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江城子

2024-11-18

秦观:江城子(共8篇)

秦观:江城子 篇1

江城子 宋秦观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首词写离别之情,秦观总是擅长通过景物的衬托、以流畅新颖的语句表达出来。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⑵弄春:谓在春日弄姿。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

⑶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唐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诗:“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⑷多情:指钟情的人。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⑸归舟:返航的船。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⑹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⑺飞絮:飘飞的柳絮。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⑻春江:春天的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译文】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评解】

这是一首怀人伤别的佳作。上片从“弄春柔”、“系归舟”的杨柳,勾起了对“当日事”的回忆,想起了两人在“碧野朱桥”相会的情景。产生眼前“人不见”的离愁。下片写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悠悠别恨。“便做”三句,表现了离愁的深长。全词于清丽淡雅中,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少游既是一个情种,自不免因落拓的宦途,羁旅的生涯,和失恋的萦绕所侵袭,因而使他变为一个伤心厌世的词人。所以他的词往往含蕴着极浓厚的凄婉情绪。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尾两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在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在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赏析】

此词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这几句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过片“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全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名家点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少游既是一个情种,自不免因落拓的宦途,羁旅的生涯,和失恋的萦绕所侵袭,因而使他变为一个伤心厌世的词人。所以他的词往往含蕴着极浓厚的凄婉情绪。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尾两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

秦观:江城子 篇2

北宋王朝重文轻武, 国力渐弱, 经常遭受强辽和西夏的侵扰。神宗八年, 苏轼时任密州太守, 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 激发了作者少年时期就有的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作一挥而就。从语文教学角度而言, 宜抓住以下两点进行赏析。

一.“狂”领全篇, 绘出猎盛况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 气概豪迈, 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虽是“聊发”, 虽是“鬓微霜”, 但仍掩不住作者满卷的狂气。

第一狂见装备齐全。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 右手擎猎鹰, 头戴锦绣帽, 身穿貂皮衣。一牵一擎, 好一个出猎的雄姿, 一锦一貂, 好一个威武的装扮, 气宇轩昂, 何等豪迈!

第二狂见随从众多。那些随从武士, 个个也是打猎装束,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 精神抖擞, 浩浩荡荡, 纵马奔驰, 疾风一般, 腾空越野, 势如破竹, 令人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弘场面, 何等雄壮!

第三狂见倾城观猎。苏轼勤政爱民, 每到一处, 皆为百姓拥护爱戴。人们倾城而来, 万人空巷, 只为观看太守出猎, 一片盛情, 气势磅礴, 何等豪情!

第四狂见杀虎建功。“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苏轼首用典故, 表达自己为报全城士民盛意, 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 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 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第五狂见老当益壮。年事虽高, 鬓发虽白, 却仍希望朝廷委以重任, 奔赴边疆抗敌。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 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 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作者满怀雄心壮志, 显示了宝刀未老、老当益壮的英风与豪气。

第六狂见沙场报国。宋人远没有唐人的尚武精神, 但在苏轼、岳飞、辛弃疾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虽然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韧性。作者虽屡屡被贬, 却仍把国家命运摆在首位, 弯弓射狼竟能如同满月, 足见其豪情壮志!

全篇囊括了作者的胸襟见识, 情感兴趣, 希望理想, 一波三折, 姿态横生, “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 但气象恢弘, 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 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 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 充满阳刚之美, 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二.运用典故, 抒报国之志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 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 即符节, 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 抵御匈奴有功,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 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可见, 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 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 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 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 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 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 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他表示, 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 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 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 狠狠地射去。

此处用典, 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 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 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 生动形象, 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 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作品韵调铿锵, 气势雄浑, 感情奔放, 境界开阔。以出猎开始, 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 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 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 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 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苏轼《江城子》鉴赏 篇3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江城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江城子秦观赏析 篇4

秦观《江城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翻译】:

早春的西城外,杨柳如丝般的轻柔,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扑簌簌的泪难收。还记得当日多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落花时节,我又登上了江楼。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无尽的离愁!

