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就业登记

2024-08-15

青岛就业登记(通用7篇)

青岛就业登记 篇1

《青岛市建设工程材料登记备案证》(新办)

提交资料目录

一、《青岛市建设工程材料登记备案申请表》(sjcb.qingdao.gov.cn下载盖红章);

二、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双方)和注册商标(盖红章);

三、委托书(sjcb.qingdao.gov.cn下载);

四、产品执行标准;

五、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施工工艺要求,检验、调试、验收方法和标准,保管使用安全措施等资料;

六、国家及省有关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产品鉴定证书、省级卫生许可批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进口产品应有生产国或地区权威机构的产品质量鉴定证书及相关的报关资料;

七、提供建设工程材料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有效期三个月);

八、承诺书(sjcb.qingdao.gov.cn下载盖红章);

注:以上资料装订一套,其中第二、六、七必须提供资料原件进行核对。

青岛就业登记 篇2

青岛市大学生就业微信平台, 共设置微平台、微服务、微就业3个模块, 具体服务内容涉及实名登记、档案查询、社保查询、岗位配置、人才储备、就业政策、创业扶持、三支一扶、见习培训等15个子模块。这一平台通过信息查询、群发推送、智能回复等形式, 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创业通知公告、业务流程、招聘求职等信息资讯, 提供在线答疑、业务咨询、岗位推介等个性化就业创业服务。

据了解, 青岛市大学生就业微信平台利用移动信息技术,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全天候、一对一、点对点的自助式服务, 提供全新的“掌上就业”服务, 更好地满足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使用手机点击实名制登记, 可直接录入个人信息。各级就业部门根据毕业生登记的求职信息, 提供一对一的岗位配置和培训等就业服务。同时, 毕业生输入个人基本信息, 可查询个人的档案去向, 随时掌握档案流向, 改变了以往到现场或拨打电话查询的模式, 实现了自助化办理业务。

青岛就业登记 篇3

关键词:公共就业 ;就业失业;实名登记

就业失业实名登记是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十八大有关就业工作总目标、总要求、总方针和总基调的重要举措,是分类推进和提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工作提档次、上水平的重点和抓手来推进。截至目前,制度建设完善、经办流程规范,横向到边,含括信息采集、信息复核与更正、系统录入、章证管理、监督考核,纵向到底,贯通市、县、镇街和村居四级经办服务机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体系在我市基本建立,有力的促进了各项就业人才服务业务的开展。

二、就业失业登记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氛围基础良好

上面有政策、群众有需求、基层有条件。一是充分认识建立就业失业实名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意义。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明确要求“要健全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我市连续两年将该项工作纳入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县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宣传到位,单位及群众认同度高。《就业失业登记证》不仅是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状况记录的载体也是享受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和失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证。三是基层基础条件好。我市对于基层平台建设始终坚持系统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推进,从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二)制度体系完善

一是加強了制度建设。研究出台一系列制度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失业登记范围、业务经办流程及市、县、镇街及村居四级经办职责。二是市县组建成立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实现了人员、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形成了工作合力。

(三)借鉴经验、选树典型

一是借鉴先进地市经验。组织相关业务科室人员进行专项考察,重点对制度设计、信息系统设置、经验做法进行系统学习。二是挖掘总结本地经验,选树先进典型。按照季度通报有关规定,结合调研结果,对业务开展较好的五个镇街进行了通报表扬。

三、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办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级经办机构或平台都不同程度存在经办力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人员数量少、业务不熟练且变动频繁。原因有四:一是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编制、人员及经费管理等权限在镇街人民政府,县区人社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人员岗位等受镇街内部机构整合和人员调整影响较大。二是所承担的业务工作量大。调研中发现,有的镇街业务对应县区人社局、卫生局、民政局等众多科局。三是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中“三支一扶”或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大学生占比例较大,因其年龄小、有学历,流动能力和流动性较强。四是业务培训跟不上,也没有建立一套轮岗交流、师带徒、签订责任书等形式的良性的业务交流传承和制约机制。

(二)职责权限有待进一步下放

一是受传统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影响,担心放权、不想放权,主观认为镇街不具备工作条件。二是受“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等考核指标影响,将部分应下放的权限收紧管控。就失业登记职权有待进一步下放。

(三)经办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在:一是超范围打印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单纯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或申领培训补贴等业务登记打印证件。二是基础信息登记不准确,重复录入,调研中发现有的登记人员常住地址信息重复录入达5次之多。三是受镇街机构改革影响,站所的名称、经办印章不统一。县区间、同一县区不同镇街的名称都不同,有的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有的叫便民服务中心、有的叫劳动保障事务所。

(四)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完善

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信息系统问题。一是系统繁多,且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镇街一级有劳动监察、劳动99、基层平台、居民养老等多个信息系统,工作人员操作难度大。二是UK权限设置不科学,多数没有明确到个人。三是多数镇街用VPN连接内网,速度满且不稳定,影响工作效率。

四、下一步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严格政策

进一步实现职责权限下放、工作重心下移,严格登记、发证经办职责和证件办理审批程序,严控登记及证件发放范围,努力在2015年底前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录入的全覆盖及就业失业分类管理服务的目标。

(二)规范管理

协调镇街明确专人负责,及时申请经办UK,并科学设置UK权限;加强设备设施管理,确保齐全配套、完整能用;积极协调解决网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培训

建立基层业务经办人员培训制度,纳入县区学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政策、系统操作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培训。

(四)强化督导

青岛就业登记 篇4

(青工商企发〔2012)35号)

为提高全系统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资企业”)登记管理的规范、统一,减少潜在职业风险,更好地服务外资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总局、省局出台的各项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以下意见,请执行:

