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校合作协议书

2024-10-05

县校合作协议书(精选5篇)

县校合作协议书 篇1

甲方: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乙方: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为了进一步发挥_______大学的区位、资源优势和_______大学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促进科教合作与富民增收,推动_______大学教育事业和_______大学经济社会发展,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_______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大学(以下简称乙方)决定建立县校合作关系,并就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方式

甲方提供开展科教合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优惠政策,乙方提供技术成果与技术力量,在教育、科技、农业、人才培训、文化、旅游、招商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二、合作内容

甲方将乙方作为人才培训基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依托单位及项目策划招商推介平台,乙方把甲方作为科学研究、科学试验、科技示范、技术推广、教学实习及学生就业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招生就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合作。

(一)人才培养

1、人员培训。乙方根据_______县发展需要,为甲方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举办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为甲方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和中小学师资。甲方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培训班前往乙方培训学习,或邀请乙方专家前往甲方开展培训讲座。

2、顶岗支教与教育实习。乙方将甲方作为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基地。甲方选择条件成熟的中、小学作为乙方的教育实习基地,安排一定的岗位,提供相应的条件,每年接受一批顶岗支教学生。

3、毕业生就业。甲方组织辖区内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根据用人计划到乙方举行现场招聘会,优先引进_______大学毕业生。乙方支持、鼓励应届毕业生到甲方就业,为甲方用人单位前往乙方选拔毕业生做好推荐和服务工作。

(二)科技应用及推广

1、教育科研。乙方将甲方作为科研课题实验基地、教学教改实践基地。派专家指导甲方相关人员就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指导甲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协助甲方完成部分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乙方主持开展的各类教育实践等重大研究课题,甲方积极支持与配合。

2、科技合作。乙方鼓励、引导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对甲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组织专家指导、协助甲方研究解决粮食生产、烤烟、茶叶、畜牧、饲草饲料、中药材、干果、蔬菜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指导甲方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甲方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提供相应经费,由乙方立项研究,以项目推动_______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课题研究、实验成果优先在甲方实施应用;在确定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时优先考虑乙方。

3、成果推广。双方在生物技术、中药材、新材料、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就技术研究、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工程实施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乙方优先、优惠向甲方提供、转让本校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或科技合作项目,与甲方共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

4、决策咨询。乙方参与甲方重大项目的论证、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根据甲方需要,在农业产业、城镇规划发展、工业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乙方推荐一定数量专家,由甲方聘请为经济发展顾问。

(三)文化旅游及招商

1、文化旅游。根据______________文化资源禀赋特点,乙方委派相关专家为甲方策划、包装、推介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指导甲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参与审查、评估和实施效果的追踪监测。在甲方举办_______文化节庆期间,组织相关专家到_______开展考察、采风、文艺创作和专家论坛活动。

2、招商推介。乙方在同全国知名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时,优先向甲方推介招商项目,引荐投资企业。乙方推介的招商项目一旦落地_______,甲方按照招商引资奖励规定,奖励乙方相关推介、引荐人员。

三、双方基本义务

(一)甲方基本义务

1、合作期间,每年安排一定的县校合作专项经费,用于双方合作的工作交流和具体项目实施。

2、为乙方在甲方开展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教学实习等提供政策优惠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3、负责做好县内各有关部门、企业及合作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

4、为乙方师生前往_______县开展科研、教学、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5、为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教学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6、对双方合作的具体项目提供相应研究、服务经费。同等条件下将县校合作的项目优先列入甲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二)乙方基本义务

1、合作期间,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县校合作的组织管理工作。

2、负责本校承担的甲方科技合作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3、根据协议的要求,负责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合作、项目开发、咨询服务和技术难题的研究和攻关。

4、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5、为在甲方转化本校技术成果、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开展专项培训提供便利和优惠。

四、协议实施

(一)由双方有关领导共同组成县校合作领导小组,建立县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双方合作期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年度合作计划,听取合作进展情况汇报,检查、监督合作项目的落实情况,协调、处理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县校合作的日常工作分别由_______县发改局、_______大学校地合作处负责,并各自确定一名联络人员负责经常性的工作联系。甲方联系人:______,乙方联系人:______。

