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通用2篇)
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 篇1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打开了崭新的一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声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高平的农村家庭,亲身感受到了我的“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将我的亲身经历叙述一下,来共同见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硕成果,以此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状况。
“衣”,穿的‘时尚’起来了。我家五口人,有父、母、哥、姐和我,我最小排老三,从我记事那天起,“轮穿”衣服是当时农村最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因家庭经济困难,衣服先从我哥穿起,姐姐接着穿,等到衣服破了缝,缝了破,再补好后,那才轮到我“享用”了。冬天上小学时,我穿的布鞋子几乎都是靠哥哥,姐姐穿完后“光荣退役”,再加层新面料的千层底黑粗老布鞋,据大人讲,这种面料在当时很“流行”,“服役时间长”是它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其次是既结实,又耐用,防冻脚,还“时尚”。要想穿上真正的新布鞋,那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够真正地享受一下妈妈拉的千层底黑粗布棉鞋,因此很多农村家庭都纷纷效仿,成为当时农村孩子过年“炫耀”的“最佳资本”!记得在初中上学时,我有一裤子已缝补了好多次,比较容易磨损的肘关节,膝盖节,大屁股等地方已补妈妈用缝纫机严严实实“画”了无数次圈了,同学们都戏称为“靶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如今的衣着打扮已不是什么奢望之事,现在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服饰都已非常充裕。因此,我的“轮穿”经历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儿时的一个美好记忆。
“食”,吃的‘丰盛’起来了。听大人讲,我们那个年代哺养除了奶水充足的孩子能享受妈妈“纯奶”的哺育待遇外,其余的孩子只能依靠“玉茭面糊糊”维持小生命,富裕点的家庭有时会给孩子贴补一下伙食,增添点“白面糊糊”。从我记事后,小米稀饭是每家早晚必“享”之餐,外加“水煮菜”少许沾点油,是每个农村家庭必备“大餐”,白面每天最多只能“享用”一次,还是“汤面”,为了节约白面,每家还要把玉米磨成粉末状参和汤里,外加点大白萝卜片和土豆块,一道丰盛的晚餐大功告成,俗称“菜饭”。据大人讲,这样既能保持不饿,俗称“尖饥”,还能美容养颜。大米、肉食、饺子在当时也能在过节过年时才能解一下馋。进入90年中期,白面已渐渐代替了小米稀饭,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食物,大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的餐桌。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超市万村千乡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普通老百姓也能象城里人一样不受季节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入超市随心所欲地购买新鲜蔬菜,享用丰盛大餐。我村本家年过古稀之年的李合旦老人时常感慨在嘴念叨着:“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党的富民政策好,让我能够安享晚年”。
“住”,住的‘宽敞’起来了。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在农村来说相比衣食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并不太重,绝大数农村家庭还是依靠长辈传留下的祖房居住为主,我家五口人,五个挤大炕足矣,冬天煤火取暖和做饭,两不误,一举两得。当时也只有“万元户”才有能力和资格享受到修建新房的待遇,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领大家共同富裕”,“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开放思想的不断深入,农村不少有识之士的年轻人摒弃陋习,离家出门打工渐成时尚,使的一部分人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修房盖屋也渐渐成为了农村儿女婚嫁大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有许多先富裕起来的家庭也纷纷跳出“龙门”到城里安置新家,享受宽敞明亮的幢式单元楼新居。现在,我家也同许多老百姓一样,住上了水电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市住房。
“行”,行的‘方便’起来了。带步工具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农村常用的马车,也是农村家庭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必备工具,每年过年串亲戚访好友时,一家人乘座一辆马车,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记得进入90年初期,自行车也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它不仅是许多农村结婚男女必备的“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同时也反应出当时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记得我上初中时,家里省吃俭用用节约的几十元为我为配备了一辆二手红旗牌轻便小自(本文来自中http:// 转载请注明!)行车,当时我高兴的彻夜难眠,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坐驱”。90年代中期,摩托车又席卷农村大地,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最佳标志,同时,也是未婚男女结婚的必需品。近几年,取而代之的家庭小汽车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小汽车的入户不仅大大改善了乘座环境,起到挡风遮雨,追求时尚的效果,同时,还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以此折射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地城乡经济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好见证和缩影。
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 篇2
长到这么大,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吃油了。
小时候,家里掌握“油权 ”的是奶奶。
每到饭菜做好了,奶奶才颠着锥子一样的小脚,抱着那个粗瓷的大口油罐来到锅边,用那个铝条砸成扁扁的钩子从罐里勾上三钩子。一边勾一边说,一啦。当奶奶喊到三时,锅里就开出三朵字钱般的油花子,像嫩绿的荷叶,懒洋洋地
躺在锅里,很好看。谗得哥哥直咽口水。
那时我没咽口水,因为这三朵油花子有一朵属于我。舀饭的时候,奶奶执勺,分别把这三朵油花子舀到爷爷、母亲和我的碗里。奶奶说,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 ”,理
应分享一朵。母亲当时正奶着妹妹,需要油水,分享一朵是情理之中的。可这朵母亲不舍得吃,总是用筷子挑出一半放到父亲碗
里。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妹妹还小),于是我碗里的那朵又大又圆。
后来,奶奶退居二线,家里掌握“油权 ”的自然是母亲了。也许是受奶奶的影响,母
亲添油时仍然没有离开“三 ”,但有一样,在质上不同了,母亲用的是“油撇子 ”。
每到做饭的时候,母亲便捧着油罐来到锅边,用油撇子从罐里平平地提上三撇子。有回年底,父亲打来满满的一桶油,足足有十多斤。那次我想,今天饭菜的油水肯
定吃得“泼 ”。可母亲仍像往常一样添了平
平的三撇子。哥哥不高兴,埋怨母亲这个过法,四个现代化明天就会实现了。母亲听了说哥哥,你才有饭吃几天,就忘本了 ?哥哥说,家里又不是没油。母亲说,人活着要图个长久。过日子也一样,也要图个长远。吃着上顿,应想着下顿,这样才会细水长流。
不然,遇到孬年月—— —说到这儿,母亲
“唉 ”了一声,眼圈就红了。她又想起了我那个灾年里饿死的舅舅。后来,到了1958年,别人家都出去逃荒了,可我们家却靠着母亲平时的节俭而没有去逃荒。那时,我们才体会到母亲的苦心和伟大。再后来,岁月的霜雪染白了母亲的鬓发。自然,掌握“油权 ”的重任落到了妻子的肩上。
每到做菜的时候,妻子总把那十斤的塑料桶往锅里倒,呼哧一下子,足足三四两。菜做好了,像从油里捞出来似的。每次打桶油都吃不到半月。母亲就担忧,劝妻子。妻子振振有辞,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不多吃油要影响身体的。母亲想想也在理,就不再说啥了。但有一样,妻子用那么多油做出的菜,不如奶奶用三朵油花子做出的香。
前几天回老家,和哥哥闲聊,我问他什么最香 ?他想了想说,小时候,奶奶往锅里放的那三朵油花子最香。哥哥说着嘴边又流出了口水。
【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推荐阅读:
建材公司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08-31
青少年国庆60周年征文:我与祖国同成长05-16
国庆60周年06-18
退休党员国庆60年征文08-26
观60周年国庆阅兵式有感06-13
海,国庆节60周年的作文06-11
我的祖国妈妈——国庆60周年作文08-24
60周年国庆大阅兵观后感08-28
中国我爱你——国庆60周年作文08-30
庆国庆60周年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方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