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政策解读总结

2024-06-24

学习教育政策解读总结(通用8篇)

学习教育政策解读总结 篇1

刘湾镇小学大陈庄小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我校教师感受和体会很深,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做教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作为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而协作表现在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团体,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师德师风的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总之,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激发了我校全体教师无论何时何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永远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2021.9.6

学习教育政策解读总结 篇2

一、促成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选择

生活源自选择, 选择什么样子的学校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制约了初中毕业生的教育选择。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 并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从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鄙薄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自身质量下滑等原因, 普高一直是初中毕业生及家长的首选, 除了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发展考虑等因素外, 一些政策性原因也迫使学生选择中职教育。比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这一“普职比”政策这成了许多学生开展职业学校学习生活的缘由。又比如, 为了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提出要“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鼓励支持更多青年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 确保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吸引青年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政策的办法较多, 很多政策精神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但是从现实看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 选择中职教育大多是“无奈之举”, 这就可能导致许多中职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问题, 表现为“烦”、“没劲”和对生活的“冷漠”或者表现为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感”。[5]当然, 也有很多家长、学生认同职业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愿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中等职业教育做出选择, 都受到了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而且, 这种影响还渗透到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二、规定了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目标

学习生活作为某一教育阶段生活的主要形态具有与该阶段教育目标不可分割的目的,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以就业导向为方针, 甘愿当工人和农民应该成为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应有之义, 尽管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 但是目前而言, 绝大多数中职生毕业之后还是选择就业, 这与国家的政策主导不无关系。教育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作为一种直接以职业技能养成为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 应该是从学校到工作进而到生涯的中间生活状态。柯林斯认为“学校主要的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 一方面学校所教授的专门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文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学校在社会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 以及各种活动过程中“预先为成员将来能符合团体要求而做身份的准备活动”。由于这种学习生活目标的规定性, 使得整个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延续了“工学结合”的特点。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体系, 应该说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的本性使然。然而, 由于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距离曾一度被拉大。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认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提出要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求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 为了更好地安排职业院校学生参与顶岗实习, 该意见还要求“各地要推进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这一政策的实施, 使得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渗透到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中, 具有半工半学的特点。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更确立了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向, 使得中职生同时具备了学生及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三、确立了新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

传统观念认为, 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学生才是“精英”。这种“精英至上”的价值取向曾经被作为批判的“教条”而为人所诟病, 而中等职业教育也正在被一种新的“精英主义”价值所“渗透”。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但是事实上, 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崇尚精英主义, 主要表现为重视升学应试能力训练, 忽视就业技能培养;强调“个别精英式”的职业技能辅导, 忽视普遍职业技术的养成。根据笔者多年来对中等职业学校领导、教师的访谈, 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任务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招生, 二是职业技能大赛, 三是高职考。这三者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 招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前提, 尤其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是非常大的情况下, 没有充足的生源, 也就没有足够的财政拨款, 学校就无法生存, 重视招生无可厚非。此外, 职业技能是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技能养成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内容, 更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是检验学校的职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宣传职业教育形象、展现职业教育风采的重要平台, 因此, 近几年来, 从全国到各省市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 可以说,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头戏”。同时, 随着技能的高位迁移, 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越来越需要高学历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其基础。因此, 中职后的继续教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入实施五年制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促进中等和高等职教育衔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架构了人才培养“立交桥”, “高职考”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的“最热潮流”, 也有很多中职学校为了迎合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中职学生提高学历的愿望, 纷纷与网络大学、成人大学、电视大学合办各种类型的大专班, 甚至本科班, 当然, 这里还有不少是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但是, 无论是职业技能竞赛还是高职考都是精英主义取向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使得许多职业学校走上了“效率至上”的“捷径教育”, 有的学生过早地被挑选出来备赛、单独吃小灶。由于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无论对于指导教师或学校都极具诱惑力, 因此, 高质教师资源、实训资源严重倾向“备赛”学生, 造成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热衷于高职考的学校也是如此, 到处洋溢着普高的色彩, 一种新的“精英主义”正在形成。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规则制度正向那些有希望获得职业技能竞赛大奖, 以及有希望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以及那些指导上获得成就的教师。那些获奖的、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了学校的精英、教师的“宠儿”, 而那些资质一般的学生又成为教育的“弃儿”, 他们无法融入“职业技能大赛”和“高职考”的体制内, 得不到更多的教育支持, 而再度成为学校教育的“配角”。