五、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暂定_____年,从_______年_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月,协议期满后可由双方商定续签协议

六、其他

(一)双方将就本协议的合作事宜作进一步研究和协商,并另行签署具体的合作项目协议。

(二)本协议一式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份,自双方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_______人民政府(盖章):

代表(签字):

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_______大学(盖章):

代表(签字):

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县校合作协议书 篇2

一、“县校合作”模式的解读

县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1]。县域经济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急需高等教育的技术支撑和科研服务。为此,有学者提出一个创新的概念“县校合作”。史秋衡等在《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县校合作”就是县域地区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协同平台的构建,在县级相关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有序的协同机制,实现知识互惠、资源优化,在扎实的平台土壤中生长出创新成果[2]。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期:正逐步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3];制造产业快速升级换代,基础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支柱产业向技术化发展,第三产业向内涵化发展,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技术支持与科研服务。但按我国现有政策规定,县域是不能独立举办高等院校的,而现在的县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烈和迫切。县校合作正可弥补这一缺失,通过充分发挥县域优势和高职院校特色,达到县校合作的资源优化配置、要素互动、产学合作、专产融合,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有1113所,与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相当(截至2010年统计),如果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能服务2-3个县,我国2856个县级单位的高等教育及相应的服务就能达到全覆盖,可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利国利民的大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探索县校合作的典范,从2006年开始,学校主动服务于宁海,尤其是为宁海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县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引起了各地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专家们在“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专题研讨会”上对这一产学合作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纷纷对此做了大量的报道。现在,宁海基地已成为“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荣获全国产学研促进奖和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二等奖。

县校合作模式的提出,能使学校与企业、产业之间进一步加强联系,并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共同参与到学生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紧密联系,形成深度合作。一方面,高校借助政府及企业提供的平台,努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类型特征鲜明、服务产业转型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队伍,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借助高校的智库、信息库、人才库的优势,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政府决策、企业转型及生产实践中去,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及技术保障,为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企业管理以及人才培训等带来新思路和新机遇,从而使产学研合作由原来单一的技术合作发展为面对面的战略合作。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不仅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可进一步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全面拉动县域经济。这是新形势下县校双方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及发展的创新,更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二、“县校合作”回应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县域经济、县政发展的新诉求

1.“县校合作”可以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的不同诉求。

政府、高校、企业由于性质不同,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追求目标。县级政府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需要把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统一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迫切希望通过县校合作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引导的功能,把高职院校人力、智力引进县域,促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县域的产业链紧密对接,快速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追求是生存、发展和营利,更看重经济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企业通过县校合作平台,不但能够得到高校的研究成果、技术服务和优秀毕业生,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来企业参加研发,而且能共享学校的研发成果、智力和设备资源,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县校合作能使县政府提供产学研的配套政策,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并把企业先进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的场所、就业岗位,并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由此可见,通过县校合作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整合政校企三方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合作体的综合优势,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县校合作”回应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诉求。

多年来,县域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盲区,高层次人才很少涉足其中;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也远远不能适应、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此,县域对技术、管理、人才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渴望高等教育的加盟和支持,以帮助县域培养人才和提高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有形态,在服务地方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驱使高职院校不但要转变发展方式,更要转变服务方向,要把服务重点放到为县域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当中。由此,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内在要求,从而催生了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条例;二是没有建立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机制,不能高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高职产学合作的互利原则未能充分实现,给高职教育的深度合作带来许多的困难;四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地方意识不强,没有建立校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与企业投资并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由此,高职教育亟需探讨新的产学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如果能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主动服务于县域经济,不仅回应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同时,对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也不乏积极的助推作用。县校合作的合作办学机制,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更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选择。

