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青春演讲稿

2024-09-04

校园青春演讲稿(精选10篇)

校园青春演讲稿 篇1

校园青春演讲稿

一位老者从街边上买了两个花瓶,回家的路道中不小心撞碎了一个,可他却头也不回地走着自己的路,似乎花瓶不是他的。旁人奇怪地问:“打破了花瓶你难道不难过吗?”老者回答:“碎都碎了,就算是哭,又有什么用呢?----引言

回首十九年的乐与苦,哑然,苍白的时光,又一次跨过身旁,仓皇而盲目,曾经那无穷多个绝望的时刻早已消失,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判断过去,留下对自己的苦笑,为何当初这么幼稚。或许周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便是成长路上的专有轨迹,无论何种年龄,我们都在体验与学习生活。

生命中的遗憾挫折常常有,不妨学习一下这位老者,让青春路上的我们也有一种“碎都碎了,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的胸襟。果戈理曾说,青春之所以无遗憾,在于它有未来。让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去塑造更有憧憬的未来。

很早开始,我就知道人生无常。

有些人在驻足在美好人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触碰到许多荆棘,遇到了注定的灾难,亲人的生离死别,疾病上的折磨或是各种不幸,以至于被刺得浑身是伤。可是仍然在很努力很努力地迈过去,即使知道这些也是徒劳,再努力结果也是让人心寒的;即使知道努力可能不会有回报,但是却深知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没有人愿意选择放弃,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因为想要拼一生激情,博青春无悔。

这种人活在坚持与肯定的信念中。她相信果戈理的一句话:青春之所以无遗憾,在于它有未来。于是在默默坚守着那份憧憬。

我一直在努力踏进这条象征勇敢与坚毅的轨迹之中。与此同时,却还有另外一些人。

遇到一点小伤就像一滴墨水滴进清水里,用笔慢慢搅匀,然后整杯水浑浊不堪,这种人就像案板上的黄瓜,禁不起拍打。这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即使被称为懦弱,但事实上,这是被仰慕的幸福,简单而又美好,是前面那种人所一直无力羡慕的现实。

然而,无论是哪种人。她(他)的一喜一悲都在牵动着亲人朋友的思绪,都是幸运的个体,有爱在左,情在右,走在我们生命的两旁,撒种与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我们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是一份推不开的友谊,抽离不走的亲情。

人生的哲学,就是这样,深奥而又微妙的存在。

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学家刻画的一个属于你我他的人物:西西弗斯。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阿Q,或是老舍笔下的祥子,没有妥协与堕落,他一遍又一遍地推着石头,即使知道这个没有终结的惩罚最终会耗尽他的一生,可是仍然快乐地推着石头,快乐地看着石头到达山顶然后又滚下来,最后快乐地用疲倦的微笑与世界告别。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重复冗杂的过程,即使看到生命中的悲剧性也要大无畏的走下去。要用微笑来释然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与重。

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简单的心去面对生活的重峦叠嶂。看到荆棘可以机智绕过。但要记住那条路,避免以后重复遇到。对于过去,不要在原地滞留不前,要仰望。太深刻的记忆像刻在木头上的精美图案,会随时间匆匆腐朽,只剩下大片斑驳的痕迹,来显示曾经的美好与深刻。这只会让你更无法自拔。记得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眼睛要长在前面?”“因为她告诉我们人要往前看喔”。

Liveaday活在当下吧,驻足现在,把握眼前,放眼未来,有目的地随遇而安。

校园青春演讲稿 篇2

一、自然乡土气息与校园青春气息

兴起于70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 带着泥土芬芳的乡土气息, 歌唱大自然风物, 海浪、沙滩、夕阳、小雨、田埂……绘出一幅幅清新自然小景。如叶佳修《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赤足走在田埂上》、胡德夫《牛背上的小孩》、杨弦《山林之歌》等。单从歌名上就可看出乡土味, 歌词更甚。“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赤足走在田埂上|黄昏的乡村道上|洒落一地细碎残阳|稻草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绸衫”等。歌词里不仅是自然风景描绘, 更动人的是自然与人的那份亲切感。究其原因, 这与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分不开, 当时青年不满当时乐坛, 要“唱自己的歌”。这种民族意识和乡土意识觉醒下他们歌唱自己的小岛自己的生活, 其实是文化冲击下的自我认同。因为真挚清新又贴近生活, 这些歌曲在当时台湾广为传唱。后来传入大陆, 在从乡土转向城市化的背景下又掀起一股热浪, 这足以证明那份乡土气息是亲切动人、富有生命力的。

相比之下, 大陆校园民谣多校园题材:学习生活、青春恋情、同窗友谊、毕业离别等。《同桌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尔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在轻缓抒情里勾起人们对自己学生年代的回望。那位“睡在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又十分可爱, “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 摇摇头说这太神秘”。这种校园气息与当时特定的校园文化不无关系。80年代的大学校园单纯又活跃, 一方面是公费大学生的优越感没有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是校园内各种思潮涌动, 校园诗歌大盛、文艺生活丰富, 自弹自唱的校园民谣风应运而生。“这真是一块圣地, 今天我来到这里”“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歌词里满是对校园生活的热爱歌颂。正是这种特定的校园文化孕育出了这次校园民谣热, 草坪、吉它、吟唱, 成为其独特风景。而如今随着大学扩招, 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大学的优越感神圣感消失了, 校园文化也在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冲击下变得更加多元化, 那些单纯热烈的校园民谣风景也寥落了。

二、现实政治关怀与风花雪月情怀

台湾校园歌曲兴起于70年代“七十年代的台湾, 在一连串剧烈的动荡中前进。‘退出’联合国, ‘邦交国’相继离弃、蒋介石逝世、第二次石油危机、台美‘断交’、美丽岛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考验, 撼摇着这片岛屿上的人民”这种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诞生的校园歌曲关注现实, 饱含着民族觉醒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如《龙的传人》、《美丽岛》、《少年中国》等。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 台湾青年们深深体会到孤独感和危机感, 于是在歌曲里努力寻找归宿感和自我认同感。“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饱含中华民族的光荣与屈辱、自豪与苦难, 以及抒情主人公对“龙的传人”身份的高度认同, 对中华民族强盛充满期待。

相比之下, 大陆校园民谣更多学生年代的风花雪月。这背后也是有深层的社会环境原因的:80年代改革开放刚拉开序幕, 内地乐坛仍沉寂, 校园内也多唱红色歌曲。1985年崔健《一无所有》和郭峰《让世界充满爱》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在这些潮流的推动下校园歌曲也渐渐萌芽生长。个性情感的呼唤加上青春年纪的多愁善感, 自然形成浪漫风气。如沈庆《青春》“轻轻的风轻轻的梦, 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校园民谣后起之秀水木年华《一生有你》“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候的容颜, 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这是真情告白里的青春誓言。大陆校园民谣产生之初就有反抗政治社会宏大叙事的意图, 旨在表现自我、小我, 本也无可厚非。只是长此以往, 格局过小必然限制其发展, 这也是后来其衰微的重要原因。雷同的浅唱低吟显得羸弱, 校园民谣要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突破这样的局限。校园歌手许秋汉曾说:“我们理解的民谣是应该有一种校园气息, 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视野。……从八十年代开始, 校园就有一种社会和民族的使命感, 九十年代后, 这种使命感越来越弱了。”可见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实践并不成功。

