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精选10篇)
《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 篇1
《春夜别友人(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刨设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七、八句作者临行时表明心意,化用了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E.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D(A项“凄清的氛围”错。D项“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错,此处无中生有。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①与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到“离忧怅有余”,五、六句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诗歌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紫色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赏析
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 篇2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春夜别友人》创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当时年轻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为他送行。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慨莫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首联点题,凝练而含蓄地交代了夜晚与朋友饯别的场景。有过点蜡烛照明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烛灯在蜡油充足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冒出许多青烟的,只有在燃烧时间久了、灯芯过长而缺油才会如此,因此“银烛吐青烟”一个“吐”字暗示了这餐饭吃的之久,甚至可能彻夜未散,这也恰与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遥相呼应。“金樽对绮筵”则运用了倒装,这是古诗为了押韵、追求新奇效果或特意强调某个内容而常用的手法,典型的例子如杜甫《秋兴八首》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句,乍看不知所云,要调整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才好理解。“金樽对绮筵”的正常语序或可改为“绮筵金樽对”,即华美丰盛的筵席上只听到金樽相互碰撞的声音,一切尽在杯酒之中,仿佛所有的话语都是多余的,朋友之间的那份豪爽、真挚与默契于此表露无遗。这两句表面上都没有写到人,细读之下,却又无处不在写人。
颔联由筵席转向对远行之路的想象,寓示着分别在即。其中的“琴瑟”一词在此与音乐无关,而是用典。《诗经·小雅·鹿鸣》中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后人据此借“琴瑟”指代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如三国曹植在《王仲宣诔》中说的“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即用此意。“离堂思琴瑟”,尚未远别便已开始怀念,可见情谊之真、之重。“别路绕山川”则以路途的迂远含蓄地表达对家乡、友人的留恋与不舍,以及从此以后天各一方的怅惘之情,后世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也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山水横阻,后会难期,与此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点明时间已经是清晨。明月当空,繁星满天,当此之时,与一二知己秉烛痛饮,畅话平生,莫逆于心,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当树梢上的明月、天空中的银河随着东方渐亮而慢慢隐退,一个残酷的事实也越来越无法回避:离别的时刻真的要到了!
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以问句作结,去路漫漫,不知道何时还能像今夜这样良宵把酒,一叙契阔。这两句话既像是诗人临别之际的喃喃自语,又像是朋友拉着即将远行的诗人的手说的依依惜别之言,留给了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但不管怎样,寥寥十个字,早已将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与怅惘,以及对再次相逢的殷切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春夜别友人其一教案 篇3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掌握炼字的技巧。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炼字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句?你所知道的抒写别离之情的方法有哪些?
二.知人论世
1、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有《陈子昂集》。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2、背景: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 ,课本所选的是第一首。
三、诵读感知
1、体裁
2、题材
3、大意
4、感悟性诵读
四、精读品鉴
1)首联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2)简要分析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3)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道出了什么样的情境
(4)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见教参)
五、课堂练习
1、背诵全诗
2、对比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六、课外延伸
积累陈子昂的其它诗文:《感遇》《登幽州台歌》
附:离别诗鉴赏知识链接
一、送别习俗
喝酒送别,折柳送别、古道相送、夕阳挥手、芳草离情
二、送别诗的意象
1、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
南浦。
2、杨柳、杜鹃、鸿雁 、浮萍 。
3、夕阳。
4、酒。
5、秋。
三、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四、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4、比喻修辞手法。
学习小结: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 篇4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银烛――“夜”; 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
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一)朗诵诗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1-5小题。
春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译文
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
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隔岸花木的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注释
苑:花园或园林。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掠动、走动。
侵夜:近夜,入夜。侵,入、临近。
惊鸟:从休息场地或啄食场地惊起的鸟。
