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情感的作文450

2024-12-03

动物情感的作文450(通用13篇)

动物情感的作文450 篇1

人与动物情感作文450字

人与动物情感作文怎么写?动物是有感情的额,看看下面的人与动物情感作文吧!

早晨,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像害羞的小姑娘。

“汪汪汪”小狗欢欢起床了,他就像一个准时的闹钟,每天天还没大亮就叫了起来。

我起了床,首先就上了楼,伸伸腿,弯弯腰,做做早操。

这时小狗欢欢跑了上来,用头蹭蹭我的脚,不时发出哼哼的声音,不用说,它是要吃早餐了。

我舀来一小撮饭放在碗里,还没来得及放汤放菜,这个小馋猫却早已经吃了起来,还不时哼哼地叫上两声,好象在说:“谢谢你,小主人!”

下午,阳光明媚,微风轻轻地吹着路旁的梧桐树。

我无聊地呆在家里,发现了侧躺在地上睡懒觉的欢欢,突然起了一个念头。

于是我找来两条绳子,悄悄地把欢欢的腿捆住了。

欢欢醒了,挣扎着,痛苦地翻来覆去,眼睛里满是乞求的目光,我却乐得哈哈大笑。

这时,爸爸来了,跑到了欢欢身边,把绳子解开了,还狠狠地批评了我。

欢欢也不再理我了。

我真后悔,早知道就不这样了。

之后,我拿来了欢欢最喜欢的牛奶,放在它面前,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

最后,我拿着面包,诚心诚意地向欢欢道了歉,欢欢似乎才原谅我了。

欢欢是我倾诉的对象,当我有烦恼,有委屈时,它都是我最忠实的朋友。

那一次,在学校里我被同学误会了,回到家就扑在床上痛哭。

这时欢欢来了,在床边哼哼地叫着,用它特有的方式表示关切和安慰。

于是我抱着欢欢,向它倾诉我的委屈,欢欢似乎听懂了,偎在我的身边,轻轻地哼着。

这就是我的欢欢,可爱,活泼,还会倾听我的苦与乐。

奶奶家有一只小狗,头上扎着一个小辫,卷卷的,因而得名叫卷毛。

它的毛都是黑色的,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小的鼻子,可逗人了。

它可贪玩了!一天晚上,快要吃饭了,卷毛还在外面玩,不愿意回来。

奶奶让我把它找回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叫回来了,可是刚到家门口,听身后就没音乐了,回头一看,呀!卷毛又跑去玩啦,没办法,只能让奶奶再去找。

卷毛也很贪吃。

一次,我买了一根火腿,正好想做点别的事情,就顺手把火腿放在了桌子上。

等我做完事情后回来一看,发现火腿和卷毛不见了。

我于是满屋子到处找,最后在卷毛的窝边,看见卷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火腿,我又可气、又可笑。

卷毛更多的时候是可爱,它好像能理解人,具有灵性。

记得有一次,奶奶的腿不小心被碰了一下,流了很多血,疼得很厉害。

卷毛跑到奶奶的身边,用舌头给奶奶舔伤口,还用嘴帮奶奶衔来了布,高兴得奶奶每次见人就夸卷毛。

这就是奶奶家的小狗-卷毛。

虽然它有些调皮,但我还是很喜欢它,以致我现在搬家到别的地方后,还常常怀念起奶奶家的卷毛。

以前,我非常害怕小狗,因为狗总是爱咬人。

有时候看到狗的雕塑都怕得发抖,但这次不一样。

记得那次,爸爸从华凌买了一只小狗。

爸爸一回来,我就听到小狗“旺旺”地叫了起来,吓得我两腿只打抖,大叫了一声,妈妈赶紧跑了过来,说:“不就是一只狗吗,有什么害怕的,和小狗玩一会吗?”我像机器人一样,一步一步的平移了过去,没想到这小狗还比较友好,主动跟我打招呼,“旺旺”地叫了两声,我没反应过来,还以为它有什么恶意,吓的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这时爸爸开了口:“它是在跟你打招呼呢!”“打招呼?”我吃惊极了,两眼直盯着它,只见它慢慢的向我走来,我鼓起勇气,调整心态,它向我扑来,一直在我身边跳,我这才意识到,他是想跟我玩,我也毫不犹豫的跟他玩起来。

慢慢的我跟它熟了起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美丽”,希望它越来越美丽,他跳了起来,似乎很喜欢这个名字。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怎么又喜欢上小狗了?只可惜这只小狗不是买给你的。”我焦急地问:“那是买给谁的呀?”“是给邻居买的。”我伤心极了,抱着他,它看着我,我看着它,它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也伤心起来。

爸爸说:“好了,我要把小狗抱走了。”我恋恋不舍地放下小狗,伤心的哭了起来,小狗也哭了,就这样我和“小美丽”分开了。

“小美丽”走了,爸爸又给我买了一模一样的小狗,可是怎么也不像。

有一次,我发高烧,怎么也不退烧,等我一觉醒来发现“小美丽”正在我的床边,一直开着我,我的泪仍不住流了下来,没想到才接触了一天半的时间感情就这么深。

我喜欢我的“小美丽’!

动物情感的作文450 篇2

关键词:水彩画,人与动物,象征性,表现

一、水彩绘画语言的情感表现

水彩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也是另一种绘图语言来传递绘图者的思想, 最终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互通, 甚至是共鸣, 共同对艺术的一种交流和分享。纵观整个水彩画的发展历程, 重视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绘图语言所必须体现的, 但是水彩画绘图语言也更加注重另一个方面, 也就是水彩画的情感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得以融合和增添, 真挚的艺术情感在创作中得以表现, 这样使得艺术家的情怀在作品中真诚、自然的得以流露。艺术家们在一副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中, 主要是体现自己的个人的精神情感, 这样的作品才有精神情感的渲染, 从而使与其他的精神活动有不同之处。种的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的直观, 更加有利于在视觉艺术的帮助之下, 提高作品的艺术韵味, 可以推动艺术灵感的创作, 是创作的原动力。

