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及方法浅谈

2024-10-07

“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及方法浅谈(共4篇)

“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及方法浅谈 篇1

“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及方法浅谈

【摘要】:“经线”和“纬线”一直都是初中地理的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和特征、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应用都让学生难以理解。这与教材内容的特点,学校条件,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年龄结构特征和认知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浅谈了学习经纬线的方法。

【关键词】:经线 纬线 难以理解 方法

1.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 1.1 教材内容难度大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经纬网等这些名词都为空间概念,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讲,都是一些抽象化的新名词、新概念。虽然不要求掌握它们的确切含义,但真正理解起来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况且这些名词所反映的事物,事实上并不存在于地表,只是人们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概况而虚拟出来的一些东西,这让初学者感到很困惑: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并不存在。很多同学都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糊里糊涂。但是,这样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也还会用到。

新课改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人教版)的编写虽然比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更突出的体现了素质教育,但我认为中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总体步伐还相对较慢,所以课改后的教材编写特点似乎与之稍有冲突。比如:教材在编写上只突出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活动,但很多资料或者考试题目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做更深更广的拓展。确实,要达到认识地球这一教学目标,光靠记住几个概念是永远不够的,必须达到熟练应用才行。

1.2 受学生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的初一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这一阶段的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的认识)都处在一个极度矛盾的时间段,急于认识某个事物的特征及发展过程,却往往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待学习也一样,很想去努力攻克疑难问题,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于是自信心大失。他们经常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找不到平衡点,这个时候,心里的依赖性便会远远的超过独立性,在学习上也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在面对某些新事物、新概念时,会产生退缩心理。就初中地理知识来讲,尤其是在学习经纬线时,学生遇到困难,容易回避。

1.3 受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虽然教材编写结构和特点在不断的体现素质教育,但是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却仍然在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事实上这两者之间的步调并没有协调一致,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待新课改下的教材和新时期的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1.4 受学校条件的影响

一些学校可能因为处在经济落后地区或者是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学生需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严重不足,能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匮乏,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空洞,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能得心应手。例如:经纬线教学时必须用到的教学工具有:经纬网地球仪和挂图等,如果学生能借助这些学习工具并搭配课件学习,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便会容易得多。

2.解决经纬线学习难的方法 2.1 学习方式应多样化 2.1.1 问题解决式学习

学习经纬网时,学生可根据教师提问或自学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各新名词。可提出的有关纬线和纬度的问题有: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那条纬线,它把地球平分成了哪两个半球? ④纬度数值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⑤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点,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

经线、经度的教学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己努力找出来并加以理解的答案,学生记忆起来会更加深刻。

2.1.2 小组合作并评价

通过问题解决式学习,知道了经纬线的特点后,可小组合作,把经纬线的特点绘制成表格,完成表格填写时,小组内每个同学可各填一栏。填完后,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并及时纠错。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和判断方向时,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师生可共同把教室设计成经纬网的一部分(近似平面图,像棋盘),由同学们亲自上阵,并分组比赛找位置和辨方向。如:一个同学说经纬度,另一个同学赶紧站到此经纬度所代表的教室位置上。当A、B、C、D等同学都站到“经纬网”上不同的位置时,学生又可相互提问,如:同学A在同学B的什么方向?同学D在同学C的什么方向?„„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识记和理解

这些地理名词的含义,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对比学习法学习知识。

2.1.3 动手操作法

当新知识得到再次巩固后,就可以请同学们动手来操作了。课本第4页、第5页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些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简易材料来制作地球仪,这个活动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根据图1.6的操作步骤亲手制作一个地球仪。要求每个同学都完成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更全面的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2.1.4 角色扮演法

学习效果达到一定目标后,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巩固。一部分学生扮演纬线,一部分学生扮演经线,两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说出对方所代表知识的特点,请其他同学做裁判,老师当记录员,说对一个记两颗星,说错一个减一颗星,最后评出优胜组。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从无形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经纬线这部分的知识学习起来也就简单化、轻松化了。

2.2 学校硬件应改善和提高

2.2.1 学校应具备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

新课改要求下,学校更需要一批研究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时时发挥教师团队作用,而不是孤军奋战。如:很多学校都提倡集体备课,但是如果师资力量不够,肯定就达不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从而阻碍教学的有序推进。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并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2.2 学校应尽可能多的开发搜集教学资源

初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传统地理教学工具有:地理教学挂图,模型,黑板书画,标本等;常用的现代教学工具有:投影仪,幻灯片,录像,计算机软件,光盘等。师生借助这些教学资源比教师站在讲台上空讲,学生坐在教室里空想,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多的开发搜集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浅谈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意在让我们更清晰的认清初中地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原因,并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并有所突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有力的推动素质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 邵宗杰.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 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4] 凌申.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5] 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樊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及方法浅谈 篇2

一、高中物理入门难的原因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对于只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尚处于经验型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上一个高的“台阶”.具体地讲,高一学生上这个“台阶”,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困难.

1. 从对“实物”到“物理模型”认识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大多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以直观简易的实物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一些物理模型,如质点、轻杆、单摆等.单就这些模型的理解,许多同学就很不适应,因为他们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往往滞后于形象思维.

