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修复技术(共12篇)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1
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分析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水污染的.定义、危害及其分类,重点阐述了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具体从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各种技术,修复技术研究能进一步为促进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冯勤亮 作者单位:东营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东营,257091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X5关键词:水体污染 修复技术 生态环境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2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水污染,修复应用
水是地球上生命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 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调查显示, 在我国26个被监测的湖泊和水库中, 有53.8%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形势非常的严重。微生物修复技术属于处理污水技术的新手段, 有着效率高、成本低廉,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 微生物修复技术简介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类型, 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 能够利用生物特性来达到清除污染的效果。要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污染, 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即有稳定、充分的水流, 有微生物必备的营养物质和电子受体, 还要具备p H缓冲能力, 如果未满足上述的条件, 都会对水体污染修复效果产生影响。目前, 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曝气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投加微生物修复技术、活动污泥修复技术几种类型。
2 常用的微生物水污染修复技术
2.1 多环芳烃污染水体的的微生物降解技术
多环芳烃即两个以上苯环用稠环形式连接起来的化合物, 是现阶段常见的污染物质, 在苯环数量的增加之下, 水溶性会降低、脂溶性增加, 其毒性在时间的延长下会越来越大。每年, 都有大量的石油产品、原油废弃物排放到海洋环境中, 由于多环芳烃的致癌性、毒性, 对整个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 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技术是最早的微生物水污染修复技术, 在2000年, 有学者使用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海杆菌属、莫拉氏菌属、解环菌属等细菌来降解低分子多环芳烃, 降解速率非常理想。
2.2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目前, 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开始使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来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 其研究多从耐受菌株的筛选开始, 研究显示, 可以耐受高重金属的微生物, 其本身就具有免受金属毒害的保护机制, 这种保护机制主要有三个类型:第一种就是吸附机制, 微生物菌体表面有着大量的离子基团, 可以起到离子交换剂的作用;第二种是絮凝机制, 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絮凝性代谢物, 这些代谢物中存在大量的官能团, 可以让水中胶体悬浮物发生沉淀, 霉菌、酵母菌、放线菌、藻类等对于重金属离子都有着良好的絮凝作用;第三种是生物化学反应, 利用微生物的氧化-还原机制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毒性的沉淀。
2.3 宏基因组微生物修复技术
宏基因组学主要从环境样品基因组中来研究微生物的群落与遗传组成, 为充分挖掘新的微生物水体处理技术提供了可能。对这些微生物群落功能与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 能够扩展人们对于微生物技术的认知,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能够分离出新的基因, 开发出新型生物催化剂与化合物的合成途径, 应用在水体污染技术的处理中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利用宏基因组技术获取的微生物能够应用在污染物降解、富营养化处理等工作中, 也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载体附着在部分载体上, 会呈现出膜状表现, 再将其与污水接触, 其中的微生物会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同化。生物膜有着固定的细菌, 对于环境的变化有着很强的耐受能力, 产生的污染物少、降解速度快。目前, 常用的生物膜法技术有生物滤池技术、生物廊道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技术等等, 日本与韩国都开始利用生物膜法来对江河污染进行修复,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5 生物栅修复技术的应用
生物膜能够为参与污染净化的原生动物、微生物、小型浮游生物提供必备的生长条件, 生物栅修复技术是将水生植物与生物膜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处理技术。在曝气环境下, 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变为气、液、固三相, 这就给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存在形式, 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污染水体流经这一生态系统时, 悬浮物就会被根系和填料所阻挡, 通过生物膜的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和吸附作用, 水体中的有机质就会被去除。
2.6 投放微生物处理技术
常用的投放微生物有高效微生物群与光合细菌, 高效微生物群体就是采用发酵工艺将好气性与兼气性微生物混合培养出的群落, 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代表性的有乳酸菌、放线菌、光合细菌、酵母菌四种类型, 各类微生物的生长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增加, 会形成稳定、复杂的微生物系统。光合细菌则可以将污染水体中的氮分解释放出来, 其类型有固态和游离态两种。光合细菌可以使用人工培养法培养出来, 将其投入水体之后可以加速其中的物质循环, 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有学者曾经在人工曝气和疏浚底泥基础上在水面投入光合细菌, 并放养了一定量的鱼类, 重新实现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3 结语