【赏析】: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阅读训练】: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3.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6.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7.秦观这首词中感慨颇多,简述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8.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4分)

【参考答案】:

1.“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3.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4.示例一: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用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比喻泪水之多,忧愁之多,将抽象的伤感之情描述得具体可感,充分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示例二:这两句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表现泪水之多,忧愁之多,直接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5.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6.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 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7.伤春之情,离别之愁,物是人非之感,叹老嗟卑之愁。

秦观:江城子 篇5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艺术手法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 ( 今四川眉山 ) 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24岁步入仕途, 后即被卷入激烈的党争之中, 历经宦海浮沉。先历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最后又被远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 他才遇赦北归, 次年死于常州, 卒谥“文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悼亡之文举不胜举, 有散文之悼, 如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等 ;也有诗歌之悼, 如杜牧《清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等 ;但以词写悼亡却是苏轼的首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即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词。该词千古传诵, 感人至深。本文试结合词作思想内容, 谈谈这首悼亡词的艺术手法。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一、时空对比

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 , 距苏轼的妻子王弗逝世正好十年。苏轼时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市) 知州, 距离家乡四川眉州千里之遥。苏轼不满自己的外迁, 颇为失意, 又身在异乡, 思乡之情在所难免, 尤其想起他的亡妻王弗, 更是“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词人巧妙地采用时间的对比 :十年前的美好往昔和十年后的凄惨境遇 ;空间的对比 :目前所处之地和千里之外的家乡。而更加不能跨越的还远不止这些, 还有“生死两茫茫”, 一切都无从知晓, 思之却不得见, 只能梦中相逢, 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愈显悲凉。

二、虚实结合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色以虚映实, 虚中见实, 虚实结合。这首词内容为“记梦”, 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 故可以确认词人的“梦”是真实的, 不是假托。在上片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执着的思念之情, “无处话凄凉”又道尽了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而到了“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词人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在一起, 把夫妻生离死别后词人内心的满腔忧愤, 外化为苍老的容颜和衰败的身体之中。这一年东坡只有四十岁, 但却已经两鬓斑白。而爱妻明明已经离开人世十年之久, 却要“纵使相逢”, 这样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愈是如此, 愈能显现词人感情的深沉和悲痛。对“记梦”来说, 到下片的头五句才切入主题。漂泊在外的游子凭借梦的翅膀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妻子依稀当年模样, 正在窗前梳妆打扮, 夫妻意外相见, 却没有卿卿我我的亲昵行为, 亦没有抱头痛哭的尽情宣泄, 反而是隐忍克制的“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此处“无言”, 实含万语, 真是“无声胜有声”。一个虚幻的梦境, 把现实的各种喜怒悲愤都融入进来, 但当年生活的种种美好, 却已不复存在。于是这个看似相见欢的梦境却让人感到无限凄凉、无限感伤。“明月夜, 短松冈”, 又从梦境回到现实, 词人想象葬于眉州老家的爱妻,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 为了想念亲人, 挂念丈夫, 应该也是柔肠寸断的吧。梦境是虚幻缥缈的, 但是梦中人的感情却是深沉真挚、实在可感的。也可以说, 词人正是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 才使其感情显得格外地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 在做梦前和梦境中, 前后一致 ;而随着进入梦境和梦中复醒, 又进一步深化 :当真是生离死别相思甚苦 ;相思却不得见, “无处话凄凉”亦苦 ;积思念而成梦, 幽梦无言泪流千行更苦 ;而梦醒之后只看见冷月凝照松冈, 则苦到极致。

