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的说课稿

2024-09-24

仙人掌的说课稿(共11篇)

仙人掌的说课稿 篇1

案例:“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科学的观察、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措施: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讨论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在辩论中相互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通过实验演示,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以此方法讨论生物的其他特征。在讨论时,教师要调动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鼓励,以体现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探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引导: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说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仙人掌的说课稿 篇2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处理

“工业与我们”标题下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宜采取“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如下调整: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类型→工业的地位、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工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1. 学会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互动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归纳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课件。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数码相片,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引入新课]课前老师请大家拍了自己房间的工业产品的照片,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而由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下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房间的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工业产品?

[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自己房间有哪些工业产品,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教师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大家了解了自己房间有各种工业品,那么在我们的教室又能找到哪些工业产品?[小组抢答]

[教师追问]这些工业产品又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的?我们以电视机为例,仿照P109图4.24“追根寻源”。

[小组抢答]参与电视机制造的生产部门。

(采用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对我们房间及教室的分析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播放视频]“汽车工业的生产过程”(视频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活动]结合视频介绍及图4.23“什么是工业”,讨论交流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体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以课桌为例说明工业生产的过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课件出示多种工业部门]哪些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哪些是提供生活资料?引出轻重工业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课件下表]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工业部门是由众多的工厂组成,你知道镇江哪些工厂属于重工业,哪些属于轻工业呢?[学生抢答]

(列举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谈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了对工业生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的认识。且表演比课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较易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出示“2008年国内三大产业比重”图]结合刚才同学的表演,我们再看一幅三大产业比重图,这些都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占到了48.6%,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农业、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巩固]完成教学案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落到实处。)

[课外探究]安排探究内容:工业在镇江市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钠的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钠的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之所在,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元素,也是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元素,特别是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将实验现象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经细化后,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金属钠和相关实验现象,能够简要说出钠的物理性质;(2)通过分析金属钠原子的结构及初中所学的金属的一般通性,能够预测其化学性质;

(3)通过演示探究实验,能够准确无误的阐述钠的化学性质,可以正确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并加以分析;(4)通过举例,能够了解常见的钠的用途。【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出发,结合探究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教学难点:探究性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已经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同时学习过相关金属一些的性质,如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等等;另外,利用在上一章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仍存在不足,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清,对现象解释得不够明确;虽然学生基础尚有待提高,但他们的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主要遵循符合化学知识本身的建构规律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原则,体现“学生主体,还学于生”的新课程理念。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运用观察、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经验进行预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验方法——总结、运用新知识”中,体验学习过程,收获知识,提升能力。2.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石棉网、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硫酸铜溶液,煤油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2.帮助学生抓住 “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安排的由浅入深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基于建构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的,自主的实验探究最适合化学学科特点,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体现尊重学生、尊重知识的最佳选择。为了着重体现符合化学知识本身的建构规律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主体”落实到课堂,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一个很一般化,也很简单的实验探究模式,主要环节有:1.观察、总结钠的物理性质;2.推测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3.设计实验,验证推测;4.得出对金属钠的性质的整体认识。

在本节课的四个环节中,我着重说推测并验证钠的化学性质的环节。我采用归纳类比的方式来确定实验探究的课题,具体为:第一步,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第二步,利用分类法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第三步,按照分类的结果总结金属的一般化学通性;第四步,利用金属化学通性推测金属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对这样的设计我有两点想法:一是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论是初中积累的金属性质,还是高一刚学到的分类法,都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和应用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给了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钠的性质,还能掌握研究其他金属性质的思路和方法。用钠的保存进行猜想,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热情,也给了学生一种研究的切入方式,但是总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从金属化学通性入手就可以使学生的研究思维能最终跳出钠,放眼其他金属,这样的立意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这一节课。

学生根据金属通性推测出钠可能具有三个性质: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2.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3.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单质。以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学生对此提出异议。只是,钠和水反应这个学习的重点貌似没有出现,但是我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的,怎么办?我让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针对自己的推测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学生看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没有置换出铜单质时,出乎意料的现象就会和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这时不用老师说,他们自己就会有根据现象去分析原因的欲望和行动了。在这时,我只需要鼓励学生把分析推测的结果大胆说出来,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一步,激发他们再次探究的欲望。当学生提出“证明一下钠是否真的能与水反应”时,这个在学生已有经验之外的学习重点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思维领域里。

