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商业调查报告(共7篇)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 篇1
镇江医改模式调研考察报告
自200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各地对新一轮医改工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镇江市医改工作历来走在全国的前列,曾于1994年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江西九江市并称为医改“两江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事隔15年以后,镇江市再次走到了全国医改的风口浪尖,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建立医疗集团,整合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帮扶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同步推进其它四项卫生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被称为“镇江医改模式”,卫生部于今年4月在镇江召开了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工作会议,卫生部领导对镇江市医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镇江市基本情况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306.9万人,辖3市(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4区(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镇江新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2.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732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96.35亿元。
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874个,其中医院30所,卫生院70所,妇幼保健院(站、所)6个,疾病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7个。实有病床8726张,卫生人员1629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8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1.67和1.45人。2009年,全市总诊疗人次1298.07万人次,住院人数22.16万人。
二、镇江市医改总体框架
镇江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一核心四同步”,即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核心,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项改革,形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是:以组建两大医疗集团为载体,整合市区医疗卫生资源;以资产或技术服务为纽带,形成集团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以资源整合、调整布局为重点,全面推进辖市(区)公立医院改革。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不断加强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为重点,大力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实现坚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有机统一。
三、镇江市医改试点工作进展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根据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新农合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三基本一救助”整合为“两基本一救助”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发按医疗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规范、监管和引导作用。积极推
动扩面参保工作,认真落实对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工和在校大学生等重点扩面人群参保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250万人,全社会医保人口覆盖率92.3%,其中市区达到95%。全市农民工参保14.82万人,大学生参保7.3万人,全面完成国家和省定的基本医疗保障目标,并在全覆盖和保障水平上保持领先。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医保政策和经办服务有机结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门诊费用提高补偿比例,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机构发生的医保药品平均降价34%,门诊和住院平均医药费用分别比三级医院低50.7%和49.5%。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达50%。职工医保方面,取消了最高支付限额,参保人员制度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7%左右;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居民人均收入的8倍。实行门诊、住院综合保障,认真落实对重病、特困、低保人员的医疗救助政策。今年上半年,新农合参合人口159.12万人,参合率99.97%。人均筹资205元,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30元,提前实现省定标准。
(二)基本药物制度进展情况
今年2月28日,六个辖市、区和镇江新区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省辖市。目前,三个辖市和丹徒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国家和省目录599种,村卫生室执行国家目录307种,全部按零差率销售。市区在全部使用国家和省目录的基础上,继
续保留原来已对群众执行零差率的药物品种,共对777种社区适用药物实行零差率政策。上半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价格平均降低44.38%,门急诊量增长16.94%,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下降21.6%。采购基本药物11005.41万元,基本药物销售金额9441.24万元。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情况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目标,首先抓好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两大医疗集团通过合作、托管、新建等方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集团化为背景,建立集团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将重点放在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建设上,有效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医疗集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主体为辖区政府,落实建设投入责任;管理主体为两大集团,落实技术和管理责任。政府安排专项资金3,500万元支持标准化建设,确保到2010年底两大医疗集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达到省定建设标准。目前,两大集团所属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提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已初步建立“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运行机制,两大集团各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专家门诊、大型检查网上实时预约和电话预约,在每个社区每周至少派出一名集团医院的医生坐诊,并组织对近几年上岗的本科以上社区全科医生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
