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上课

2024-06-26

你是人间四月天上课(精选11篇)

你是人间四月天上课 篇1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当我看见这本书的第一眼就喜欢上它,一个是因为它的名字,另一个是他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好像是沉淀了时间的厚重感。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林微因的散文、小说、书信、诗歌,而这些也不能完全展示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在民国著名才女里,林微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虽然张爱玲和萧红等人也是在这个时期,可是她的才艺却显得更加全面。她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她的容貌、她的才华、她的感情生活都是美丽的映画,让世人缅怀至今。

作为一本收录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最为详尽的收录了她的书信,尽管并不完全,可是也是作为一条长长的时间链条,穿起了她的留学生活到晚年生涯。从这本书中,我可以读到林徽因的文化特征,她作为诗人、文学家、建筑学家、在她的文字里还带着一丝硬朗的气息,就像是建筑物尖锐的棱角,拥有着一个时期特殊的标志。

我喜欢林徽因,喜欢她的洒脱,喜欢她的境界,喜欢她的诗歌,而当我第一次看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我就被这首诗深深的吸引:“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二是为孩子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孩子的希望和孩子出生所带来的喜悦。而我认为这首诗歌是写给他的孩子,这一点,从我成为妈妈之后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当我抱着软软糯糯的孩子的时候,看着他对我笑的时候,看着他咿咿呀呀伸开手要我抱的时候,我真的是感觉到他就是我的整个春天。

四月,是春天中的盛季。这样的四月,是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人间四月芳菲尽,林徽因用一首诗,描绘出了整个四月的美好盛景,她用她独特的气质在文学上保持着独有的韵味,照耀着这与众不同的人间四月天。

读书推荐人:王璐

你是人间四月天上课 篇2

闻一多曾把格律诗创作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诗歌外形上, 具有建筑美的审美特点。诗歌一共分为5节, 每节3句, 每句10个字, 全诗的字数和句式, 匀整而和谐, 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 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 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 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 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由于她互通文理, 她用那文艺笔法写的建筑学论文与富有‘建筑美’的诗歌, 同样为当时的文学青年所爱读。”[2]这种建筑美又不仅限于诗歌外形的表现上。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 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 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她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 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3]作为诗意的建筑家, 她常以古建筑为诗歌意象, 《人间四月天》中的“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 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 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建筑美的诗歌外形下, 也呈现出音乐美的内在流动。在整齐的诗形中又富含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由诗歌的韵式变化和句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如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押aba韵, 这就造成整首诗歌错落有致, 朗朗上口, 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但这种押韵, 又随着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内容的变化而自然形成。这样, 语言的节奏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内容相协调, 音乐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 “她的诗本来就讲求韵律, 比较‘上口’, 由她自己读出, 那声音真是如歌”。[4]在句式上, 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 力求创新和变化。例如诗歌的第三节, 句式发生变化, 由“你是……”变成了“……你是”, 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 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 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 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 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在音乐美的流动中,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 “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 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 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 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 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 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林徽因的诗歌的语言风格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清莹婉丽、典雅优美, 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学、建筑、美术的审美视角和风格,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中西方审美风格的融合。“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5], 诗人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审美理念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摘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集中体现出林徽因的美学追求, 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语言艺术魅力,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为为新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语言艺术,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参考文献

[1]邵燕祥.林徽因的诗[A].林徽因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陈钟英, 陈宇.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A].林徽因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A].林徽因文集 (文学卷) [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4]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A].林徽因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你是人间四月天 篇3

这样旖旎的呓语是爱最暖心的表达,“人间四月天”已经成为爱情最美的所在。在那里,有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有黄昏的云烟弥漫,有细雨洒落在花瓣,有繁星闪烁,有月光皎洁;在那里,有草的鹅黄、芽的嫩绿、莲的洁白,有一树一树的繁花绽放,有一双一双的春燕呢喃。一切的一切,让对对佳偶热爱、眷恋……

情人节来了,带着最浪漫迷人的微笑。到这样一个地方吧,它是一个会满足你所有梦幻和浪漫想象的“人间四月天”:走进英伦·皇家咖啡西餐厅,遇见她,遇见爱……

情人节,触动浪漫的味蕾

在咖啡袅袅的香气中,环看店内皆带了一层浪漫:高雅大方的紫色布艺沙发宽大舒适,素朴典雅的盆栽绿意盎然,欧式风格的油画点缀出皇室格调,五彩缤纷的热带鱼在水中畅游嬉戏,晶莹的水晶吊灯在微风中叮当有声……不多时,咖啡的温暖已透过手心弥漫到心底。

在这里,你能邂逅欧洲各国的咖啡文化与美食:优雅惬意的皇家下午茶;精致纯正的红酒大餐;浓香的咖啡搭配全麦面包、时令蔬果、新鲜渔获;橄榄油、葡萄酒及外来的香料、羊肉、奶酪等自然食材给你的味觉多层次的感受……每一种餐品的搭配都带来一种全新味觉,给你最惬意的美食享受。

