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2024-08-12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通用12篇)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1

2015-2016第一学期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动力,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围绕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开展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能用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学生、能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及时的反思习惯引导学生,并善于开展教学研究。以质量为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争取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学校制定的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使学生全面、全员、全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备、教、批、辅、评等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立足学科主阵地,加大优质课研究的力度,以“课堂有效教学”为我们五年级数学组的课题研究方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才能,努力创新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留心收集创新学习的案例,并多撰写论文和教学体会,尽量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本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有序推进。力争使教学与学习方式改变等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主要工作:(一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穿插组织一些集体备课后的实践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以及反思性教学交流、研究活动。

1、六年级数学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考虑到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师均为市、县级骨干教师,每位

教师均有独立设计优秀教学设计的能力;所以,本学期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采用“分工协作、交流修改、个性自备”的组织形式。

2、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具体实施程序与要求 集体备课实施程序:(1分工协作:由主备教师要提前对后一周(5课时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并印发到备课组成员手中。备课组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也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为讨论交流作好准备。

(2交流修改:由备课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按照已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就预设的教学设计作详细地介绍,供其他教师学习、思考。后备课组其他成员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优化方案,达成一定的共识。

具体程序:A.反思前一次集体备课;B.主备人就本次集体备课内容作引领式梳理,其他成员发表修改意见;C.个案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集体研讨;D.优秀教学案例赏析(可借助网络资源。

(3个性自备:备课组教师依据个人教学风格和才能,认真备出既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符合班级实际学情的教案,灵活运用,突出个性。

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①集体备课的教案可以借鉴优质教学资源,但须杜绝将网上下载或往年备课直接打印的“拿来主义”;主备人须依据自身教学素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可操作的教学预案。

②集体备课“交流修改”前,由主备人确定每次交流5课时中的“1至2个重点课时内容”,并告知其他成员认真准备,以利于“交流修改”时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每一次集中交流的时间有限,期望通过此举措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③建议备课组成员加强教学反思性研究,鼓励教师以“教学问题记录表”的形式将“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与年级组其他教师探讨、反思,寻找归因。从而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补救措施。

3、数学集体备课的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具体时间: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二重视“教学五认真”管理

本学期,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继续加强“教学五认真”工作管理。备课组长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集体备课效益”为突破口,做好教学的各项常规工作。

①备课:以集体备课活动为抓手,加强交流研讨,突出个性修改,切实提高质量。②上课:围绕集体备课教案,扎实组织课堂教学;继续关注学生“双基”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地提升。

本学期,备课组成员每人执教一节组内公开课,内容以“单元复习”为主题。③改作: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规范作业格式和教师批改行为,确保一课一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④分层检测卡:拟命题60张,每位备课组成员承担12张分层检测卡命题任务。命题时须签名,强调责任意识,避免错题、偏题存在。每张分层检测卡命题后需经备课组长审核、电子存档。规范批改要求,训练卡必须由教师在当天完成批改。

⑤单元试卷:由备课组成员依据自己“主备单元”进行命题,经备课组长审核、电子存档后印发并进行检测。

⑥口算训练卡:努力做到每天一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⑦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将课题研究活动与集体备课活动、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等结合,规范研究的过程,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通过对以上教学常规工作要求的强化,努力在数学教师中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2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

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三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

两点:重点、难点

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时间:集中备课定在每周二上午,每次备课不低于40分钟。(如有变动可另行通知)

纪律:所有教师均需参加备课组活动。不得迟到、早退。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三、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备课→集体讨论→主备人修改→主备人上课→教学反馈。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实行先周集体备课。

2、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集体备课 篇4

认识人民币

个人思路

从生活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把人民币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购物练习。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集体研讨

彭守云说:“整堂课中要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侯素妹说:“让学生自己把人民币样币分类。”

杜頌文说:“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购物游戏活动。尝试以购物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给学生较大的空间。”

杜培峰说:“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国徽时,立刻抓住机会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葛长凤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来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田克荣说:“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徐梅说:“人民币以多媒体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较清晰地看到它们的面值与样式的同时,初步感知人民币的表象,为下面的具体探究与辩识作铺垫。”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2、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引入课题。(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2、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3、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1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学生上台操作)(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1)选出三个柜长(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会了什么?(设计意图: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总结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5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四则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 ~例3)(2)四则混合运算(例4)(3)解决问题(5)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是教学难点。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

2、教材编排的特点

(1)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

(2)让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3)通过计算实例,引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

2、例3)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1.理解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第三课时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例4)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最优先。

第四课时

最佳方案的选取

教学内容:最佳方案的选取(例5)

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设计: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最优)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

(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6

目前,生活中“AA制”很流行,并且延伸拓展了很多内涵。其实AA制延伸的意思可以看作当今的一种叫做“拼一族”的生活方式,两者很相似,两者均有的含义就是:为达成一个共同的或者共有的目标,而各自贡献出自己一部分力量,完成的一个利益的共享,共同实现目标。“AA制”的意思可以从字面看出,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的意思,意为“全部分开”。AA制的本身促进了双方及合作各方的自尊、自爱、自立思想的树立。