二、人与动物水彩绘画表达

1、水彩发展史的代表分析

通常来说, 我们对水彩画的定义集中与其颜料、媒介创作方式上。即通过水对颜料进行稀释与溶解, 来对身心所想所见之物进行描绘。就颜料的性质来分, 水彩画分为透明与不透明两个分支。透明水彩化的发展历史要更加远古, 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由于时代的特殊性, 古埃及人经常蛋白和阿拉伯树胶的混合物作为染料, 通过水的溶解进行作画。所做之画大都绘制在一种纤维纸张上面, 这种纸张采用植物纤维加工而成。可以说透明水彩画是水彩发展的雏形。而不透明水彩的起源是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 经过罗马、希腊、拜占庭以及叙利亚等地域的推进和衍变, 透明染料被铅白和水彩掺拌物所替代, 这种染料描绘出的作品更加的精细和质感, 由此也推动了不透明水彩的大步发展, 比如欧洲中世纪时期, 出现在圣经中的图片, 颇具异域风格的波斯人创作的细密水彩等。在十八、十九世纪, 水彩画得到迅速发展, 欧洲地区出现相当数量的水彩画师, 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为后人争相膜拜的经典。再到十九世纪末叶, 水彩画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有了相对完善的构架。

水彩画的发展经过了时间的漫长雕磨, 从15 世纪的德国著名画师丢勒笔下的风景水彩来说, 他的画作细密而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自然界人与动物的切实描摹, 打造出富含诗情画意和朦胧透视效果的作品。紧随其后是汉斯荷尔拜因, 同样来自德国的水彩大师, 他们的作品都成为水彩画史上颇有影响力的经典佳作。然而对于水彩体系的独立和成型最有贡献力的是英国的画家们。借助了英国自身的气候特点, 连绵的雾气遮天之感好似置身于水彩画卷之中, 这样的环境对于水彩的创作和发展是非常有推进意义的。所以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学习水彩的人日益增多, 而水彩发展真正取得巨大成功是在十八世纪末叶、十九世纪前叶的时候。水彩已经成为国际史诗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而享誉国际的水彩大师纳和康斯太勃尔与透纳也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2、选择表现视角

绘画和写作基本是一样, 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主体, 当然表达主体思想的方式十分多, 表现的方法也各式各样, 一个作品可以运用一种表现手法, 也可以运用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结合。通过主题、对象、角色的相互配合, 最终达到艺术作品的升华。在这个创作过程中, 绘画作品选择的表现视角很重要, 从不同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作品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幅画中同样是人和动物两个主题角色。如果选择人残忍的杀害动物, 从这个视角表现画, 就会让人感觉到人类的残忍和贪婪, 以及动物的可怜和无助;如果是人和动物相互拥抱, 或者是人牵着动物, 人在拯救动物, 从这个角度出发, 就能体现人类的爱、人类的真善美, 尊重每一个生命,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画面, 给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以表现视角的选择对于人和动物在绘画中的主题思想表现非常重要。

三、水彩画创作过程的情感体验

本人在水彩画创作的过程中力求创新, 所展出的作品争取是突破束缚, 表达出本人真实的情感想法。三组水彩画都抓住了人和动物的象征性表现。的确在创作的过程中, 我是想表达一种和谐的画面, 人和动物都可以积极向上, 快乐的享受着生命, 没有杀害, 没有杀戮, 人可以借助动物飞翔, 动物可以像人一样的生存, 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为何不好。人能带给动物生存, 动物能给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一种双赢和谐的画面, 是整个画幅的创作中心思想, 我也想通过这几幅画传递出一种爱, 对动物的一种尊重, 人类将生活的更加美好。

四、结语

从本文对水彩画的人和动物象征性研究中就能看出人和动物关系情感的密切, 包括人类和动物友好互助的共存, 也有人类对动物的杀掠与伤害。通过水彩画中的人类与动物的象征性分析与再创造, 我们还是渴望人与动物和谐共存, 在欣赏美好艺术精品的同时, 表达对动物生命的尊重, 也是对人类自己的尊重, 这是艺术真正的寓意, 也是艺术想表达的心声。

参考文献

[1]沈琪译, 罗丹.艺术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年.

[2]瓦-康定斯基 (俄) .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7.

动物的情感 篇3

那么,动物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呢?

科学家认为:情感和感觉不同,它是动物大脑中生成的一种神经冲动,它就像引擎一样,给生物体提供动力。就像恐惧,它是动物很容易经历的一种情感。恐惧是基因使然,是由大脑深处一个微小的杏形区域控制的,它能接收危险信号,然后引发强烈的化学和生理反应来引导动物作出相应的身体反应——反抗或逃跑。

动物们不同的行为是由不同的情感主宰的,情感对于动物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在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初生牛犊不怕虎”

动物学家韩瑞希博士不仅研究野生的大乌鸦,还将之与鸟笼中饲养的大乌鸦进行过一番对比研究。有一次,他吃惊地发现,野生成年大乌鸦竟然对自己最喜欢的食物——腐肉,患上了恐食症:

韩瑞希博士将一些牛肉放在林间空地的平台上,林间的大乌鸦很快就发现了。但大乌鸦对那些食物十分警惕:它们先观察数日,仔细研究一番,直到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才接近那些食物;接下来它们围着食物不停地蹦跳,这表明它们仍十分害怕,直到它们确定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不会危害自己,才会上前好好地享用。不仅如此,任何陌生的新事物都能使野生的成年大乌鸦感到莫名的恐慌。但一些家养的大乌鸦幼鸟却恰恰相反:这些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有新事物出现,它们就会争夺不止,而且它们从来都不挑食。

这说明:好奇心,也就是兴趣,是促使动物探索、关注和学习的动力,而这一点在幼年动物身上尤其旺盛。因为它们没有接触过让它们感到害怕的事情,或者说没有经历过打击挫折,所以才会天不怕地不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它们有勇气去探索和学习。但是,好奇心持续的时间却很短暂,当小乌鸦长到4个月大的时候,它们便变得越来越畏首畏尾了,逐渐懂得了依靠恐惧感逃避潜在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奇心的作用正好与恐惧的作用相反。随着小乌鸦慢慢地长大,它们的好奇心也会逐渐地变弱。

“打一巴掌揉三揉”

情感还是维系动物群体的动力,就像它是人类关系的纽带一样。如果没有情感,一些庞大的动物家族将分崩离析。生活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的橄榄狒狒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虽然托老天的福它们食物充足、吃喝不愁,但族群中总有些不安定的因素一一雄性间对于地位和配偶的争斗。这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暴力行动,有时候甚至会变成血腥的进攻。这时,同样由大脑中某个区域控制的愤怒情感使雄狒狒体内产生大量的应激激素一一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它使雄狒狒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高度警惕的状态,引发身体“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当然,打斗肯定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这个代价必须要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因为过多的进攻可能会使动物群体内部的矛盾激化,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家族的分裂。解决的关键就是马上缓和打斗双方彼此的关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梳理毛发来使自己和对方都恢复平静的心情,这是一种温和的社交方式。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它们体内所释放的内啡肽促成了另一种情感的产生。内啡肽是由脑下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一种特殊的氨基酸,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却有着神奇的功效: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能够让动物们恢复平静;在动物们打斗受伤后,它还是一种很好的止痛药。而这一切,都有助于加强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使它们和平相处。