三、衔接自然

词作在上片中写尽了相思而不得见之苦, 到下片则转入写梦。因相思而入梦, 一切顺理成章。相思是入梦的基础, 而梦境是思念的幻化。上片中虽不涉及梦境, 但“思”即是“梦”, 仍旧契合“记梦”的题意。下片境换而意相连, 词人巧妙转换笔墨, 借助“夜来幽梦忽还乡”作为过渡, 十分自然地转入写梦, 其中一个“幽”字道出了梦境的缥缈朦胧。夫妻已经永不得见, 而梦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也可以打破人世与黄泉的幽隔, 二人在梦中相逢, 梦使诸多不可能化为可能。一个“忽”字写出了词人于千里之外借助梦迅速归乡, 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以往无数个日日夜夜, 想望殷切而不得见, 现在忽然就回到家乡, 而妻子也近在咫尺, 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也因为太快太容易, 就隐约透露出这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词人入梦轻快, 但感情却极为沉重, 此刻隐含着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四、分合顿挫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将二人生死相别, 这就是所谓的分。然而即使如此, 时间和空间并不能阻挡二人彼此的相思, “不思量, 自难忘。”这是合, 并且在这分合之间使用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不”和“难”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 利于感情的表达。“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王弗葬于四川眉州, 与诗人任职的山东密州远隔千里。千里之外, 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 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肝肠寸断。一句“无处话凄凉”, 既写出了词人自己十年来的仕途坎坷和潦倒失意, 也写出了夫妻之分。“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这三句当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 :即使我们能够相逢, 你看见我现在这般饱经沧桑两鬓斑白的模样, 也一定认不出我了。何况生死异路, 又怎能重逢?不能重逢而殷切盼望重逢, 假设重逢, 所以用“纵使”一词。“纵使”表让步, 设想夫妻双方之合, 分合的效果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即使相逢而不能相识, 这比不能相逢, 更使人痛苦不堪, 感情的跌宕起伏也更大。

五、叙述白描和细节描写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描写相见之时的情景, 还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 通过质朴自然的语言描写, 表现出沉挚的感情, 形成悲凉的意境。感情容量很大, 表现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特别是“小轩窗, 正梳妆”这样的生活细小特写境头, 含蓄地写出亡妻的美貌与多情, 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表现得深婉而执着。“明月夜, 短松冈”描写冷月清光洒满大地, 长满青松的山冈之下, 亡人长眠泉下, 该是多么孤寂凄哀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定是悲痛难言, 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也不免肝肠寸断。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 付诸于梦中的景物, 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六、语言明白如话

在词作中, 感情冷涩凝绝, 声声幽咽, 让人压抑沉重, 但用词却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死别, 生死永诀, 幽明路隔, 二人都茫然不知对方, 悲苦之情笼罩全词。“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十年时间之久, 千里空间之遥, 于时于空都无相逢的可能, 致使凄凉之情无处倾诉。“纵使相逢应不识”, 退一步讲, 即使相逢, 也不相识, 都缘于自己已是“尘满面, 鬓如霜”。诗人不以用典取胜, 不以僻词生色, 纯用平常话语道出, 但是一字一泪, 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纵观全词, 诗人将现实和梦境, 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 紧扣记梦来写悼亡之情, 感情起伏跌宕, 有悲有喜, 虚实结合, 结构严谨。用词不假斧凿, 不事藻饰, 洗尽铅华, 却感人至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 , 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 确实能看到它字字浸着血泪, 能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感受到诗人对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

参考文献

[1]简成茹.生死隔绝悠悠情——苏轼《江城子》赏析[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设计 篇6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猜他是谁?苏轼

课前演讲:苏东坡奇闻异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预习检测:解释词语 聊 酒酣 开张 会

齐读,判定词的风格 豪放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四、合作探究

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结合整首词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合作,推选代表回答)

(1) 左牵黄,右擎苍 其狂一;出城看而“倾城”,其狂二 ;猎必射虎,其狂三;自比孙郎,其狂四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太守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像狂风一样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也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 字 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为报倾城随太守 表明观看太守狩猎的百姓很多。

(4)亲射虎,看孙郎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作者要亲手射杀猛虎。自比孙权,可见其豪放,更见其“狂”。

(5)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又有何妨! 也可看出作者的豪放之情。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第一首豪放词,是苏轼自成一家,突破了艳科的一首词,是饱含爱国情怀的一首词,是体现苏轼乐观豪迈,个性风采的词。

全词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

学生领读,最后一句和诵

词中只字未提报国,词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微型讲座: 微型讲座——用典,传情达意的生花妙笔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1“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要像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苏轼被贬官及背景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是每一次被贬他都表现得很是从容于乐观。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他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更欣赏也更原意接受苏轼的潇洒飘逸,超霸洒脱,乐观开朗,豪情满怀。

