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精选7篇)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 篇1
欧绪成
年级不详
宁波江北广厦小学 欧绪成
水煮者,乱谈也。近来听多了公开课,忽然发现“公开课”上的老师越来越像明星了。明星演唱习惯众多舞者群星拱月,教师上课经常一班学生绿叶扶红。
课文导入,教师激情洋溢。或大量排比倾巢而出,华丽辞藻狂轰滥炸;或一首哀乐袅袅而来,眼泪鼻涕唏嘘不已;或精美画面夺人魂魄,沉浸其中欲看却止;更有甚者,课文早已预习熟透,可教师却神秘兮兮故弄玄虚,出个谜语让学生猜猜题目,学生当然一猜即中,不由让人想起著名相声艺术家马三立的名言“逗你玩”,哎,谁逗谁啊!如果我是学生,定说,老师,您比倪萍阿姨煽情多了,不是课文感动了我,是您感动了我啊!
课中对话,短兵相接,一来一往,精彩纷呈。教师巧设疑问步步进逼,学生兵来将挡一一拆招。可细听学生语言,或破绽百出,或简单直白,或语不对题,更多的是未经组织,信口而来,毫不讲究语文课的语言质量。试问一堂课中学生得到了什么呢?他们的语言有何发展呢?关键时候更来个“你们喜欢读吗?”天哪,谁说我们的课堂不民主?可惜,你喜欢,得读;不喜欢,你照样还得读!如果我是学生,定说,老师,听您的课,比听马季伯伯的群口相声热闹多了,可光顾着跟您热闹,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我常想,现在就好象是教育界的“战国年代”,群雄纷争,百家争鸣,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真谛呢?这需要我们有“慎独”的精神,“思辨”的能力。
我思考,我存在。思考着,也便快乐着。 作者邮箱: oxc7862@163.com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网友来稿)]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 篇2
第一:Greetings.通过打招呼和老师与学生正站着和坐着的对比, 引入图片上的男孩正在看电视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Learn the Key Vocabulary由于课文内容简单扼要, 没有情境铺垫, 学生难以进入学习语言的状态, 因此创设循序渐进的情境非常必要。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学生熟知的明星和他们的老师及同学日常生活中的照片, 比如打球唱歌跳舞吃饭睡觉打电话读书等等, 把学生从轻松的情境里带到学习新知中去。通过问答方式, 以旧引新。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提供信息, 引出本单元的重点短语和句型。
重点短语:watch TV、do homework、eat dinner、read、talk on the phone、and so on
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What’s he/she doing?
He/she is….
Is he/she doing…?
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
紧接着通过图片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练习中。
第三:Guessing Game接着通过猜测所呈现的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的动作进一步巩固了现在进行时的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回答。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气氛。
第四:Listening Practice and Pairwork文中安排的听力练习由易到难, 能让学生展示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 轻松完成给对话排序, 从而使学生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主动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
第五:Learn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 搜集与现在进行时相关的资料图片;再通过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与课本资料, 通过探究、模仿练习得出现在进行时的规律, 达到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目的。然后叫学生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句型。
主语+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找出记忆的规律。) 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但我在这一环节中, 由于时间安排与题量不当, 没有发挥好小组与搭档的互助学习精神, 缺少生生互动, 仓促释题, 没有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会吸取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课堂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 篇3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办”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 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认字及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猜猜看它是谁?
身黑似木炭,腰插两把扇,往前走一步,就得扇一扇。(乌鸦)
2、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乌鸦。
3、师:我们认识了乌鸦,那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3、乌鸦喝水(相机指导乌和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并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上面的拼音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男女生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引导交流识记方法。齐读。
5、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再读课文就会很简单,(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6、认识自然段,师: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现在请你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并用序号123在空格地方标记出来。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像老师这样标的正确。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看老师刚刚给你们带来的这只乌鸦现在口渴了,正在到处找水喝呢!哪位同学能结合你的经验,说一说“口渴了”的感受。
2、指生表演“到处找水喝”,理解“到处”的意思,说明乌鸦口渴难耐而又着急的心情。
3、师:乌鸦为什么到处找水喝,因为他太渴了,那你能把乌鸦那种口渴了急切地想喝到水的心情读出来吗?出示第一句话,指生读,齐读,表演读。
4、师:乌鸦找到水了吗?它喝到水了吗?为什么?让我们继续读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生回答。相机板书(水不多,口又小,喝不到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但是喝不到,多失望呀!乌鸦喝不到水真着急,那我们快帮乌鸦出出主意吧!