三、明朗乐观希望与伤感失落追忆

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民谣都在吟唱青春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不同的是前者基调明朗乐观、充满希望, 后者却多伤感失落的青春追忆。这种差异也是两地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青年心理的投射。

台湾校园歌曲开始并盛行在台湾的经济起飞年代, 所以轻松明朗、积极昂扬, 对于未来也自信乐观、充满期待。如多人作词、罗大佑作曲的《明天会更好》, 洋溢着温暖的心灵关怀“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而怀恋童年经典《童年》里充满着俏皮的温馨,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充满好奇、幻想、作业、初恋的天真童年, 让人忍俊不禁。

大陆校园民谣却更多怀旧伤感甚至迷惘低沉, 写满青春散场的哀伤、毕业离别的伤感、纯真梦幻的破灭、未来未知的迷惘。《青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些花儿》无不是对青春已逝、一去不返的哀哀低语。“那天黄昏, 开始飘起了白雪, 忧伤开满山岗, 等青春散场”, 曾经天真单纯的上铺兄弟只有留在寂寞的回忆里, 曾经多愁善感的同桌成了别人的新娘, 曾经陪伴左右的“那些花儿”也散落天涯……每首背后都有个如怨如诉的青春感伤故事。这种怀旧情绪、感伤曲调, 一方面固然应从单纯的象牙塔步入复杂的社会, 曾经的纯真都染上尘埃, 曾经的爱情友情也即将各自纷飞, 未来也在迷茫中, 容易感伤;另一方面, 面对着经济大潮和现代化飞速变迁, 人们在应接不暇里更加追忆曾经的单纯美好。正是当时青年心理与大众心理的共通性, 促成了校园民谣迅速流行。当然, 后来也是随着大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的转向, 校园民谣又渐渐地退出大众舞台, 回归校园角落。

通过以上对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民谣的梳理和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两股热潮虽都已为陈迹, 但是其中的经典作品仍具有生命力, 对当今乐坛也不无启示。现今两地校园歌曲都呈衰微之势, 除了无法抗拒的外在社会原因, 校园歌曲本身又该怎样突破自身局限?本文这样的对比未必能够给出答案, 却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民谣热潮衰落的过程原因, 通过这种遥远观照来启发当下,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张学书.台湾校园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鹰.校园民谣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文学校园青春祭 篇3

·Ⅰ·

1985年电影《青春祭》在北大大饭厅上映。所谓“大饭厅”就在今天“百年大讲堂”原址,但实际上是一个空阔的没有桌椅的大礼堂,需要自行搬着凳子来此观看。那次《青春祭》首演之前已有三角地海报大肆造势,所以大家对这部由78级中文系才女张曼菱小说改编的电影期待很高。这部影片展开的是动乱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在遥远落后的边陲傣乡的传奇故事,画面暗淡而神秘,情节浪漫又落寞,以忧伤的情调讲述了一代知青青春的意识,美的觉醒,以及爱的朦胧。影片结束,张曼菱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她讲了什么我没有记住,我只是在努力把她和那个电影里的女知青李纯进行形神对比的叠合。因为她是78级学长,我羡慕她拥有电影里那么一段美妙的青春经历,而我们的青春没有投放于精彩纷呈的大时代,只是苍白而幼稚地在象牙塔里度过。

我在1981年秋天进入北大校园,俗称81级。经过前面几个年级对十年“文革”遗留下的老三届的消化,到了81级几乎是一水儿的应届生了。但我们进入校园的时候,老三届的重镇——77级、78级还没有毕业,听说在我们入校前二年他们还在校园里进行过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慷慨陈词竞选演讲,壮怀激烈。我们几乎是带着崇拜英雄的眼光远远地看着他们,膜拜之情油然而生。

北大中文系77级骄傲地号称没有一个应届生,全部都是十年“文革”沉淀下来的精英人尖儿。我们羡慕、崇拜他们的一切,无论是外表不羁的革命范儿还是我们揣测的他们深刻的思想,甚至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不是简单的爱情,是革命+爱情,革命的浪漫主义。这对一切青春期的小知识分子有足够的魅惑般的杀伤力。

在女生宿舍31楼门口,一个77级梳着搭肩麻花短辫的军装女生,如果她回过头以凌厉的眼神扫过来,顿时让人有崩溃且顿生膜拜的感觉。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个词:不明觉厉,很贴切我们那些81级的应届生对老三届大哥大姐的畏惧式的崇拜感。但在那一年,我们两代人般的四届学生共享北大,他们气场强大统摄校园,我们的圈子里不时会流传着这些哥、姐的传说,都是关于他们的演讲、他们的思想,“文化大革命”给他们的履历镀上的是一层闪闪发光的辉煌金,总之是他们深厚底蕴的表范。反观我们,校园到校园,十七八岁,幼稚苍白,好傻好天真。总之,1981年秋天到1982年的夏天,我们是在对77、78级北大人的顶礼膜拜中度过的。我们热衷参与他们发起的各种讲座和社团的活动,追随他们,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进入大学之前既已成名,已是那个时代的青年翘楚。我印象中当时的中文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张曼菱,还有一美丽姐姐黄蓓佳,还有入学前名气已经很大的陈建功,他的《飘逝的花头巾》影响广泛。我们都是读着这些已经可以称之为作家的作品走进校园的。以后出名的还有同样是77、78级的査建英、梁左等,那时他们还是藏龙卧虎,尚未显山露水。我印象中有一个叫王英琦的女生,也是大学生作家,读过她的作品,不知道她是哪个年级,但她写的那类青春作品总是撩动起细腻的情感,可敬可亲。而今天不知她在何方?总之,那个时代,发表文学作品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使你少年成名的途径,“成名趁早”的好处是作品发表后的名利双收,再加之那个年代大学生的珍稀程度,尤其又是号称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学生,说是天之骄子毫不为过。

我们赶上了一个可以搭着77级、78级佯装迅速催熟自己的末班车。在那个年代,成熟、深沉,都是迅速成长至不明觉厉的褒义词,如果很傻很天真,那就真的不是什么可爱之事。

·Ⅱ·

我们跟着77级、78级组织的讲座团团转,奔波于各个有讲座的教室之间。我们听音乐家来启蒙交响乐,他放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曲,问大家:“你们听到了什么?这是老地主在敲门!”这似乎就是把大师音乐拉下神秘祭坛的世俗消解。我们听周汝昌讲《红楼梦》,他的开场篇也透着自嘲的幽默。他喝了一大口同学给倒的开水,说:“水平不够的人都是要靠喝水提高水平的。”在北大西门的化学楼,我们法律系81级新生还聆听了我们今天的李克强总理为我们这些青涩新生专门举行的开学演讲,印象中这位77级的学长才华横溢,旁征博引,激情澎湃感人至深。通篇演讲的主旨就是“好好读书,不要浪费光阴,不要浪费你们的青春”。10多年以后,我看到过任志强给80后、90后青年的一个演讲,谈到他自己的奋斗史,他瞪着俩大眼珠也是以类似的手势坚定地鼓励青年:“不要浪费青春!”我笑了,这语言与风格何其相似!是的,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浩劫洗礼,青年没有机会空虚彷徨,那是时代大潮泥沙俱下般的裹挟,你被主流意识呛噎而难以把持的自我意识,只有追随或被挟持到众生的群体无意识中去。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重要,因为你也不一定就真能成就为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由特定情境注定同时也存在奋争可能性的时代,只是不知两者谁是王。

