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天国之思考

2024-07-12

读太平天国之思考(精选12篇)

读太平天国之思考 篇1

读《弟子规》之思考

我一直以为自己活得姿态和别人无关;我一直以为为所欲为的展示自己的个性,纯属自己的事;我一直以为父母给我的爱是那么吝啬的让人渴求;我一直坚持那点狭隘的执念,不想融入他人嘈杂的世界;我一直用自己偏见的眼光,去抨击世间的一切;我一直认为读书只要多看、杂看就行,无需自始自终。直到我读了《弟子规》,其中对于孝、信、仁、谨、学等的阐述,解答了我对为人,读书,以及现实的冷漠的疑惑,我的心灵也被掀起了翻腾的浪潮,一直的以为,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对于孝,我一直以为便是在父母老来(时)好好赡养,一直持有着狭隘的误解,这都是在我读《弟子规》时所发现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简单的十二个字,简单的一份爱,而我曾是那么吝啬的给予行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而我面对此情此景,我是表现的那么不愿听,使父母百般焦虑。“亲所好、力为具”,读到此,回想一下,父母喜欢什么,头脑呈现一片空白。“出必告、反必面”而我从来都是我行我素,增添了父母的不少忧虑。上面种种都可以说是对孝的一种亵渎。我陷入一种痛苦的反思中,我凭什么埋怨父母给予的爱太少,我给过父母什么?

读《弟子规》不仅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更成为我为人处事的指南。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告诉我不要忽略了礼让的美德,“言语忍、忿自泯”告诫我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忍住,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己有能、”勿自私,告诉我不要吝啬自己的帮助。“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揭示了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真理所在。

读《弟子规》,它教会了我读书的姿态

我一直对书籍抱以走马观花的态度,以阅读过的书本数量来表现我的博学。然而,事实很残酷的摆在我面前,半桶水的知识,上不了台面。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赤裸裸地现出了我那不可取的读书姿态。

读《弟子规》,看现实,是一幕幕的悲凉。

“凡出言、信为先、事非宜、勿轻诺”而如今承诺的泛滥,诚信的缺失,对古训的无视,才有今日对诚信回归的呼唤。“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可是现实让我们看到过多地谴责,让人人陷入掩饰的误区,以至于一错再错,制造了一幕幕悲剧。

读《弟子规》,它让我明白人要拥有博爱的情怀,让我找到了一份归属感。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道出了行德高尚的人才能为人尊重,而非虚华的外表。这使我在过分追求包装浮华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份归属感,“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告诉我们要记住恩情,忘掉仇恨,这对为了一己之利而不顾情意的人是多么大的讽刺啊!这同时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呼唤。“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让我看到事在理而不在势,又给了我某种程度上的安慰,也是一种告诫。

《弟子规》,在现代,是该遵守,还是抛弃?众人各执一词。但有一点我们无可否认,其中的一些道理至今还是广为人信服的。也许有些道理与我们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我们是否也想过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些有悖道德的事是否与我们无视古训有关呢? 又或许说,我们也不必去争论是遵守还是抛弃,我们不能全盘否认或者肯定,只要对自己有益,我们就应该好好思考从而为我们所用。

就我而言,读了《弟子规》,我不再那么的自以为是,我变得心平气和看待一切。

它改变了我活得姿态。

读太平天国之思考 篇2

关键词:财富,人生,得失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一书所选的诸篇文章, 是根据叔本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编辑而成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叔本华个人的偏见, 这本书一些观点中的唯心主义表现得比较明显, 有些观点和论述颇有偏差, 但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让自己的心灵再一次沐浴在阳光下, 思考我们的财富人生。

一、我的财富观

叔本华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人生及人生得失问题, 而谈到“财富与人生”时, 我的目光停留在那里了。一般人可能对“财富”都是有意无意在自己心中占有很重的地位, 说不在乎的可能是带有自欺欺人的感觉。虽然有人说人生在世, 不要总是计较得失, 特别是一些物质上的得失。但是不论怎样, 财富在现实中是衡量人的地位和权力的重要因素, 人们逃避不了财富对他们的引诱。而叔本华论述的“财富与人生”, 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的财富观。如果我们有了一笔颇足自给的财富, 我们应该把这笔财富当作抵御他可能遭遇的祸患和不幸的保障, 而不应该把这笔财富当作在世上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或以为钱财本当如此花用。这是叔本华谈财富与人生给我的启示。

