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精选7篇)
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 篇1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实践案例 9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结合不同污染场地发展规划要求,确定相应修复目标,农业用地是()mg/kg A.0.1 B.1.5 C.10 D.14 2.宁波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主要污染物是()
A.二噁英 B.灭蚁灵 C.DTT D.多环芳烃类和挥发性有机物
3.()是中国POPs污染场地修复示范项目
A.宁波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项目 B.杭州庆丰农化污染场地修复项目 C.苏州某外资企业地下水修复项目 D.世界银行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示范项目
4.()是国内第一个规模化气相抽提(SVE)工程案例。
A.宁波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项目 B.杭州庆丰农化污染场地修复项目 C.江苏鑫海化学厂污染场地项目
D.世界银行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示范项目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污染场地重点分布区域在()A.钢铁、石化、冶金等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 B.油田、采矿区(有色金属、煤矿)及周边地区 C.精细化工、表面处理(酸洗、电镀)等集中工业园区 D.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等场地及周边
2.按照修复的场地,可以把对棕色地块的修复分为()
A.填埋法 B.焚烧法 C.原位修复 D.异位修复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我国环境监管能力处于世界前列()
正确 错误
2.废旧电子产品处置场、汽车等拆解场地、大型木材防腐处理场地容易变成棕色地块()
正确 错误
3.我国污染场地管理办法已经出台()
正确 错误
4.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满足现状需要,新标准尚未颁布()
正确 错误
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 篇2
国内污染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
提案指出, 我国国内污染场地修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治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场地土壤污染及其治理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多利益主体的存在使得责任主体非常难以确认, 造成相互推诿治理责任的困局。在目前责任主体没有刚性约束的情况下, 很多地方政府对当地开展污染场地修复的积极性并不高, 而已经搬迁、停产或转让的厂地更是难以确定责任人。
二是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及产业化程度低。目前, 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环境质量技术标准, 污染修复治理后也缺乏长期监测和监管。由于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技术门槛, 商业盈利模式不清晰, 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 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 民间社会资本投入有限。
三是土地修复耗资巨大。据研究显示,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资金需求巨大, 如荷兰2000~2009年土壤污染修复成本为3.35亿欧元/年, 其中政府投入为1.6亿欧元/年。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 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 基本为1∶10∶100的关系。国内地方资金配套缺口较大, 仅靠中央政府财政资金支撑难以为继。
解决问题的建议
《提案》提出, 为了加强行业监管, 明确责任主体, 推动搬迁、修复治理工作的快速推进, 特提出以下建议:其一, 明确修复治理责任主体。若污染土地依然归关停搬迁企业所有, 则原有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需要对原场地污染状况开展调查评估并向环保部门备案, 从关停费、搬迁安置费用中提取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备用金。若污染土地已经转让给新单位使用, 则新单位负责筹集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费用。若污染土地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收回, 则土地管理部门应作为责任主体开展污染场地修复。
其二, 加强农田污染土壤修复药剂监管。目前国内污染农田土壤进行重金属稳定化时需要使用化学药剂。为了保证居民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 应严格监管药剂的成分、纯度及添加量, 以降低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 避免导致二次污染。
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生态平衡;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的许多污染物排出量日益增加,使得我国仅有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资源严重稀缺,目前治理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工作,根据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源找出根源,分析出现水资源污染的源头,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水资源,同时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只有加强水污染治理进度,才能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本文提出一些可行性办法,希望对治理地下水污染有所帮助。
一、地下水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城市主要污染垃圾过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废弃垃圾和污染源也越来越多,表现特别明显的是:工业垃圾和家庭垃圾的与日俱增。每户平均的日垃圾产量基数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使得我们的总数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树立起减少垃圾污染的意识,学会多次利用物品,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其次,可溶性污染物较多,尤其是化工类企业,每天会产生許多污染性极强的化学药物,大多都是可溶性的污染物,很容易与周围物体进行溶解,从而不断扩大污染范围,加剧污染程度,这要求化工类企业在进行垃圾处理时,就要对其合理分类,多次利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最后,非混合物污染物存在于城市的多个角落,而且大多呈现的是液态状态,溶于水中会导致水中大量微生物死亡,这些微生物死亡后的尸体大多溶解到水中,会严重污染水资源。与此同时,这些可溶性污染物,会慢慢形成持久性的污染源,从而增加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用水质量。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防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污染物的不固定性,使得许多地方在进行水污染治理时,出现分工职责不明确,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耽搁治理地下水资源的最佳时间,使得污染源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一些跨省的区域里,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明确划定治理水污染的职责,加上水污染的主要场地涉及到农业、环保等多个方面,因而各个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使得水污染防治工作无法正常展开;其次,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过度开发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人口密集,水环境的自净速度远远跟不上开采的进度,导致地下水环境逐渐失去平衡,而人类盲目、过度地开采地下水,周而复始,导致水污染状况被加剧;再者,治理水污染是一项耗时耗力耗钱的工程,要想真正取得成效,政府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充足的经济来源,购置优质的环保设备,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经济保障;最后,治理地下水污染本身就是很漫长的过程,人们还未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对重要水源进行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长江和黄河的入口处,大量的废水排放,加剧了当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三、治理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措施