在这个“人间四月天”般的所在,你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款咖啡,如同每个人都会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咖啡等人,人等咖啡,走进英伦•皇家,度过一个别样的情人节……

开启财富的梦想

爱它,拥有它。

皇家咖啡品牌文化起源于古老浪漫、历史悠久的绅士国度——英国,浓情、甜蜜、优雅、绅士又不乏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古典与时尚、历史与现代、梦想与现实的融合,在这里被完美地诠释和演绎。爱意氤氲的温馨,琴声低吟的优雅,烛光摇曳的美好……

文化、氛围,以及通往财富之门的经典营销模式,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发展至今,英伦•皇家咖啡西餐厅在业内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丰富的从业经验使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连锁运营体制。

英伦•皇家为加盟店提供全面统一的管理服务:前期权衡租金和位置等因素进行店面选址,起步即为加盟店提供了最有力的成功保证;店面由专业设计师统一规划、统一装修,风格和标准均可以和总店相媲美;对服务员、厨师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为加盟店的服务、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正式运营以后,总公司还会派遣优秀管理人才协助管理和经营。如此细致入微、严格有序的全程管理服务,大大节约了加盟者的时间、精力,同时确保了成功率。

你是人间最美四月天 篇4

zhangdaoyang

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梦醉千年。一谷难以轻绘的景致,风儿演绎着绝美的容颜,旖旎到指尖。将似水流年,描一树海棠,娉婷摇曳,用馥郁招蜂引蝶;一树杏花来得正艳,杨柳堆烟,繁华梦里羽翩跹。琉璃般的月色,盈落成华美的诗篇,一泓春水涨满思念。

林徽因说:“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走过红尘万千,阅过四月天,最恋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四月的天空总是很蓝,可以看到棉花糖般的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恣意流转意的季节,草长莺飞,缕缕惬意的柔风,吹开了一帘唯美的幽梦,摇曳于你的枝头。晚霞的余晖,将我们带入了

四月,让我动情动心,当双手合十,安放在胸前,沉迷于丹田的宁静,让久违的心再次回归,回归四月,回美妙的四月,风起时,最适手执素笔,写诗填词;月圆时,闲庭信步,洒落一地的思念。是风情万种,让人痴迷把的光阴可以享用,却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挥霍,人生短暂,我们应抓住每一季的“四月天”。我要用最深情的将最美人间四月天存留下来,掬捧在手!展开搏击长空的翅膀,放飞梦想,因为四月天,赋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又是一个静谧的夜晚,静静地感受着四月的温良盎然,四月即将离去,内心真舍不得她的四季轮回,于指尖轻诉我的一世情深,将最美的岁月流淌于笔下,温暖在心间。即使有时也会感叹,饮不尽世界聚散的沧桑。因为是一片永无阴霾的万里晴空,没有风花的哀伤,没有雪月的凄凉。

红尘微雨处,倚一窗似水流年,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一地樱花,满目海棠,涂抹了四月最美的红尘画月依恋情,撷几缕清风,伴皓月入梦,给四月留下最后的一笔。四月,让我们相约,明年这个时候,我们依旧在做恋人般,于花前浪漫,互诉这别离一年的相思之苦。请允诺,不要让我等太久。

百转千回的惆怅,也挽不住四月即将离去的忧伤,勾画不出初相识的模样。感谢四月仙子,丰盈了我的岁岁水秀的明朗。你在,我在,见证了最美的四月,也见证了少年憧憬的春天。盈四月的最后一缕暖阳,安放心间。弦,这便是多年难解的情结,做不到心素如简。

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赏析 篇5

建筑学家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作家林徽因

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民国文化想象”中的林徽因

她经常见诸在各种诗歌、小说、影视等作品中,代表的有黄磊、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总之,林徽因,这个传奇女性,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林徽因学习她的代表作——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2、初读全诗,感知文本

好的诗是要读的,正如苏东坡云:“三分诗七分读”。带着问题读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诵,创造性诵读

(1)、通过这首诗歌,你头脑中产生出哪些画面(2)、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4、合作探究(1)、文本分析

诗歌共分五节,声音可以点亮周围的风,而轻灵是由声音的脆质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面相,这一组文字中,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的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

接着换了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风吹”、“星闪”和“雨洒”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

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的呈现,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第五节的声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会注意到,在这一节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统一,“一树一树的花开”、“你”还有“四月天”,他们统一在“爱”、“暖”、和“希望”这三个词中。

四月是温暖的季节,诗歌中,出现了十一处“你”字,只出现了开始的一处“我”字。但是,“我”和“你”才是主题,这一主题在最后一节落在爱与暖上,这是这首诗的一层秘密。在表面的“鲜艳”、“轻灵”和温醺的四月天里,说“爱”与“暖”的是“我”和“你”。(2)、色彩感分析

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这种色彩的温醺的鹅黄与柔软洁净的白莲要与诗人的声音共鸣,组成呢喃与笑声,才更加美好。