伊壁鸠鲁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三类需要, 这位伟大的幸福论者所做的分类是很正确的。第一类是自然而必需的要求, 诸如食物和衣着。这些需要易于满足, 一旦匮乏, 便会产生痛苦。第二类是自然却不必需的要求, 诸如一些感官上的满足。但是第二种的需要比较难以满足。第三类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要求, 诸如对奢侈、挥霍、炫耀以及光彩的渴望。这种需要像无底的深渊一样, 是很难满足的。虽然用理性定出财富欲的界限, 这并非不可能, 但也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为我们找不出能够满足人的绝对肯定的财富量究竟要多大, 这种数量总是相对的。叔本华说“这正如意志在他所求和所得间维持着一定的比例, 仅以人之所得来衡量他的幸福, 而不顾他希望得到的究竟有多少, 这种方法无效”, 其实用他的说法我做了个比喻, 就是好比仅有分子没有分母无法写成分数一样, 因为人们不会对他不希冀的东西有失落感, 因为没有那些, 他依旧可以快乐;同时, 另一类人虽然有千百倍的财富, 依然为了无法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而困恼。在人们所能见及的范围以内的东西, 若他有信心获得, 他便很快乐, 但是一旦阻碍重重, 难以得手, 他便苦恼万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地平面, 在这范围以外之物能够得到与否, 对他不会有影响。但叔本华认为“富人的千万家产不会使穷人眼红”, 这种说法我就不太同意了, 因为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有出入的, 不然也不会出现仇富心理膨胀。穷人因为自己的贫穷, 看到富人起码可以用他们丰厚的财产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 而自己却过得穷困潦倒, 说不眼红富人是假的, 心理肯定有很大的不满和落差。然而, 穷人并没有认识到, 其实富人也无法以其财产弥补希望的落空, 不然穷人心里可能会舒服一点。想想看, 我们可以将财富比作海水, 喝得越多, 越是口渴, 声名也是如此。我们真的可以不必把财富看得过重, 因为我们的肚子也装不了多少海水, 即使你一直往身体里灌海水, 除了我们的身体有它最大容量外, 装进去的海水终有要流出我们身体的时候。这个简单的自然生理反应可以让我们知道财富也有丧失的时候, 那又何必一直对它耿耿于怀, 过于在乎呢?

二、财富与金钱

不过如果要人们马上丢掉财富, 把重心放在追求别的东西, 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如果考虑到人类的需要是何等的多, 人类的生存如何建筑在这些需要上, 我们便不会觉得惊讶财富为何比世上的其他东西更为尊贵, 为何财富占着极为荣耀的位置;我们也不会对有些人把谋利当成生命的唯一目标, 并且把其他不属此途的——如哲学, 推至一旁或抛弃于外而感到惊奇了。叔本华描述“奥德赛”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当我们无力增加财富, 又不断企图增长权利时, 不满之情便油然而生了”。那人们为了平复这种不满之情, 即使无力增加财富, 他也要付出一切去追求财富, 哪怕得到的只是一点点。所以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和热爱金钱超过一切而受斥责, 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叔本华认为, 它就像多变和永不疲乏的海神一样, 不断追求各种食物, 随时企图满足自己的欲求和希望;每一件其他的事都可成为满足的事物, 但一个事物只能满足一个希望和一个需要。这个我可以理解, 就像食物是好的, 但只有饥饿时才是好的;有病时药才是好的;在冬天火炉是好的;年轻时爱情是好的。但是, 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吧。可能人们会认为只有钱才是绝对的好, 觉得钱不但能具体地满足一个特殊的需要, 而且能抽象地满足一切。这个我是有点怀疑的, 但又不敢说不对。毕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真的多少存在着“有钱使得鬼推磨”。“钱是万能的, 没钱是万万不能”, 虽然这个不能说完全对, 但是确实有它的合理性。对待金钱, 我只能采取淡化的心态, 不想把自己变得过于庸俗。

三、财富与幸福

对于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来说, 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财富吗?我说不是。在一切幸福中, 人的健康超过任何其他幸福, 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一位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而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格,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 快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 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 这些都不是身份和财富所能作成或代替的。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我自己是什么, 当我们独处的时候, 也就是自己伴随自己, 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 也没有人能拿走, 这些性质就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 甚至比别人如何看我们来得重要。财富代表幸福, 这是个假命题。因为在人格项目下所描述的幸福, 大大超过其他项目所描述的幸福, 懂得维护健康和培育心灵, 就比只知聚集财富要聪明得多。许多富人常感不快乐, 是因为他们缺少真正的精神文化或知识, 结果就没有理智活动的兴趣。事实上, 我觉得有时财富反而妨碍人们获得幸福, 因为保存财富常给人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悬念。但是人乐于使自己富有是远超乎获得文化的兴趣, 虽然人的文化对幸福的影响远超过财富对幸福的影响,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根本没有感受到, 所以他们还是不断地追求财富。我们看到许多人像蚂蚁一样, 整天忙碌, 忙着不停地聚集财产, 除了知道搞钱外, 其他便一无所知。这种人的心灵一片空白, 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麻木不仁。难道你想成为这种人吗?我可不想!即使你有很多很多的钱, 很多很多物质上的财富, 但是如果我们的精神是贫乏的, 那即使你有多少钱多少财产都不能满足心灵的富足。所以财富不代表幸福, 也不代表快乐!

四、结语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谈了生命、幸福、人格、财富、名誉荣誉、人性道德……而我也从中思考了一些问题。我们如何面对人生,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失, 就在于自己的心态。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指导我们积极地生活。人生在世, 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值得追求, 怎样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而我自己觉得活得快乐和幸福不是因为拥有了财富, 而是我们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这不是说我要去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 但是我有追求成为有健康体魄和和好的人格的愿望。财富与人生, 就看自己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里给财富定位,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不要因为财富而忙碌一生, 回头一看却后悔没有享受过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叔本华, 著.叔本华谈人生得失[M].石磊编, 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2]叔本华, 著.人性的得失与智慧[M].文良文化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3.