秦观:江城子 篇7

授课地点:石家庄43中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节课做笔记的任务比较大,要读,要思考,又要做笔记。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三个字的问题:第一个字是“知”,知道,了解;第二个字是“意”,文章的意思,细细地理解;第三个字是“情”,品析、感受、欣赏作者在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情志。

(屏显)《江城子·密州出猎》教与学:知 意 情

师:下面我们开始第一个学习环节。

师:背景资料,读一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沉浮、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师:关键词:“沉浮”、“漂泊”。人生的苦难,时时降落在他的身上。

师:江城子,词牌名,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现在山东诸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作此词。

师:密州词是苏轼文学作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密州词,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密州词。苏轼在密州两年,共写了19首词。其中有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师:密州词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江城子》。跟密州词相对的,是黄州的诗文,苏轼出事之后,被贬到黄州,写出了他笔下最精绝的四篇作品,哪四篇呢?林语堂先生说,有这样四篇,是绝世妙笔。其中你们已经学习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前后《赤壁赋》;密州词和黄州的诗文实际上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顶峰。

师:这首豪放词,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无端地说我要拿起弓箭来射天狼呢?好,我们把作品的创作背景读一读。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

创作背景:北宋王朝积弱不振,北方和西北边境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在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后,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

师:这个材料实际上是对上下阕的概括。你们看,“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上阕;“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下阕。 前者是描写,后者是抒情。

师:好吧,继续读一读,老师听一下。注意,这是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写出来之后,还要他的军士们击鼓、唱歌。请同学们读出它的声威来。

(屏显资料,学生齐读词作)

师:要吟诵,不是读,是诵。你们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要这样吟诵。豪情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就是读出它的豪情来。好,不齐读,各自吟诵。开始吧。

生开始读。

师:哦,声音不对头,开始诵读,读起来。

生诵读。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语速要控制,感受作者心中的豪情,然后用我们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音高是这样的,“江——城——子”,把握这个音高。“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略有进步。过一会儿老师再给你专门的训练。同学们,要做笔记了。

叶嘉莹,研究诗词的大专家,她说:“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什么是感发呢?就是让人感动,让人受到启发。注意评论者的表述,“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气象的博大开阔,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善写高远之景色”,这大概是说上阕;“而充满感发之力量”,大概说的是下阕。当然,她并不只是评论这一首词的。读苏词要具备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可能就是像这样的专家的点评。

(屏显资料)

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叶嘉莹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好词中的三字句。跟我学。

“左牵黄”“右擎苍”,“左”和“右”与后面的字读开。“左—牵黄,右—擎苍”。还要读好“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西北望,射天狼”。好,自己练习一下。

学生练读。

师:“西北望,射天狼”,字字都要有顿音,读出力量来,试一下。“西北望,射天狼”,好,全诗一起读。“江城子”,读。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师:好,停,对不起,一开始我们的语速就快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吟诗啊,不是读,是吟,速度就要慢一点。好,《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这一次,就有了那么一点味道。再来一次,注意,“西北望,射天狼”,要扬起来呀。注意,最后一句是扬起来的,豪情啊。《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这一次,进步就大了。我观察了一下,读得很认真,可能是我们平时的朗读习惯速度比较快,一下子把它调整到吟诵的状态上来还有些困难,我们这是第一次朗读训练,后面还有两次。

评点:这是第一次朗读指导:读好词中的三字句。这首词节奏较快,韵脚密集,旋律急促,且三字韵句皆为重拍,在学生还未深入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时,指导他们用“吐气法”读好三字句,朗读从形式上来讲就初具韵味。在这里,教师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师:这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里,初步地感受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我们再细细地感受一下“意”。

师: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下注释,把它记下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豪情;意为我在这儿也要抒发一下如少年般的豪情啊。“千骑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为报”,为了报答。“酒酣”,极兴畅饮,非常痛快地喝酒。“会挽雕弓”,“挽”,拉开;“雕弓”,雕刻有花纹的弓。“如满月”,像圆月一样,把雕弓拉开,拉满,拉得像圆月一样。“西北望”,向着西北望,向,朝着。