(3)、诗歌“三美”分析

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A、绘画美

在音乐美的流动中,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B、建筑美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C、音乐美

在整齐的诗形中又富含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诗歌的韵式变化和句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如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押2_2韵,这就造成整首诗歌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但这种押韵,又随着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内容的变化而自然形成。这样,语言的节奏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内容相协调,音乐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她的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和变化。”例如,诗歌的第三节。句式发生变化,由“你是„„”变成了“„„你是”,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4、拓展延伸,对比阅读徐志摩《偶然》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徐志摩遇难后,林徽因写了《悼志摩》,寄托对他的突然去世的震惊与哀思。徐志摩去世四年之后,1935年,林徽因写了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还有一首诗《别丢掉》,散文表达的是同志式的怀念和伤感。

作者在“偶然”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你是人间四月天上课 篇6

1 形意之间的张力

语言的根本问题是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张力——形式承载意义, 意义驱动形式。形式是意义的载体, 交际最终体现为意义的理解与传达。作为交际形式之一的翻译自然也是如此 (赵彦春 (2005:216) 。因此,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如果要完整再现诗歌缘由的内涵和意蕴, 就必须再现诗歌“形”。我国是格律诗发达的国家, 自《诗经》时代一直到清末, 写诗无不用韵。而就译诗来看, 叶维廉就认为,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诗的英译, 都忽略了中国古诗特有的句法结构……因而在形式上使人无法从译诗中领略中国古诗的特质 (丛滋杭2014:39) 。周红民先生认为, 诗歌翻译不能面面俱到, 诗歌翻译是一种妥协, 译者要么照顾原诗的内容, 牺牲原文形式, 要么反映原文形式, 在目标语文化中呈现一种全新的、木偶生的诗歌形式 (2011:69) 。许渊冲 (2006) 译诗的原则“三美论”, 首先追求意美, 其次追求音美, 再次追求形美, 并力求三者统一。从上述译理中, 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翻译中“形”译的可译性和不可或缺性。

为了对诗歌英译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赏析, 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上设置几个参数, 来对赵英译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进行评价和赏析。宏观上:形意逼近;微观上:韵的再现、叠词的再现、语音联想。若是赵英译诗歌在宏观上和微观上保留了诗歌的“形译”,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可以得出赵译达到了译文与原诗的“对等”趋同。

2 赵译本赏析

2.1 形意逼近

在诗歌翻译中, 产出语与源语言实现对等是译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 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体和客体多种因素的干扰, 要实现译文与原诗的完全对等难度很大。因此, 大多译者选择退而求其次, 根据大量的翻译实践归结出译理——“逼近”。既然, 完全“对等”的译文难以实现, 译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使译文接近源语, 逼近“完美”“理想”“正确”。这种逼近不仅仅指译文对原诗歌物理层面的再现, 也包括借用类比的推理原则通过诗歌“形译”, 实现意蕴和涵义上的逼近, 再现诗歌“形”中承载的内涵意义。下面我们就用赵英译《你是人间四月天》为分析对象, 探讨译文形意逼近程度。

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家四月天》把作品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整首诗不仅体现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 而且再现了西方独特的韵律, 这与诗人学贯中西的学识息息相关。因此, 这首诗的“形”是意义的载体, 是翻译中不可割裂、舍弃的一部分。原诗由五个小结组成, 前四小结的句式基本相同, 形成了基本的对仗结构。这首诗本身节奏明快, 寓情于景, 排比式的句式将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中, 原诗第五节以“你是爱,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结尾, 与诗的开篇呼应, 形成一个紧凑有逻辑的整体。从形式上看, 赵译版本也由五个小节形成对应的译文, 以“I say you are the April day in the human world;”开头, 以“You are the April day in the human world!”结尾, 保留了原诗首尾呼应的形式结构。再者, 原诗中“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赵译的处理是“The gosling yellow after the thaw of snow, you seem;The new green of burgeoning sprouts, you are.”在赵的译文中, 为保留原诗形式中蕴含的隐喻美, 在理解源语语篇的基础上, 再现了原文的意蕴美。原文两行均为倒装结构;正常语序结构应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译文为了再现原文结构, 采用了同样的倒装句式。所以, 按照传统语法, 赵译文是“You seem yellow like a gosling when snow thaws”的倒装, 原文两句与译文两句既对应又和谐。虽然, 这种译文与原文仍有偏差, 但是可以说是最逼近原文的一种译文处理方法。赵译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深层次结合与再现, 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之处。因此, 赵译文显现了诗歌的形意美, 逐步向原作逼近, 显示出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辩证统一。

