。
“衣带”两句,以健笔写柔情。“终不悔”,表现主人公坚毅性格与执著的态度,使词境升华。至此,作者才透露“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挥之不去,是因为他不想摆脱这种“春愁”,甚至心甘情愿被“春愁”折磨,即使憔悴伶仃,也决不后悔。近代学者王国维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二境。”另外两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字里行间透露一些消息,曲径通幽,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给人荡气回肠的感觉,有很强的感染力。词中最能表现主人公主要情绪的词语就是“春愁”。表现愁苦无法排遣的句子是:“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词中表现了主人公对思念无怨无悔的句子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人常常借景抒情。词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及其表达作用是:“伫倚危楼风细细”,以美景衬托孤寂之春愁。“草色烟光残照里”,渲染孤寂忧愁之氛围。
全词成功地刻画一个情深志坚的男子形象,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尤其是最后两句,画龙点睛地揭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久立)(倚靠)(高)
②望极春愁(极目远望)
③黯黯生天际(沮丧忧伤)(边)
④无言谁会凭阑意(理解)
⑤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
⑥强乐还无味(勉强)
⑦为伊消得人憔悴(值得)
2,词中最能表现主人公主要情绪的词语是哪个?表现愁苦无法排遣的句子是哪个?
3,词中哪个句子表现了主人公对思念无怨无悔?
4,分别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7,近代学者王国维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二境。”请你写出另外两种境界。
8,词人常常借景抒情。从词中找两个描写景物的句子,写出它们的表达作用。
【拓展学习】朗读柳永的《曲玉管》,回答问题。中学语文在线()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慿,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1,这首词属于小令,还是中调,或者长调?
(这首词有一百多字,属于长调。)
2,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的慢词。)
3,这首词的叠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什么作用?
(中片四种叠字使情景交织,融成一片。从叠字中我们能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感。“杳杳”接前片末三字“忍凝眸”而来;“盈盈”表现出对所思之人的爱怜;“冉冉”体现杳无音信时的惆怅;“思悠悠”总结段意,与“忍凝眸”照应,写出相思之情无穷无尽,难以排遣,并引出后片的大段铺叙。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叠字意象鲜明,具有强烈的情感。)
蝶恋花柳永课件【2】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柳永的《蝶恋花》全文 篇4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伫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2、望极:极目远望。
3、黯黯: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4、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5、会:理解。阑:同“栏”。
6、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7、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与“对”意同。
8、强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9、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10、消得:值得。
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赏析
柳永的《蝶恋花》是一首怀人之作。柳永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在上片中,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有这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柳永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柳永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柳永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柳永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在下片中,柳永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柳永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柳永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一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柳永简介
柳永蝶恋花阅读答案 篇5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题】
6.作品中“【 】”一词既点明时令,又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中的“衣带渐宽”的意思是【 】。(3分)
7.下面对本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黯黯生天际”,指愁绪生于天际,写出了主人公沮丧的心情。
B.“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写眼前的实景,也是内心愁苦的写照。
C.“强乐还无味”,作者借酒浇愁,已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
D.“为伊消得人憔悴”,暗喻词人情深志坚的理想,是全词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6.春愁
人逐渐消瘦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第一空2分,第二空1分。
7.C
蝶恋花凤栖梧柳永 篇6
蝶恋花凤栖梧柳永
【原文】
蝶恋花·凤栖梧
【作者】柳永 【朝代】宋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词意】
伫立高楼倚栏杆,和风细细,极目忘春愁无际,黯黯暮霭自天边涌起。夕阳斜照里,青青草色映着烟霞的光彩,无言与诉,谁会领会我凭栏的`心意?打算疏放狂荡地图个痛快一醉,对着美酒纵情高歌,强求一乐反而觉得无趣味。纵然衣带渐渐宽松也终生不悔,为了她值得我刻骨相思人憔悴。
【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篇7
雨霖铃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柳永《戚氏·晚秋天》赏析 篇8
⑵一霎:一阵。庭轩:庭院里有敞窗的厅阁。
⑶槛菊:栏杆外的菊花。井梧:井旁挺拔的梧桐古树。源自唐薛涛《井梧吟》:“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⑷江关:疑即指荆门,荆门、虎牙二山(分别在今湖北省枝城市和宜昌市)夹江对峙,古称江关,战国时为楚地。
⑸宋玉悲感:战国·楚宋玉作《九辩》,曾以悲秋起兴,抒孤身逆旅之寂寞,发生不逢时之感慨。
⑹迢递:遥不可及貌。迢:高貌
⑺陇水:疑非河流名,实为陇头流水之意。北朝乐府有《陇头歌辞》,词曰:“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⑻潺湲(音婵媛):水流貌。
⑼蛩(音穷):蟋蟀也。
⑽更(音耕)阑:五更将近,天快要亮了。犹言夜深。
⑾绛河:即银河。天空称为绛霄,银河称为绛河。
⑿婵娟:美好貌。
⒀夜永:夜长也。
⒁绮陌红楼:犹言花街青楼。绮陌:繁华的道路。
⒂经岁:经年,以年为期。
⒃迁延:羁留也。
⒄帝里:京城。
⒅狂朋怪侣:狂放狷傲的朋友。
⒆竞:竞相也。
⒇迅景:岁月也,光阴易逝,故称。
(21)程:即路程。
(22)萦绊:犹言纠缠。
(23)漏箭:古时以漏壶滴水计时,漏箭移即光阴动也。
(24)画角:古时军用管乐器,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发声哀厉高亢,多用于晨昏报时或报警,因表面有彩绘,故称画角。
(25)停灯:即吹灭灯火。
望海潮柳永赏析翻译 篇9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望海潮字词解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t(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t: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t: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⑻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⑼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望海潮背景:
望海潮柳永翻译及赏析 篇10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的美誉。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柳永《八声甘州》作品赏析 篇11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作品赏析
【注释】:
[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2]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3]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
[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集评】
《侯鲭录》引苏轼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亦柳词名著。一起写雨后之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更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以东坡之鄙柳词,亦谓此三句“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是处”四句,复叹眼前景物凋残,惟有江水东流,自起首至此,皆写景。
“叹年”两句,自问自叹,为恨极之语。“想”字贯至“收”处,皆是从对面着想,与少陵之“香雾云鬟湿”作法相同。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句言知君忆我,我亦忆君。前半首之“霜风”、“残照”,皆在凝眸怅望中也。
刘逸生《宋词小札》:《八声甘州》是柳永名作之一,属于游子思乡的.一段题材,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外地思念故乡妻子而写。据我看,为了伶工演唱而写的可能性还大些。然而,对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述,不仅十分精当,而且笔力很高,实可称名作而无愧。
------------------------------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 ,澄澈如洗。一个“ 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 ,“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 当楼 ”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 ”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 ,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 ,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 ”,与“ 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 倚闺 ”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蝶恋花 柳永赏析】推荐阅读:
柳永《蝶恋花》名句赏析12-16
柳永《蝶恋花》赏析参考12-16
蝶恋花柳永的翻译11-29
柳永蝶恋花的翻译12-28
柳永《曲玉管》赏析05-15
望海潮柳永赏析10-24
柳永《采莲令·月华收》赏析12-04
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赏析09-12
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原文赏析01-04
蝶恋花 赏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