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公司面试经验(共15篇)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1
一 不要什么都不知道。就算你是新鲜人,找你的第一份工作,也不要表现得百分百状况外,你至少对广告业应该有所了解,至少应该对你自己能做些什么有些了解。你去面试,不是去算命,不要一副我就是这样,看你们要不要,面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感,如果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请抽出一些时间读几本必要的广告书。
二不要说前家公司的坏话。我们一般都会被问到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记住,千万不要开始吐苦水、抱怨公司和别人,因为你的抱怨不会为你赢得一个好印象,只会让人看到你容易对工作不满,也许那是你过去时间的痛苦积累,正因如此,不要再短暂的面试时间,让别人认为那是你的全部。
三 不要所自己的不是。因为每一个老板都希望用到能力最好的人来帮助他完成工作,而不是开一个公司替别人解决工作问题。我们的前辈教育我们谦虚与学习,但我必须提醒大家,找工作的时候,说明自己的优势是比承认自己的缺点来的更重要的,缺点是你自己的事,你需要的是私下默默的改掉它,优点才是你被付薪水的原因。如果别人问你会不会用某软件,不要说你可以去学,要说你正在学,而且很快就能上手了。
四 不要只说自己要什么。工作是可以帮助你成长,但是那是公司得到了你贡献之后的事,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别问国家能给你什么,先去想想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在公司里更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你没有作品、没有经验,劈头就说你暑假打工,因为要存钱买把吉他,那我想除了给你介绍一个便宜的乐器行之外,也没有什么是别人能帮到你的了。
五 不要将道听途说来当消息的来源。面试不是把话的场所,就算你觉得面试你的人再亲切,也不要跟他聊是非,因为工作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你可以问问问题,更了解这家公司,这个团队,但不要拿听来的是非来与他确认,这样做相当不专业。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2
面试前
了解职位。了解职位所需要的技能是招聘成功的关键, 这样便于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问题。很多应聘者有多项能力, 了解职位能够把适合职位的技能按照优先次序加以区分。
应聘者很可能询问公司和工作职位方面的问题。如果招聘者无法清楚地回答, 会给人不专业的感觉。
为了避免重复错误, 要了解导致发生错误的原因。问问自己最后一位做这个职位的人是谁?为什么他离开?他曾遇到过什么困难?在面试前, 应聘者要清楚地知道哪些性格会与职位责任冲突。
面试开始前, 由人力资源部、招聘部门经理和一名担任与招聘职位具有可比性职能的员工共同组成的小组, 确定面试类型、使用方法、时间和每位小组成员的职责。
面试中
打破沉默。首先要以友善的态度欢迎应聘者, 介绍面试小组成员, 甚至可以进行一次与工作无关的短暂谈话。
发掘信息。倾听, 尽量不要打断, 保持对应聘者谈话的兴趣, 适时提出问题。面试地点应该安静, 能够避免各种干扰, 以便应聘者有时间完善他们的想法。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要求应聘者举例。招聘者要回答反馈, 但是注意不要引导应聘者的思路, 其言语和反应都要尽可能地中立。应聘者可能会在面试过程中读出招聘者积极或是消极的反应, 然后顺着说出他们认为招聘者可能会喜欢听到的内容。
让应聘者提问。在招聘者提问结束之后, 应该邀请应聘者提出与公司和应聘职位相关的问题。应聘者还要做好回答有关公司福利、政策和公司文化方面问题的准备。
避免吹嘘。就像招聘者会对面试者的回答心存警惕一样, 如果你试图夸大自己的公司, 那么应聘者可能会产生怀疑。
做记录。即使面试小组中成员有很多, 单纯依靠记忆也是很危险的。你也许会在短期内面试大量人员, 如果不记笔记, 就会忘记重要信息、甚至把应聘人员弄混。准备一台录音机也是有用的方法, 但是只有在应聘者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面试后
看记录。如果是小组面试, 应立即拿出时间讨论每个成员对应聘者的印象。
后续面试。邀请应聘者参加一个后续面试, 而不是强迫他们在超出预约时间之外仍然停留在公司。这样做将会为双方都留下一个沉淀上次面试信息, 为下次面试做好准备的时间。如果应聘者住所距离公司很远, 你可以考虑将第一次面试时间安排得长一些或是依靠电话招聘。
考虑公司声誉。即使应聘者并不是合适的人选, 招聘者也要始终保持一个专业和礼貌的形象。从长远来看, 这样做将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率, 在应聘者中留下好的公司口碑。反之, 对公司不利的言论会扩散, 使公司以后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应聘者。
MBA面试的经验和技巧 篇3
①面试前的准备,如果你对这家公司了解不多,最好多做些功课,防止被问到常识性问题卡壳。我在Dow Chemical面试就被问到,Dow在中国那些地方有工厂,我在准备时看到过,虽然说不完整,但提了两个地方也算蒙混过关了。
②面试穿正装,不迟到这些已经被强调很多次了。我加两个细节,一是进公司之前先去洗手间一次,正衣冠,清内存。同时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出这个公司或这个大楼的整体管理水平。二是面试结束时,注意把自己的矿泉水瓶,或水杯带出,丢入垃圾箱,显示面试者的良好素质。以前曾看到,有公司故意扔个扫把或纸团在地上考验面试者,现在估计不大碰到了。
③面试过程中切忌答非所问,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不要急于发言,听清问题。如果面试官喜欢,让他多讲好了,自己言多难免有所疏忽,倾听永远是个好习惯。
④准备好相关的问题,几乎每个面试结束时,都要被问到有无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会大大加分,提问不要太宏观和敏感,最好是和前面的面试过程和应聘的职位紧密相关的。实在想不出,就准备两个保险的。比如:这个职位的KPI考评指标有哪些?这个职位在公司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⑤面试结束必须在当天发封感谢的E-mail,我在面试之前都会主动交换名片,这样就有了面试者的邮箱和联系方式。
啤酒公司面试经验 篇4
2. 直接是部门经理面试,一对一,谈了半个小时,出来后直接做人格测试,一个上午时间
3.一周后通知二面,是工厂总经理面试,聊了职业兴趣,做事方式等,主要为我介绍了这个集团在供应链的快速发展情况
4. 又一周后,区域总监面试,面试内容与总经理差不多。由于区域总监没有长驻佛山,所以面试时间视总监什么时候过来佛山为准。接下来是上海的人事经理为我们进行一对一的电话面试。当天就拿到offer.
面试官提的问题:
三菱公司的面试经验 篇5
2、面试路线
徐汇坐地铁1号线到莘庄,转五号线到文井路下车,沿文井路向南走到大姚路,左拐直走到元阳路,很远处就可以看到三菱公司的LOGO,
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派车到文井路站接送的,极其人性化的做法,司机大哥也很热情,表扬一下!