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使群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方便又放心。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情况
继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拓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今年各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23元,丹阳市、句容市和扬中市达到20万元。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均按规定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今年三项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预算总额1,666.84万元。对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新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前实现全覆盖。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以集团化为载体,以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将市区各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加入以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的两大医疗集团。2009年11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康复、江苏江滨两大医疗集团。
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方面,建立了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政府委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两大集团分别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组建了集团党委,明确了集团经营班子,建立了集团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调整管理方式,推进全行业管理,强化对两大医疗集团的绩效考核。
在医疗资源优化整合方面,面向全市,依托两大集团进行资
源整合,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依靠两大集团的技术和管理力量,扶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康复集团成立运行协调中心和相关专业委员会,成立临检中心、影像中心、采购中心,供应中心、信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江滨集团成立集团医改办公室、专家会诊中心、社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心、社区健康宣教中心和病人双向转诊中心等。康复集团根据功能定位,易地规划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计划搬迁市儿童医院,在市四院原址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在南徐新城新址建设市二院,对集团相关学科进行整合,使二院成为专科特色鲜明的综合医院。江滨集团为加强专科和技术合作,由江大附院与市三院合作共建综合门诊部,与市中医院合作开展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与解放军三五九医院合作开展骨科疾病研究等。同时,积极推进两大集团的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加快实现集团的技术力量、检查设备、后勤服务等医疗资源在集团内部医院之间、集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共享。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 篇2
近年来, 镇江商贸流通工作稳步推进, 呈现出结构布局整体优化、商贸各业全面发展、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商贸服务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1. 商业发展总体规模
2011年, 全市商贸业实现增加值278.51亿元, 比上年增长18.54%, 增幅较上年回落7.99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29.76%, 占地区生产总值12.05%, 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 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31.86亿元, 占服务业比重24.42%;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6.65亿元, 占服务业比重4.91%。2011年,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08亿元, 比上年增长17.6%, 增幅列全省第3位。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623.3亿元, 增长17.4%;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4.78亿元, 增长21.6%。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85.74亿元, 增长17.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33亿元, 增长20.4%。食品类增长48.8%, 服装鞋帽针织纺织类增长36%, 日用品类增长34%, 金银珠宝类增长66.8%, 家具类增长25.2%, 通讯器材类增长55.9%,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5%, 汽车类增长14%。
2. 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
2011年,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14.7%;人均消费性支出15513元, 比上年增加2189元, 增长16.4%, 同比加快7.2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17.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8∶1, 小于2010年的2.14∶1和2009年的2.18∶1, 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5.64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113.59亿元。从消费结构看, 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七增一降”:用于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的支出分别为5932元、1960元、2011元和2132元, 比重明显上升, 恩格尔系数为38.2%;而医疗保健类的支出为761元, 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9136元, 比2010年增加1287元, 增长16.4%, 同比增速提高5.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保持6%左右的增幅。