中学作文教学之思考 篇3

中学作文教学之思考

作者/ 卢嘉诚

摘 要: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备受关注,其教学效果也备受争议,而占其“半壁河山”的作文教学更是值得探讨,在肯定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地位之后,更应该去正视中学作文的教学现状,更应去探讨、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素养;作文教材

作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高考后媒体报刊最喜好的事就是指点各地的作文,下一届学生最喜欢的事就是收集各地的满分作文,然后来炮制自己的梦。

应该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也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每当我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每当我评改统考、高考作文时,心情还是沉重的,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作文教学。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不顾规律的作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说明》中明确教材编排力求线索简明,序列清晰,将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这表明了编者的良苦用心,突显了写作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可能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作文题、同样的写作要求、同一教学目标出现在高中不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甚至有可能初中教师也是如此要求,因为他们眼高手低,眼里只有高考,没有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2.无目标的作文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整个作文教学没有严密的教学计划,甚至没有计划,有的教师上作文课甚至是为了使自己轻松一下,作文课一上来就是布置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写,为了保证学生作文基本对自己的“口味”,以“一家之言”借题发挥,对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作所谓的指导,这样的作文教学每一次都没有一个侧重点,随意性很大。

3.无针对性的作文评改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作文评改的辛苦,单从量上讲,两个班(按60人一班算)的作文阅读量最少也有8万字,当我们看到那些文不对题、语句不通,再加上卷面马虎的作文时,许多无奈涌上心头。基于此和自身教学中的无目标性,在我们的作文评改过程中,改几个错别字、划几条让学生不明白是好是坏的杠杠,再加上几句可能是大同小异的评论,打个分数得了的情况是不足为怪。因而在接下来的课堂讲评中肯定是没有针对性的,最多选一两篇优秀作文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基本上没有用发现的眼光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差作文就更不用说了,一般不拿出,免得麻烦。

关于高中作文的社会认识现状。高考命题是具有导向性,导向性不仅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意义、人生价值等的积极倡导。我们不难发现,每年高考结束后,人们最关注的是作文,人们最先知道和最熟悉的高考题莫于作文题了。人们对高考作文是空前的关注,在许多家长眼里,作文似乎是通向语文成功之路,作文写好了语文就学好了。分析这种对高考作文的高度关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们的这种看法虽然有道理,这有理的背后却是无理的,他们简单地将写作能力等同全部语文能力,写作素养等同语文素养。因而这种社会对作文的期望值远大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取得的效果,也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实属对作文教学的误解,也是对语文的误解。

二、中学作文教学迫切需要独立的写作教材

过于简单的作文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能担当起全面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1.关于写作教材的学科特点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或其一个分支,其理论不应该是空白的,所谓的作文秘籍、宝典、成功快手之类作文指导书充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和家长的心意,甚至也获得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实际效果却并非那么理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系统而实用的写作教材指导中学作文教学。

作为一本系统的写作教材,准确地说是一本学科理论指导书,要具有写作学学科特点,应该是研究写作学本身规律,着眼于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根据中学作文实际需要,将中学作文教学系列分成若干板块,既明了各个板块的独立性,又注意各个板块之间的必然联系;既讲究作文形式的多样化,又注重作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2.编写写作教材的基本设想

全书可分理论指导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做到简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实践写作部分,要有基本文体的规范,更要有文体内部独立部分的写作指导,如,记叙中写人、叙事、顺叙、倒叙等片段式训练,在片段式训练基础上进行组合训练,兼顾学生其他语文素养(包括书写、语言表达等)的培养。在写作形式的编排上注意作文形式的多样性,以此来激活作文教学,起到异曲同工之效。整个作文训练分层进行,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作文训练要求,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针对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一步提升,让他们参加作文竞赛,或适当地进行创作,以期这部分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得以充分展现。

三、构建严谨有序的写作教学模式

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来达成,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是讲点大理论、评一下优劣、找一个自认为好的作文题布置了事的`话,是不可能有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既要按照其他学科一样常规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更要以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写作实际进行指导。

2.严谨组织课堂

教学中对课堂组织和驾驭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应灵活组织教学,要善于抓住在作文课堂中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加以鼓励和引导。

3.重视作文评改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感到作文难改,从而忽视作文批改的作用,往往改几个错别字、写几句评语、给个分数就算大功告成。作文教学的功夫也在课外,作文评改要加强面批工作,我不喜欢那种“如释重负,大功告成”式的作文评改。其实在面批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作文指导,特别是学生个人的喜好,使得学生的作文在符合基本写作要求的前提下更具个性魅力。面批作文可以兼顾多个方面,弥补了课堂训练重点的单一性,可以和学生加强思想交流,获得一种理性上的认同,真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这仅仅是作文教学的主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听、说、读、写的统一,注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以课堂作文为基础采取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作文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作文兴趣。

四、关于写作能力的评价

作为高考的写作考试,虽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导向功能和检测功能,但我们也不应忽视所存在的测试写作能力手段的单一性,要真正测试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一道作文题来完成是不现实的。特别是作为高考作文题有种种写作要求的限制时,更有可能对考生全面写作能力的考查存在局限性。如,规定文体为议论文,那么对擅长写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对那些不擅长写议论文而善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判断后者的写作能力低下。因此,我们还需要建立综合性的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方案,这更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各类比赛优秀作文、高考优秀作文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更应审视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更应反思作文教学,面对专家们的“呐喊”,我们不应该“彷徨”,我们应该直面现实,应该正视因作文教学观念滞后和作文教学方法不当带来的影响,切实改变那种“片面追求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才”的文风,从基础抓起,从中学作文教学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关注教学细节,切实提高中学作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王胜忠。高中作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12-01.

