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读后感(精选4篇)
子路。读后感 篇1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 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写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中写了学生们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学生们志向所作的评价。通过学习文章,我看到作者写初了孔子教学生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孔子问学生的志向,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写出了孔子主张以“礼治”为中心的政治观点。
文中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通过孔子的循循善诱,学生子路率先他提出了一个治理内忧外患的国家的理想,他认为经过他3年的治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治国效果,可态度是很不谦虚,所以孔子只是微笑一下。学生冉有、公西华讲话比较谦逊,冉有说自己可以使国家经济富裕,可至于以礼乐治国,自己做不到。公西华要做小相,态度当然就更谦虚了,但却又有些妄自菲薄,不是孔子欣赏的对象。但是他们三个个共同的都是参加政治。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孔子认为点表达出来的“不求为政”之意正合他避世之心,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是点所说的最符合孔子心中礼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赞许他。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点,虽说是避世显得很高尚,可是有能力的人就是应该发挥本事,用他的放达、洒脱、自得来更好的治理国家,这种消极的态度不可取。
另外,文章生动的表现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五位的发言正表现了他们的个性、身分、志趣,显得很生动,无论是子路和轻率、自负,冉有的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点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让人们一读文章就好像情景再现一样。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里面的文章篇篇值得推敲,值得人们思考,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代表。
子路教案 篇2
(435300)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 李怡安 ***/ liyian1142@163.com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四弟子述志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时数】 45ⅹ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突破重点
一.导入
《论语•先进》上所记载了一位教育家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故事:这个教育家诱导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并点评他们的理想。这位教育家是谁呢?(孔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春秋时代,走进这位教育家的课堂,来感受圣人的教育,来欣赏他的“贤”弟子们的精神风貌。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具
《侍坐》人物表
(人物年龄,来源于相关资料)
孔 子:名“丘”、字“仲尼”,60岁 公西华:名“赤”,18岁
子 路:名“由”,51岁 曾 皙:名“点”,年龄可能 冉 有:名“求“,31岁 不会超过子路
四.课文结构
【明确】1。孔子问志 2。弟子述志 3。孔子评志
五.突破重点
四弟子述志 1.四弟子述志
子 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冉 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已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曾 皙(点):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明确】“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3.“礼乐”解释
【明确】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明确】《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难点/文言基训
六.解决难点:
1.孔子为何“与点”?
【明确】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2. 孔子“哂”由,你觉得是否应该?
(孔子“哂”由的结果,造成以后逐个点名发言。/在当今社会,如无自信表现,过分自谦很难将自己“推销”出处。董建华曾在竞选香港行政长官演讲时,自称“当仁不让”,类似子路,并未受到世人讥笑,也不应遭受讥笑。/读一篇作文:《要敢于表现自己》)
3. 师生对话时,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为当时风俗)七.写作特点
【明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八.文言基础知识训练 1.字词正音
哂(shěn)之 端章甫(fù)小相(xiàng)比(bì)及 舞雩(yú)2. 通假字 鼓瑟希(稀)莫(暮)春者 3.古今异义词
比:古义是“等到”,今义是“比较”。
端:古义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今义是“一端”、“极端”、“端正”等义。
与: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或:古义是“有的人”,今常用作选择连词。
安:古是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全”、“安静”等义。4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则何以哉(用,做)
如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撰
撰写(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5. 词类活用
鼓瑟希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端章甫 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风乎舞雩 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6.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句意是我赞成曾点啊。倒装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则何以哉: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是我的志向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谈的不同。7. 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附:作文
要敢于表现自己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子路尊老爱幼的故事 篇3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他更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子路决定翻过几座山到亲戚家借点米,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
于是,他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希望大家也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子路借米.孝敬故事doc 篇4
——中华经典孝敬小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图为小朋友正在讲述孝敬的故事
【子路。读后感】推荐阅读: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08-29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10-21
子路小学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歌谣06-14
雷雨读后感-读后感07-23
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07-17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读后感06-20
五年级读后感:《简爱》读后感08-27
读后感作文:《健康成长》读后感11-11
匆匆读后感400字读后感12-01
读后感成语故事读后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