3、面试过程
1对3,中方经理(后来听说是交大校友,猜想应该是电机系的),两个经理,外加一个翻译。
首先英文来个自我介绍,都没问题;
接着详细讲一下讲毕业设计和相关项目的情况,因为语言问题,需要板书的;
然后中方经理会介绍公司情况;
最后基本上是Q&A,包括期望薪资、希望从事的工作等等。
4、教训
群邑广告策划类面试经验 篇6
群邑群面,持续4小时,评估中心阵容挺庞大,14位面试官,全国人力资源总监、广州公司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全数出场。共35个应聘者,分5小组。只有1人来自华工,其余都来自中大和广外。面试流程如下:
1、人力资源总监介绍流程、案例,分发资料。
群邑面试题:Nike和苹果Ipod联合推出了一款Nike plus Ipod的产品,即可在跑鞋里放置传感器,把跑步的速率、距离等传到Ipod里,然后Ipod可以分析数据并制定出今后的锻炼计划,以音乐的形式来指导使用者。产品将在今年在国内上市,需要做广告推广,以便达到500万销售额的目标。需要我们给出广告推广在媒体渠道的购买、投放方案。
2、分小组讨论。
群邑面试题:讨论1小时15分钟,过程中有一面试官在旁观察,讨论过程中有任何关于媒介渠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咨询面试官。我们小组大家之前对广告媒体投放都不熟悉,讨论过程中有偏离主题、时间掌控等常规问题没处理好。不过最后顺利做出了方案,
依据案例介绍时给出的框架,制定了广告投放主题、广告口号,前中后期投放策略,选择了internet、电视、杂志、户外等四种广告媒介分重点作投放。
3、对方案做演讲,考官提问。
群邑面试题:每小组10分钟,时间卡得很严。我们是第一小组,编了一个30秒的小品开场。不过由于第一组先天劣势,考官时间方面没协调好,把提问环节的时间也加到这10分钟里面了。其他小组,有两个组超时,另一个小组的板书形式比较有创意。
4、我们和考官自由Q&A环节。
群邑面试题:问了我们对广告行业、媒介购买的`理解,用一句话表达面试过程的收获。我们则问了实习之后offer的比例等敏感问题。面试到此结束。最后问了面试官,得知面试仅此一轮,没有二面,一两星期后出结果。因为实习还不一定能拿到offer,所以估计实习过程就等于后来的面试了。但第二天的晚上就听说有人收到实习的offer。我没收到,被BS的可能性不低。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7
自资本市场形成以来,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丑闻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最终曝光前,以《财富》和《华尔街日报》为首的新闻媒体已经对安然公司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提出过质疑,正是这些质疑的声音迫使安然在重压之下不得不低头。在中国也有许多由于媒体披露报道而导致公司治理违规行为曝光的案例。如2001年《财经》揭露了银广夏的严重业绩造假行为;2002年,中国四大证券报对东方电子业绩下滑的连续报道导致了东方电子财务造假的曝光。这些案例说明,在企业披露的信息有限且真实性不高的情况下,媒体便充当了会计信息补充者的角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监督力量。随着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媒体监督通过市场机制的支持和配合,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日益凸现。媒体作为监督公司管理层保护股东利益的独立第三方,其影响才被考虑进来。媒体对公司治理违规进行报道对于投资者、监管部门、公司董事会的价值和意义鲜有评价。以前对于投资者市场反应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发布宏观经济政策、公司宣告盈余和股利的新闻后股票价格如何变化,而对公司治理的负面新闻报道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还没有得到证实。本文分析评价了违反公司治理九种情形下的媒体报道文章以及这些媒体报道文章与投资者、监管部门和公司董事行动、行为之间的关系。调查了公司治理违规媒体报道的反应,检验新闻媒体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实务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媒体监督对公司治理积极作用的认识最早源于Dyck&Zingales(2004),使用发行量作为媒体影响力的替代变量,研究表明媒体能够显著降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数量。Miller(2006)的研究表明,媒体在揭示会计舞弊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看门狗”(Watchdog)角色。Dyck et al.(2008)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媒体报道增加了企业改正公司治理违规行为的概率,并迫使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行动。Joe et al.(2009)的研究则分析了媒体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发现媒体对董事会无效行为的曝光会产生显著的经济后果,使得董事会采取积极的纠正行动保护股东财富。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其《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系列研究报告之六中提到应高度重视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督中的作用。贺建刚等(2008)通过对五粮液公司2003年之后的关联交易和现金股利的分析,发现媒体监督并没有改善或缓解大股东借助控制权实施的利益输送行为。闫邹先、尚秋芬(2008)实证分析了媒体监督、上市公司性质与上市公司合谋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媒体监督可以有效的防范上市公司的合谋行为。李培功、沈艺峰(2010)通过把媒体分为政策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媒体,结果表明,市场导向性媒体具有更加积极的治理导向作用,并认为我国媒体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引起相关行政机构的介入实现的。
(二)理论分析
(1)投资者和媒体。Tetlock(2007)认为投资者借以接收、评价公司信息一个主要的报道机制就是媒体,其中报纸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媒体对公司的悲观主义态度能够刺激该公司股票的出售。因此,媒体监督对市场价值的影响是一种投资者约束管理人的潜在手段。我们预期,媒体对公司治理违规的曝光率越高,公司股票价格的下降幅度越大。(2)监管部门和媒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媒体通常被看作是英国政府的第四分支或者“第四等级”,也有人叫做“第四权力”。在国际政治面前的声誉对政策制定者媒体通过向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来调整违规公司所在国家的法律建设和管制建设,也间接地影响了公司治理,通过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公司违规行为的介入,媒体的影响应当是显而易见的了。(3)管理者和媒体。大部分文献都表明,媒体是通过声誉机制来影响公司治理的。由于媒体具有控制公司声誉的能力,能迫使公司董事着手改革,对一个企业的负面媒体报道会招致“声誉成本”(Dyck,et al,2008),企业希望避免这种成本。对公司的负面报道不仅可能促使董事会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还可能会迫使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履行勤勉的受托责任。Harris Interactive(美国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在2002年实施了一次对公司管理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经理们把负面报道作为公司声誉的最大威胁,排在公司不道德行为和诉讼的前面。通过使经理和董事蒙羞,负面媒体报道约束了公司经理和董事的行为,媒体报道事实上被看作是一种约束管理层的手段(Dyck et al,2008)。因此,那些由于发生公司治理违规而受到负面媒体报道的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被期望通过赔偿股东和实施改革的方式来修补公司声誉所遭受的损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年7月至2010年6月的公司治理违规报道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巨灵财经资讯数据库。巨灵财经资讯数据库涵盖了几家重要报纸样本期间的所有报道。本文通过搜索主要公司治理违规关键词,确定了治理违规的公司样本。在所选取的样本期间内确定了公司治理违规的报道样本。对一些非同一时间的干扰报道,进行了剔除。此外,对同一信息不同媒体的相同报道,剔除了题目、作者相同的报道,只保留一条。
(二)度量指标
对于投资者对公司治理违规报道的反应,主要依据公司治理违规报道公布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分析。由于每家公司报道的集中时间段长短不同,因此我们所选取的窗口期也不同。从CSMAR数据库搜集到了公司治理违规报道的窗口期及报道之后五天的日股票收盘价信息,并计算了该期间股票价格的平均变动百分比和最大变动百分比,作为对投资者反应程度的度量。为了研究公司治理违规被媒体曝光后上市公司的反应,使用公司治理违规曝光后上市公司的实际补救行动度量媒体曝光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在收集随后年度媒体对样本公司的全部报道后,采取与Dyck et al.(2008)和李培功、沈艺峰(2010)的方法进行编码:即如果媒体报道后上市公司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弥补、修正公司治理违规的行为,如整改、提出解决方案、更换高管等,那么该公司取值为2;如果媒体报道后上市公司仅仅部分改正了违规行为或者消除影响,如公开致歉、发布澄清公告、积极披露拟采取措施,那么该公司取值为1;如果样本公司无视媒体的报道,对于报道的公司治理违规行为没有任何改善措施或者极力否认,那么该公司取值为0。为了研究监管机构对公司治理违规报道的反应,从CSMAR数据库搜集了政府部门监管者反应程度的资料。通过搜集数据发现,对于公司治理违规报道做出反应的政府部门主要有证券交易所、证监会和财政部。证券交易所一般通过公开谴责、通报批评或市场禁入等手段进行介入,证监会一般会通过立案调查和行政处罚的方式对违规事件进行介入,而财政部对违规事件的介入比较少,主要进行财政检查。如果违规事件比较严重,或者有投资者起诉违规公司的情况,那么司法机关也会介入违规事件。对于政府介入程度的度量,我们将证交所、证监会和财政部三方都介入的公司赋值为3,将其中有两方介入的赋值为2,将只有一方介入的赋值为1,三方均没有介入的赋值为0。
(三)控制变量