基于以上集体备课的现象及原因,笔者根据和借鉴生活中“AA制”这一应用理论,提出了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解读:“AA制”重构式集体备课主要分为单元知识点的重构和课堂教学案例的重构。第一个“A”是指教师对单元知识点的重构。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先由校数学教研员或备课组长出题进行单元知识点过关考试,通过测试教师让其了解教材的单元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前置备课,集备时教师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形成单元知识点共案,完成单元知识点的重构。第二个“A”是指课堂教学的重构。单元知识点重构形成共案后,备课组通过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研究知识点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教师讲课、课后议课环节后,最后由备课组整理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例,完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构。

单元前测:进行集体备课时,由校数学教研员或备课组长命题(试题内容包括教材知识点、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等),让备课组成员进行单元知识点过关考试,现场批阅、公布成绩。

前置备课:教师个人自主备课,对所备课单元教材进行解读、研究,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编排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及教学方法。

单元知识点研讨:教师反思考试情况,对出错知识点进行改正,以试题为蓝本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研讨,对过关测试题中的不足进行修订、补充,集体智慧形成单元知识点共案。

单元知识点共案:前三环节活动的成果,包括教材知识结构、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备课:备课组推荐一名讲课教师,根据单元知识点共案,选择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上课:备课教师上课,备课组其他教师根据不同维度进行观课,撰写观课报告。

研讨课:在备课组长主持下,上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观课教师根据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从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进行议课,研讨知识点共案的有效教学方法。

典型课例:备课组研课后,根椐研课共识,整理出一篇优秀教学课例,作为本单元教学的参考课例。

小学数学单元“AA”制重构式集体备课从单元知识点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入手分开,同时对每一个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角色进行分开,工作任务进行分开,让每一个教师从角色中都带着任务去研讨,注重了教师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以及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从而让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掌握单元教学知识点和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法,让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避免有些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及知识点把握不准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总之,这样一来,既能有利于数学精品典型课例的形成,促进合作各方的自尊、自爱、自立思想的树立,还能能从整体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7

一、单元主题: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重点难点:

重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难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六、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负数的比较大小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8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在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3.会比较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乐趣。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5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的乘法口诀和记住2-5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5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开始,本教材对乘法口诀的编写,先把五的乘法口诀放在了2--5的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体会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后,对乘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已有的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就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是多少。这样既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也便于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所以教材以5为突破口,使学生认识运用乘法口诀的必要性,整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第二段,2、3、4的乘法口诀。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4的乘法口诀。安排了“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需要多少个红果”的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糖葫芦的串数与所需的红果个数的对应关系,为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教材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如:课间活动、做家务、数松果)情境设计,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情境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为突破本单元难点-(记住2-5的口诀),我用了以下方法:

1、找规律,让学生寻找口诀中的规律,特别是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用以帮助记忆上下句口诀,力求做到先理解后记忆。例如:二五一十,三五是多少?我们知道二五一十,再加一个五,我们知道是十五,所以三五十五。或者我们知道四五二十,那减一个五,也能求出三五十五。

2、想实物,编儿歌。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口诀基础上,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可以用乘法的相关问题,用口诀的形式编出小童谣。如一首小童谣中有一个数的口诀:一只蝴蝶2根须,两只蝴蝶4根须(记忆2的乘法口诀)一条红领巾3个角,两个红领巾6个角(记忆3的乘法口诀)一只小狗4条腿,两只小狗8条腿(记忆4的口诀)一只手5根手指头,两只手10根手指头.(记忆5的乘法口诀)也有的孩子在一句童谣中,加入几个数的口诀。

比如: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两只乌龟2个头,4只眼睛8只脚;(记忆1、2、4的乘法口诀)

3、对口令,可以师生互对也可以生生互对。让学生在背中思考,增强记忆的灵活性。

4、拍手记,边拍手边读口诀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记忆效果也好。5寻找积的变化规律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9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紧紧围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以及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现状,从抓学生基础入手,逐步提升课堂效率,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组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讨论,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抓差辅优、分层教学与课堂效率提升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工作要点:

(一)本年级现状分析:

我们面对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学、好问等特点,在40分钟的课堂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是有难度的,现阶段我们将做好学生逐步从幼儿园的学习过渡到适应小学规范学习。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制度:抓实备课,抓活课堂,抓精练习,抓勤辅导。

(2)一年级将以计算教学的研究为入手,为学生提升计算正确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主要的策略与措施:

1、抓实备课,强调反思:

在备课上重点加强教案中问题设计的修改,力争做到问题设计精简、有效,具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改变以往老师一问到底,学生有问必答的现象。

课后反思是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对策、及时弥补的最好方法,也是为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本学期我组教师的课后反思不只是强调篇幅,重点以教学实践后的有感而发为主要内容。

2、抓精练习,提升质量: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将以计算的研究为入手,运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