(一)建立地下水污染信息系统
在开展防治地下水污染工作时时,可以根据每个地方的污染源,先展开调查和记录工作,把污染最严重的点记录下来,深入了解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从而制定出合理、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有效控制地下水的范围,防止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在经过真实调研之后,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对每个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控,建立地下水污染信息系统,定期观察水质变化,从而有效控制水污染现象。当然,在建立这个信息系统后,要及时进行更新和升级,确保能第一时间观察到水质情况,保证地下水的质量,切实做好地下水防治工作。
(二)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
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使得许多重污染企业胡乱排放污染物,导致地下水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如山西、河北等老工业基地,大量重工业在城市空间上方排放污染物,却无人监管。而为了更好地监管地下水治理工作,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对地方企业排放污染物状况进行抽样检查,检测其是否达标,并安装报警系统。当排放污染物出现超标状况时,报警模式会自动启动,这样就警示防治地下水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该企业进行管理,以便水质能得到有效改善,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只有开展全面、周密的防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
(三)国家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地下水防治工作中,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经济上的支持,促使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到位。针对一些重污染源的治理,可以从技术上进行改进,针对不同污染物的特质,研制出相应的控制与修复技术,从而真正实现废物再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同时,还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跟上国外地下水防治工作的步伐,真正做好地下水防治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让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需要我们从每个人做起,减少垃圾的堆积,提高水资源使用率,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保护环境。同时也需要防治地下水污染工作者,不断学习新技术,研制出具有可行性的信息系统,有效监测地下水污染状况,从而在源头上杜绝水污染现象。
参考文献:
[1] 车均,张蕾.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3)
[2] 李玉双,胡晓钧,宋雪英,孙铁珩,侯永侠.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 篇4
目录
前言
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重庆三峡库移民、成立直辖市的大好机遇下,工业、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重庆主城区内原有企业已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根据重庆市总体发展规划,主城区工业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要求,在“十五”期间已有许多企业通过关闭、破产、异地迁建等途径陆续迁出主城区。“十一五”期间在“十五”基础上搬迁重庆主城区剩余数十家工业企业。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搬迁企业原址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按土地所在区位置,分别规划为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公共建设区等
重庆主城区原有企业建成时间早,因历史原因,各企业虽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改造等,但“跑、冒、滴、漏”等造成生产场地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企业搬迁后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企业原有污染使土地的利用途径受到影响,做好搬迁企业原有场址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后场址的修复显得极为重要。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抽出专项目资金,拟对重庆市搬迁企业原厂址进行风险评估,对搬迁企业场地的作用提出科学化的建议与意见,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重庆汇凯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凯厂”)是机械部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专业从事各类透平压缩机、离心制冷机和各类风机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振兴重庆机械制造业,使之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也为了加速推进重庆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遵循“退二进三” 和“退城进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汇凯厂决定整体搬迁至南岸区茶园新区。
由于汇凯厂在现厂址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生产活动,产生的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可能对场地造成污染。而汇凯厂搬迁后场址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保障人群健康,作好场区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我院受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在对汇凯厂历史发展状况、各个历史时期厂区布置、主要产品、原辅材料使用和存储情况、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等情况调查基础上,识别和判断场地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初步分析公司生产环节上可能存在的排污点、污染因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及程度,于2007年5月编制了《重庆汇凯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重庆市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5月组织专家对评价大纲进行了评估。我院按照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及评审专家组意见,委托重庆市环境监测站对场地土壤进行了现场监测。
根据《重庆汇凯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在对汇凯厂现有场地土壤监测,进一步对汇凯厂原有、现在生产情况、污染排放、治理情况调查基础上,完成了企业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本评估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汇凯钢结建筑有限公司、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总 则
1.1评估目的
根据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现场址上曾经开展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动进行调查,弄清企业生产活动等可能污染场地土壤的途径,分析污染场等的环境污染因子。通过分析和场地土壤监测等手段,给出场地土壤可能受生产活动、遗留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区域、污染程度。根据场地土地规划利用要求,采用相应的评判标准,评估场地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影响,结合保护人体健康等要求,明确场地是否受到污染,是否需要修复,并提出可行的场地污染修复方案,为场地污染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为后期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1.2 评估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2.2 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环办[2004]47号)
(2)《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6年7月)
(3)《关于加快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4]59号)