(屏显资料)

狂:豪气,豪情。

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为了报答。

酒酣:极兴畅饮。

挽:拉。

雕弓:雕刻有花纹的弓。

满月:圆月。

望:向,朝着。

师:继续来。看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就是“戴着锦帽,穿着貂裘”,名词用作动词。看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为了押韵的需要,就写成了“亲射虎,看孙郎”,而且有强调的意味在里面,这是一个倒装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这样的,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为了强调:“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我们弄懂了倒装的关系之后,句义就好理解了。

(屏显资料)

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着貂裘”。

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

师:第一,词性活用。第二,句法变换。第三,用典。什么叫“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典故。“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叫“用典”,做笔记了吗?在这首诗里面,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这是一处用典;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又是一次用典。第一次用典,是表现诗人的豪情;第二次用典,是要表现自己报国的宏愿。你们看,用典就是手法。写词不用典,就会很平俗;用典,就会很高雅。好诗也一样。你们读过李白的《行路难》吗?行路难的表达特点、手法之一就是用典,第二个手法就是雕琢警句。用典的是什么句子呢?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师:这是用典。警句呢?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你们看,一个用典,一个警句,就使那首诗格外有意境。这一首词,也是用典,也是有警句。

(屏显资料)

用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抒发了报国宏愿。

师:还有一种手法是“用韵”。这首词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这首词的用调是高亢的,前密后疏,前面不断地押韵,后面慢慢地调整过来。为什么要注意押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呢?因为他要抒发心中的豪情。所以说这首词给了我们的很多很多的知识。

(同时,屏显资料)

用韵。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

师:我们来看一看全文的意思。把它读一读。“老夫”,读——

(屏显资料)

生齐读:

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头戴锦帽,身穿貂裘 ,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人跟随我出猎,我要亲自射杀猛虎,就像当年的孙郎。

畅饮极欢时,我胸怀开阔,胆气豪壮。虽然两鬓稍稍斑白,但这又有何妨!汉文帝曾派人持符节去云中,什么时候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待我?我一定将雕花强弓拉得像圆月一样,朝着西北,射向天狼。

师:注意,这首词的理解,最难的句子是两个。一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不好翻译,特别是“胸胆”“开张”这四个字,所以你们要把它旁批在课文上: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在极尽豪情地饮酒的时候,我的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在喝酒的时候,兴致勃发。第二个地方,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真的把它翻译过来,很不容易,因为它是典故。典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用典就是说“希望当今的朝廷能够像汉文帝那样派人来委我以重任”,但是不直说,用典就是婉转地表达意思。但是我们在这儿也要把它直说一下。你看,汉文帝曾派人持符节去云中,恢复魏尚的官职,什么时候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对待我呢?

师:继续做笔记。叶嘉莹又说:“苏轼词,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与风貌。”什么是“用世之志意”呢?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做事,要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在这首词里面也表现出苏轼的“用世之志意”啊!他希望拉满他的雕弓去射天狼,这就是“用世之志意”。他有他的旷达襟怀,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鬓微霜,又何妨”啊!注意,叶嘉莹的这一段话也不是只对《江城子》这一首词来说的,同样是在概括苏轼词的表达风格。

(同时,屏显资料)

苏轼词,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与风貌。叶嘉莹

师:做笔记了吧?好的,继续朗读。这一遍朗读是“读好词中的两个句子”,你看,我们把三字句读好了,再试一试读好两个句子。一个句子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速度,这个时候读它就要速度了,不能停顿,“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把“千骑”的那种气势、速度读出来。这是一个句子,把它打上波浪号。还有个句子是跟它相对的,“江城子”这个词牌很有意思,它上阕跟下阕是相对的,跟它相对的哪一句啊?