额济纳旗建设之思考 篇4

从流域建设的角度看,额济纳旗的建设主要是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相关自然规律的综合运用和不同建设方式的目标及效果分析,指出额济纳旗的.发展建设思路应该在维持必要绿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扩大建设荒漠植被.

作 者:薛丽芳 陈建华 作者单位:薛丽芳(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徐州,221008)

陈建华(宿迁市国土资源局,宿迁,223800)

增强财政预算监督实效之思考 篇5

增强财政预算监督实效之思考

财政预算是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审查批准本级财政预决算并监督其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地方人大设立以来,在对财政预算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

一定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监督程序不规范、监督效果不理想。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监督机制,更新监督理念,依法规范政府的理财行为,防止预算编制的笼统化,杜绝人大审批程序的简单化、审批内容的形式化,从而有效提高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实效。

一、预算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预算监督实效性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预算草案按功能大类罗列一串数字,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因此,存在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的现象。

二是预算执行约束力不硬。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

[本文转载自三是预算编制完整性不够。目前的预算编制是在人代会前一个月进行的。预算编制时间短促,缺乏科学的预测。每年1—2月份开人代会审批预算,而实际上预算已经从1月1日开始执行,造成预算编制和审批滞后于预算起始时间,一年只有10个月有预算可执行。同时,由于人代会只批功能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审查批准之外,造成预算内外“两张皮”,使得预算缺乏完整性。

四是预算监督经常性不多。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就县级而言,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财经工委多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

二、强化预算监督的几点思考

1.改革预算编制,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要把预算细化到部门和项目,并实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能够全面反映预算内外资金的安排,满足预算细化和全面的要求。预算编制、上报、下达的时间均应提前,保证在开始前,预算就已确定好,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时效性。实行部门预算,从预算分配环节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有利于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因此,要让人大代表在审查预算时,知道哪个部门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花多少钱,钱怎么花、花在哪里,绩效如何,就要督促政府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将部门预算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加大审查监督力度。

2.增强预算约束,加强对政府行为监督。导致预算变更的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不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行为的准确性是关键。因此,人大可考虑建立重要财经情况报告备案制度和重大支出行为的审查批准制度,结合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的审查,督促政府依法行使各项具体行政行为,从根本上减少预算变更,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3.创新预算监督,提高预算的审查质量。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逐步实现对本级预算的实质性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代表人民管好财。

一要创新理念,保障预算监督权不再虚设。针对“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不认真,预算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不作为即是失职”的观念,排除使监督权“虚化”的外部干扰和心理“惰性”,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探索依法行使预算审查监督权的途径和方法。

二要创新渠道,保障对预算信息的知情权。一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现有的知情渠道比较狭窄,不能满足对预算信息知情的需求。拓展信息源,扩大信息传递渠道,成为保障组成人员享有知情权所必须。一要完善信息的交换平台。地方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之间应当建立公开、透明、适时且正常运转的信息交换制度,有条件的要建立信息交换局域网,适时将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收支、预算执行及分析、预算税收政策、财政体制改革政策、资金调度、政府采购、财政周转金使用、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总预算汇总、预算调整、转移支付、人大的监督意见和修改建议等预算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换,服务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二要建立规范的报表体

系和备案制度。地方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工作机构可以与政府财政部门相互协商,规范报批和备案的文本及表格,保障信息流的畅通。三要拓展民情收集渠道。加强调研和走访,广泛了解民所想、民所思、民所求,使人民群众和基层对预算编制、执行等方面的意见,能够畅通地反映到地方权力机关来,为预算监督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

三要创新体制,保障预算监

督权力的行使。现行的财政体制受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利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预算监督。笔者认为,要使财政体制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必须进行体制创新。一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并规范转移支付和预算追加制度,实行相对稳定的税收政策,减少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财政的干预,从体制上保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审查、批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降低财政风险。二是推行部门预算,提前编制预算。地方政府必须摒弃代编预算,各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提早编制部门预算,再由地方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在每个财政前提交本级人大批准。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在财政部门内部建立预算绩效的评价制度,还要在财政部门外部建立专门审计和综合审计为主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行使创造体制条件。

教育改革之思考 篇6

一全民重视教育, 国家继续提高对教育的投资, 并尽快形成较为公平的教育环境

我国目前的教育投资占GDP比例的4%, 法国的教育投资占到7.4%, 加拿大7.0%, 美国6.7%, 很明显, 我国教育投资偏低, 而人均教育投资就更低了。同时, 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还存在投资不公的现象——目前在中国, 尚未形成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应向日本学习, 对于所有的中小学都应有一样的投资:硬件设施, 师资配备无太大差别, 否则对于学生就是不公平的。