2.2 韵的再现

中国诗歌含蓄精炼、韵律和谐, 在中国诗歌中, 押韵是所有诗歌的一个共性所在。朱光潜老先生曾指出, “自由诗大半仍用韵, 据音韵学家格拉忙的意见, 自由诗容易散漫, 全靠韵来联络贯穿, 才可以完整……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相呼应的。韵在一篇声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节奏......” (2004:145)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韵之于诗歌犹如水之于鱼。因此, 在英译诗歌中, 诗歌的韵脚再现是我们衡量与评价英译诗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下面我们就以赵英译《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句作为例子进行这方面的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一首现代诗, 其中以“天”“烟”等带有“an”韵的词结尾的句子多达12句, 另有两句以“像”和“望”带有“ang”韵的词结尾。较为工整而稠密的韵脚构成语言的回环美, 产生节奏美。从韵脚这个角度出发去赏析, 赵译中以“world”“hurled”“wind”“unfurled”作为结尾形成/d/韵脚, 以“day”和“spray”结尾形成/ei/韵脚, 以“sublime”“seem”“dream”作为结尾形成/m/韵脚, 赵译中采用了/ei/、/d/、/m/等多样的韵脚带给读者与原作高度类似的联想意义, 与原作带给读者的情感和谐交融, 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比如:原诗中这句“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不仅在形式上对仗, 而且更以“前”和“闪”两字形成了“an”韵脚。赵译中的处理是“The little stars twinkle unawares.The drizzle before the flowers does spray.”赵译可谓惜字如金, 但在韵脚方面, 赵译中“spray”与前一句译文词尾的“day”巧妙地形成了韵脚, 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 使得译文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整体美。

2.3 叠词的再现

中国诗歌中, “叠词”使用达到了极致。首先, 不论是描写自然景色还是刻画人物形象, “叠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可以使描写更加形象;其次, 诗人可以使用“叠词”摩声、摩色, 在诗歌中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使用;最后, “叠词”的使用可以使诗歌充满节奏感、音乐感。“叠词摩拟景物之像、天籁之音, 其节奏、语速又与语者的生命状态同构, 体现了“言语的生命意识” (钱钟书1990) 。因此, 作为诗歌意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叠词是英译诗歌必须要再现的一个部分。下面我们就从“叠词的再现”角度对赵译《你是人间四月天》进行评价和赏析。

在《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中, 诗人只用了两处叠词, 分别是“夜夜的”“一树一树的”。前一个是名词的形容词化, 后一个是数词的形容词化。名词形容词化作为后接名词的修饰, 表现出月圆次数之多, 花儿数量之多, 从而使得抽象量词“多”变得形象而具有实感。赵译的处理是“night to night”“tree to tree”, 译文为了避免译文语气的短促, 借助小品词“to”, 不但延长译文语气, 而且符合英语句式特点。赵在译文中添加小品词“to”, 构成了英诗中常见的抑扬格, 抑扬顿挫, 将原诗中的舒缓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译文与原文形象上更加趋于“等效”。

2.4 语音联想

不可否认, 语音具有一定的联想意义, “语音及语音节奏的合理调配在文学创作中会增强语言的指称意义, 渲染气氛, 营造意境;在文学翻译中也会使译文具有相应的效果, 使译者和作者、译作和原作达到心理、美学上的同构。” (赵彦春2001) 。中国诗人在写诗注重寓情于景, 凭借独特的抒情特征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但凡是一份诗歌佳作, 根据诗歌的朗读中的音高、音强、音长, 我们看到不再是静止的画面, 而是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动态美景图。因此, 语音联想对于英译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语音联想的角度来看, 英语和汉语中, 语音和语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汉语十三辙中的an韵, 属于响亮级的宽韵, “响亮级的韵给人以轻松明快、昂扬热烈的感情” (赵彦春2001) 。下面我们从语音联想的角度分析和鉴赏赵译《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创作原诗是了庆祝儿子的诞生, 因此, 原作传达的是生命之喜悦, 节奏更是轻松明快。原诗是一首动态诗, 诗中的意象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诗的意象和自然宇宙相互交融, 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此诗读来如微风拂面, 让人瞬间置身于宇宙中实现肉与灵的结合!原诗中“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 这句诗中包含了白色、鹅黄色和嫩绿色, 勾画出的是春季盎然的风景画。赵译将其处理为“The gosling yellow after the thaw of snow, you seem;The new green of burgeoning sprouts, you are.”赵译中不仅采用了倒装结构与原诗对应, 更是采取格调欢快激扬的抑扬格起句, 以舒缓、情调的抑扬格首尾。使得译文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分明, 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除此之外, 赵译中有几句句尾为night, delight, bright, wind, hurled, hurled, 以爆破音/d//t/结句, 轻快有力, 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赵译能再现原诗相应的联想, 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 与原作带给读者的情感和谐交融, 达到了与原诗动态趋同。

3 结束语

总体上, 中国诗歌翻译考验的不仅是译者语言能力, 更考验译者的审美判断和哲学思想。这就要求译者在习得概念性语言转码能力的同时, 在整个翻译系统中实现源语和译出语动态的等效趋同。本文, 从英译诗歌形意之间的张力出发, 设置了宏观和微观的参数对赵译诗歌进行了欣赏和评价。可以说形意之间张力参数不仅为我们分析和欣赏中国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而且为我们量化译本的优劣提供了参考。当然, 本文只是从宏观和微观中的几个有限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其他方面还有待一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富康.中国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丛滋杭.翻译与文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3]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M].舒展, 编.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0.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5]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6]赵彦春.音韵——与宇宙同构[J].四川外国语学报, 2001 (4) .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篇7

