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国散文

2024-06-03

人间天国散文(通用9篇)

人间天国散文 篇1

人间天国散文

好多信教人士都这样对我说:人活在世上是受罪来的,人只有在有生之年多做好事,多做善事,死后才能得以进入天国,然后是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不再有生死轮回。

天国的富贵确实诱人,可是天国的富贵到底怎样我想象不来,人间的荣华富贵我却着实见了。的春节我是在老家过的。老家已经不是往日的样子了:几年前村村通水,前年公路硬化,去年道路硬化到各家各户,出门不再是泥泞,串门子不再是两脚泥。一眼望去家家都是两层小洋楼,富丽堂皇不说,小车还停在门口装点门面。随便到某家转转,地面都是瓷砖的,也有木地板的,电视机几台,洗衣机,压面机、打麦机、旋耕机应有尽有,真是城里人有的乡里都有,城里没有的乡里也有。人们已经不再为吃饭发愁,而是担心油水放得重了会油腻不说还会出现高脂肪、高血脂等症,所以轻易不敢多吃。除夕的晚上,鞭炮整天价地响,要不是国家限制,那气势可能还要凶火得多。

大年初一刚过,各村便张罗着闹社火,我村六万元的音响都拉来了,是我安装的,那调音台调到佳处,真如仙乐般悦耳。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发的声音经过那玩意儿一修饰,可以跟歌唱家相媲美。于是大家都争着出台演节目。一个向来很安静的小山村就这样被闹翻天了。

邻村的社火我错过了,因为正月初三我就离开家乡到陇西丈母娘家去了。陇西的情况咋样呢?视野开阔的陇西县城已完全不同于往日,处处是楼,处处是街。城关和文峰已经完全连到一起了,所以路不再是昔日的路,村不再是昔日的村,我都几乎找不到丈母娘家了。丈母娘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两个他舅也算攒劲,光阴盼的很上档次。瓦房楼房几座子,共有六台电视机,还有空调升温。吃的饭菜更是顿顿翻新,花样百出。由于那几天外面很冷,再加接连下雪,所以我一直睡觉、看电视、暖热炕,直到正月十五那天我才拿了相机到街上去采风。陇西县城的街宽,人也多,秧歌更是诱人得很。这天四处的秧歌都来城里汇集,所以场面更是无比的大。腰鼓、舞蹈、龙、狮子、高跷,还有我叫不上名头的。大家都欢呼着,奔跑着,挤着,闹着。小摊小贩的生意红火极了,现在的人都不喜欢在家里吃饭了,都愿意上街,什么大肉面、担担面、面、酿皮、面皮、擀面皮随意吃上一碗,实惠不说还方便便宜。

陇西的`首阳镇我已经多年没有去过了,所以很想借这个机会去耍一下。很方便的,坐公交三元钱就到。一下车,跃入眼帘的已经完全不是记忆中的首阳了,最繁华处是一个大广场,人山人海,围成一圈一圈的。他们在干什么呢?我赶快往里挤,原来是农人们素装唱秧歌。他们要么三个,要么五个手拿扇子翩翩起舞。我不大看的懂,好像是陇西的地方戏曲。那曲调悠扬动听,很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虽则我听不懂他们所唱的内容,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在歌颂爱情,歌颂我们伟大的山河,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伟大的党。戏曲唱了一段又一段,唱了一出是一出,二胡、笛子、三弦、板胡是奏了一曲又一曲,场外传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那边在干啥呢?咋也围了那么多人?哦,原来是跳现代舞的,也可以说是广场舞,那种火爆的场面我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还有唱卡拉0k的:什么《逛新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骏马奔驰保边疆》……都是我所爱唱的曲目。他们都有移动音响,所以声场效果很好。我忙开了,这儿拍拍,那儿摄摄,说句实话,我真想把那热闹景象永远带走,把那旋律永远留住,从而日夜揣摩,朝夕欣赏。我已经走过好多地方,我往往都被那些地方戏曲所陶醉,吸引,可惜我没有好的音乐功底,不能将其整理成册,也就只好收集起来自己欣赏罢了。

热情好客的首阳人民没有怠慢我这个外来之客,他们把我让到凳子上,让我凑近了看,凑近了录,我也就不客气地坐下,把自己想象的跟记者一样。眼见日薄西山,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待到太阳全部落下,寒气袭人之时,大家才起身回家。我也收拾行李返城。

十六那天我便要返回武都,一路上经过漳县、岷县、宕昌、武都,都是一样的红火和热闹,看着一路的锦秀山川,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好多人对现实不满,认为人间不好,从而把希望寄托在天国。我很想问这些人,你还要怎样的生活呢?如此的政通人和,如此的多彩生活,你上哪去找呢?作为凡人,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和不满意的呢?我们的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用了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换取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景象,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幸福的呢?真正的天国就在当下,真正的天国就在我们的心里。目之所极,哪个景象不含天国的影子呢?也许真正的天国也没有这样丰富精彩,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珍惜生命,好好生活,并为了人间永远的繁荣富强和平而努力奋斗。为人间永久的天国而拼搏终身。

这真正是天国的人间!

这才是真正人间的天国。

人间天国散文 篇2

一、从董桥的身世谈及

董桥散文的魅力, 一部分来自于他的独特的身世、人生经历。他出生在福建晋江, 一岁时随父母赴南洋, 在印度尼西亚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虽然身处南洋, 但出身书香世家的董桥从小深受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他自幼爱上了看书、写作以及收藏古玩字画, 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气质。1960年考上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1964年毕业后到香港, 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1973年赴英国, 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广播及时事评论, 1975年起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大陆、南洋、台湾、香港、英国, 多元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 同时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人生经验。1979年返港, 先后担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月报刊》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组主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明报》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等职务。对于自己半个世纪的人生流转, 董桥曾有一段简要的自述:“五十年代侨居南洋, 晨昏戏耍, 懵然长大。六十年代负笈台湾, 追求窈窕的倩影跟仰慕苍苍的学识一样真切。七十年代做客英国, 终于学会看山看雨, 识破世间宁静的激情和喧哗的假面, 一路受用到八、九十年代重回香港, 混迹江湖。转眼心顺、目顺、耳顺。”这大约是他人生历程的成长写照罢。

董桥散文往往具有大量的知识见解, 其独到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 透过读书随笔, 文化鉴赏与生活感悟, 生动且深刻地呈现印章、印石、古玩、画画、山水, 涉笔成趣, 潇洒风流, 散发着优雅自如的名士风度。超然脱俗的名士风搭配精准独特的文字, 二者共构出董桥的丰富人生与独特魅力。在他的笔下, 不忘“这一代的事”, 在“跟中国的梦赛跑”, 看似幽默的文风下是率真辛辣的书生意气, 让人击节叫好, 心领神会董桥的文字功夫与写作功力, 来自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审美触发, 以及他对结构、炼词的处处讲究。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并不少见, 本文就不多加赘述。本文主要从“名士风”角度切入, 探讨董桥散文的独特风格及其艺术成就。

二、字里行间的“魏晋名士风”