食物的图谋

黑猩猩虽然是人类的近亲,但是,它们脑中所想的并不是我们光凭眼睛就能看清的!荷兰的阿纳姆动物园虽然是由人工管理的,却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环境,这里是灵长动物学家研究黑猩猩的天然圣地。

该吃饭了,黑猩猩们一起走向饲养员。这时它们甚是兴奋,会大叫和相互拥抱。如果需要暂等一段时间才能开饭的话,它们还会相互梳理毛发。一当食物出现,虽然它们会分享食物,但由于没有绝对的公平,便会导致一种不良的情绪——忌妒心的滋生。由于族群有着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不能去抢,于是,看着别人手中大把的食物想“分一杯羹”的黑猩猩便开始“各尽其能”:

当年长的黑猩猩不愿意分享食物的时候,年轻的黑猩猩就会发脾气。结果,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年轻的黑猩猩有时可能得手;有时不但抢不到食物,还要受一顿皮肉之苦。

一些黑猩猩选择了乖乖地等待,这也许有可能得到一点“残羹冷炙”;

另外一些黑猩猩会采用一些更加狡猾的方法。它们会主动帮助年长的黑猩猩,打开坚硬的椰子或其他坚果。结果,当然会劳有所得了。

而更多的往往愿意分享食物。它们似乎知道平等交换的价值:分享一餐,交一个朋友。黑猩猩通过分享食物,结交朋友,从而扩张势力。

可见,同类动物为了生存虽然经常会相互协作,但归根结底大自然是自私的。

不同的“爱”

在所有的情感中,爱可能是其中最热烈的一种。更直接点儿说,正是因为有了爱,大自然的物种才能生生不息。爱有三种形——性欲、吸引和依恋。

性欲是繁殖的动力,它促使交配,这是任何两个配偶之间都会发生的事情。但是滥交是不好的,只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才能为更多的交配保存精力和时间。但是,对干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幼仔的父亲在养育子女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多大,有时甚至一点作用也没有。就如海象,谁也别指望海象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当看到一个潜在可以交配的对象的时候,海象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向生殖器发送化学信息。于是,性激素开始分泌。接下来,交配就开始了。而短暂的交配过程结束后,它们就会各奔东西。

鸟类则不同。在自然界中,97%的鸟类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像企鹅,异性之间的幸福长久是靠彼此真诚的依恋维持的。配偶之间相互依恋,它们就能共同照顾自己的孩子,直到尽完父母的职责。 其实,无论是企鹅还是海象,无论是长相厮守还是“一夜情”,对于动物来说都无可厚非。在过去的20多年中,科学家证实了爱其实就是一味存在于大脑中的药。无论是哪种爱,是性欲、是短暂的罗曼史还是长久的婚姻关系,都取决于神经系统制造出的相应药剂。

死亡的感受

以往,曾有很多科学家断言:只有人类才拥有自我意识,比如对死亡的反应: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但一些动物对于死亡似乎也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印度,当母叶猴生下了一个死胎后,其反应与其说是悲伤,不如说是它感到迷惑更为恰当。从它一直抱着、不停摆弄死胎的行为人们大致能推测出:母猴肯定知道自己失去了一些,但是,它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死了吗?对于这一点,即使是科学家也无法做出十分确定的回答。但正是这种对于死亡概念的模糊,从某一层面上讲,动物们相对于人类来说是幸福的。

大象则不同。大象的感情是十分细腻的,在为数不多的了解死亡的动物中,大象是其中之一。一旦有同伴死了,它们悲伤的神情就十分明显。面对一头早产的小象,母象和它的亲人都很悲伤,它们似乎知道那个幼小的生命正在死亡线上徘徊着,而且难逃死亡的命运。它们不仅全家奋力将小象拖到了树荫下,免得它被晒伤,而且在未来的几天里,它们会守在这个小生命边上,看着它的生命之火一点一点地熄灭。

动物的作文450字 篇4

它吃饭时,一看见饲料入水了,它就以“光速”的速度游到饲料旁,再用虽然没有牙齿,但是强有力的嘴巴,撕咬着饲料,有时还用手掌搞掉多余的饲料,再一口一口地把饲料吃到肚子里面去,真是贪吃。

有一次,放学了,我回到家里。我把作业本都一一的那里出来,拿起笔正准备做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乌龟盆里不见了乌龟的踪影,这是,我不禁想:乌龟怎么失踪了?难道是家里入贼了?不可能吧!他们怎么会偷一只不起眼的乌龟?不!应该是乌龟爬到了一个地方,所以看不见的吧!于是,我便翻箱倒柜,找了厕所`阳台`床底`厨房,就连餐厅我也找了,可是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在。

我累得趴在了客厅的地板上,突然,我看见沙发底下有一个圆溜溜的东西,我仔细一看,发现那一个圆溜溜的东西就是乌龟,我把乌龟拿了出来,看了看乌龟,又看了看乌龟盆里的水。原来,是因为那盆水里被它拉了很多屎,变得又黑又脏,所以乌龟才爬出来,在沙发底下休息。原来,这只乌龟还有点“小洁癖”。

关爱动物的作文450字 篇5

欢欢长得真漂亮,一身雪白的皮毛,就像白锻子一样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像四朵小梅花;那条弯着的小尾巴,总是悠闲地不停摇摆着。欢快地在主人家里受到了贵宾的待遇。每天吃着高档的狗粮,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睡在高档的小床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它的主人卧病不起,所以没人来管它,它每天到处乱跑,饿了就捡谢垃圾吃,全身脏兮兮的。就渐渐变黑变瘦了,就这样,它从高贵的“白雪公主”变成了黑不溜秋的“灰姑娘”。

它每天都到我家门口用可怜巴巴的眼神向四处张望,仿佛在哀求,我心软,连忙给它吃剩下的骨头,欢欢见了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它跟我简直就像亲人一般互相关心。