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师:这个地方要读出它的语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一点期盼,有一点询问。读这两个句子都要注意节奏,“锦帽貂裘,千骑——”后面停一下,第二句也是一样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把这两个句子读好的着力点是:一句是气势,一句是心情。

师:好,继续来。三字句读好,这两个句子要读好,特别注意结尾的那一句要扬起来。“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谢谢大家的朗读。我的感觉是,又有一点回潮了。哪个地方回潮了呢?语速。还是速度。再来一次。“江城子”,读。

生齐读。

师:我们的第二个学习环节进行到这儿。继续感受词中之情。

师:就要思考啦,要思考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或者说,最值得我们品析的字词句。好,开始思考。

生思考。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觉得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苏轼所要表达的情感。苏轼是想报国,渴望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他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师:好,谢谢!你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多么充满激情的向往啊!心中的豪情就是这样抒发出来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觉得这一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苏轼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希望朝廷能够像原来对待魏尚那样派遣冯唐来重用自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师:一个“何日”啊,表达的是期盼,是指望。好,继续。

生:我觉得是“鬓微霜,又何妨”的“妨”,因为“妨”的意思是“有什么妨碍”,虽然他“鬓微霜”,已经比较老了,但是这又不是一个妨碍,也体现出他非常有雄心壮志。

师:是啊,虽然“鬓已星星也”,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报国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或者说:我还很年轻。(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上阕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表达了作者壮志满怀的气概,表达了对跟着他来出猎的全城百姓的感谢之情。

师:孙郎是很英武的,我也一样啊。我要亲自射杀老虎,给大家来看一看,这也是豪情。——还要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他刚才说那句话,我觉得“亲射虎,看孙郎”还表达了作者希望拥有和孙权一样的那种少年的狂气,虽然自己年岁已高,但是还拥有一颗少年的心,继续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师:好,对。把这一句话和结尾句联系起来看,有两个“射”字啊!极有力度,极有情感的强度。请你来。

生:我觉得比较值得赏析的是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统领了全篇,突出了苏轼的豪放、潇洒,这个字用得很妙,既统领了全篇,也写出了那种气势。

师:好!全词写的就是一个“狂”字,这个“狂”就是豪情,它表达的就是豪情,整首词就是围绕着“狂”字表达心中的豪情,每一个句子写的其实都是“狂”。为什么说“酒酣胸胆尚开张”呢?胆气豪壮了同样是“狂”。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卷”字也用得特别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出猎的气势之磅礴,作者的豪情壮志就表达出来了。

师:对,这个“卷”字就有赞叹的意味,它既写出了气势,也写出了速度。

评点:一个话题——“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引发学生对整首词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品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碎问碎答和连续追问。

师:老师来小结一下。两个关键的地方,“狂”,把这四个字记下来:“纵情放笔”,尽情地写,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处处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诗眼就是这个“狂”。什么叫“诗眼”呢?第一,一首诗的线索。第二,一首诗里面表达最有深意的一个字。这两者都可以称作“诗眼”,那么,这首词来说,“狂”既是用得最漂亮的一个字,也是全文的线索,这个字最值得我们品味。

师:还有一个句子,全词最后一个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是有名的警策之句,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慷慨激情、志在报国的抒情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物形象的形态之美、画面之美,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句子。

师:同学们,把下面这一句话读一读。

(屏显资料)

作者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全词融叙事、描写、言志为一体,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

生齐读。

师:把“叙事”“描写”“言志”三个关键词批在课文上。因为叙事、描写、言志,所以就极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

师:叶嘉莹先生又说道,“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你看我们学习《江城子》这首词,学习《水调歌头》,我们都说要看他的豪放,但是,专家告诉我们,“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这个是要做笔记的,这就加深了我们对苏词意境的理解,加深了我们对苏轼这个人的理解。这样就能多角度地,更深刻地,更优美地来看待这个历史的人物。

(屏显资料)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叶嘉莹

评点:这是第三次穿插叶嘉莹语录。纠正人们一般认识上的偏颇,让学生对苏轼有更加理性的、多角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师:好。让我们再来一次朗读,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把三字句读好,把“狂”字读好,把两个“射”字读好,把最后一句话的力度、高度读出来。“江城子”,读。

生齐读。

评点:这是第三次朗读指导——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这与前面的两次朗读指导形成一个系列,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层提高要求。

师:好,谢谢同学们。欣赏苏轼诗文有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一定要知道背景。第二,一定要细细地理解词的内容。第三,一定要从审美品析的角度,就是欣赏的角度来读它。这也是我们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三个层面的要求。