水污染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微生物修复技术有着处理简单、修复时间短、对周围影响小的优势, 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目前, 各个国家开始纷纷使用微生物技术来修复水体污染,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一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 相信在研究的深入下, 定可以取得理想的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宏伟, 周美娟.一种新的芳烃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 (05)
[2]程凡升, 蔡婷, 金剑, 生吉萍, 申琳.水体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 (01)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 篇3
摘 要:土壤污染不仅关系到农业种植,更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的身体健康,做好土壤修复工作具有实际的社会效益。本文以重金属土壤污染为例,对土壤污染的来源、特征及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化学萃取技术和化学改良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污染;土壤;化学修复
中图分类号: D9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79-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不断恶化,不仅对有限的耕地资源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较多,主要分为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几种类型,已耕地面积为例,重金属造成的污染面积达到20×103km2,工业“三废”造成的污染面积达到10.0×103km2,而农药造成的污染也达到了16.0×103km2之多;除耕地地区外,工矿区、城市地区的土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由此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以重金属污染为例,对其修复技术进行分析。
1 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分析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重金属污染来源较为广泛,大气、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和污水灌溉都可能带来土壤污染。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可能含有重金属有害气体或粉尘,容易给公路周围的土体造成污染;大气中的重金属成分主要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不合格农药或化肥的使用可能会将Pb、Cd、Hg等重金属引入土壤中;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会用于土地、森林和草地的灌溉,若生活污水中混有工业废水,则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会进入土体,引发土壤污染。
1.2 土壤污染特征分析
相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而言,土壤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需要通过土壤样品检测分析或对人畜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才能对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判定;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水体中迁移速度较快,但在土壤中扩散和稀释速度较慢,微量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很容易导致超标;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以重金属污染为例,多数污染土壤需要经过100-20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有状态;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积累在土壤中的污染物难以通过稀释或净化作用消除,一旦发生土壤污染,仅靠切断污染源的方式无法恢复,需要通过换土、淋洗土等多种治理技术才能缓慢见效。
1.3 土壤危害性分析
土壤污染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以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粮食减产达到了1000多万吨,而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更是高达1200多万吨,而由农药、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降低,多个地区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土壤污染对人体危害性大,污染物在植物中不断积累,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作为化学物质的一种,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一旦超过土壤的承载力限制,就会促使土壤内大量的化学物质释放出来,给环境和人畜造成严重灾害。
2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有化学萃取和化学改良技术两种,二者原理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以下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2.1 化学萃取技术
2.1.1 原理和方法分析
化学萃取技术是通过萃取剂将土壤颗粒与颗粒内的化学物质分离,从而达到去除土壤颗粒内化学物质的目的。化学萃取方法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其中物理方法能将大颗粒的土壤减少,为化学萃取方法的使用奠定基础。目前,较为常见的重金属萃取剂有EDTA、DTPA、有机酸、无机酸等。化学萃取修复方式有原位清洗技术、异位清洗技术、搅拌萃取技术等,原位清洗技术通过原位清洗液灌注和滤液回收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该技术成本低、工艺简单,缺点是去除效率低,容易引起地下水污染;异位清洗技术是通过土壤柱清洗工艺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该技术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但去除效率低,成本高;搅拌萃取技术是将待修复土壤与萃取液混合于搅拌反应器中,二者充分混合后滤除萃取液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目的,该技术去除效率高,且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但处理成本较高。
2.1.2 影响因素分析
化学萃取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与重金属的结合力不同。根据试验结果,粘土对重金属离子的结合力较强,而砂土的较弱,因此粘土地质的重金属离子萃取效率较低。
