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024-09-06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共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

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

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 “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3

一、学生交流(时间约5分钟)

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本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二、师生共同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时间约15分钟)

生1: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不能画成两个单式的折线统计图?

生2:我认为能,因为我们已经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方法,没必要把画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3:我认为不能,画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太麻烦,画起来很浪费时间。

生4:我认为不能,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种量间的变化情况,而画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利于进行比较。

师:你们同意哪位同学的看法?随后一起打开课本看例题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比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比较,继续下一个问题。

生5:为什么横轴上间隔不相同呢?

生6:我认为横轴上的时间不是连续的,中间有空年,所以间隔不一样。

生7:1992年到1995年中间还有1993年、1994年,所以要占3个间隔

……

三、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学生代表讲解例题,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适时点拨)

四、强调:

你认为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

五、练习,制作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第104-105页例1)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自学课本、观察讨论、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教学难点: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揭示题目:折线统计图。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出示标杆素材:(课本104-105页)学习活动要求:

1、想一想: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一说:小组内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组讨论: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后反思】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类比训练】:完成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从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找一找,填一填。

1、陈东从()岁到()岁时长得最快,长 了()厘米。

2、陈东身高120厘米时是()岁。

3、陈东10岁时的身高是()厘米,请你猜想一下陈东12岁时的身高是多少?你怎么想的?

【练后反思】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一)、填空:

1、要反映新街镇中心完小各班期中检测成绩,应制作()统计图比较合适。

2、要反映一周天气变化情况,应制作()统计图比较合适。

(二)、(三)、拓展训练: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5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材简析]《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也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初步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你们对条形统计图还有印象吗?(学生回顾,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师:顺势课件出示主题图1,让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课件出示主题2)

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学生观察,感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师追问:看到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通过设疑追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过程之中。

2、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出示要求: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强调:(1)、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年份和数量。(2)、先描点,再连线。

3、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组织交流、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板书: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经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4、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主题图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师出示要求: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强调描点要认真仔细。(教师巡视,个别点拔)

组织汇报,交流。要求同桌先互换书本作业,集体订正。个别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容易出现的错误。

集体交流: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同桌交流,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多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从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需要一个过程。本环节设计的学生互换作业,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特别是纠错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都有较好的效果。

5、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件出示“某地2004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据表制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个别汇报。(就第三小题,同桌合作完成,不同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合理的问题和答案予以肯定。)

(2)、出示“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师边介绍边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历史和德育教育。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补充小结)

四、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 追问: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瓦房店市实验小学 邓玲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

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然后我改变教学计划(原先准备直接出示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的内心当时真的很激动)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8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两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没有简单、直接地将折线统计图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运用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所以在老师合理的引导下就出现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两种不同的画法,通过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折线统计图。

二、注重体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9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多媒体出示统计图。

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1)这是什么统计图?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导学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课文例题。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www.xkb1.com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2.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3.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4.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xkb1.com

课堂检测:

根据练习十一第2题,回答下列问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针线统计图确定单位数量的多少。

复式折线统计图搜集资料 篇10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统计(2)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其教材编排特点如下:

(1)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特点;

(2)重视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3)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图操作。B、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与优点;(2)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能作出合理推断。C、设计理念(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教活;

(2)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的引导、揭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人人都来积极学习有用的数学。

D、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开始,通过与学生鼓励性的谈话,帮助学生树立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表现自我的信心,然后创设让学生认识朋友的学习情境,有效地复习了旧知,顺利导入新课,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学习新课,自我探究

首先媒体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陈明8――14岁体重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并产生认知矛盾,即不容易比较出陈明体重与标准重之间相关信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办法,可以把两张图合并在一起,并放手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在作业反馈交流过程中,有征对性地利用学生作业作为现成教学资源,让其他学生辨析,评议,提出疑问,谈出解决办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复式统计图三要素的名称及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对陈明体重与国家标准体重进行准确的分析,全面地比较,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和建议,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所在,即:便于分析比较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3)巩固提高,强化应用

练习题设计,从复式统计表入手,提出问题:如果将甲地和乙地气温进行比较,你们觉得应制成怎样的统计图比较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获得答案,并从中再次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然后根据所设计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对数据进行分折比较,得出答案。由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我又进行了适时、必要的引导与揭示,如:第一问处理时适时,提出问题:甲地、乙地谁的温差大?从而引导学生从折线的上升与下降幅度上去分析数据,在处理第三个问题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出准确推测,提出合理建议,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课堂总结