排林度:夜鸟归林,排行而过。
“风花”句:写隔岸花木的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风花,春风吹送的花香。
赏析
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唐太宗极为宠爱重臣虞世南,将当时富庶的永兴县划给虞世南作为封地,时有“虞永兴”之谓。贞观十一年(637年),虞世南在高陵城(据《湖广方舆纪要·湖广七十六》记:高陵城址,设在永兴县长乐乡宣化里深湖口,现陶港镇潘桥乡吴东陈处)过的丁酉年春节,在其春夜游园之际,虞世南留下了《春夜》一诗。
创作背景
此诗前两句描写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主人公的形象;后两句写受惊的群鸟飞越树林,轻风隔水吹来阵阵花香。全诗描绘了一个有着灵动鸟影、醉人花香的春夜园林,语言浅近、静谧清新。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主人公的形象。春天苑囿,明月徘徊,傍晚在竹子环绕的厅堂里聚会,体现了诗人此时月下漫步的悠闲。
后两句写受惊的群鸟飞越树林,轻风隔水吹来阵阵花香。“惊鸟排林度”,是瞬间的美景,作者快速地抓住了这一景象的韵味,此处也了作者对于外界的偶然事件及瞬间美的敏感性,技巧非常高明。而紧接着的是夜风带来的花香。如此,有着灵动鸟影、醉人花香的地方,一个优美、浪漫的世界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虞世南
寄淮南友人翻译赏析 篇6
《寄淮南友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前言】
《寄淮南友人》由诗人李白写于盛唐时期,主要表达李白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国、重新开始书剑飘零的生涯的抑郁心情。
【注释】
①红颜:年轻人红润的脸色。杜甫诗:“红颜白面花映肉。”
②春岁:指天宝七年春,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
③金门诏:金门,汉宫门。这里指代朝廷。金门诏,即皇帝诏书
【翻译】
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等不到金门的诏书,空持宝剑海内周游。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如今又来淮南作客,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赏析】
这首五言律《寄淮南友人》可视为《白毫子歌》的姊妹篇。李白在八公山中寻仙不遇,但在淮南盘游的日子,却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对友人说,他有幸做了一回淮南客人,并饱览了八公山胜景仙迹,对满山桂花飘香尤为叹赏,因以盘桓日久而忘归。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翻译及赏析 篇7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其古诗全文如下: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龙阙楚江头。
【前言】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七言律诗。该诗写身在润州的诗人对留居长安、洛阳亲友的思念之情。首二句记叙昔日同游的往事;三、四句是对世事变迁曲无可奈何;五、六句是诗人远居江头的无聊之举,心意暗淡、功业消退的想法笼罩在诗人心头,看不到诗人奋发进取的思想火花;末二句点明诗人的诗人的愁绪。
【注释】
①京口: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即今镇江市。
②京洛:洛阳。
③吴门:苏州的别称。
④烟月:烟花三月,泛指春景。
⑤并:依,傍。
⑥云北去:友人远去。
⑦浮沈:亦作“浮沉”,喻升降、盛衰、得失。
⑧青山暮:山间迟暮,天色已晚。
⑨碧树秋:树逢秋时,叶落枝疏。
⑩凤城:指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翻译】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赏析】
首联叙事。核心是“昔同游”三字,“吴门烟月”点明“同游”之处:苏州的风景区。“枫叶芦花并客舟”则描绘“同游”的具体景象。“客舟”出行乃“同游”之事,“枫叶芦花”是“同游”之景。诗人通过“并”字,把“事”与“景”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的的画面:月明星稀,清风徐来,远处烟云轻绕,近处水明山净,一叶小舟划开满江月影,逐碧波而漂流。岸旁,枫叶流丹,水边,芦花翻白。以舟、水之动态与枫叶、芦花之静态结合、映衬;并以月夜作为背景,把“吴门烟月”描绘得色彩艳丽,形象鲜明。舟中诗人及其亲友,自然也一同陶醉在月光碧水、枫叶芦花的大好秋色之中。然而这种乐趣已是昔日之往事。
京口、京洛天阔地遥,远隔千里,向往之情只能寄寓于回忆之中。于是便引起诗人一叹:“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颈联回笔反拨,落到今日之“京口”,乃全诗构思的起点诗。上句写诗人的孤独无友。孤独无友,故需借酒消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蔼沉沉。“尽”字写酒已完而愁未消,“青山暮”则以暗淡的景象渲染气氛,蕴含着“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下句写诗人的离群索居。离群索居,故曾寄诗书以致意,然“千里书回”,带来的依然是不能相见的信息。于是秋风中摇颤的“碧树”,便成为注目的对象,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笔随情转,情从景出,以对仗工稳的律句,抒写诗人坐对青山、秋树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惑。就手法来看,仍是以景写情然而,然而,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却使本来美好秀丽的`“青山”、“碧树”,足可消愁解闷的饮酒、“回书”,各自向其本来意义的反面转化,不但与自联同游欢愉的场面、心境形成鲜明对照,且能在写景叙事中,加一倍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是一组概括性强且极富感染力的句子。
《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 篇8
春夜送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这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年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首联描写的是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的情景。一个“吐”字,让人想见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出神的神情;一个“对”字,写出的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的情景。凝重的神情、无声的举动,渲染出沉重的气氛,别情离意,此刻正折磨着彼此的内心。
颔联既有对过去欢乐的追忆,又有对日后路途遥远的遥想。“琴瑟”,本为两种乐器同时演奏,其音和谐,在这比喻友情的和谐融洽。在离别的堂室,不禁回忆起过去融洽相处的欢乐时刻,惆怅之情,可想而知。“山川”表示道路遥远,想到离别的道路何等的曲折遥远,惆怅之意更浓。诗人“瞻前顾后”,心中感慨万千。
颈联把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描写夜空的景色。明月已隐藏到大树后面,银河已消失在拂晓的天空中,一“隐”一“没”,写出了时候之晚,时光流逝之快。酒宴之长,暗示的是别情之深。再长的酒宴,也有离散的时候,外面的天色已在催逼离人的离别!此处的景物描写,更加烘托出友人间的难舍难分。
尾联表达的是对再将重逢的期待。在悠长的洛阳路上,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见面呢?一个“何”字,强调了后会难料,流露了离人之间无奈的哀愁。
整首诗用词朴素,虽无惊人之句,无艳丽之词,但蕴含其中的真挚感情却是令人回味的。这主要得益于诗人对情景的巧妙安排。先写酒宴将尽时的沉静氛围,次写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漫长离别之路的遥想,将惜别之情进一步写深,再以夜色已之景色烘托难舍之情,最后是对离别后重逢的期盼。诗人始终将情感的抒发置于具体情景的描述之中,并随着情景的变化,而使情感得到步步加深。恰当的表现手法,使得全诗感情的抒发自然而含蓄,婉转而细腻。
思考题:
1、“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你能说出句中“吐”字在表达上的作用吗?