所谓“名士风”, 是一种富有才华而不拘社会礼法约束的个性和风度。时有高论, 风流倜傥, 不拘小节, 趣味甚广, 品位不俗, 往往心中对现世带有不满的情绪。名士风流以魏晋最为兴盛, 魏晋清谈为典型, 但本文无意于这个概念的探讨, 而采取一种宽泛笼统的说法, 主要是泛指一种有文化品味、有独特个性的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他们着迷于传统精致文化、对社会现实有不俗的个人见解, 且能保有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品格。读董桥的散文, 很难不被字里行间浓郁的名士气息给吸引, 其中有对前尘旧事的回忆叙述, 也有对昔人流韵的频频回首, 表现出一副文化遗民的真实本色。他自己在文章中曾多次以旧派遗民自居, 大有魏晋名士之风流遗韵:

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劫后的意识形态, 值得依恋的正是这些残留的旧时月色, 跟卧薪的忧郁导师没有干系了……文化遗民将品味, 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 (《旧日红》)

在文化意识上, 我很怀旧, 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里的书虫。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 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原稿纸和打字机。《浪子和尚耳》

既是旧派遗老, 他对民国味特别有种亲切的迷恋。例如:既是看电影, 他也偏爱具有“民国味道”的, 例如:《围城》、《上海的早晨》的女演员里媛媛, 他欣赏的正是她“那种久违的民国味”, 董桥在文中深情地写道:“这样妩媚的柳梢月色, 也许只有我这辈带点老襟怀的人才倾倒。”他一边编辑报刊, 一边玩味艺术;一边身处世俗闹市, 一边隐逸创作。这样的遗民情怀、名士风度处在香港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科技城市与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媒体社会, 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 自得其乐。“大隐隐于市”, 这正是董桥及其散文的独特所在。余秋雨在董桥散文集《旧情解构》序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名士情怀如窗外六朝之山, 感性笔墨如檐下秦淮之水, 一静一动, 亦仁亦智, 而这种组合居然完成于南洋和英伦之间, 真是奇迹。”【2】说“奇迹”也许重了点, 但董桥风格毫无疑问是当今香港文坛的一页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 董桥的名士风与魏晋士人的纵酒放达、装疯卖傻完全殊旨异趣, 他既不烦躁郁闷, 也不逃避现实, 反而力求与生活对话, 与真我照应, 显现出悠然自得的特殊意趣。仔细琢磨后, 笔者发觉与陶渊明有几分相近。“我老早中了田园的毒了” (《仲春琐记》) 失意时隐逸山林, 得意时心系田园, 读书著述, 怡情山水, 随性所至, 这是董桥的人格精神, 也是他能写出哲理小品的内在动因。除了靖节先生, 阅读董桥的散文小品会让人自然联想及五四作家周作人和俞平伯先生。他们的文章不约而同都有着晚明名士小品文的影子, 收到当时文风的影响和启发。痖弦先生这样写道:“董桥博学多闻, 作品中具有传统文人的历史情怀, 而一种舒放萧散的叙写风格, 特别令我心折:这是中国晚明以降, 散文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了。”【3】

董桥散文中流连于琴棋书画, 读书写作, “满目是写意的幽趣, 满心是潇洒的放浪”, 逢人说梦, 颇有俞平伯的名士风范;同时, 他的小品文大量引用妙文架构的知识性写作, 典故迭起, 则与周作人的“文抄公体”颇能辉映。对俞平伯、周作人这对师徒, 董桥自幼年时就颇为认同和崇拜:

从小读周作人, 读俞平伯, 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两位长衫人物的袖里清芬, 尽管都吹过欧风, 淋过美雨, 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 那一株古槐, 朱丝栏间浮动的墨影永远是三味书屋和春在堂的疏影。说颓废, 那是最后一代文化贵族的颓废;说闲散, 那倒不是秦淮梦醒灯火阑珊的闲散:是钟鼎胸襟供养温山软水的脱俗。《书札影真好看》这两个人的文化品位、生活雅趣与文学风格, 显然给了董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闲散脱俗的文化贵族, 传统士大夫的习气, 偶有“丧志”的颓废, 是五四时期名士风气的先行者。五四的文学气度自然不是只有这一路。朱自清在写1928年的《背影》序中曾回顾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发展, 认为“确是绚烂极了”, “有中国名士风, 有外国绅士风, 有隐士, 有叛徒。”【4】可见, 名士风早已存在, 与以批判为主的激进文学共同构出了五四文学的多重精神面貌。在朱自清先生看来, 最能代表“中国名士风”的散文作家恰恰是周作人和俞平伯师徒。对于周作人, 董桥直言:“我少年时喜欢周作人的小品, 一度模仿他的笔调, 太难了。几十年后的现在, 我还是觉得他的随笔写得有个人风格, 却不想去学他了。” (《美丽的错误》) 在笔者看来, 董桥在散文中流露出的名士风, 更接近俞平伯。他欣赏俞平伯, 多处提到对他的喜爱。“俞平伯的字我尤其喜欢。”;“五十年代大陆批判他和胡适的治学思想, 我反而越发读俞先生的书。” (《俞平伯给艾德琳的信》) 他四处搜集俞平伯先生的字画, 在《春在堂》一文中流露出对俞平伯由衷的心仪与神往:

我集藏俞平伯的字福藏的无非是俞家‘花落春仍在’的那一缕暗香:苏州曲园主厅的春在堂, 杭州西泠桥边的俞楼, 栖霞岭下的右台仙馆, 一脉绵长的薪火就这样静静传进了老君堂胡同的古槐书屋和清华园中的秋荔亭。几代人匆匆走了, 灯也灭了, 我只捡一捡飘落台阶的几片黄叶, 庶几是跟昔日那一弯清流的重圆, 不必花烛, 不必沉吟。

在现代文学史上, 俞平伯的名士形象和洒脱作风是十分鲜明而突出的。俞平伯曾特意为张岱小品集《陶庵梦忆》注点、写跋, 谈及对张岱名士小品文创作风格和旨趣的向往。朱自清对他的认知很深, 在为他的散文集《燕知曹》写序时, 就提到有人评论俞平伯的性情与文风神似明朝名士。朱自清对此解释说:“我知道所谓明朝人, 是指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而言, 这一派的特征, 我惭愧不大弄得清楚;借了现在流行的话, 大约可以说是“以趣味为主”罢。他们只要自己好好地受用, 什么礼法、什么世故, 是满不在乎的。他们的文字也如其人, 有着洒脱的气息。”【5】董桥在文章对朱自清的看法表示了赞同, “俞平伯习性确是跟那班明朝人相近, 倒不是故意去学名士”正因不是故意去学, 其以趣味为主的洒脱气息也就是“名士风”的真谛了。

董桥是名士, 同时也是文士、雅士。他在文章中毫不掩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这是自古名士都挥之不去的情结。董桥描述得更深刻, 他说“我偏爱中国的旧人物旧文化”, 这是“合理的乡愁”, (《北京房先生对我的批判》) 读者可以从他的散文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情调:写书法、藏古玩、品字画、迷扇子、好闲章、集邮票……这样的闲情雅致, 称得上“名士风”的绝好诠释。在这些兴趣爱好跃然纸上的背后, 是其对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支持。在与人结交中, 董桥先生也有着同样的爱好。在与余英时先生结交后, 他写道:“靠的也许是彼此都抱着‘旧文化人’的襟怀。” (《余英时新书付梓志喜》) ;当有人批评林青霞应该“受苦受难才写出惊世巨作”时, 他说:“我情愿她不写”, “我们毕竟都是惜福的旧派人。” (《题林青霞新书》) 直到今日, 董桥在担任刊物主编期间, 与读者、友人通信或邀稿, 仍是以毛笔字书写, 这在现代科技横行的时代显得雅兴十足。对于电脑、手机, 这位“名士”往往刻意地“回避”, 或者说是“忽略”, 他曾经这样“幽默”地写道:

我这一代人已经给电脑狂潮弄得更像古人了, 视一切硬体软体的操作如鬼魂幽灵, 从什么自动转账到网上理财, 一概不敢叨光, 生怕按错两下键盘就倾家荡产, 血本无归。好不容易等到千年虫危机来临了, 电脑都不可靠了, 我这才挽回一点尊严, 理直气壮走进银行和邮政局排队, 享受一下时光倒流的乐趣和古意。还有, 满街的手提电话此响比接, 夸夸其谈, 一派要员忙人的造型, 我总是替他们当众出卖隐私而难过。 (《时代太新太冷了》) 十足的名士口吻。也许用他自己的话会更清晰明了, 他说:“名士往往生活在半真半假的世界里。他们在书海里寻求现实, 又在现实世界中制造书海里的人生, 最终是分辨不出是真是幻。” (《环境中的名士》) 阅历深厚的董桥当然分辨得出真实与幻想, 但他显然更乐意选择活在茫茫书海里。看他各种痴书的言行, 听他高谈喜旧厌新的论调, 只能说明他对传统真诚地爱得彻底。他文章中透出的恋旧, 不可否认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的执著继承, 透出一股东方文化的神韵, 对传统的挽留姿态洒落在字里行间。

三、结语

目前所见有关香港的文学史, 如《香港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对董桥散文的风格特色都有着一致的评价:“浓郁的书卷气, 儒雅的文化精神, 热烈的中国情怀, 精致的文字, 英国式的幽默。”【6】如此具有共识的艺术概括, 说明了董桥散文以被香港文学界高度认可, 已成为当代香港文学重要的一页。他的散文重视个人体验, 追求唯美境界, 从语言文字到题材内容都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传统印记, 同时又以特殊的审美经验, 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杨照在《董桥精选集》导论中以“接近文艺复兴时代的随笔, 接近周作人的小品, 是长期陌生干涸的随笔文类之流, 终于灌注了新的水源”赞扬, 认为董桥的“新随笔体”已经昂然卓立, 奠定了董桥文学史上“边缘却独特的位置”。

“人间冷了, 人情还是温的好。”笔者在董桥文中看到的正是温润的君子之风, 高雅的名士品味, 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传统的一处倒影, 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点星光。二十余年过去了, 在21世纪的今天, 笔者认为大家更应该阅读董桥, 因为像他这样的世俗中的名士, 已经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 董桥的散文会是当代文学中的一盏明灯, 一个日渐远去, 却也日渐明亮的文化象征。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2]、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3]、董桥《董桥文录》,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4]、董桥《董桥精选集》,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2年版。

[5]、董桥《静观的固执》,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洪秀全的“人间天国” 篇3

天王不用读书人

1850年2月末,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登基。一个月后,在帝国偏远省份广西,前教书先生、时任拜上帝会教主洪秀全决定起事。不到一年,广西桂平金田村聚集起一支两万人的军队。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登基,称太平天王,正号太平天国。

1851年9月,太平军夺取了他们的第一座城池永安州城(今蒙山县)。在此停留的7个月里,洪秀全完成了一系列的军政建设,还封了5个王。东王杨秀清是个烧炭的山民;西王萧朝贵是自耕农;南王冯云山和洪秀全一样,在乡下读过几年私塾,可以算小知识分子;北王韦昌辉有几家店铺和大片田地,翼王石达开出身于富贵之家,这两人可以算士绅或地主。

他们的出身不尽相同,学识有限倒算是共同点。

据说,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左宗棠曾去拜见洪秀全,献攻守建国之策,并劝天王尊崇儒教,放弃拜上帝会。因洪秀全不以为然,左某悄然离去,成为湘军中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忠王李秀成日后的自供词一语破的:“天王不用读书人。”

纸面上的天朝“土改”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可以看出洪秀全是怎么设计人间天国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怎么处理土地问题。“分田”——这两个字一直是最能挑动农民神经的。他的办法是按人口来。一户家庭,无论男女,人口多就分得多,人口少就分得少。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问题在于,无处不均匀要怎么实现?

金田起事之前,洪秀全没有表示过否定私有财产的意思。但占领永安之后他就下诏:“……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天朝听上去很理想的田亩制度没能推行下去。一来“土改”从不容易,二来天朝不幸始终陷于战事中,控制的区域时有变动。最重要的是,农民居然并不欢迎它。大约是在定都南京前后,还没给农民分地,天朝就命令农民,除口粮之外,将其余的粮食送到圣库。结果是“究不能行”,只好让农民按田亩的数目照旧交粮纳税。

百姓禁欲 王公多妻

天朝最好的制度,往往以“禁”字开头:禁缠足、禁畜妾、禁娼妓、禁买卖奴婢、禁吸食鸦片。最严厉的是打下南京前,军中分男营女营,像隔离传染病一样禁止异性接触,即便是夫妻,同宿即斩首。打下南京之后,妇女一律入“女馆”。丈夫探望妻子,儿子问候母亲时,只许在门口相隔数米作问答,声音必须清亮,以免说私房话。男子如进入女馆,无论军民均要正法。

洪秀全有诗句解释不让男女见面的道理:“耳贱乱听犯天条,心贱乱想最滔天。”他勉励提高觉悟、改造审美以抵御诱惑:“娇娥美女娇声贵,因何似狗吠城边?”但天王的内宫除了家中的女眷,还有女官和女侍从,总人数接近两千人。

太平天国十一年,洪秀全还颁了一道诏书,事关“婚姻之规定”。根据规定,天王的两个哥哥及干王、英王、忠王等人可以有6个妻子。数目不到的,应该补足。已经脱离天京的翼王也适用这个标准。此外,高级官员可以三妻,中级官员只能二妻,低级官员和老百姓一样,按亚当夏娃的规矩来。洪秀全甚至还给已经升天的3个王定下了指标,南王6个妻子,东王、西王规格最高,可以有11个。

诏书没有提到北王,也没有提到天王适用什么标准。大概连上帝也觉得多子多孙有福,所以没有限制这个“次子”旺盛的生命力吧。

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后来说,金田起事时父亲有10多个妻妾,一年之后从永安突围时增加到36个。而到天京陷落前,他已经有88位母后。

曾经圣子难为人

早在太平天国五年时,就有人褒贬洪秀全“所言则教人为善,所行则穷凶极恶”“但求济事,虽未尝不收效于一时,然灭亡必速。”

1861年9月,天朝丢失了长江上游的最后一座重镇安庆,天京自此失去屏障。次年5月,曾国藩的湘军直抵南京城下。这已经是天京第3次被围困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天朝始终没能解围。

到1863年12月,天朝最可靠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也绝望了。无粮、无兵、无援,无论如何努力也保不住天京城。他只好建议天王突围而去。洪秀全的答复是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天话”:“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洪秀全一向爱用“天”字:天朝、天军、天官、天民、天将、天兵。按李秀成的理解,这其实是“恐人霸占其国”。称天将、天兵就只是天王一个人的兵。天朝的将领要是说漏了嘴提到“我队之兵”,他便骂道:尔有奸心。这里只有天军、天官、天兵、天国,哪有什么你队之兵?“何人敢称我兵者,五马分尸。”但干王洪仁玕1864年初去太湖一带征集粮草时,却发现尽管他对各路天军力陈迅速援助天京之至关重要,他们却“为恐少了粮草,多不愿回应号召”。不久之后,官军在南京周边集结,以致他无法回到堂兄洪秀全身边。

