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共12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1
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上课时间 2.7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一页的例
1、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 3分钟
活动流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预习
反馈
合作
探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下列题目 请学生解答)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 实际造林24公顷
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五(1)班有男生25人 女生20人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 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 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 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
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 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
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 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 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 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 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 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 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 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四、指导完成“练一练”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
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 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 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
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今天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你的同桌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进行交流 重点说说数量关系
学生画好后
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巩固
练习
(1)建造一个游泳池 计划投资100万元 实际投资80万元
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2)建造一个游泳池 计划投资100万元 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20万元 节约了百分之几?
(3)建造一个游泳池 实际投资100万元
比计划投资节约20万元 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读题后先独立思考并列式 然后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同桌间互相查看解答情况
拓展题
(1)爸爸买的股票“中国石化”上周五收盘价是20元 本周五收盘价是24元
“中国石化”本周上涨了百分之几?(用两种方法解答)
(2)从南京开往淮安 甲车行了3小时到达 乙车行了4小时到达
甲车速度比乙车快百分之几?
教学 反思
?? ?? ?? ??
八滩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稿纸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2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 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做到读中有思考。
2.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 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 梳理脉络, 呈现课文脉络图:
3. 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 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 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 这三个事例中, 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 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交流感受, 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 研读相同点
1. 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 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书中列举的三件事, 来自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人物, 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 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 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 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 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事例中, “?”和“!”各指什么呢?
3. 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 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 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波义耳, 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 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 (引读第2段) 。
4. 科学史上, 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 研读不同点
1. 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 同桌讨论, 完成合作学习单。
2. 像本课这样, 先提出鲜明的观点, 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 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 (先找到论点, 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 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 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 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 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也是冒险精神, 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 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 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 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 突然一道闪光掠过, 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 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 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 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四) 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 科学并不神秘, 关键在于见微知著, 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 关键在于找到论点, 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 作为一篇议论文, 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 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 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 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 应在形式上多用力, 只阅不够, 要好好地读。——夏丐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 从形式上看, 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 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 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 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 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 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 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 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 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 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 不缺位, 不越位;“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 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 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 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 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 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 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 走向文章的深处, 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 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 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 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 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既然有比较, 便必然有探究, 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 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 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开阔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 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 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 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 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 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 即阅读别人的文章, 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 感情可以这样抒发, 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 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 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 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 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 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 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3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教学方法
阅读式、讨论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课件出示)古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图片,学生欣赏。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
2.今天我来学习《为学》,解题。(课件出示)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新授
1.介绍作者的简单情况。(课件出示)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2.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2)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3)三读,订正读音。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课件出示)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横线词的意思。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贫者语于富者曰: c 吾欲之南海,何如? d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e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f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g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三、练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课件出示)()()()()()
鄙人有恃无恐僧侣似乎支吾 .....2.写写词语的意思。为学:()蜀:()鄙:()语:()南海:()何恃:()钵:()去:()顾:()
3.说一说课文告诉我什么道理?
四、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五、作业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
为学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5
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2课《空城计》教案第一课时
22、空 城 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6
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2)、会对图片进行简单排列。
(3)、使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摆、涂等活动,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2)、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充分体验、感知规律就在自己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找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认识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按一定的要求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教学准备:
第 1 页
1、课件
2、各种平面图形,白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今天,光明小学的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到他们的班里去参加联欢会,可是去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小朋友们给我们出了几道题,答对了,才能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1)出示一组笑脸,笑脸的颜色无规律。学生猜出来的答案各种各样。
(2)出示一组按照颜色规律重复出现的笑脸,请学生猜一猜。
为什么刚才你们会猜出这么多答案,而现在却马上就猜到了呢?
这串笑脸是按一红一绿的顺序重复出现,我们就说这串表情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跟老师读一下: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恭喜同学们,都答对了刚才的题目,现在我们进到了光明小
第 2 页 学的教室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2、观察提问:
(播放动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啊,原来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播放音乐,学生跟随着音乐一起唱《幸福拍手歌》)3、发现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按一定的顺序一直排下去,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重复)的?说给你同桌小伙伴听一听。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说,说到哪种事物幻灯片就相应的出现。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先来看看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运用课件,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它们是哪几个在重复出现?)