2、说说“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两句诗意思以及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邮箱: gyszjq@sina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翻译赏析 篇9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前言】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与宰相令狐楚唱和的一首七言绝句。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长安赴洛阳,临别作《赴东都别牡丹》,刘禹锡以此诗与之唱和。诗人以牡丹入题,借物抒怀,写别牡丹而实叹别京国,一句“春明门外即天涯”道尽沉浮感慨。
【注释】
①此诗作于大和三年(829)三月。《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②平章宅:平章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简称,亦指宰相。《新唐书·百官志一》:“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中唐之后,凡任宰相,均加此衔。
③两京:指当时的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此处因旧习以西京称长安东京称洛阳,合而称两京。
④春明门:唐代长安城外郭东面正中的城门。《唐六典》云:“京师东面三门,中曰春明。”亦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二。楚自长安东出赴洛阳,出此门,即离开长安城,故举此为言。
⑤天涯:天边,意极遥远。唐代诗人王建罢官后,卜居长安西南“百里”之遥的原上,曾赋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翻译】
宰相的家中有一栏牡丹花,待到开花时主人却不在家。不要说什么洛阳不算遥远,出了春明门处处皆是天涯。
【鉴赏】
此诗是刘禹锡以牡丹为题的.唱和诗作。刘禹锡不是单单描写牡丹的国色,因这种花盛开于京城,故而牡丹也寄托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慨。
诗作前句与令狐楚唱和,从其诗意点明了临到开放主人却不在的创作背景,平铺直叙不起一字波澜。值得体会的,是诗人借别牡丹写别家别京城的写作手法,以牡丹的鲜明形象寄托了家和京国的含义在其中,字在牡丹而意属别离,使得诗意委婉清新。而紧随话锋突转:“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莫道”两字戳破“两京非远别”之谬,用否定的句式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春明门”则以小处着眼,以出春明门这离京赴东都的必经之门代指离京去国。“即”字是言离京一步便是天涯,情感强烈,笔法夸张。从“一栏花”之小,到“天涯”之大;以“春明门”之近,到“天涯”之远。作者用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句式、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十分精炼的表达了离京的深深感慨。前句委婉清新,后句却尽意抒怀,前后情感强度反差也使诗中情感愈加鲜明,更是将离京之凄楚眷怀诉说的淋漓尽致。全诗借牡丹为题,言在牡丹,韵系离愁,道尽去京国赴天涯的沉浮感慨,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佳作。
《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 篇10
《绝句·堂西长笋别开门》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前言】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四首绝句一挥而就,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曾作为唐诗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注释】
①行椒:成行的椒树。
②朱老、阮生: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翻译】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赏析】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
【《春夜别友人》翻译赏析】推荐阅读:
自然含蓄,婉转细腻--赏读《春夜送友人》08-28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全诗翻译及赏析12-19
郑谷描写柳树的诗词《淮上与友人别》阅读07-10
寄永平友人,寄永平友人牟融,寄永平友人的意思,寄永平友人赏析06-05
汉南遇友人,汉南遇友人项斯,汉南遇友人的意思,汉南遇友人赏析12-10
郊居寄友人,郊居寄友人李频,郊居寄友人的意思,郊居寄友人赏析05-16
喜友人日南回,喜友人日南回张?,喜友人日南回的意思,喜友人日南回赏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