2. 从单一状态、单一过程到复杂、动态过程的分析不适应

初中物理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大多是单一的,如物体要么静止,要么运动,要么一直受某个力,要么一直不受某个力.高中物理往往要研究多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还会变化.

3. 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生活经验与物理科学性的不一致

学生在初中虽学过一些物理知识,但总是出现这样的错误: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拔河比赛的胜负决定于拉力的大小等.凡此种种,均是由于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分析物理现象时仅停留在表面,从而带来的学习物理困难.

4. 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科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但对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图象知识的运用,大多数高一学生存在很大困难.

二、解决困难的策略

面对高一学生存在的这些困难,教师在整个高一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1. 克服前概念的不利影响

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考虑问题容易片面,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是物理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是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的途径之一.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时,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这时,做好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伽利略斜塔实验”和“牛顿管实验”,可使学生看到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阻力影响很小时,下落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确立正确的物理情景,是消除学生思维障碍的另一途径.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从而使学生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节教学中,由于分子与分子间距离关系比较抽象,物体中独立的分子看不见,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运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小球的模型,能使抽象的分子及分子力形象化、具体化,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有些高一学生在一两次物理测验中成绩低下,得不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厌恶感.尤其是女生,认为物理学科深奥抽象,自己天生不是学物理的料,从而产生自卑感和畏惧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又帮助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且融洽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

3. 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可见培养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应该值得重视.从学生智能的形成来看,能力的养成和智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显然贯穿过程始终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在高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渐喜欢物理.所以,在初中过渡到高中的“衔接期”,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把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一下子“灌”给学生.否则,学生将会因“消化”不了而对物理产生畏惧感.

4. 注重物理过程分析

高一力学中,较难的习题大多包括多个物理过程,学生要根据研究对象,对不同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此时,审题显得尤为关键,除了要求仔细认真,还应强调过程分析,挖掘隐性条件.这一点如果被忽视,将会造成解题条件不足的假象,例如在习题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描述:弹簧压缩得最短时……物体恰好匀速运动.这种物理习题的“字眼”,显示了重要的隐性条件和临界状态,只有细致的过程分析,将所有隐性条件和临界状态挖掘出来,方能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9年7月达到600万,2010年7月将超过630万。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6、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7、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

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8、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招生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编著.《大学生礼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许春珍主编.《公共关系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经纬线”学习难的原因及方法浅谈 篇4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大学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高校的连年扩招以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逐渐饱和, 使得国家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贫困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份子, 自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2、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 在就业方面功利性比较强。不少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就意味着出人头地, 只想到有名气的大单位工作, 要稳定的职业, 要高的收入, 要有舒适的工作环境。由于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许多贫困生都不愿到基层, 不愿到边远山区和艰苦行业工作。这就造成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生擦肩而过。

3、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 家庭经济贫困造成就业成本拮据, 缺乏相对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帮助, 贫困生求职屡次受挫, 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 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 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一方面,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平等现状导致的教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 贫困生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较少, 除学校教育资源外, 贫困生在素质教育、人际交往、视野开阔等方面都相对于富裕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上的压力, 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或者打工, 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这就造成毕业生因为经济负担而在外奔波忙碌, 锻炼能力相对不足。

二、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国家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就业资助体系, 使其享受政策的渠道更加顺畅

贫困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也是一项具有挑战型的系统工程。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强对贫困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就业资助体系, 出台专门针对贫困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多给他们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保证其享受政策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

2、高校要改变贫困生帮助的传统模式, 注重贫困生就业力的培养

一是要在给予贫困生各种物质上帮助的同时, 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学校可以成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检测小组, 对贫困生的心理动态进行监督, 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 使其正确认识经济上的贫困, 增强自信, 展现自我, 提高素质, 跟好地适应社会。

二是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增强他们独立自强的意识, 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要尽可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使其不应经济困难而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四是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及良好就业人格的培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及时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建立贫困大学生人才库, 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推荐工作, 提高贫困生的求职技能, 实现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3、贫困大学生自己要寻求突破, 自强不息,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是要改变落后的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思路, 充分发挥就业的自主性。贫困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强化主体意识, 发挥自身优势, 要根据自己就读学校的声望、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本人的综合实力等方面对自己作出客观评价, 合理设定就业期望,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需要, 积极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是要充分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自信, 是求职成功的心理基础。一方面, 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客观分析自己, 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弄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要实事求是, 心中有数, 扬长避短, 使自己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贫困大学生要乐观自信, 要力戒自傲、虚荣心理, 摒弃攀比、嫉妒作法, 克服依赖、自卑情绪, 大胆接受社会挑战。

三是要发挥自身优势, 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踏实、吃苦耐劳的优势, 切实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努力塑造自己, 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锻炼自己,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接触社会, 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自己的工作素质, 增加自己的就业资本。

三、结语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 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 更需要贫困大学生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充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积极投入到社会的竞争和筛选中, 改变就业观念, 切实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选择自己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蓝冬玉:《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7。

[2]朱勉:《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大众科技》, 2008年第6期。

[3]李毅、何伟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长沙大学学报》, 2008年1月。

上一篇:水电维修主管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同学聚会的感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