再来看看彩旗和灯笼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生汇报。彩旗、花、灯笼都是按颜色有规律排列的(板书:颜色)小朋友们在唱歌跳舞,他们的排列是怎样的?生:一男一女排列的。
他们是按性别排列的(板书:性别)
第 3 页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三、操作中深化规律 1、帮老师摆一摆:
例3: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请看,老师这有两组图形,可是没摆完,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小组讨论: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想一想空白处该什摆什么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帮小兔涂一涂(例2):
(1)看到同学们回答的这么好,有一只小动物也着急了,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有几个图形没有涂颜色,你们能帮小兔涂上颜色吗?(电脑出示例2)
汇报: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说一说空白图形该涂什么颜色
小结:看来,我们只要掌握了排列的规律,很快就会涂好的。(2)做一做:我们再来看几组图形。这里有三行图形,请大家先思考: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想想:每组中带有问号的图形涂对了吗?该涂什么颜色?
3、考眼力
课件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猜猜问号处应该是什么物体。
第 4 页 学生猜的同时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排列,是怎样排列的?
4、创造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你们。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利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或画一画创造出一个规律吗?(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先示范一个)(1)请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放在桌面上。(2)请大家注意听老师的要求:一会儿小组内同学一定要团结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进行创造,然后跟你们成员说一说你的规律。每组要摆出或画出两种不同的规律,教师巡视,选择几个比较特别的演示给其他学生看,并说说他的规律。如果你们继续摆下去,应该是什么呢? 小结:大家很善于研究,小组合作的非常好!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我们来表扬下自己。(学生齐拍手,打出有规律的节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节奏打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棒。你们瞧,连声音都可以有规律呢。那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节奏拍出有规律的掌声吗?我们来试一试。(XXXXX)(XXXXX)(XXXX)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按照规律排列的事物呢?想一想,在生活中,在你们的身边还
第 5 页 见过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生自由发挥举例说明。
五、小结
师:这节课给你们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规律,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做个细心人,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更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们能创造出更多的规律,当一个小小发明家。好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按()为一组的顺序重复出现 一红一黄 一红一绿颜色 一红一紫 一男一女性别
一女一男
正方体、圆柱形状 声音 动作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7
第4课时 数的运算(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正确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5.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六年,已经学习了几级运算?几种运算?还记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讲授 1.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5400-2940÷28×27 [893471-)] 164教师:这是两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题,说说这两道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复习简便运算: 课件出示:
3.87+2.99 75.2-19.8 10.47-5.68-1.32 5.39-2.88-1.39 4.37++0.63+ 1.25×72 38×56+44×38 94×101 提问:把简算的式题进行分类,怎么分? 学生分类后汇报,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1)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运算。3.87+2.99 75.2-19.8 =3.87+3-0.01 =75.2-20+0.2 先让学生说出简便方法,教师再总结:像这类题目简算的时候一般先加上或减去整数,多加了几就减几,多减了几就加几。1878(2)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指名说出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板书:a+b=b+a(a+b)+c=a+(b+c)计算下面的题。4.37++0.63+
指名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提问这样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凑整)
(3)根据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性质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a-b-c=a-c-b 学生做下面的题:
10.47-5.68-1.32 5.39-2.88-1.39 一人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为什么要把后面两个数加起来?(凑整,也就是必须在能凑整的情况下才能用这个性质,否则就弄巧成拙了。第二个题目交换位置也是为了凑整,所以一道题到底怎样计算简便还是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特征,再选择适当的性质来计算。)
(4)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说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 a×b×c=a×(b×c)(a+b)×c=a×c+b×c
1.25×72 38×56+44×38 94×101 1878教师:这三道题各应怎样简便运算?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说说你的理由。
1.25×72 =1.25×8×9
(算式中有125应想到8,因为125×8=1000,乘积得整百整千的数,算起来方便。)
38×56+44×38 =38×(56+44)
(两个不同的因数相加组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这样计算起来简便。)94×101
=94×(100+1)=94×100+94×1
(一个因数接近整
十、整百,拆成和或差的形式。)
(5)教师:我们已经回顾了加法、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除法又有哪些运算性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为0): 板书:
a÷(b×c)=a÷b÷c a÷(b÷c)=a÷b×c 3900÷(39×25)5700÷(57÷9)
先让学生利用性质进行计算,并请两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3900÷(39×25)5700÷(57÷9)=3900÷39÷25 =5700÷57×9 =100÷25 =100×9 =4 =900 3.课件出示。
例1:计算:4×4
让学生观察这道题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提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在计算时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57
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分两个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复习四则运算,第二阶段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旋转。(教科书第5页的例
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2、问: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3、师: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4、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生活中的平移。
(1)师: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2)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3)学生体验一下平移。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认识生活中的旋转:
(1)师: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2)“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3)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3、学习例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9
时间: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4页《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试一试
(一)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后交流
引导:(1)你是怎样通分的?