·Ⅲ·

一年以后,1982年的秋天来了,带着强烈知青色彩的77、78级终于离开燕园,更年轻的新鲜人——82级进入校园,释放出更多蓬勃朝气。82年的夏秋之际,长发及腰,花裙飘逸的女生开始点缀校园,那些穿绿军装、梳着板直麻花辫的女生逐渐减少、消逝。我们似乎松了口气,在整个校园里,年龄相仿的应届生构成了正常学龄的大学生主体,“老三届”影子以及他们无形释放的压力终于消散。

nlc202309082217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学生的给人以勤奋好学心无旁骛的印象,最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单一,或者叫枯燥乏味。在一个没有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容易被整齐划一。那时候国家的危机意识是“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那一时期报纸常用的表述),国家要将振兴中华之大任降与年轻的一代,说好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种号召容易把年轻人鼓动得热血贲张,把自己想象成拯救祖国与民族的栋梁。此外,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也是奋力读书的重要原动力。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所谓的“对外开放”必是选择性极强的开放,是集中于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开放,而西方社会的文化艺术进入中国还是被非常警惕地过筛选择,因为那有可能传播一种与我们的价值观背离的生活方式。时代的压力,世界轻启的神秘小窗,无疑激荡着年轻人的胸怀,激发他们选择简单明了直抒胸臆的介体以表达内心。文学,尤以诗歌最为适宜。毕竟那些都是只有十几二十岁的年轻的灵魂,稚嫩而新鲜,缺乏生活历练,但又有想象中的高远的鸿鹄之志,而“天凉好个秋”的伪深沉或故作城府般的创作摸索正是掩饰不成熟的青春气息的上佳选择。

在80年代前期的燕园,文学社、诗社遍地开花,不分系别,很多同学们都成了文学爱好者,热衷参与社团,组织稿件,刊印校园期刊。学校级别的文学社团有“五四文学社”,出的期刊《未名湖》。各个系大多也有自己的文学期刊,一个地球物理系或者无线电系的同学发表文创也是稀松平常之事。当时的刊物模式是这样的:各个系有学生会或者团委组织,这样学校就会划拨一小笔活动经费(大约二三十元),有活跃好事的文学青年们就允许在正规的学生会或团委期刊下办一个文学副刊。虽说印出的期刊极其简陋粗糙,都是学生们自己刻板誊写,油墨印刷,那些薄薄的册子真乃油墨芳香。看到自己幼稚的文字变成印刷物,文学青年们无不欢欣雀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果说中文系搞一些文学活动本是正根儿,而我们这些旁系野路子也不示弱,甚至热情度更高。那真是遍地都有诗歌吟诵,四处皆有文学社团的时代。不叫沙龙叫社团,因为这些组织大多都是有着某种程度的半官方色彩。中文系主动举起文学大旗,但他们也并非可以将文学私有独占,五四文学社的社长一度是物理系的学生,徐跃飞、严平宜、袁骏、杨晓阳被称为“生物系四诗人”,在当时的校园亦小有名气。他们四人合出的一本诗集《西风·沉诵·太阳节》是铅印的,曾经在“三角地”售卖,这于当时是了不起的事件。我所在法律系79级80级的师兄们就有一个团委下属的文学副刊——《蝉》。在1982年春天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晨钟”,出版的不定期刊物是《钟亭》,似乎是借未名湖湖心岛上钟亭之名。为这个刊物尽心尽力组稿刊印发行的是80级师兄陈陟云,后来这个期刊转到我们班某同学手上。但也是铁打的燕园流水的兵,随着后期忙于毕业实习及论文,大三大四之后,这些文学刊物便不知所踪,自生自灭了。

·Ⅳ·

当年诗歌在燕园的泛滥程度被人比喻为:十个馒头砸到北大学生头上,九个砸中的都是诗人。多年以后,江湖便有传说:当年燕园有诗歌三剑客——骆一禾、海子和西川,说他们分别来自的中文、法律和西语系,分别拥有自己的诗歌刊物《启明星》《晨钟》和《缪斯》。法律系的应为《钟亭》,传说将文学社和期刊的名称混为一谈。但我一直认为海子过世后其诗歌才红遍天下,于是后人难免有些对他存在臆测般的赞美。《晨钟》的主办人应该是陈陟云、郭威等人,海子是否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亦要询问他们本人才可得知。实际情况是,海子在燕园时期并未以诗歌闻名。但海子在上学期间自己出版了他的诗集《小站》是不争的事实,当年他的好诗友骆一禾还专门为此诗集召开过研讨会。

海子的北大生涯被后人美化与夸大,陷入一种想象。他是79级法律系法律学2班同学,原名査海生,全班年龄最小,圆脸大眼,被爱称为“潘冬子”,年龄小且比较内向,本身就不具有风云人物的特征,不能被称为北大时期的风云诗人。事实上他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是离开北大之后创作的,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春天 十个海子》等,都是1984年到1989年的作品,这时他已在昌平的政法大学工作了。多年以后再读海子诗歌,如果人们更介意他头顶的所谓北大光环的话,那一定是失望的,他的诗歌没有显示与北大的直接关联,或者说他忽视了燕园,也为燕园所忽视。北大对于如此天才的诗人不是锦上之花,当然也不是蚕茧束缚,天才诗人的能量还是源自其内在的深广宇宙。北大占据了他短暂一生中最珍贵而奢侈的四年。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写诗,睁着他那双纯真的大眼睛默默地在燕园观察、思考,后来便写下了他最好的诗歌。《亚洲铜》里,他谨慎地撩拨生命、历史及文化的厚重外壳,又真切地以少年的语言直抒胸臆。“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好吧,燕园从来不是大气象,它更多地是接纳年轻而敏感的少年,虽然少年在燕园想到的是“亚洲铜”“祖父”“父亲”。

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

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

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相反,骆一禾的诗歌里有燕园的气息,是他那老成的外表无法掩饰的。他的《青草》一诗这样写道:

那诱发我的

是青草

是新生时候的香味

.........