落实了这节课的重点——钠与水的反应之后,对于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是先和水反应,我会做提升性的提问:钠与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到底是钠与水反应产生的?还是钠与酸反应产生的呢?这里我让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钠与水的反应,使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全新”的反应其实并没有从本质上离开金属的化学通性,也为学生以后学习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铁与水蒸气反应等埋下伏笔。这其实就是知识本身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

为了把学生的自主建构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将学生的探究再度引回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上来:“作为远远排在铜前面的金属,为什么没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铜?钠到底有没有能力和铜盐反应置换出铜呢?如果要实现置换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实验设想,完整地还原钠是符合金属化学通性的本来面目。

以上是对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为了实现随堂检测,我还设计了学以致用环节,具体为:“自然界有金属钠存在吗?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里?钠着火时应该怎么灭火?”等问题。最后,我用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来完成课堂小结,同时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形成的很好的展示。

狼的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然短小精悍,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狼和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解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2、能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积累本文中重点字词。

3、揣摩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能力目标

1、弄懂本文情节结构,体会本文所蕴含的主旨和想表达的道理。

2、学习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变化的过程;

2、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阴险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作斗争。

(2)说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言,感受故事情节并领会文章主旨;

2、联系现实的生活,从多方面阐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说学情

对初中生来讲,让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是比较难的,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对文言字句的积累,在诵读中较易梳理词句和翻译课文。

三、说教学法

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加以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通过诵读,自主疏通课文,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加以点拔,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共一个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6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从前东郭先生遇见狼,由于他的“仁慈”,险些丧命,多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现在屠夫也遇见了狼,他是会重蹈旧辙,还是狼也许会变善良了?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狼》这篇课文。环节二:走进课本,了解作者

检查学生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知识点的预习情况。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环节三:诵读课文,梳理字词

通过多种的诵读方式,在读中梳理文中的疑难字句,掌握故事情节。环节四:研读赏析,妙点揣摩

我在此环节设计了5个问题,突破重难点: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2)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3)让学生说说课文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或学习课文后懂得的道理是什么?(如: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4)在这个故事中,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这两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谁处在主动地位,谁处在被动地位呢?故事的结局给你怎么样的启示?

(5)让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最后一段通过议论,点明主旨。通过分析本文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环节五:探究合作,互动质疑

1、课文中的狼是贪婪的、凶狠的和狡诈的,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它当然理所当然,但狼真的是那么可恶的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谈谈我们对狼还有没有别的认识?

比如:新时期以来姜戎的《狼图腾》虽然没有直接从狼的视角出发运用狼的话语进行叙事,但借陈阵和毕利格老人之口,将对狼的喜爱、赞美、崇拜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赞美狼的文字在文本中也比比皆是。

2、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现在我们很少遇见狼了,想想如果从生态保护这方面来考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比如:北美郊狼就是一个例子,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为了“保证“北美畜牧业的发展,扑杀郊狼成为当地牧民的一项工作。然而郊狼的逐渐消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畜牧的死亡,但由于没有了敌害当地的野生食草动物迅速增长,再加上畜牧业的几何式的扩张,很多草场退化,原本会被郊狼首先吃掉的身患疾病的野生食草动物,把流行病传染给家畜,导致大量家畜死亡,使得牧民损失惨重。之后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离开,留在北美草原的是大片的草场沙漠化,到处是身染重疾的食草动物。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北美郊狼对北美草原的重要性,重新从美洲的其他地方“引进”郊狼。现在北美草原郊狼的种群数量正在恢复,那里又恢复了生机。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环节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掌握课文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又突出文章的两种描写方法。

狼 蒲松龄

贪婪凶恶 心理描写

狼 屠户

狡诈阴险 动作描写

《画角》的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习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口腔护理的说课设计 篇7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 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1]。简单地说, 就是要说明这节课教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教, 这么教有哪些理论依据。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5方面, 即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在口腔护理的说课设计中, 主要采用的是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 在课前精心准备学案, 既可以概括本次课程所学内容的教学案例, 在学案中按照本次课的教学思路, 分设相应问题, 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完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为发挥学案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设一名组长, 让学生自主探究, 共同完成学习内容。

下面具体谈谈口腔护理的说课设计思路。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护理技术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以下简称护考) 中所占比例较大。为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护考, 满足岗位需要, 学生不仅要掌握口腔护理理论知识, 还要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

1.2.1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 真正做到关心体贴患者。

1.2.2 知识目标简述特殊口腔护理的对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2.3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 初步在模型上进行口腔护理。