②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中腐殖质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容易产生螯合作用,作用力的强弱对萃取效果影响较大。
③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影响,阳离子交换容量是指土壤胶体带有的负电荷,负电荷能对溶液中的阳离子产生静电作用,因此离子交换容量越大,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就越大,不利于化学萃取技术的应用。
④重金属种类及含量,重金属离子与土壤矿物质的结合力不同,而且重金属含量越低,与土壤颗粒结合力越强,其萃取效果就越差。
⑤重金属的形态。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形态也会影响萃取效果,如可交换态、碳酸盐组合态金属容易萃取,而铁锰氧化物组合态和残留态则难以被萃取。
⑥萃取剂。一方面,萃取剂种类不同,则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螯合作用不同,螯合作用越强,其萃取效果越好;另一方面萃取液浓度也会影响萃取效果。不同萃取剂在萃取重金属离子时,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确保重金属去除效率和萃取剂用量配比达到最佳。萃取液酸碱性对螯合作用也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萃取剂酸性越强,重金属离子越容易被解吸下来。
2.2 化学改良技术
2.2.1 化学原理和方法
化学改良技术相对于萃取技术而言,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且技术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化学改良是向土壤中投加改良剂,对土壤酸碱性、化学组分进行调节,使重金属离子能以生物有效性较低、毒性较弱的形式存在。有机质、磷肥和石灰就是常见的改良技术的代表,向土壤中投入石灰,能有效提升土壤的碱性,降低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能力;但石灰能降低锰、磷酸盐对植物的有效性,因此在选取改良剂时,应遵循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原则。
2.2.2 改良方法应用实例分析
以磷酸盐为例,对其应用进行如下分析:磷灰矿是一种热稳定性较高的物质,难溶于水,成本较低,固定效率高,因此常被用作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剂。应用时,将pH控制在3-12的范围内,磷灰矿可将土壤中的铅、锌、镉离子固定,形成稳定物,三种金属的固定率可见表1。
由表1可知,铅固定率较高,这是因为铅在此条件下容易形成稳定的磷氯铅矿,这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固铅方法。由于氧化锰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性,因此可在固定重金属过程中用作辅助添加剂,以提高固化效果。
3 结束语
土壤污染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土壤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善污染土体,为我国农作物生长和人民健康创造更为优质的条件。在修复污染土壤时,要做好各项测绘工作,选取有效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污染物去除率,减少对其他资源的二次污染,构建健康、和谐的的生态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杨勇,何艳明,栾景丽,刘景洋,郭玉文.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综合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10:92-98.
[2] 赵连仁.污染土壤整治与管理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生物修复技术攻克溢油污染难题 篇4
海洋石油泄漏事故来势凶猛,危害严重。处理这种事故,尚未有完全有效的方法。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来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物理法包括拦截撇捞法、吸附法;化学法包括燃烧法和化学分散法;生物法目前使用的是微生物吞食处理法。
所谓的微生物吞食处理法是指人工培养的石油清污微生物。将这些微生物大量抛散在石油污染水域来迅速吞食泄漏出来的石油。专家指出,我国的进口石油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进行的。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大是由国际船舶市场租赁的大型油轮承运,而成品油和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主要是由亚太地区和我国的小型油轮承运。这些油轮的特点是船龄长、技术标准低,在承运进口石油过程中,随时存在溢油风险。近年来,仅在渤海海域就发生过多起溢油事故。随着世界对石油及其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海上开采、运输、装卸以及利用石油过程中的溢油事故正日渐增多。溢油不仅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且由于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潜在毒性和生物积累效应会导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严重下降,破坏海洋生物系统的功能,对水产业和旅游业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溢油事故发生后,靠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在溢油的回收处理上可能发生二次污染,而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小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是一种在微生物降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环保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经济花费少,仅为传统化学、物理修复的30%~50%;对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能彻底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就地处理,操作简便;操作人员直接暴露在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等优点。
1989年在美国阿拉斯加ExxonValdez溢油事故中,美国环保局首次尝试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清除海滩溢油。在经过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后,筛选出亲油性肥料作为降解石油微生物的营养盐,在清除海滩溢油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开创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中成功应用的先河。
化学性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篇5
化学性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也是目前大气污染研究的热点课题.介绍了植物对化学性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同化、降解、转化等修复机理,并指出了其研究方向.