根据Dyck et al.(2008),媒体报道后公司的行为除了受报道频率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公司规模的影响,大公司受到来自市场和媒体的更多的关注,曝光后更有压力去改正公司的违规行为,本文用资产账面价值的对数来控制这一影响。Kahn and Winton(1998)认为由于市场的非流动性,机构投资者不容易退出一个股票,他们更倾向于干预管理层的行为来提升股东财富,因而机构投资者有更大的可能性借助媒体实现利益诉求,文中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控制该影响。李培功、沈艺峰(2010)认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可能会通过各种政治关系来阻挠媒体对公司的曝光和行政机构的介入,从而降低了公司改正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使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控制这一效应。此外,违规事件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违规报道的反应,违规事件越严重,投资者的反应越强烈,政府部门会越重视,违规对企业自身的影响越大,管理者便有更强的动机采取补救措施,本文使用证监会对违规事件进行处罚的金额来度量违规的严重程度。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中,违规被报道之后样本公司的平均股票价格变动百分比为-2.96%,表明对公司治理违规的报道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股票价格普遍下跌。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我们因此又将媒体曝光程度和股票价格变动进行了标准的回归分析见表(2)。根据表(2),公司治理违规的媒体曝光程度与每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变动程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增加一条负面报道,样本公司的平均股票价格将下降1.48%。说明公司所遭受的公司治理违规方面的负面报道将会影响它的股票价格,由于该违规报道,投资者对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失去了信心。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
(二)回归分析
(1)公司治理违规报道对监管部门的影响。为了研究政府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违规报道的反应,对媒体曝光程度和政府部门对违规事件的介入程度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由于因变量政府部门对违规事件的介入程度采用了四个取值(即分别为0、1、2、3),因此使用排序logit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在使用stata10.0进行多元排序logit回归分析,本次检验选择政府介入取值为2的为参照组。从表(2)可以看出,每增加一条负面报道,政府介入取值为2的(有两类政府部门介入)比政府介入取值为0的(没有政府介入的)的概率高出2.08个百分点,比政府介入取值为1的(有一类政府介入的)的概率高出1.17个百分点。说明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能够显著增加政府部门对违规事件的介入概率。我们认为,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能够促使政府介入违规事件是受到两种动机的驱动,第一种动机是政治声誉动机,媒体能够控制评价政府声誉的信息流动和内容,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声誉,政府部门便有动机介入违规事件;第二种动机是宏观意义上的经济稳定动机,尤其是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为了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政府部门必须要保证单个的微观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中有秩序地发展,政府介入治理违规事件便是该动机的体现。(2)公司治理违规报道对管理者的影响。根据所搜集到的统计数据,公司治理违规被报道之后,有48%的公司并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或者修正措施,22%的公司则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而根据Gorman等的研究,违规报道后爱尔兰53.33%的公司董事会实施了全面的改革,只有6.66%的公司董事会没有实施任何行动。笔者认为,这种结果的差异凸显了我国公司治理外部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如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比较弱、司法制度不尽完善等,导致公司的管理者在违规报道后缺乏进行修正行动的意识。在研究公司治理违规报道对企业管理者的反应时,我们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仍然是排序logit回归。本文将公司治理违规报道后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行为分别取值为0、1、2,以取值为0的公司(即公司治理违规被报道后管理者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作为参照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增加一条负面报道,公司管理者采取部分补救措施(取值为1)的概率比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取值为0)的概率要显著高出1.01个百分点,而公司管理者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取值为2)概率比不采取任何措施(取值为0)的概率要显著高出1.72个百分点。表明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能够显著增加公司管理者的补救行动,在受到大量负面新闻报道的公司,董事会普遍实施修正和补救措施,证明通过对公司治理违规的报道,新闻媒体影响了公司董事会的这些行为,媒体作为公司治理监督者的角色得以发挥。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z值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z值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我国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督机制—媒体对上市公司治理违规进行报道后,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和公司管理者这三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反应,研究表明,媒体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政府、公司的行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监督作用。首先,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普遍下跌,这是由于公司的负面报道公布之后,投资者对公司和管理者失去了信心。其次,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还会影响政府部门的行为,负面报道比较多的公司,政府对其违规事件的介入概率也比较高,这是由政治声誉动机和宏观经济稳定动机所驱动。最后,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能够显著增加公司管理者采取补救行动的可能性,在受到大量负面新闻报道的公司,董事会普遍实施修正和补救措施,证明通过对公司治理违规的报道,新闻媒体影响了公司董事会的这些行为,媒体作为公司治理监督者的角色得以发挥。总之,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为未来的研究进入公司治理外部监督的新领域提供了一点思考,结合对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的决策制定进行探讨,或许对公司董事会在公共关系的营建方面有所启示。
摘要:本文检验了媒体对公司治理违规行为的报道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闻媒体对利益相关者均产生了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数量和股票价格变化之间显著的关系;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决策,随着公司治理违规报道的增加,政府对公司治理违规事件的介入概率也增加;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能够显著增加公司管理者的补救行动的概率。
小公司运作经验谈 篇8
笔者对小公司管理运作亦大有兴趣,偶得朋友(小公司老板,28岁)诉苦,遂将其感其悟笔录并作简要分析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或有裨益。
我是2002年接管公司的,一晃五年过去了。
五年的管理生涯,感悟甚多,今有闲余,将所感所想一一叙述出来,供广大创业者参考。
烦恼和反省
创业的目的:我创业最主要目的有以下两点,一是为了生活及工作开心。只有自己生活及工作快乐了,也才有条件使自己的家人及同事感觉到快乐。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趁年轻轰轰烈烈地干一翻事业。
烦恼:虽然我雄心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然而,实际的运作情况却让我寝室难安。公司的发展速度达不到预期目标,人员流动频繁,每天忙忙碌碌,事务十分繁杂。常常心分两头,一方面担心业务拓展,另一方面费用考虑内部人员管理,感到无法适从。每天压力很大,自己雖然很努力,但成效并不明显,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无奈之时心想还不如打工,所以我至今都常常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明智。
我把自己的烦恼分析如下:首先,因为个人创业,没有经验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创业资源也不具备。其次是个人心神不定,迷失了方向。今天想做这个领域,明天想做那个领域,只要嫌钱,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能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明显失误的地方:一是自我感觉有很强的能力及责任心,常会事无巨细,结果走到了另一极端,公司不论大小事务,统统插手,从而大大降低了自己和单位的工作效率。
再者用人失误。心想公司这么小,雇用能力一般员工可节约工薪。新人可以慢慢培养,刚毕业的学生也可考虑。然而,由于毕业生一般都没有经验,就是敬业精神也要培养,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去考虑如何“管理”及“培养”员工,但实际结果常常是人才没有培养出来,公司的效益却越来越差了(时间都花在培训新人身上,哪有时间去把业务做好)。
一点点经验