3.“县校合作”回应了县域经济、县政发展的新诉求。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仅靠县域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及加快产业转型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县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地域,且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又处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服务,这就对为之提供服务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能否很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能否适应县域发展基层战略,能否满足县域发展新诉求,不但直接影响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也必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除产学研合作遭遇体制机制的障碍外,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把目光瞄准大城市,仍然关注数量极其有限的地级区域[2],却很少直接关注数量更多的县级区域,缺乏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意识,不能很好适应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县校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将高职院校与县域经济相结合,形成县校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使高校与企业、产业之间加强联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过程。“县校合作”既是一种具有创新价值且有实效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县校合作”模式不但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且将更加有利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这表明,只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就能有力回应我国县域经济深度发展和县政发展的新诉求。

三、实现“县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由于历史和区域等原因,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全国百强县和落后县域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基础相差甚远,教育、文化基础和发展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规划和实现“县校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选择不同的路径进行。但是,不管目前各县域的教育、经济、物质基础如何,县校合作都需要遵循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的理念和路径。为了使县校合作能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各地还要构建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县域经济的战略机制、县校合作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县校合作模式真正得以实施、推广和落地。

1. 构建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是以国有办学形式为主,政府

主导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历来实施和推行重大教育改革时,往往都是通过政府颁布法律法规、设立管理机构、推行发展战略等措施来推动教育改革项目的贯彻实施。当前,提出实施高职教育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的战略举措,政府应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实施县校合作提高到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实施、普及和推广。根据已实施县校合作试点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是指导、调整、规范和推动县校合作项目开展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实施县校合作项目得以落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在实施县校合作战略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法律法规或地方实施条例,进一步完善《企业法》、《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法律文件。同时,还要及时出台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模式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一定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行业企业特殊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要明确规定县级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在县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政府立法、颁布条例和积极引导能为县校合作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平台,从而极大地调动各方参与县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建立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的战略机制。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由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职院校实行县校合作,能够根据县域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对接县域行业产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主动服务于县域经济,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县域特色产业链实现有效对接,把县校合作建成一个集实训、鉴定、科研、培训、创业孵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基地,使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县域经济,并通过县校战略联合、强强协同,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县校合作”模式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使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县域生产实践,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高度聚集的优势,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并借此“下乡”———将触角延伸到县域经济,以此为支点,向周边甚至更远区域扩散,形成蛛网结构的密集辐射。高职院校正是通过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机制的强烈辐射,使城乡合作教育链得以建立、加长和延伸,并形成“共振”的效应,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县域通过高校的技术支撑与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县域人脉和劳动力优势,承接并扩散基于教育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应用、职业技能鉴定等重任所形成的累积效应,进一步提升县域的科技竞争力。高职院校和县域的深度融合、强强协同战略,既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基础,又能高效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促进县校的迅速、高效发展,使县校合作成为县域经济再次腾飞的“助推器”。

3. 建立校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当今我国县域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遇和挑战并存,亟需现代化及高端技术的武装,亟需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因此,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竞争,既给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迫使高职院校主动深入县域,并加大科研攻关、社会服务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特别是要制定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从而真正拓宽与企业合作的领域、深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也要在县校合作的重大平台建设、顶层设计、争取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上有新作为。

此外,高职院校更应着眼于县域的高新技术培育和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县校合作”从单一的科技合作向一体化合作的方向发展,全面建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起县校“资源整合、双赢共进”的长效合作机制,即以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同策划重大项目等为载体,为县域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出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县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具备技术支持和保障,更使县校合作成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李振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了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求,并有力推动了县校合作的实践。研究与实践表明,县校合作模式使高职教育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县校合作有力地回应了我国高职教育与县域经济、县政发展的新诉求。构建有利于实施县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立县校深度融合、强强协同的战略机制,建立校县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县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07).