一、外资企业的核准登记权限

(一)外资企业实行审批制,青岛市商务局以及各区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是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的法定审批机关,工商登记机关依据上述机关的审批,按照分级审批、对等核准的原则,办理外资企业的各类企业登记。

1、各授权局负责受理、核准登记本辖区内区(市)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审批的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事项。

2、未授权局受市局委托,负责对本辖区内区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审批的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事项进行初审,其核准登记由市局负责。

3、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区的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事项,由市局外资处派驻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审批大厅负责受理核准。

4、对由青岛市商务局审批的各区(市)外商投资事项实行登记委托制。按照一案一委托的原则,在初审登记后,核准登记前,由各区(市)授权局向市局报送申请受托函,市局根据情况,可将核准登记权限委托授权局。

5、其他各类外资企业登记权限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授权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青工商企发〔2008〕29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全市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事项,由市局行政审批大厅负责受理核准;市局注册局外资处负责代表机构的报告的网上初审。

二、外资企业名称核准

(三)外资企业名称实行市局统一核准。投资者或企业可委托或指定代理人通过外网申请或现场内网申报的形式,申请核准拟设立、变更的外资企业登记名称。

(四)市局负责核准冠“青岛、青岛市”行政区划的外资企业名称。对冠“山东、山东省”、“中国”和免冠行政区划的外资企业名称,可由企业在各辖区工商登记部门内网申报后,凭市局出具的拟核准意见,企业可自行或委托工商部门协助到省局、总局外资企业登记部门申请核准。

(五)冠“山东、山东省”行政区划的外资企业名称,注册资本需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冠“中国”行政区划的外资企业名称,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000万元人民币;

免冠行政区划的外资企业名称,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

(六)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服务企业名称中出现表明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各类新兴用语;允许以外商国际知名商号作为名称字号,或以不宜译成中文的外商商号、姓名作为字号中使用外文字词。外商投资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可以不受企业名称四个组成部门依次排列顺序的限制,可以将行政区划加括号放在字号之后,组织形式之前。

三、投资者主体资格审查

(七)境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1、境外自然人应提交经与原件核对一致的护照作为其身份证明文件,且该护照业经我国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并办妥签证和入境手续;对没有办妥签证和入境手续的,应以经公证认证的该国有权部门签发的文件作为其身份证明。

2、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自然人只需提交经确认与原件一致的香港、澳门地区居民身份证和相关的入境手续复印件;中国台湾地区的自然人居民以《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简称“台胞证”)为证明。

3、以上规定仅适用境外自然人(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作为投资人股东来华投资设立企业或者担任拟设立代表机构首席代表、代表时,提交的自然人主体资格认定文件,不适用对外商投资企业中担任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等境外人员的资格认定,兼任股东的除外。

(八)境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主体资格证明

1、境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应经其本国主管机关公证后送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如其本国与我国没有外交关系,则应当经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再由我国驻该第三国使(领)馆认证。某些国家的海外属地出具的文书,应先在该属地办妥公证,再经该国外交机构认证,最后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2、香港、澳门地区的非自然人投资者应当按照中国委托公证人管理的相关规定,提供由当地公证机构出具的主体资格公证文件证明,并经司法部派驻当地的机构签章转递后方可使用;台湾地区投资者(不含自然人)的主体资格证明,可凭经与原件核对的投资主体资格开业证明复印件等有效材料直接办理登记,无需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

(九)香港委托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要求

对香港投资者的法人资格审查的公证文书中,应至少提供以下必附件:

1、公司注册证书;

2、商业登记证书;

3、公司董事会书面决议(包括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在中国境内/地设立/企业,委派/人为企业的董事(董事长)、/人监事、授权/人为有权签字人等内容);

4、根据具体情况可附香港公司周年申报表和法人成立表格等其他证明文件。

四、登记材料的审查

(十)外资企业章程的审查

章程是企业的根本大法,外商投资企业应按照《公司法》、外商投资“三法”的规定,制定符合本企业组织形式和实际情况的企业章程,应引导企业避免或全部照搬规范样本,登记部门应承担审查企业章程的责任。

1、外商投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1)中外合资企业设立的董事会是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长是合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2)中外合作企业设立的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是合作企业的权力机构,董事长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3)外商合资、外商独资的有限公司以及外商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是股东会或股东,有限公司可设董事会和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

2、外商投资企业董事的人数、产生与任期

(1)中外合资企业董事会的人数构成由合营各方协商,不得少于三人,由合营各方委派和撤换,并在合同、章程中确定,董事的任期为4年。

(2)中外合作企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由合作各方自行委派或者撤换、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

(3)外商合资、外商独资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为三人-十三人(执行董事除外),产生方法和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

3、外商投资企业的监事(会)

监事制度是《公司法》强制要求设立,根据法律适用原则,所有类型的外商投资公司应当设立监事制度,而对于监事制度的组织形式(监事会还是监事)、产生方式(选举还是委派)、任期、职权等具体事宜,可以由公司章程根据各自公司的情况进行规定。对于2006年1月1日前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公司,如果涉及修改章程,则报审批机关批准的同时,一并增加设立公司监事的内容,报登记机关备案。

4、企业章程由股东盖章或者本人签字后生效。自然人股东委托他人代签的,应提供经过公证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中应注明委托的权限、事项、委托期限等内容。

5、企业变更登记事项涉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应提交经过公司权力机构出具的修改公司章程的书面决议,决议应根据公司登记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由股东或董事签字盖章,并向登记部门提交由本企业盖章认可的章程修正案。对此前已多次修改章程的企业,企业应在提交章程修正案的同时,提交由企业盖章认可,经过修改后的章程全本备案。