知道有一天,欢欢突然失踪了,我心急如焚地满街乱找,找了好几天,累得疲惫不堪了,都还不见它的`身影,我又向邻居家的大婶打听:“大婶大婶,你有没有看见我们的欢欢。”大婶一听,皱起眉头不懈地说:“不就是一只狗吗,用不着这样吧!”我听了心里闷闷不乐,可能对大婶来说这只狗并不重要,可是它跟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成了我最重要的动物,我愤愤地说:“狗也是条生命呀,它也是有感情的!”大婶听了,脸涨得通红。我沮丧极了“欢欢你在哪里呢?我已经搭好了小屋等你回来,但愿你能平安无事。”

描写小动物的作文450字 篇6

这群小家伙才刚出生两个月。它们不仅憨态可掬,还喜欢吃苹果。

我刚进猪圈,那群小猪眼睛里猛地闪烁出兴奋的光芒,立即前呼后拥、争先恐后地向我奔来。大的把小的挤开,然后用前蹄搭在木栅栏上,眼巴巴地望着我,小尾巴前后左右全方位摇开了;小的呢,挤不过哥哥姐姐,就叠罗汉似地挤在一块,脖子伸得老长,也望着我,真是“望穿秋水”呵!

我把几个苹果放进食盆里,小家伙们“吭吭吭”欢呼着去抢苹果。抢到的小家伙咬着来之不易的苹果独自来到一个角落,边放下苹果边坐下,它先闭眼十分陶醉地深深嗅苹果,然后睁开眼睛慢慢地把苹果吃掉。

抢到苹果的小家伙心满意足地晒着太阳,或散步。小家伙们走起路来还一扭一扭地像在扭秧歌。而没有抢到的小家伙并不气馁,仍守在食盆旁。

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与情感原则 篇7

摘要:动物伦理的论证可以区分为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这两种原则可以看作诸多动物伦理原则的一个简单划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儿等理性主义哲学家均主张人类对待动物的理性原则,认为动物只能作为人类的手段和工具,动物不具有和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在动物权利的论辩中,汤姆·雷根主张权利的范围应该推广到动物,而非局限于人类内部。即使雷根一再强调他的论证是完全出于理性,然而为爱伦·怀特、玛丽·沃伦等同样出于理性的论证所驳倒,并且雷根所承诺的动物权利也仅限于作为生命体验主体的高等动物。将权利的依据诉诸感性的生命体验,雷根并未意识到其实他所遵循的是情感原则。事实上,“保护动物”的契约依旧是理性存在者之间的道德问题,只能为动物伦理提供一种“外在的理由”。动物伦理的情感原则主张人类应该同情动物,彼得·辛格的论证印证了这一点,他放弃对动物和人类本质的区分。康德的道德哲学仅限于理性存在者内部,从而认为人类对动物没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动物伦理的正当性基于理性存在者的仁慈与情感,对动物的责任间接地属于对理性存在者的责任。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亦将动物伦理奠基于动物对痛苦与快乐的感受以及人类对动物的同情之上。情感原则能够为保护动物提供“内在的理由”,并且同样适用于对待其他无理性能力者的道德行为。动物伦理学的争论焦点集中表现为两种原则之间的冲突,协同学所提供的“整体性”思维可以有效化解这种原则之间的冲突,并为动物伦理提供更加坚实的证明。

关键词:动物伦理;理性原则;情感原则;协同学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远古人类在狩猎生活中并没有自觉地考虑到应该如何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和法律关系,至多是狩猎成果的分配问题,而分配问题依旧属于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使是后来人类通过驯养和饲养动物,使得动物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人与动物之间也并没有出现所谓公共领域的伦理和政治问题。传统的“六畜兴旺”表达的是一种富足美满的生活,尤其是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社会中,动物的功能是单一的——作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用“天人合一”来描述传统社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是和谐的,因此谈不上“动物伦理学”。

动物伦理学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生产实践关系发展的产物,确切地说,动物伦理学是工业时代人们对人与动物关系反思的产物。不同于前工业时代的“天人合一”,在工业时代中动物饲养从分散性发展至集约化,动物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其地位从个体性发展至公共性,由此带来的是动物地位的转变。如荷兰乌德勒支大学Franck博士所言:“饲养和使用动物(如吃狗肉)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当人与动物的关系转变为公共问题时,就构成了动物伦理学。但动物伦理学不是研究动物应该如何行动才符合人类社会或动物界的伦理规范和德性要求,而是对人自身提出要求——保护、救助和关爱动物以及如何合情合理将动物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并为之作出伦理学的证明。伦理学不仅要呼吁人们讲道德或者遵守伦理规范,还要为行为作出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证明,这种证明一方面是对错误落后行为的批判和反思,另一方面是对正当正确行为的构建和辩护,动物伦理学亦如此。

人们对动物伦理学的证明大致可以区分为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这两种原则可以看作诸多动物伦理原则的一个简单划分,当然不排除在一种动物伦理学说中同时出现上述两种原则。事实上大多动物伦理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两种原则,只是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以致人们在将动物作为目的和手段的问题上观点和意见纷争不断。大概所有具有道德感的人都认为要保护和关爱动物,人们在主张上较易达成一致,但是人们的理由各不相同,争论的焦点也正集中在各种理由而非主张上。

一、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的行为不是以伦理原则为出发点,行为与原则之间的关系不是行为去适应某种原则,原则相对于行为不是逻辑在先的,而应该是倒过来的,原则是从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原则的逻辑前提是行为。如恩格斯所言:“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同样,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也是从人们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当谈论理性原则时就要将一切情感的因素排除在外,只有这样,理性原则才能保持其普遍性和必然性。

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肉体和情感应该受到灵魂和理智的统治,动物自身没有理性(logos),更无法理解人的理性,动物只是服从自己的本能或情感。所以动物自然而然应该得到人的捕获和利用,犹如“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他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便于使用和作为人们的食品,野生动物,虽非全部,但其绝大部分都是作为人们的美味,为人们提供衣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人因具有理性能力而在动物面前处于主宰的地位,按照理性的分析,人类驯养动物合法且正当。时至今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依旧需要驯养和食用动物,其合理性可以说来自亚里士多德所作出的论证。