作 者:姚超英 YAO Chao-ying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杭州,310018;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杭州,310018刊 名: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33(9)分类号:X7关键词:化学性大气污染 吸收 同化 降解 转化 植物修复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6
0 引言 目前,许多国家开始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水体植物修复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的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
作 者:刘鲁新 王登元 张倩 作者单位:刘鲁新(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乌鲁木齐,830011)
王登元,张倩(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7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修复实践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对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政府对重金属污染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 很多这方面的学者开始利用示范工程针对重金属-植物-土壤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研究, 获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见, 加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理论研究意义也十分深远。
1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有城市垃圾、污水灌溉、工业废渣、大气沉降等方面, 其中污水中工业废水占有加大比例, 工业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 特别是采矿、冶炼及化工等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难以降解的重金属, 成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1.1 大气污染
冶炼、电力及化工等工业在生产、运输过程中, 煤炭、石油等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大量重金属元素进入到大气中, 由于沉降造成了公路、铁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大量工程实验证明, 土壤重金属污染和Hg元素的累积存在密切关系。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利用土壤吸附性作用、植物介质吸收等相关方式进入到了土壤之中。
1.2 污水灌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当前工业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阶段也逐渐显露出来,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被排入河流中, 造成污水灌溉问题的出现。当前我国全年污水量高达630多亿吨, 污水灌溉抄表引发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由于灌溉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1.3 采矿、冶炼
当前工业矿区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 采矿、冶炼中的废渣、废水排放以及重金属废弃物排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染范围还会以废弃堆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散。
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2.1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植物、微生物从突然中将重金属移走, 或者转化成无害的状态。
2.1.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充分利用一些具有对重金属具有超累积能力的植物, 将其种植在污染土壤中, 待这些植物成熟以后对其进行妥善处理, 利用植物将这些重金属移除土壤中, 达到修读污染土壤的目的。植物钝化、植物挥发及植物提取是三种主要方法, 其中, 植物钝化是指充分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使重金属活性得到降低, 减少重金属生物毒性, 避免重金属进入到食物链中, 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植物挥发是指利用植物度重金属进行吸收, 并转化成挥发的而状态;植物提取是指充分利用一些植物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吸收出来, 并将其转移到植物地面部分, 进而对其进行收割和处理, 以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目的。
2.1.2 微生物修复
所谓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吸附重金属, 并将其转化成低毒产物, 降低污染程度。微生物不能直接对重金属进行讲解, 但是却可以对重金属的化学、物理性质进行改变, 进而影响其迁移及转化。具体来说, 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包括生物吸附、胞外沉淀以及生物累积等机理。因为细胞表面带有电荷, 而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对金属离子进行吸附, 通过吸附金属离子将重金属离子富集在细胞中, 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进一步降低重金属生物毒性。
2.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包括化学淋洗和化学稳定固化两方面内容, 其中, 化学稳定固化是指将一些重金属固化剂加入土壤中, 对土壤金属及理化性质进行改变, 利用沉淀、吸附等作用来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而化学淋洗是指在外压或者重力的影响下, 将化学溶剂加入到污染土壤汇总, 完成固相与液相之间的转换, 再将溶解有重金属的溶液抽提出来, 对溶液中重金属进行处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逐渐深入, 对材料复合效应、材料环境友好性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 当前重金属稳定固化修复材料主要有磷酸盐、粘土矿物及无机矿物等。
3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实践
Madejon等进行了为期6奶奶的大田试验, 利用风化褐煤、生物固体堆肥及糖酸盐等对大田进行改良, 从实验中发现, 一些改良剂处理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从而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矿区土壤可以利用植物修复、原位化学固定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矿区植被恢复, 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加拿大Sudbury市在矿山开发及冶炼过程中受到了严重污染, 其30km2的土壤均受到了重金属的严重污染, 利用添加生石灰、有机肥的方式, 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与常规技术相比植物修复的治理成本较低, 据相关报道指出, 针对一块重金属污染土地进行为期5年的治理, 利用植物植物修复技术其成本大约为25万美元, 常规治理费用却需要66万美元。
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针对矿区污染土地植物修复展开了研究工作, 当前在工程应用上也获得了一定成效, 一些植物修复技术开始得到了实际应用, 并进入到了产业化推广应用的阶段。2000年欧洲、北美植物修读技术已经在市场中占到4亿美元的份额, 2005年, 进美国的植物修复技术就已经在市场中占到了25亿美元的份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植物修复技术将会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环保产业。
我国近年来发生了多起重大金属污染事件, 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产品安全直接相关, 因此, 展开有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 对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当前取得的修复成果与我们的期望值还相差甚远, 因此, 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继续对低成本的、实用的技术进行开发, 并将其应用到大田生产实践中去。
4结语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是当前国内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化学稳定固化修复等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 尚处于局部应用试验阶段。从总体上来看, 因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种类较多, 单一修复技术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 有必要将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结合起来, 各种技术的组合可以从空间、时间上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起到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凌辉, 谢水波, 唐振平, 刘岳林, 周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及其在几类典型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 2012 (1) :118~122.
[2]曹心德, 魏晓欣, 代革联, 杨永亮.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及其化学钝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 2011 (7) :1441~1453.
