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

2024-08-17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共10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 篇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2)》教案教学

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二)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第 1 页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 2 页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第 3 页(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第 4 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分层

1.学习对象分层

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基础。在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前, 教师需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有所了解, 尤其是要重点了解学生对与本次“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充分分析后, 再进行分组。通常, 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学生分类老师不予公开) 。A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数学操作经验, 能在实际操作中总结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B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能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 进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等;C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 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活动。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层次后, 按ABBC搭配的原则组成四人小组, 以便于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学习。当然, 每次“综合与实践”课学生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要依照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调整, 并适时调换三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的工作,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每次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2.预期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 对A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要侧重使其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 并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而对于B类学生, 要使其能在老师具体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操作, 并借助操作去理解和提升已有知识, 从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求C类学生, 能模仿老师的实践操作过程, 夯实原有基础, 补上原有的知识缺漏, 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 在进行《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时, 我就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三层, 分别是:基础性目标 (即所有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 、普遍性目标 (即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提升性目标 (即少数学生可达到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迈进。

二、引导新知探究分层

1.质疑分层

在“综合与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中,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 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 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类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归纳总结时, 就要发挥A类生的作用, 启发所有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基础性的或者带有复习性质的问题上, 则把机会让给C类生, 夯实其基础知识。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在已经出示数位表, 并摆出数字1后, 提问:“你觉得, 老师还能用一颗棋子摆出哪些数?”这个问题就请C类学生进行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提示, 他在作答时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并能准确进行回答。其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掌握数的规律, 体会到个位上的棋子依次移到十位, 我又设计了一个追问:“个位上的这个‘1’跑到哪里去了?”并请A类生回答, 这类学生的头脑里马上就能把数的规律与摆珠子的过程结合起来, 理解数的特点, 因而回答时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指导分层

对于中下生,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和观察,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 重点放在巩固知识并了解规律。对中上生的指导, 主要是启发思考、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从旁协助。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学生第一次在数位表上体验有序摆棋子写数, 因此, 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对如何摆棋子写数进行直观演示, 学生通过尝试摆—优化摆法—看演示巩固最优摆法, 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 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摆法。又如, 在摆4个、5个棋子时,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序的摆法, 我就采用了同桌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操作, 使其能得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方面的提升。

三、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新知学习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合理地分类练习, 注意对难易程度、做题时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 着重于帮助C类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启发B类生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引导A类生发散性地进行知识拓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

在《摆一摆, 想一想》的练习部分, 我安排了三道题, 从给出所有棋子说数, 到给一个数猜棋子数, 再到只给个数猜棋子数。整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 从简单到复杂, 从正向到逆向, 既巩固了前面对数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又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之后, 还通过留下悬念, 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10个以上棋子摆数的不同情况, 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也提升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评价分层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 我常引导学生自评、生生及师生互评,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评价, 以优促短, 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信心和应有的责任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用4个、5个棋子分工合作结束后, 请学生通过“同桌互相检查, 对的画☆, 错的请你教教他”, 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借由好生带动薄弱生学习, 真正地达到“以生为本, 以生促生”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3

一、你看,已经抢先飞上了“算一算”趣味小擂台。她要和小蜜蜂们比一比,看谁的舞姿更美。

二、“我来啦!”瞧, 也爬上了“找一找”趣味小擂台。他知道自己的长处:找位置特别准确。

1.小狗的后面是(),梨在小狗的()面,小兔在小狗的()面。

2.从我们的角度看,足球的()边是西瓜,()边是小猫。

3.苹果在飞机的()面;飞机的下面是(),右面是()和()。

4.小猫在第1行第3列,飞机在第( )行第( )列,小狗在第( )行第( )列。

5.我喜欢的水果是(),在第( )行第( )列。

三、小朋友,我们也不能落后呀!快去“买一买”趣味小擂台,当个文具店的“小老板”吧!

1.乐乐带了5元钱,可以买什么?

(1)可以买:。算式是,找回 元。

(2)也可以买:。算式是 ,找回 元。

2.聪聪花了18元钱,他可能买了 。算式是。

3.玲玲花了10元钱,她可能买了 。算式是。

4.我有 元钱,可以买 ,应找回 元。

四、的动作真快,一转眼就跳上了“猜一猜”趣味小擂台,仔细地做了起来。

1.的年龄由5个十和7个一组成,它( )岁。

2.要找到82前面第4个数,这个数是( )。

3.用做成一个,的对面是( )。

4.右图缺了( )块砖。

5. 的只数等于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差,这个数是( )。

6.只数的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6, 有( )只。

7.新鲜的水果后面藏着什么数?