四、型塑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态

学校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 而学习生活是一个学生个体或群体生态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而事实上, 学校生活是被型塑了的“盆景生态”。“盆景”就是那个“在学生选择这种生活之前就已经并被塑造并存在着的既定世界”, 而型塑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这一“盆景生态”的外部力量除了宏观教育政策外, 还有学校的规章制度, 也就是校规。我们将校规也定义为教育政策法规, 校规是以学校纪律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 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应当”或“必须”绝对化要求, 包含了法律的、伦理的等含混不清的各种条文, 扮演了教化学生, 规范秩序的作用。福柯说过“在理性化的趋势下, 现代社会逐渐产生了一种纪律化的要求, 认为理性化除了应体现于社会制度之外, 也应落实与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理性的行为意味着符合礼节、秩序、规章, 以及有效率。”因此, 学校总是举着某种教育理想的旗帜, 设定许多相对应的规范与标准, 而后借助各种规训技术, 把学生塑造成标准化的个体。中职生被认为是“难以管教”的群体, 他们的行为习惯较差, 因此, 中职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对中职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约束, 并且有各种各种的督查、检视和惩戒措施。长期以来,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游走于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之间, 认为“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教育, 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但是事实上,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育是“学校本位”的。所谓学校本位就是只培养适应学校教育规则的学生, 只培养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因此, 顺从/抗争与遵守与违反构成了中职生学习生活的主线内容。“虽然不排除学校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常性, 但学校生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制度生活”[6], 这种要求同“均衡”、“有序”的学校制度使得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如何将学生培育高技能职业人才, 而是关注如何管住学生的“身体”, 使其不能产生出破坏校纪校规的“失范”行为。中职业学校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失范行为”, 并运用压制性的规范惩罚“越轨者”, 中职学生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之中。这种制度化的生活必然产生科层制的结构, 使得“每日学习生活的开展都不是随意的或按个人意志率性而为的”。[7]

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环, 同时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受到教育的外部规律制约, 也就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 以及文化等制约。因此, 社会结构或宏观政策因素会穿透职业学校的围墙, 有意或有意地影响中职生的学习生活, 甚至一举一动。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是影响中职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力量。但是, 这种重要力量也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因此, 在制定新的职业教育政策的时候, 应该考虑到政策的负功能, 有效地避免可能产生的问题。

摘要:本文从“结构—个人”的关系视角出发, 探讨了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宏观教育政策法规及以“校规”形态呈现的微观教育政策与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系, 认为宏观教育政策促成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选择、规定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 而“校规”则进一步型塑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态, 并不自觉地与宏观教育政策一同确立了新的“精英主义”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关键词:教育政策,中职学生,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45-54.

[2]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新编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 (2) :41.

[3]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9 (1) :15.

[4]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3 (1) :264.

[5]李晓.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生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8.

[6]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0. (1) :176.

学习教育政策解读总结 篇3

此外,教育系统应聚焦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此,该文件提出了在教育和学习中使用数字文化遗产的建议。它涉及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教育和学习,从正规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非正式学习。

文化遗产机构为Europeana平台提供资源,以满足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需求。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Europeana平台,搜索、访问、使用和组合这些资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如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构性对话缺乏适当的工具;Europeana可用资源有限;资金不足。

鉴于上述情况,文件提出四条主要对策和建议:在政策制定者、文化遗产机构和教育者之间开展欧洲范围内的结构性对话,优化过程,减少重复性工作;文化遗产机构和部门优先提供适合教育和学习的内容;加强包容性和无障碍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倡导开放许可证、提高访问量、加强资源再利用,以支撑教育和学习。

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总结 篇4

班级:建工1007 学号:48 姓名:杨文炎

论文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使我对当代社会的形势与政治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不仅了解了时势,还开阔了视界,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学习意义、收获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教育,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形象最直接的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既具有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独特之处,即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即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大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前者,多有专文撰述,但是对于后者进行考察者较少。把握好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特点,涵盖了工、商、文、法、经、管等多个学科门类,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各个方面,力求能够反映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知特点入手,论述如何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价值,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实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进入大学的那刻我们不仅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更好的专业知识,还接触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上课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课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大发展。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要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出色的世界。通过大学这几年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海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从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全球化的时代安全、抗灾重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十二五规划等课题。在课下我们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在课堂上我们积极思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东西。