3. 商业布局日益优化
经过几年的努力, 市区初步形成以大市口商圈为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为呼应、社区商业为支撑的城市商业新格局。八佰伴、商业城购物广场等大型百货店, 第一楼街商业步行街相继落户大市口区域, 进一步巩固了大市口商业主中心的地位, 实现社零额占到市区社零总额近40%。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城铁广场副中心, 以全新的商铺、丰富的业态崛起于城区西部, 成为城市商业发展的新亮点。以汽车消费和大市场为特色的丁卯商圈、以新城区服务和港口配套为特色的大港商圈均已初具规模, 为城市商业向东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全市各类连锁网点总数超过2000个, 连锁经营额占社零总额的近30%。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在著名门户网站上开展业务的镇江企业达2万多家, “百秀网”、“玩购网”等地方网站已崭露头角, 形成镇江百秀、江苏名通、江苏恺源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 全市信息服务业年销售收入达120亿元。沃尔玛、欧尚、大润发等外资企业, 华润苏果、世纪联华等知名零售企业, 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家电连锁企业先后进入镇江。
5. 商业重点企业茁壮成长
全市商贸流通法人单位8000多家, 个体工商户近7万户, 从业人员约31万多人, 分别比2005年增长47.3%、10.2%、41.22%。2011年, 全市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23.86亿元, 比上年增长32.1%, 对全市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达74.9%, 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9.2%, 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骨干商贸企业充分借助消费快速增长的良好机遇, 通过拓展经营范围、调整商品结构、优化购物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经营效益逐年提高。全市现有年销售超10亿元的批发企业8家, 超10亿元的零售企业3家, 超亿元的批发零售企业50多家。饮食服务企业的规模档次明显提升, 全市星级宾馆已达40多家, 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近30家, 连锁假日酒店8家, 年销售超500万元的餐饮企业80家。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纷纷落户镇江市, 如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 (丹阳) 眼镜城二期、总投资16亿元的惠龙钢铁物流交易市场、总投资20亿元的丁卯市场群等。2011年, 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20家, 成交额372.2亿元, 比上年增长67.6%。在全市亿元市场中, 年成交额超10亿元以上的超大市场有4个, 分别是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东灯具城、丹阳市华阳眼镜市场、扬中建宁农贸市场。四大市场年成交额达324.5亿元, 占全市成交额的87.2%, 特别是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大关。
6. 民生服务日趋完善
2008年开始, 市区全面推进城市菜市场升级改造工程。至2010年, 累计完成改扩建菜市场25个, 改扩建面积54280平方米, 投入改扩建资金8800多万元, 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1800余万元。2011年, 菜市场建设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力争年内主城区消灭露天菜市场, 计划实施21个菜市场的新建或升级改造, 年内竣工并通过验收16个。按照市商务局的要求, 加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 镇江新区港南花苑社区获得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称号, 另有7个社区获得省级示范社区称号。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累计免费培训家政服务员2100名, 提高了家政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五年累计建设连锁放心农家店1300多家, 使农家店总面积达到157388平方米, 累计销售额296502万元, 基本实现了对镇江市村镇的全覆盖, 有效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促进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形成。
7. 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 全市商贸流通业累计投入550多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6倍, 新增大型商业网点面积21.5万平方米, 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基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1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6个, 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8个;新增1万平方米以上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7个, 5万平方米以上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2个。2011年, 全市商贸业项目投入超过210亿元, 开工建设城市综合体14个、五星级酒店8个, 万达广场、九润国际等4个城市综合体和喜来登、水中仙等3个五星级酒店建成开业。
8. 市场管理不断加强
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与调控水平逐步提高, 先后编制下发《镇江市城市网点规划》、《镇江市商贸业三年翻番行动计划》、《镇江市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等文件, 积极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有效解决了雪灾保供、食盐抢购、食用油短缺、莴苣滞销等突发问题。2011年, 为平抑物价, 组织开展“农超对接”, 开设平价店、直销店, 扩大菜市场地产蔬菜直销区, 组织地产蔬菜大篷车进社区等活动, 尽量减少流通环节, 减轻居民生活负担。流通行业协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镇江已有商联会及烹饪、副食品、休闲娱乐、酒类等商贸行业协会15家, 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 努力健全组织, 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凝聚力不断增强, 行业自律水平得到提高。
9. 商业文化繁荣发展
先后组织开展“狗年旺旺”“福猪好运”“子鼠又一春”“新彭祖、好餐饮”“迎新春购物节”“走进春天里”等多项活动, 特别是成功举办了“中国镇江国际香醋文化节”, 通过开展“吃醋”“展醋”“说醋”“写醋”等八大系列活动, 全面推介镇江悠久历史文化, 促进了经贸合作, 带动了消费增长, 提升了城市形象。