那年4月,洪秀全病倒了。他宁肯吃甘露也不愿服药。5月30日,他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即将上天堂,到天父天兄那里领取天兵保卫天京。两天后他静悄悄地“升天”了——此前,他已经禁止天朝臣民提“死”字,而要用“升天”或“迁福”来表示。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清军引爆了城墙下所挖地道中的炸药。太平门那一段的城墙被炸塌了六七十米,浙江巡抚曾国荃所部从缺口抢攻入城。正午到黄昏,不过半日,天京易主。

人间草木抒情散文 篇4

有一棵爬墙虎,是我去别的地方不经意折下的,回家就随便插在墙边了,可能是天堂的土太肥沃,竟顽强的活了下来。搬家前它已经爬墙爬了好高了,好久没回老家了,现在院子荒废了,它应该还在顽强的长着。应该是我印象里的满墙苍翠,不过也说不定呢,毕竟人走茶凉。

还有一簇薄荷,也是我种下的一小小枝,时光帮它孵化了一群子孙,一簇一簇的,真好。它的叶片是清亮的色调,味道是清凉的夏天。我喜欢摘一片叶子,揉一揉,涂抹在皮肤上,然后感受风咬合皮肤清凉的触感。小时候不止一次好奇,为什么薄荷是凉的。

凤仙花特别好养,落下籽在泥土、砖缝里,第二年就会长出一棵一棵的凤仙花,不烦栽种。凤仙花可染指甲。凤仙花捣烂,少加矾,用麻叶包于指尖,历一夜,第二天指甲就成了浅浅的红颜色。所以我们都叫它“指甲花”。现在大概没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了,各种指甲油就人青睐的了。

还养过一株月季,从别家剪来的枝,插在土里。我每天要看好多遍,看看有没有生根,有没有发芽,不错过一个细节。最终还是死了,枝颈的青色慢慢褪去,直致完全枯萎我才死心。小的时候会为了一株花草操心落泪,现在在中东这个是非之地看多了叙利亚战争,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慢慢冷淡了。

一棵大大的花椒树,从我出生起它就在那,不知道多少年了。每次奶奶做饭时总会叫我去摘几片花椒叶子,所以爱吃花椒的习惯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它太大了,被砍掉了一半,可后来我看它还是那么大一棵。它就站在院子里,刺激了我一整个童年的味蕾。

院子里常年养一只猫,爷爷爱猫,猫一直都是它的心头宝。常年养一只狗,一群鸡,有两棵大梨树,一棵柿子树,一棵杏子树。它们就在院子里,动或不动,走走或停停。懒着晒太阳或者献媚摇尾巴。它们就在这里,陪着人在院子里一起见证时序的更替,度过一天天平庸又神奇日子。

后来长大后看了些哲学,也装模作样的去构思什么理想国,去找什么真理,永恒,生和死。其实没有理想国,也没有真理,圣人只不过是看透一切后的睿智平和。真理是个不断追逐的过程,只有追着它,所谓的意义,才会吝啬的留下个足迹。理想国是张蓝图,里面住着出不来的哲人王。而现在,我能想到的理想国的最佳模样就是儿时的那个院子吧。童年的我出不来,现在的我进不去。因为虚无,它才显示出一种飘渺难忘的美,理想的美。美不止是视觉传递,深刻的美是想象的。

人间的现实散文 篇5

1、

人间的现实、人类的生活:以前,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很看好的,也是充满了天真、诗意、美好、善良的的态度,——不过,随着经历与见识的增加,逐渐醒悟:这确实是一个罪恶的尘世,这是一个堕落的凡尘,这是一个欲望的地域!人世的繁华与炫丽是建立在其他生命的血与肉之上的,人们的富贵雍容是踏在同类的躯体之上的,生活中的骄瑟淫逸是建立在对自己灵魂与道德的贱卖之上的……

都说这是一个信仰真空、没有道德、价值观堕落的时代,以前还觉得是一些多愁易感的人儿在杞人忧天,现在越来越知道,一切都可能——那也确实是现实写照。

都说,现代没有大师,——中国也继续需要大师,国人急需要大师、圣哲来指引方向、重塑信仰、恢复价值观!否则,人们之灭亡不久远——而且不是外来的灾祸,而是自作孽之不可活!

以前,自己还天真地想要为拯人类、改善世界做一点贡献;现在,越来越感觉无力与无心,——当然,自己也重来没有放弃过那个念头,但是却渐渐地被生活与现实的尘埃愈埋愈深……只希望,不要被俗世之洪流而吞噬了,也希望不要等到日薄西山、烛残灯灭之时才悔恨昔日之青云已经远去无影了。

他爷爷的.老乌龟,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先生存在下来,——这是生命体存在的必须,继而是活下去——人之所为人,必定是与禽兽大有不同的,所以人是以“生活”的性方式而存在的,——所以只要是一个人,便要活——生活。既然是人类独有的活,当然就自然有其中的规范与限制——其实,自由、安全、简洁、幸福都是需要规范与限制的,否者那一切都不将存在。

不过,当今是娱乐至死、放纵至上、物质第一的时代,追求感官刺激与感觉享受早已经成为天下大势暂时难改,非几人之痛心疾呼可以改善的,其实众人皆知这是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的现象,期望以后会升华、改善吧!——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明智的,因为知道即便自己不顾一切也动摇不了尘世的风貌与人心之秉性(现代形成的秉性),而且还会被世俗厌恶、排挤,所以不会明显地与之泾渭分明、分庭抗礼(那确实是蜉蝣撼大树、可笑自不量!);当然,更不是就随波同流、与之合污了,——即便身在其中、身随污流,也可以保持自己纯净、自然、仁义、傲然之心!——随流而不合流!人只有活着,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纵观孤寂历史大事,少数的牺牲也是必须的——当大众麻木不仁之时,唯有鲜活、翻滚的鲜血才有可能唤醒一点人们的良知!其实,我担心,即便是活生生的鲜血奔涌,也只会被人们当做“电影”来娱乐,甚至被当做炒作的盈利“血馒头!)

人总是自私的,总是只看到自己的欲望与利益,总是只管自己的贪恋而不顾别人的死活!——这是现实,也是他爷爷的老乌龟的生活!

人总是盲目的,总是只管现在的享受、挥霍,不管明天与将来,——恰好理想与信仰便是将来的主宰,所以才会被人们摒弃、厌恶的,——其实,这也是人类的可怜与可悲,那完全是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压力与堕落而至的!

人总是感性、愚昧的,总是只凭感觉而为,只凭自己好恶——无论思想、行为甚至情感都是可怜的人类神经细胞冲动的奴隶!

呜呼哀哉,人心如此,何有灵药!事已至此、谁可更改!大势已趋,孰可力挽!