(十一)登记材料盖章和签字的审查

1、如果在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出具的外国企业主体资格公证认证材料中,证明某人为该外国企业的代表人(根据国情区分不同的叫法),则该人即可认定为有权签字人。如果公证认证材料中未说明外国企业的代表人,可以初次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时,代表外国企业签字的人,作为有权签字人,如果外国企业有公章,可结合有权签字人签字同时使用。应尽量避免外国企业公章单独使用。

2、香港地区公司对外出具文书是以盖公章还是签字为准,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对文件的有效性来说,重要的是签署者是否具备妥当的授权。对香港公司出具的一切签字文件,应重点审查相关的股东或董事会决议是否具有有权签字人的授权认可。应避免香港公司公章的单独使用,但如果签字与盖章结合使用,证明效力会更强。

(十二)签字笔迹的审查

对有权签字人或法定代表人在登记文书中使用不同的签字笔迹,造成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审查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比照企业设立登记时使用的签字笔迹,要求签字人按照最初留存笔迹重新签字;

2、让签字人提供笔迹使用说明,证明现有签字为本人亲笔签字,并让见证人签字;

3、让签字人到场,现场签字,受理人员在受理意见中说明。

(十三)外文翻译件的要求

对登记材料中以外文形式出现的文件、证明材料,需要翻译成中文的,应把握以下几点:

1、对相对重要的文件,例如外国投资者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公司章程、外国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外国企业主体资格证明,应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并附翻译机构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2、对上述其他以外的文件可由登记注册指定代理人或其他翻译人翻译,翻译件上须附翻译人签字认可和翻译人身份证复印件。对由指定代理人以外的其他翻译人翻译的,还须提供翻译人本人的外语专业资格证书;

3、对某些外文文件随附的中文意思表述,只要有出具部门和人员盖章,签字的原件,可免于提交翻译件。

(十四)商务审批部门批文到期的确认

对已超期的批文应经原审批机关予以确认并由企业做出合理性书面说明,在此应把握以下几点:

1、对于批文超期的,可由原审批机关在原审批文件上加盖公章,证明该批文继续有效;

2、对因事权下放至区市级商务审批部门批文的确认,由原审批机关确认;

3、应核对审批文件与批准证书的内容是否一致、有误。

(十五)验资报告的要求

1、根据国家总局《关于调整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书式的通知》规定,外资企业设立中,取消验资报告有效期为90天的要求;

2、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公司变更实收资本“应当自足额缴纳出资或者股款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

3、验资报告附件中应附银行询证函,附件中应附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复印件。

五、经营范围的审查

(十六)外资企业的经营范围由登记部门根据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和批准证书依法核准,涉及经营前置审批许可的经营项目,应向登记部门提交前置审批许可证明后,经依法登记后方可经营。外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应经审批机关审批后,登记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十七)外资企业经营范围应严格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经营项目的规定执行。登记部门在受理核准合资、合作企业变更为外商独资、外商合资企业时,应着重审查其现有的经营范围是否符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对不符合目录要求的,督促企业重新到审批机关办理审批。

(十八)关于筹建期登记

对从事制造、加工等生产类、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基础类以及尚未取得经营项目前置审批的外资企业,在设立登记时,允许在经营范围中核准有效期为一年的筹建期登记。具体用语表述为“筹建……项目,未经许可并办理变更登记前,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筹建期限至/年/月/日。”

筹建期满,原则上不再续期,确有必要续期的,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企业在筹建期内已开展筹建活动,资金已注入,注册资本已按审批规定到位;二是因客观原因虽未开展筹建活动,但实收资本已全部到位;三是经营项目前置审批机关已批准;四是对企业筹建期内未开展筹建活动,注册资本未按审批规定到位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强制其退出市场,督导其办理注销登记。

(十九)关于提交消防审批

依据《消防法》、《山东省消防条例》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11 〕24号)的规定,消防审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公众聚集场所;二是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建设工程。

1、应将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审批作为工商行政许可审批的前置。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2、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建设工程应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消防验收合格文件,作为投入使用的证明。

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外资企业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在设立之初并不具备生产条件,需要随着资金的投入,完成建设工程,达到生产、加工和经营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外资企业登记中,对涉及建设工程的消防前置,应把握在企业未达到正式生产、经营条件之前,先核准筹建期登记,待企业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以后,凭消防部门出具的有关文件证明,变更正常的经营范围。(二十)关于提交环保证明

按照环境保护等各项法律法规,结合省局登记注册部门的规定,一是从事生产、加工业的企业,除了生产、加工计算机软硬件,加工、裁剪服装不需要办理审批以外,其他一律需要环保审批;二是公共场所中的餐饮、洗浴经营除应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卫生证明外,也应取得环保许可;三是洗染业和污水处理业应取得环保许可。

六、营业执照期限的核准

(二十一)对外资企业营业执照起止日期的核准,在企业实收资本未全部到位的两年期限内,应与企业经营期限登记加以区分:一是企业经营期限为审批机关批准的企业经营期;二

是营业执照的首次起止日期为核准之日起至审批机关核准的首次出资到位截止日期,首次出资到位后的营业执照起止日期为设立核准日至审批机关批准的两年出资全部到位的截止日期;三是在两年的期限内,无论何时,企业的实收资本全部到位,应将营业执照的期限变更为与经营期限相一致。

七、实收资本到位的审查

(二十二)在受理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到位时,应检查营业执照上所标注的余额缴付时间截止日期,对照验资报告中所确认的到位时间是否在执照标注的截止日期以内。如果超过截止日期的,按以下情况处理:

1、企业在截止期内向审批部门提交延期申请,因审批部门原因造成的超过截止日期批准的,由企业书面说明后,按照审批文件办理出资延期(营业执照期限变更)和实收资本到位变更登记;

2、企业超过截止期向审批部门提交延期申请,因企业原因造成的超过截止日期批准的,由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做出书面检查后,办理变更登记;

3、验资机构在截止期内出具实收资本到位的验资报告,企业可不受截止日期的限制,但应当在30日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4、对于超过截止日期未按期履行出资或未履行出资且未经审批部门批准的,由各授权局登记监管人员对企业下达限期责令改正通知书,对逾期未改正的,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八、股权转让变更的审查

(二十三)登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审查公司原章程对于股权变更是否有特别规定,新股东获得股权的行为应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

2、审查新股东获得股权的相关法律文件,包括自然人死亡鉴定书附律师或公证机关出具的遗嘱证明文件、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书,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夫妻离婚协议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股权划拨的文件,质权人或其他受益人获得原投资者股权的有效证明文件等;

3、股权质押期间,未经出质投资者和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质权人不得转让出质股权;未经质权人同意,出质投资者不得将已出质的股权转让。股权转让协议中应对所转让的股权是否被出质、质押,以及经过批准可以转让的情况予以说明;

4、股权转让后引起的外资企业类型、出资比例和经营范围的变化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股权应符合“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的规定;

(二十四)涉及国有、集体资产的股权转让

1、必须经过审批。一是履行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批;二是所出资企业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批。

2、必须经过评估。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转让时,必须经有关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需要变更的股权进行价值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3、法定的交易场所。《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

4、集体企业产权的规定。根据2007年省国资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和青岛市国资委的文件规定,集体企业产权转让,参照国有产权转让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外资并购登记的审查

(二十五)外资并购分为两种形式:股权并购、资产并购,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并购的主体不同,分别是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

登记中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区分外资并购与股权转让的区别,特别是资产并购与股权转让的区别;

2、股权并购,并购后所设的外商投资企业继承被并购境内公司的债权债务。资产并购,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承担其原有的债权债务,并应在报纸上发布公告;

3、并购应提供资产评估机构对拟转让股权价值和拟出售资产的评估报告;

4、并购后注意把握外国投资者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的比例;

青岛就业登记 篇5

【颁布部门】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文字号】 青建发[2010]54号

【颁布时间】 2010-04-19

【实施时间】 2010-05-0

1【正文】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入青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

为加强对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管理,规范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市场秩序,遏制园林绿化工程当中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强财源经济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入青登记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四月十九日

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入青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开放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园林绿化建设市场秩序,加强园林绿化行业管理和财源经济建设,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9号)、《山东省住房和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鲁建城字[2009]47号)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外地驻青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税收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青政办发[2009]7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是指注册地不在本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园林绿化施工企业。

第三条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入青信用证》(以下简称《入青信用证》)的办理工作,并负责对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入青施工实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加强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在本市行政管辖区域内承接园林绿化工程的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应当按规定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理《入青信用证》。

第五条 外地园林绿化企业办理《入青信用证》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按规定在本市设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并在本市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和计划生育管理等相关手续。

(二)企业注册地不在山东省内的园林绿化企业,须持有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核发的进鲁施工备案证明。

(三)在本市有已购买或租赁期不少于一年的正式独立办公场所,一级资质企业办公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二级资质企业办公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三级资质企业办公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办公场所须配备基本的办公设施,安装并开通固定办公电话、传真,具备上网办公条件。

(四)企业入青管理人员须配备齐全且为本企业正式职工,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证明,并按规定办理工资卡。管理人员包括:驻青机构负责人和技术、财务、质量安全负责人以及持有有效证书的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统计员等。驻青人员要求:

一级企业:园林绿化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1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8人,其中园林专业中级职称人员不少于4人,园林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1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工人不少于12人,包括绿化工、花卉工、瓦工(或泥工)、木工、电工等相关工种。高级专业技术工人不少于4人,其中高级绿化工、高级花卉工总数不少于2人。

二级企业:园林绿化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8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园林专业中级职称人员不少于2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工人不少于8人,包括绿化工、花卉工、瓦工(或泥工)、木工、电工等相关工种。高级专业技术工人不少于3人(含高级绿化工、花卉工)。

三级企业:园林绿化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园林专业中级职称人员不少于2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工人不少于5人,其中高级绿化工、花卉工不少于2人。

第六条 《入青信用证》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委托的本企业正式管理人员办理。办理《入青信用证》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外地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入青登记表》(以下简称《入青登记表》,可从网上下载,网址为)一式两份。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对驻青机构负责人的书面授权委托书。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四)企业注册地地市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施工证明,具体包括企业近两年度的市场行为、安全生产及无拖欠农民工工资证明。企业注册地不在山东省内的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还应提交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核发的进鲁施工备案证明。

(五)驻青管理人员的身份证、任职文件、职称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证明,驻青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六)属已购买的办公场所,提供房产证明;属租赁办公场所的,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和房产证。

(七)企业在本市办理的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管理手续。

(八)《入青登记表》需同时提交电子版存档。

以上材料应采用A4纸双面复印并加盖企业公章,按上述顺序装订成册,同时提交相关材料原件进行核查,原件核查后退回。

第七条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入青信用证》,并在青岛建设网发布企业办理情况信息。

第八条 入青企业名称、资质等级、法人代表、驻青机构负责人、项目经理、驻青地址、驻青联系电话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有关事项变更后七日内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理变更手续。