(4)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关停破产搬迁企业遗留工业固体废物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渝环发[2006]59号)
1.2.3 技术标准和导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3)《展鉴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2007)(4)《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089号)(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
(6)《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7)《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8)《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9)《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规》(HJ/T2.1-93)(1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T169-2004)1.3 评估总体构思
评估工作按照经济适用原则:本次评估工作重点是调查企业土壤是否受到污染,评估过程中,考虑到土壤监测样品多、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大等的特点,现状调查过程中,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布置土壤监测点。起到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能真实反应企业污染土壤的污染物类及污染土壤区域分布。
因而,本次工作分三个时段来评估汇凯公司场地污染情况以及提出土壤修复方案。具体评估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即场地污染现状的初步识别,目的主要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通过会谈、场地访问以及填写调查表等方式调查汇凯公司的生产状况、原辅材料使用种类、运输及贮存方式、生产工艺、生产车间布置情况、工业固废、工业粉尘处置方式等基础上,综合分析生产活动中排污环节,污染土壤途径、污染因子,定性分析各污染因子对场地的污染程度及范围,提出场地污染监测技术方案,为下阶段土壤风险评估及土壤污染修复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本评估报告中主要根据企业生产产品、主要生产工艺,使用原辅材料种类、性质、环保特性等进行定性分析。同时通过对企业老职工及技术人员的调查,分析并给出场地可能受污染的区域及分布图件等。
第二阶段,即场地污染甄别阶段,如果第一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已受污染,那么在第二阶段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根据制订的土壤监测方案,委托监测单位取样监测分析,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第三阶段,即风险评估与污染治理方案制定阶段,根据监测结果,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全面、详细评价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并提出治理目标和推荐治理方案。
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程序见图1.3-1。
1.4 评估范围和对象(1)评估对象
本评估对象为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现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及固体废物的污染状况。
通过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了解到汇凯公司现场址上没有堆放过含重金属等危险固体废物,没有稳定的重金属污染因子释放源。另一方面汇凯厂及周边均为城区建设区,该区域有较完善的雨水、污水排水系统,地表径流通过地表,很快输送到河流,且该区域地形起伏小,周边无大的山体,初步判断该区域地下水不丰富,作为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小。并且汇凯厂所在区域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城市自来水供应。鉴于以上原因,本次评估对地下水环境只进行简单分析。
(2)评估范围
本评估范围为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现址场地约13000m2;主要包括生产车间,办公楼、食堂以及厂内道路、绿地等。
1.5评估标准
根据城市建设规划,汇凯公司建厂后,现址场地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并按照商住用地性质进行开发,在该区域内不再进行农业生产。该区域土壤质量不适用以保护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为目的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商住用地,居民或市民在场地停留时间高于企业工作人员,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不适用于以保护工业企业职工身体健康为主制定的《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
为保护居住区等人群健康,北京市制定了土壤修复临界值地方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7年6月15日发布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该标准适用于展览于用地,以保护土壤资源、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次汇凯厂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标准参照《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
评估过程中,按照标准中的A标准判断场地土壤是否受到企业生产排污影响,按照标准中B标准要求,判断汇凯厂场地土壤是否受到企业排污染,并据此提出可行的土壤修复方案。标准详见表1.5-1 企业现状及历史概况
2.1地理位置
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宝圣西路,,地处重庆市渝北区科技产业开发区9号用地,厂址位于兴科大道北侧,北边为红都家具城,南侧为回兴伴山名都小区,西侧为宝桐花园住宅区,东侧为规划建筑用地。汇凯厂所在位置交通方便,靠近通往江北机场的机场高速,兴科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
2.2企业规模 重庆市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现占地面积13000m2(约20亩),建有9755.1 m2的钢结构建筑物,其中车间建筑面积约9500 m2,是由上海东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亿达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沪港合资的中小型企业。车间H型钢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彩型板压型月生产能力达15万m2。
汇凯公司工作人员有168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在工程现场,另一部分为车间生产人员,其中,车间生产人员56人,车间工人实行一班制,按8小时工作制上班。
汇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各类建筑用彩钢板制品(钢夹芯板,彩钢压型板,冷弯薄型钢,H型钢),为用户提供各类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制造以及与之配套的安装服务。
重庆市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是钢结构专业建筑企业且具备重庆市建委批准的“钢结构专业承包”贰级资质。厂内拥有多头自动切割机、H型钢组立机等钢结构加工流水线和多条彩钢板生产线,拥有先进的彩钢板,钢结构加工设备。
根据公司2008年统计数据,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主要的生产技术指标与生产规模指标见表2.1-1。
2.3企业发展历程
1999年12月22日,上海东浦置业有限公司与美国KAYE&KAREN公司共同投资在重庆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具有重庆市建委批准的钢结构制作、安装资质的重庆市汇凯钢结构建筑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5月,重庆市汇凯钢结构建筑制造有限公司名称更改为重庆市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
2005年6月,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所有工程项目均按体系进行规范质量管理。
2005年12月,投资方更改为上海东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原上海东浦置业有限公司)和香港亿达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大小百余个工程项目,均以精湛的施工和优质服务得到广大客户的赞誉。
2.4厂区基本情况概况 2.4.1厂区建设前自然概况
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建于1999年。建厂前,该区域为丘陵地段,地势北高南低,落差约5m。该区域原始土地利用性质主要为农业用地,土地使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土壤未受到工业污染。
2.4.2平面布置(1)总平面布置 ①厂区建设过程