五、 姐姐已经登上了“画一画”趣味小擂台。她准备画出最好的图画,让大家瞧一瞧,请你也来画一画。

六、小朋友,“做一做”趣味小擂台最适合学了知识能灵活运用的你了,还等什么呢,快快动手吧!祝你成功!

育才小学一年级同学做好事件数如下表: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自测题》参考答案:一、1.略2.(最后一格) 92二、1.苹果前下2.左右3.上西瓜小兔伞4. 21325.略 三、略 四、1. 572. 783.☆4. 85. 896. 697.(1) 38404142(2) 101619(3) 407090100 五、1. 3:103:404:104:402.略 六、1.略2. 一(2)一(4)123. 2件4. 9件5. 42件6. 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小明起床吃早餐图,告诉小明要把吃剩的蛋糕带到公园去春游:桌上有12个蛋糕,当妈妈进来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明的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最好!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用数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看图列算式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能提出问题。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在于们生活中。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

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

13-4=15-6=17-9=14-7=11-5=

11-9=14-6=16-7=12-3=18-9=

2、看图填算式:?个

(学生动手摆算式)有15个

12-4=8

12-8=415-7=8

二、导入:

出示P20森林动物图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美丽吗?图上画的是哪里?

三、新授:

1、引导学生看图,准确叙述图意,并能提出问题。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如:草地上原来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小鹿?

2、谁能完整的把意思说一遍?(多指几个学生说图意)

3、那谁会列式计算?算式里的15、9和6分别指什么?

4、下面另外几幅图学法一样,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环保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生和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动笔填写空格。

四、练习:

学生自编应用题,其他同学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如:我们班组成学习小组,有两个组,一共有16个人,第一组有9个人,那么第二组有几个人?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十几减8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7减6减5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练习

2、限时口算

3、看图列式说算法。

二、整理发现规律:

1、18-9=15-8=15-7=15-6=

学生计算,请生上台计算。

然后说说最后两道题是怎么算的

2、己用小棒边摆边算。

3、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4、练习

(1)完成课本P22页第4--6

(2)同桌之间互相考考比比看谁算得快。

三、引导观察:

1、出示: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问:你们能从这个表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2、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找的规律。

3、用你们自己的算术卡片自己排出一个有规律的表。

4、展示学生排出是算术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第四课时:七巧板

(3)拼指定图形。

板书: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4-9= 5

11-9= 2 18-9= 9 17-9= 8 12-9= 3

第四课时:十几减8

第五课时 :十几减7、6

预习要求:

看一看课本第14页图中的内容,与小朋友说一说看懂了什么,试练习做一做的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7、6。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 篇6

表内乘法

(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

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 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

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 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并会求商

3.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知识基础

1.加、减、乘三种运算方法 并会熟练计算连加、连减

2.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

3.在学习乘法时 有了分东西的基础

认识了一份、几份、总数 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倍”的概念

单元知识网络图

例题的知识点 例1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例3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例4 体会除法的意义

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例5 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例1 教学求商的方法(被除数不超过12)

例2 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被除数不超过36)

例3 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例4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课 题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谈话导入 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 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 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 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

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 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 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 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总结:每份分的同样多 叫平均分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本节课的知识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

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来分”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交流 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来分”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 交流信息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 及时评价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 24里面有6个4 就需要6条船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平均分的问题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给大家说一说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真了不起

不但解决了租船问题 还能找到最佳方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熊在做什么?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 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

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 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到()个;(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 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 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 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 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本节课的知识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

小结:今天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就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 例4 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 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 发展符号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 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谈话

出示课件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 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 结果都是一样的

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放三支 每盘放得同样多 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 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

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 它就是“÷” 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 再上下各一点 横线要直

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a.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b.这是除号

“÷”表示什么意思? c.12÷4什么意思? d.分得的结果

每份是多少?3在哪儿呢? e.12÷4=3表示什么意思? 3.分一分 写一写 读一读

(4)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

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再读一读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

① 观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② 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吗? 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除号前面的数都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吗?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体会?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 填写算式 教师巡视

(3)汇报:说说每道除法算式的含义.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 请6名学生来抽卡

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 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 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 然后交流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 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 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温故知新

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谈话

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

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每4个竹笋放一盘”这句话什么意思?出示问题“能放几盘?”完整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活动中

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学习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1)能放几盘呢?谁来分一分?(2)汇报 展示分的过程

(3)我们刚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过程吗?20÷4=5(盘)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为什么这个意思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7)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0÷4=5 谁来读读这个算式?