(2)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2、试一试
(二)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题 森林医生:
3122355111 1073341271414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判断
2、出示第6题
解方程,题见课本P4。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小结格式与方法
3、出示课本第4页第8题。估一估,连一连。题见课本P4。
4、出示课本第4页第7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题见课本P4。
5、读一读课本第4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物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1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抽屉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方法】
1.借助学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2.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3.引导学生构建解决抽屉原理类问题的模式:明确“待分的物体”→哪是“抽屉”→平均分→商+1
4.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小组捆绑,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5.师生课前准备:①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②学生记录自己是哪一个月出生的。③教师准备1副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用一副牌展示“抽屉原理”。(师生合作完成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客串一下魔术表演,想见识见识吗?请全班同当老师的助手,每一个小组有一副牌,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去掉两张王牌,剩52张,现在用它变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猜花色”。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人随意抽五张牌先反扣在桌上。我猜,每位同学的手中至少有两张花色是相同的。是这样的吗?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翻牌看看,老师猜得准么?生:猜对了。
生:猜对了,给点掌声吧。老师为什么猜的那么准,想知道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相信你们认真学习后,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一个魔术展示了在生活里“抽屉原理”问题中的一种,勾起了学生对这个魔术很好奇心,为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活力。)
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建立明确的目标,就会引起师生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引起对某类知识,某种能力的强烈注意。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省力地完成“三个维度”的目标,最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
师:为研究这个原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
生:小棒和杯子(板书:小棒、杯子)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小棒和杯子做几个有趣的数学实验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第一步: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请看大屏幕:
师: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请小组的同学摆摆看,在动手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组摆一摆,要求将小棒全部放进去,允许某个杯子空着。
②边摆边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1表示小棒,用0表示杯子(画一画)看看一共有几种摆法?
师补充:每个组要认真记录不同摆法。希望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愉快,开始
2.汇报展示
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师:大部分学生都摆完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
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成果。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400310
220211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摆放的顺序不一样,但是同一种放法)
师:老师欣赏这组同学的操作步骤,按一定顺序,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还有别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3)引导观察,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4种方法,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师:是的,这4种放法,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1组:……(可能会出现不同发现)
2组: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总会有一个小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强调至少!总有
师:说啥?再说一遍。
生:……
师: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鼓励每个小组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只有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对抽屉原理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师:再次观察四种方法,哪种方法能直接得到这个结论。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引导平均分)
师:关于平均分有没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的至少有2根小棒这个结论。
(二)第二步:研究5根小棒放入4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课件出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再往下继续研究,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猜测: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不管怎么放,肯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师:对不对需要实验验证,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一一把所有摆法都列举出来吗?用什么方法操作验证这个结论对错就可以了。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了。
师:咱们试试看,小组合作交流,用这种平均分的方法操作验证,并像黑板上那样记录在学案里。
2、展示摆法,引导观察发现: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分享一下?
生:5根,每个小杯子放一根,剩下的一根放在其中的一个小杯子。(实际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一样的,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板书:平均分)
课件演示
师:,既然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吗?