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自从1999年建厂以来,一直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科技产业开发区9号地块,厂址未曾发生变动,经过10年来的陆续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备的厂房与生产线、厂区道路,场地的硬化与绿化得到较为完善的建设。
②厂区现总体布置
现厂区的交通出入口大门面向西南方向,并在门口设立了保安室进场后自西向东行走,右首为职工食堂和厨房,(职工食堂占地约120 m2,大概可提供50人同时就餐);左首为一座三层办公楼(单层占地面积约100 m2)和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主要分为三部分:钢结构生产车间,彩钢板加工车间和油漆喷涂车间。厂房北部为钢结构生产车间,主要用于钢板的切割,弯制,矫正等工艺;厂房南部为彩钢板加工车间,用于加工彩钢板。车间东面有一约500 m2的隔间,为油漆喷涂车间。车间内没有专门置放加工剩余废料的仓库,均将其堆放于厂房东北部一角落。现厂区总平面布置见附图2。厂区(现状)主要数据见表2.4-1。
(2)给排水
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无需用水,厂内用水主要包括消防、生活用水,水源来自城市市政供水,用水量约500m3/月。
厂区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办公楼,生产车间和食堂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厂区污水管网,接入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厂区建筑物周围建有约200m的下水道,雨水经下水道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3)电气和动力
企业用电由江北供电所引入,厂区内设变压器1台,总安装容量315KVA,供给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耗电量约为50000kw·h/月。
厂内无锅炉、燃气灶等供暖、加热设施,其生活,生产所需能源均来自市政供电。
(4)厂区绿化
厂区现有绿化面积1000m2,虽然厂区绿化面积较小,但仍在围墙边,构筑物外围种植了少量花草,冬青等植物,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音的作用。2.5 厂区主要环境问题 现厂区主要环境问表2.5-1。
2.6厂区排污设施
根据调查,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现有的排污设施主要有临时堆渣场和排水系统。
(1)临时堆渣场
临时堆渣场位于厂区东北角,占地面积约20m2。场地已经过混凝土覆盖硬化,硬化厚度约40cm,现场勘测表明,渣场硬化地表依然保存良好,未发现有大损坏而造成地表裸露的情况。汇凯公司生产固体废物产生量40-50t/a,均卖给金属废品回收公司利用。汇凯公司办公楼和食堂等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市政环境卫生部门负责收集、运输和处理,每周清理一次。
(2)排水系统
汇凯公司建设时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主要是雨污分流的排水暗沟,主要布置在厂区建筑物周边,总厂约200m。下水道沟盖板为矩形断面,约60cm×50cm左右,主要为砖砌结构,表面抹水泥砂浆,以防渗漏,沟盖板间距5-8cm。
生活污水由主干道两侧的排水暗沟,经过附近一化粪池处理后,,经过一段停留沉淀后,接入市政排水管网。雨水汇入雨水管后,接入市政雨水管网。
厂内排水系统随厂区主体建筑同步修筑,1999年厂区建成后,排水系统未发生大的调整,多年来可能存在部分沟段修补的情况,但具体情况未有记录。厂内未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从排水沟道排出厂区。主要产品及生产工艺
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从1999年建厂以来,主要生产各类建筑用钢结构彩钢板制品(钢夹芯板,彩钢压型板,冷弯薄型钢,H型钢)等,是一所为用户提供各类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制造以及与之配套的安装服务的中外合资公司。
3.1主要产品 目前,汇凯公司车间H型钢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彩型板压型月生产能力达15万平方米。公司具备重庆市建委批准的钢结构制作、安装贰级专业资质,且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有工程项目均按管理体系进行规范质量管理。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保证体系,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2原辅材料
汇凯公司现在生产所需原辅材料主要有钢板、钢卷,辅材为焊条、焊丝和油漆、氧气、乙炔等。
汇凯公司主要原辅材料用量及存储运输方式详见表3.2-1。
3.3主要生产设备
汇凯公司目前拥有从金属切割、剪冲、下料、钻孔、弯制,焊接直到涂装的设备共一百余台(套),其中大型、高精度、数控自动化的先进设备40余台(套)。主要设备情况见表3.3-1。
3.4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1)生产工艺流程
汇凯公司工艺流程很简单,是根据工程施工图纸进行采购、安排原材料进场,原材料多为成品钢板或钢卷,然后进行开料、加辅材焊接、油漆喷涂等,具体如图3.4-1所示。车间加工后的废料多为固体废料,统一堆放后由废物公司进行回收。油漆进行机械喷涂后,没有用尽的废料,质量不好的油漆由厂家统一回收。
(2)产污环节
根据汇凯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分析,其主要产污环节如下: ①剪冲锯、气割:该工序中主要产生金属原料余料、铁屑等固体废物;施工操作中的噪声;气割用气丙烷燃烧稳定,不会造成污染。②弯制、边缘加工、钻孔:主要产生金属原料余料、铁屑等固体废物以及施工操作中的噪声;
③拼装、焊接、矫正:该工序主要产生焊接烟尘污染,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④抛丸机除锈:该工序是将半成品的钢结构制品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铸件表面,从而达到所需的光亮度、清洁度、粗糙度和强化工件表面的目的。该过程主要产生铁锈等固体废物,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
⑤油漆喷涂:油漆加工车间内无通风设备,油漆喷涂后自然风干,该过程主要产生含苯类、酮类的废气,以及废弃的油漆桶,多余油漆等废物。
3.5固体废物利用情况
汇凯厂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废金属(金属屑、废油漆桶等)、打砂粉尘以及生活垃圾等,其中废金属产生量约50t/a,在厂内临时集中堆放后,由汽车外运到废品回收站出售废铁;质量不好,多余的油漆由油漆厂家统一回收;产生的生活垃圾在厂内垃圾场临时堆放后,由汽车外运统一处理。
3.6环境事故及投诉情况
根据咨询重庆市渝北区环境保护局、渝北区环境监察支队等单位,汇凯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发生环境事故。在过去十年里,周围居民曾向渝北区环境监察支队投诉汇凯厂打砂工艺的粉尘污染问题。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
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从建厂以来,主要生产各类建筑用钢结构彩钢板制品(钢夹芯板,彩钢压型板,冷弯薄型钢,H型钢),从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场地环境污染风险角度来看,生产工程中的排污环节一是切、割、铣、刨、磨等产生的金属废物、噪声等;二是油漆喷涂时间、产生的含苯类、酮类的废气。
4.1 污废水污染分析 4.1.1 废水产生量分析
汇凯钢结构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中无生产用水,无生产废水排放,厂区排放废水主要来自于职工生活污水,包括冲厕用水,食堂烹饪用水、日常饮用水、浇灌花草水等。生活用水量按人均100L/人.d,排污系数0.9 计算,厂区管理人员和工人(一班制,按8小时工作制上班)共计70人左右,产生污水量21m3/d。厂区生产生活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COD 250 mg/L,BOD5 100mg/L,NH3 25mg/L,SS 100mg/L。
4.1.2 废水排放方式
汇凯公司污水排放系统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主要是雨污分流制的下水道,布置在厂区建筑物周边,总长约200m。
生活污水由主干道两侧的排水暗沟,经过附近一化粪池处理后,,经过一段停留沉淀后,接入市政排水管网。雨水汇入雨水管后,接入市政雨水管网。
4.2固体废物污染分析 4.2.1 固体废物产生量分析
通过对汇凯公司现有生产工艺分析,主要产生以下固体废物:切割、铣刨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金属屑(铁屑)、废弃油漆桶以及抛丸除锈时产生的含铁粉尘,铁锈等。废渣、金属屑直接堆放在临时堆渣场;含铁粉尘、铁锈经清扫后堆放在临时堆渣场,外运处理。总共年产生量约为50t/a。
生活垃圾按照0.9kg/人.d计算,厂区共有管理人员和工人70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23t/a。4.2.2 固体废物处理方式
根据现场调查走访,汇凯公司临时堆放的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如下:废渣、金属屑(铁屑)、废弃油漆桶等固体废物堆放在生产车间东北一角落(占地面积约20m2,场地已经过混凝土覆盖硬化,硬化厚度约40cm,经现场观察,渣场硬化地表依然保存良好),每隔半月左右,由汽车外运到金属废品公司出售。汇凯公司办公楼和食堂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市政环境卫生部门负责收集、运输和处理,每周清理一次。
4.3废气污染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汇凯公司现大气污染物排放物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喷涂工序产生的含苯类、酮类的废气;除锈时的抛丸粉尘(计入固体废物中)以及焊接工序中的焊接烟尘等。