(2)谁知道这三个数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除号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数 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

(3)在这个算式中

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4)12÷4=3中

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话说也可以指图说明)(5)谁来说一说

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思考:看看例4和例5 小熊和熊妈妈分竹笋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同学们学得很好

如果我们把 例5改成“每5个放一盘

能放几盘?”你们还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法指导:如果有困难 请你们摆一摆手中的卡片 帮助自己列一个算式 同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并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2、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讨论与总结

①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用被除数除数等名词来说)

②被除数都是12说明什么? ③除数越来越小 说明什么? ④商怎样变化 说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3.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 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 叙述平均分的要求 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圈好后填写算式

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 分成几份 也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课 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 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 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乘除法的关系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

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猴妈妈有12个桃子 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 每只小猴子可以分几个?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一)教学例1(1)用乘法口诀求商

1.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 交流方法

2.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 那该怎样想呢? 3.学生交流想法

(探讨求商的方法)

a.读算式12÷3=4 设问: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个商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 画一画

b.展示算法

(1)12-3=9 9-3=6 6-3=3 3-3=0(分桃子)

(2)用学具分成4个3.(分桃子)(3)3+3+3+3=12(数猴子)(4)想:三()十二 商4(想结果)c.比较选择 理解算理

(1)我们想了这么多办法帮助猴妈妈解决了问题 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种办法呢?为什么?(2)结合这个具体问题说一说 为什么可以用这句口诀来求商呢?

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d.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二)教学例1(2)用乘法口诀求商

1.这幅图还可以这样看: 出示: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 每只小猴子可以分几个? 2.自己读题目 列出算式

3.汇报:12÷4=3

12表示什么?在哪看到了?4呢? 4.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四十二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比较两道例题

提升学生思维:从刚才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结果不相同思路相同)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自己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然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0÷2= 12÷2= 8÷2= 10÷5= 12÷6= 8÷4=(1)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2)交流汇报

看来

用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 说说图意 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 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乘除法关系进一步理解求商思路 掌握求商方法 正确求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

a.每行栽4棵 栽了6行

一共栽了多少棵? b.一共栽了24棵 每行栽了4棵 可以栽多少行? c.一共栽了24棵 栽了6行

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

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 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 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景 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看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 每组几人?*每组5人 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

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 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

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的学习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四、设计有效测试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 引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 题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 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

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 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

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观察情境图 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

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 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学习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

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 题 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

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

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 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 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分组进行口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

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都用除法计算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

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 评价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教学教案 篇7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篇8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扶放结合,认识规律。

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1.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看一看: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

(2)想一想:这些图片漂亮吗?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页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

(1)说一说: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3)小结。

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

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3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再进行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知。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1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篇10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__,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学生回答。

③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X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2

一、捆小棒

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搭积木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有几瓶牛奶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四、有几棵树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五、买铅笔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通过创设“过生日”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愤宽松、活跃。在计算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

六、跳伞表演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七、美丽的田园

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一入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光看一张图提问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智慧老人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几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接下来的学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领会左和右,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的手?(手)

1、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师:坐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桌说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帮忙,来辨别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音乐、游戏情境,以谈话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

在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学生找,点到名的同学请站起来)

第一排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从右数第3个孩子是谁?

从左往右数第5个孩子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边动手操作边用语言表达,说与做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成功中感到喜悦。】

三、整理应用,内化提高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能辨别左右。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

课件展示课本13页第六题练习题。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听取信息)

2、师:小蚂蚁的问题解决了,可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老师举起左手,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同桌互相说说。

请学生面对面,都举起右手?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课本13页练习:生活中的左右

师: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走楼梯时靠哪边行走!靠谁的右边?

我们很快就要成为少先队员了,行队礼时应该举哪个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既强化了新知,有提高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课虽终而趣尤浓。]】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

上一篇:网页设计配色应用实例剖析黑色系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