在学习时,我们感想很深,同时也对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一个伟大的民族从哪里学习都没有从自己的教训中学习来得快。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形势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在客观上构建了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即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但是要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开展这项教育,来完全的展现这一特殊魅力是很难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形势政策教育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势政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形式形势政策教育不是简单地读报纸、看新闻,也不是站在所谓纯客观、纯中立的价值观的立场上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它需要我们大学生对这些事件不仅全面准确的了解,而且对它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向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理论分析,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这就需要大学生有宽厚的思想理论基础。而经过形势政策的教育,大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政治方向以及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一些高校出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贫血,主要是由于一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会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从而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所面临的机遇随着全球化脚步的逐步加快,不仅给各国的发展拓宽了空间,而且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此机遇下,将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知识范围;将会更加丰富教育内容,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教育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因此导致由激烈的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价值的冲突,从而也导致了国人对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些变化对我们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都是挑战。

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当前的国内外大事,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这个实际具有现实性、鲜明的政治性和直接的针对性,可以使青年学生从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明确立场,从而逐渐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使我们今后走出去大学不如社会做了一个充足的准备

当今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总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不间断的接触到形势与政策,不断的完善自己,更深刻的了解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应该认清这样的形势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问题上我们将遇到更加严峻的形势,但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下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相信祖国和人民,我们应该肩负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能源、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上所作出的努力。毕竟青年才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终身。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教育政策法规 学习心得 篇5

在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还深刻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

通过学习《教师法》,我知道了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文化、科学领域教育;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等等内容。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所以我认为给予我们这些新教师上一节用法的课更有实际的必要。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成学生成长成才做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纠纷与日俱增,学生家长因学生在校期间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向学校索赔的金额不断攀升。因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适时出台,明确了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性质是教育、管理、保护责任,确立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划分原则是过错责任,这对老师日常管理学生的工作中也提到了细致的要求,显示出了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学生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但每一棵都有其不同的特质。在教学中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心浇灌。在教学组织中要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热爱学习。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课。作为教书育人的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只有学法、懂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人。

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心得23 篇6

报告名称: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感悟与收获 年级专业: 化工090

1学生姓名:

许家成学 号: 200948090113

提交时间:(学期)2011—2012—2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感悟与收获

不知不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三年了,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犹记得第一节形势与政策课,黄泽峰老师精彩课程的演绎。从此我们开始了对形势与政策期待与希望!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是,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晕要标志。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我国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还相对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还不相匹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文化建设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科学确定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战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容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寻找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变化莫测国际形势,我们应有自己的主张。因为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世纪之交的年代,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二、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有极大的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是从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我们可以抓是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良好周边关系是可以实现,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

住新科技革命产业化的环节,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就是: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使自己成为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改进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我们党总结的历史经验,也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宝贵结论,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发展教育的一贯方针。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因为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我们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渴望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主观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学会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式,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而形势与政策教育重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还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与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的重要方面。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方针与政策,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学习教育政策解读总结 篇7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 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 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 应该充分肯定。一线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 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十年课改的成果需要珍惜, 更要下工夫梳理、总结, 清楚哪些是正确的, 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 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 应该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清楚成果本身既是新成果, 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 这也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基本动力。实践证明, 十年课改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 课程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 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内容, 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理念很好, 但可操作性不强。

二、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基本经验

作为参加了5轮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制的人员, 对近十年课程改革经历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冷静、兴奋与沮丧、挫折与成功等有多种多样的感受, 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与波澜不惊”的经历中有以下一些认识, 与教师们共享。

(一) 课程改革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 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 站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用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用更扎实的工作,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课程改革涉及2亿多中小学生的健康, 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确保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 避免空谈或空想, 只有理性、务实、实干才能解决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二) 课程改革要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克服片面性, 避免走Z字路, 避免折腾, 少走弯路

课程改革不像建高楼大厦, 对人的塑造需要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因此, 对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 只有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哪些是顺畅的、哪些是曲折的、哪些是徘徊或倒退的, 知道我们现在走到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 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怎样走得更好。在课程建设中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不加分析地把教学大纲定为“内容体系”、把课程标准定为“目标体系”, 既不符合历史, 也不利于课程发展。所以, 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正确的。需要用全面、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待课程改革, 避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推到重来等思想方法和做法, 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或避免折腾。