(1)喷涂工序含苯废气
根据现场调查,汇凯厂喷涂工序全部在油漆喷涂车间进行,内无通风或环保设备。喷涂油漆与稀释剂消耗量为30t/a,油漆成分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漆为主,其中苯系物含量为5%(甲苯约占60%,二甲苯约占40%);稀释剂中苯系物含量为35%。
(2)焊接烟尘
目前厂区焊接工序以手工焊接为主,基本未散排,无焊烟净化设备,其排放量为0.087t/a。
5企业周边环境概况
5.1自然环境现状(1)地形地貌 渝北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 缓缓倾斜。全境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北部为中山,海拔1460~80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800~45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450~155米。
本区域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过境主要河流有长江和嘉陵江。嘉陵江沿区境西南边境流过,有后河注入。区境中、东部有寸滩河、朝阳河、长堰溪、御临河注入长江。长江沿区境东南边境流过。
汇凯公司厂址地形较为平坦,场地东高西低,相对高差在5m左右。(2)地质构造
渝北区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区内主要有3条背斜,西部以龙王洞背斜为主,东部为铜锣峡背斜和明月峡背斜。出露地层总后约3416-4478米,其中以侏罗系分布最广,约占73%,三叠系次之,约占21%,二叠系出露面积仅在区域东北和西北的背斜高点有少量分布,仅为1%。此外,第四系地层属零星分布。(3)气候、气象
渝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319天。
(4)水文特征
区内的主要河流是嘉陵江,嘉陵江是重庆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也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重要排污河道。嘉陵江流速高、流量大、水资源丰富、水上交通方便。嘉陵江由合川入境,至朝天门离境。入境水量275.5 亿m3/s,最大流量达44800m3/s,最小流量242 m3/s,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57.7亿m3(2155 m3/s)。江面一般宽度为175~1000m,最高水位208.17m,最低水位176.81m,多年平均水位179.64m。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境内长41km,是是重庆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水源,也是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的重要排污河道,其最大流量64100m3/s,50年一遇洪水位为193.89m,历年最高洪水位为219.16m(1905年洪水位);常年洪水位182.0m,常年枯季水位165.00m左右,最低枯水位160.50m左右。
汇凯公司厂址附近无溪沟,湖泊等自然水体。场地处于丘陵区剥蚀丘基岩缓斜坡地带,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低洼处及接近冲沟水位的地段有少量地下水滞留,水量不大。
(5)生态环境
渝北区的生态环境较好,园林绿化发展快、档次高。绿地率达31%、绿化覆盖率为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98m2,铺装率、硬化率达100%,位居全市第一。以竹、松、柏、杉为主,成片地分布在统景风景区,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渝北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系统中物种种类少,营养层次简单,尚未发现珍稀动植物。土壤类型以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土三个土类为主。区内已无原生自然林地,其植被主要为人工林与少量分布在各背斜山的次生植被,以马尾松最多,其次为杉及其它阔叶林。竹类以慈竹、白夹竹、水竹为主。区内林木主要以农家四旁(宅旁、溪旁、村旁、路旁)树桉、千丈、泡桐、刺槐为主。经济林木类有棕榈、女贞、桑、茶和果木等,荒地广生灌、藤植物等。
拟建项目地处兴科大道路旁,具有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场界周边路面已经硬化,宜绿化地也已绿化,区域尚无水土流失现象。据渝北区统计资料,工程区属中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较轻,水力侵蚀以面蚀、沟蚀形式出现,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4900t/km2.a。
5.2社会经济状况
渝北区作为重庆市空港所在地,集商贸、旅游为一体,是重庆市重要的科技、商贸、和交通枢纽。全区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公顷,林地面积1.7万公顷。辖22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622个行政村、7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0.1775万,其中农业人口52.8341万人,非农业人口37.3461万人工业现状
重庆渝北区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3.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0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4.78亿元。建筑业总产值100.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5.45亿元。
渝北区交通、邮电、通讯事业发达。渝北区交通通讯发达,是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要道。去年扩建城区道路13条、12.7公里。完成鸳鸯经济带主干道路基工程量的60%。完成市重点项目迎宾大道渝北段绿化工程。区境内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新修乡村公路300多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94%。形成了发达的网格交通,为区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邮电、通讯日趋现代化,现拥有5万门程控电话,城区、乡镇部份村,以及部分居民,甚至农民住宅都已安装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向全国各地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庆渝北区内道路宽敞,环境优美,水电气供应充足,电信网络健全,通讯设施先进。城市功能齐全,市场体系完善,已建成农副产品、汽车交易等7个专业批发市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得到加强。严禁脏车入城、定时定点清运垃圾、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公厕、垃圾站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
重庆渝北区有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34个,会员3500人,全区有学校429所,在校学生100507人,有重庆市渝北中学、重庆市两路实验小学等,区内有医院等卫生机构45个,广播电台、图书馆、体育馆各1座、文化馆36个,并有“武术之乡”之称。区内医院3个,医务人员103人,病床180张。
2006年渝北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5%和5.3%。
汇凯公司厂址区域及周边无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文物和饮用水源保护地。企业场地环境现状
根据汇凯钢结构有限公司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以及厂区总体布局分析以及《关于重庆市汇凯公司土壤风险评价的情况说明》,受重庆大学委托,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于2009年3月4日对重庆市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的土壤进行了监测。按照监测具有代表性的原则,在汇凯厂现厂区设置了土壤现状监测取样点,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壤取样进行监测,评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具体情况如下:
6.1监测方案(1)监测布点
监测目的和布点原则:按照能判别汇凯厂现场地土壤是否受到生产活动污染,监测按以点带面的原则进行布点。重点查明有土壤污染源强所在地的区域。
布点方法:本次在厂区内共设置1个监测点,设置在油漆喷涂车间。监测点照片见图6.1-1.监测因子:主要监测因子包括pH、镉、苯、甲苯、二甲苯等。
6.2监测方法
土壤监测分析方法见表6.2-1。
6.3监测结果及分析
汇凯厂场地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住用地,土壤质量风险评估标准执行《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中的A级标准限值。
土壤环境质量采用单项指数法分析,单项指数模式如下: Pij=Cij/Csi 式中:
Pij——第i监测点污染因子j的单项指数,其值在0~1之间为未超标,大于1则为超标;
Cij——第i监测点污染因子j的实测浓度(mg/kg); Csi——污染因子j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限值(mg/kg)。重通集团厂址各土壤监测点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见表6.3-1。
根据表6.3-1所示,汇凯厂厂区内各监测点各项指标单项指数均小于1,未超标,说明场地未受到相关因子污染。
7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