第九条 《入青信用证》有效期为一年。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需延期使用《入青信用证》的,应当在《入青信用证》到期前三十日内,持《入青信用证》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理延续手续。逾期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入青信用证》自动失效。对一年内没有施工业绩的企业,不予办理《入青信用证》延续手续。

第十条 实行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须在本市指定银行存入相应数额的款项,由存储银行出具工资支付保证金缴纳证明。一级资质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数额不低于

100万元,二级资质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数额不低于80万元,三级资质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数额不低于50万元。

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在退出青岛园林绿化建设市场前,需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在《青岛日报》(或《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发布退出声明,并缴回《入青信用证》。同时,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青岛建设网发布企业退出本市园林绿化市场公告。经落实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后,方可提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

第十一条 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考核,将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纳入本市园林绿化建设市场主体管理考核范围,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市场行为、合同履约、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情况。

加强驻青人员考勤,考勤采取抽检方式,企业驻青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质量安全机构管理人员的出勤率不得低于50%。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现场应提供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原件、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证明等材料原件备查,人员情况应当与《入青信用证》登记信息一致。

第十二条 实行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业绩登记制度。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应当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后十日内,持中标通知书、工程合同和《入青信用证》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理工程业绩登记,并按季度汇总上报企业经营业绩和纳税情况。

第十三条 外地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予办理《入青信用证》:

(一)办理时所提供的资料不齐全或经查实有弄虚作假的;

(二)近两年内发生过较大质量安全事故或园林绿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第十四条 外地入青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缴回《入青信用证》,并通报企业注册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一)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

(二)与建设单位或者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三)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的;

(四)严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五)企业年度内有两次园林绿化市场不良行为记录的;

(六)企业年度内拖欠民工工资,因施工企业原因未给予解决,发生农民工集体上访事件的;

(七)年度内发生一起较大安全事故或两起一般安全事故的;

(八)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篇6

一、就业登记

1、登记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现处于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者。包括:

(1)被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并签订劳动合同的;

(2)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或者农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

(3)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高效农业(渔业)并按月领取劳动报酬的;

(4)家庭劳动力人均承包土地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5)省辖市规定的其他登记对象。

二、失业登记

1、登记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现处于无业或者不充分就业状态的农民劳动者。包括:

(1)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2)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

(3)个体工商户业主、私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业主停产、破产停止经营的;

(4)农村退役士兵;

(5)刑满释放或者解除劳动教养的;(6)无承包土地的;

(7)家庭劳动力人均承包土地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8)省辖市规定的其他对象。

三、享受政策

1、用人单位或者就业农民凭就业登记办理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

2、登记失业农民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优先援助和重点帮扶。有创业意愿的登记失业农民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

农民求职登记制度

一、登记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

二、登记流程

1.登记申请。进城农村劳动者持本人身份证,到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如实填写《农民求职登记表》(见附表4)。登记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知识技能、工作经历、就业现状、求职意向、联系方式等项目,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职业指导。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求职农民正确填写《农民求职登记表》或《农村失业人员登记表》,逐项核实登记农民个人及求职信息,介绍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和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登记农民理性求职,合理确定求职岗位和工资福利等待遇。

3.现场匹配。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现场对登记农民的求职意向和信息库中的招聘单位用工需求进行匹配。

现场匹配不成功的,登记机构工作人员应向登记农民说明情况,将其求职信息录入信息库,一周内再次推荐岗位。

4.跟踪服务。农民求职登记信息有效期为七天。登记机构应当对登记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其就业状况。

四、享受政策

登记求职农民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包括免收门票费、个人求职登记费、介绍成功服务费、微机信息资料查询服务费、档案托管费等)。

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

一、援助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有望,现处于失业状态,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劳动者:1.农村低保家庭;2.农村贫困家庭;3.农村零转移家庭。

二、援助程序

(一)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农民,持户口簿、本人身份证向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提出申请,填写《农村困难家庭登记表》。未建立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的,向镇区或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所提出申请。申报时分别提供以下材料:(1)农村低保家庭劳动者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2)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提供扶贫部门出具的收入证明;(3)农村零转移家庭劳动者提供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

(二)认定。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对申报农民身份和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将申报材料报镇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

镇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同时在镇区和行政村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的,7个工作日内将《农村困难家庭劳动力花名册》及申报表等相关材料报送县级劳动就业管理处审核。

县级劳动就业管理处在收到申报材料5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意见。符合条件的,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在就业困难人员类别中注明“农村困难家庭”;不符合条件的,要说明原因和理由。农民到受理其申请的镇区或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查询认定结果,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

(三)援助。镇区和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农村困难家庭,了解家庭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要求、培训愿望、个人技能、身体状况、就业去向等基本情况,为农村困难家庭每名劳动者量身制定就业援助方案,开展职业指导,发放就业政策宣传资料

镇区和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针对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特点,分别提供培训援助、岗位援助、政策援助。对缺乏就业技能的,组织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结业后推荐就业;对困难家庭中的大龄劳动者,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对有创业愿望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

(四)跟踪。镇区和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定期对已就业农村困难家庭进行回访,符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及时帮助落实政策;再次失业的,继续提供就业援助。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再作为援助对象:

(1)实现就业的。(2)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3次以上的;

(3)因其他原因暂无就业愿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

(4)乡镇(街道)或者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6个月内与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无法取得联系的;

(5)省辖市规定的其它情形。

三、享受政策

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照规定享受相应补贴;其中的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等的优惠扶持政策。

农民创业服务制度

一、服务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包括: 1.返乡创业农民工;

2.就地创业和进城创业农民; 3.农村退役士兵;

4.省辖市规定的农村其他创业人员。

二、服务流程 1.创业登记。

(1)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或者村级农民创业指导站,如实填写《农民创业服务登记表》(见附表7)。登记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就业经历、创业培训意愿、创业意向等方面。