2、生讨论交流,指生回答。
3、师:感谢同学们为乌鸦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啊,乌鸦也和同学们一样,它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最后,乌鸦想出办法了吗?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乌鸦想到了办法呢?乌鸦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小石子有什么用?乌鸦是怎么做的呢?指生读,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乌鸦喝水的画面。相机板书(往瓶子里放石子,喝到水)
2、师:最后,乌鸦喝到水了吗?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乌鸦终于喝到水的快乐吧!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只乌鸦可真聪明,在遇到困难时,能认真思考,解决问题。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向乌鸦学习呢?以后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了任何困难,都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四、指导书写
1、观察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
4、展评
五、小结
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艺术 篇4
一、预见艺术
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是否真正被调动,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 (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否达到,则常常被忽视,导致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意识被扼杀,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吃力,历史课也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预见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要自学的内容,尤其是学生自学情况的检验,教师都应提前预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讲“隋唐文化”一课时,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备教材,而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年龄特点,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视频,并进行了合理的筛选、设计,使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同时应非常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采用了诗词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让学生齐声朗诵,并谈谈读完之后的感受,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愤慨的氛围。然后指出: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所写的,这里的“七子”指的是什么?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或者利用影片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应变艺术
学生学习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也不一定同执教者保持完全的一致。即使面对着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也可能因为听课者的介入而紧张以致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应变能力,教师的发问作答在应变中最为重要。备课时应尽可能预计各种情况,考虑其应答和变通办法,拓宽挖深又不离题,活跃轻松又不失严谨。问得有水平,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学生不便作答;忌过于简单,学生未动脑筋;忌笼统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没有了价值取向;忌过于艰深古怪,学生无人应答,而造成种种尴尬局面。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时要严谨科学,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万一不会作答,可巧妙转移,让学生课后思考,也可告之:我不会待查阅资料等后再进行解疑,切忌牵强附会抱怨学生。应变最能体现执教者的水平,左右着主导作用的发挥,最能调整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公开课最出彩的地方。
四、情感渗透艺术
学生年龄都在16岁左右,可塑性很强,这一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知识跨度大、头绪多,教师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先演示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图,然后讲解:“从演示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国,被列强几乎瓜分完毕了,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青年学生,对此会有什么想法呢?”“我这里有一幅当时人绘制的政治性漫画(打出《时局图》)谁能以19世纪末爱国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绍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同学们可分成小组,稍加准备,然后请一位代表演讲。”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如在讲解《隋唐文化》一课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五、小结艺术
课堂小结要不落俗套,忌简单重复,要变换方式。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我以谭嗣同的《有感》一诗来结束新课,并同时增加背景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从一堂公开课浅谈有效教学 篇5
关键词:深挖教材,情境设计,有效教学
从教学实践来看, 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 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和终身发展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下面我就从本学期我在区内上的一堂公开课具体地谈谈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深挖教材———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只有深挖教材, 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抓准教学的重难点,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我在上《直线、射线、线段》 (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二节) 这节公开课时发现内容较多, 包括:直线的公理及公理的应用, 直线的表示方法, 点与直线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粗一看教材编排没有一定的顺序, 先讲直线的表示方法, 最后又讲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中间还穿插讲点与直线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细读教材我发现直线是这节课的主线, 贯穿始终。先讲直线公理是要确定直线, 确定了再来表示, 进而谈两种位置关系。因为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所以将其安排在最后。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让学生注意几何语言的学习, 要弄清一些词的意义, 要能懂得一些几何语句的意义, 能画出图形表示这些语句, 还要学会使用正确的几何语言说出一些几何事实。我们也可以把直线、射线、线段的一些知识点作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如何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事实, 同时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我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情境设计———激发有效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 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 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