祖父为她取名“徽音”,取自《诗经·大雅》里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之句。徽是美好,音乃品德,端谨知礼,邦之名媛,这是长辈对她的期许。

林徽因生在晚清世家,纤细清秀,又灵透早慧。16岁那年她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在细雨缠绵的伦敦,遇见了徐志摩。

这场相遇被后人附会出无数风流,其本身也是浪漫的。徐志摩才华横溢,英姿洒然,而林徽因恰青春年少,对爱情暗自期许。他给她写诗,写相逢,写相思,康桥的水波照见他们的初遇,沉着星光的青荇如情思婉转,在水里柔柔摇曳。

但后来她选择了梁思成。诗人的爱情像烈火,焚伤了他心头不爱的原配妻子张幼仪,也让他痴恋的林徽因惊恐犹疑。徐志摩刚爱上她,便可如此决绝地斩断夫妻情义,不免教人心寒。若有一日她成了他的张幼仪,他会不会又忽然爱上别人,也如此对她?林徽因从来不是徐志摩那样明烈的性子,通透如她,断不肯轻易将一生付与。痴顽的日子过去了,便想要一个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兜兜转转,那个肯为她骑车老远去买一个苹果的稳重男子梁思成,成了她的良人。

后世对她的印象,多是清丽难掩的几张黑白照片,是兜转于民国才子之间的风韵轶事,是“人间四月天”那样明媚的诗句。但鲜有人知道,她是中国第一个卓有成就的女建筑师。她的建筑梦起于伦敦,后来与梁思成同赴美国攻读建筑学。回国之后,她同丈夫一同加入营造学社—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翻遍她的影像,不难发现她在三四十年代,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测绘古建筑。那些泛黄的照片里,她攀缘木塔,搬运物资,穿着陈旧的衣裳,全然不见世家小姐的贵气,只有倚树而笑时偶然露出的娇态,才让人想起她也曾有过那样安逸美好的韶华。

她的才气与许多名动天下的民国才女相比毫不逊色。但与那些同样出身优渥教养良好的才女们又不一样,她生在幽庭兰苑,却如一只青鸟,越过缠绵的帘栊,朝风雨里飞去。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她写出许多文采斐然且见解独特的建筑论文。在她的笔下,每一角飞檐都是晴空下的燕尾,古塔檐上青铜铃转,可比之少女的笑声。她将文章译成英文,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她的推动下走向世界。她的笔触如此深情,乃至于梁思成写就的《中国建筑史》初稿,也沾染了她的几许诗意。

照片里的她身姿纤细,其实垂垮的旧衣之下,她早已消瘦得不成样子。野外勘察本就艰苦,又逢战乱,她染了肺病,不得不卧床休养。那段终于空闲下来的日子,她拾起多年不就的诗文。那首流传后世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并非人们臆想的她少女时代的作品,而是婚后多年的病中随笔。“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中的“你”是她新生的儿子,抑或是两年前因飞机坠亡的徐志摩?我们不得而知。徐志摩的葬礼,她哀悼如挚友,却不曾有半分逾越和不该。她忘了,还是不肯再想起?这个女子的心思,从未有人猜得分明。

后来新中国成立,她协同设计了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她人生最后的岁月,还在为古建筑挣扎呼号。那时北京为了建设拆除城墙与牌楼,她多次反对,与当时的副市长反目,不惜用身子挡住拆迁的队伍,却终究没能留下珍贵的古迹。她含恨而去,带着未平的意气和未竟的梦想。

她的墓碑由汉白玉琢成,浮雕着花圈,碑上的文字也很简单: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很多年前,祖父为她取名为“徽音”,德行良嘉,邦之名媛。后来改“音”为“因”,名姓里的初衷却未变。一一想来,她的一生无愧于这两字。她曾有过骄矜痴顽的少女时代,也用心做了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她将韶华付与了她最挚爱的事业,也执拗如斯,一生都未离弃自己的祖国。

岁月更改,她的人生早已被秋风吹乱。仿佛人人都只记得她做沙龙女主人时的长袖善舞,难忘她那些似真似幻的风流少时梦,却少有人知道,绮丽与诗行之外,她也有跌宕的苦楚,不泯的心志。

徽音,她这样美丽的女子,正该是这样美好的名字。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书笔记 篇8

一直以来仅仅知道林徽音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公认的“才女”,并且才貌双全,被世人称为“凡世精灵 才情天纵”,但没有深入了解过她的事迹。适逢林徽音百年华诞之际,加上拜读了这篇《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美文,于是产生了了解这个“真实比想象更风华”女性的强烈好奇心。恶补了一大堆记述关于林徽音的故事的书籍资料以后,越看越令人难忘,越看越让人赞叹:“好一个奇女子,好一个才情横溢、智慧美丽的精灵”。