嗯,可能自己有一些极端,不能对于俗世有太好的想法,对于凡人不能有太多的希望,对于自己不要有太高的要求,——都是一个个凡夫俗子、血肉之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生活。

淡定……深呼吸……

既然是一个凡人了,还是先生活下来,等自己有力量了,再去拯救需要之人吧……至于更高的一个层次,那还是等到了那个阶段,等有那个能量之后再想吧!不然,看得套高太远,会忘记脚下的路,更会厌恶这淤泥臭气萦绕的凡尘。

希望是自己对世界太悲观了,希望是自己错了,希望是自己主观的……

相信,只要太阳还会升起,人间总会有希望的……

之下,是关于一些人生的思考:

——一些人生哲思

1、何谓人?——血肉之躯,乔装之形,禽兽之欲,做作之为,虚伪之言,贪恋之性,懒惰之习,虚荣之心(不知依旧情意之实?)

2、何谓生?——生死之间,可握之时,前行之中,情意之味。

3、人之本在于心,何谓心?——心,化腐朽为神奇,化低级为高雅,化柔弱为刚毅,化苍凉为情趣,化短促为长久。

4、人生之路——人生立于当下,在于情意(意境、境界),感于流年,存于后世;人生之路,立于此刻,在于前途,念于风月(前进中的风景、情意),存于信念。

5、人生之价值——天地仍苍茫,风雨仍凄凉,是人仍悲怜,俗事仍繁杂,——我自守本心、归然不动,奋进向前、欣赏万物,为人为事、凭心竭力,中庸无悔、逍遥死生。

6、理想之人格——可无泰山之雄躯、娇花之鲜嫩,可无午日之光泽、细水之灵动,可无秋风之任性、金玉之高贵,切不可有臭烂之心、复制之魂、模拟之脑——转瞬百年,渺渺此躯,俯仰苍穹,傲游于世,独一无复!

7、理与情——两者生于一胞而长于两地,前者唯物,后者唯心;唯物以事,唯心以感。(物为心之感物,心为物之所心;无心无感物,无物无所心)

两者之用:理使人生,情使人活;人之凡躯,唯先生,可后活。然,人立于世,毕不同于兽,固不可仅限于生,而冷漠与活,——亦未活者,方是人之为人之真理、实情、旨意也!

8、意境——乃意之境,即心中之域,故非技能、手段等可尽显于表、可完全复制矣! 心通神物,故而意境非凡人各有一意,故境不同。 同一物事,理可同、情缺异,——纵使,表理大情一致,其意境唯看各自造化与修养矣!

故而有的表述,不用尽详,意境之物唯心,——况且心、情之境,本非言语可尽也!基于此,朦胧之中,更显真理、更露实情。

9、人生哲学——对于大众,需要的是与人生、生活密联的哲学,即人生哲学。而哲学如五花八门的商品,繁杂不堪,何以择取?

应立于基本原则之上,择己之所好、取己之所适,——无论何种选择,其根本目的和主旨是使人生活更好,——更自由地独处、与人相处,更顺畅地发展、完善。凡所违背此上目的之学说,纵使不抵制焚毁,亦只能作为随手玩物,切不可深陷其中。

10、人之过错——可以说,人活着,便是一种过错,更奈何人性之繁杂欲念、诸多弱点,故而人非圣贤、皆有过错,——况且,当今之世,色利名势纷扰,诱惑腐蚀狂舞,皆如如影随形、无处不有!孰能免过哉!

人之生便是过,世之活便是错,人生便是一次次的过错的征服与沉淀,——回首来路,多少过错被肢解躺在下面,我们又迈向无边尽的过错,此时亦深陷过错之中!

夫人生之意义何在?便是明智过错不尽、不可断绝,却仍旧力挽狂澜,生之所在、改善不息,迈进不止。

人之情

11、系统的东西是好的,可以简化人们的如凝脂与识记,不过却紧束了体味与灵性,干枯了启示、超越、创新。

12、人与世界的关系——感于物,觉于心,成于脑,出于手,达于口。

13、人啊,终究是一介凡夫俗子,难逃物质和欲望的摆布,——虽然不屑于苟同于世,也无意于物质,却也必须得积极、乐观的从事世俗之事、求取物质,——悲哉!悲哉!

而今,只有现实一点了,竭力争取物质财富,这样自己才有时间与体力从事伟业,同时爱人才会跟着自己,自己的情感与世俗信念才能得以依存。

14、人何以相交、相识、?唯心之孤寂、凄凉也!故需一心相互爱怜、相惜、相伴,亦排解孤寂、无助、落寞。

15、爱一人,何以会伤害此人?因实爱之,故事可忧虑、怜惜之,恨不能以己之身、心、脑附于之上,替之作万事、对万人,故而常常以此伤己之心、痛己之肝,——而当对方知晓之后,又相继伤、痛!

然可避免呼?唯有爱灭、情散,方可不忧不怜,继而无伤无痛矣!此乃人性之悲剧呼?非也,唯人有情,亦人之有爱方为人,——世无完物,爱亦然,有其纯净、自由、强悍、美妙的一面,同时亦有束缚、酷杀之时。

16、心意之交流,唯通过言语尔,然语言乃千年祖先所做,于今之世,意境变迁,且夫人常顾左右而言他——以此疑语言可真切达人心之意呼?人可深切、全面认知一人呼?

人立于世,头指于天,脚踏于地,,心悬于空,落尘六年、枯花残月,人莫不感孤寂凄寒,——即使人在繁华之中、身在众生之地,然无相知、相投者,何以相惜相伴?故而人心仍旧孑然孤悬,凄凉悲寂!

且夫人之凡尘,俗事繁杂、人事庸乱、心事纷扰,无奈琐碎、无聊丑恶者更为生活之常态,——其更添心之悲惨、落寞矣!

由此可知,人世一生,得一知己足矣,纵使脑干涂地、肉体肢解,亦是无悔无怨矣!

然知己乃可遇不可求之天赐也!且夫此时之知己亦非永久之知己,今日坦诚赤心相待,明日或乔装伪行矣!更奈何世事繁多、世情变幻,若知己归为他人之伴,自己又沦为孤魂野鬼——虽知己亦心魂孤游,却受到世俗婚姻之束,而难再相拥、相惜、相伴、相怜!

故而,若大幸遇知己,当结为连理,此乃人心与世俗契约——婚姻——之两重结合也!

17、众生皆知生之凄苦,圣哲与救人于水火,然终其一生殚精竭虑,亦未有尺寸之功——当今众生之贪念、仇恨、悲惨更甚于之前矣!幸好此世无圣哲,可仍人自生自灭,——若圣哲见此境,恐直包头抢地尔,亦不见众生之凄苦与己之无奈矣!——由此,吾亦怜圣哲,而悲众生矣。

18、难道世人真无可救药?凡尘真的无望呼?非也,至少可以先自救,既然救援身边所识、所遇之人,——并非定要惊天动地、舍生取义,可于一句一言之小事起始——星星之光,可成燎原;涓涓溪流,可成江海!

19、既不知生前为何物,生前于何处,死后去何方、成何形,——互补仍其死生,凭其成散实虚?有生之时、所处之地、所遇之事、所识之人,珍之、惜之、爱之、怜之。

20、爱如流水,随着传递、繁衍,细流汇成江河,——虽其形体壮大,但其本源愈渐小,终不可知其本源也!此亦是为何爱之所传递,愈渐淡远。此乃俗世之悲,非人之过也。故而叹息一番便足矣,勿伤神苦悲。

21、轮回——百年一轮回,生老病死,万千年皆如此,无从更改亦无可改换——其空灵之中有主宰呼?其为何样?其于何处?其有尽呼?……既不知,则不知,勿用苦思痛想——带世界成熟,自由顿悟;车到山前,自有前途。

22、慈——悲——爱:亦仁慈之心,可知世人之悲凉,故而更爱怜众生。

23、认知世物,需要限定于一定的距离与时间。太远、太久则恍惚飘渺,不知其形;太近太短则愈见愈疑,不知正误!如一熟悉文字,忽觉可疑,愈看愈可疑!