生:5÷4=1……1
师:能解释算式里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5表示小棒数,4表示杯子是,商1表示平均每个杯子放进1根小棒,余数1表示还剩1根小棒。
师小结: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先平均分,余下1根,不管放在那个杯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
3、学以致用---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
课件出示:把7根小棒放进6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根,。
100根小棒放进99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根。
师:这么大的数字,同学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小棒的数量与杯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还要操作验证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在展示汇报时学生要说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4、引导学生知识点小结:
师: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放进的小棒数怎么算,你用谁加上谁就是我们想要结果?
生1:平均分
师:刚才他这样分,是怎么分的啊?(强调:“平均分”)
生2:商加余数(在这里老师不作过多解释,
生3:商加1表明持“待定”态度)
(三)第三步:研究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质疑:提出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师:研究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如果小棒数不是比杯子数多1,而是多2、3……结果还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接着探究:
1、课件出示: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在小组内摆一摆,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来,开始。
2、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边摆边说)
生1:我认为至少有3根小棒,因为把5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杯子,就还剩2根小棒,所以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3根小棒。
生2:我认为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我是先把3个杯子里各放1根,这样就还剩下2根小棒,我再把这2根小棒分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至少就是2根小棒了。
师:他们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先平均分掉3根,没问题吧。那这剩下的2根小棒该怎么分,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根小棒?
生:剩下的2根小棒分开放,才能保证至少。
师:同意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5÷3=1……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直观演示,很容易的就能理解是“商+1”还是“商+余数”的问题。)
2、深化研究、得出结论:
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你的想法,并完成表格。
小棒(根) 杯子(个) 算式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根小棒
7 4
9 4
15 4
4、汇报交流:怎么想?怎么算的?
5、引导发现得出结论
师:我们刚才研究这么多种情况,大家仔细观察算式,想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应该怎样求?
生:应该是商+1,不是商+余数。
全班交流(板书:“商+1”)
教师重点强调是“商+1”还是“商+余数”得出的答案。
小结:我们把小棒尽可能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
小结并板书:不管怎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1)根小棒。
7、了解抽屉原理。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发现的原理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被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发现了,请看大屏幕:
学生读资料。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小棒和杯子的实验中,谁相当于抽屉(鸽笼)?那小棒就可以看作是被放进抽屉的物体(鸽子)。
师: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如果m÷n=b---c,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多少个物体?---板书:b+1个
生:m÷n=b……c,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b+1个物体。
三、联系生活、运用原理
1.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魔术“猜花色”。能用今天的知识来来解释吗?谁为抽屉?谁为物体?
过渡:运用今天所学的抽屉原理的知识,你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啊?(能)有没有信心?(有)我们来试试。
2、(夸一夸本班同学)我们班有()名同学,至少有()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呢?怎么想的?
3、(知道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我们山城中心小学有2188名学生,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四、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中,我们一起来经历了与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一样的伟大发现过程。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相信你们会运用今天所学的抽屉原理去解决生活问题!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小棒杯子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物体)(抽屉)(至少数)
432
5÷4=1……12
5÷3=1……22111100
7÷4=1……3211110
9÷4=2……1311110
15÷4=3……341111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 篇12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答。
2、第1题:
64+3 76+20 30+59
64-3 76-20 59-30
先学生直接写得数,再集体订正
比一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2题:
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片叶子上的数相加算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同桌同学互相练习、集体交流。
4、第3题:口算
46+20 3+54 69-8
77-60 10+78 95-70
55+2 48-6 34+50
要求学生在2分钟之内完成,并要求做完后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进行表扬。
5、第4题:
在○里填上“>”“<”或“=”。
87-30○87 2+26○26+2
52+40○52+4 4+35○35-4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批改。
6、第5题:
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67 99 41 50
- 26 -72 +48 +19
86 22 55 6
- 4 +33 -32 +62
同桌两位学生互相说说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然后指名学生说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学生再计算。
二、布置作业
用竖式计算。
47+2 34+54 79-65 48-3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08-09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10-21
二年级下册《学棋》第一课时教案11-13
一年级下册《识字6》第一课时教案08-20
七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10-16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08-2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05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06-21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