(屏显资料)

欣赏苏轼诗文的三个层面的要求

第一,背景知晓的层面

第二,内容理解的层面

第三,审美品析的层面

师:好,谢谢大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点:课后小结与前面“知”“意”“情”三个板块的任务要求相呼应,既形成了浑然圆融的课堂结构,又提炼出了古诗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可谓“升华”之笔。

总评:

余老师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诗词类文学作品教学的典范,它告诉了我们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背景知晓——内容理解——审美品析,同时,用“诵读”一线贯之。

“背景知晓”即为“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古诗词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诗词学习,有了关于作者作品的厚重的教学铺垫,才会使学生的学习少走或不走弯路,直入作品内容,把握要义,体味情感。

“内容理解”,就是在知道了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而能进行整首词的“翻译”,理解整首词的意思。说到诗词的“翻译”,有人认为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翻译的。这对于有一定诗词修养的人来说尚可,但就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比较难的诗词教学还是先译一译为佳,否则下面的审美品析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很难进行下去。当然,诗词的“翻译”也要像余老师的译文一样,力求“美感”才好。

“审美品析”,这是诗词学习的至高境界,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和蓄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托出这一环节最亮丽的“华彩乐章”。对学生进行审美品析的训练,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赏析文本,探究文本的价值之所在,这样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使阅读不再是阅读主体“被阅读”的心灵的压抑,而是成为一种跟创作者一样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再创造的享受,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之美,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余老师将“诵读”与体味、品析结合起来,每一板块都进行一次朗读指导,且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深入,这就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一举两得。

秦观:江城子 篇8

关键词:读者接受理论,诗词英译,许渊冲翻译,伯特华生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希望在文化上也“走出去”。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经典外译项目, 然而不得不承认, 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缺乏易于为读者所接受的好的译本的缘故, 不好的译本甚至使得原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只能走得远远的, 望洋兴叹。许渊冲的诗歌韵译在国内颇享盛名, 已被尊为“大师”“天才”, 然而其译文在国外读者的接受情况如何?同样是诗词翻译, 外国中诗英译者伯顿华生 (Burton Watson) 的译文接受情况如何?产生这两种读者接受度的原因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思考。许渊冲在《诗词英译可以走向世界》一文批驳了“只有英美译者才能真正译好中国诗歌”的论调, 然而所举实例大多都是某一个词的理解, 某一个字的译法, 而并没有就某一首完整的译作进行对比研究, 更不用说从读者整体评论的角度去思考。本文意在从读者接受的角度, 以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的两种英译本作为考查对象, 为古诗外译提供一种思路。

1 读者接受理论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了读者作为一个主体去接受理解作品, 而非被动地接纳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在文学批评中, 读者的个体对作品的理解接受情况是需要考量的指标之一, 应该受到重视。读者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 (Jauss) 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 所谓的期待视野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 会对阅读的作品有一定的期待, 这一期待与阅读者过往的阅读体验与记忆相关。“期待视野”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 过往对文体, 主题, 文本风格以及语言的审美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期待视野;第二种, 在过往的社会历史人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期视野。如果读者的期待视野与阅读时获得的实际体验一致, 读者便会继续阅读获得较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如果相反, 即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所传达的体验冲突过大, 读者不易理解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受挫, 或者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译出目的语文本并不意味着翻译过程的完结, 译者需看译文是否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如果译本不能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 则不能说很成功。要想产出读者接受度高的译文, 就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评价译文必须思考译文给读者带来较好的审美体验。好的审美体验让读者给出积极评价, 从而促进译作的接受与传播。