1.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中的口腔健康教育较为简单, 留给学生自学,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特殊口腔护理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常用漱口溶液是考点之一, 是本次课的重、难点。

1.4 教材开发

为适应护理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及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在力求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笔者结合岗位需要和学生特点, 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删去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 只在课后适当点拨。增加口腔保健的新知识, 如牙线签、牙间刷和牙线的使用, 以重点突出操作流程,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5 课时安排与教具准备

由于口腔护理是临床常用操作, 为更好地突出中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理念, 故安排4学时, 其中第一学时为理论课, 本次说课设计仅针对第一学时。在授课过程中, 除多媒体教学设备外, 还准备了特制的牙齿模型, 方便学生练习。

2 说教法

学生普遍反应, 口腔护理这节内容知识点较多, 记忆困难, 且操作步骤繁琐。针对这些问题, 通过对护考考纲、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参考“五导五学”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见表1) [2], 制定以下教学方法:先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前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前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情景创设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通过学案导学、教师演示、小组练习、多媒体教学, 贯穿教学全过程, 从声、光、影多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本次课的重、难点内容。

3 说学法

我校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 基础相对薄弱, 但他们观察、动手能力较强, 对本门课程兴趣浓厚。根据这些特点,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使教学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4 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主要设计为三大模块, 包括课前安排、课中引导和课后延伸, 即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视频导入、案例切入、小组讨论、观看演示、动手模仿、归纳升华, 最终完成本次理论课的教学。

4.1 课前安排

由于口腔护理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教师要布置课前作业, 让学生收集口腔健康教育的知识, 然后分组制成健康小报, 再请各组成员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角色扮演, 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2 课中引导

4.2.1 视频导入, 引入新课

按照内在动机激发论的观点, 只有充分激发学习动机, 才能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护理专业思想。在课堂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口腔卫生有关的健康教育视频, 通过视频中的专家感召让学生意识到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4.2.2 案例切入, 小组讨论

让学生拿出课前发放的学案, 通过具体案例提问, 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护士, 能否判断患者出现了哪些情况?有哪些需要应该满足?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 患者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自己就是案例中的患者, 希望护士怎样照顾自己?并让学生讨论后把答案写在学案上。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课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患者出现的具体问题, 继而自然地引出口腔护理的对象、目的。这样设计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逐步学会系统、辩证地思考问题, 达到灵活学习, 主动参与的目的。

4.2.3 讲授演示, 归纳总结

为更好地突破护考难点, 使学生掌握本次课的重、难点,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3项任务。

(1) 任务一:常用漱口溶液。充分利用学案中所设问题讲授引导, 让学生明白要想解决口腔问题, 除口腔清洁外, 选择恰当的漱口溶液也十分重要。在精讲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采用联想记忆法, 同时结合实际自创口诀, 自由发挥, 让学生在享受自我创新的乐趣的同时记住漱口溶液的名称和用途。

(2) 任务二:特殊口腔护理的操作方法。护理技能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思考:患者已经昏迷, 能否对其使用漱口溶液?接下来该如何帮助患者?这些开放性问题, 会引出很多答案。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 适时推出新的清洁口腔的方法, 即特殊口腔护理法, 这也是学生期待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再进行操作演示, 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 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模型的沟通交流, 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讲授演示结束后, 针对部分学生不易掌握, 如擦洗部位和顺序, 笔者利用Power Point自制了擦洗顺序的动态效果, 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理解、记忆。看过自制动画后,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比较。期间教师巡视解惑, 对各小组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动手操作后上台展示, 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精髓。

(3) 任务三:特殊口腔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学案中的案例,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做口腔护理擦洗牙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注意事项, 遗漏之处再由教师补充, 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的内驱力, 真正做到在思中学。至此, 本次课的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

4.2.4 回顾全课, 升华情感

课堂活动已接近尾声, 让学生通过学案再次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请学生总结, 当面对此类患者时, 护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举一反三,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也是课堂教学解决护考常考的A2型题的办法之一。

4.2.5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因此, 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 列出本次课的授课内容, 以方便学生查漏补缺, 总结本次课的重、难点。