圣托马斯·阿奎那也区分了理性生物与无理性生物。阿奎那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且优越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具有理性能力,人凭借自身的理性活动来显现其存在,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在道德实践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按照阿奎那的说法,人因具有理性能力而能主宰自身的行为,因而其行为是自由的,而无理性能力的动物不能主宰其行为,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只有具有理性能力的动物是自由的且不受奴役。并且,无理性能力的动物只能作为手段而存在,人们对于动物的关心最终也是指向了人自身的利益,“依据神的旨意,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应该受到保护,但不是为了它们自己,而是为了人类。”阿奎那明确反对那些认为宰杀动物是有罪的说法,他认为“根据神圣的旨意,这些动物在自然秩序中是有意给人使用的。因此,人们利用动物——或者杀死它们,或者任意处置它们——没有过错”。即便人类可以出于博爱去关爱无理性的动物,但是按照理性原则的分析,阿奎那认为人对动物谈不上直接的“博爱”。阿奎那论证道博爱是一种友谊,基于一种相互性(reciprocal)的关系,而人对待动物只能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因此,除了在比喻的意义上说,与无理性动物的友谊,是不可能的。”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先驱笛卡儿更是否认动物具有理性能力。与同时代的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中的观点类似,笛卡儿将动物的身体视为安排巧妙的机器。首先,动物无法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其次,动物的行为受制于本能,而无法通过学习做出本能之外的行为,即便受过训练的动物能够表现出类似理性存在者的行为,却依旧出自它们自身的本能,而非出自理性的思考。按照笛卡儿的推论,既然动物与人在本质上——理性——存在根本的不同,那么人便无法像对待人一样去对待动物,并且笛卡儿也的确没有提出过任何可称道的“动物伦理”学说。

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更多体现在后来关于动物权利的争论中。汤姆·雷根(Tom Regan)是动物权利拥护者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权利的范围不应该仅限于人类内部,而要推广到动物那里去,“试图把权利观的范围局限在人那里,只能表明其推理的缺陷”。汤姆·雷根认为每个生命体验主体(the subiect-of-a-life)都有自身的固有价值(inherent value,亦译为天赋价值、内在价值),而很多动物(例如高级哺乳动物)可以被理解为生命体验主体,因而具有固有价值。并且出于对他者的义务,汤姆·雷根认为“动物拥有受到以尊重来对待的平等权利”,并且表示“动物权利运动是人权运动的—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之对抗”。

雷根的论述引来了一大批反对者。爱伦·怀特(Alan White)的反驳直中要害:人与动物的差别是在逻辑上而言的,而非在感觉经验层次上而言的;就逻辑而言,人是唯一的权利主体,权利是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单独的权利概念毫无意义。在爱伦·怀特看来,即便动物有感觉能力或感受疼痛的能力,却不可能让渡、放弃权利,也无法履行责任、义务和特权。也就是说理性存在者因为能够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才拥有权利,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对等(reciprocal)关系,很显然动物无法享有权利。

另一方面,雷根所谓生命体验主体无法涵盖所有动物,因此只能说部分动物可以被看做生命体验主体,还有大部分无法被当作生命体验主体的动物(例如蚊子等低级且对人类有害的动物)。并且以“生命体验主体”来划分动物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动物既非完全的生命体验主体,又非完全感受不到痛苦和快乐的低等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是否还具有固有价值,继而是否还具有权利?按照雷根的理论,显然我们无法将完全作为生命体验主体的动物(雷根所谓的高级哺乳动物)与不完全作为生命体验主体的动物甚至和完全不能成为生命体验主体的动物混为一谈。即便雷根一再强调是按照理性的而非感性、感觉的认识,但是他的理论依旧陷于自身的矛盾中。

相较于雷根的强势动物权利论(strong animal rights theory),玛丽·沃伦(Mary Anne Warren)的弱势动物权利论(weak animal rights theory)主张不是动物的固有价值而是动物的利益作为动物权利的基础,而动物的利益在于动物能够感受快乐和痛苦。由于没有理性能力,动物的利益低于人类的利益。即使动物的生存权低于人类的生存权,也足够用来为动物权利作出辩护,例如人不能出于娱乐或者其他琐碎的目标杀死动物,但是人可以在面临自身的生存需求下将动物作为食物来利用。这里其实有两个标准:当人为了娱乐或者商业暴利时,应该遵从的是“动物拥有和人类平等的生存权”这一准则;但是,当人在面临生存问题时,这时的准则就是“人的利益高于动物的利益”,于是将动物作为食物来利用便是合理的。我们可以参考“比较价值”来理解,所谓比较价值就是“因比较而成就的价值表现”。当人和动物之间是商业暴利和娱乐的关系时,人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去利用动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手段,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之间不是必然要进行比较的;但当人和动物之间是食物链的关系时,这时动物可以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唯一手段,两者利益之间的比较是必然发生的,结果是人在“比较价值”上更胜一筹,因为人拥有比动物更大的自由,生物圈任何食物链的形成都是如此。

理性原则总是试图寻求一种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特征,以便从根本上将人与动物区分开,在理性原则看来,只有人是目的,动物只能作为手段。而试图通过理性原则来论证动物是目的的做法,通常面临着理论自身的矛盾。

按照理性原则,动物无法和人类之间达成契约,“契约的签订仅是在拥有互相伤害的能力、因而也拥有签约能力的理性自利者之间才会发生,他们站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只会认同对自身有利的行为规则”。契约主义的前提——理性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构成了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之一。但是人类内部依然可以达成“不伤害动物”的契约并遵守,然而这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而非人与动物之间的契约。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只能说明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以及对动物仁慈,如果违反了契约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不能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以及对动物仁慈,对于这个问题,则要论及动物伦理中的情感原则。

我们可以将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总结为:从动物的本质出发,以理性能力将人与动物区分开,认为人对动物没有直接的义务和责任,动物只能作为工具而存在;理性存在者之间的道德原则无法应用于人与动物之间,“保护动物”的契约依旧是理性存在者之间的伦理问题,并且只能为动物伦理提供一种“外在的理由”。

二、动物伦理中的情感原则

显然,理性原则表明人只能将动物作为手段来利用,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动物作为目的本身,即便动物拥有权利,也是“动物”的权利,而非“人”的权利,我们依旧无法将人权的法则应用于动物。动物权利拥护者无法证明动物拥有“人权”,却企图在对待动物的行为中将其当作人来对待(他们主张动物和人是平等的),这是一种明显的矛盾。相对于理性原则,动物伦理中的情感原则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当谈论情感原则时,我们可以暂时将理性原则“悬置”起来,以便我们可以从人们的行为中抽象出比较真实的情感原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公认的理性主义,因而适合所有理性存在者,但是动物显然不是理性存在者,因此康德认为人类对动物没有直接的责任:“我们对于动物的责任仅仅是对于人类的间接责任……我们通过履行对动物的责任来表明人类的本性,我们就间接地履行了对于人的责任。”这一观点颇类似于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按照康德的说法,处死动物的行为是不人道的,不是因为人违背了对动物的责任,动物由于自身缺乏判断力,没有能力负担人对其的责任,而是因为处死动物的不人道行为“对他自身的人性是有害的,这种人性是他表达对于人类的责任”。对待动物只能是友善和仁慈,而不能是尊重,因为康德的道德哲学要求被尊重的一方必须是理性存在者。所以,与针对理性存在者而言的道德形而上学不同,康德的动物伦理学只能是情感主义的,人类无法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运用理性原则,只能运用情感原则。