(2)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或者村级农民创业指导站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农民创业服务登记表》相关信息,发放农民创业服务宣传单,告知其可享受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创业政策等事项。对申请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开班计划,让农村劳动者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参加创业培训的时间、地点和班次。根据报名情况,编排培训计划,出具创业培训通知书。

2.创业培训。

(1)申请创业培训农民持县(市、区)、乡镇(街道)或者村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出具的创业培训通知书,根据本人培训意愿和当地确定的培训项目,到指定创业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工商知识、税务知识、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创业案例分析等基础知识和创业见习、创业实训等操作技能。

(2)创业培训机构对每个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开展创业培训动员(开班教育),举办创业意识课程培训,指导学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创业项目。对没有创业想法、不选择创业项目或者参加意识培训不合格的学员,推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专家志愿团对参加创业意识培训学员进行再次筛选,确定参加创业计划培训人员。学员接受创业计划课程培训,制定和修改《创业计划书》,创业培训教师初审完善《创业计划书》。

3.项目推介。

县级以上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员、专家学者和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财政、银行等人员组建专家志愿团,建立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论证、展示和推介制度,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各类独立经营、连锁经营、合伙经营、合作加盟等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项目,建立健全创业项目数据库。乡镇(街道)、村(社区)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培训机构定期举办创业项目展示活动,向有创业意愿和参加创业意识培训的农村劳动者免费推介创业项目。

4.开业指导

专家志愿团审核《创业计划书》并签署意见,创业农村劳动者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创业计划书》。各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培训机构协助创业农民办理事务代理、工商执照办理、税务登记、财务咨询、融资服务、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等事项。县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每周固定时间召集工商、税务、银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联合办公,现场为创业农村劳动者办理审核手续。符合条件的,即时发放相关证照;不符合条件的,详细说明原因,提供需要补充材料清单,缩短农民创业时间。

5.政策落实。

农村劳动者创业政策落实采取乡镇分别受理、县级集中办理方式。乡镇(街道)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向创业农民介绍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享受优惠政策申报材料进行初次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于7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县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不符合条件的,要说明原因。县级农民创业指导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自受理后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要说明原因。

6.后续跟踪。

各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培训机构对成功创业农村劳动者实行为期一年的后续跟踪服务,采取专家和创业农民“一对一”挂钩形式,及时了解开业和经营情况,协助解决创业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高农民初次创业成功率和开业后稳定经营率。

三、享受政策

青岛就业登记 篇7

自2010年来, 我国将公共租赁房作为保障住房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 并将新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 这一政策措施将有效缓解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压力。但是, 在公共租赁房 (以下简称公租房) 大量建设的同时, 针对新就业人员的保障住房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空置、弃租等现象。究其原因, 不仅仅是房源供给有限,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覆盖范围设定不合理和保障住房的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不对应。新就业人员由于参加工作年限短, 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住房支付能力弱, 为减少住房支出而降低住房质量, “蜗居”于城市底层。新就业人员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解决改善其住房困难问题和环境, 增加这一特殊人群的社会融入和归属感, 对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新就业人员住房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房现状和住房困难的原因这两方面, 如李德智基于武汉市新就业大学生住房状况作调查, 得出新就业人群住房现状不容乐观, 住房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新就业人群收入普遍偏低。在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界定方面, 邹晓燕分析了我国各地住房保障范围界定和计算过程, 发现各地普遍存在住房保障范围界定依据与居民住房消费支付能力脱节、保障不足和错位并存等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在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界定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研究, 但针对某一类保障对象范围界定的深入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 本文发现新就业人员的住房保障范围的界定与实际住房支付能力和住房需求密切相关。因此, 以该类人员住房需求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 分析其在满足居住健康标准条件下的住房支付能力, 以得出针对新就业人员合理保障范围的住房准入标准, 并为“十三五”时期青岛市公租房的规划建设提供调整建议。本文同时认为, 以新就业人员的健康居住和生活质量为入手点分析其住房支付能力, 得出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的思路具有普遍适用性, 可供同类型课题研究和政策制定参考。

2 新就业人员住房现状及收入水平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限制在工作不满5年的新就业人群。调查时间为2016年3月10日至3月30日, 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青岛市七个主城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办公写字楼。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4份, 调查有效率82.7%。调查所得数据可满足青岛市新就业职工在居住现状、住房需求特点及住房支出状况三个方面内容的分析。

2.1 受访者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得出, 青岛市新就业人员大部分是年龄在24岁以下的刚毕业高校学生, 平均工作年限为2.89年。户籍方面:33.06%为本地家庭户口, 45.16%为本地集体户口, 21.77%为非本地户口。年龄方面:平均年龄为23.52岁。

2.2 居住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 租房是青岛市新就业人员最主要的住房方式, 占调查人总数的47.58%, 购买产权自住房的占11.19%, 与父母或亲戚同住的占26.61%, 由单位提供住房的占11.39%, 而享受政府提供公租房的新就业人员仅占3.23%。

在户籍方面, 租房的新就业人员中有57.19%为本地常住集体户口, 6.55%为本地家庭户口, 而没有本地户籍的高达30.26%。青岛市新就业人员申请公租房准入条件之一是要有市区内常住户口, 因此享受公租房的新就业人员均为本地集体户口。

在租房形式方面, 由于新就业人员多为单身居住, 大部分会选择合租形式。34.92%的被调查者选择单独租住一套小户型住房, 人均面积为27.73m2;58.73%选择合租一套住房, 其中多达12.7%的人没有自己的单间, 人均面积仅为10.35m2。