7.1 场地污染影响途径分析 7.1.1环境要素
可能对场地土壤造成污染的环境要素主要为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等三种。
(1)废水
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的废水,在排水沟排放时,可能在生产车间下渗进入土壤以及排水沟道两侧或底部渗漏,进入沿途土体,从而使污染物质吸附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2)废气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在降雨作用下,其中含带的污染因子可能随地表径流下渗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7.2.2 污染影响途径
本次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是从人体健康角度考虑场地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是否给人群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若场地存在污染,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途径。
(1)场地下阶段开发建设期
企业搬迁后,场地重新确定开发利用方式,必然存在场地重新规划、原建筑拆除、场地平场、动土施工等建设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受污染土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危害人群(主要为建设期施工管理人员)健康:
①施工扬尘,其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施工人员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②生活用水,如果施工期间生活用水就地取地下水,则地下水可能含有有毒物质,通过口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③意外食用土壤,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2)场地开发利用方式
场地重新开发建设完成后,可能为商业用地、居民用地以及城市建设公共用地等,均为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场地大部分面积可能硬化处理,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但仍可能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①场地扬尘,可能存在仍然裸露的受污染土壤(如开发不完全或直接用于绿化的污染土),在场地内产生扬尘,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居住人群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②意外食用土壤,针对上述仍可能裸露的受污染土壤,可能通过某些不可预期的意外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③生活用水,如场地人群生活用水就地取地下水,则地下水可能含有毒物质,通过口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7.3 公众受场地污染影响分析
根据对汇凯厂的分析,造成场地污染的环境要素主要有三种,即废水、大气和固体废物。
7.3.1环境污染要素分析(1)废水
汇凯厂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机加含油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厂内未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通过厂区排水沟道排出厂外,汇入厂区西侧300m处的一条无名溪沟。汇凯厂现址场地后期开发为商住用地,石油类物质对土壤污染以及人群健康影响很小。
在1969年~1973年,厂内曾进行少量零部件镀锌处理。镀液盛放在池中,循环使用,由于生产时间很短,镀锌零部件数量小,因此产生锌污染的可能性很小。而镀锌零部件后期的铬钝化处理,存在一定的冲洗废水,因此对原镀锌车间以及厂内排水沟道两侧可能存在铬污染。
(2)大气
汇凯厂大气污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是打砂房造成的扬尘,主要含砂以及铁屑,即使其沉积在场地裸露土壤上,对土壤也不会产生污染。
第二是机加零部件焊接产生的焊接烟尘,主要为铁的氧化物颗粒、CO、NOx等,其对土壤也不会产生污染。
第三是装箱喷涂车间的喷漆工序,喷漆中含有苯、甲苯和二甲苯等物质,在喷涂过程中可能直接作用于土壤上,或在空气中吸附于土壤,从而造成土壤受苯系列物的污染。
(3)固体废物
汇凯厂固体废物全部临时堆放在临时渣场,固体废物包括废金属等一般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其对土壤基本不产生影响。在曾经使用的镀锌工艺期间,镀锌钝化后产生废渣可能堆放在临时堆渣场,钝化采用铬钝化,可能含有铬。但临时堆渣场在1963年就硬化处理,混凝土厚度在40cm左右,至今未发现大损坏,且固体废物一般堆放时间在1周左右,然后外运城市建筑弃土场或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因此,临时堆渣场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7.3.2污染影响途径分析
据前所述,汇凯厂场地污染对公众的健康影响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时期:场地下阶段施工建设期和场地开发利用方式(建成后场地用地性质)。
(1)场地开发施工期
汇凯厂在搬迁后,场地重新确定开发利用方式,需对原有厂房进行拆除、场地平场等。在施工过程中,受污染土壤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危害施工人群健康:
①施工扬尘,其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可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施工人员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②意外食用土壤,如通过饮食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汇凯厂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市政管网供水,可不开采地下水,因此施工期间地下水不会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2)场地开发利用方式
汇凯厂场地下阶段规划利用为商住用地,重新开发建设完成后,为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场地大部分面积可能硬化处理,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但仍可能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①场地扬尘,可能存在仍然裸露的受污染土壤(如开发不完全或直接用于绿化的污染土),在场地内产生扬尘,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施工人员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②意外食用土壤,针对上述仍可能裸露的受污染土壤,可能通过某些不可预期的意外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③生活用水,如场地人群生活用水就地取地下水,地下水可能含有毒物质,通过口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汇凯厂公众受场地污染影响分析见表7.3-1。
7.4 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小结 7.4.1评估小结
根据对汇凯厂土壤取样监测结果分析pH、苯、甲苯、二甲苯等监测因子均未超标,说明汇凯厂场地土壤未受到污染。
7.4.2场地未受污染原因分析
(1)排水沟全部为石砌沟,部分沟段为原生岩体开凿,渗漏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污染物质从排水沟两侧渗入土壤的可能性小;且流水同时也对可能的污染因子造成融解冲刷转移,对可能吸附于土壤的污染物质携带出厂。
(2)厂区建设比较完善,厂区大部分面积特别是原镀锌和发蓝车间、临时堆渣场以及装箱喷涂车间,在建厂后即采取了混凝土硬化处理,其中临时堆渣场地面硬化厚度40cm左右,镀锌和发蓝车间以及装箱喷涂车间硬化厚度也在30cm左右。根据现场查看,这些区域硬化地表至今保存仍比较完好,未发现大损坏,因此污染物质基本不会直接接触土壤。
(3)镀锌和发蓝工艺停产时间较早,生产时间短,尤其是镀锌工艺,在1973年停止生产,且服务对象为厂内的关键零部件,数量小,可能产生的污染比较小。公众参与
8.1公众参与目的 公众参与目的是增加汇凯厂内部职工以及周边群众对场地污染风险评估项目的了解,同时向集团内部职工和周边居民了解汇凯厂的历史发展状况、企业生产状况,有利于更全面和更准确地进行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工作。
8.2公众参与方式和范围 8.2.1公众参与方式
参考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尽可能全面、准确了解汇凯厂场地污染情况为目标,本次汇凯厂场地污染风险评估采用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的方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
8.2.2公众参与范围
本次评估公众参与调查活动主要对象为汇凯厂周边居民(最好在40岁以上)、汇凯厂厂内职工(包括退休职工)。
8.3调查内容
本次评估公众参与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汇凯厂建厂前(玉带山)厂址土地利用性质及地貌、建厂土建土石方情况、技改中土建是否产生土石方及其处理情况、生产运行中“三废”处理情况、环保纠纷等。