[3]宋云, 尉黎, 王海见.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选择策略[J].环境保护, 2014 (9) :32~36.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8
关键词:污染土壤;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79-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农用化学物质用量和种类的增加,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土壤面积逐年扩大,土壤污染成了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
1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导致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发生恶化的现象。
1.1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类型复杂多样以及对土壤污染认识和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依据及有关土壤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
1.2 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极大的不同,具备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则需要很长的治理周期和较高的投资成本,造成的危害也比其他污染更难消除,因此其造成的危害也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土壤污染后,有机、无机毒物在土壤中过多滞留,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盐碱化、板结,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的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就达200亿元。
1.2.2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1.2.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后一方面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另一方面,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也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人的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1.2.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1.2.5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2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微生物对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基础。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就是采用一定的工程技术,筛选能高效降解污染物的优良微生物菌种,人为创造有利于优良降解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结合工程技术,促进微生物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使污染土壤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根据污染土壤类型的不同,主要介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2.1 重金属污染土壤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定、移动或生物转化,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主要包括生物富集和生物转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本身存在或人为加入一些对有毒重金属离子具有抗性的特殊微生物类群,这些特殊微生物类群能够把重金属进行生物转化,其主要转化机制包括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从而改变其毒性,使重金属污染土壤得到修复。
2.2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是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胞外或胞内降解、转化,降低其毒性或使其完全无害化。微生物对有机物的胞外降解主要是微生物能够分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胞外酶;微生物胞内降解主要是污染物能通过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进入微生物细胞内后,由微生物细胞分泌胞内酶降解。降解作用主要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基团转移作用、水解作用以及酯化、缩合、氨化、乙酰化、双键断裂及卤原子移动等类型。
3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实质上是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过程。因此,在选择利用和实施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时,一定要考虑其影响因素,以保证微生物修复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3.1 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中,对修复起核心作用的是微生物。选择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用作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微生物有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GEM)三大类。土著微生物存在生长慢,代谢活性不高,但适应快,目前在大多数微生物修复工程中实际应用的都是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是指为了提高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人为接种的一些降解污染物的高效菌,采用外来微生物接种是会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因此要加大接种量;菌因工程菌是采用遗传工程手段将多种降解基因转入同一微生物中,从而获得更广谱的降解能力,但基因工程菌的实际应用在美、日等国,受立法控制。因此,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的选择,对修复效果起关键作用。
3.2 微生物营养盐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为使污染物达到完全降解或是降解更充分,必需供给处理微生物合理的营养。因为在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过量积累,可能品种单一,营养元素严重失衡,因此,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添加营养盐。营养盐的添加,一定要通过可行性实验确定。
3.3 溶解氧
土壤具有团粒结构,是气、固、液三相体系。污染土壤因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溶氧也有差别。良好土壤溶氧在5mg/L左右,污染土壤由于污染物而变低。为保证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对污染物的充分降解及有效转化,一定要保证氧的供给。在工程实际中,常采用鼓风机向地下鼓风以补充污染土壤中的氧。
3.4 共代谢基质
微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之所以有强大的降解与转化能力,除了因为它本身个体小,比表面积大,种类多,分布广,适应力强,代谢类型多样,代谢速率快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微生物具有共代谢作用。在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学结构与污染物类似的共代谢基质,一方面,可以富集共代谢微生物;另一方面共代谢基质能促使微生物对难降解污染物的分解。因此共代谢基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效果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3.5 污染土壤的特性
污染土壤的特性影响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相对活性,最终影响修复速度和程度。土壤可分为气体、水分、无机固体和有机固体四个组分,有机固体能吸附阻留有机污染物,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运动性,同时这种固定化分延长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3.6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是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淋失与吸附、挥发、生物降解和化学反应四个方面的性质。了解污染土壤污染物的性质是判断能否采用微生物修复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强化微生物修复过程。
3.7 微生物的环境因子
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pH、水分等,也是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效果的重要的环境因素。
4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耗资少,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旨在研究和推动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已走出实验室,并在许多受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计划中得到应用,一些工程技术如原位处理、生物通风、挖掘堆置处理、反应器处理等已经比较成熟,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趋重视,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必将展现更广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孔繁翔等.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剑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 梁慧星,陈欣.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6,(08).