2 两种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

叶嘉莹先生称许渊冲的古诗韵译“音韵皆美, 情味悠长”, 然而笔者统计得出:在亚马逊 (全球最大的网络书店) , 许译作品有将近百种, 读者购买且写了评论的只有三本, 这三本分别是:Selected Poems and Pic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Collected Poems and Lyrics of Classical China, Book of Poetry, 评论四条, 避开市场推广等因素, 可说许译作品在国外市场接受度不高。有一位读者在Selected Poems and Pic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这本书下这样评论道:插图棒, 但翻译蹩脚, 押韵读来令人痛苦 (painfully rhymed) 。于中国读者, 韵译一直是值得称道许译作品特点, 外国读者却不买账。事实是, 当代英文诗歌早已经不视押韵为诗歌之必需, 而更多地追求语言自身的节奏。生涩的或为求押韵而押的韵读来必定不那么美, 无法达到许先生所期待的“音美”。总体而言, 读者对许译的接受度是比较低的。

而在伯顿华生的译本Selected Poems of Sun Tung-P’o下面,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正面的。这一本书下面就有五条评论, 而非近百本才四条评论。读者写道:“伯顿华生以其一以贯之的精湛技艺翻译了苏东坡这一小卷精彩的诗。”也有读者写道:“我实在喜欢苏东坡的诗, 诗歌中的意象鲜明, 抒情。我认为伯特 (顿) 华生译这些诗译得非常好”还有读者评论道:“华生给我的印象总是一个很好的译者, 他许多中国文学的翻译质量都很高, 值得一读再读。”可看出伯顿华生的翻译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3 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

笔者选择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试作分析。

许译:

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ad knows nought.T

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Her lonely grave is far, a thousand miles away.

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vey?

Revived, e’en if she be, oh, could she still know me?

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And frosted is my hair

Last night I dreamed of coming to our native place;

She’s making up her face

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

Each saw the other hushed,

But from our eyes tears gushed

When I am woken, oh, I know I’ll be heart-broken.

Each night when the moon shine

伯特华生译:

Ten years-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

but forgetting is hard.

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

cold thoughts–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

Even if we met you wouldn’t know me,

dust on my face,

hair like frost-

In a dream last night suddenly I was home.

by 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

you were combing your hair and making up.

You turned and looked, not speaking,

only lines of tears coursing down-

year after year will it break my heart?

the moonlit grave,

its stubby pines

读来最直观的发现是许译本字数比伯特华生的字数多, 意思却无更加清楚的传达。整体来看, 许译更像是十八世纪的诗歌, 读来不是很顺畅;而伯特华生的诗歌用语则是当代的, 读来更加轻松, 文字给读者清新之感 (freshness) 。伯特华生多用短语, 简洁有诗味, 而许译多用完整句子, 显得累赘, 不能让读者即刻感知 (immediacy) 。二十一世纪的读者不愿意读维多利来时代语言翻译过来作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为读者设置了二重障碍, 第一, 是翻译作品;第二, 语言与当代诗歌语言规范 (norm) 不同。

从细部分析, 如“不思量, 自难忘”, 许译为:“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Could the dead be forgot?”该译文有被动, 有词序的调换以求押韵, 读来十分拗口;除了句尾押韵外, 节奏感不强。而伯特华生的译文:“I don’t try to remember/but forgetting is hard.”用词简洁, 无被动句, 节奏感强, 读来朗朗。再如原文的“明月年, 短松岗”。许译为:

“Each night when the moon shines/o’er her grave clad with pines”

是为一句话, 分开为两行以求押韵, 而pines这一意象的修饰语“短”在译文中省去了。而伯特华生的译文为:“the moonlit grave/its stubby pines.”两个名词短语, 即把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简洁明析, 意象生动。语调与原文也更为贴切。

无论从整体分析还是细部分析, 可以说伯特华生的译文用语更加切近 (贴近) 英美当代读者, 意象更加准确生动, 节奏感更强, 语调的控制更好, 读者更易于理解译文, 从阅读译文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因此可以说伯特华生的译文确实略胜一筹。

4 结束语

虽然许渊冲的译文有可称道之处, 然而在对原文理解没有偏差的情况下, 以译入语为母语的译者产出的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 其读者接受度更高, 因此传播更广。

参考文献

[1]Burton Watson.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p’o[M].COPPERCANYON PRESS, 1994

[2]许渊冲.诗词英译可以走向世界[J].英语世界, 2015 (7) .

[3]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苏轼诗词[M].海豚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实验小学教学评估奖励制度下一篇:中国文人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