提出:通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E、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突出了以生为本理念,给优生、部分中等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良好平台,但学困生在整节课上显得跟不上节奏,通过学习没有多大收获。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应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74~7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能够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特点,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使学生经历借助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展运用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的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方法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学具准备

绘制统计图用的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张明是个气象迷,他想了解北京和南京这两个城市的气候特点,调查了2009年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想知道他调查的结果吗?(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下面的两幅统计图:

提问: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统计项目相同,都是统计四个季度的降水量;纵轴的刻度不同,说明两幅统计图的标准不同。)再问: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启发:你能根据两幅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对2009年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吗?(如果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容易比较了。)

小结:由于数据分布在两幅统计图中,且两幅统计图的标准不同,这样对图中数据比较和分析就很不方便,于是同学们想到把两幅图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这非常好!那么,怎样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本课主要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把两幅单式统计图合并成复式统计图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建构,获得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价值的深刻体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中,选择北京和南京两市各季度降水量情况作为统计活动的素材,引导学生在比较两市降水量情况的过程中,主动提出把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统计图的构想,进而引起学习新的统计图的心理需要。此外,呈现两市降水量数据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纵轴刻度的一致,这就凸显了在借助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比较时必须要有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自主建构

谈话:由于是把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新的统计图,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

提问:怎样确定新统计图的纵轴刻度?(纵轴刻度的最大值定为700比较合适,每格可以表示100,也可以表示50。)谈话: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方格纸,试着把两幅统计图合并起来,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图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反馈。(让选择不同方案的学生分别汇报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以及制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图例的确定,描点和连线的方法等。)

要求绘图有问题的同学完善或修正自己的统计图。提问(指不同刻度的两幅统计图):这两幅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完全相同,为什么看上去一幅图中折线的变化幅度要大一些,而另一幅图中折线的变化幅度要小一些呢?(一幅图的纵轴刻度是50mm一格,另一幅统计图的纵轴刻度是100mm一格。)课件出示2009年北京市、南京市各季度降水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统计图中,表示北京市、南京市各季度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指出: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可以怎样对2009年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进行比较?(北京市的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一年中,两个城市降水比较少的都在第一、四季度,降水最多都第三季度„„)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更便于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上面的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统计图纵轴刻度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结构特点的正确把握。引导学生比较因纵轴刻度不同,而反映出的折线变化幅度的不同,再一次突出了因制图标准不同而可能带来的对统计数据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学生提高读图能力,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三、练习延伸

1.谈话:从2009年北京市和南京市的年降水量来看,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这一发现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下面的统计图: 课件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五年间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多相差883毫米,最少相差349毫米,并且南京市的年降水量总是稳定在1100毫米左右,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总是稳定在450毫米左右,说明“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再比较这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看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2006年南京市的年降水量相对较多,北京市相对较少;2008年北京市的年降水量较多,南京市相对较少;2009年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都比较多,且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高于往年„„ 小结:虽然北京市和南京市在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各不相同,但如果连续几年对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跟踪调查,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设计说明:新课中发现的“北京市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仅仅是从2009年各季度降水量数据中得到的,这并不具有普遍性。本环节势顺提出“这一发现是否正确呢”的疑问,并呈现2005~2009年北京市和南京市年降水量统计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五年间,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且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是相对稳定的,进而完成对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感受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中发现规律的乐趣。] 2.课件出示:

下面是2009年北京市、南京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表,你能在方格上把表中数据制成统计图吗?

学生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把你绘制的统计图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图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相应的统计图,提问: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北京市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南京市低;第二、三季度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差不多,第一、四季度北京市的平均要明显低于南京市„„)3.谈话:仅根据2009年这一年的数据就能说明你的发现吗?可以怎么做? 提问:如果要说明“北京市的年平均气温是否比南京市低”是否正确,可以去调查哪些数据?要说明其他的发现呢?