作者介绍:李晓楼(1974-),男,四川遂宁人,工程硕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应用。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9
2土壤重金属来源
土壤中重金属来源主要有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两种。在内部来源中,由于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等的不同,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有很大差异[7],致使部分地区土壤背景值较高。外部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的影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随大气沉降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大气沉降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6]。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及轮胎摩擦可产生含有重金属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经自然沉降和雨雪沉降进入土壤中,污染元素主要为Pb、Cu、Zn等。矿山开采和冶炼所带来的大气沉降也是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5]。有毒气体和粉尘容易迁移和扩散,在工矿烟囱、废物堆和公路附近的土壤中,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向四周和两侧扩散减弱。研究人员对某铅锌冶炼厂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Zn、Pb、As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废气的大气沉降,风力和风向是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7]。
2.2随污水灌溉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水灌溉一般是指利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6],利用污水灌溉是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随污水进入到土壤中,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不断富集。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污灌面积迅速扩大,以北方旱做地区污染最为普遍,约占全国污灌面积的90%以上,污灌导致农田重金属Hg、Cd、Cr、Cu、Zn、Pb等含量的增加[7]。
2.3工矿企业生产带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重金属元素,工矿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导致废水中的重金属渗入到土壤中,使得土壤中有毒重金属含量增加[11]。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经日晒、雨淋、水洗等作用,使重金属以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南京某合金厂周围土壤中的Cr大大超过土壤背景值,Cr污染以工厂烟囱为中心,范围达到1.5km2[12]。电子废弃物在堆放和拆解过程中,会造成Pb、Cr等重金属进入农田土壤[13-14]。
水污染修复技术 篇10
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重金属、石油、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尤为突出。研发经济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科技的研究热点。本重点项目针对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形成适合不同油田区的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为我国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可以由一家单位承担,也可以由多家共同承担,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3个。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申请项目的研究单位的组合,不针对项目内具体课题进行评审。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 2.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油田区土壤石油污染问题,采用生物、物化方法与技术,研制高效修复功能材料与关键设备;开发具有复合技术协同的修复工艺,集成适合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物化-生物耦合修复技术;建立油田区石油污 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开展工程示范,制定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通过项目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作用的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油田区污染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油田区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筛选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石油组分的微生物降解菌株,研制高效复合修复菌剂,选育适合油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高效修复植物,构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2)针对油田区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开发环境友好的脱附制剂,研发石油污染物高效物化脱附、分解技术,开发重组分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工艺,构建物化-生物耦合修复技术。
(3)研制物化、生物修复关键设备,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物化-生物耦合修复工程示范,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制定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筛选10-15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研制2-3种适合我国不同油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菌剂,制备1-2种环境友好的石油脱附制剂,筛选4-6种适合不同生物气候带的耐油污、耐盐碱修复植物,开发2-4套物化和生物修复设备。
(2)开发针对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成套技术,使石油污染物年降解效率达到40%-70%;开发针对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物化-生物耦合修复成套技术,其中物化段石油脱附率达到60%-90%,生物段年降解率达到30%-60%。