你该爱这青草

nlc202309082217

你该看望这大地

当我在山冈上眺望她时

她正穿上新衣裳

在这里面我似乎能够嗅到图书馆东门外那大片的青草地,即使是干燥的春天也会飘起新生的香味。他歌颂新生,歌颂新力量。

我们法律系80级陈陟云有一首《丁香花开了》,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黄昏

像一只

滴着雨珠的绿苹果

晃悠,晃悠

无声地坠向了夜

那无底的黑竹篮

响水,击碎的亭影

幽径,一张破损的双人椅

丁香花开了

丁香花开了

白色的风

飞扬着沉甸甸的香气

“飞扬着沉甸甸的香气”—— “一教”外整排的丁香,有白有紫,在暮春的雨后尽情开放。那些美丽的花儿如今是否老去?是否还有馥郁的芬芳?彼时彼景,丁香铺展出一幅带着香味的画面感强烈的燕园景象。

这些都是有着较强校园色彩的诗歌,与那个动荡结束后的时代、青年、氛围息息相通。

·Ⅴ·

洪子诚先生对校园诗歌的看法我是赞成的,他说校园诗歌是一种习作式性质的诗。这个判断包含的意思还有:它们是狭隘的,缺乏“深厚”的生活体验的,“学生腔的”,模仿性的,等等。我认为这是客观的非贬义性的评价。可以想象,拘束在有限校园内拥挤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年轻人,敏感、好奇、感性,诗歌能最恰当地表达他们这种汇聚的青春的碰撞,有诗发自胸臆必是自然,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远离故乡而涌入一个陌生的人海,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多愁善感和对经典的模仿。十七八岁,离生活尚远,离真正的生活之苦尚远,他们又好奇又害怕,还要找到自我找到自信心,所以,请不要嘲笑那些清新稚嫩的句子,谁没有年轻过呢。

校园时代的文学青年在佯装的深沉假面之后便还是一派烂漫情怀。那时候校园也有流行歌曲,但原创很少,从一个精神物质均极为匮乏的年代走来的一代并没有更好的艺术素质积淀,我们唱舶来歌曲——港台、英美歌曲音乐都大行其道。喜欢邓丽君的一定是今天意义上的“小清新”,率真本性,向往爱情,幻想浪漫的人生际遇。喜欢披头士的,大多热爱西方文化,向往自由不羁,倾心毁灭,或者说毁灭所不能满意的现实。但文学是统领校园生活的主流。文学,诗歌是枯燥学习生活的青春骚动,是一群追求彰显自我意识的年轻人有些羞涩又有些执拗的心灵表白。今天的燕园人无法理解80年代初期校园生活的枯燥。学生们基本上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教室(含图书馆)。女生宿舍住满6人,男生宿舍住满8人,空间狭小,书桌是公用的,纷杂干扰,基本不具备在宿舍学习的条件。食堂,我们有著名的“学三酸腐食堂”,多年后每当想起此地,我似乎都嗅得到那独特的味道。理科男住在校园西南40号打头的宿舍楼里,他们那边在“学一”、“学二”食堂吃饭,他们相对我们这些住在20号打头30号打头的文科生宿舍楼里面的人,更具备隐忍缄默的精神,我四年中也没去过他们那边吃饭,只是听传说吃得还行。因为那个时候每个食堂自制自己的饭票,开始两年我们只有“学三”的饭票,只能天天早中晚三顿忍受“学三”的酸腐之气,更要忍受难以下咽的饭菜。“学三”之以“酸腐”,是这间食堂在大门口摆放了两口巨大的垃圾泔水缸,吃不完难吃饭菜的同学难免要将剩菜剩饭倒到里面,日积月累从不清洗,尤其夏天,难闻的馊饭菜味道毫不夸张地说可以飘臭三角地。我班有男生这么描述:离着食堂老远就快熏趴下了,想回宿舍不吃了,但不行,不吃会饿死,要么熏死要么饿死,这选择太两难了。学三食堂在我们入学的前两年提供糟糕的饭菜。晚餐基本没有新菜,所有窗口卖一种中午各种剩菜的大杂烩,北京话叫“折箩”。所有剩菜烩在一起,咕嘟咕嘟,没一点正经味道,猪食一般,提供给饥肠辘辘的学子。没有米饭,只有馒头和玉米面粥。我的晚餐标配是一个馒头加一块腐乳加一碗玉米面粥,糊口罢了,否则那杂烩菜一半要倒到那俩著名的酸腐大泔水缸里。1998年百年校庆之后,著名的学三食堂被拆改建为“百年大讲堂”的一部分。不过多年之后,酸腐之气在大家的记忆里也变得美好起来,每每被津津乐道,似乎我们年轻胃口亲泽的那味道也升华成一种励志之气,有历史的悲壮感。从那间食堂出来的多少北大风云人物,谁会忘怀著名的学三呢?

至于教室或图书馆,啊,对于我这等学着枯燥法律的青葱女生是何等的无聊之地。我抱着本《法学基础理论》心猿意马地划道读着,便内心抱怨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样一种需要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科?简直没有比高中生活升级到哪里去,乏味的法条,满满违和感的西方法哲学理论,让我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有强烈的挫败感,我感觉我的一生毁了,毁在一科貌似美好实则无聊的法律学科上。抬头看到对面坐的中文系女生在偏着头看《青春之歌》,还蹙起双眉显出厌烦。后来她告诉我我的羡慕没有意义,她同样为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应付文本分析作业读小说烦恼得很。可无论她怎么说,我认准了中文系是最有趣最轻松的大学专业,于是我问她高考时候考了多少分上中文系,她告诉了我,我以沉默消化内心的崩溃——我比她的分数还要高一分,也就是说我完全有机会上心仪的专业,但害怕分数考不够没有去报招生人数相对少一些的中文系,而是报考了一个一年级就招收230人的法律系,无比悲催地决定了命运的选择。

·Ⅵ·

听说现如今北大允许入学后调换专业,当然条件是可以从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向低的调换,从法律系向中文系调换应该不是不可能的。但在30几年前,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的同学中类似于我的人不在少数,但必须无奈地顺从,顺从地学习,顺从地毕业分配到政法系统单位,很多人也就如此顺从命运。

我在北大期间培养出若干与法律不相干的兴趣。我喜欢吃过午饭在三角地一带徜徉,因为那里会贴出各种社团招新广告。当然招新的对象一般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文学社一类,我参加过“五四文学社”、法律系的“晨钟文学社”,投没投过稿子记不住了,因为那种社团的氛围很吸引人,大家坐在一起仰着年轻的面庞,有口才的滔滔不绝,倾听者也是认真的模样,是课堂所不常见的专注。我还参加过北大话剧队,在我和同宿舍的女生结伴第一次去42楼4层西北角的话剧队排练场时,开门见到的是中文系美才女黄蓓佳,她看看我们,小声地和旁人说了句:哪来这么多小孩儿。我们又崇拜又羞涩,窘态十足,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但事实上我们是去“接班”的。话剧队很热闹,当时的队长是英达,副队长是肖峰,英达是北京满族人,79级心理学系,说话京腔京调,爱开玩笑,90年代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情景喜剧大腕。肖峰是上海人,80级哲学系。前者白而高胖,后者戴副眼镜,白而适中。没事俩人就斗嘴不断。记得有一次他俩互相攻击对方所在系的荒诞性,英达说什么我忘了,反正是得意忘形地讥笑哲学家,估计把肖峰贬损急眼了,他就使劲提高嗓门说他要宣布北大最荒诞不经的学科就是心理系,因为他们不是追着鸡鸭满校园跑,抓来做实验,不然就买一筐鱼做实验,做完了还把鱼给炖了吃了。我们傻傻地在旁边跟着笑,然后大家问真的拿鱼做实验吗?英达那次好像认输,显得灰溜溜的,不再为他的系那么神气了。我们大家都很好奇真有一个系没事杀鸡宰鱼吗?如果做完实验还让吃掉,不管心理学是不是20世纪最大的伪科学,人家的福利还是不错哦。后来我听说这俩人前后脚去了美国留学,课余在餐馆打工时都不约而同隐瞒自己真实姓名,报对方的名字,冒充对方,好像这样比较搞笑有趣,比较解气吧。这两位可爱的话剧队长真真患上了表演性人格障碍,到了美国还不忘记恶搞对方。两位颇有才华的人其实是相互欣赏相互惜怜。话剧队还有一位胖胖的女老师是人艺的老演员,做我们的艺术指导。或许是北大请她过来管理一班学生社团。她嗓门很高,说话比较琐碎,英达也不忘和她恶作剧。但有一次话剧队来了一位女神级的明星,英达是因为认识她哥哥的缘故特意请她过来给大家排戏指导。她坐在靠窗的角落,背着光也难掩光彩照人,长发如瀑前额光洁,那时她青春靓丽,而且也是影视界小有名气的明星了。她就是吕丽萍。记得一向嘻嘻哈哈的英达那个晚上很谦虚,不断认真地请教女神点拨指导。我们当然是又兴奋又快乐,表演很卖力。吕丽萍说的话很少,声音幽幽地从角落传来,但字字玑珠,开口必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绝对显示了她中戏高材生的水准,大家佩服得不行不行的。