青岛市政府规定申请公租房的标准为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3m2, 世界健康组织提出最小人均居住面积为12m2。而本次调查中, 租房的新就业人员 (不包含公租住房者) 居住面积小于12m2的高达46.03%, 12~20m2之间占12.7%, 20~30m2之间占20.63%, 30m2以上的仅为14.29%。总体人均面积为17.72m2, 远低于2015年青岛市人均居住面积30m2。就是说, 有85.71%的新就业人员的住房面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46.03%的新就业人员低于保障住房人均面积准入线。

新就业人员为了节省租金, 减小支出压力, 多会选择降低了个人私密空间的合租住房, 因此居住面积普遍低于市人均水平, 住房空间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2.3 住房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

在租房的被调查者中, 对当前住房条件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仅有14.29%, 有39.68%表示基本满意, 而47.5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通过对新就业人员住房需求影响因素进行询问统计后, 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因素, 并采用排序打分法, 要求被调查者对该组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 最重要因素排第一, 即该因素得分为1, 最不重要的因素排第八, 即该因素得分为8, 计算加权平均分数, 分值越小表式该因素越重要 (详见表1) 。

从表1可知, 新就业人群住房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交通便利、与工作地点距离、租金价格、周边生活配套、居住面积。简而言之, 新就业人员的住房需求特点就是居住面积可以小一点, 居住环境的档次可以差一些, 但是租金要便宜, 工作和生活要方便。

另外, 在调查中有一些曾申请过公租房的新就业人员反映, 交通不便和周边生活基础配套项目滞后是弃租的最大原因。因此, 在公租房的建设规划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新就业人群对住房选址、交通、租金和周边生活配套的特殊需求。

2.4 实际收入与房租支出情况

根据调查, 青岛市租房的新就业人员每月实际收入与住房及基本生活保障消费支出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住房支出包含了房租和水、电、暖气、物业费用;实际收入为工资扣除各项税费的实际剩余;住房满意度满分为10分, 分值越高表式满意度越高, 5分为基本满意)

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 新就业人员的住房支出、基本生活支出和住房满意度与其收入水平间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 主要选择租金在400~550元的合租房住房, 满意度仅为3.72;收入在2000~3500元的占55.93%, 主要选择租金在400~850元的合租房或整套租房, 满意度为4.03;收入在3500~5000元的占25.42%, 主要选择租金在600~1000的整套租房, 满意度仅有4.53。即随着收入增加, 住房支出和住房满意度也逐渐增加, 但总体满意度低于5分。

从总体平均水平来看, 新就业人员实际收入平均为3373.22元/月, 而调查者中低于2014年全市平均工资收入4037.75元/月的超过76%。平均房租支出为822.63元月·套, 低于市场房租平均1950元/月·套。基础生活支出平均为2153.85元/月, 2015年全市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71元。即新就业人员收入水平和租房水平都低于市均水平, 消费水平与市均水平基本一致。

2.5 小结

综上所述, 青岛市新就业人员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于市均水平, 财富积蓄能力弱, 面对持续上涨的房租价格, 为减少房租支出压力会放弃部分居住需求, 降低居住条件, 一般只能选择降低生活质量或住房质量, 导致住房满意度普遍偏低。而且, 长期居住在空间狭小和质量较差的住房和处于交通耗时长、不便利的生活中, 会产生社会排斥感和自卑感, 对其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都会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为新就业人员提供满足健康居住标准和需求特点的保障住房迫在眉睫。因此, 对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应是满足新就业人员住房需求特点, 改善其居住质量和环境, 增加其社会融入感。

3 青岛市新就业人员住房支付能力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3.1 租金收入比 (RIR)

租金收入比用于衡量租赁住房居民的支付能力是否满足健康标准。按照美国等发达国家设定租金收入比的健康标准为30%, 我国香港在《公屋租金政策检讨》中设定租金收入为15%和15.8%两个标准[3]。

本文从新就业人住房现状的实际需求出发,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79.6%的青岛市新就业人员普遍认为租金收入比的上限为20%, 若超过此上限则会有较大的住房和生活压力。其计算公式具体表述为:

其中:RIR表示租金收入比, INC表示每月可支配收入, RENT表示每月住房租金, RP表示每月每平方米住房租金单价, HA表示每套住房面积。

3.2 剩余收入法 (RI)

剩余收入法是通过考察实际收入、住房支出和非住房基本生活支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来衡量住房支付能力的大小。本文应用剩余收入法是在假设新就业人员的基本非住房性生活消费支出相同的情况下, 计算满足标准住房支付能力的实际收入。即标准住房租金已定, 每月实际收入扣除住房支出后能满足社会最低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收入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RI表示每月剩余收入, FC表示每月非住房消费基本生活支出, RENT表示每月住房租, INC表示每月可支配收入。

3.3 新就业人员保障住房收入标准线计算思路

若单看租金收入比指标, 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住房压力情况和住房支付能力的强弱, 如本次调查中有每月实际收入在2500元的人员, 租房支出为455元, 其租金收入比仅为18.2%, 但其住房满意度仅有3.5分。虽然租金收入比小于20%, 但实质上住房环境和人均面积均都不能到达健康标准, 其住房舒适度和满意度非常低。而若单考虑剩余收入满足基本生活支出, 但租金收入比往往达不到健康标准20%。

因此, 本文以拥有健康标准的住房和满足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为前提, 即同时考虑标准租金收入比和剩余收入为条件, 得出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最低实际收入, 将该实际收入作为保障住房收入准入线。若新就业人员收入在此准入线以上, 则表示不存在住房支付问题, 反之, 则表示住房支付能力不足。