选人及用人:开办公司选好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选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看起来“顺眼”,忠诚度较高的人。
我选择员工标准如下:A、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对于份内的工作从不推托(有主动性及责任心)。B、专业技能叫强,对本职工作兴趣浓厚,在某个岗位能独当一面(如销售、财务等)。C、为人宽容、善良,能理解他人。
当然,这样的员工比较难找,但只要用心一定找得到。如果招的员工不怎么称心如意,那么如何监督工作进度,协调同事之间的矛盾等等一摊子费时耗力又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琐事就接二连三的出现,其结果是让老板(创业者)郁闷和让公司停滞不前。
对于用人,要让员工从事其感兴趣的工作,要信任他,不要今天安排其做这个,明天安排其做那事,弄得其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工作效率就会降低,人才也很难留下来。让员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用人的上乘境界,事实上,每个员工也确确实实有他优势的一面。
创造工作氛围:小公司完全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比如中午可一起用餐,大家一起聊天;公司里多放些花花草草,增加生活情趣;时常找个名义搓一顿,增加营养,加强凝聚力。
如果员工感到顺畅舒心,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老板本人做事要能服众:老板是团队的领头羊,公司的顶梁柱,其一言一行员工都看在眼里。所以老板的言行一定要光明正大,能服众,能经得起员工的评说。
如何拓展业务:一是公司在其业务领域要有其独特的优势,能让你的客户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选择和你合作而不是你的对手。二要不断地积累各种资源,比如当你查到一个客户信息就将其仔细的记下来;做好每次拜访记录;不断深入了解客户的爱好及想法;不断考虑如何让客户满意等等,如果你能坚持做这些细小工作,你的客户就会越来越多。
选择客户及合作伙伴:选择与自己有相似原则的客户及合作伙伴,在一起认同感比较强,并容易形成默契。如果与自己原则本来就不同,很难深交,那相处起来就很别扭。对于供应商及经销商,如果发现其有不诚信的行为,就不需考虑继续与其合作,否则将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
如何得到客户的信任:客户对自己的信任有点像小额定期存款,每周每个月都坚持往里存款,时间长,这笔财富就很可观了。具体做法:比如将公司每个新的成功案例发给客户,让他们了解公司的成长;将客户遇到技术难题,通过各种途径想办法协助解决;信守承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每天往“信任银行”里存上几笔存款,时间长了,客户就会将项目交给你。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9
全校只有一个艺设的和我两个人拿到了offer,其他的都是华科的,我还算比较顺利。整个应聘过程很简单:首先是现场投简历,然后是等待面试通知,接到面试通知后,就去参加面试,面试只有一轮,面试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自我介绍,然后问一些专业问题(具体问了哪些专业问题我也记不清了),最后问的熟悉哪些软件,面试过程结束后,等待通知,接到通知后,就参加体检,体检合格后就签三方了。注意了,整个过程是没有笔试的。
下面具体谈谈。第一关是简历筛选。这一关如果不过就不好说了。如何能尽可能增加通过第一关的几率呢?一定要过英语6级,而且专业要对口,也就是要保证满足这些硬性条件,还有要尽可能多地做课题尽可能多地掌握技能,这样一般过简历关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面试时的自我介绍相信每个单位招新一般都会有的。一定要记得把握好时间,口齿要清晰,语速要适中,不要结巴,要沉稳点、大方点,要突出自己的长处。关于面试的经验最好提前多多了解一下,比如面试官和你聊天时经常问的一些经典问题和一些应该知道的事情,都是该了解的。整个过程一定要大方自然、不要冲动、不要紧张,要让人家一看你就觉得你是个人才。还要防备让你用英文自我介绍。至于问的专业问题就相当于某些单位的二面-专业面试,只是这里相当于把人事面试压缩和专业面试合并了。面试官可能会问些做过的项目,可能会从你的简历切入,有的可能会问一些专业问题,这些都要靠平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历。
【小编语录】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10
我稍微总结了下复试面试的心得,你可以参考下哈。希望可以给你保研面试有点点价值。首先是英语口语问题。不知道你要保研的学校要不要口语面试。如果要的话,现在可以每天看一些美剧,推荐《绝望的主妇》,看美剧学英语效率不一定高,但是对于练口语,美剧的价值时无法代替的。跟老师对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蹦出一句从词典里或者从作文书里背来的所谓高深的句子,所有表达越生活化越口语化越好。所以只能从美剧中获取。比如 kinda 这些副词,在生活中是高频率出现的,但是书面语中碰不到,如果跟老师对话的时候能用上这些,会加分好多。
然后是国贸理论。我们一般国贸面试,不管是复试还是保研,都会涉及国贸理论。这里要特别注意国际经济学这门课。不仅仅要把里面所有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述,更重要的是能讲出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个简单的例子,要素禀赋理论阐明了比较优势的原因,两个理论之间是因果关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扩展,两个理论是动态发展的关系。老师可能会问你:请问你知道几个国际贸易理论?这时你不仅要把所有理论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还要着重论述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阐述就让老师觉得你是个能总结归纳、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会很喜欢。或者当老师问:请你阐述比较优势理论。这时你可以首先阐述比较优势,然后把与其相关的理论都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一遍。
至于如何寻找理论之间的关联,大致思路是,如果ABC三个理论是在同一时期,那么它们肯定有相互补充的地方;如果它们是在不同时期,那么应该是相互发展或者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果是一脉相承,那么要抽丝剥,找出这根“脉”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方式被“承”起来的。
一定一定一定要有这种意识:一门学科中所有理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这些网络构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每个理论就好像一颗小珍珠,这些珍珠必然能用某种方法被一根线穿起来,一颗不漏。所以要找到那根线,以及穿线的方法。
下一部分就是经济热点。这一部分一定要准备充分,多看看专业期刊,看的时候注意整理各个专家对各个问题的看法,比如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外贸政策转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问题等等,肯定有很多专家发表了相关文章,你可以博采众长,最终要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一定要做到,拿到任何一个经济热点,比如当老师问你“你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有什么看法?”时你都能保证8分钟的滔滔不绝。并且,因为这些大事热点可能是同时发生的,比如经济危机、人民币汇率、外贸政策等等,还要注意这些大事之间是否有内在关联。
阐述的时候要注意宏大的视野,显示出你是个大气的学生。老师问你一个微小的问题你都能从宏大的角度分析。这点不仅在内容上体现,还要在语速上。保证一定的语速很关键,这显示出你思维的活跃性与连续性。
面试这些差不多了。还要注意给老师的印象问题。要显示出自己干练的一面。老师都喜欢干练干脆的学生,所以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进面试教室时一定要带着微笑扫一眼所有老师,最后把目光集中在坐在中间的那个老师,因为他是这场面试的主判官,要认真看着他并且微笑、点头。老师问完一个问题时要迅速作答,保证思维流畅。这个自己在寝室可以训练,比如自己问自己一些热点问题,看看能不能流畅表述。
一定要有强大的气场,要有自信。
恩恩,差不都啦,不一定很有用,希望能给你点参考价值吧~~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11
关键字:公司;管理;转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约有2/3的基金组织国家的银行业遇到过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在处理上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银行坏账、90年代东欧转轨国家的银行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后大量银行不良资产中,虽然具体的处置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做法是将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到一家机构进行管理和处置。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我国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不采取特殊、有力的措施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将加大,最终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政府基于对中国经济金融现状的客观判断,借鉴国际经验,相继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至今,资产管理公司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政策和手段,加快对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和回收,为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减轻包袱、转换机制、加快发展,为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十年大限临近,对比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与转型是良好的借鉴。
一、外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发展模式对比
1.完成使命后关闭清算
这种模式指的是,在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完成后,政府组织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关闭清算。