24、任何智慧与灵性,最终必归于纯净、简洁介、自然、轻松,——可是即便知之,却实难立刻为之,无奈乎人之肉体物念、七情六欲杂乱矣!

25、当发现钟爱的知己变异了,被俗世吞噬了,自己该怎么办呢?

26、灵性与创新不是产生于熟知的境地,而是在有充分的新鲜、未知性之场所。

27、生活从来不缺少诗意与想象,只有心灵的麻木与枯萎,——世界、生活对于你就黯淡、干竭了。

28、意识、思想、情感、生活的很多部分在很多时间都是重复、机械的,不要厌恶、悲凉啊,因为如果没有大量的重复、机械的简约、容易,我们的精力与时间就竭尽了。

灵性、创新并不排斥平凡,——平凡的世界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个人有不平凡的精力,平凡的生活有不平凡的心境,平凡的际遇有不平凡的情调。

29、一次屈服,可能直接导致之后无数的屈服与退缩,——那内心的挣扎与痛楚是一生的魔鬼如影随行!故而,即便尽力失败了,至少不会被悔恨的魔鬼吞噬。

30、生活中最大的困境是来自内心以及与伴侣之间的,——最大的安慰是伴侣的全心的理解、支持。

31、快乐的真谛在于分享,——快乐因为分享而更快乐,分享因为快乐而更分享!

人间四月抒情散文 篇6

人间四月芳菲尽。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春光璀璨,繁花似锦。一代才女林徽因将所有的美好和爱都比作那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草芽露出头儿,水波儿荡漾,大小人儿笑了,一切都鲜活翠嫩,所有生命呱呱坠地,如初生的婴儿,转动着眼珠,在迷梦的世界寻寻觅觅。

四月,喜鹊飞过天空,白云轻柔地游走,蓝天捧着太阳笑意盈盈。它们相携而行,相约映湖照影。冰消雪融的湖水,与风交织,与阳光相吻,涟漪潋滟,波光闪闪。

四月,你踏青而来,在万丝千条飞扬的柳絮间,在蜜蜂噏噏花香弥漫的树下,在姣姣玉兰怒放的园林,在杏花或苞或半放的校园,湖边你倒映在水中的眼眉如桃花两朵。

四月,走访春色,我不停歇地奔走,遍寻花开。用相机收藏一朵一枝一树又一树的花,嗅着花香,醉在人间四月天。

四月,太多的喜鹊,或枝头或飞翔或巢旁,忙忙碌碌,从清晨到黄昏,迫不及待地将喜讯传播。如它,我将花开的喜悦用灿笑的花影,将最美,最撩人的片张在朋友圈里晒映,分享生长在春天的幸福。

四月,春光闪烁,花花草草攘来熙往,你方唱罢我登场,花的妖艳,草的青翠,装扮出一个娇娆多姿风情万种的美新娘,谁会不钟情?

四月,醒来的大地,雄姿勃发,生机盎然,一个个身影匍匐在田野,描绘属于他们的`春韵辉煌,规划他们梦里的美景。

四月,是梦想开花的季节。莘莘学子,是一颗颗努力开花的种子,他们正奋力地向着理想的彼岸拼尽全力,追寻心中最美的誓约。

四月,芬芳着母亲的味道,她将苜蓿、苣荬菜、野黄花、榆钱儿做成各色美食,说是尝尝鲜。让我们感受舌尖上的春天。

四月,是仙女节,粉红骇绿的天地间,粉装玉琢浓情密意的对对璧人,如蝴蝶样在湖边在花丛翩翩而舞,相拥相携,定格今生最美一刻。

四月,有数不尽的花在枝头招展,有说不尽的美在大地绽放,待我们把希望种下,待所有梦想都开花。

正好四月,你一定会来;我不用说,早就站在四月的梢头;他呢?谁知道,他会把春藏在何处?

雪舞人间抒情散文 篇7

“雪舞人间,几株腊梅悄悄地绽放,暗香阵阵,幽幽袭来。”

“多愁善感的你,在这飞雪的日子,今夜一定会灵感四射,诗文煮酒了。”

是的是的,我这里下雪了,雪舞人间,她怎能忘记我这个爱雪的人?我又怎能不为她的姗姗而来写几句呢?

飘雪的下午,我恰好在老家。老家的小村庄坐落在一个黄土坡上,几户人家,屋顶都已经落满了雪,大门都紧闭着。我知道,这看似静谧的小乡村,家家户户的屋子里肯定是平日里少有的热闹和温暖:旧茶锅支在简易的木架上当做火盆,红红的炭火哔哔啵啵爆出耀眼的火星,大嫂在火炉前捏着针线,大哥就在一旁抽着旱烟,大哥那顽皮的孙子一定是不安分地围着火炉打转,不时丢下一些柴草,引起一阵明火。火炉的炭灰深处,藏着几个山芋,山芋已经有八九分熟了,散发着微微的醉人的甜香。

村庄的后头是小竹林,所有的竹子上都落满了雪,雪是轻盈的,但落在竹枝竹叶上,就沉甸甸的了,竹子的腰弯到了极致,竹梢点地,以她发自内心的虔诚,轻吻着大地母亲宽广厚实的胸膛。有些竹子上的积雪突然落了一地,竹子失去了重压,猛地反弹回去,发出吧啦一声脆响,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突然被母亲推了一把,娇气地哭了一声。最好看的是那一片板栗林,没有一片叶子,所有的树枝都被雪裹了一圈,毛茸茸的,穿了一套没有外套的羽绒服。绿叶婆娑的树木最值得可惜,她们平日里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如今雪花囤积在她们身上,那娇滴滴的身姿被压得花容失色,我见犹怜。

有一户人家的柴草房子,是树皮盖的。屋檐上挂下的雪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冻成了闪光的冰凌,长长的,细细的。一个老人,对着冰凌,欣喜一笑:好雪,明年一定又是一个好年成。继而又对着屋里的老伴大声说:老太婆,冰溜溜冻得老老长,明年多种豇豆啊。我开始听了还不知道这话有什么意思,仔细看看那冰凌,果然像是一串串成熟的豇豆,真是佩服乡下父老那种触景生情的想象力。

黄昏,雪越发下得大了,我从老家回到了我工作、居住的古镇。古镇很大,有一万多人口,此时,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人家的灯火透过窗棂,映在茫茫的雪地上,洁白的雪,由于不同颜色灯光的映照,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一些不怕冷的孩子在自家的阳台上玩雪,他们欢快地叫嚷着:快看,快看,红的雪,蓝的雪,黄的雪,好多颜色的雪。他们的父母怕他们冻了,催他们回家,可是,无论平时多乖的孩子,在这一年中难得的第一场雪面前,都用手中的雪球对父母表示着叛逆,谁也不愿回去。父母就自嘲地说:古话讲,落雪狗欢喜,这帮小家伙看到雪,比狗还快活。罢了罢了,难得一场雪,让他们疯着玩吧。