重庆汇凯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公众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重庆汇凯(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凯厂)是机械部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专业从事各类透平压缩机、离心制冷机和各类风机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振兴重庆机械制造业,使之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也为了加速推进重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遵循“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汇凯厂决定整体搬迁至南岸区茶园工业园区,目前迁建项目已取得重庆市南岸区计委颁发的项目备案证。
汇凯厂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跑、冒、滴、漏”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场地土壤受到污染。为了保障场地后期开发后人体健康,判断场地是否达到规划使用功能环境质量的要求,为后期场地评估工作以及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院将对汇凯厂玉带山厂址曾经开展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动进行调查,弄清企业生产活动等可能污染场地土壤的途径,分析污染场等的环境污染因子。结合土壤监测等手段,给出场地土壤可能受生产活动、遗留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区域、污染程度,并提出场地土壤修复措施。
以上为汇凯厂以及本次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的简要介绍,为了全面了解汇凯厂的发展历史、建厂及技改土建土石方情况、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等,现对您进行咨询调查,请您抽出宝贵时间就背面公众参与调查表进行填写。
2007年5月
8.4调查结果及分析
公众参与调查表共发出36份,收回36份,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我们按调查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参与调查人员中,以汇凯厂厂内职工和场外个体户为主,年龄以40~60岁为主。参与人员调查统计见表8.4-1。
根据调查,大多数人对汇凯厂的发展有所了解,并认为汇凯厂没有造成污染或者污染很小。对曾经使用的镀锌工艺基本不了解,没有环保纠纷记录,技改时未产生土石方。调查结果分析见表8.4-2。场地污染环境修复措施
9.1 场地修复判别 9.1.1判别标准
本次评估参考标准为《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分为A、B两级:A级为土壤环境质量目标值,代表了土壤未受污染的环境水平,符合A级标准的土壤可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B级为土壤修复行动值,当场地土壤污染物监测值超过B级标准限值时,则必须实施土壤修复工程,使之达到A级标准水平;符合B级标准但超过A级标准的土壤可适用于II类土地利用类型(场馆用地、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公共市政用地等)。
9.1.2判别结果
根据对各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各指标均达到《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的A级标准,汇凯厂场地土壤未受到污染,可不实施专项土壤修复工程。但是,本次评估监测选取监测点可能存在局限性,可能并不能完全反应场地实际情况,因此对场地土壤的使用以及去向提出管理措施建议。
9.2 场地土壤管理措施建议 9.2.1施工回填土管理
根据分析,镀锌和发蓝车间以及临时堆渣场存在铬污染的可能,为了降低土壤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几率,在场地下阶段建设施工过程中,对这两个区域土壤可采取一定管理措施。
原镀锌和发蓝车间面积375m2,临时堆渣场面积300m2,考虑镀锌及发蓝车间以水污染为主,下渗量很小,土壤污染深度不会太深,考虑厚度在1.0m左右。因此,原镀锌和发蓝车间需加强管理的土壤375m3,临时堆渣场需加强管理土壤300m3。
这两个区域土壤采取就地消化处理,可根据后期场地规划做好两个方面措施。
(1)就地回填:将开挖土壤在厂区范围内回填,根据以后场地使用功能,尽量将土壤回填至建筑及硬化场地之下,避免直接裸露。(2)场内转运回填:需将该区域土壤挖出,运至其它地块回填。做好即挖即填工作,减少改部分土壤裸露时间;对填方区底部铺一层厚0.5m~1.0m的粘土,将需处理土壤置于粘土层上,其上在回填其它土石方,顶部硬化或覆熟土绿化,保证处理土壤不裸露,且粘土层在一定程度上可吸附重金属。
9.2.2施工期水土保持 施工期间的开挖回填工作,可能造成一定程度水土流失,水流中含泥沙,也可携带污染物质。因此,做好施工期间水土保持工作,可防止在该期间场地的污染问题。具体可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开在雨季施工,并注意天气预报,遇暴雨可采用塑料薄膜或防雨布对开挖土石方覆盖防护;
(2)在主要施工区域周边布设临时排水沟,在排水沟出水口设置临时沉沙池,防止场地内地表径流漫流现象。
9.2.3弃土弃渣处理
重庆市建筑基础施工一般采取大开挖方式,土石方就近堆放在施工区一侧,修筑钢筋混凝土桩基或砌石实体基础后,再以土石方回填夯实,多余土石方做弃方处理。如汇凯厂场地下阶段施工建设存在弃土弃渣,需外运处理,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原镀锌和发蓝车间以及临时堆渣场区域如产生弃土,不外运,就在场内回填消化;
(2)外运弃土应首先考虑城市建筑弃土场,并保证弃土场的修建挡土墙和排水工程,可通过协调,本工程弃土置于弃土场中部,并保证不裸露。
9.2.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汇凯厂固体废物包括废金属(主要为铁屑、油漆桶,做废铁外卖)、含铁粉尘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及焦炭灰渣等生活垃圾,在搬迁过程中,将废金属外卖,含铁粉尘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运往城市建筑弃土场处理,生活垃圾运往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9.2.5场地下阶段绿化土管理
汇凯厂场地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为主,其中现表层绿化土多为紫色土。紫色土为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堆积形成,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一种较肥沃的土壤;黄壤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较紫色土相对贫瘠。
汇凯厂场地内黄壤基本为底层土,肥力不高,不适合用于绿化土。在施工期间占用、覆盖等情况可使场地表层富含有机质的耕作土受到破坏,因此可保留现有绿地的表层土,在场地建设完成后覆土绿化;尽量不利用底层土在表层裸露作为绿化土使用。
9.2.6施工期人员健康保证措施
根据本评估对场地污染影响途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期的健康工作:
(1)施工时采用湿式作业,控制施工扬尘,向施工人员配发口罩,减少施工扬尘对施工人员健康危害。
(2)做好工地食堂卫生工作,防止场内土壤进入施工管理人员的饮食。场地规划反馈意见
10.1场地规划情况
通过咨询重庆市规划局和汇凯厂等单位,汇凯厂现厂区(玉带山1号)16hm2(合240亩),由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整体收购,购价为3亿元人民币,未来开发利用性质初步确定为商住,但具体开发形式以及布局情况尚未确定。
根据评估分析,汇凯厂场地土壤未受到污染,能够满足下阶段作为商住用地的规划使用要求。
10.2场地规划建议
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 篇5
重金属污染场地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个案研究
摘要:在对上海某重金属污染场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场地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场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80 cm)土壤均受到了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场地活动和扬尘作用使得大气灰尘中具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其中Cu和V的.浓度分别达到15 455 mg/kg和11 385 mg/kg由于土壤V污染和场地碱性环境使得地下水中V污染严重,而地下水中Cd、Cr、Co、Cu和Zn的浓度较低,未受到污染;Cd、Cr、Cu和Zn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但是V通过口腔、呼吸摄入及饮用地下水等途径可导致较高的健康风险,同时通过呼吸摄入可以带来较高的Co暴露风险.为了保护场地工人健康和地下水环境,对具有较高风险的区域,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如控制污染源和进行必要修复等.作 者:田素军 李志博 TIAN Su-jun LI Zhi-bo 作者单位: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01期 刊:安全与环境工程 Journal: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年,卷(期):,17(3)分类号:X506 X508关键词:重金属 污染 场地调查 健康风险评估 风险商
受污染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 篇6
受污染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
