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10课

2024-05-22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10课(精选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10课 篇1

《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美文,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文章以一个邻家的盲女孩安静为形象,以代表春天的蝴蝶为意象,娓娓道出一个蕴涵很深的哲学话题:触摸生命的春天。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一个邻家的盲女孩: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看到课题,孩子们一定会产生疑问:春天可感,可看,怎么能触摸呢?领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文本,以“奇迹”为切入点,品语言之魅力。

本堂课,我紧紧围绕“奇迹”展开教学,让学生找文中有关奇迹的相关句子,从而让孩子明白安静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抓住“竟然”“拢住”,来感受安静这一举动的神奇。

2、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从“流畅”“磕磕绊绊”词语中感受一个盲童走得流畅的奇迹。

3、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抓住“极其准确”来体会安静的的表现是个奇迹。

但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由于第一次上新教师比武课,太紧张了,导致课堂的时间没掌握好,由于讲的太快,朗读不到位,以至于课堂剩下的时间过多。第二,对词语“悄然”没有理解透彻,我只重点教了读音,却忽视了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另外,由于一紧张,“流畅”具体的意思也忘记讲了,所以对“奇迹”理解不到位,也致使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品质没有点到位。第三,对小练笔的设计有问题。我假设的是安静和蝴蝶分别进行练笔。但是相对于课文中心来说,就应该是主要人物的练笔来突出其思想性。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10课 篇2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10课 篇3

1、通过欣赏、讲解,初步了解中国画写意花鸟小品的基本知识,体会小品画的笔情墨趣,提高对中国画花鸟小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通过练习,基本掌握花鸟小品画的表现技法,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3、通过欣赏和表现花鸟小品,促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欣赏引领和作品示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花鸟小品;小品画立意、选材、构图、注重留白的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把握画面;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更是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对于创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临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花鸟画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花鸟小品画的独特魅力,初步掌握画花鸟小品的表现技法。

难点: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及常规的中国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欣赏音乐(可选古筝曲等),进入教室。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二)体验探究

1、初次尝试用水墨画枝条

师:老师想带大家玩个游戏,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用水墨来画一画你印象中的一根枝条。

2、交流反馈,师小结

师:哦,发现没有,同学们表现的枝条方向都是不同的,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甲:我所表现的是梅花,想表现它的苍老,就从下用力地往上画。

生乙:我想表现的是柳条,它是垂柳,所以就从上往下画了

……

师:因为同学们观察的角度和所表现的枝条不同,所以才会出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

3、再次添加枝条体验

(1)师:老师现在请你们在原先的枝条旁再加一根枝条。

尝试添加

(2)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评价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谁的枝条看上去比较舒服!

比较讨论

师:为了看上去比较舒服!在一幅画中,常常把这两线组合画得“一长一短,一多一少,一纵一横,一大一小”这样才有新意。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枝条都画在了什么不同的位置上。你认为和上面画的不一样的拿上来。

生挑选不同的画法上台展示

4、欣赏画家作品构图

(1)生欣赏名家作品

师:这幅海棠花就是右面出枝花是主线,叶是副线。这可以看成是一纵一横交叉式构图。 这幅菊花也可以看成是一长一短交叉式构图。

师:像刚才画家这种构图我们称之为二线构图,画家正是有了很好的构图才创作出很多精彩的作品!其实常见的二线构图形式还有很多。

(2)欣赏构图方式

出示画家不同形式的二线构图

5、第三次尝试构图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构图方式重新构图

师:那么请同学们选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构图方式再来画一次两根枝条

动手重新尝试。

师:恩,不错,同学们都能够马上学以致用了!点个赞!

(2)三线构图

师:如果老师请你再加一根枝条,怎样才能画的漂亮?请一位同学上来画一画。

a、指名上台演示

b、欣赏画家常用的三线构图

师:其实这种就是三线构图,三线构图是在二线式构图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路线的构图,它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一般分“主线、辅线、破线”,辅线是辅助的线,没有辅线,主线会显得过于孤立。破线的作用是破坏原来的效果,使画面不呆板,有变化,形成新的效果。

师:当然了,除了画家这些常见的构图方法以外还有很多

(三)欣赏名家作品,体验小品内容及寓意

1、师:光学会构图还不行,我们再来看看大师们的作品,比较一下我们现在的画面和他们的作品还缺些什么?

生欣赏回答:内容、题款和印章三部分

2、教师示范

师:那就看一看老师是怎样添加这三部分的内容的。

(四)出示课题

1、欣赏齐白石《蜘蛛》

师:画家将蜘蛛画的栩栩如生,猜一猜这幅画有多大?该作品只有6×9cm的大小,是多大呢?(出示名片)却在2005年拍卖出107.8万元高价,创下了近代中国画单位面积最贵的纪录,像这样画幅较小,表现手法简练,却意趣鲜明的画称之为小品画。

2、出示课题《花鸟小品》

(五)尝试创作花鸟小品

1、说创作内容

师:我们想不想来画一幅花鸟小品?别急,画之前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想创作一幅怎样有意义的小品?