晚饭时,喝了几杯老黄酒后,就蜷缩在家里了,毕竟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踏雪夜行的雅兴,就这么让那在人间不肯多呆的雪隔离在我的视线之外。偶尔踱步到窗前,看那絮絮扬扬的雪,就觉得她是孤独了一些。和这雪花一样有些孤独的,还有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靠在垫了厚厚的棉絮的椅子上,脚上架着一个大一点的火篮子,膝盖上放着一个小一点的火篮子,双手像盖子一样,盖在火篮子上,很一副冬天写意的样子。

母亲八十多岁了,一辈子为着我们兄弟姐妹们操劳,一辈子的心血就像雪花一样,温温热热地化在成群的儿女身上。如今,世界对于她,都浓缩在我的边屋里这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叫她老人家住我楼下的大房间,可母亲说冬天的大房间太空,更孤单,哪有小房间里住着,紧紧的,暖暖的,更像冬天的样子。我对母亲说,妈,我给你插上电热毯吧,下雪天的晚上,冷起来不一样的。可是母亲不同意,她像个儿童一样的天真倔犟,她说电器取暖会吸身上的血的,哪有火篮子来的温和。母亲还说,下雪天,迟点睡,烘烘火,听听雪的声音,更像冬天。我的心里一动:我的母亲啊,您虽然不识字,但却实实在在是儿心目中的一个很不错的诗人啊。

我轻轻走到母亲身边,靠着母亲坐下来,调皮地把手伸到母亲苍老的手下面。四十多岁的大男人了,坐在母亲身边,我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母亲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的手,而且顺手从床头揭下枕巾,轻悄悄地盖在火篮子上,这个小小的动作啊,最好地解释了母亲何以是母亲。

我和母亲就这么烘着火,谁也不说话,心里有股暖暖的热流在涌动。不一会,我就听到母亲微微的均匀的鼾声。而窗外,雪在下着,发出那种温柔的催人入眠的声音。雪下着的时候,是不是也睡着的呢?

雪舞人间,雪已经积得那么深。

人间草木,香蒲草儿散文 篇8

说是草,这种草生长在故乡的水畔,让曾经清贫的日子安稳过,也美丽过。

年少时的我是大意的,很少注意村前村后水岸边的香蒲草儿,是怎样在春水里生出绿意长成蒲的。初夏的清晨,我到屋后的水塘赶鸭子,一不小心居然看见香蒲草儿已经水袖翩翩了。细长细长的叶子披着薄晖,齐刷刷的映绿一塘清水。前一阵子来我家的表姨,见到我时张大嘴巴半天:“哎呦,纯丫儿,几年不见长成大姑娘了!”我对着一池烟蒲如画,花影重叠的香蒲草儿,便与表姨一般的惊叫:“哎吆,香蒲草儿,几日不看你,你这么快长成美人了!”

一只绿莹莹的翠鸟,停在一尾蒲叶,被我寻找蒲黄的O@声惊飞,飞到另一处香蒲草儿堆里。我找到好多蒲黄儿(蒲花),顾不得什么,开始采我能够得到的。我最喜欢听蒲黄从蒲心抽出时的声音,像一粒倏忽奏起的琴音,有风从蒲草间穿过再穿过指尖的声响。把一枝嫩黄的蒲黄横含着在唇,像肯羊肉串,唇齿轻抿,满嘴都是细花瓣。又粉又面,蛋黄,玉米面,麦叶,还有烤红薯味一股脑在味蕾蔓延,都是淡淡再淡淡的味道,很好吃。

香蒲草儿的花语是:卑微。一种质朴,善良,追求幸福的植物。

香蒲草儿的风姿绰约,叶子细长,柔韧,馨香。有丝绸的质感,也有棉质的柔软,散发着清凉的香气。村庄里的人们用香蒲叶编各种纯手工艺品,蒲包,蒲扇,草席等。

当稻苗栽下田开始返青,农活疏淡,香蒲草儿长出咖啡色蒲棒,水塘弥漫着蒲香,暑假开始了。小伙伴们开始割香蒲草儿,晒香蒲草儿,开始了编织蒲包,赚下学期的学费。

那时候我是幸运儿,不用像隔壁堂姐妹那样没日没夜的编蒲包,母亲只要我好生上学。我用着心的是写作业看书,编蒲包不关我的事。所以我是不太知道编蒲包的整个细节过程。可我最终也没有把书念出什么名堂来。

我只记得,西院家大婶堂屋里两扇对面墙,栓着两根大粗绳子,两根绳子下卧着一蹲青石辘。大婶带着她们的女儿们,就在这屋里编一平板车又一平板车的蒲包,变卖来微薄的钞票,收获沉甸甸的幸福。大婶个头矮小,走路有点瘸,那时候我总是觉得大婶有点另类,她是村子里独一个耳朵上摇晃着两只硕大银耳圈的女人,独一个吃香烟的女人。她比我母亲现实精明。她站在石辘上,两只手握住两根粗绳,双脚一登,石辘滚向铺好在地上的香蒲叶。她的手在绳子上挺麻利的移动,脚随着石辘滚动的节奏也很自如的移动。看着大婶不费力气似得滚动这么大的石辘,我惊叹,好奇,放下手里的书,爬到石辘上面试了又试,石辘纹丝不动根本不听我的。大婶碾压的蒲草适度的柔韧质感,很好使用,编织起来不容易断裂,所以她家编织的蒲包质量最佳,比别人家蒲包卖价高。那时候物质的匮乏,欲望的单纯,大婶的.几个女儿都辍学在家编蒲包卖。

我闻着满屋子的蒲草儿清香,对大婶表示佩服,大婶停住手中的活计,坐在一只编好的蒲包上,点燃一只香烟,食指和中指夹住香烟,有模有样的猛吸一口,像个爷们气概。只见她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你婶子就是这命,不起眼的命,苦一辈子,编一辈子蒲包,连一只好烟也吸不起。闺女你以后找婆家,可别像婶子一样憨。婶子原来是有人爱的,他家有钱,就是长得丑,我就是看上你叔帅,你说这人帅又不当饭吃不当烟吸・・・・・・”婶子又深吸一口香烟,吐出一圈烟雾,我看到她眼角的晶莹。这隐隐的泪光让我第一次,看到大婶从内心流露出的柔软和幽怨。她把半截香烟在石辘上发狠似得拧灭,抱起一捆碾压好的蒲叶,盘腿打坐开始编起蒲包底,蒲叶在她香烟熏黄的指尖翻飞起舞。这时候大叔在厨房吆喝:“开饭喽!”大婶用手摸摸眼角,暖暖的笑了。

找一个很晴朗的日子,我趴在大叔装满蒲包的平板车上,顺溜去赶集买词典。蒲包市场,平板车,头车,拖拉机,还有担着挑子的,装的全都是蒲包,蒲包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气势恢宏。我问大叔这么多的蒲包卖给谁,蒲包到底干啥用?大叔说是留装水果用。果园肯定比蒲包市场又大又多啦。是啊,那时候村庄里编织再多的蒲包都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大叔家的蒲包一到,好几个买家围上来,很快如意出售。大叔揣着钱,带我去逛街,给大婶买香烟,给堂妹们买糖果。