系统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Jeremy Bentham)将痛苦和快乐的计算当作衡量道德的标准,一些动物能够感受痛苦和快乐,那么就适用以功利主义来对待。“法国人已经发觉,黑皮肤并不构成任何理由,使一个人应当万劫不复,听任折磨者任意处置而无出路。会不会有一天终于承认腿的数目、皮毛的形状或骶骨下部的状况同样不足以将一种有感觉的存在物弃之于同样的命运?……完全长大了的马和狗,较之出生才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婴儿,在理性程度和交谈能力上强得不可比拟……问题并非它们能否作理性思考,亦非它们能否谈话,而是它们能否忍受。”边沁认为我们在立法中不应该忽视低等生物的利益,能够感受到痛苦是动物不应该被残忍对待的关键。但是边沁没有意识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理性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达尔文也认为人和动物之间的理性只是量的差别)。诚然人类可以在立法中明确对动物的义务,却是直接地体现为人类内部的义务,而非直接针对动物的义务,因为人无法和动物之间建立法律(或者契约),法律只能存在于人类内部,法律是人的类属性的结果,不具备跨物种的效力。这一点边沁当然清楚了,所以他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动物的理性能力,而在于动物能够感受到痛苦和快乐,而正是人的移情能力能够理解动物的苦与乐。因而,功利主义为动物伦理做出的辩护属于情感原则。

德国哲学家奥特弗里德·赫费(Otfried Haffe)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主张同情原则而非正义原则:“我们惯于以同情来回应痛苦和苦难,虽然这类感情我们司空见惯地是针对同类,于是也更多针对亲近者而非陌生者,但道德、甚至同样基本的无争议的法律道德、也就是平等原则,却要求克服此类特殊主义。只要承认此原则,根据其相同的标准,同等地对待相同的事情,就不仅同情亲近者,而且也同情陌生者,甚至对异类,尽管是对有忍受痛苦能力的生物,即对动物也要同情。”当在正义与同情之间作出区分时,其实就是在理性原则与情感原则之间作出了区分,正义(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正义视为理性原则的一种)要求交互性(reciprocal)的关系,显然人和动物之间就无法形成一种“主体间的交互性关系”(inter-subjectivity),而同情则完全可以出于单方面的需要。

其实著名的动物解放论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为动物伦理所作的辩护也属于情感原则。与边沁的观点类似,辛格解释道:“如果一个生物能感受痛苦,那么,拒绝考量这种痛苦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不管这个动物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一个生物不能感受痛苦或体验快乐和幸福,我们对它就没有什么需要考量。因此,对感觉能力的限制是对他者给予关怀的可辩护的唯一界限。用智力或理性等某些特征来划分这种界限是一种武断的方法。”辛格认为关怀动物的前提和界限是动物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能力,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或将这个前提替换为动物的理智,那么就无法为关怀动物作出令人信服的证明了。所以,辛格为动物伦理所作的辩护也属于隋感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动物伦理辩护的时候,人们经常将动物和无理性能力者(如婴孩、智障者等)作对比,认为人权既然能够包括无理性能力者,那么人权就不是通过人的理性能力来得到确立的。既然权利无关乎理性,那么动物权利又有何伤大雅之处呢?如果确立了动物的权利,那么保护动物就顺理成章了。以往的动物权利拥护者大多采取类似的推理,结论是令人满意的,但前提却危机重重。人的大部分权利是跟义务相联系的,也有即使不履行任何义务依然享有的权利(例如新生儿的权利),于是人们将“暂不涉及义务”的人权推广到动物身上,但是忽略了“暂不涉及义务”的人权的基础——情感原则。因履行义务而享有的权利是基于理性原则,因为这是可以计算的,履行了什么义务以及履行了多少义务,便在相应的范围和程度上享有恰当的权利,同时能够履行义务也就意味着义务主体具有理性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但是“暂不涉及义务”的权利却不能通过同样的理性原则得出来,我们不能要求无理性能力者和新生儿履行什么义务,如果按照严格的理性原则,无理性能力者和新生儿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赋予他们权利的是理性存在者的情感,也就是说“暂未涉及义务”的人权基于情感原则。

那么,动物即使享有权利也只能是在比喻的意义上而言,即使在“天赋价值”或“固有价值”层面认定动物拥有某种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无法离开人而孤立存在,动物的“天赋价值”或“固有价值”跟人这个价值主体息息相关。一些弱势的动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无法保全自身的“天赋价值”,只能服从于食物链上一层物种的“比较价值”,继而作为食物成就了他者的价值,而只有在人类面前,才能说动物的“天赋价值”不可侵犯,并且我们没有任何基于理性的理由来认可动物的权利,动物权利的基础只能是人依据情感来理解动物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出于情感来关爱和保护动物。

情感原则能够说明人类“为什么”(而不仅仅是“应该”)要关爱和保护动物,因为人类和动物之间即使存在着物种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就意味着本质的差异性,但人类和动物之间至少还有情感的同一性,正是这一点为动物伦理中的情感原则奠定了基础。如果我们认可一些高级动物具有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能力,也暂时接受动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理智和语言甚至社会属性的说法,那么即使我们无法理解动物的语言和理智(无法像对待其他人一样使用理性原则),也无妨我们对动物的处境给予同情和关怀,如赫费所言,同情和情感原则完全可以是单向的。

我们可以将动物伦理中的情感原则总结为:放弃从本质上对人和动物的区分,将动物视为情感的对象而非理性的对象;情感原则的有效性完全可以扩展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单向性关系中,人对动物的情感说明了“为什么”要对动物仁慈,情感原则能够作为保护动物的“内在理由”,即动机。