4.3 课后延伸

课堂活动的结束意味着知识内化的开始, 为巩固学习效果, 为后续实验课扫清障碍, 笔者设计了以下3种类型的作业: (1) 巩固性作业, 学生“在组长处说出特殊口腔护理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 创新性作业, “编写常用漱口溶液的记忆口诀”, 可以更好地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实践性作业, “以班级为单位向低年级学生举办口腔健康教育小讲座”,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上述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课后, 请各组学生在组长处填写知识、能力、态度、合作情况的评价表, 以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 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整个课堂活动中, 教师是激发思、指导思、培养思、训练思、发展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积极的开展思、实践思、优化思、转化思、发展思的学习主体, 通过上述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 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谈自己本次说课设计的优缺点, 针对问题找到不足, 以利于今后的教学改革, 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说课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的思考和检验, 是对自身教学实践过程的深入研究, 通过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 可促进护理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口腔护理是卫生部要求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一项常规临床操作, 为满足岗位需求, 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笔者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方面论述了口腔护理这一内容的说课设计过程, 包括现代教法和学法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运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口腔护理,说课,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彦昆.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一堂概念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增强合作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

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经理: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 000元.

工会主席:我的工资1 200,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 100元.

问题: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 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冲?(在此基础上追问)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学生以4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估计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 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 200元来做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1)自学启发构建

在上述数据中像“1 1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像“1 20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他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初步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完善构建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进一步追问: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否唯一?

归纳结果: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引例的解决:

为什么该公司员工的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

小冲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是进行市场调查.该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1.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从实际出发,请回答问题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本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

问题1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2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产上的应用.

3.不久小冲升职,担任其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的厂长.为了改变车间管理松散的状况地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配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6,7,7,8,8,8,8,9,10,10,11,13,15,15,16

小冲应确定每人标准日常量为多少台最好?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数据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决策.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

五、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层作业:

1.课本223页习题8.3.

2.调查本班中学生所穿鞋的尺码,得到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3.在某个交通路口进行一次调查,看看哪个时段的汽车流量(或行人流量)较大.你们是如何调查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调查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求真精神.)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了分层作业,同时设计了“长作业”和实践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让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贯穿于实践活动中.]

(作者单位:塔河市第1中学)

编辑/张烨

《检阅》的说课稿 篇9

1、教材分析今天,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_《检阅》。课文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前发生的事,并且经过努力,获得成功。

2.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所写,为领会编者意图,达到应有效果,根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本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心理变化过程,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领悟作者“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刻含义。感受大家对博莱克的尊重与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尊重和爱护他人,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明白儿童队员,心理发展过程与了解本文主要内容是重点。领悟作者“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二、说教情

对于我来说,比较喜欢朗诵艺术且普通话较好,因此在教授本课时,我将适时通过范读,引领学生诵读,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中儿童队员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受喝彩的原因。

三、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借助学习工具、生活积累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三年级学习活泼开朗,自我意识增强,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发展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因此,《检阅》这篇课文,是塑造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佳作,十分值得学习朗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将采用以“读悟结合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为辅相结合进行教学。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

2.学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相结合进行学习。

合作探究法,是在教学中以小组谈论的方式,在班级交流。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练习说话的能力,激发学生发挥丰富想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表情达意。

五、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应紧抓课文的重点内容,依据教材特点,以质疑为主线,运用反馈教学进行调节反馈,引导学生质疑-悟疑-解疑-回疑的`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爱护他人,学习博莱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

(一)质疑激趣,导学目标

1.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你想知道什么?

2.在汇报过程中进行质疑。

3.通过梳疑,归纳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

学生的质疑既是教学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质疑,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二)探究问题,解疑训练

学习2--15自然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悟疑,解疑,培养学生尊重爱护他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这一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第一方面,了解儿童队员博莱克的苦力与付出,初步解疑。

1.2.1.读11-14自然段,思考: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2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博莱克在检阅时的表现后,请学生介绍。通过变文为言的练习,使学生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解决质疑中的问题作准备。第二,深入理解内容,进行解疑。

1.通过老师的假设情景,让学生合理想象,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博莱克在检阅队伍中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对”这个小伙子真棒“表示认可。)

2.学生齐声朗读11-14自然段,再次体会博莱克的努力与艰辛,并增强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的认识。

其次,这些小伙子真棒。第一,了解其他儿童队员的矛盾、犹豫与最终决定,初步解疑。

1. 了解课文内容2-9自然段,思考:儿童队员是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让博莱克参加?决定让他参加后,有准备让他站在哪儿呢?