县校合作协议书 篇3

一、“县校合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助力县域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阶段,以县域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亟需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的“校县合作”模式通过8年的建设,率先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总部—基地”办学特色,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各方将拓宽合作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县校合作’从单一的科技合作向一体化合作发展,建立“资源整合、多赢共进”的全方位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以此为契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新近成立了徐霞客旅游学院,将继续引领“县校合作”的发展方向,续写新的篇章。

2、休闲度假旅游的不断兴起,旅游教育可加速行业转型

众多学者认为,休闲度假旅游、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经济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发展速度非常迅速[2]。宁海县作为徐霞客开游地和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拥有海洋、温泉等特色资源,2011年接待游客6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亿元,已有9大旅游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各2家,现已将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拉动消费、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推进,亟需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徐霞客旅游学院的成立正当其时,能够发挥其支撑作用。

3、旅游管理毕业生培养方案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教育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分别在地理、历史、经济、英语、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相继成立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规模庞大,质量不高;专业同质,缺乏特色;理论滞后,脱离实践;课程求全,体系不佳;技能不足,训练较少;以及师资培养不畅,教材建设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往往达不到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且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流失率较高[3],此种状况亟需改变。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始于2001年,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岗位课程”、“工学交替”、“订单式”、 “2+1”等多种模式改革,导游资格证通过率、首次就业率等多项指标领先于同类院校,具备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和基础。

4、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人员急缺的局面,但在培养质量上却无法完全满足客人需要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水平仍尚待提高。如何与地方县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良性互动,与旅游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是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进行提升水平应重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持续改革和创新。

二、“四维联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模式

我们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调查政府、企业、学校状况,了解旅游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技能,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摸清了旅游工作岗位与教学环节内在的对应关系,探索“校县全面合作、多元多层对接、学工紧密相连,企业全程参与、课堂与职场打通,校企相互渗透”的机构、时间、空间、人员“四维联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1、探索“校县全面合作,多元多层对接”的机构联动模式

“县校合作”层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共同组建了徐霞客旅游学院、宁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和宁海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走向全面合作,便于教师开展研究、服务实践锻炼。专业与旅游主管部门对接层面,探索与旅游局下属的旅游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培训。教师与旅游行业对接层面,探索与旅游协会合作,成立旅游专业(行业)委员会。在学生与旅游企业对接层面,新开辟一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作为紧密型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并尝试共建营业性的酒吧及旅行社。探索发挥高职院校、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方面的优势,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和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如此,校县搭台,从上至下,多层对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全面联动,在纵向延伸,在平面延展,形成从上而下的环环相扣的各级各类机构,成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组织保证。

2、探索“学工紧密相连,企业全程参与”的时间联动模式

在教学安排中,高职阶段三年实践不中断,每个学期有训练,认识实习、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层层递进。我们推出实践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在旅游企业进行兼职打工,反复强化,不断深入,从而实现时间的“分段分时联动、课内课外联动、学期内外联动”。同时,还将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产业经营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借助优秀旅游企业的外力促进专业发展:研究旅游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举办旅游专业(行业)委员会活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企业交流讨论,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授课或讲座,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担任实践(实训)指导教师,合作开发教材,以及旅游企业赞助并参与导游风采大赛、小批量订单培养、企业提前录用毕业生及做好行业名师带徒工程,加大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日益贴近岗位和企业需要,最终服务于当地旅游经济。

3、探索“课堂与职场打通,校企相互渗透”的空间联动模式

将探索把课堂与职场相连 ,努力尝试理论学习与职业工作的一致性,如:在校园进行导游基本功训练,在景区进行景点讲解训练,在本市进行地陪导游训练,在华东地区进行全陪导游训练。不断加强实践,积累服务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同时,结合线路踩点、景点采风、课余兼职、跟团实习、顶岗导游、义务导游、撰写导游词大赛、摄影比赛等,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加大实践学分比重,使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先进的生产现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战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创设真实环境,努力往“课堂即职场、职场设课堂”的方向迈进,使得空间联动起来。由于学生有多次在旅游企业工作的机会,有多次与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双向了解和选择的机会,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和顺利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实现零距离或近距离就业。