(1)课前天天练,每天在本子上视算或口算10道题。

(2)课后天天练,每天在口算练习本上练习口算。

(3)计算阶段检测。

(4)定期计算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性和计算速度,为高年级更复杂的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3、抓勤辅导,全面提高质量: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学初期重视练习写数字,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利用中午或课后时间进行手把手的教;对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课后通过一对一的练习,加大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在辅导对学生要多鼓励,逐渐使他们感到“我能行”从而达到“我真棒”。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学生加以关注和研究。落实“一帮一”结对子帮教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做好常规工作,注重质量监控: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10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共8个班,5位数学老师,新学期,我们将按照学校和教研组的指导安排,围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努力提高后五分之一学生的成绩”的办学理念和以提高师资素质为根本,通过校与校之间同年级互动教研,本校的帮扶活动等为重点的教研活动。提升备课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继续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建立团结和谐的备课组。

二、工作目标:

1、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上新台阶,努力达到并超越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规定。

2、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3、力争在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中,教师专业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取得一定的成绩。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安排:

第一周(2月25日---3月1日)

检查寒假作业,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

第二周(3月4日-----3月8日)

1、贯彻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

2、要求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布置作业。

3、规范学生作业的格式。

4、进行第一次口算测试。

第3周(3月11日-----3月15日)

1、第一单元测试,做好成绩登记,对试卷中的错题做好分析,各任课教师针对本班实际做具体分析。

2、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4周(3月18日-----3月22日)

1、第二单元测试,做好分析总结

2、进行第一次培优提高测试,注意题型和难易程度,考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组内讨论,进一步明确以后培优提高题的题型分布与难易程度。

第5周(3月25日-----3月29日)

1、检查学生的作业,注意学生作业的书写习惯、整洁度等,不合要求的及时纠正。

2、进行第二次口算测试,注意与第一次比较,看看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度是否有所提高。

第6周(4月1日-----4月5日)

1、再次检查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看看是否有进步。

2、进行第三单元测试,做好总结分析。

3、准备期中考试。

第7周(4月8日-----4月12日)

1、进行第3次口算测试。

2、期中考试,做好成绩的登记,各任课老师做好总结分析。第8周(4月15日-----4月19日)

1、教学常规检查。

2、对上半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3、进行第二次培养提高题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第9周(4月22日-----4月26日)

1、听取优秀教师的示范课。

2、口算测试,第四单元测试。

第10周(4月29日-----5月3日)

1、教学常规检查,备课检查。

第11周(5月6日-----5月10日)

1、关注后五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加强辅导,缩小差距。

2、口算测试。

第12周(5月13日-----5月17日)

1、检查错题淘金本。

2、进行第三次培优提高测试,注意优等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

第13周(5月20日-----5月24日)

1、口算测试。

2、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注意学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的整洁度、准确率。

3、第五单元测试。

第14周(5月27日-----5月31日)

1、关注后五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加强辅导,缩小差距。

2、教学常规检查,备课检查。

第15周(6月3日-----6月7日)

1、口算测试。

2、检查教学进度,新课结束。

3、制定复习计划。

第16周(6月10日-----6月14日)

1、第六单元,做好成绩的登记和试卷分析工作。

2、整理整册的易错题、难点,在复习时重点讲解。

3、检查备课,批改。

第17周(6月17日-----6月21日)

1、期末复习

第18周(6月24日-----6月28日)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11

(一)每周召开一次备课组会议,总结上周工作,以及布置下阶段工作与任务。

(二)认真研究和分析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指定专人作专题报告。具体是文科部分由夏冬生老师评析;理科部分由何文权老师评析。评析要求要有针对性,有个性化。要细化到题,到人。分析问题,提出提高的措施。

(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结合说明制定本学期复习计划。在备课组会议上研究今年考试说明与去年的相同点,特别要研究不同点,提出第一轮复习的大概时间。编写和准备第二轮复习资料。理解把握了《考试说明》命题的指导思想也就把握了二轮复习的方向。研究《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与要求,旨在把握二轮复习的主干内容,结合一轮复习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各个击破。

(四)做好不学期每一次考试的考前准备、考后分析。这学期共有三次大型联考:三月初的江南十校、三月底的合肥二模以及四月中旬的巢湖二模,结合考试找问题、找不足。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篇12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任务和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二、目的和要求

1、目的:把握课标精神实施教学,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经过与会人员一起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统一教学目标(含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过程设计,备好一节适合学生的课。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求:

(1)主备课教师确定课题,在前一个星期的星期一公布课题和备课会的主题。

(2)教师接到课题后要积极寻找相关的资料,供主备课老师参考。

(3)主备课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4)主备课教师在一个星期中形成教案草稿。其他教师看完教案草稿后,给主备课教师多提宝贵意见,主备课老师修改教案,形成新的教案。

(5)在执行本课教案前,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备课;课后要写好反思。

三、时间与内容安排:

1、集体活动时间:周一 节数 :一节 内容:讨论研究本周备课内容的课题、目标、重点、难点等。

2、教师主备课的分工:

周长姣:主备七上第三章字母表示数共9课时

陈 红:主备七上第四章平面位置与关系共9课时

彭祥波:主备八上第五章位置的确定共7课时

文尚新:主备八上第六章一次函数共7课时

邓先江:主备八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共8课时

胡其涛:主备九上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共8课时

杨军伟:主备九上第五章反比例函数、课题学习共7课时

上一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下一篇:幸福来的太突然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