据考察, 长期的教育不公已经造成了明显的后果:根据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进行统计发现:1978~1998年, 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 2000年至今, 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而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有硬件设施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师资配备的差距。条件好的学校更容易吸引教师, 最终将优秀教师集中在重点学校, 而这些重点学校再收取高额的赞助费, 形成了现在的择校潮。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 2014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政策的实施使收费择校现象有所改观, 但并没有根本取消。

笔者认为要从根源上取消这一现象, 关键是做到教育资源均衡:在硬件设施上, 形成标准化的教育投资, 无论该学校地处何处、共有几人, 都应给学生提供基本统一的校舍、教室、多媒体、操场、图书等。当然, 更重要的是在师资方面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同样的平台。日本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实行轮岗制, 每6年调换一次岗位, 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为了激励中小学教师, 政府将他们纳入了公务员体系, 并给予最好的待遇。我国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 将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岗位, 并在一定区域内实现教师的轮换, 这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同时, 取消中小学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取消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入学制度, 实行登记入学, 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就近入学, 无须择校。

二提高教师素质, 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方式, 就要提高教师的水平。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基本价值观的形成期, 也是身体和心理成长的核心期, 因此国家更要注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首先, 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师形成统一的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比较考分, 摒弃以前的拼分考名校、考分论英雄的观念, 从每一个孩子入手, 挖掘孩子的潜力, 将其培育成有用之才。对于新招录的教师, 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提高门槛, 严把教师关, 要让所有的教师在上岗之前都应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都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心。

三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规模改革, 让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不超过6~8小时, 家庭作业一律取消, 所有作业由教师在学校统一辅导完成, 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校期间, 每天除了文化课的学习, 要有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1小时的业余爱好发展时间,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也有利于取消现在市场上各种良莠不齐的补习班。同时, 由教育部对全国的教学进程进行统一审核, 简化学习内容。相比而言, 我国的教学内容比国外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难得多, 小学课程包含了国外初中的课程内容, 初中课程又基本相当于国外的高中课程, 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在学生还没有能力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下必然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降低了其对知识点的领悟。而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 又必然会减少对课外书籍的摄入, 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此外, 在教学中, 笔者认为应该加入更多生活知识, 让学生视野不局限于学习, 而要放宽到整个社会生活, 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要把学生培养为一个充满智慧、有生活情趣、关心国家大事、有道德情操的人。

四改变教学模式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发明的, 他发明这种教育后就被苏联人民唾弃, 但在中国却被广泛应用了很多年, 影响了几代人。“填鸭式”教学最大的危害在于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变成背书的机器, 让学生只学会了接受, 学会了人云亦云, 却丧失了最宝贵的自主思考能力, 丧失了自主判断能力。这样的教育就像一条规范化的流水线,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 我们应转变教育模式为启发式教学, 将教师主导改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敢于创新, 乐于创新。

总之, 中国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近几年也开始着手予以整改, 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很不尽人意,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大刀阔斧地予以改革, 为我们的孩子负责, 为我们的国家负责, 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第一任务, 尽快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摘要: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教育可从以下四方面予以改革: (1) 加大教育投资, 使教育资源尽量均衡; (2) 提高教师素质, 让教师要有正确统一的教育理念; (3) 简化教学内容, 减轻学生负担,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4) 改变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教育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儿媳列为赡养案件被告之思考 篇7