4、 探索“人员身份互换,多方互惠共赢”的人员联动模式

我们选择合作基础良好、关心高职教育发展、管理先进水平的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合作伙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行社的生产和服务,参与导游培训、线路设计、活动策划、营销推广,并为其旅游景区的开发、导游词的撰写、服务程序的设计、管理过程的诊断、在岗员工的培训等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为宁海县提供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另一方面,企业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指派专人为学院实验旅行社提供人力支持等。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研究、培训、服务一条龙。

三、“县校合作”下“四维联动”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我们的改革方案以机构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管理为保障,以人员为动力,创造了“多元参与,多层对接,共建共享,永续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重心下移,服务县域,面向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和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配置不均等原因,高校毕业生中真正深入县域就业的不多,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县域发展的人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局面。我们主动适应县域发展需要,找准旅游专业在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面向旅游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旅游人才,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面向岗位,工作导向,工学结合提高实践有效性

我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导游、酒店服务等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基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获取从业资格的需要选择实践(实训)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所学能所用。同时,注重在做中学,在工作当中获取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既能反映真实生产的复杂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又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功能的实践实训教学场所,工学结合将能大幅提高实践(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3、多元参与,多层对接,拓展服务社会广度和深度

我们充分考虑了地方上的县政府、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的多元参与,又在学校层面有相应的徐霞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师、高职学生的参与,通过徐霞客旅游学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旅游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校企合办旅行社或酒吧、企业实践(实训)等,让专业教师迈出校门,让企业骨干走进课堂,让学生服务于企业,拓展了师生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4、利益驱动,各方合力,助推校企合作的永续发展

在“四维联动”模式下,各相关方均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县级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及形象提升,旅游局追求旅游经济发展及行业地位提升,旅游协会期望增加凝聚并解决问题,旅游企业渴望获取人才及提升素质;高职院校追求扩大办学空间及社会影响,专业教师期望自我提升及施展才华,专业学生期待提升技能及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组织、制度保障下,各方投入资金、设施、设备、智力、人力及其他支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并共享建设的成果,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永续发展。

四、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保障机制

1、政府支持的推动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低级阶段,且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若无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验表明,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资金投入,是推进专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县校合作中,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优惠条件、奖励措施和经费资助,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四维联动”改革中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2、校企互惠的利益机制

在高职旅游专业改革与建设中,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争取到政府对企业的鼓励政策、因校企合作而带来的良好社会声誉,以及学校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而学校的利益体现在:得到企业设施、环境和师资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在此过程中,如何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使得它们为了自身需求的利益而主动付出,通过互利共赢来维系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是必须重点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3、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包括功能设定、机构设置、环境建设、人员配备、日常运行等,应做好教学、师资、学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应建立评估机制,从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评价,教师的配备、进修、考核 ,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熊惠平, 蔡泽伟. “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高职教育“下移”发展简论[J]. 教育与经济, 2012, (4):43-45

[2] 李辉, 明庆忠. 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6):65-69

入驻合作协议书:产品合作 篇4

本着合作、共赢、友好、平等的原则,甲乙双方就团购网站产品供应达成合作关系。本协议由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网站101兄弟(网址:)与第三方供应商共同缔结,协议具有合同效力。协议双方均受本协议约束。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地址:北京东城区东水井胡同5号北京INN2号楼12层1216

电话:电话:联系人联系人:

一、合作事项

通过101兄弟网站提供的网络平台和其他推广服务,甲方可在乙方()网站上免费进行商品发布及管理、推广商品、达成交易意向。

二、对甲方在乙方网站免费注册发布产品信息的的要求:

1.甲方必须是注册成立的独立企业法人组织机构,要提供有效期内的公司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复印件;

2.甲方所发布的商品均应为官方正品,并承诺对产品质量、服务、产品有效期、物流负责,对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不损害乙方的形象和声誉。如甲方违反协议造成乙方损失的,承担所有的法律责任,并确保乙方免于因此产生的损失或增加的费用。

3.对违反协议发布虚假伪劣产品信息,因服务或物流而给乙方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将由甲方双倍赔偿给乙方。

