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2024-10-24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共15篇)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篇1

备课组

计划

2012~2013学七年级下数学备课组计划

七年级

数学组

七年级下数学备课组计划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2.转变教学观点,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

3.优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堂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培优转差工作

6.争取年级平均分在全区的前列

二、本学期工作思路:

1、本学期学校工作重心是课堂改革,因此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工作应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在课堂改革方面,组内要将导学稿的编写、使用,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重点,并力争利用集体智慧摸索出适应我校特点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改革,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备课组长负责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环节:分工到人,认真编写导学稿;集体讨论,精改导学稿;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优化教学;反思,研究改进教学中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同时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备课组长要把好本组的教学质量关,每位教师都要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

3、加强备课组的管理,狠抓组风建设,备课组长经常了解、检查本组的教学工作情况,每月对各教师的备课、听课情况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充分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一方面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搞好校内教研工作。组织好组内的教研课,争取每个教师至少上一次教研课。每个教师积极参加听课活动,集思广益。对组内参赛课的老师,要利用组内力量集体打造。

5、教学中要抓好基础教学,要面向全体,抓两头带中间,特别要重视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

6、要求各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积极参与科研,提高科研能力。各备课组搞好导学稿的积累和整理,做到分工协作,共同受益,逐步完善本组的教学资料库。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篇2

一、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 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 由于七年级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 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方法, 造成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 不理解。因此, 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 把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例如在《7.2线段、射线和直线》中将线段、射线和直线三个概念的学习通过三个连线题的解答来完成, 这三句话是“ (1) 以A为端点, 经过点B的射线; (2) 连接A, B两点的线段; (3) 经过A, B两点的直线。”这三句话概括了这三个概念的各自特征, 教材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定义。因此, 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挖掘这三句话所包含的概念含义, 并仔细体会数学用语的讲究。第 (1) 句话“以……为端点”可以体会到射线是有起点的, “经过……”这句话只要学生一动手就会发现射线的方向性。第 (2) 句话的“连接……的线段”揭示了线段的特征是限于两点之间的部分, 从而易于理解到线段是有大小的。而第 (3) 句话的“经过A, B两点的直线”, 可以理解为既然是“经过”两点画线便可以继续将线延长, 这样就可以导出直线的无限延长性。另一方面, 这三句话也告诉了七年级学生应如何用几何语言叙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画图方法。这些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课本内容, 实质上一点也不简单, 它是用一种动态的、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也证明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果把数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化为用形象的语言清清楚楚的告诉学生, 一方面做不到, 另一方面使数学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

另外, 数学基础知识也隐藏在教材的例题中。如《7.5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 并能由此进行角的简单计算。可是在教材的内容里却始终没有提及有关角的和差的文字叙述, 这两个概念的学习, 教材却将其安排到例题中, 要求学生凭借数的和差、线段和差的概念, 根据例题中的图形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及表示。如图1根据例1, 已知∠AFC和∠BFD是直角, 找出图中的直角, 这里产生∠EFC是直角的理由是∵∠AFE=∠AFC+∠EFC (角的和) ∴∠EFC=∠AFE-∠AFC (角的差) =180°-90°=90°

根据图形让学生形象的看到角的和与差在几何图形中的位置关系, 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演示让学生明白角的和差的表示, 这为例2中角度的求解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教师应该做好必要的引导, 让学生耐心挖掘, 认真研究, 这样才使数学学习成为最耐人寻味的、最具诱惑力的。

二、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隐蔽性, 常隐藏在教材的各知识点和数学问题中, 它的学习不同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它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 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在数学教材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作用, 并学会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1. 挖掘隐藏在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