夸赞林徽音的美文已经有很多了,我再说的话反而是画蛇添足了。这里只想从林徽音的故事中聊点个人的意淫想法。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问:“你究竟喜欢哪种女孩子?”这个问题对别人来说可能好回答,但对我来说却难以回答。容貌好评价,脾气心性难理解,况且即使脾气心性相适合了,你也不知道喜不喜欢。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自己好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性?读了林徽音的故事后才发现,她就是自己喜欢的女性的类型。

其一,具有知性之美。林徽音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门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沈从文眼里的林徽音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音“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金岳霖则干脆用“极赞欲何词”一语作为对林徽音的评价。对林徽音才艺的赞赏,到这里,也到了极点。

其二,感情真挚,懂得真爱。林徽音的一生,是用真爱写成的。而今天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林徽音,也是那些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爱。在这本爱的记录里,交织着三个出类拔萃的男人,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学界泰斗金岳霖。正是这三个男人的真爱,成就了一代性情才女。她“爱思成,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又以不同方式真诚爱着父亲、徐志摩、金岳霖、朋友们。她懂得真正的爱,她在给老友沈从文的信里说:“如同两个人透彻地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情感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地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

其三,林徽音的爱不只是儿女情长,更有民族大义。在乱世里,温文尔雅的林徽音是女中大丈夫,从来不失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血性。她的儿子梁从诫回忆,当年一家人为躲避日本人的轰炸,跟着营造学社在李庄时,儿子问:“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么办?”母亲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她是作为“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兼具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和西方自由主义素质的新知识女性的代表受到尊敬。

其四,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音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卞之琳充满感情地说:“。现在由内外关系、中外关系我总联想到林徽音,尽管是海外的过来人,总以中土为她的归宿,为之服务,也许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优良品质,不过林是表现这种品质的佼佼者,特别高洁者,本身就富有诗意的人才。”亲眼见到林徽音、梁思成以“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而继续致力于学术事业的费正清则这样郑重写道:“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其五,理智而富人情味,是性情中人。“她不是个冷淡的女子,她也有和徐志摩一样热焰的感情。但她又是理智的,作为一个传统教育下的女子,她明白什么事是大不为的。虽然徐志摩已经为了她做了违背世俗大逆不道的事情,成了千夫指,但是林徽音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她要“对得起”人――父母,丈夫,子女,甚至徐志摩。如果说林徽音是个被传统牵绊住言行的人,又错了。因为家庭的境遇,她从小就要求在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所以并不封建守旧。但是林徽音清楚徐志摩是个绝对崇尚精神追求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爱,自由和美”,他也说自己是为爱而生的人,所以,这就是她聪明的地方,她明白徐志摩爱的不是现实中的自己,而是一个浪漫诗人想像中的林徽音,如缪斯般无暇的精神圣母。她承担不起。对徐志摩这样的人来说,现实会跌碎他完美的梦境。对于自己,林徽音将感情理解为性灵上的友情,而非世俗里的爱情。虽然她对他的爱,仰慕再浓烈,也没有办法嫁给他。但林徽音终究是个有情有爱的人,她虽然嫁作人妇,但是对徐志摩那份纯真的感情终究没有变过也没有淡过。梁思成对此深深的理解,所以他也做了别的男人也许做不到的事:在徐志摩坠机的地方拾了一块飞机残骸回来,一直摆在林徽音的案头直到她去世。替爱人找回不属于他们的爱的纪念,梁思成对林徽音那沉甸甸的爱也感人至深令人敬佩。那么林徽音仅仅是为了做一个建筑家而放弃了徐志摩吗?林徽音没有那么势利。对徐志摩的追求,林徽音后来是完全理解的;但是林徽音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更谈不到专业上的支持。所以林徽音最后于感情于理智都选择了梁思成,因为他们关心同一个事业――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们在一起,除了有爱情的基础,还有共同语言做基础,更广阔的事业前景做基础。让人不禁要发出一声轻叹:好聪明的女子!

其六,可以说她的个性比较独立和自我,她是一个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妥协的人。在林徽音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夫妻二人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花在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上。他们想把北京城这“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当北京市委领导决定大批拆掉大城墙和城门楼时,林徽音已经病得很重,她仍然拖着颤巍巍的身子与当时的市委领导辩论。建筑学家陈从周回忆:“她(指林徽音)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声,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她留下至今让人心头疼痛的真知灼见:“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

其七,形神俱美。容貌之美并不足以长驻,林徽音的美丽,是“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正因为如此,当青春逝去,人也老去,人们眼中的林徽音依然充满了美感。这种美丽,也是经得起岁月推敲的真正美丽。