儿媳列为赡养案件被告之思考

在审理农村赡养案件过程中,笔者发现赡养案件主要基于下列三种情况,一是认为父母偏心,二是认为分家不公,三是婆媳之间矛盾。对前两种引起的赡养纠纷,只要法官能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和法律教育工作,基本上能调解解决,即使是判决,儿子与媳妇也能接受。但对第三种引起的赡养案件,往往很难处理,下判也容易引起矛盾激化,主要原因是媳妇与公婆有矛盾,坚决不同意赡养,如果赡养,就以死威胁,要么就是回娘家或者与丈夫闹离婚。由于媳妇不是案件当事人,对其行为,法院很难采取措施,影响案件正常处理,因而只能在其丈夫身上下功夫、做工作,但效果不是很好。故提出设想,将媳妇列为赡养案件的被告,这样有利于赡养案件的处理。笔者认为,媳妇成为赡养案件的被告是能够成立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其理由,以期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从现实情况来看,将儿媳列为被告有利于案件的解决。 从赡养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不少家庭是妻子当家作主,丈夫在家无地位,唯老婆是从,老婆讲一,丈夫不敢讲二,而不是男女平等。老婆与父母有矛盾,丈夫不是从中做工作,化解矛盾,而是附随妻子,帮助妻子与父母吵骂,甚至和妻子共同殴打父母。妻子不赡养公婆,丈夫就一粒米也不给。所谓“妻管严”现象在赡养案件中特别突出,如果丈夫在家说话有份量,一般都不存在赡养纠纷的问题,除确无赡养能力和极个别的“不孝子”外。笔者也作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就是在“妻管严”的家庭中,只要媳妇能宽厚待人,不斤斤计较,家庭都比较能和睦相处,赡养也不会存在问题。但一旦儿媳与父母的关系恶化,就很容易产生赡养纠纷,并且易激化矛盾。 但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出现赡养纠纷,父母只能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儿子尽赡养义务。由于媳妇不同意赡养,儿子不是不肯就是不敢赡养,任凭法官做工作都无济于事。媳妇不但思想不通,不表态,还在幕后操纵指挥,致使工作难以进行。当法官试图能从媳妇处做通工作时,她就东扯西拉、胡搅蛮缠,致工作无法进行。 现在很多赡养案件的被告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回来。从诉讼角度来看,送达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往往送不到当事人手上,只能让其妻代收转交或留置送达,而其妻一是会推诿,不肯签收,二是签收了,也不及时告知当事人,致使开庭时当事人不到庭,不利于查清案件的真实情况。尽管《民诉法》规定可以缺席判决,但容易造成判决说理部分有事实不符的地方,当事人对法院有意见。如果夫妻都列为被告,这样夫妻俩只要有一人能到庭发表意见足可以了,妻子就再无法以丈夫未参加开庭为由来胡搅蛮缠。从执行看,也存在这个问题。当事人外出打工回来,申请人申请执行,法院采取方法送达有关执行文书后,被执行人仍未履行,法院就很难处理。因为被执行人家属不是案件当事人,不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而赡养人要生活,过日子,执行不到,老年人生活则受到影响。如果夫妻俩都列为被告,执行也就方便了。 综上所述,事实表明,只有把媳妇列为被告,才有利于法官开展工作,才能正面直接做工作,才能对妨碍诉讼行为采取措施,有利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二、儿媳列为被告有法理依据 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应为共同财产。夫妻对共有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于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共有财产的处分,事先应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行处分。”基于夫妻对财产的共同共有权,夫妻任何一方对共有财产都不得擅自进行处理。赡养,从法律性质上讲,实质上就是将夫妻共同共有财产中的一部分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移转于父母。如果妻子不参加诉讼,依照法理原则,未经妻子同意,丈夫就无权以个人名义处分夫妻共同财产。调解不成时,法院必将作出判决,而这判决往往与当事人配偶的意志相差甚远,甚至违背当事人配偶的意志。法院的判决必将侵犯案外人的权利,即侵犯夫妻另一方财产的共同共有权。此时,就意味着公权力对私权利的非法强制干预。并且媳妇不是案件当事人,对所遭受的权利侵害无法寻求司法救济,如上诉。所导致的结果不但与法理相违背,并且不符合司法原则。基于夫妻财产的共同共有权,夫妻俩都应列为赡养纠纷案件的被告。 三、媳妇列为被告有法律依据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依照《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领取结婚证,就是合法的夫妻关系,也就是说,夫妻是一家人了。对大家庭来讲,妻子就是大家庭一名成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婚姻法》第四条都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孝敬公婆,也有赡养老人的含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第三款,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如果配偶不协助,那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很难有着落,也就无晚年幸福可言。故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第三款应理解为赡养老人是夫妻俩人应尽的义务,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媳妇成为被告也就理所当然。 《继承法》第十二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媳妇尽赡养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尽了义务,就具有继承的权利。《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女子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就是说,孙子女、外孙子女在一定条件下,也有赡养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义务,那么,儿媳妇尽赡养义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赡养老人是无条件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管是从法律意义,还是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上讲,将夫妻俩都列为赡养案件的被告,有利于法律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案件审理、执行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研员专业提升能力之思考 篇8

今天,我聆听了()市()中学()的两场报告。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下步教研方向,同时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以下是我个人学习心得:

一、当好教研员,必须要有正确的研究方向作为教研员。

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研究。而研究效果如何首要的一条就是看其研究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教研员要系统、深入研究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特别是认真研究上级教育教研部门出台的有关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方针政策,吃透“上情”,努力做到方向正确,不 走弯路。

二、当好教研员,必须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校长所管理的学校高考连年创新高,得益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校长解说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和课堂观察:基于证据的听评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进行科学的规划,逆向的设计,从“五步法”研制学习目标到“三步法”制定评价任务,再到“三步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并且使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保持一致性,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保持一致性,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他们的听评课,是科学的课堂观察,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组成,观察过程中使用科学的观察量表。这就启示我,作为县高中政治学科教研员,更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发现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准确给出解决建议,助力全县政治教学成绩的提升。

三、当好教研员,必须要有第一手研究资料。

教研员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视导,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校教学,提升学科教学成绩。因此,作为教研员一定要深入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符合实际,真实有效,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校长报告中“五步法”研制学生的行为目标,离不开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课堂观察更是深入一线,深入课堂,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才能紧扣研究主题、明确观察对象、如实记录课堂中发生的现象,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指标。

四、当好教研员,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研究态度。

做研究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因此要想当好教研员,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校长他们做课堂观察研究一做就是十年,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研究成果,才有了高考连年创新高的成绩。

五、当好教研员,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当好教研员,除了持之以恒的研究,还必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的整理,适时进行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有自己的特色成果。

初中汉语阅读教学之思考 篇9

一、当前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在民族初中教学中一直处于较尴尬的位置。因现在普及电视、网络等的因素, 学生接触汉语言的机会较多。学生之间平时说话时也用汉语交流, 但这些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对话水准。真正有内涵地理解文章内容就困难一些。