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和氛围, 是情感与知识的融合。
三、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带动全体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把握契机, 讲究实效, 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 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依赖小组成员共同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 焕发出小组成员强烈团队意识以及相关的责任感, 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这种方法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常常被一些优秀的学生所控制, 使得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
小组讨论时, 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 效率不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呢?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我发现由以下几个原因所造成:
(1) 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 (2) 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局限于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习方式比较单调。 (3)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度和层次感。 (4) 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主发言人。
针对上述问题, 我有一些浅薄的想法。一是要有效性的分组, 怎么样才是“有效性”呢?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 可采用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 可以淡化组内竞争, 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可以将同种类型的学生分成一组, 可以强化组内合作, 组间互补。二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根据学习内容决定是否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 如有学生意见不一有争论、独自学习难以解决问题、出现新知识的情况时可采取合作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有效教学
在现代教学中,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它能应用图、文、声、像、影并茂, 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 及时有效地反馈, 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 篇6
下面本人以自己近几年来在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为基础, 分析了影响公开课教学效率的原因, 并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影响公开课教学效率的原因
公开课的教学效率是指学生通过一节公开课所获取并掌握的知识量与授课教师期望讲授的知识量的比值。相对于平日课堂, 教师对公开课的准备工作更细致, 学生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但是, 由于有专家、教师的观摩, 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气氛更加敏感, 容易紧张, 以致影响正常发挥。本人认为影响公开课教学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般来说, 授课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都会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 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但他们对这些理论知识大多只是从形式上有所认识, 缺乏实质性的、深层次的把握,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未能做到有的放矢, 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好多教师认为公开课就必须有热烈的课堂教学气氛, 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所以这种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公开课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但好多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存在着一些误区, 例如, 将教学中的每个问题都安排成合作学习的形式, 学生没有独自思考的时间, 没有一点回味的余地;为形式而活动, 没有达到讨论目的, 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状况;留给学生过多的活动时间, 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因此, 这种只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 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3. 公开课与平日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别不大。
所谓“教学思路”, 就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 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公开课的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继续沿用了传统教学设计中“大而全”的设计形式。虽然是以自己的平时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的, 但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的教学模式以及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那么这样的课就很难达到观摩、展示的作用。
4.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凭借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进入课堂后, 迅速成为公开课的授课教师热衷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 使视听并举, 能趣化教学氛围。但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 毕竟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考虑课时内容, 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 追求一种“全程”效果, 违背教学规律, 就会减少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如何解决影响公开课教学效率的问题
1. 研读新课标, 领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已向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 其核心思想就是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已由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 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一堂课是否成功, 不再取决于教师的表现, 而是取决于师生的互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间的合作, 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及思考过程。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 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 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 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这样的公开课不再是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而是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课堂。