2.回归母体机构
这种模式指的是,由政府、原剥离银行和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出资,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由国家财政拨付资本金,没有专职雇员,而是借用其他机构人员;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资产管理公司即清算,职能和人员并入原机构。
在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实践中,美国的RTC是最为成功的模式之一。从1989年到1995年,RTC接管了747家存贷机构的4026亿美元资产。在这些资产中,有1577亿美元资产(39%)在RTC行使监督权的过程中出售,753亿美元(19%)在重组过程中出售给收购方,剩余的1696亿美元资产(42%)是在重组之后处置。在RTC基本完成资产处置任务后,美国国会于1993年12月17日通过的《RTC完成法》(RTC Completion Act),确定RTC的关闭时间为1995年12月。《RTC完成法》对RTC退出进行了机构规划,要求母体机构FDIC与RTC共同成立一个联合任务小组,强化其资产、人员和工作调配的内部控制。到RTC关闭时,剩余77亿美元账面价值资产移交FDIC的清算部门继续处理,参与资产处置的人员重新回到FDIC,其中大部分人员并入FDIC的清算和破产管理部继续负责清算问题银行、担当倒闭机构的破产财产管理人和清算人。
3.转型为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银行
这种模式指的是,政府出资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资产管理公司不解散,而是转型为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银行。
4.作为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保留
这种模式指的是,政府注资成立一家持续经营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一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然后根据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需要,适时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运用该基金对政府指定的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政府指定的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完成后即撤销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运用该基金的权利。资产管理公司除接受政府委托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之外,还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不良资产处置任务。
二、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建议
对于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与转型,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混业经营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2006年12月11日,加入WTO过渡期届满,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将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和综合化经营的优势,向客户提供多种产品的交叉销售和一站式服务。对每一个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的分支机构来说,他们的业务投向不会像国内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那样被限制在单一的范围内,从而中资银行在与其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处境。因此,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应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从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来看,2006年是规定的资产管理公司完成政策性资产处置任务年。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接近尾声,大规模的商业化不良资产收购也仅农业银行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探索尝试新的业务资源。借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金融业混业经营,符合国家和金融行业利益,也符合资产管理公司持续经营和稳步发展的需要。
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金融控股公司转型,旗下各股份公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分别构建。(1)按区域构建,可将各地办事机构组合为一家或几家独立法人,利用国家区域方针政策从事混业经营;(2)按业务构建,可将不同的业务分别剥离设立独立的股份有限公司;(3)兼并收购,可以将有业务相关性地公司收购进来从事相关业务;(4)合资联办,可以通过出资形式与有关机构联办新的股份公司,拓展市场。
另外在进行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待市场环境、监管环境等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转型。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12
关注的事项可以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公司管理当局对审计报告解释性说明或保留意见的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报告合并范围发生的变动、公司连续年度的比较报表、关联方交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等, 通过这些信息来寻找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首先要关注财务指标的临界点。上市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配股、ST和PT都有一系列的标准, 其中最主要是净资产收益率, 其他财务指标影响在我国还比较小, 所以财务指标的临界点主要是指首次公开发行、配股、ST和PT所应达到的净资产收益率。当公司面临ST、PT的压力或为了达到配股资格时, 往往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我国证券市场出现耐人寻味的10%现象, 就是盈余管理的一个例证。其次要关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当局的说明。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实施经济评价功能的第三方, 应该已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足够的分析和考察, 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他们的意见应是投资者判断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线索。
二、剔除法
包括不良资产剔除法、异常利润剔除法和关联交易剔除法。首先是不良资产剔除法。利用不良资产作为蓄水池进行盈余管理使企业的惯用手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了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益、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 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 如账龄长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 一是将每股净资产与剔除不良资产后每股净资产比较, 二者差额越大, 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存在资产泡沫的可能性也越大, 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比较, 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以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 说明公司当期盈余有水分。其次是异常利润剔除法。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公司的利润总额中剔除, 以分析和评价公司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作为分析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一个线索。异常利润的特殊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当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调节盈余管理时, 所产生的盈余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 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盈余管理将特别有效。最后是关联交易剔除法。关联剔除法是指将来自于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 分析某一特定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 以判断公司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 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 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 分析公司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 (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就可以分析是否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入上市公司, 进行盈余管理。
三、分析法
交通银行面试的面试经验 篇13
面试正如他们所说,进行的很快,我本来还想看看周四的考试的,结果就被叫进去 了。一张桌子,我坐一面,另一面是两个人,面我的是一男一女,年龄都中等,40 左右吧!开始先叫我作了个自我介绍,这个很拿手了,那个女的一直在看我的简历 ,等我说完了她说“你的专业不对口啊!”