1 0.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贸流通业内部结构不优。传统商贸业比重大, 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平台的现代商贸业比重低,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的交易市场缺乏, 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新型商贸行业领域招商引资成果不明显。本地商贸流通企业实力偏弱。镇江市服务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与外来的强势企业有密切关系, 如商贸业中的八佰伴、大润发、苏宁等。本地企业上规模有较强竞争力屈指可数, 2010年全省服务百强企业仅有传统商贸企业———中江能源有限公司入围, 2011年没有1家入选。商贸市场“有场无市”现象较突出。从现有的各类市场运营情况看, 不少市场商铺出租率偏低, 招商难度较大, 如国际工业品城开业以来未正常营业, 第一楼街惨淡经营, 家居建材市场多数也缺乏人气。近年来, 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个数增加不多。由于镇江市商业网点缺乏刚性规划, 网点建设亟待规范。
二、提升镇江区域商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 主要发展目标
镇江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2015年达到1300亿元;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左右。着力打造四大商圈:一是大市口中心商圈。以大型百货店、家电商场和高档餐饮店、高星级宾馆为主力业态, 成为全市商业最繁华地区, 成为镇江人购物的首选之地。二是市区城铁车站广场商圈。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主力业态, 充分发挥便捷交通的优势, 以优良的购物环境、高档次的商品、高品质的服务, 有效吸引外来消费、旅游消费, 成为外来消费的集中区。三是丁卯商圈。依托业已形成的汽车销售集中区和五大市场, 形成以汽车消费和大宗生活资料交易为特色, 拥有完善生活配套服务的商业区。四是大港商圈。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 形成以生产资料和工业品流通为特色, 拥有完善生活配套服务的商业区。实现“四个突破”:发展更多的超百亿的市场、超十亿的商场、五星级酒店, 每个辖市区至少开工建设1个以上五星级酒店, 进一步扩大惠龙港、丹阳眼镜市场、汽配市场成交额, 进一步扩大镇江八佰伴、镇江商业城、丹阳华帝百货等销售额。加快新建CBD (中央商务区) ,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各种新型商贸业态。
2. 创新流通方式, 提升业态结构
镇江受地域所限, 零售业和传统市场发展有限, 必须发展更高、更新的商贸业态, 扩大辐射半径, 吸引外来消费。
一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继社会化游戏的火爆之后, 社会化商务将成为下一个爆发点。结合镇江“云神工程”, 把握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积极招引电子商务项目, 加快颐高等电商综合体项目落地, 推进2个电子商务产业 (示范) 园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场、进市场。
二是加快培育本土连锁经营企业。指导本地连锁企业整合供应链, 加快全市布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镇江, 布局宁镇扬乃至长三角, 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推广旅游超市嫁接TT卡的典型经验, 吸引周边城市企业加盟, 培植连锁网点超百个的连锁企业4-5个。
三是加快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现代配送商贸物流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已成为影响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竞争与发展的瓶颈, 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依托镇江区位和立体交通优势, 大力招引集专业市场、区域配送中心、物联网技术和高级写字楼为一体的商贸物流综合体项目, 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形成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参与, 使电子商务成为镇江贸易的新增长点。
四是商旅联动, 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商业街是城乡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商贸发展的综合体, 杭州河坊街、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这样的旧城改造街区, 我们同样有基础。其一引导景区由简单观光向商旅复合型转变。依托国家级“智慧旅游”建设, 积极发展以主题公园为特征的娱乐型业态;以商务会议、会展承办为特征的会务型业态;以休闲保健设施齐全为特征的享受型业态。重点建设金山宝地餐饮娱乐, 西津渡文化旅游和茅山、宝华山宗教体验等商旅服务景区, 促进景区消费智能化、品质化。其二提升体验式消费等高端消费模式。在城区, 依托大西路等传统商街, 以及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步行街, 打造服装、母婴用品、酒吧、主题餐饮等特色商业街区, 满足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 形成各具特色的聚会交友中心、商务交流中心、社会公益活动中心;在农村, 结合“三新”建设, 挖掘古镇历史文化, 融合农家乐, 打造村镇特色商业街区, 吸引周边城市居民消费。其三建立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协调机制。引进特色商业街专业公司, 让专业的人来规划和培育商业街, 发展名街、名店、名牌、名人“四名”结合的特色商业街区。商务、旅游、文化等部门沟通协调, 形成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
3. 加快引进培育百亿乃至千亿级市场或市场群
积极招引行业巨子或连锁百强, 建设区域性、全国性现代化一级批发市场, 实现成交超百亿、上千亿。加强分类指导, 促进二级市场向一级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支持惠龙钢材市场加快发展, 力争年内成交达200亿元, 三年超500亿元,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培育成千亿级大市场;培育丹阳眼镜、汽配、丁卯市场群, 力争两年内全部超100亿元。
4. 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商务服务业对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我们将抓住旧城改造、“三新”建设机遇, 推动镇江创业园、软件园和润州民营园等特色园区, 以及颐高、九润等城市综合体, 积极打造COD (中心办公区) 、CLD (中心商务居住区) , 招引境内外投资、咨询、设计、研发等机构来镇设立分支机构, 进驻商务楼宇。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抓住高铁时代和低成本机会, 依托镇江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优势, 抢抓全球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转移机遇, 重点引进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总部、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中介服务中心, 发挥总部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引领能力,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官塘CBD高端产业带的集聚, 提高对总部型企业的吸引力, 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地。三是积极打造区域性商务发展平台。鼓励丹阳眼镜市场、汽配市场、惠龙钢材市场向信息化、数据化方向发展, 发展电子商务, 线上线下相结合, 创立交易指数, 做全国的风向标;苏南人力资源市场要吸引知名猎头公司进驻, 发展网上网下人才交易, 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人才市场;发挥镇江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效应, 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5. 积极发展会展、节庆经济