2.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要想使得公开课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不流于形式,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 将需要用到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提出。虽然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 并达到预期效果。所以,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 在他们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出现的“浮”于问题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实质的现象。
3. 追求新颖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对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 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 在注重自己的平时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 从“思路清晰”的角度和“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同样的教材, 同样的学生, 同样的40分钟, 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 课堂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4.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将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因此, 教师在课前要周密思考, 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多媒体最适宜、最有效, 将教学过程中难以用语言表达、抽象难懂的内容, 通过用多媒体演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 篇7
一、以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备课
课堂不可能完美,总会留下缺憾,即使我们追求完美, 照样会留下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抱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全力以赴,缺憾至少会少一些。所以,只要是严肃认真的、富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竭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优质、出色,公开课更是如此。以完美主义者的心态准备公开课,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能接近完美、少留遗憾,才能在这一过程中获益匪浅。
1.吃透知识与原理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用在公开课上再恰当不过了。接到公开课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围绕教学目标,精读教材、教参,吃透相关知识和原理,广泛涉猎,关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近的社会热点。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犯下知识性错误,贻笑大方,并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自己未预料到的问题从容不迫地给予正确解答,还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得到拓展,获得构思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灵感和思路; 另一方面,对知识及原理深思熟虑,打破砂锅问到底,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留下任何模模糊糊、得过且过的地方,迫使自己提高水平,确实是对自己思维的广度、深度、 远度、高度的一次大锻炼。这在平时,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与激情,但是作为公开课,考虑到它的影响力, 必须花大力气,在知识容量上力求全面、深入,在知识体系上力求系统、完善。做到了这一点,上课教师的思维品质无形之中就得到了提高。
2.锤炼教学方法和过程
教学艺术的展现。上课者吃透了知识和原理,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把它们教给学生了,不能“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平时教师设计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公开课则不然,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融合[1]。也就是说,公开课既需要经验、 感觉,也需要上课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作指导,理性地组织公开教学,更需要一定的教育艺术,“在教育场景、教育用语、教育过程、教育姿态、板书设计上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2]。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精雕细琢、 精心打磨自己的公开课,公开课就会成为一个难得的提升自我的机会。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不仅要有三维目标,还要将三维目标整合起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3]。即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碰撞、价值引导功能。这样的公开课,就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在“育人”。 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的选取,不应是笼统的“理解”“掌握”之类,而应是可观测、可操作的“辨认”“描述”“归纳”“阐释”“列举”“举例说明” “细述理由”等。
教学过程的安排。公开课不仅要有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而且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以“导入新课”为例,万事开头难,要想推陈出新,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最好要有一些艺术性和创新性。
教学语言的组织。首先要理清思路,思路清晰才能语言清晰。作为公开课,必须对语言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推敲,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必须字斟句酌,力求用词准确、贴切、简明、生动,有一定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性。 能预先在其他平行班试讲一次最好。如果不认真地斟酌一遍,正式上课难免词不达意,语言表达苍白、干瘪,甚至出现思路“卡住”、语无伦次的情况。
问题的设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走向深入的一个关键。必须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在提问之前,要做好铺垫,不提无效问题。对问题的陈述, 要明朗、具体、清楚,不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如果要设计一组问题,还应注意梯度,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如果是一个比较繁难的问题,则有必要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终整合。
3.与他人交流切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上好公开课,不能闭门造车、坐井观天,需要集思广益,凝聚众人智慧为我所有。可以上网观摩名师讲课视频,可以咨询专家的建议, 最普遍最有效的,就是与同事面对面地交流探讨,“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聆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商量最好的办法,获得必要的帮助。这不但对上课教师自己有益,对同事也有促进。所以许多教研组把公开课当作是集体的教研成果。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上课教师视野拓宽、思维碰撞、灵感激发,会有很大的收获。