在北大我还参加的一个社团就是广播站,站长是80中文系的吕林。吕林白白净净戴一副眼镜,也是校园活跃分子之一,他10年前英年早逝甚是可惜。电台全称应该叫燕园广播电台,有三组学生播音员,每一组每周大约去录两次音。录音都是在下午,用那种有点专业程度的磁带录音机录制。熟练后我们几乎都是一次成功,很少反复录音的,录音的节目时长大概是一小时吧,开始是新闻,接下来有专访稿子,后半段大约就是放音乐,播音的同学就不用管了。燕园广播电台大概在晚上六点开始,通过全校各个角落的播放器传送出来,我很少专门去听,有一次走在路上正巧电台在播音,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我听到的声音并不如我自我感觉到的声音那么敞亮,一点儿不好听,有种被堵住的气息不畅的感觉,这或许是经过机器的录制失真很多。多年以后,有一位陈姓82级中文系女生通过我先生向我问好,她说她在燕园听了我三年的播音,声音很好听。我已经年纪一握一把了,听到此赞还会耳热脸红。不过亲爱的同学,我绝对没有霸占燕园广播电台三年,因为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脱离了一切社团活动,开始埋头学业,紧接着就是去南京法院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也就是说我大三以后便结束了一切不务正业的社团生涯。

北大四年,于我而言平凡普通。我更加渴望这个阶段早些结束,以便投身校园之外的精彩世界,这是我的好奇心使然。当然,有100个北大学子,就有100个不同心目中的北大,这是感受的差异。我的北大是十年“文革”动荡后平静同时也迷惘的四年。可以从我的大学生涯得知,我最初的两年是应付着自己的专业,比如只是做到可以考试过关的前提下视情况拿到相对好一点的成绩,便没有更高要求。此外,我便是校园里好奇心极重的各种新奇物件的围观者,并身体力行顺从自己的意愿而参与。很多同学与我的情况相似。实际上,大学最大的魅力是给与年轻人好奇心以一个宽泛的舞台,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随意东张西望,观察一个过去不熟悉的新世界,并试试自己的身手。而文学、文艺、文化所衍生出的种种兴趣可以使大家抛去压抑的高中时代,释放活力,回归青春的正轨。总之,大学于青年而言,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或攫取之地,更是一次必要的成长、观察,只不过那个年代以文学的名义为这个过程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陆波,律师,作家,1981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合著诗集《燕园三叶集》,现为“腾讯大家”撰写专栏。)

青春校园演讲稿 篇4

大家好!

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只有慢慢品尝,你才能理解甜味。在我们充满活力的青春里,我们走过春风,沐浴在夏雨中,踏过秋霜,参观了冬雪。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我们走过的每一刻,把握每一个情节,不要浪费我们的青春和美好的生活。在青春的有限时间里,我们应该做无限完美的事情。

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不能听从它,也不能承认它。我们必须有条不紊地进行斗争。只要我们正确对待逆境,逆境的持续时间只取决于我们个人的意志和想法。只要我们克服了心理,逆境自然会变成繁荣。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持乐观的态度,要克服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随时灵活准备。我们应该知道,在和平时期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毕竟,生命中成功的创造日很短。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淘汰和落后。就像逆水行舟,不前进就会后退。否则,它将导致不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和悲伤的老年人的悲惨结局。

但是一无所有的人并不可怕,因为他们是有福的,他们会得到一切。但最可怕的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对生活感到厌倦,失去了对生活的怀旧和活力,失去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以一颗进取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我们的青春就像一杯苦咖啡。只有慢慢地受苦,我们才能酿造人类的财富!因此,我们努力在这个黄金阶段驶向成功的彼岸。

校园青春励志演讲稿 篇5

梦想和现实没有距离,只是一个在心里,一个在眼前!眼泪和汗水的化学成分差不多,但前者只能给你同情,后者才能让你成功!

朋友们!我们的青春没有岗位。童年像流水一样过去了,时间不老,只有我们自己老了。走在时间里的人,在纷乱的世界里忙着做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迷失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自己原来的样子。没有!别这么青春,不行!不要这样生活。人生是一张单程票。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把握现在,争取现在,享受现在,我的青春是我的主人,我的未来是我的主人,我的成功是我的梦想!

没有帖子怎么能在这个征途上成功?

跟你分享一个“十年成功定律”,里面说:在一个兴趣领域奋斗十年,你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首先你要有点兴趣。怎么会有兴趣?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思考,学习,创新,我们会越来越感兴趣。人们不喜欢做同样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添加新的元素,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变得有趣。

然后专注于某个领域。未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的精力有限。只有针对行业,定好方向,才能集中精力,培养相应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专业。电子是发展最快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也淘汰了大量的人才。只有保持我们的专业进步和知识前沿,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潮流中,成为中国的潮流引领者和世界的先锋。

终于,十年的奋斗。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长期学习、思考和实践。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在践行这个道理。比尔盖茨13岁开始写计算机程序,19岁从哈佛退学创业,39岁成为世界首富。他花了。他的成功取决于什么?靠的是时间的积累,靠的是在同一个领域不断的学习和探索。青春励志演讲我们的青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十年无贴之旅,朋友,你准备好了吗?不要忘记你曾经拥有的;已经获得的,更应该珍惜;不要放弃属于自己的东西;失去的东西作为记忆保存;你想要什么,你必须努力。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追求是一种氛围,伟大的成就!

什么是大气?把自己的理想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叫做大气。什么是大成?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有价值的事情,造福他人,方便他人,是一种伟大的成就。我这一代人应该肩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豪情!这有信心也有义务为祖国开创新纪元!伸手对世界最好,穷对你最好。不为狭隘的自私所扰,不为浮华的名利所累,不为庸俗的物欲所惑,就能成就人生的大气与成功!