2.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儿童队员在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做出大胆决定,并通过邀请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以模拟课本的方式亲身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的心理发展过程。

第二,深入理解,进行解疑。

1.让扮演的学生及其他学生谈谈队员们内心的矛盾、犹豫、最后决定时的心理感受,从而对观众的”这些小伙子真棒“表示赞同。

2.学生齐声朗读2-9自然段,再次体会儿童队员的内心思想,并增强他们要尊重爱护他人的感性认识。

(三)回疑反馈,巩固练习。

通过学习,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理解。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不但解决了疑问,而且完成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说作业布置。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将作业布置如下:

1.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他们说说这群小伙子有些什么样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2.看到队伍中的博莱克,想对他说什么?3.想对这群儿童队员说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关键最精炼的词提炼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把博莱克与其他儿童队员的品格表现出来,又恰如其份的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美与陶冶学生情操,使文章内容一下就能印在学生头脑中,达到预期教学成效。

八、说教学反思。

力的说课稿 篇10

通过本课劳动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伟大。知道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劳动情节并有所体会。感受作品中的劳动场景和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劳动的场景片段或图片提问:这些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态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学生回答:某某劳动的场景。让学生交流片段中劳动的体会和认识。

教师总结引入:劳动是艺术创作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劳动创造世界。

二、我们课本上有很多表现劳动的艺术作品,同学们欣赏一下。

1、思考:这些作品表现什么样的劳动场景?(捣练是什么意思?)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是什么?(结合时代的特点)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提醒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2、师生共同分析范画:(学生可根据前面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

如:《粮食》表现的是什么场景?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是什么样的?总结:劳动、丰收的喜悦。

如:《牛耕》表现的是什么劳动?

《纺织女》表现的是什么情节?人物的动态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播种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希望?等等。

3、学生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什么劳动让你最难忘,通过这节课的欣赏,你对你所经历过的劳动有什么新的感受?你认为劳动是一种美吗?

(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描述或模仿某幅作品中的人物,体验劳动者的动态、心情,从中体会劳动者的美好创造,感受人类劳动的意义,结合时代的特点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劳动的伟大。)

4、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结合学生自身的某些体会,给予提示,体会动手劳动后的喜悦,进而认识劳动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三、说作业:

根据我们的欣赏我们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表现的劳动题材的主题是不同的,例如:

1、《夯歌》、《捣练》里面表现的劳动场景我们现在还能不能见到?他们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呢?

2、《清明上河图》所选的是局部,那么他的全景又是什么样的?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说课 篇11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而开展的一项教研活动。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

二、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 说教材即说明所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依据。只有确立了该课内容的地位,才能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才能准确地确定该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理解教材、分析教材,为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奠定了基础。

2、说教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说教法就是说在这一节课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依据及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可

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需要老师花一定的心思去观察、准备。

同时教法又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就是根据教师的课堂设计,需要课前准备哪些设备 。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从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入手,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一一阐述。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具体的讲概念、讲操作,只要教师说出采用什么方法讲授和为什么这么讲。用什么方法突破难点,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

3、说学法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力。对于学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准备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2)结合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贴切并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4、说操作

学生上机操作是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查。说操作练习题侧重于说明教师选择这些练习题的意图,检查巩固哪部分的知识。

5、说说课和上课的区别。

上课是对教案的实施,对象是学生。上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而说课的对象往往是同行或上级领导,是对经备课后写成的说课稿的实施它侧重于理论的阐述。说课活动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教研活动,是教师取长补短和学习教学理论的好举措。

三、说好一节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这样才能掌握本课在本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和难点。另外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说课更具深度。

2.教师平时多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

3.认真写好说课稿。为了能有条理的说课,说课前必须先写好說课稿,说课稿详写还是略写由需要而定。

4. 增强自信心。要消除紧张心理,使自己发挥最佳水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都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

(二)说课时应遵循的要求

1、要求把握科学性原则。就是不要教给学生错误的东西,应做到教材分析准确、透彻,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把握,教学设计合理。

2、要求切合实际的原则。说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必讲究形式。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像语文、英语等学科板书较多,信息技术教师不必写出如何板书。

3、要求有创新。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一节优秀的说课,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师要在说课中注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提高,同时要注意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要求莫把说课变成上课。说课时切忌读课,把说课稿从头到尾读一遍,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避免重复,要感受现场听者的反应。

5、要求语言优美,完整准确,体态自然大方,充满激情。

6、要求说课人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心境及相应的应变能力。

上一篇:个人述职报告(彭明平)下一篇:联片理化生教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