会展业是世界三大“无烟产业”之一。随着镇江市一批城市综合体、五星酒店陆续建成, 已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镇江迷笛、长江音乐节每年都吸引了10多万音乐爱好者。一是办好地方特色节庆活动。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按照有节靠节、无节造节的思路, 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培育香醋文化节、扬中河豚美食节等地方节庆形成品牌, 宣传镇江, 扩大本地消费, 吸引外来消费。二是主办产业特色会展, 承办境内外行业高端会展。结合镇江市产业特色, 以规模企业和行业协会为引领, 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一系列的全国性、专业性展会, 力争在调味品、眼镜、汽配等领域形成2-3个区域性或全国性专业品牌会展。引导在镇跨国公司、行业百强、知名企业在镇江召开行业年会、展示会等, 吸引行业关联企业高层来镇观光考察, 带动消费, 带来产业链投资机遇。三是放大效应, 擦亮音乐节品牌。聘请专业策划公司, 围绕音乐节, 做好包含商业在内的整体策划。组织本市商贸企业开展音乐节相关产品和地方特色商品展销, 提供户外、音乐、数码、创意、餐饮等相关配套服务, 设计、发行音乐节系列文化产品, 推广城市形象, 进一步放大流行文化的集聚和溢出效应。
6. 服务民生, 落实惠民政策扩消费
一是大力推进社区商业示范区建设, 形成以连锁超市和菜市场为核心, 门类齐全, 服务便捷、分级明确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规划建设30个左右主城区社区商业中心, 每个社区商业中心服务1-3万居民, 在大型居住集中区规划建设1个邻里中心, 争取到2012年, 建成省级社区商业示范区10个, 国家级示范区1-2个。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 篇3
【摘要】通过对100名随机抽取的镇江城区退休老年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从食品、日常开销、娱乐活动、医疗保健及交通通讯等方面分析了镇江老年人口的基本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当前镇江老人消费水平总体处于温饱型阶段,饮食和日常开销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例较高,而娱乐和交通通讯等升级型消费比例偏低,最后提出了促进老年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口;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随着“银色浪潮”时代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成为愈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2015年镇江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0.36%,老年人口的增多将给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将对镇江市退休老年人口的消费结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促进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提升和结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消费结构水平及其测量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可用各项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消费结构水平常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消费资料构成法进行测量
恩格尔系数是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根据联合国划分标准,当民众的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消费资料构成法是将人的消费划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其中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所占比重反应了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升级程度[1],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所占比重越大,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越高。
二、镇江市退休老人消费结构状况的调查
(一)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法,针对镇江市区共抽取100名老人做调查对象。被调查的退休老人中,男性58个,占58%,女性42个,占42%;50—59岁13人,占13%,60—69岁43人,占43%,70—79岁36人,占36%,80—89岁8人,占8%。其中35%的老人退休单位是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务农各占16%,8%的老人退休单位是个体户,剩下的9%是其他类型。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退休老人月收入及总支出水平情况
本次调查访谈的退休老人中,51%的老人退休单位是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其他49%的私营企业、个体户和务农,超过半数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
退休老人在月收入上有较稳定的保障。其中,64%的退休老人月收入在1000—4000元,1000元以下和4000元以上的占少数,这反映了镇江市退休老人的月收入数据相对集中,整体水平较一致。
根据调查数据,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镇江市退休老人月平均支出为1995.3元,众数为2550元,中位数为1685元,方差为1057624.89元,反映了镇江市退休老月消费离散系数较大,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其中,食品支出的月均值为1030元,众数为1000元,中位数为1000元,方差为331433.33元;日常开销月支出均值为417元,众数为300元,中位数为300元,方差为102981元;医疗保健月支出均值为356.33元,眾数为100元,中位数为200元,方差为213136.56元。其他各项因占比例较低,不做详细分析。各项月支出的方差都较大,说明镇江市退休老人在月支出方面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其中食品和医疗保健的方差最大。旅游娱乐和交通通讯方面方差相对较小,说明镇江市退休老人在旅游娱乐方面消费较为平均。
2.退休老人的消费结构特征
根据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对镇江市退休老人的饮食、日常开销、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按月计算,对旅游娱乐按年询问并按月平均计算,最后得到各项目的月平均消费额。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征:
图3.镇江市退休老人平均消费结构图