阅读理解对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一名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这关系到他在大学时能否和其他民族的师生, 尤其是汉族师生良好沟通和学习的问题。汉语课程标准对初中汉语阅读和扩展阅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掌握阅读方法。然而,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读书, 感悟少, 教师提问, 分析多。

大部分教师把本应该是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单纯的内容分析, 重理性轻感性, 重认知轻情感, 重学得轻习得。

2.学生自主探究少, 教师牵引灌输多。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 不难发现这种表面的热闹下却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的只是少数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动起来, 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 往往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考。这其实是一种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学习。

3.学生缺乏兴趣, 教师忽略培养。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没有主动阅读的兴趣, 也没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 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读书的方法。

二、对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构想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会积极主动地阅读, 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不断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仔细观察了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反应。春夏秋冬, 风花雪月, 大自然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缤纷世界。有些女生喜欢读矛盾的《白杨礼赞》中优美的诗句, 教师便为学生配乐朗读, 增添情境。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聆听自然景物的美, 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学会从大自然中发现美。领悟到黄土高原一睹那朴质、坚强、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有的男生欣赏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教师便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历史上, 血与火的战争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及聆听300个孩子临死前的渴望和呐喊是什么?将透过一位法国妇女超凡的勇气和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两支结婚花烛, 看到人类的公理、正义、人道的无所不在, 从而领略人性的魅力, 获得有益的启示。注意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对文中感人至深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 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评价, 还要努力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

在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上, 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阅读必须朗读,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 是不能相互分割的, 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 而是以一贯全面落实。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 不闻学生朗朗书声的阅读课, 不是好的汉语文课。

通过举办各种朗读活动, 激发阅读兴趣。我校每学期进行朗读比赛, 班级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朗诵比赛, 选拔后参加全校的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在比赛中领会到了朗读的别样魅力, 点燃了朗诵激情。

3.注重略读和浏览。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方法的整合。“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 是粗知文本大意, 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查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

学习开始阶段, 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深入学习时, 教师提出文本的质疑。阅读课文, 找出教师所列的思考题答案, 同时提出文本的质疑。在进行学习总结时, 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学目标。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课外阅读

汉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几篇文章, 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日积月累, 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应组织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二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至两篇文章, 阅读时间大致为40分钟。我们学校规定每天中午时间是阅读时间, 汉语课代表的主持下完成阅读活动。读完文章, 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 气氛很活跃。

总之, 汉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积累, 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 胸藏古今万卷书”, 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才能全面提高汉语文素养。

摘要:作者针对朝鲜族中学汉语学科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结合平时的上课实例发表了一些感悟。并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反思, 以及怎样克服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以后教师的教学方向阐述了一些观点。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组织好阅读教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汉语,阅读教学,教学构想

参考文献

《诗经・鲁颂・o》之思无邪考辨 篇10

《诗经・鲁颂・o》之思无邪考辨

<诗经・鲁颂・o>: oo牡马,在s之野.薄言o者,有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oo牡马,在s之野.薄言o者,有骓有y,有U有骐,以车.思无期,思马斯才. oo牡马,在s之野.溥言o者,有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思马斯作. oo牡马,在s之野.薄言o者,有S有h,有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作 者:王竹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性教学之思考 篇11

摘 要: 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因而差异性明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打造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均衡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成效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小学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制订合理有效的差异教学计划,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差异性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智力的萌芽时期,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开发他们的智力与创造力,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准确分辨,做善于发现学生差异性的合格教师。小学生虽然年龄相仿,学习内容一样,但由于受到学习能力与后天环境的影响,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快慢程度不相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要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做到“差”“异”共同进步。

一、教学的目标既要确保底线,更要高端开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节律,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保证底线,更要追求高端。换言之,就是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谐发展自己。比如练习可以分为基本练习、重难点练习、拓展练习等。操作上采取弹性措施,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数学练习的量。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可以选择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加大练习难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跳过基本练习,直接做重难点练习,甚至可以依据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再附加一些练习,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可适当增加开放性的练习题,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实施学生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学生和谐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质是平等教育,因人而异,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人各有所长,挖掘他们潜在的优势与才能,增强其自信心。在授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留意由学习能力引起的学习差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逻辑推理强,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观察力差、思维笨拙、反应迟钝,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章关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等级的差异作业。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很容易在这种差异化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帮助教师树立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全面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

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课件内容提出他们认为有益的问题,并关注学习进程中学生智力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对每个学生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坚持面向全班学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防止两极分化。例如:教师在教学“整数除以小数”时,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填空,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并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传授“整数除以小数”商不变原则。最后让学生再尝试新题先算,再一起继续探讨研究加深印象。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则侧重于抽象思维;也有中间类型的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历程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注重组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还可以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三、建立差异性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教育学明确指出要建立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尊重个体与个体差异,因人施评,凸显学生对学习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评价具有个性化,突出学生的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口头评价的形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的过程性评价。不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具有个性化。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提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完善。

2.评价具有针对性,体现学生真实性。小学教师数学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时,强调评价要有真实性,针对学生特定的领域进行评价。师生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相互尊重,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大跃进运动成因之思考 篇12