(3)在国内不同地理环境的大型油田建立不同技术类型的示范 2 工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1公顷,物化-生物耦合修复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0.5公顷(或1000吨)。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建立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形成2~3套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4)申请10-15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以上获得授权。5.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预算总经费为16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控制额800万元,示范工程配套经费不低于800万元。
6.项目支持年限:
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7.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项目申请单位应具有从事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丰富经验和良好条件。本项目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三、注意事项
1.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可以由一家单位承担,也可以由多家共同承担,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3个。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研究单位自行组合形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由项目牵头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申请。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申请项目的研究单位的组合,不针对项目内具体课题进行评审。
2.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包括任务分解及经费分解)方案,并提出项目课题安排及承担单位建议。
3.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均可承担本项目或课题。4.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发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5.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共同申请本重点项目,项目申请单位超过一家时,应确定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项目召集人,其他单位应与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就项目申请签订合作协议。
6.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技部三大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7.申报程序和要求:
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统一申报。申请指南在科技部及863计划网站上公开发布。
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研究 篇11
1、植物修复技术概述
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一个分支。所谓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和降解,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这一过程是受控或自发的。而植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绿色植物及其根际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环境污染物的一种新的原位治理技术。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修复净化是在适宜的条件下水生植物通过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几个环节来进行修复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直接通过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吸收到体内的有机物。一些属于难降解的种类,如重金属及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可贮存于植物体内的某些部位,其蓄积量甚至达到很高时植物仍不会受害。如将蓄积大量污染物的植物体适时地从水体中移出,则水体即可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也有一些有机污染物,如酚和氰等进入植物体内,可被降解为其它无毒的化合物,甚至降解为CO2和H2O,这是更为彻底的净化途径。
植物修复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费用省,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现场进行,减少了运输费用。避免了人类直接与污染物接触;②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低污染物浓度;④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要耗能或耗能很低;⑤能实现水体营养平衡,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景观效应。
2、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机制
2.1植物吸收
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矿质元素,而废水中所含的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恰好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供其生长发育。无机氮(NH3--N)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可被植物直接摄取,合成蛋白质与有机氮,最后转化成生物量,再通过植物的收割从废水和湿地系统中除去。无机磷也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成植物的ATP、DNA、RNA等有机成分,最后通过收割植物而移去。通过科学技术等研究发现,芦苇在生长期对NH3--N的摄取量很大,其吸收作用是芦苇湿地净化氮的主要过程。
2.2微生物降解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氮的去除过程中,尽管有植物的吸收,但是硝化和反硝化仍然是主要的去除机制,通过细菌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氮的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45%以上。种云霄等则报道,浮萍氧化塘中存在众多好氧、兼氧和厌氧微生物,氮、磷有机物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来完成,浮萍正是和这些微生物协同作用一起完成对各种氮、磷污染物的去除。这正说明了水生植物的根际区域可为微生物发挥降解作用提供所需要的微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促进微生物生长,从而间接提高了水生植物的净化效率。可见,水生植物通过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对氮、磷污染物可以产生更强的去除效果。
2.3植物组合