文明校园诚信青春演讲稿 篇6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睿智的老人——孔子,用毕生的精力著书立说,阐述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古往今来,诚信的明灯一直被人们高高举起,那些关于诚信的故事,犹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总能在第一时间明亮我们的心灵。

那个小时候砸缸救友的司马光,晚年时不但是北宋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而且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当我们在千年之后追忆司马文正的生平,敬仰的不仅是他组织编撰《资治通鉴》的呕心沥血,更令我们深深动容的是他一生温良谦恭,一生守诚重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忙于著书立作的司马光吩咐家人把一匹棕黄色的高头大马卖掉。老家人将马牵到集市上,要价50吊钱。

不一会儿,一位老者相中了这匹马,但钱不够,约定明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老家人回家高兴地告诉司马光,马卖了一个好价钱。司马光懊恼地说:“哎呀,这匹马一到夏天肺病就会发作,我忘了交代你了。明天你一定要如实地告诉人家,如果他还要,就便宜卖给他!”老家人不以为然,说:“市场买卖哪有说真话的。”司马光正色道:“让人家用买一匹好马的钱买一匹病马,这是在骗人,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做呢?做人必须讲诚信啊!”

都说商场如战场,然而“一诺千金”的佳话也不绝于耳。著名的海尔集团曾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在与客户签发合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延误了发货时间,为了信守合同,公司决定采用空运,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却由此赢得了信誉。

同学们,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为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充满诱惑和风险的时代,诚信,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在全国上下呼唤诚信回归的今天,我们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讲诚信,做真人”更是我们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青春演讲稿 篇7

以目前大多高校为例, 校园主流媒体有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寝室电视等三类主要传播媒介, 而在Web2.0时代, 显然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 传统媒体弊端在网络时代, 尤其是处于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群里中被无限放大。

1) 校园报纸:校园报纸属于纸质媒介, 在一般大学中校园报纸的出版时间较长, 大多以半月刊、月刊为主, 更新周期较长;形式上, 排版方面较为呆板、生硬, 无论是黑白版还是彩色版均缺乏视觉冲击感;内容上, 首版大多以校园党政会议、重大活动居多, 大学生关注热点较少;另外从制作成本上费用较高, 利用价值低和反馈资讯不足。

2) 校园广播:校园广播逐渐失去其价值, 大学生对校园广播几乎是处于零接受的状态,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校园广播播放歌曲, 但效果不佳。

3) 寝室电视:寝室电视普遍利用率低, 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完全可以替代, 而且寝室电脑只可以单向输出, 属于强制性接收, 并没有考虑大学生愿意看到的信息。

以上三大校园媒介除去本身属性限制以外, 最大不足均是传播的单向性和强制性, 传播者不能从大学生作为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导致大学生用户关注度急剧降低, 另外当今时代大众传媒需要和用户进行互动, 而大学生的互动要求必须有及时性、匿名性、生动性、平等性等特点, 而且要充满人文关怀。

2 校园媒体的初步探索

校园媒体针对的主体是大学生, 在Web2.0乃至即将进入的Web3.0时代的大环境中, 必须将大学生受众主体放在首位, 以传统填鸭式思想文化的灌输改制为主动积极式创造和接收。所以校园媒体文化必须通过以下方式改革。

1) 简政放权, 传统校园媒体是具有学校作为媒体“把关人”的角度来负责指导学生传播校园文化, 而学校指导人员与大学生有着思想和文化的差距以及时代影响的不同, 极少能够做到完全提供大学生需求的文化产品, 所以大学生组建相应的社团来负责校园媒体的运营, 让受众真正寻求自我需求, 形成这种制度, 学校领导教师作为引导者,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失去把关人的地位, 而是以让学生更好参与融入校园媒体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大学生自我负责、自我监督、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提升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价值肯定, 传统校园媒体文化虽然有衰落的趋势, 但是可以媒介融合来升级, 并不是将传统校园媒体摒弃。媒介组织和功能上融合, 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寝室电视三方相互合作, 内容上提升报纸的思想文化文字语言创新、广播中配音和主持功能, 寝室电视的直播互动功能。组织上将三方尽可能融合, 各取所长, 发挥相对优势。

3) 新媒体时代, QQ、微信、微博、直播等是最热也是最受大学关注的媒介, 而考虑时效性和互动性, 微信公众平台是最具传播价值的媒介软件, 而且微信公众号易操作, 后台分析便于对受众的掌控和互动, 所以校园文化传播最好的渠道应当选择微信公众平台。

4) 了解大学生关注, 大学生业余生活中放松和娱乐是最主要的功能。搞笑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是大学生平时上网所关注的内容核心, 一方面要保持内容的精神正能量, 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内容失去趣味性。

3 校园新媒体社团“致青春影视”的建设和发展

致青春影视社团的主旨是专门为大学生群里传播优秀校园文化, 其手段通过微信公众号来推送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动态, 其中以原创自制剧为主, 转载和摘要其他新闻动态为辅。与以往传统校园媒体不同, 具有以下独一无二的特点。

1) 零成本。致青春影视新媒体社团从新媒体思维角度出发, 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传播平台, 在校园拍摄大学生文化自制剧, 以及制作与大学生相关的MV视频等。投入资金低廉, 几乎无成本, 一切硬件由学校提供。

2) 贴近大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设置互动问答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最想观看的视频资源, 同时依据微信公众号后台进行数据分析, 也可以设置投票动态, 及时增加受众的影响, 获得受众的信任。

3) 营利性。符合大学所鼓励和支持的创业政策, 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展示作品, 吸引大学生注意力, 大学生愿意有偿合作来为其拍摄毕业MV和摄影写真等, 同时对于校外企业也可以推送相关广告。

在致青春影视运营的期间, 制作过《青年与禅师》系列搞笑视频, 与特殊教育专业合作拍摄了为聋哑学生制作的文化教育视频《汉家文化礼仪之邦》, 为校外大学生制作毕业MV《最初的梦想》等三类作品为代表。

《青年与禅师》是一部校园欢乐喜剧, 具有校园娱乐功能, 总共拍摄10集, 每一集大约2分钟, 符合大学生快节奏快生活的娱乐观赏性, 内容方面具有幽默但是又不缺乏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近乎碎片化的故事情节避免了冗长的叙事结构, 此外所拍摄演员从大学生中甄别, 通过一定训练在镜头中表演, 这有利于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对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

《汉家文化礼仪之邦》是和绥化学院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绥化市汉服社合作拍摄的针对聋哑学生的文化教育视频, 视频中全程以手语来阐述节目语言, 普通学生和聋哑学生均可以观看, 一方面对大学校园传播了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 另一方面也开展创新实践了特殊教育领域视频教学的新模式。

《最初的梦想》是致青春影视社团对外服务的学生个人MV, 通过盈利的方式刺激了大学生的影视制作方面积极性, 以及用户的要求构思和策划, 以社团成员主体为导演编剧等进行量身定制式的服务, 锻炼了大学生创业的探索和思考。

以上三类作品是致青春影视最具代表的三个发展方向, 也是对未来大学校园媒体发展建设新思路的探索, 同时也在思考:大学生究竟需求什么样的影视作品?能否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以受众转化为校园文化传播者的主人翁意识?大学校园新媒体文化能否和现如今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仍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4 校园新媒体以及“致青春影视”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校园新媒体发展迅速, 但是在未来环境下也会遇到不断的挑战, 要在挑战中寻求机遇。而作为校园新媒体先锋的“致青春影视”也遭遇了困境, 主要有:1) 作为社团核心的人物大学生受制于时间, 无法做到全天制作和推送;2) 资金不足, 虽然是零成本制作, 但是要想在视频中不断添加创新因素, 还是需要部分资金的投入, 例如剧组道具的购买、海报制作宣传费用等;3) 院校的关注度和支持, 院校如果仅仅将社团作为大学生丰富文化的手段, 是完全无法将社团的潜力发挥出来, 大学生思想建设理论可以通过校园自制剧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传播到大学生群体, 而不是以会议、讨论等方式来强行灌输, 此外加大院校关注力度, 教师和部分领导参与学生的媒体制作中可能效果会更加具有成效。