这样的女人,有谁不爱?难怪徐志摩爱她,梁思成爱她,金岳霖爱她,见过她的人爱她,后世人也爱她。这样的女子果然是落入凡间的精灵,不可遇也不可求,难怪徐志摩苦苦追求得不到,金岳霖只能暗恋,我们就更不配了,只能仰望、崇拜。时代可以生产成批的珠光宝气、魅影四射的歌星、影星,但却已经不可能再造具有同样气质的“林徽音”了。这是令人怅惘的事情,也是人们提及林徽音不能不油然而生昔人已去的惋惜之情的原因吧。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3、掌握诗歌主要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 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人间四月天是春天中的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清流澄澈,百花吐蕊,飞鸟啼鸣。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和梦幻尽在这奇妙的四月天呈现无遗。用“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明净、澄澈、美丽、永恒、温柔、充满生机与希望、带着爱的光辉,只要人间有四月,就有你的存在,爱的赞颂是永恒不变的。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一树一树的花开),月圆,白莲,燕子。这样写把无形的爱化作有形可感的美好的景物,使表达生动形象传神。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第一节,“风”是抽象的,是爱的“笑响”点亮了它,从听觉到视觉。“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是一种轻松飘逸的爱。

第二节,“云烟”,柔和中带着朦胧,呈现出一种爱的静态美,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轻盈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生机了生机活力,表达了一位母亲的最深的喜悦之情;“吹着”的“风的软”,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几个意象,轻柔细腻,呈现出一种爱的动态美。抒写爱的无处不在,可以表现出一位母亲对新出生的小生命的依恋与热爱之情。

第三节,把“爱”比作“四月的花”新颖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娉婷的少女,姿态婀娜,给人以无限的美好,洁白的“月圆”,如流水泻在大地、如轻纱笼罩的梦一般,表现了爱的美与庄严。

第四节,用“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几种明亮的颜色放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表现了爱的生命力和纯净。

第五节,“一树一树的花开”重叠使用,营造出一片片花之海洋的意境,使韵律更加和谐引起读者的思考,“燕子呢喃”表示春天的到来,美好幸福即将出现,表现亲爱子之深,与热爱之情。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通过视觉描写:“黄昏”“星”“云烟”“花”。通过听觉描写:“笑响”“四面风”“燕子呢喃”。通过触觉描写:“风的软”“暖”。多角度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爱”,给读者以感染。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表现了“三美”原则。

音韵美:(1)注重押韵,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2)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的断句,读起来需放慢语速,使这种节奏美得以表现。(3)十二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

绘画美: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闪亮的“星子”,色彩缤纷的“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等,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饱含感情地描画出来,色彩鲜妍,如画一般美。

建筑美:(1)诗歌中用句奇妙,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你是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语序,令人眼前一亮。(2)诗共有五节,每节三行,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灵动而不呆板。

五、小结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六、作业布置

奈何人间四月天 篇10

李锐 著

重庆出版社

2007年4月出版

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凄婉的爱情故事,再加上它发生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子湖畔,整个故事便越发美丽动人。这个民间传说经由李锐、蒋韵夫妇的重述,《人间》美丽依旧,而故事却是“向俗”而生。

首先是峨眉山中的那条白蛇,不想成仙不想做妖,偏偏要到人间俗世去做一个人,都说成仙难,可是在《人间》的律令里,做人却比登天还难。她经千年冥想,有了人之外貌,再经千年才有头脑和智慧,但是第三个千年将满的最后一天,她却因生怜悯之心去救人,终前功尽弃。观音的话差不多可以概括本书的主题了:“你最终没有能修炼出人心的残忍,在人间,你将备受折磨,没有比人更不能容忍异类的。”全书反复演绎着这个主题,在什么是人、什么是妖的抽象思辨中,让白蛇历尽人间苦难,也看不透人间的险恶,终向我们展示了“人间”,并非那“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世外胜地,而是让一颗纯净的心遭受折磨的地方,用小说“引子”中秋白母亲的话讲就是:“这人世间真是托付不得真心呐……”在这一点上,《人间》成功颠覆了作为民间传说的“白蛇传”,让我们对已经熟视无睹的“人间”多了另外一番打量,这打量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甚至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白蛇还有来生,她会怎么回忆自己前生的人间之旅呢?在碧桃村,白蛇生下儿子的时候,东邻西舍纷纷送礼、贺喜的一幕还没有过去,白蛇为救被恶疾传染的村民连续七天七夜舍出身上的血配制“灵药”、被救者感激涕零的场面似乎还在眼前,白蛇转眼又被要捉妖除怪的百姓火把包围其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正义”的主持下毫不手软地进行。而胡爹就是“人间”众生中最典型的一员。他被巨毒蛇咬伤几乎丧了性命,是白蛇配制的“回春散”,使他能继续在“秋风起,山蛇肥”的歌谣中继续捕捉、品尝美味的蛇肉;是儿子从许家盗来的“回春散”方,使他以“同春丹”获得其他村人没有的大收益。而他也早从药效灵验、却又十分凶险的方子中明白了白蛇与青蛇的真实身份,却直到此时才义正严辞地带老者找到追踪白蛇至碧桃村的法海,逼迫法海与他们一同杀害白蛇。对白蛇的恩情他轻描淡写,却一口咬定白蛇行大善举,别有居心。小说中类似这样的忘恩负义比比皆是:青蛇在众人面前被“范巨卿”的利剑刺中要害,他全然不顾青蛇的救命及以身相许的双重恩情;香柳娘在父亲死后,被口口声声应许要照顾她一生的亲戚卖给一个傻子做媳妇,为的只是她家那宽阔的大院;转世的白蛇——秋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被自称“前尘未断,今生再续”的枕边人“活许仙”将枕边私语抖露得一干二净……在这个小小的碧桃村,人性的黑暗已經像村口那棵被剥光了皮的黄槐树,赤裸裸地呈现着无遮无拦的面目。亲身经历一切的白蛇目睹了青蛇的死以后,终于心空万里,再无半点牵挂,举刀自尽。她坚持修行三千年想要得到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愿望,虽然在她死后得以实现,但她临死前希望的却是变回蛇身,走得安心、干净。在人间经历了最黑暗和丑恶的一面后,她才明白,其实,人间并不是她应该生存的处所。她,实在还是一个人间的异类。