三、动物伦理中理性原则与情感原则的冲突与协同

如上所述,动物伦理中纯粹的理性原则只能导致动物仅仅成为人类的手段和工具,单纯的理性原则不足以为动物伦理作出辩护,所以辛格在为动物解放辩护时主张“不管这个动物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一旦涉及动物的本质,则自然而然将动物与人作出了种和类的划分,而动物伦理却试图建立在消除种际差异的平等之上(如辛格的平等原则所主张的)。达尔文认为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在结构和功能上是连续的,但也只是在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自然属性上是连续的,即使人和高等动物在心理能力上的差距甚至比成年人和新生儿在心理上差距还小,但是人所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精神性却是再高等的动物也无法具有的。达尔文也只是强调动物和人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强调人出于情感应该同情和关爱动物。

即使传统的基于交互主体性的契约论,在雷根看来是“粗俗的”,因而无法应用于动物权利的证明上,甚至反对任何非人存在者——动物——的道德地位,但是传统的契约论却揭示了问题的本真面目。诚然,传统的契约论因无法解决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等伦理问题而备受诟病,但至少人类内部除了种族、性别和阶层等差异还保持着类的同一性,而我们根本无法在类的同一性上谈论人与动物之间的契约,契约论为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划出了鲜明的界限。动物保护者凭借情感原则(具体而言包括仁慈主义、同情原则和关爱原则等)来驳斥一种不适合动物伦理的理性原则,导致的是人与动物之间无差别的同一,而面对人类和动物利益的必然性较量时,又不得不借助理性原则来区分人和动物。可见,情感原则在试图超越理性原则局限性的同时又维护了理性原则,这是一种不彻底的情感原则,人们无法忽略动物伦理中情感原则与理性原则之间的冲突。

解决冲突的方法不是简单地以其中一个来否定另外一个,而是要首先澄清两者的前提,划定各自的界限,然后寻求两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理性原则以知识为对象,将道德的理由建立在对人和动物的本质的认识上;情感原则以感情和感受为对象,将道德的理由建立在对动物的同情和仁慈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理性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情感原则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的特征。我们不能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本质”来衡量动物,因为如此一来动物显然不应该被赋予和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而动物得到保护的依据应该是人类对动物的情感,并且这情感不是来自于对“动物的本质”的认识,而是对“动物的生命处境”的直观感受。情感的对象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即使是人的问题,引起我们悲痛的不是地震中受灾人员和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而是每一个鲜活、丰富的生命和完满家庭的一去不返;同样,人类对动物的情感也不是来自对生态群落的科学统计与分析,而是来自对一个个鲜活生命在工业化的污染和摧毁中所遭受的悲惨命运的感性直观。

只有人的理性可以理解其他同质存在者的理性,但是其他同样具有理性能力且能够理解人的理性的同质存在者仅限于人类内部;同样,只有人的情感可以感受其他同质存在者的情感。就情感而言,人类的同质存在者就扩展到了动物界,甚至无机的自然界,因为人——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的理性存在者——可以将任何事物当作情感的对象。

如上所述,单纯的理性原则或情感原则并不足以为动物伦理作出完美的辩护,在澄清了理性原则与情感原则各自的前提后,我们需要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将两种原则协同起来。协同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根据协同学创始人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的说法,协同学就是“协调合作之学”。协同学极少关注个别的基本原则,而是要发现结构赖以形成的普遍规律,发现相互作用的不同要素之间更高层次的必然性。H.哈肯认为:“我们看问题时应该站得更高些,也就是从道德的、人道的和宗教的观点来看问题”,而非不加反思地跟着别人亦步亦趋。

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得以协同的基础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人们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两种原则之间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与交融(包括上述两种原则之间的冲突)。道德行为本身是复杂的,当以理性原则来对待动物时,发现动物无法具有和人同等的道德和法律地位,这时情感原则便对理性原则作出某种纠正和补充,动物之拥有“天赋价值”或“权利”以及“尊严”乃是因为人对动物的情感,所谓“天赋价值”或“权利”以及“尊严”只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仅仅作为人类保护动物的一种比较方便的理由;当以情感原则来对待动物时,也不是毫无限制地将动物当作和人类完全平等的生命主体,理性原则会限制和指引情感原则,在人类和动物利益发生必然性的冲突时,理性原则依旧要偏袒人这一方。情感原则的应用是“任性的”,理性原则的纠正却是“冷静的”;情感原则对动物是“仁慈的”,理性原则对动物却是“残忍的”;情感原则强调善和美,理性原则关注是与非。

根据协同学的方法,我们应该以“整体性”的视角来思考道德行为,那么在动物伦理的问题上就需要综合考虑两种原则,衡量彼此的分量,而非将二者视为彼此冲突。当用理性原则来反驳动物的道德地位时,不应该忽略人的情感因素;同样,当以情感原则来为动物福利辩护时,不应该忽略人和动物本质上的差异。如此,将避免人类毫无仁慈地利用和残害动物以及毫无底线地容忍动物,这两者在道德上都是激进的和容易犯错的。

[作者简介:张达玮,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专业伦理学方向硕士生;陆玉瑶,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硕士生。]

我的动物朋友450字作文 篇8

花花喜欢在夜里捉老鼠,白天睡大觉。可是它这个贵族猫也真该有点贵族风,因为它有着高贵的血统,优雅的范。只要一听见陌生人敲门,就会发出‘喵喵喵’的叫声,我心想:嗯嗯,我家花花居然还有狗的看家本领呢。

记得有一次,我和花花之间来了一场“抢鱼大战”。那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小鱼,这可不能被花花看见,要是被它看到,这条鱼可惨了。于是我把小鱼放到桌子里面,就去厨房拿叉子,可当我回来的时候,发现花花抓着小鱼刚要吃,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小鱼从花花的魔爪中解救了出来,小鱼这才逃过了一劫。

我又把小鱼放到了柜子上,哈哈!这次应该找不到了吧!可没想到花花先跳椅子上又跳到桌子上,随后三下五除二跳上了柜子,为了吃的花花可真是不顾一切了。当然我也不能轻易放弃,我立刻把小鱼一把抓了过来,花花在那里生气地喵喵叫着,好像在说:“小主人,你就让我吃一小口吧!你看我都给你跪下了。“看着它这可怜的样子,我只好给它吃一口了。哎,你呀,你呀!贵族范跑哪去了?