一、国际形势

从国际方面看,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国际政治是一种典型的两极世界,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对峙。因此, “大跃进”的发起不免要和这种两极国际政治格局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的禁运、军事上的封锁以及外交上的不承认政策, 无理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在中国周边蓄意“放火”, 企图以此来窒息新中国。在美国的唆使和纵容下, 台湾国民党统治集团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攻大陆的叫嚣, 制造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英美法等国家在中东和其他地区穷兵黩武, 到处炫耀国力, 特别是在1956年的苏共20大以后, 在全球范围内反苏反共的声浪甚嚣尘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已经证明, 落后就要挨打。当代东西方对垒的格局也严重地预示着:落后就意味着毁灭。党对国际形势有一种估计:帝国主义有可能随时冒险, 发动突然袭击, 有可能在10年、12年内发动战争, 所以中国应尽快建设好本国, 随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 随时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而当时,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尚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上的悬殊, 给中国共产党人以无形的压力, 尤其是使毛泽东同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始就蕴藏着一种巨大的潜能和驱动力: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迎头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世界另一巨头苏联, 建国之后, 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边倒”的政策, 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中苏两党开始出现分歧, 中苏两国关系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两国各自所处的国际环境、对外战略不同而引起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苏联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 苏联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加强苏美合作, 以求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与美国平起平坐, 共同主宰世界。但是, 对中国来说, 苏联的这一方针是无法接受的。中国的处境与苏联的完全不同, 美国对中国实行的是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封锁的遏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设想中国会与美国搞什么“缓和”或者“合作”, 反对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尊严, 显然是中国必须采取的对外战略方针。当中苏在国家利益上发生巨大矛盾时, 就使中国领导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虑, 中苏同盟, 苏联援助是否靠得住?面对美国的军事压力, 不能过分寄希望于中苏同盟关系和苏联的援助, 必须独立自主, 依靠自己的力量, 快速集结和累积工业化资金, 实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赶超英超美的经济发展战略, 争取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以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安全。同时, 苏共20大的召开, 斯大林被全盘否定,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浪潮。中国共产党在借鉴的同时, 也开始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 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新路。而正在此时, 苏联开始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 并且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逼中国就范, 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时期, 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感到从苏联的阴影中走出去的必要性。因此, 中国共产党力图快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尤其是重工业, 以很快赶上苏联并超过苏联, 以快速地摆脱苏联的束缚, 实现自己的独立发展。

“大跃进”的国际背景环境除了从东西对峙的格局着眼之外, 20世纪50年代的“东风压倒西风”的国际政治主流也是“大跃进”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 国际形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越来越有利, 1955年亚非会议的成功有利于亚非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推动了亚非各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苏联两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最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莫斯科会议表明,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已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共产主义力量空前强大和空前团结。东风压倒西风, 社会主义的力量超过资本主义的力量, 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这些使得大跃进有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国内因素

第一, 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与遭受封锁的现实, 使党的领导人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自近代以来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使得人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亿万人民意气风发, 革命和建设的热情高涨, 人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长期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强烈希望发展经济, 改善物质生活, 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第二,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 不切实际地套用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 使开始保持冷静头脑的毛泽东和许多中央与地方的领导干部开始骄傲起来, 他们认为, 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 主要是因为有群众工作传统, 有群众路线也就是有群众运动。“大跃进”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我们党在战争中、土改中大搞群众运动的传统工作方法运用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兵团作战修水利, 几千万人上山炼钢铁, 从城市到农村“大办这个, 大办那个”, 用的就是当年指挥人民战争, 指挥土改运动的传统工作方法。我们党从土地改革时期开始运用的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战争问题确实得心应手, 无往而不胜。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大搞群众运动, 总的来说, 没有出什么大问题, 这使中共深信搞经济建设也必须大搞群众运动。他们认为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认为完全可以依靠群众的猛干以更快的速度建成社会主义,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第三, 过分夸大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国接二连三取得的伟大胜利面前, 不少领导人认为中国既然已经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群众既然已经在社会关系方面得到解放, 做了主人, 那么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经济建设就能够取得他们所希望的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度。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 他们很有信心地认为想要经济怎样快速的发展, 经济就会如他们所愿地快速发展。“大跃进”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四, 反右倾斗争取得“胜利”的影响。反右倾斗争的“胜利”进一步助长了党的主要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盲目乐观情绪和决策失误, 并进一步强化了党内在领导方法上原本就已盛行的群众运动的工作方法和“外行领导内行”的错误观念与做法。另一方面, 反右倾斗争对知识分子的沉重打击, 导致“知识无用论”的抬头, 并且知识分子受过打击, 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的发起中没有发言权, 也不敢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为“大跃进”运动中普遍出现忽视和不尊重科学与客观规律的极端做法埋下了祸根。这些都助长了“大跃进”运动的发起。

最后, 我们可以知道, 国家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是“大跃进”产生的体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一些的弊端。一是权力过分集中。当时, 毛泽东在全党处于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 其个人决策可以排斥集体领导, 这使领导体制不得不蒙上浓厚的“人治”色彩, 并产生了个人专断现象。二是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可行的监督机制, 党内民主作风遭到破坏, 难以提出不同意见。因而, 一旦党的领导人在决策方面发生失误甚至严重错误, 领导体制本身无力纠正。

上一篇:律政俏佳人观后感下一篇:干溪村支部书记的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