谈话:同学们所需要的数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上都能查到。请大家从上面的发现中选择一个,在课后上网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制成统计图,看你的发现是否正确。[设计说明:选择平均气温作为统计活动的素材,既使学生能够紧紧围绕两个城市气候特点的主题展开活动,增强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又可以启发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联系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对有关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描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看图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说明和验证规律方法,并布置学生在课后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通过统计活动发现简单规律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感受统计方法的实际价值。同时,还把学生的探索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什么特点?你还有哪些收收获和体会?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比较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价值。

2.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图表解读中体会统计的工具性,体会数据的作用。3.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统计在决策中价值。教学重、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教学准备:练习纸、课件 设计意图:

一、关于目标定位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四下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体验统计在决策中价值。

二、关于材料选择

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然后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如体育活动、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三、关于教学方式

因为本节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定位是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统计在决策中价值,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层次上产生矛盾冲突,初步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二是借助学生的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统计表,引入。

师:这学期我们三毛小学要举行1分钟踢毽子比赛,于是我们班的李欣和刘云两位同学早早进行训练,顾老师把他们两人最后7天来的测试成绩记录如下:(课件)

师:你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李欣第7天踢70次,刘云第7天踢68次。生2:„„

师:要看出两个同学最后7天踢毽子成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好?为什么? 生1:我认为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生2:我也认为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因为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

教师随即板书:折线统计图 数量增减变化 2.尝试制作统计图。

师:好,那就按照大家说的,请你把这两个同学的成绩制成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对比体会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对比分析,提炼。

师先出示分开画的折线统计图,问: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同学最后7天踢毽子成绩的变化情况。

师:你是分别看两副图得出的,觉得怎么样? 生:很难比较。

师:那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生: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哦!要画在一起,那么通过这幅统计图上你能更方便的比较两人踢毽子的成绩的变化情况吗?(出示学生画在一起的图)

生:看不清楚,因为哪条折线代表谁没有注明? 师:那么谁有好办法呢?

生1:在每一条折线上标明,写上名字。生2:可以用两种颜色。师:如果我只有一支铅笔呢? 生3:可以用虚线和实线。师:谁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生:用虚线代表李欣,用实线代表刘云。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

师:老师这里还有2幅作品,请你来评价一下。生:„„

师:恩,同学们真能干,想到一块儿去了。3.解释图例。

师:由此看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在画法上还有讲究,需要图例。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看图人它所表示的对象的!

4.完善课题。

师: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遍。师课件演示,并指出需要图例来区分两条折线分别代表哪个同学。好了经过大家一翻周密的思考,我们已经把表示两人踢毽子成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合并好了,谁来给这种新的折线统计图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学生:合并、重合、复式„„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5.区别比较,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师: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不需要图例,只能看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需要图例,可以较容易的发现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6.分析预测。

师:现在你能方便地比较两个同学踢毽子成绩的变化情况吗? 问题:

(1)李欣第2天与第6天成绩相差多少?两人第7天的成绩相差多少呢?

生:李欣第2天与第6天成绩相差5个。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学生到前面来指出。

生:两人第7天的成绩相差2次,李欣比刘云多2次。

(2)李欣和刘云的成绩分别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生:李欣和刘云的成绩都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是忽高忽低。

师: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忽高忽低的动作。生:李欣的进步幅度大,因为他最后5次的成绩一直在上升,最后3次都要比刘云高。

(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生: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师:为什么呢?

生:李欣最后4天的成绩比较稳定,而刘云最后4天的成绩还是忽高忽低,不稳定。

7.小结。

师:刚才大家通过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问题,比较方便地看出了两个同学成绩的变化趋势,也为我们科学的预测提供了依据。师:这种预测不仅体现在体育比赛上,还经常运用在其他方面呢?比如,比较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2007年下半年月销售量,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呢?

三、巩固练习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反馈学生画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进行评价。(2)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更直观的信息? 回答问题

①哪个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

生:11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看两种颜色最接近,再比较数据。

师:哦!真是好办法,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便于比较。②A种品牌第四季度平均每月销售多少台?

生:因为一年有4个季度,第四季度是10月、11月、12月,共有3个月,所以是(32+37+30)÷3=33(台)

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这个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如果我是商场经理,我会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稳定的销售额。

师:为什么呢?

生:通过比较两条折线的走势,可以看出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销售量。

师:没想到,你还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呢!

师: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商家的作用还真不小呢!其实,它还能帮助我们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变化趋势呢?

2.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男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生2:13岁以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慢。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12岁的平均身高要低,看样子我要加强锻炼,增加营养了。

生2: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比12岁的平均身高要高,这与我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师: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呢!

四、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吗?

生1:我爸爸是开店的,我以后可以帮助爸爸分析哪种商品好卖,就可以多进一点货。

生2:我爸爸是开厂的,我以后可以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帮助爸爸厂里进行数据比较分析,从而作出预测。

2.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生1:股票 生2:心电图

五、机动

上一篇:自来水管安装合同下一篇: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