没想到它还是个不知足的家伙,又想吃掉整条鱼,我立马抢了回来,它也用力咬着,就这样它咬我抢,这条鱼一下子就断了,我和花花都跌倒在地,真让人哭笑不得,花花也喵喵地开心叫着。

我最喜爱的动物作文450字 篇9

还记得在我六岁的时候,养过一只兔子,它有一身雪白雪白的绒毛,看起来像冬天的积雪,摸起来像柔软的毛毯,摸一下就会爱不释手,所以我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小雪。小雪有两只尖尖的耳朵,耳朵里有一根根丰满的毛细血管,他还有一双红彤彤的红宝石般的眼睛,闪闪发光。最可爱的是她身后的尾巴,又小又短的尾巴像小棉团粘在了屁股上,果真和传说中的一样,被乌龟咬得只剩下一点。

小兔子,有时文静,有时淘气,有时胆小,有时胆大。文静时她优雅地坐在地上,静静地环顾四周,如同一位小姐正在欣赏美景;淘气时我刚把她放在草地上,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得无影无踪,可是正在你焦虑万分寻找她时,她又从草丛中跑出来,扑到你的身上蹭来蹭去,用红红的眼睛望着我,像是在请求原谅;胆小时,你扔一片菜叶给她,她也要躲在一旁,趁你不注意时偷偷地跑过来仔细地闻了闻。然后小心翼翼的吃;胆大时,小区里的野猫来了,她也敢和她斗一斗,非常勇猛!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450字 篇10

我喜欢国王企鹅的原因,是因为它圆圆胖胖的体型,有如一颗皮球;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就像一位酒醉的人走路东倒西歪的样子,令我看了忍不住捧腹大笑;它们在水中游泳的时候,速度快得彷彿一艘艘小型潜水艇,也令我钦佩不已;天气冷时,它们还会聚成一团,互相取暖,场面相当壮观。

我第一次见到国王企鹅,是在我幼儿园时,那次,我们全家一起到动物园,我们在园区里逛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企鹅馆”。一进到里面,哇!墙上琳瑯满目的企鹅图卡,介绍了许多企鹅的习性,令我目不暇给。这时,我看见前方有一个大玻璃箱,里面有好几只国王企鹅,有的在水里游泳,有的在岸上互相追逐,真有趣。在玻璃箱旁,我还看到几只栩栩如生的企鹅雕像以及告示牌,上面提到企鹅容易受到惊吓,所以希望游客不要拍打玻璃箱或使用闪光灯拍照。我在“企鹅馆”内流连许久,最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我的动物朋友狗作文450字 篇11

说它调皮吧,它的确有时淘气,它会和邻居家的小猫一起跑出去玩,或玩的一身脏水、或用泥巴把雪白的毛弄得脏到变成黑色。当它决定休息时,它就会跳到小晒台,呼呼大睡,却不知道它的哈喇子早已流下。甚至流到地上毫无知觉。可是,当闻见厨房飘来的“开饭讯号”它便立马冲过去,像一只狼在追小羊。我家小狗的饭碗可是一个“聚宝盆”里面啥菜都有,吃的津津有味,要是吃饭时候谁动了它的碗。它一定会龇牙咧嘴和你咆哮。搞得好像有人要和它抢食。一改往常的温顺与可爱。活脱脱的就是一只饿狼。

它要是高兴,可会撒娇卖萌了。一会儿跳到你腿上像一只猫等你抚摸、一会儿会在身边举行“卡拉OK”叫声五花八门。这些可都凭它高兴。它若不高兴,就会冲着你“汪汪……”然后回到自己的窝里,任凭你怎么叫唤,它就是不出来。

动物情感的作文 篇12

那一天,我在小区散步。看见一只流浪狗从我身旁经过,它突然放慢脚步,边走边嗅着地面,似乎嗅到了前面有什么猎物一样。

风使劲的摇着路边的两行树,树随着风不停地呐喊着,“沙沙”地叫着。我随着流浪狗的前方望去,望见一只十分幼小的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拼命的扇动自己的翅膀,可还是纹丝不动。它嘴角鲜艳嫩黄,头上长着绒毛,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十分明亮,这分明就是刚出生不久就从巢里掉下来的,闲的无比的可怜、悲伤。

那只狗慢慢地靠近小麻雀,用鼻子闻了闻,然后张开血盆大口想要吞食麻雀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用翅膀护住小麻雀,绝望地尖叫着,眼神里流露出祈求的目光。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麻雀,想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自己的幼儿。他又朝流浪狗叫了一声,追被跟他决一死战。它在狗的面前是多么弱不禁风啊!可是它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是树枝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幼儿被狗当成一顿每餐吃掉呀!这种强大的力量使它从树上飞了下来。

我看得目瞪口呆,感动地说不出话来,狗也吃惊得很,但它又张开了血盆大口。我赶紧拿起了一根棍子,打在地上发出响声,示意让狗走开。果然,狗听见了响声被吓跑了,然后我也走了。

动物情感的作文 篇13

那是一个非常炎热的早晨,我坐在树荫底下乘凉。柔和的阳光透过树缝照在我身上,斑斑驳驳,像无数只双手抚摸着我,使我感到非常写意,不一会儿,我便拄着手睡着了……

这时,一声狗叫声惊醒了熟睡的我,我连忙睁开眼看见对面的路边,一只黄色的野狗,它的肚子瘪瘪的,双眼直放光地盯着不远处。我寻着它的目光向远处看,只见一只幼小的麻雀呆呆地蹲在树底下的草丛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那一对娇小的翅膀,它的嘴角鲜艳嫩黄,头上长着绒毛,一对圆溜溜的双眼亮闪闪的,显然是一只刚出生不久就从巢上掉下来的,让人觉得十分可怜。

那只野狗慢慢地靠近小麻雀,脚步非常轻,小麻雀丝毫没有察觉到,当小麻雀发现野狗时,它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要吞食这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了,小麻雀眼神变得惊慌,这时,一只老麻雀从空中飞了下来,好像一块石头似的扑落在狗的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尽全身的力量,绝望地尖叫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里流露出乞求的目光。虽然对麻雀来说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呀!它自已又是多么渺小无比呀!这鲜明的对比竞没有使老麻雀害怕,老麻省不顾自已的生命,为了救子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这舍已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就当野狗即将扑向两只麻雀时,一群麻雀飞过来,用尖嘴啄野狗的头,用翅膀扇野狗的脸,用上了一切苦刑,终于野狗落荒而逃,两只麻雀得救了!我在心中暗暗欢呼!麻雀一圈圈围住这一对幸运的麻雀母子,好像在举办盛典,庆贺它们打败了野狗,救了两条麻雀的生命。

上一篇:贵州大学期末考试下一篇:创业征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