应用生物刺激剂BIO-E1对受污染的人工景观池水进行生物修复试验.现场试验的结果表明,生物刺激剂BIO-E1能有效地对受污染的景观池水进行生物修复,处理后的`池水清澈,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显著提高,CODCr、氨氮、总磷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8%、93%、75%和83%.所用生物刺激剂不含外来微生物,对人体和鱼类无毒性.
作 者:潘涌璋 张娜 叶林顺 谭淑英 李秀玉 Pan Yongzhang Zhang Na Ye Linshun Tan Shuying Li Xiuyu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广州,510632刊 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ISTIC PKU英文刊名: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年,卷(期):6(3)分类号:关键词:生物修复 生物刺激剂 受污染景观水体
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 篇7
1 电动学强化的思路和方法
在电动学修复过程中, 电极电解反应是最主要的化学反应, 阳极产生H+离子, 阴极产生OH-, 这两种离子可以迁移扩散到污染土壤中改变了环境的p H, 可以影响到污染物的形态, 改变污染物的游离性, 改变电渗析的极性和方向、流量, 也可以极化电极, 影响直流电场的有效性, 因此通过三种方式来提高去除电动学土壤修复效率: (1) 增加和保持目标污染物的流动性。 (2) 控制p H在合理范围内。 (3) 破坏、分解、转化污染物等。
2 电动学强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瓶颈
虽然由于电动学固有的时间短、能耗低、土木工程量小、效率高等特点,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 然后由于同时存在不同污泥土壤的电阻差异大、不同重金属元素络合离子带电性不同, 两极p H环境容易出现强酸强碱影响污泥土壤的农用环境, 电极极化问题导致迁移效率下降, 电极成本高易腐蚀, 污泥的聚焦效应等问题, 所以造成了目前实验室规模研究较多, 实际大规模工程应用较少的情况。
针对污泥土壤的电阻问题, 主要通过加强污泥的液固相间传质效率、添加电解质等思路入手, 这样进而也升高了电动学污泥室的离子浓度, 提高了电导率, 降低了电动学内阻, 将电能最大化的应用在电场对污泥重金属离子的电迁移作用。然而这也带来了大量电动学处理液重金属离子活性强、难回收的问题。李淑彩[1]曾经采用水对比其他电解质等电动学体系的能耗和去除效果:单独的水作用下, 实验电流较小, 后期几乎降为零, 15天时间总Cr去除率6.98%, 而同样时间的柠檬酸钠-Na Cl体系中总Cr去除率11.32%, 电流可始终维持在0.05A左右。由此可见添加电动学电解质对于提高去除效率降低能耗都有积极作用。
针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带电性不同问题导致的电迁移方向问题, 可以通过添加螯合剂、络合剂、催化剂、氧化还原剂来改变其带电性、金属价态、络合基团电性等问题, 并且针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不同污泥的修复方案都需要单独设计仔细考虑。例如重金属Cr元素在电迁移作用下方向不同, Cr (Ⅲ) 离子带正电向阴极迁移, Cr (Ⅵ) 带负电向阳极迁移, 阳极的酸性环境利于Cr (Ⅲ) 的溶出和迁移, 使Cr (Ⅵ) 容易被吸附和还原为Cr (Ⅲ) , 阴极的碱性环境会将Cr (Ⅲ) 转换为沉淀, 也同时有利于Cr (Ⅵ) 的脱附。所以需要选择一定的络合剂使络合基团带正电朝阴极迁移, 这样便于同于同时富集其他金属元素, 另一方面控制阴极的p H避免来污泥中的重金属沉淀。同时添加螯合剂要考虑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例如常见的EDTA虽螯合金属后的电动去除效果很好, 然而其难自然降解, 容易带来二次污染、使用浓度大和成本较高难回收而并非理想选择, 故而优选可生物降解的螯合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NTA分子量小, 所以单位重量摩尔比大, 而且通常的使用浓度比EDTA低一个数量级, 在土壤中易生化降解, 不再吸附土壤胶体颗粒, 所以在污泥土壤修复中使用NTA作为络合剂是较为妥当有效的选择。EDDS作为EDT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与, 虽然[S, S]-EDDS相比[R, R]-EDDS, [R, S]-EDDS可有效生物降解, 但其价格成本较高不适于工业大量应用。
另外Zhang peng[2]就采用了新型的二维电场避免重金属污染在电动学修复后游离性增加, 容易向土壤垂直方向下迁移的问题。其通过水平和垂直双重方向电场使得Cr离子下渗
得到有效抑制, 并使其电迁移呈斜向上的抛物线型轨迹。
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利用活性媒介催化降解其通过的流体, 零价铁粉ZVI (zero-valent iron) 混合土壤后组成的PRB已得到广泛应用, Cundy[3]的ZVI实验发现了控制PRB的电流密度可以估计Fe络合带的集成密度等, 并且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具有自我修复功能。Hussam[4]的实验也表明ZVI可使Cr的去除率达到72%之多。
针对电极极端p H问题和极化问题, 以及由此引发的电极腐蚀问题和去除效率下降问题, 一方面控制阴极的p H过大, 另一方面提高电动学处理体系溶液的p H缓冲容量, 避免阳极的过酸和阳极金属极板的腐蚀。另外还要控制电极表面的气体覆盖吸附问题, 避免气体的绝缘降低电导率, 电流下降, 美国的Lassagna技术就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受到限制。一般通过倒极和置换循环、调节电动学处理液、半透膜隔离电极室等方法解决。
针对电极的易腐蚀问题, 尤其是阳极极板的腐蚀问题, 通常采用惰性金属的极板或者中空电极等等, 然而这些金属极板虽然可以重复利用, 但其一次性投入成本仍然加大, 并且一旦腐蚀后将会造成二次污染。美国的leinz采用一种NEOCHIM的中空电极, 通过两种电解质形成盐桥 (salt bridge) 的作用来保持电极的电解反应, 并且避免了H+和OH-的释放到污泥环境中影响p H等问题。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同样类似的结构还有美国EPA的多阳极配中心阴极的结构, 它实现了阳极防腐, 阴极高密度大区域的富集的双重目的, 是一种实践效果良好的工程修复方法。
针对污泥的聚焦效应, 牛媛媛指出聚焦带的位置会影响电动修复的时间和效率, 聚焦带距离阳极越远, 修复时间越长, 电能消耗越大, 最终导致效率下降。谭雪莹采用了电动学联合淋洗的方法, 上端为阳极, 下端为阴极, 利用电动学阴极富集重金属离子, 在淋洗作用下从上到下收集淋洗阴极液, 使土壤中的铅去除率达到38.5%, 并且抑制了土壤中的聚焦效应。
3 展望
近年来, 随着电动学修复土壤污泥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 电动学修复污泥的有效性已毋庸置疑, 然而如何提高其去除率、减少其成本、拓展不同土壤污泥污染物种类适用性等方面还在不断研究, 展望未来, 突破可能在以下方面。
3.1 大的电流密度和高电压梯度并不能带来较高去除率, 相反只会导致电极室的过多水解, 污泥环境的p H变化剧烈难以控制, 如果不能控制好污泥环境的p H一味的延长去除时间也不能有效提高重金属去除率, 所以通过较长时间的灵活倒极等方法控制污泥环境的p H在合理范围内, 在此基础上置换电极液这才是一种快速高效低廉的提取出重金属方法。
3.2 电极室和电极传质效率虽然会收到类似Lasagna技术中的气体截留电阻增大的问题, 但是通过增大电极极板面积, 使电极极板不直接和污泥直接接触, 另外由于电解质向下渗透的原因导致电导率不断下降, 所以小电流弱电压长时间的电动学处理和阳极靠近法都受到限制, 而且在阳极靠近过程中背离阳极靠近方向的污泥重金属电迁移去除效率较低, 阳极腐蚀, 所以不适合大规模的场地修复。
3.3 通过倒极和添加NTA络合剂等方法, 抽取置换产生了大量的处理废液, 对于应用而言, 如何实现处理后废液的水回用才是制约成本、使电动学修复持续有效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相比国外的电化学离子交换技术, 半透膜电渗析浓缩处理废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经济手段, 它集成了目前大多工程应用的手段, 实现了四个结合:柠檬酸和NTA的结合, 活性炭和可渗透栅格催化剂的结合, 倒极和脉冲电场的结合, 电极液调整循环和电极室p H调整的结合, 但是如何避免土壤中常见的Mg离子、Fe离子对膜的污染堵塞将会是未来研究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淑彩.电动修复铬渣堆放场地污染土壤李淑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2]Zhang P, Jin C, Zhao Z et al.2D crossed electric field for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of chromium contaminated soil[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7 (1-3) :1126-1133.
[3]Cundy AB, Hopkinson L, Whitby RLD.Use of iron-based technologies in contaminated land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A review[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 400 (1-3) :42-51.
【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剖析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02-01
场地污染01-03
污染场地调查09-21
公司场地污染调查02-05
污染场地的评价体系论文08-09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10-05
污染修复12-01
湿地修复与污染治理07-17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05-26
水污染修复技术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