2、生说创作内容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品评价

1、评价内容:①是否富有情趣?②画面构图是否美观?③用笔用墨是否有变化?

2、生生互评

附:部分学生课堂作品

(七)拓展延伸

1、小品寓意

师:每一幅小品花鸟都有一定的寓意。

2、欣赏蕴含象征意义的题材的作品。

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4

一、会写字及组词

21.乡下人家

棚péng(凉棚、顶棚、工棚、草棚)

饰shì(装饰、修饰、首饰、饰品)

冠guàn(鸡冠花、皇冠、桂冠、怒发冲冠)

菊jú(菊花、赏菊、大丽菊、菊坛)

瞧qiáo(瞧见、瞧书、瞧病、瞧不起)

率shuài(轻率、草率、直率、率先、率领)

觅mì(寻觅、觅食、觅取)

耸sǒng(高耸、耸立、耸肩、危言耸听)

捣dǎo(捣乱、捣鬼、捣毁)

搬bān(搬家、搬运、搬迁、搬砖、搬弄是非)

巢cháo(鸟巢、蜂巢、巢穴)

谐xié(和谐、谐调、谐音)

眠mián(失眠、安眠、冬眠、长眠)

辛xīn(辛苦、辛勤、艰辛、辛劳、辛酸)

23.古诗词三首

蚕cán(桑蚕、蚕豆、蚕茧、蚕丝)

桑sāng(桑树、桑巴舞、桑葚、沧海桑田)

昼zhòu(昼夜、白昼、昼夜兼程)

耕gēng(耕耘、耘锄、耘田)

绩jì(成绩、功绩、绩麻、战绩)

塞sāi(边塞、要塞、塞翁失马/)

鹭lù(白鹭)

笠lì(斗笠、竹笠、草笠)

二、读读写写

棚架 风趣 装饰 顺序 照例 瞧见

率领 捣衣 向晚 归巢 和谐 白鹭

辛苦 耘田 蚕桑 觅食

大丽菊 催眠曲 鸡冠花

房前屋后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三、读读记记

牧场 专注 端庄 骏马 闪烁 掠过

飞驰 沉默 遮掩 湖畔 衬衫 晶莹

音符 清凉 丝绒 招呼 肺腑 麦浪

红扑扑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成群结队 默默无言

鹅黄嫩绿 芽苞初放 此起彼落

四、多音字

第二十一课 乡下人家

踏:tà(踏步)tā(踏实)

第二十二课 牧场之国

模:mú(模样)mó(模仿)

圈:juān(圈起来)juàn(羊圈)quān(圆圈)

第二十四课 麦哨

和:hè(应和)hé(和气)huó(和面)huò(和稀泥)hú(和了)

应:yìng(应对)yīng(应该)

嚼:jiáo(嚼舌)jué(咀嚼)

五、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装饰—装点 时令—时节 顺序—次序

倘若—如果 鲜嫩—新鲜 和谐—协调

朴素—简朴 吃惊—惊讶

反义词

可爱—讨厌 朴素—奢侈

六、照样子写词语

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天高地阔:天南地北、左邻右舍、南辕北辙、东张西望

月明人静:风号浪吼、东张西望、东摇西摆、月朗星稀

七、词语解释

时令:季节。

倘若、即使、若是:都是表示假设、假如、如果的意思。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八、好句理解

1.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九、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理解:《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理解:《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理解:《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十、日积月累:语文园地六

田园乡村古诗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10课 篇5

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的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懂你》。好的,听完了之后同学们知道这是一首献给谁的歌曲吗?很好,正是母亲。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抚育我们长大,母亲恩深似海,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季羡林老先生就是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两遍写两遍争取当堂记住。同时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同学们读完了吗?好的,那么文中出现了几段日记,我们先来看看,在回顾下日记的格式。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嗯,很好,日记的开头或者结尾要写上时间,有时候还要写上地点。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31课女娲补天 篇6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四字概括。

3.读出第一自然段韵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女娲补天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天塌地陷后可怕的场面。

【教学准备】

《女娲补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猜神话故事

2.感悟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

自由读。

指明读。

齐读。

2.感知全文

天塌地裂

求神降雨

造船救人

找石补天

三、品读“可怕”

1.说天塌地裂的夜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品读“天哪,太可怕了!”

3.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抓住大、大窟窿等词语感悟可怕

4.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抓住一道道深沟感悟可怕

5.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抓住围困、挣扎等词语感悟可怕

6.创设情境,感受可怕画面读

7.合作朗读,体会可怕

四、回归文本,设疑结课

1.根据板书,回顾全文

上一篇:竞聘岗位的报告叫什么下一篇: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三(2)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