汗!“我听外面的接待说这次来的不足申请的1/10,所以既然我被筛选出来了,就 一定有我来的道理,这是其一;另外(这里省略了,我把我们专业和银行的联系扯了起来,其实真的有联系的)”
说的那个女的好像没有什么话了。她又问我“你为什么要到银行来?”
实事求是地说,我本来没有报希望,所以就如实回答了“其实我也没有想来,但是 接到了通知,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来到了这里,另外我觉得银行的工作挺好,待遇挺高,而且我们现在正需要一打批金融的人才。”
她问我“你对交通银行的了解多少?”
仍然是事实求实“我几乎不是很了解,但是知道他是中国的股份制银行第一个在香港上市的,其实这个也是我刚才在食堂那边听大屏幕中说的……,其他的就不知道 多少了。”
“那你还申请了其他的银行没有?”
“嗯,中信银行,周三他们到我们学校宣讲了,挺好的。”
“那你想在银行作什么职位?”
“职位,这个我从来没有想过,(其实他们的招聘里面根本没有写要什么职位,难 道让我自己选不成?说一个经理不可能,说小职员又太bt了有点感觉)但是我觉得 应该从头做起,从基层做起……(自己果真有点bt的感觉了)”
“你对交通银行还有什么认识?”只能瞎说了,什么效益好这些昧良心的话都出来 了……
“我们觉得一个合格的应聘者首先应该对所应聘的公司有个初步的了解,那好,我们就到这吧!”
汗……就这么被bs了?我一笑,呵呵,我有个问题不知道是否可问?他们点了点头 。“现在有至少3个银行开始在天津那边给我们学生办具有透支功能的卡,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呢?”他们谈了好多,说得我都有点不知道了,但是最后被我诱骗到了建 立社会信用体系下来了,呵呵。第二个问题有点白痴,问得他们如何看待外资银行 的进入,那个女的说,看来你真的对交通银行了解太少了,我们早在19**年就由汇丰银行入股了……呵呵,搬起石头砸了下自己的脚,我笑了笑。
那个女的说“小伙子,求职只凭自己的义气是不成的,你至少要为自己所应聘的公 司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个了解,这样我们也才能更好的了解你。”
我又笑了笑,“谢谢您的回答和您的劝慰,我会努力的。”
其实我就差点把我自己的情况告诉她了,要是我真的说出来她非得气坏不成……出 来看看表,我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呵呵,我旁边的已经换了两个了。
出来空气好****,才想起来老师其实讲过一些交通银行的历史的,比如说中国的第 二个建立的银行。还有这些天电视里面大放的“百年之交,心心相通”等等。
无所谓了,到百盛小逛了一圈,买份报纸坐上了回家的车。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14
能拿到哥大的面试机会,个人认为归功于Essay与推荐信,
Essay是唯一能在最短时间内,用同样的问题,展示你与众不同的人生的最好机会。请大家一定请重视。不要用模板,可以夸大其词,但是请走心,请夸的像真的一样。哥大审材料的老师,啥样的都见过。每一篇都不要放过,包括optional那篇。
而推荐信则是最后的除Essay之外的机会,这机会能弥补你因简历或Essay字数限制而导致的看似逻辑不连贯,经历不可信,经验不足等造成的逻辑漏洞。请大家重视,比如为什么要有这份实习,这份实习对于的短期目标来说是什么帮助,长期目标是什么帮助,为什么有这样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什么本科选择读这个专业,这个城市,为什么研究生读这个学校等等。找几个爱挑毛病的理性思维比较强的朋友帮你看看。同时大部分TOP学校的推荐信要current supervisor的,我觉得如果你能找到一些能真正震撼到学校的人,不需要是current supervisor也可以。比如有的找的是自己所支教所在地的`小学生写的推荐信,有的是自己当义工帮助的孤寡老人所写的推荐信,有的找的某国总统写的推荐信,有的。。真的无奇不有。
简历也是重中之重,突出重点,不要想着面面俱到。突出你的重点,面面俱到意味着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最引人注目的优点是什么,你到时候怎么融入MBA这个相互互补的圈子,请认真想想自己最希望别人知道我什么,其次是什么,再其次是什么。
托福,GMAT,GPA并不用过分的高,个人观点,只有在申请者同质化太明显的情况下,学校才会一味的比拼成绩,估计大家也不止一次看见无数次国内外媒体攻击我大天朝申请者同质化明显,高分低能,很是让人不爽,其实老外低分低能的更多也没见报道。但是达到最低要求还是必须的,因为成绩是MBA录取办公室最快速的筛选申请者基本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哥大春季MBA申请,即J-term,中国学生相对没那么多,但是竞争对手的背景更广阔,但是没有实习,项目跨度16个月,之前说错了,不好意思。许多的家族企业接班人,金融或者企业高管(由于上班很辛苦,读MBA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比上班相对轻松一些,选择MBA来休息调整下,看看是否做职业的转变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瓶颈),以及那些优秀的创业家(那些真的创业成功,身价亿万优秀创业者,而不是像我这样很普通的创业背景。这三类人,来自世界各自的这三类人构成了春季CBS-MBA申请人的主要竞争对手。所以,大家的背景多元化到,无奇不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得到哥大面试的通知实属意外,我本来就是抱着狗屎运的心理去精心的准备哥大的申请。
哥大发了一个面试官的list,都是由所在地的校友组成,可以跟其中一位校友进行沟通,约定面试,完成面试即可,
每个校友都是一个名字加一个邮箱。
我的list有6个校友。大家在面试前,最好努力搜集到每一个面试官的越多的信息越好,尽你所能,搜集他们的个人背景,性格爱好,人际圈子,知己知彼。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面试官进行预约面试。只要你想,一定可以找到。比如linkedin。。。。。
面试过程:
基本是商学院MBA申请的老几样。聊了两小时,很多问题不记得了,气氛轻松。我选的一个是有VC,对冲基金,咨询,与猎头背景的面试官,合得来。
1.why MBA,why now?