隐藏在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属于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是数学的精髓, 没有数学思想方法支撑和统帅的数学基础知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将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时, 学生才能掌握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因此, 在数学基础知识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应首先理清数学基础知识结构, 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这样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探索, 并学会运用。例如, 七年级 (上) 数学把“图形的基本认识”编排在代数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后面, 这样便暗示着可以用前面的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的有关问题。例如线段和角的计算过程, 将未知的线段或角用已知的线段或角来表示时, 一方面可将其归结为列代数式求值的问题, 这样易于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写出解题过程;另一方面这里也体现着化归的思想方法。如“对顶角相等”性质的探讨, 就利用了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一已知性质进行推导得出, 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 在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积累数学理论知识对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另外在《7.1几何图形》这一节中有关几何图形的分类则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也重视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 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过程化教育理念。

2. 挖掘隐藏在教材例题和习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可能会慢慢地被遗忘, 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却会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这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所以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精神。七年级学生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主要还是教材给予的例题与习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与渗透。如《7.6余角和补角》中的例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 求这个角的度数。”如果直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显然是感觉到太难了, 当引导学生用设未知数构建方程的思想来解决时, 显然容易多了。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思想方法在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这样关于课后习题中的有关计算题学生就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了。如《7.7相交线》里的作业题第4题, 是一道纯粹的几何计算题, 已知, 直线AB, CD相交与点O, OE平分∠BOD, 且∠AOC=∠COB-30°, 则∠AOE=_____°。这里起初学生都在尝试用推理的方法来做, 由于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成熟, 班级有半数学生感到困难。后来引导学生设∠AOC或∠COB为x, 这样便得到了一道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使问题的思路变得简单了。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材中的出现是隐蔽地、抽象的, 所以在学习时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 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和作用。

三、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 所以教师也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尽量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释抽象的数学理论。

1. 数学导入时与生活接轨,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课堂教学入手, 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 以《棋盘上的学问》作为故事的开端。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 第2格放2粒, 第3格放4粒, 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些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起初学生凭直觉断定国王做到这一点很简单, 等学完了乘方运算以后一算发现结果令人吃惊, 原来按照大臣的说法, 国王需给大臣大米4.612×102亿吨, 我国2006年稻谷总产量才1.8257亿吨。结果让同学们感到惊奇和兴奋, 原来国王的国库里根本就没那么多的大米。也让学生知道了在对待数学问题时, 凭直觉是不可靠的, 只有进行科学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数学运用与生活牵手, 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后就会明白为什么需要用两枚钉子才能将一块木板钉牢。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为什么引水管道要自村庄垂直与河道铺设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七年级数学备课教学计划 篇4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六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三、提高质量措施:

1、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教师要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习要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方式要由接受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要给学生“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的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教师要摒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注意渗透人文知识并努力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知识美好地呈现给学生。

4、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由教“学答”转变为教“思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5、加强七年级几何入门教学。

6、科学组织复习备考。要转变以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复习备考策略,突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

七、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七年级下册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 篇5

执教七年级数学有3人(七年级有6个班,一人带两个班),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制订此计划。

一、集体备课的目标任务

1、通过备课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学中推进“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二、加大集体备课力度

1、定时间、定地点。根据学校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在小会议室。

2、定内容。每次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下一周的新授课。

3、定中心发言人。期初将本期讲授内容分配到本组各位教师,每位教师只备他分配到的内容,形成讲学稿,这位教师就是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

4、集体讨论形成最终教案。(注:每个人也可以根椐自己的特点增补内容,形成个性化教案。)

三、加强教学研究

1、进一步探究“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初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继承我校教学优良传统即严谨教风,课堂上追求大容量高思维量,备课时特别重视精选习题,平时多测精讲,要把这一思想渗透到七年级每一位数学教师心中,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去执行。

3、扩大教师中的交流。

一是多向本校名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

二是走出去,向外校名师学习,领略外校名师风采,让每位教师努力有方向;

三是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4、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示范课、研究课,探讨不同类型课如何讲授效果最佳,最后归结成模式,加以推广。

四、要求教师加大学习的力度。

1、学业务知识、学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水平,做到教学游刃有余。有计划地做中考题,提升自己解题水平。

2、熟练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切实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及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工作目标;