4.提高相关技能
准备公开课是上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给自己定下一个宏伟的目标,竭尽全力地实现,付出的努力越多,获得成绩后的成就感、效能感就越强烈。高尔基也曾说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上公开课,尤其是年轻教师,就应该给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就是要借此机会提高自我、挑战自我。例如, 如果某项教学内容需要在课件中做个特效或者动画,而自己又不会这项技术,在平时找出一个替代方案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公开课,为了追求完美,应该向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请教,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在不断地钻研教材、思考教学设计、推敲教学细节、反思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得到较好的发展[4]。
二、以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状态上课
许多上公开课的年轻老师,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的,然而,既然已经充分地备好了课,为何不大大方方、从容不迫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呢? 不必刻意,而是精心准备后的淡定自信、厚积薄发。不必考虑结果如何,只是简单地想上好这节课,把自己酝酿好的东西自然地展现出来,如此而已。
1.放开“手脚”,进入“状态”
相比平时上课,公开课是训练胆量和魄力的好机会。 有些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平时上课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公开课上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一句话,给人以一种欲言又止、畏首畏尾的感觉。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患得患失,不敢坦率地指出。 这种状态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还会给学生传递一种紧张情绪。相反,放松身心,放开“手脚”,才能渐入佳境。
梁实秋曾这样描述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 状极愉快。”这才是真正的“投入”。要想上好公开课,应该像梁启超那样,“放得开”,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能文思泉涌,讲得痛快淋漓,“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5]。
2.展示个性,展现真我
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作秀,而是展示上课教师个性和真我的良好平台。上课教师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在公开课上都会被凸显、放大。为了表达真实的信息, 反映真实的情况,公开课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研修课,让人感到真实、朴实、充实、踏实。正因为如此,许多喜欢总结和反思的教师都把公开课作为检验一段时间内自己在教学和教研方面是否取得进步的“试金石”,把自己的优点、 优势尽情地展现出来,看能否博得听课者的认同和欣赏, 看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有了阶段性的提升; 也不屑于隐藏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期待着在评课时被别人批评指正、给予改进建议。所以,若要通过公开课获得真正的进步,上课教师应该真诚、勇敢地展示真实的自己,尽情地展示长处,但也不必刻意扬长避短、设法掩盖不足之处,因为瑕不掩瑜,因为缺点也是客观存在的。公开课的生命在于真实。通过公开课,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真我,这正是它相比于平时上课更加突出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真我,指自己真实的能力、个性、优缺点。 如果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不是自己真实的一面,那这样的公开课就是作秀。比如,一个平时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的老师,为了在公开课上吸引学生、表现出彩儿,有意地准备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语,令人捧腹大笑,以至于让学生都觉得这位老师上公开课和平时判若两人,那么即使评课时获得 “这位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引人入胜”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呢? 公开课,尤其是作为教研性质的公开课,暴露问题和展示优点同等重要。
三、以虚心求教、期待认准自我的心态对待评课
上完公开课,一般都有评课。对于一个想要提高教学能力的教师来说,是非常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出合理评价、提出意见建议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节课到底上得好不好,有哪些优缺点,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怎么改进,上课老师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确实很想从听课者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1.听取别人的评价并坦率地与之交流
这里的别人,指所有的听课者,包括评委、学生、同事。 与备课一样,听别人评价自己的课,也应该以积极主动、虚怀若谷的态度,交流、鉴赏、探讨、辩论、质疑……如果自己的优点得到了表扬,则心里默默地勉励自己以后要继续保持; 如果自己的缺点被毫不留情、一针见血地指出,则应为自己能够听到批评的声音而感到开心,并诚恳地接受; 如果有人给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建设性的建议,就更应该感到欣慰、感谢对方; 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相左,或者误会了自己的意图、没有了解自己的初衷,也应该大大方方地说出,交换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评课的气氛应该是真诚的、坦率的、热烈的。交流的深度应该是越深入越好,触及灵魂深处、探讨问题实质。只要上课老师本着真诚、谦虚、热情、大大方方、不卑不亢的态度,主动与别人交流,就一定能获得很多自己真心想要的信息。
许多教师特别重视专家、评委、同事的评价,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课堂教学不能忽略一个大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他们的学服务的,聆听他们的看法同等重要。如果能听听学生在某个教学环节、教学点的处理意见,会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而真正构建适合学生的新型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6]。
2.通过反思认准自己的奋斗方向
成长 = 经验 + 反思。公开课是积累经验的好机会,公开课后的反思更是认清真实自我、找准未来奋斗目标的好机会。以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和上课后听课者的评价为依据,上课老师有必要趁热打铁,作深刻的反思。反思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可以就这节课本身进行反思,更有价值的应该是借这节课,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努力认清自我。 有哪些优点值得保持和放大,有哪些缺点必须加以克服, 相比他人,自己的特色是什么,相比过去,有没有进步,有没有亮点,有没有硬伤,哪些地方博得了学生和评课老师的喜欢和认可,哪些习惯和言谈举止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总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所有方面,都值得反思。
反思需要静下心来、冥思苦想,深刻地“解剖”自我, 做一次真正的思想者。反思的过程难免有困惑,不妨继续和别人探讨,或者研读相关的文献,直至想清楚、想透彻。
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反思之后,就知道了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处境,把握住了自己真实的情况,给自身以明确定位, 从而认准未来的奋斗目标,选对前进的方向。至此,公开课的目标基本达成。
【水煮公开课---教学随笔】推荐阅读:
水煮鱼情感散文10-23
公开课 - 开课通知08-31
教学札记:浅谈如何开课。王翔10-11
忆江南公开课教学设计11-13
小高教师公开课《母鸡》教学设计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