(三)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使得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感受到“如沐春风”“焕然一新”, 正说明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学和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实践很快就会验证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实践会不断提出改革的新需求、新经验。因此,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不断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完善课程改革机制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并协调专家、教授、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机制的完善和整合协作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次课程改革都伴随着学术观点的争鸣, 有些时候十分激烈。针对课程改革的学术研究,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越鲜明, 甚至有一点儿“对立”, 越能够激荡人们的思想, 使人明辨是非, 深入思考。有争鸣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幸事。但是, 应该区分学术争鸣和课程实施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争鸣主要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 而实施主要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课程完善和发展。面对艰巨复杂的课程建设,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的学校体育同仁参与课程研究和实践, 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五)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

课程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更需要科学的实证做支撑。仅仅从课程内容构建看, 我们从哪些角度确定课程内容, 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角度, 是从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角度, 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是从娱乐学生身心的角度, 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 还是从侧重或综合的角度, 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 也无论内容如何分类, 如何分段, 如何确定难易程度, 如何协调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都十分需要更加周密的理论研究, 更加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证研究, 只有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实证的方法, 不断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理论, 才能构建出更合适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陆续将个人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提出一些建议, 供教师们参考。

解读“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8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能动性,即指促使学生能动地学习。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存在的疑问,自主地选择研究,能动地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批判和创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由此看来,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

2.问题性,即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会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语文学科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阅读文本的过程是问题诞生的载体。语文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即指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究、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思想上的碰撞,只有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才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参阅资料,以实现资源共享。

4.整合性,即指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传统的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毫无美感可言。而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通常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达。它较好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1.教师指导学习与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它的课程价值所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老师的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还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时,老师更需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

2.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完整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但是由于学校图书的数量、学生个人的文化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和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和课题的研究与解决都会涉及很多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面拓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4.广泛阅读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书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疑问,希望另辟蹊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必然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研究性活动,为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而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后,便以更深刻、更透彻的眼光解读课本中的文本。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教育,必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当以教材为纲,以整理、积累知识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过程

1.通读课文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以后研究学习时能否选择主题和选一个怎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以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可以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小说可以采用播放电影的形式等。总之,首先要让学生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2.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这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发掘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3.探讨研究

这一环节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索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提示查找范围,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商讨,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学评论、考察报告、调研报告的形式出现,还是以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其次,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文史料引用的学生,就会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结构的学生,就会去查阅生物学书;有的学生还能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将荔枝介绍得明白无误。这一环节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共同研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4.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别人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过程中,赞同者和反对者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无论是采取小组会晤、班级交流或是其他方式,目的都是提供一次思想碰撞、资源交流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5.总结评价

这是进一步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研究成果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零星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6.课后延伸

这一环节让课内未能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研究学习,并且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

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新与旧的关系

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都有其理论背景,绝不会凭空产生。《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个人能动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很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问题教学法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雏形。问题教学法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于20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中国和苏联,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遭到尖锐批评而衰落。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趋势。”现在美、法等国,研究性学习都很流行,如美国“在课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研究性课程’,老师很重视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找题目,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绝不能算“新”,相反较“旧”,但“旧”并非坏事,我们可以从研究性学习模式发展的曲折道路上获得大量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及重复无效劳动。

2.主与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即使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但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必要时才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学生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过多,难度较大,若无高水平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辅导作用是很关键的一环,缺少这一环,学生的主体地位虽说似乎更突出,实际上,如果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零散的,甚至什么也学不到。

3.精与泛的关系

“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甚至注重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固然是好事,但这毕竟是语文教育,是教学生掌握好语文这“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吕叔湘先生在谈到“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时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课绝不同于其他课程,而且语文课时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语文课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把数、理、化、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社会等东西都往语文课堂里塞,势必会导致语文课宽泛无边,以致淹没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教师对研究性题目进行精选,但同时要注意题目的延伸性及对课文的深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文中精美的词语。如果研究性题目是“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这种精神与他的人格气质相符吗”能够深化课文主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岳阳楼的历代名人”等题目就显得非常宽泛了。

4.深与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果稍深一点,在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力范围及资料都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目的,但如果题目很深或很浅都难以达到这个目的。如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题目:“苏轼怀的是什么古”,“豪放词的风格特点”,但如果列出诸如“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比较”,“词在文学史上的流变”此类题目,对高中学生而言则太难;而如“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苏轼生平简述”对高中学生而言则太易,都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下一篇:白银电信分公司FTTH按单施工稽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