三、关于产品下架或删除的处理方案

1.甲方免费发布推广的商品供货价不得高于同期团购网站团购价,否则乙方有权利在不

告之甲方的前题下主动下架此产品。

2.甲方不能发布相关违反国家法律之产品,否则乙方有权利直接删除,情节严重者将通告相关司法机构。

四、责任范围和限制:

1.乙方按“现状”和“可得到”的状态向甲方提供网络服务,但对网络服务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交易保证担保。

2.不论何种情况下,乙方不对由于互联网正常的设备维护,互联网、电脑、通讯和其他系统的故障和司法行政命令而造成的不能服务或延迟服务承担责任。

3.乙方有责任协助甲方进行产品链接推广给相关团购网站。

五、其他事项

1.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经协商可进行书面补充,并为本协议书不可分割之部分,与本协议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同传真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率。

2.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效力。

3.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六个月内无任何新产品更新后失效,但可作为以后双方继续合作的基本范本。

4.如有争议双方协商解决;不能达成一致,在乙方所在地法院进行法律诉讼。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甲方代表人:乙方代表人:

合作协议书(合作经营4S店) 篇5

甲方: 地址: 注册号: 法定代表人: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地址: 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就共同合作经营甲方企业事宜,经友好协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特签订本协议,以资共同遵守履行:

一、合作内容

甲方为在运城市注册并合法存续尚未进行经营的汽车销售、配件销售、汽车保养、维修及本行业相关的企业,在本协议合作期限内,甲方将企业及相关资产交由乙方经营管理。

二、合作方式

1、甲方于本协议签订之日,将企业现有营业执照、企业及法定代表人印章、企业资产(详见资产清单)交给乙方使用。

2、乙方在合作期间提供经营所需资金,并利用其优势资源为合作项目取得 品牌的汽车代理权,为合作事项创造价值或降低合作项目的经营成本。

三、合作期限

甲、乙双方一致确认合作期限为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一年。

四、利润及亏损承担

1、合作期间,应就合作事项单独设立财产账簿。合作期间企业运营所需资金由乙方投资,并计入独立的财务账簿。甲方在合作期间不再向企业进行任何形式投资。

2、合作期限届满后一个月内,由双方对合作事项进行清算。双方计算出利润(全部营业收入扣除乙方投资金额、及合作期间的运营支出),按甲方40%、乙方60%的比例进行分配。若合作期间发生亏损,亦按前述比例由双方承担。

五、权利及义务

1、合作期间,项目的运营管理由乙方负责。包括但不限于物资采购、人员招聘和培训、财务管理、税费缴纳等。甲方不参与项目的具体经营管理。

2、甲方有权对乙方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有权查阅财务账簿,对不利于合作经营的事项有权提出意见。若该意见乙方不同意采纳应向甲方做出合理说明。

3、双方若在协议期满、终止或解除后,无法就清算达成一致时,任一方均有权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清算。

六、合作期间如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必须取得合作各方一致同意:

1、改变甲方企业名称;

2、改变甲方企业经营项目、经营范围、经营地点;

3、处分甲方企业的不动产;

4、注消、出让合作企业;

5、转让或处分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包括无形资产)或合作的其他资产;

6、以合作企业名义贷款或为他人进行担保;

7、对甲方资产进行改扩建。

七、合作协议终止及解除

1、因国家关于汽车行业政策调整、拆迁等导致合作协议无法继续履行时,本协议自行终止。

2、合作期间,任一方主体出现注销、吊销或丧失行为能力时,本协议自行终止。

3、任一方提出解除经他方同意后,本协议解除。

4、协议终止或解除后,由相关权利人按本协议第四条第2项约定处理清算事宜。

八、通知

1、各方确认合作期间的通讯地址如下: 甲方指定联系人: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指定联系人: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2、任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三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九、其他

1、本协议其他未尽事宜由合作各方共同协商决策,如有遗漏、修改之处由双方共同以书面形式增订补充协议。

2、在执行本协议中合作方之间如出现争议,协商不成可提交协议书签订地人民法院进行裁判。

3、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自各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乙方:

上一篇:“谈情说爱”专用英语下一篇:天天幼儿园手指游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