2. post-MBA career Goal?(就是MBA后的短期计划,注意可行性)
3. The biggest Challenge u may meet in you career plan? (不存在没有挑战的职业规划,但是你可以有很多但是可行的备选计划。)
4. 长期目标。(一样,注意逻辑和可行性,为啥有这个目标,怎么实现这个目标。)
5. Why CBS?Why New York?(对于创业背景,哥大其实很关心你为什么不申请斯坦福。)
6. 学校生活中,你怎么融入,why 你可以融入?(因为我的年龄是硬伤,相对其他同学来说我年龄很小,所以我着重从我的年龄下手解答这个问题。)
7. U have any more question?(记得想点符合你自身的smart Question,最好结合自身和面试官的背景问了很多问题关于哥大的问题,最好的Question是每一次的问题都能让面试官也能增加对申请人的了解。)
说点题外话,我觉得香港的MBA(我是CUHK的秋季MBA入学,所以接下来的话没有故意抬高太美帝的意思,只是客观比较一下) ,新加坡的MBA,英国的MBA, 欧洲的MBA与美国的M7&TOP 10 &TOP 15这类的MBA差别还是很大的,而TOP20以后的MBA与之前的top15又差了一个级别,尤其体现在同学,朋友圈子上。虽然不建议大家拿排名说事,我建议按照每个学校的特色,知名度,同学圈子,专长等等,去做一个综合考虑,来选校。而且,去跟大量的不同国内外学校的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MBA同学,面试官,老师,校友,校长等等交流下来,我发现美国M7就是比其他学校的厉害,比英国的剑桥牛津的MBA厉害,甚至M7毕业的MBA,都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专长,我很诚实的说比香港的MBA圈子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最后希望大家都收到心仪的offer,另外欢迎”学渣“,尤其是那些愿意努力的”学渣“同胞不要放弃,加油!
★ MBA面试小窍门:如何在小组面试中出彩
★ 面试mba自我介绍
★ 财大MBA笔试经验
★ MBA入学面试支招
★ MBA联考英语复习经验
★ 银行小组面试自我介绍
★ 麦当劳面试经验
★ 麦德龙面试经验
★ Google面试经验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 篇15
国外文献通常将公司股权分为内部人股权(insider ownership)和外部股东股权(outside shareholder ownership)。前者也称管理者股权, 通常指公司董事、 经理及其家族所持股权; 后者即前者以外的股权, 如机构投资者股权。 近30年来, 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Jensen和Meckling(1976)[1]、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2]、 McConnel和Servaes(1990)[3]、Cho(1998)[4]、Short和Keasey(1999)[5]等研究了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了两者呈线性、二次函数型、N型、三次函数型关系等丰富的结论。相对而言,国外学者对外部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却基本一致,认为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如Pound(1988)[6]认为公司经营管理成功的概率随机构投资者持股增加而增加。McConnel和Servaes(1990)[3]的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绩效(托宾Q)呈显著正相关关系。Lins(2003)[7]对18个新兴市场1433家公司的研究显示,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并认为在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外部大股东的存在可以被视为公司外部治理的一种替代机制。
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处于股权分置状态, 上市公司股权被分割为非流通股(主要包括国家股和法人股)和流通股(包括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个人投资者持股)。同时,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公司往往被一个控制性股东(通常为第一大股东)所控制,因而控股股东往往担当了内部股东角色,其他股东则扮演外部股东角色。同国外学者一样,国内学者对控股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得出了两者呈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等结论,如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8]、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9]、杜莹和刘立国(2002)[10]、吴淑琨(2002)[11]等。谢军(2007)甚至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公司价值呈三次函数关系,公司价值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12]
国内学者对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王克敏和陈井勇(2004)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13]宋敏、张俊喜和李春涛(2004)也发现非控股大股东(第二至第十大股东)与公司绩效(托宾Q)显著正相关,认为非控股大股东对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显著的监控和制衡作用[14]。然而,朱红军和汪辉(2004)[15]却认为股权制衡的结构并不能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并容易引起各股东之间争夺公司控制权。[15]孙兆斌(2006)发现股权制衡度与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与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相关性不显著,并认为大股东之间的制衡往往成为企业效率提高的障碍。[16]徐莉萍、辛宇和陈工孟(2006)研究后发现,过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但不同性质外部大股东对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差别:当外部大股东为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或外资股份时,正面效果比较显著;其他种类大股东的存在基本上不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正面影响,而金融机构持股对公司经营绩效起着负面的影响。[17]
由此可见,相对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更具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较为健全和稳定,证券市场比较成熟;而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期,法制尚不健全,特有的股权结构(股权分置)易于产生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献,大多只考察了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未对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而且,多数文献未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形成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首先对外部大股东Johnson等(2000)[19]首次提出,主要是指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为自身利益而将公司财产或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之所以引入这一理论,是因为掏空行为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原因。[20]另外,李增泉、孙铮和王志伟(2004)发现控股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先升后降的非线性关系。[21]王鹏和周黎安(2006)发现资金占用率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显著正相关,与现金流权显著负相关,由此指出资金占用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并导致公司绩效下降的重要渠道。[22]
2 样本及变量
2.1 样本选取
本文以沪深证券交易所2000~2001年度实施IPO的国内A股上市公司2001~2004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样本选取过程中,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和同时发行外资股的公司,最终得到189家公司,696个数据观测值。本文财务数据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SMAR)数据库及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本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Eviews 5.1软件。
2.2 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总资产报酬率(ROA)作为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以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Pound(1988)对外部大股东激励提出了三个假设:一是有效监督假说(the efficient-monitoring hypothesis),二是利益冲突假说(the conflict-of-interest hypothesis),三是战略联盟假说(the strategic-alignment hypothesis);并认为第一项对公司绩效具有正面效应,后两项对公司绩效具有负面效应。[6]同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王克敏和陈井勇(2004)[13]、宋敏、张俊喜和李春涛(2004)[14]; 而有的学者却认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如孙兆斌(2006)[16]、徐莉萍、辛宇和陈工孟(2006)[17]。据此,我们推断,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以总资产报酬率(ROA)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SH2)及其平方项(SH22)和三次方项(SH23)为解释变量,以资产负债率(LEV)和资产规模(SIZE)及年度变量(YEAR)和行业变量(IND)为控制变量,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式中,α0代表常数项,β1~β18代表系数。为控制时间的影响,当数据分别属2001年、2003年和2004年时,年度变量(YEAR)取1,否则取0。为控制行业的影响,按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分为12个行业(不含金融业),当属制造业、采掘业、水电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时,行业变量(IND)取1,否则取0。回归模型用White(1980)[24]的异方差修正模型进行校正,结果如表3所示。