法海是《人间》中处理得较为复杂的一个形象,当染病的他昏倒在碧桃村口,人们避之不及时,白蛇却精心照料,全力救治。她的所作所为让法海更加质疑自己“除妖人”的身份,究竟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妖”,什么是“人”,在“人归于人,水归于水”的慨叹中,他应当有了了悟,但有了了悟又怎么样?他执行的是人间法则,他不会弃“正义”而就“妖道”的,那么他内心的悲剧将因此加重。这也让我在追问,那些拿着正义的利刃在杀人的人,其内心的反思究竟能到什么程度?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篇11

窗外,浮动着暖暖的春的气息,这夜,就变得格外温情起来。就一盏灯光,我和林徽因穿越时空,相逢在文字里。她不是为文字而生,但她的文字却让大家传颂;在江南烟雨里,她娉娉婷婷,犹如一支白莲,静静地绽放在岁月的河中……

此时,正是四月。说起林徽因,也总是在人间四月。有人说,她被季节封存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如此纯净美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她比任何女子都懂得调配烟火——这个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的民国才女,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爱情,从来都是喜悦与痛苦并存的,林徽因虽有白莲的清澈,却也未能逃避凡尘俗世的爱情侵袭。在英国伦敦,林徽因遇上了徐志摩,她生命中第一个爱的男人,康桥里的水波潋滟,却没能把这段爱情定格成永远,被定格的,是徐志摩无奈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梁思成则是细水长流的爱情,几十年里的相濡以沫,夫唱妇随,眼睛看到哪儿,足迹跟到哪儿,只求一份现世的安稳;而她也让金岳霖一生无怨无悔地追随她,毗邻而居,不为相守,只为喜欢!

触动我的,不单单是她绝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她的才学。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她的诗情绽放在桃红柳绿的春天,带给多少人对爱的向往——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但是,你又怎能相信,如此感性如此唯美的她,竟然会和建筑有着很深的渊源。她一生遍踏祖国的大地,甚至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她留下的一抹清香,这不是为了诗文而体验生活,而是为了她钟爱的建筑事业做考察。她的一生,为古建筑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不仅在战乱流亡中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女生宿舍,而且还参与设计了国徽,也因此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她的工作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先是抱病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颖图案,挽救了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后又和助手一起,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图案,并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翻译了国外的一些建筑书籍。而文学,只是她怡情养性的一种方式,即便如此,她都能把事业和爱好如此精彩的诠释,试问,世间还有谁能够做到?!

能够让我品味再三的,还是她淡如出水白莲,又坚毅优雅的性格。林徽因应该算是一个从容的人,她不会为了某种情绪而让自己沉沦;她能在诗情画意里常常独自吟哦,又在属于自己的建筑事业里呼风唤雨。所以她有许多的瞬间与剪影,有些人记住她的是柔婉多情,有些人记住她的是平宁淡定,也有些人记住她的执着热忱。其实生活真的如同一条惊涛骇浪,尤其是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再加上出现在这个女子身上的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如果没有一颗坚毅包容的心灵,没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大气,又怎能在生活的激流里驾驭得了自己的小船,不偏离航道?

轻轻地合上书页,也把林徽因轻轻装在心里。这个生于莲花绽放季节的女子,经过51载人世春秋,悄悄飘落在人间四月天。循着文字,我分明看到她从透明纯净的婴孩历经尘世风雨,傲然绽放自己的美丽,展示自己的高洁和才华,然后化为一缕青烟,去追寻又一世的烟火人生。我无言送别,我只能在某个意志薄弱的时刻,某天心情沮丧的时候,亦或是某个温馨浪漫的夜晚,某个快乐如水的日子,和她再度相逢,用她的智慧来启迪自己,用她的温情来安慰自己,用她的追求来激励自己,便已足矣。

上一篇:英语组教研课题计划下一篇:强组织、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