应用多种类型植物的组合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单种生活型植物治理重金属污染,但是其治理效果是有限的。利用多种大型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植被组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治理污水时具有独特优势,它可克服单一水生植物季节性变化明显,生物净化作用不稳定的缺点,发挥多种水生高等植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然而,具体哪些种类组合可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有待今后加强。
2.4工程应用
水生植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中,植物缓冲带、植被恢复、植物塘、人工湿地和人工浮床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技术。一方面由于水生植物修复性能有一定波动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差异,同一种操作方式应用于不同处理工艺,效果往往有好有坏。另一方面,当水生植物的去污能力达到饱和或到了凋亡季节,植物体的清除也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工程。虽然水生植物修复有不少突出的优点,但是究竟如何将它更有效地用于工程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另外,水生植物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工程周期过长,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治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实际工程实施中都应当考虑到。
3、发展前景
由于植物修复是一种低投资、高产出、环境效益好,尤其是治理费用要比传统技术低,并且对重金属的治理成效具有永久性的方法,已被证明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水污染处理新技术,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植物修复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进一步寻找或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具有良好遗传性状、能适应不同浓度不同季节和地域、快速高效并能同时修复多种污染的植物新品种是今后植物修复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音,张升堂.被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47-7149
[2]王震宇,温胜芳,李锋民.南四湖湿地六种水生植物的磷素根际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64~68.
[3]黄德锋,李田,陆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6):137-141.
浅议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篇12
1 识别污染特性
各类土壤之中, 含有自然累积下来的铅元素、人为添加的铅。对于前一类别, 来自岩层蕴含着的这类矿物, 例如风化以后的岩层常常含有累积的红铅矿、其余方铅矿。在地壳之中, 平均数值的铅密度测得了15 mg/kg。各类土壤内, 铅总量特有的均衡数值, 是140mg/kg[2]。人为铅污染, 来自城区内的降落尘杂、城区堆积垃圾、矿物采掘及接续的加工。物质密度很大, 尾气夹带着的铅都渐渐被溶于土体。
在土壤之内, 铅污染整合了矿物形态、元素吸附形态、水溶形态、有机物特有的络合状态。在这其中, 吸附形态涵盖了铁锰形态;矿物涵盖红铅矿、白色这种铅矿、偏少硫酸铅矿, 它们凸显的水溶特性偏低。其余这类铅矿凸显了难以溶解的倾向, 含有络合形态。在区域土壤中, 铅很难迁移。
2 理化修复手段
2.1 稳定及固化
稳定固化手段, 含有双重层面:采用化学途径来缩减土体内的可溶铅;在另一层面, 采用物理途径, 把有着污染特性的铅掩埋在偏坚硬的基质内。例如:在土体中添加炉渣、调制成的混合物, 拌合并且凝结为偏大的石块, 包裹污染土壤。这类物理手段, 适宜污染层级偏轻的土体, 耗费金额很低, 修复成效也好。然而, 它并没能彻底除掉暗藏的铅, 如果环境变更, 铅可被重生为新的交换形态。
依托电导来供应热能, 也可处理污染。土壤被冷却后, 凝结为偏大的玻璃样态。着手操作时, 在筛选的土体两侧添加电极, 带来电流环路。这种态势下, 土体渐渐融化。在土壤层级上, 盖上洁净涂层, 即可修复土壤。
2.2 掩埋及隔离
填埋及隔离常常被用到。利用铅元素来阻隔周边环境, 减小周边地段内的总污染, 增添环境容量。选取原材含有调制成的水泥、灰浆及钢铁。被污染地段周边, 可建构隔离墙, 引导地下水流。在这种步骤中, 水泥原材可被广泛采纳, 耗费成本最小。
为了缩减渗透, 在土体固有的表层黏贴某一薄膜, 或添加混合层。然而, 这类流程耗费的劳动很多, 修复金额偏高, 余留二次污染。为此, 不可广泛运用。
3 运用生物清理
3.1 培植各类植被
培植植被以便修复土体, 要筛选可吸附重金属的这类植被。培植这种植物, 吸附累积的金属元素, 做到超量吸附。经过吸附之后, 整体拔掉这一植物, 集中处理根茎。然后接着培植近似的植被, 直至土壤达标。通常情形下, 土壤存留着的金属都可被植被吸附, 降解并且挥发。对于有些植物, 可同时吸纳、降解及挥发重金属。选取这种植被, 要侧重查验它的超强吸附特性。
植被吸附独有的优势:耗费成本很低, 常常没能超出理化修复耗费金额的1/4。植被吸纳了光照及热能, 美化周边环境。残存下来的富集铅, 用作后续冶炼。由此可见, 植被修复凸显了最优的经济成效, 含有最高效益[3]。
3.2 微生物特有的吸附
微生物特有的土体修复, 借助生化反应, 除掉了沉淀的重金属。依照修复机理, 微生物修复含有还原沉淀、植被吸附手段、甲基化手段等。生物还原机理, 是运用累积的硫酸还原菌, 把残存下来的硫酸根替换成不可溶解的硫酸铅, 然后即可沉淀。甲基化步骤, 是把土体之内的重金属历经甲基化步骤, 变为带有蒸发特性的新物质, 用作预处理。这类吸附流程整合了藻类、土壤菌类细胞, 吸纳地下水及余留的毒害物质。
4 其余修复途径
4.1 修复必备的工程步骤
工程修复手段, 含有换土步骤、深层翻土步骤。在工程方式中, 深层级的耕地及翻土, 用于污染形态偏轻的土体;换土适宜偏重态势下的铅污染。这类手段优势, 是修复十分彻底, 凸显稳定优势。然而, 真实态势下的修复量偏大, 耗费金额很多, 毁损了固有的土体架构, 缩减土体肥力。对于换填出来的土层, 还应予以堆放。
4.2 新式农艺手段
调研结论表示:添加各类农药、配套种植植被, 都可增添固有的土体吸收累积。这种农艺对策, 提升了原有的修复成效。农艺手段很近似常用的理化步骤, 现有技术成熟, 对于初始的土体干扰还是偏小的。
对比植被修复, 它规避了超累积特性的矮小植被。这是由于, 这类植被平日内的生长很慢, 修复成效并不优良。同时, 超累积植物很难被寻找出来;引进异类植被, 还会威胁生态[4]。运用单一植物, 很难修复土体;唯有采纳整合的对策, 才可提升效率。新式农艺方式, 可用于常规情形下的铅污染修复。
5 结语
从现有状态看, 土体污染渐渐变得更重, 土体及水体关联的环境被恶化。偏重的铅污染, 关系着矿藏采掘, 也密切关联着后续冶炼、各类含铅制品。对于含铅特性的区段土壤着手来修复, 能够恢复初始的土壤状态, 维持环境适宜。未来进展中, 不仅要摸索可用的修复技术, 还应缩减潜在的这类铅污染, 从源头范畴内保障安全。
参考文献
[1]高文谦, 陈玉福.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有色金属, 2011 (01) :131-136.
【水污染修复技术】推荐阅读: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10-05
剖析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02-01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1-25
低温微生物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03-06
污染修复12-01
湿地修复与污染治理07-17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05-26
矿区环境污染与修复10-19
大气污染与植物修复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