模型(1)~(3)揭示了总资产报酬率分别对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和三次方项的回归结果。模型(1)以ROA为因变量,SH2为解释变量,LEV、SIZE、YEAR和IND为控制变量(为节省篇幅,表中未对YEAR和IND进行列示)。模型(1)揭示, 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但回归系数较小, 仅为0.0761。模型(2)以ROA为因变量,SH2及其平方项为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模型(2)中,SH2及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SH2与ROA之间不存在二次函数关系。模型(3)中,SH2及其平方项和三次方项回归系数分别为0.8430、7.3968、15.1238,并均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SH2与ROA之间具有三次函数关系。模型(3)以ROA为因变量,SH2及其平方项和三次方项为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较之于模型(1)和模型(2),模型(3)具有最佳的拟合优度(0.3419),更能准确刻画SH2与ROA之间关系,因此,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并且公司绩效随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这支持了我们前面的推断。根据模型(3)结果,利用求函数极值点的方法计算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三次函数曲线的两个拐点分别为7.36%和25.25%,图1展示了这种关系。
我们注意到,谢军(2007)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公司价值呈三次函数关系, 公司价值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12]本文研究显示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也呈三次函数曲线关系,但曲线的变化方向与谢军(2007)[12]的恰好相反。实际上,本文正好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谢军(2007)[12]的观点。
另外,表3还显示, SIZE和LEV分别与ROA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表明资产规模越大的公司绩效越好,而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
注: 括号内数字为t值; ***、**、*分别表示显著水平为1%、5%、10%.
为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分别以第二、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H23)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H25)替换回归方程中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SH2)作为解释变量,重新运行回归方程。结果显示,SH23和SH25也分别与ROA呈显著的三次函数曲线关系,且变化趋势未改变(见表3模型(4)~(9)),这进一步印证了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三次函数曲线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上述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呢?下文将从外部大股东持股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3.2 外部大股东持股与掏空行为
已有的研究表明,外部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和制衡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正面作用。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外部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力度增大,这使得控股股东不易实施掏空行为,只能通过支持上市公司提高绩效,获取更多的控制权公共利益(public benefit of control)。二是负面作用。随着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控制权的私人利益(private benefit of control)空间增大,这易诱发控股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导致公司绩效下降。由此,我们推断,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掏空程度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以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NAF)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SH2)及其平方项(SH22)和三次方项(SH23)为解释变量,以资产负债率(LEV)和资产规模(SIZE)及年度变量(YEAR)和行业变量(IND)为控制变量,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式中,α0代表常数项,β1~β18代表系数。回归模型用White(1980)[24]的异方差修正模型进行校正,结果如表4所示。
注: 括号内数字为t 值;***、**、*分别表示显著水平为1%、5%、10%。
表4中模型(10)~(12)揭示了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分别对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和三次方项的回归结果。模型(10)以NAF为因变量,SH2为解释变量,LEV、 SIZE、 YEAR和IND为控制变量(为节省篇幅,表中未对YEAR和IND进行列示)。模型(10)揭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回归系数较小, 仅0.0916。模型(11)以NAF为因变量,SH2及其平方项为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模型(11)显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表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不具有二次函数关系。模型(12)以NAF为因变量,SH2及其平方项和三次方项为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3个模型中,模型(12)具有最佳的拟合优度(0.1918),并且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项的回归系数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三次方项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以三次函数来刻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的关系更为准确。模型(12)表明,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随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按照估计的三次函数模型,利用求函数极值点的方法得到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影响的拐点分别为4.63%和23.85%,图2进一步展示了这种关系。另外,表4还显示, SIZE与NAF显著负相关,表明资产规模小的公司,掏空行为更严重;LEV与NAF显著正相关,表明财务状况越差的公司,掏空行为越严重。
如图2所示, 当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高(SH2≥23.85%)时,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接近(见表5), 能对第一大股东实施较为有效的制衡, 使第一大股东不易实施掏空行为,只能通过支持公司提升绩效的方式获取控制权的公共利益。当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低(SH2<4.63%)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见表5), 控制权的私人利益空间较小, 因而其实施掏空行为的动机减弱。同时,外部大股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当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63%~23.85%时,股权制衡的负面效应超过了正面效应:随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减少(见表5),控制权的公共利益减少,控制权的私人利益空间增大,而此时外部大股东尚不能对控股股东实施有效制衡,第一大股东易实施掏空行为,导致公司绩效下降。
为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我们也以第二、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H23)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H25)替换回归方程中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SH2)作为解释变量,重新运行回归方程。结果显示,SH23和SH25也分别与ROA呈显著的三次函数曲线关系,且变化趋势未改变(见表4中模型(13)~(18))。这再次证明外部大股东持股与掏空行为之间存在三次函数曲线关系。
对比表4中的模型(12)和表3中的模型(3)可发现,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三次函数曲线的拐点,同公司绩效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三次函数曲线的拐点十分接近,且曲线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与此同时,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见表6)。因此,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控股股东实施的掏空行为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是导致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对掏空行为的影响是外部大股东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
注: ***、**、*分别表示显著水平为1%、5%、10%。
4 结论
本文对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模型分析框架,引入掏空理论对外部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公司绩效随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控股股东实施的掏空行为之间也呈三次函数曲线关系,掏空程度随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掏空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掏空行为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是导致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的重要原因,换言之,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是外部大股东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
本文研究表明, 外部大股东的存在, 尤其是外部大股东持有较高比例股权时, 能有效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改善公司绩效; 而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时, 控股股东易趁机实施掏空行为, 导致公司绩效下降。因此, 公司在设立时, 应考虑设置较高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股权结构; 监管部门在审批公司发行股票的过程中, 也应对此予以关注。同时, 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侵害公司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促进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高。
【广告公司面试经验】推荐阅读:
石油公司面试经验分享09-14
广告公司创意公司介绍07-14
经典广告广告词---广播公司05-17
4A广告公司06-09
广告公司口号06-04
广告公司品牌10-23
某广告公司的招聘广告词10-01
广告公司招标方案07-02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07-14
广告公司创业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