3.4 青岛市新就业人员保障住房收入标准线及范围界定

根据实地调查, 青岛市新就业人员满意度较高的租房户型有两种:单人居住的一室一卫酒店式公寓住房, 居住面积为35~43m2;两人居住的一室一厅型, 面积为52~60m2。青岛市公租住房主要有40m2一室型和60m2一室一厅型。由于本文的计算单位为个人, 因此选取单人居住面积40m2的一室型为标准住房。标准租金以青岛市2015年全市房屋市场平均租金单价26.4元/月·m2为标准, 将标准住房面积和租金单价带入公式 (1) 得出, 标准住房租金为1056元/月, 满足该租金的可支配收入为5280元/月。

青岛市社保补贴为650元, 准入标准为收入低于600元, 可视为本市非住房基本生活保障消费支出为1250元[4]。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新就业人员每月基本活消费平均为2153.85元。因此, 选取新就业人员非住房消费剩余收入标准为1923元。将该数值带入公式 (2) 得出, 满足标准住房支出和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可支配收入为2979元/月。

当收入为2979元/月时, 租金收入比为35.45%, 超过租金收入比标准, 因此该收入水平不能满足租金收入比条件。当可支配收入为5280元时, 剩余收入为4224元, 满足基本生活保障性消费, 因此能够同时满足租金收入比小于20%和每月剩余收入大于1923元两个条件。即当新就业人员每月收入高于5280元时, 不存住房支付问题, 反之, 则表示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则将青岛市新就业人口数按其月收水平入分布排列, 公租房保障范围为收入5280元以下的无房新就业人员。

4 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 对青岛市新就业人员保障住房准入标准和规划建设提出相应调整建议如下:

4.1 应淡化户籍限制, 严格工作审核, 设定合理的收入准入线

本次调查中发现, 无房的新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本地户籍, 并且有些单位也不提供集体户口落户条件, 因此, 在保障住房准入条件中应淡化本地户籍限制, 强调工作性质和年限限制。保障住房本质是解决低收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对于新就业人员同样应该设置收入准入标准线, 有助于将住房保障覆盖到最需要的人。

4.2 公租房建设应持续放量, 但需要优化项目的规划设计

公租房应持续放量、平衡供求, 但为了避免出现空置、弃租浪费有限的建设资源, 应从新就业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 优化项目的规划设计, 重点考虑选址、周边配套和户型三个方面。选址尽量距离各区中心4公里范围内, 交通便利的区域, 并且完善周边生活配套, 如超市、菜市场、餐馆等, 以降低新就业人员的交通时间和成本, 提高生活便利度。在户型设计方面, 由于新就业人员单身居住为多, 其次是两人居住, 户型应考虑以40m2左右的一室型单身公寓为主, 适量增加50~60m2的一室一厅小户型住房以满足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多样化需求, 并且小户型住房可以减轻新就业人员的租金支出。可以参考在各商业住宅小区中建设独栋的包含以上两种户型的宿舍公寓型住宅楼作为公租房, 这样保障房与商品房设置在一个小区中, 既可以避免形成保障住房的“贫民窟”效应, 提高新就业人员的归属感, 又可以分散新就业人员的密集度, 减轻上下班时间小区周边的交通压力。

4.3 扩大租金补贴, 减少实物补贴, 提高住房保障的灵活性

由于新就业人员工作年限较短, 其工作的变动性和流动性较大, 因此住房的变动频率相对较高。而相较于住房实物补贴, 租金补贴的灵活性更强, 更适合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变动频率高的特点。因此针对于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应以租金补贴为主, 但是要对租金补贴的去向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跟踪落实, 以避免挪为他用。同时, 鼓励房产市场增加小户型房屋的建设比例, 以满足新就业人员的住房需求。

4.4 详细信息数据统计, 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衔接

在本次调研对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 数据缺失问题较为严重, 建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完善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住房面积等变量的人口分布数据。在保障住房机制中, 可以采用一人一号的办法, 注册完整信息, 从两方面完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 对保障对象的租金补贴流向进行监控, 并对新就业人员的工作年限和收入情况进行追踪, 当承租人的工作年限和收入水平超过保障住房收入标准线时, 要求承租人在规定时间内腾出保障住房。以实现公租房的有效循环和利用率最大化, 体现公租房的保障价值。

5 结语

本文以满足新就业人员的健康居住标准和基本生活支出为前提, 分析其保障对象范围及住房规划设计的思路。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到了该类人群的住房需求特点、住房支付能力和市场租金价格三者间联系, 弥补了现有研究脱离实际的不足。保障住房的建设规划和范围界定要根据保障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才能将有限的供给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人,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缓解保障住房供不应求并改善空置现象。

摘要:在对青岛市新就业人员住房现状调查和大量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以改善新就业人员住房环境为出发点, 以实际收入水平和市场租金价格为导向, 分析新就业人员在同时满足健康居住标准和基本生活支出前提下的住房支付能力, 得出该类人群的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特点和保障住房收入标准线。最后, 在新就业人员保障住房准入标准的设定和公共租赁房规划建设选址、户型和周边配套方面提出调整建议。

关键词:住房保障需求,新就业人员,支付能力,准入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德智, 杨昊, 陈红霞, 等.新就业大学生住房状况调查——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 2013 (5) :68-71.

[2]邹晓燕, 叶剑平, 李子松.住房保障范围划定问题分析及改进意见[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9) :113-120.

[3]郎启贵, 施勤俭, 陈健全, 吴步昶.我国公共租赁房租金支付能力研究——基于20个主要城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房地产, 2014 (22) :60-69.

上一篇:会计班班级班规下一篇:小学生写人作文200字:我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