如果以上问题在校园媒体社团中解决不力, 可能导致校园媒体文化昙花一现。“致青春影视”在实践中也总结了经验:1) 加大对校园外部小企业的合作, 通过广告的交易和资金的赞助来获得社团维持与运营的经费;2) 扩大媒体宣传层次, 关注国家热点, 与时俱进, 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3) 做好社团组织工作, 明确层次分工, 做到各方面人才尽力发挥优势, 建立详细制度保证社团的连续性和稳固性。

校园里疯长的青春痘 篇8

——摘自XX同学的日记

顾维嘉乃我班“百官之末”——劳动委员是也。他个头高,是全年级数一数二的“摩天大楼”。肤色很健康,没有一处不散发着“黝黑的光泽”;他笑起来也极有特色:两个门牙不合,像两个亲兄弟分家,中间有条宽宽的真空地带,让人不由得想到是不是他在哪个旮旯里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中间的牙给混混们拿块板砖敲掉了,不过顾维嘉对自己的这个“天窗”似乎还挺得意,像珍稀动物炫耀自己珍贵的皮毛一样,整天咧着嘴呵呵傻笑。

对于顾维嘉的身世,同学们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一种科学家探索尖端科学的无畏和执著,不断地有人提出假设与猜想。有人说:“顾维嘉是来自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黑奴的后代,不然不会黑得这么耀眼,黑得这么漂亮,黑得这么正宗,黑得这么有品位,黑得这么不管不顾,黑得这么不拘一格。”有人立即表示反对:“嘁,你用脚指头思考啊,发什么千古幽情,不知道奴隶制早被废除了?一点都不符合我们现代的国情,我看啦。他一定是小时候晒太阳晒多了,一不小心,体温超过100℃,给烤焦了。炭化啦。”

暂且打住。毋庸置疑,顾维嘉是我们这个集体漂亮光鲜的脸蛋上最不容易治愈的一粒粉刺。而校园里传言。治疗粉刺的最好药物用在顾维嘉这粒粉刺上也是失效的。

这学期刚开始,全校开展文明素质评比,顾维嘉连续“栽”在其他班的几个值日女生手里。眼看就要拖全班的后腿,老班(对班主任的昵称)急了,找顾维嘉谈心,叮嘱顾维嘉,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反省也不会起太大的效果,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找好事做,把好事做漂亮,做得惊天动地,做得让全校的师生都知道,都佩服,都感动,做得让校领导的眼珠子掉出眼眶,让他拍手叫好,让他追着值日生给顾维嘉加分。顾维嘉听得一脸茫然。“老师,要是找不到好事怎么办?”“不可能!”老班斩钉截铁,“偌大的一个校同,找几件好事做做,那还不是三个手指头捏粉笔——手到擒来的事!”最后,老班又告诫,顾维嘉如不赶紧去找几件漂亮的好事做了,全校文明素质的小黄旗就会很难堪地插上我们班的滩头。

毕竟是老班的千斤嘱托啊,顾维嘉不敢有丝毫怠慢,从此留心不放过一切做好事的机会,可是在这全校开展文明素质评比的当口,找到件好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不用说,果皮、纸屑这些大物件是找不到的,地上的垃圾就差头发丝没被捡掉,窗玻璃都被擦得锃亮,桌椅摆放整齐,都快赶上阅兵式队列的要求:传达室里的信件不用自己找,早有同学屁颠屁颠地送来了:草坪、树木、公告栏都被照顾得精心又精心,周到又周到,哪怕一枚树叶掉下来,也有好几位同学争着去抢呢。总之,在校园里你是很难再找到好事去做,晴天你拿块抹布愣是抹不着灰,雨天你送不出雨伞,同学们都争着盼着加分呢,谁傻乎乎余下现成的好事等着你来做?

一连好几周,顾维嘉愣是一件好事都没做成,有几次差一点儿就做成了,可又实在是抹不开面子和一帮小女生争,眼睁睁看着到手的好事成了别人碗里的馅饼,他心里急成啥样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直到评比结束头一天,老天才向倒霉蛋顾维嘉垂下怜悯的一瞥。几个哥们在站牌下等车,顾维嘉的眼就没敢闲着,这都是连续几周的失利落下的后遗症,已经有了贼眉鼠眼的味道。不过也不能完全责备顾维嘉,他若正眼瞧,还不都暴露了目标,发现好事,还不定谁腿快呢。一瞥中,顾维嘉远远地就发现路边一妙龄女郎一身大包小包肩背手提地踉跄走着,他一下就颤抖起来了,仿佛那妙龄女郎是他的救星。“哇!美女耶!一定是来等车的。”这是心里话,可没敢说出来。于是,几个箭步“噌噌”就蹿过去。抓过大包小包往肩上一搭,扭头就跑,一路狂奔到站牌下,放下东东,只见那美女摇着手臂,“等一等——”扭着细腰跑过来。一脸阴沉,“你——”顾维嘉正好跳上一辆戛然停下的班车。“姐姐,助人为乐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不用谢!”美女涨红着脸,又欲张口……只见顾维嘉眼中闪烁着正义的、严肃的光芒,一挥手,大义凛然地说:“不要问我为什么!也不要问我姓什么!”他知道有几个铁哥们作证呢,这次加分已成定局。得意的他竟变戏法似的从包包里抽出一条红领巾,天哪,上面还有墨水渍、牛奶渍、面包屑。“我的名字叫少先队员!”

高中生演讲稿——校园青春颂 篇9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9班的赵静,我今天要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校园青春颂》。

青春,是活力的代表,是年轻的象征;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校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人类。时光飞逝如流水,充实的校园生活伴我走过了十一个春夏秋冬,它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更主要的是,在时光的匆匆流逝中,我对校园的感情更深了,更浓了。

我的校园,你是美丽的、和谐的。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悄悄撒落大地,降临校园时,我伴随着耳边轻轻吹过的阵阵微风,尽情地享受难于形容的惬意,舒心地背诵英文单词,快乐的吟诵诗词美文。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明快,被阳光照得闪亮的窗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那是用青春和热血铸造的音符,那是用理想和信念谱写的乐章。

我的校园,你是一个欢乐、幸福的大家庭。在这个和谐的家庭中,老师就像爱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我们淳淳教导。在我们的交流中,语言是一座美丽的彩虹,它架起了雨过天晴的桥梁,沟通了我们原本陌生的心,使我们变得和谐,变得融洽,欢乐更在无言中。

我的校园,你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勇者,建校50年来,是园丁们的辛勤劳作,使你多次荣获教学质量评价的各种奖项,被评为安全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等;是园丁们的兢兢业业,使你从艰难困苦中一路走来,发展成今天的辉煌灿烂。同学们,若没有老师们的风雨兼程、呕心沥血,怎么会有今天这蒸蒸日上、和谐文明的李渡中学呢?怎么会有这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李渡中学呢?又怎么会有这欢声笑语、人心所向的李渡中学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温暖着我,感动着我,使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的校园,你是农村高中的样板,是法制教育基地。你变废虚为亮点,筑起了舒适宽敞的学生公寓;你变冷清为活力,建起了新型实用的学生食堂。不仅如此,校运动场也将会以全新的面孔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代表着农村中学的进步,代表着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心血的结晶,代表着我们校园青春的活力。而青春的魅力,就是让枯枝也能长出鲜果,让沙漠也能化作绿洲。青春,就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

我爱我的校园,我爱那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碧绿的草坪,我更爱我的老师和同学。在校园里,我们放声高歌,我们激情奔跑,我们在欢度一个五彩斑斓的青春时代。同学们,希望之光已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让我们刻苦勤奋,开拓进取,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人生最美丽的际遇,让我们一起让我们的校园永葆青春的辉煌!