香蒲草儿,在清苦的年代,不仅给村庄带来了日子的奔头和追求。于我她有着更浓烈的安暖和诗意。

我想起小脚的大外婆,母亲的大妈,我的亲外婆去世的早,我就叫她外婆。她喜欢用最细瘦的香蒲草儿编蒲扇。外婆编得蒲扇,小巧可爱,细细的蒲叶编出很好看的花纹,握在手里,像攥着一枚很大的白玉兰花瓣,摇来花香的凉爽。我和姨表哥正在玩耍时,外婆会很古典的摇着蒲扇,颤巍巍挪动着小脚到我跟前,用蒲扇半遮住嘴,小声对我说,她给我煮好了鸡蛋,她叫我先去吃,我吃剩了给姨表哥吃,不然表哥会一个人吃光。外婆的蒲扇是精致的手工艺品,她不仅能驱蚊扇风,更是外婆对我表达爱的信物。

故乡村庄酿造的老酱豆,味道不用说多好,吃了一次就记住了它的美味。陈年的香醇,又有自然的鲜美,咀嚼出植物的香。这一定是用蒲包捂闷发酵的酱豆。奶奶不编蒲包,她常年用芦苇编凉席。但每年的夏天她都要编一个专门捂酱豆的蒲包。香蒲草儿最葳蕤时,她叫父亲到水塘割一些肥胖的香蒲草儿,晒在家院。香蒲草儿风晒干后,她叫大婶给蒲叶碾压柔顺,她开始很认真的编捂酱豆的蒲包。蒲包编好,挂在堂屋檐下,浸泡足够的阳光和风吹来的草木香。直到秋天,烀熟一锅黄豆,趁热装进蒲包里,再趁热埋在灶屋一垛麦草里。一年的就饭菜,在这草窝的香蒲包里成功酝酿了。

清秋里孩子们采蒲棒儿,大人们割蒲J儿。蒲棒晒干后,用来熏蚊虫;或者把蒲绒捋下来,毛茸茸的像棉花,用来装枕头芯。蒲J,就是结蒲棒的茎,用来绗锅盖,绗蒸笼。

雪舞人间抒情散文 篇9

这几年,皖南的雪似乎多起来了,每年的隆冬季节,总有一两场瑞雪恰似久违的佳人,在你魂牵梦萦的时候,不期而至,给等得焦虑的心带来幸福和惊喜。

许多好友从或远或近的地方传来了信息:“我这里下雪了,好美的雪,你们那里呢?”“雪落大地静无声,添衣!”

“雪舞人间,几株腊梅悄悄地绽放,暗香阵阵,幽幽袭来。”

“多愁善感的你,在这飞雪的日子,今夜一定会灵感四射,诗文煮酒了。”

是的是的,我这里下雪了,雪舞人间,她怎能忘记我这个爱雪的人?我又怎能不为她的姗姗而来写几句呢?

飘雪的下午,我恰好在老家。老家的小村庄坐落在一个黄土坡上,几户人家,屋顶都已经落满了雪,大门都紧闭着。我知道,这看似静谧的小乡村,家家户户的屋子里肯定是平日里少有的热闹和温暖:旧茶锅支在简易的木架上当做火盆,红红的炭火哔哔啵啵爆出耀眼的火星,大嫂在火炉前捏着针线,大哥就在一旁抽着旱烟,大哥那顽皮的孙子一定是不安分地围着火炉打转,不时丢下一些柴草,引起一阵明火。火炉的炭灰深处,藏着几个山芋,山芋已经有八九分熟了,散发着微微的醉人的甜香。

村庄的后头是小竹林,所有的竹子上都落满了雪,雪是轻盈的,但落在竹枝竹叶上,就沉甸甸的了,竹子的腰弯到了极致,竹梢点地,以她发自内心的虔诚,轻吻着大地母亲宽广厚实的胸膛。有些竹子上的积雪突然落了一地,竹子失去了重压,猛地反弹回去,发出吧啦一声脆响,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突然被母亲推了一把,娇气地哭了一声。最好看的是那一片板栗林,没有一片叶子,所有的树枝都被雪裹了一圈,毛茸茸的,穿了一套没有外套的羽绒服。绿叶婆娑的树木最值得可惜,她们平日里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如今雪花囤积在她们身上,那娇滴滴的身姿被压得花容失色,我见犹怜。

有一户人家的柴草房子,是树皮盖的。屋檐上挂下的雪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冻成了闪光的冰凌,长长的,细细的。一个老人,对着冰凌,欣喜一笑:好雪,明年一定又是一个好年成。继而又对着屋里的老伴大声说:老太婆,冰溜溜冻得老老长,明年多种豇豆啊。我开始听了还不知道这话有什么意思,仔细看看那冰凌,果然像是一串串成熟的豇豆,真是佩服乡下父老那种触景生情的想象力。

黄昏,雪越发下得大了,我从老家回到了我工作、居住的古镇。古镇很大,有一万多人口,此时,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人家的灯火透过窗棂,映在茫茫的雪地上,洁白的雪,由于不同颜色灯光的映照,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一些不怕冷的孩子在自家的阳台上玩雪,他们欢快地叫嚷着:快看,快看,红的雪,蓝的雪,黄的雪,好多颜色的雪。他们的父母怕他们冻了,催他们回家,可是,无论平时多乖的孩子,在这一年中难得的第一场雪面前,都用手中的雪球对父母表示着叛逆,谁也不愿回去。父母就自嘲地说:古话讲,落雪狗欢喜,这帮小家伙看到雪,比狗还快活。罢了罢了,难得一场雪,让他们疯着玩吧。

晚饭时,喝了几杯老黄酒后,就蜷缩在家里了,毕竟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踏雪夜行的.雅兴,就这么让那在人间不肯多呆的雪隔离在我的视线之外。偶尔踱步到窗前,看那絮絮扬扬的雪,就觉得她是孤独了一些。和这雪花一样有些孤独的,还有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靠在垫了厚厚的棉絮的椅子上,脚上架着一个大一点的火篮子,膝盖上放着一个小一点的火篮子,双手像盖子一样,盖在火篮子上,很一副冬天写意的样子。

母亲八十多岁了,一辈子为着我们兄弟姐妹们操劳,一辈子的心血就像雪花一样,温温热热地化在成群的儿女身上。如今,世界对于她,都浓缩在我的边屋里这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叫她老人家住我楼下的大房间,可母亲说冬天的大房间太空,更孤单,哪有小房间里住着,紧紧的,暖暖的,更像冬天的样子。我对母亲说,妈,我给你插上电热毯吧,下雪天的晚上,冷起来不一样的。可是母亲不同意,她像个儿童一样的天真倔犟,她说电器取暖会吸身上的血的,哪有火篮子来的温和。母亲还说,下雪天,迟点睡,烘烘火,听听雪的声音,更像冬天。我的心里一动:我的母亲啊,您虽然不识字,但却实实在在是儿心目中的一个很不错的诗人啊。

我轻轻走到母亲身边,靠着母亲坐下来,调皮地把手伸到母亲苍老的手下面。四十多岁的大男人了,坐在母亲身边,我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母亲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的手,而且顺手从床头揭下枕巾,轻悄悄地盖在火篮子上,这个小小的动作啊,最好地解释了母亲何以是母亲。

我和母亲就这么烘着火,谁也不说话,心里有股暖暖的热流在涌动。不一会,我就听到母亲微微的均匀的鼾声。而窗外,雪在下着,发出那种温柔的催人入眠的声音。雪下着的时候,是不是也睡着的呢?

雪舞人间,雪已经积得那么深。

上一篇:演讲比赛背景PPT下一篇:关于全面推进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