1.以学生为本。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组织各位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抓好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批改,学生的学习跟踪,备课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每个星期二,定时进行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细节问题。如何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如何提高我们七年级的数学成绩上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

3.认真学习“教学六认真”和教师考核条例。

4.群策群力各尽所能且分工合作,鼓励老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编题。科组活动时安排一定时间让经验较丰富的各位老师介绍经验,指导教学工作,相互虚心学习,借鉴有效的措施提高整体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并强调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组织好同级组互相听课、互相学习、每位老师一学期至少听20节,工作不满三年的新教师至少听40节,鼓励随堂听课,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听课指导。科组根据情况积极开展示范课,让老师有机会学习、提高。

6.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这个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要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培优扶差,在教学上有比较大的进步,出色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

三、注意的问题;

1.注重学生的活动、学习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重心前移。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

2.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统一性。

3.注重教学素材及呈现方式多样化以及数据的真实科学性。

4.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

5. 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数据,注重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7

(一) 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狠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 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问学生:“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并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 让学生两个一组一起制作, 同学们积极地认真画、剪、叠, 互相验证。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 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 化难为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要侧重于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深入学习。

(二)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数学课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于深奥难懂的数学内容, 教师要力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学生, 并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 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理解, 我也能学会”。甚至有的新内容老师刚点播一下, 许多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例如, 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 笔者借鉴上海市长虹中学周佩珠老师的教学方法, 进行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 上课后, 每人发一张, 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 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精神,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得到充分激发。

(三) 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俗话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只有让课堂教学牢牢吸引学生, 学生才会对课堂内容感兴趣, 提高学习兴趣。因此, 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首要任务。在走进课堂之前, 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让自己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在课堂上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 往往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 它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使课堂产生和谐的气氛。许多优秀教师都懂得微笑的重要意义, 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或心情烦躁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另外, 教师的表情也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 充满吸引力。当然, 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 不要做作;要适度, 不要过分夸张;更不能板着面孔, 毫无生机, 眉头紧锁, 以一副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 否则这将会是一堂失败的课。

(四)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都有无可估量的潜力, 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 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 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 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 如果学习总是失败, 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让他们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成功的体验。例如, 每章 (或单元) 学完之后, 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 测试内容除注意趣味性外, 还应特别注重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能力相配的中、低档题, 考前适当介绍一些应试技巧。

(五) 动手操作, 促进兴趣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篇8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英语备课组计划 篇9

李园

一、指导思想:

我们全体七年级英语教师,认真专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搞好本年级的教学工作。

二、工作目标:

积极全面开展教学、教育和科研工作,通过整个备课组的努力,力争英语成绩稳步上升。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统一教育思想。

由于我们七年级今年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目标的新教材。我们应该组织全组教师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认真体会和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备课组建设,抓好业务学习。

首先把备课组工作具体化,目标化,制度化。加强备课组自身建设:①准时参加每周三的备课组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②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发言,写好有关备课材料。③各组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做到一人有高招,大家都受益,提倡团队合作,严禁单打独斗。④组织业务学习,组内互学互提高。⑤准时上缴教案、听课笔记等。

3、狠抓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

发挥集体备课的群体优势,通过提高备课质量,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调每一位教师要在备课中,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到清晰、规范,备过程、备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利用本校的电脑和网络的优势,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课后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得失,以利于以后的教学。要求教师布置适量练习,教师细心批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组内及时交流各班存在的共性问题,便于及时弥补。诚心听课,真心评课,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便于评课时集体评议,多指缺点,少唱赞歌,做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具体工作:

9月份

1.讨论好教学进度,提前备好一到两周的课。

2.集体备课。

10月份

1组织同组教师认真参加年级组老师的听课、评课活动。

2开展好组内教研活动。

3组织月考阅卷,考试情况分析。

11月份

1.开展集体备课。

2.做好期中考试的复习工作。

3期中阅卷,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并总结教学上的得与失。

12月份

1.开展集体备课。

2.继续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1月份

1.集体备课。

2.准备期末考试。

3.期终阅卷,期终考试质量分析并总结教学上的得与失。

七年级生物备课组计划 篇10

我组由五位生物老师组成,互相取长补短。备课组内坚持“大统一、小自由”备课方针,坚持“资源共享、不断反思、共同提高”的思想,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贯彻教研室工作为核心工作,依据生物教研室工作计划和要求,我们备课组会尽心、尽力、尽责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一、工作重点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学期以习惯的养成、学法指导、课堂管理、熟透教材、扎实基础为着重点,为八年级结业考试打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

2.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具体要求。

3.制定备课组工作计划。确定集体备课的制度、时间、地点。

4.规划每阶段复习内容和制定复习试题。

5.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完成七年级的教学、教研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2.认真学习实验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素养的培养。

3.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每周开展一次备课活动,共同制定本周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及理论依据等,然后讨论研究,互相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

6.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共享资料和经验。同组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7.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11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握起始学科的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到好奇、激动,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较为迫切。因此,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下深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第一章时,用导学案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然后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同学们积极地画、剪、裁、贴、作辅助线等方法互相验证,化难为易,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以数学的趣味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七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忽冷忽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灵活的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的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解平移时,先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电子白板上放映,让他们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随后提出问题:1、这些图案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变化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3、这些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通过简单的演示,把问题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调变化要得当,板书设计要合理,知识要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预期效果。

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在每章节内容上的编排都安排了“探究、思考、归纳、小结”等栏目,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学生为主,有以下几个环节供参考:

1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中,类比两条直线相交得出的四个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及三线八角的知识,课件显示:如果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这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改变吗?数量关系呢?然后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参与,积极探究,学有所用的数学新理念。

2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现象,但很少有人将其中的道理将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的几何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似的。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边观察。如上册中用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画,并说明想表现什么?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创意。老师对学生的图形、 图案、设计创意及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再进行自我小结 、反思,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学习,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 合作 、探究给学生带来的成功的愉快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學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的有关数据来源(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与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七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 篇12

那么,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四、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

七年级英语备课组课改计划 篇13

七年级英语组老师本学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和尝试“七三三”教学模式,虽然新老师比较多,但都很热情,经过第一轮的研讨课,老师们都收获颇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学期虽然任务重,但我们有信心更好做好教学改革。

1.做好教科研一体化,完善“七三三”教学模式。依据新课程标准继续开展小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共同设计教学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弥补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确立的课题是“初中英语口头复述教学研究”。每位老师围绕此课题上一节研讨课,做好评课、收集资料等各项工作。

2、在教学中,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方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整理错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第一学期养成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会在修正中不断前行,越做越好的。

七年级备课组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组计划 篇14

裴腊梅

一、指导思想:

继续推进和贯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探索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机制。紧紧围绕教材、《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全面落实学校和教研室各种计划,注重细节,扎实落实,积极探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索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习效率.3、狠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知识和技能” 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 理解记忆。

4、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有爱心的人,有科学意识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研讨,及时总结经验,深刻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育总结,对课堂上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及时深刻反思,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3、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年级数学备课计划 篇15

一、充分把握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强烈。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二学期第七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一节课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 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 对基础弱的学生能不能学好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七章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画、剪、折方法,得到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再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可利用画、剪、折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起始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注意开发教材中的趣味性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就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老师把数学讲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而被吸引,最终迷上了数学,成长为著名的数学家。因此,我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加强数学趣味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生理需要的同时利用教材的特定要素,适时渗透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初一新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生计算: 1 + 2 + 3 + … + 100时,说说少年高斯的故事,并介绍他利用一晚的时间,就解决了困惑数学家200多年未解决的用尺规作正十七边形的难题,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落实新教材的理念,还教于乐,还学于乐,让学其乐无穷。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四、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以满足。根据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吸引力强的课余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五、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数学具有自然性、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迷,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这些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很强,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做到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摘要: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初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现代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充分把握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等角度,探讨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对策。

上一篇:网教工程管理实习报告下一篇: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