校园青春演讲稿 篇10

2). 再见,也许永远不见,我内心固执地追求,只有我自己看得见,但我希望我没错。

3). 有一位青年去拜访一位很知名的科学家,向他诉说自己是如何刻苦努力,却还没有什么建树,科学家拿出一只放大镜,一张白纸,放在阳光下,纸上出现一个耀眼的光斑,片刻间就燃烧起来,年轻人茅塞顿开,欣然离去。

4). 一路走来,太累了,停下来歇歇吧,多休息一会,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抬头看看天,看乌云的缝隙里钻出的斑驳阳光,重新拾起前行的勇气和信心;回首望望来路,想想丢下了什么,还有什么可以丢下的,只要心灵轻松些,任何放弃都是一种努力。坚定地走吧,毕竟梦想在远方,未来在远方,终点也在远方。

5). 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再也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心态面对,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6). 人生并不在于获取,更在于放得下。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放下一处烦恼,收获一个惊喜;放下一种偏见,收获一种幸福;放下一种执著,收获一种自在。放下既是一种理性抉择,也是一种豁达美。只要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绽放!

7). 我们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荒漠,我们既是金子,亦是淘金者;我们既是种子,更是播种者。很多时候,我们成不了闪光的金子,但可以成为希望的种子。漉沙淘金需要冒险的勇气,播撒绿荫需要耕耘的坚韧。金子是被动等待的,或许永远与沙砾为伍;种子是积极主动的,它随时能够拱土而出,迎向风雨。

8). 学习是我生活的主旋律,大学校园生活节奏轻快、平稳,让我觉得充实、快乐。伴着晨曦时那温暖的阳光,听着校园播音室的广播,捧着书本,静静地坐在校园的一个角落,边看书边感受着早晨新鲜空气中的清新。

9).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10).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你只能想办法穿过它;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永远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慢慢地,你不会再流泪;慢慢地,一切都过去了...适当的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11).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12). 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13).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开心,也有失落。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这些起起落落看得太重,那么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永远都不会坦然,永远都没有欢笑。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暂时得不到并不会阻碍日常生活的幸福,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润滑液剂。

14). 青春是我们奋斗的资本,趁着我们年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标,不要总是沉浸在风花雪月中,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谱写自己的青春,让它更加绚丽多彩。我们因为拥有青春而幸福快乐,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15).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6). 大学校园色彩单调,却不乏味,虽然每天校园都重复着同一种节奏,但是故事却不尽相同,大学校园承载着莘莘学子心中的梦,也是心中的梦实现的地方。让我们以美妙的青春为圆心,以丰富的知识为半径,在大学校园中画出人生中最完美的一个圆。

17). 不管多远的路,都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苦,也会有结束的一天。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痛并快乐的日子里,才能走得更加坚强;怀揣未来的梦想,在每一个平凡而不平淡的日子里,才会笑得更加灿烂。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

18). 人们更容易和自己亲近的人发火,而不是他们讨厌的人。所谓亲近的人,就是大部分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的人——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我们发火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亲近的人有更多期望,或者说,想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东西。

19). 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20). 人总会遇到挫折,总会有低潮,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会有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期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命运不会抛弃你。如果你耐不住寂寞,就看不到繁华。

21). 青春如酒,让人沉醉。我们年轻,拥有美丽的容颜,拥有智慧的头脑,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一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所以我们易醉,我们会沉醉在努力的拼搏中,享受追求的快感;我们会沉醉在恋人的爱意中,体验被呵护的幸福;我们会沉醉在静静的思考中,感受探索未知世界的快乐;我们会沉醉在篮球场上,燃烧青春的活力……青春是多味的,青春是绚丽的,青春也是美妙的,于是我想说:青春如酒……

22).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23).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24).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25).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26).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27).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28).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29).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30).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1). 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在切之时,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你只能想办法穿过它。人生,没有永远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

32). 喷泉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水有了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水有了落差。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一样,人没有压力,潜能得不到开发,智慧就不能开花,最大的损失还是自己。偶尔给自己一点压力,适时让自己绽放一次,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很优秀,很超凡。

33).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34).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35).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36).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37). 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要接受挑战;一个人,你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世界上,成功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傻子,一种人是疯子。傻子是会吃亏的人,疯子是会行动的人。

38).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39).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40).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41). 生命之舟面对险滩,面对激流,弱者会选择逃避和放弃,而强者则会选择面对和挑战。人生中无限的乐趣都在于对人生的挑战之中迸出不衰的光芒。

42). 人生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希望和信心。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

43).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44).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45).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46).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47). 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48). 青春在我的心中是苦涩的又是甘甜的,是精致的又是粗糙的,是清晰的又是朦胧的,是一杯苦茶,最后却品出清雅之香。

49). 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是如果你真的想忘记,就一定会忘记。

50). 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地忘记。当经历过,你成长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你自己说,别人会看得到。

51). 有的时候,你很认真地去奋斗,但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你是否应该考虑舍弃一些东西。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把握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某一个具体的人生目标上,才有可能成功。

52).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53).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54). 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55).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56).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57).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58). 心放松,精神不这么争名夺利,我们的聪明才智会自然跑出来,我们越轻松工作越好。

59). 成功不在难易,而在于是否采取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结果,但是不行动就绝对不会有满意的结果。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机遇,而是缺少抓住机遇的手。如果你有想法就要赶紧付出行动,别担心失败或者困难重重,只有在不停地实践与追求中,你才能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60).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信了这些,就可以更坦然地面对人生沟壑,走过四季风霜。言者随意,但生命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寸时光都要自己亲历,每一杯雨露都要自己亲尝。

61). 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62). 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63).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64).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一个正在成长。

65). 人生就像赛跑,不在乎你是否第一个到达尽头,而在乎你有没有跑完全程。

66).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67).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68). 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

69). 感谢上天让我孤单,忍受灵魂的磨难。

70). 青春励志别想太多,一直往前走,直到生命的尽头!

71). 青春不但有梦,还有励志奋斗!

72).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

73). 青春并不忧伤、却被我们演绎的如此凄凉。

74). 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站着你自己,做一天人,尽一天人事儿。

75). 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因此千万不要让自己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

76).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总能找得出借口。

77). 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78). 眼泪终究流不成海洋,人总要不断成长。

79). 在经过岁月的磨砺之后,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对闪闪发光的翅膀,在自己的岁月里化茧成蝶。

上一篇: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家长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节约用电在我身边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