(1)被调查的镇江市退休老人月平均收入为1995.3元,其中食品支出为1030元,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为0.52;日常开销为每月417元,占总支出的21%,是被调查的退休老人的第二大支出。食品和日常开销73%的高支出反应了镇江市退休老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不高,仍处于温饱水平。其中,55岁至65岁的退休老人由于有来自子女的压力,恩格尔系数相对最高,7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恩格尔系数最少。收入在500以下的老人恩格尔系数相对最高,生活水平也较差;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退休老人恩格尔系数最低,生活水平也最高。
(2)医疗保健为356.33元,占总支出的18%,是被调查镇江市退休老人的第三大支出。由于有医保卡的支持,镇江市退休老人每月可以获得养老金的40%作为医疗保健费用,四分之三的老人在医疗保健方面除了医保卡的消费外不再增添其他消费。
(3)旅游娱乐为156.67元,占8总支出的8%,相比出远门的旅游消费,镇江市退休老人更倾向于广场舞和散步类型的健身活动,在旅游娱乐的消费比例相对较小,这也体现了镇江市特有的老年娱乐文化。其中,50岁至60岁的老人旅游娱乐项目支出最高,70岁以上的老人旅游娱乐项目支出基本为零;收入在500以下的老人旅游娱乐项目为零,收入在2000至5000的退休老人旅游娱乐一般挑选在镇江周围地区,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老人旅游娱乐支出最高,娱乐地点也经常挑选在外省甚至国外。
(4)交通通讯为35.3元,占总支出的1%,是被调查退休老人月支出中最少的一项。在访谈中,许多老人表示交通方面有老人卡的支持,每个月交通支出占很少比例;在上网和手机的使用方面,半数老人表示不上网、不使用智能机。其中,50岁至60岁的退休老人交通通讯费用最高,对于互联网等信息化产品接受度也最高,7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最低,对于网络和智能机等信息化产品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从结构构成看,镇江市退休老人消费结构从高到低依次为饮食、日常开销、医疗保健、旅游娱乐、交通通讯,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恩格尔系数为0.52;表明样本地区的消费类型属于温饱型。此外,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为18%,显示了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退休老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较大[2],旅游娱乐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2)镇江市退休老人总体消费层次中,生存资料消费占总体支出的60%,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合计占40%。其中,退休单位为国企或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较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退休老人主要为生产资料消费型。
(3)信息类产品在退休老人市场严重缺失。镇江市退休老人对于互联网知之甚少,多数老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机,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2.建议
(1)重视扶持弱势老人的消费发展。对于年龄相对较大、收入水平较低的弱势老人,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适当增加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积极促进银发市场的完善发展。应当重视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相关企业要不断完善对老年人的营销服务;重视对老年人消费权益、消费结构的关注,给老年人更好的消费体验。对于有较高购买能力的退休老人相关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挖掘夕阳红产业的市场,针对性开发适合老人的产品,优化退休老人的消费结构,增加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缩小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
(3)大力开拓面向老年人消费群体的 “互联网+”和信息化产品等新兴消费市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应扩大退休老人的消费市场,研制符合退休老人生活习惯的商品,使老人也能跟上信息化潮流,分享信息化时代的红利,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莫秀蓉.消费资料适度优先增长的成因、演进脉络与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6.
赴江苏镇江市学习考察报告 篇4
根据 县委的统一安排,我们赴江苏镇江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先后听取了江苏省委党校、镇江市委党校教授和镇江市社保局领导的知识讲座和经验介绍,参观了华西村、苏州工业园、镇江市的部分优秀企业和新农村建设,一路上,我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边听、边看、边对照、边思考,力求对照所考察企业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寻找破解制约我县企业发展之道。虽然时间短暂,但大家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普遍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华西村、梦兰集团、红豆集团、大众汽车、哇哈哈集团、隆力奇集团等在城市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做法,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加快企业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江苏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我们所考察的企业均是在思想解放中取得突破,敢于创新。华西村偷偷摸摸上“小五金”项目,融资上市的举措;梦兰集团敢于突破传统优势开发“龙芯”产业,在国内信息产业上独占鳌头;哇哈哈从一个校办企业发展到年销售额200多亿元的集团公司。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祁连酒业作为市场一线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破解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考验为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加快企业发展,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好开放型经济的文章。大家在学习考察中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开放型经济的差距,开
放型经济的竞争关键是开发区和园区的竞争。苏州市建立了新加坡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一批功能性特色园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祁连酒业的发展在目前形势下就是要借鉴江、浙、沪一些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引进资金和管理,走差异化道路。加强对外合作,借力扬帆、借船出海。
加快企业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苏州企业发展模式就是多元化,从塑造品牌到最大限度发挥品牌优势,转化为企业效益,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了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他们提出优势和特色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着力培植石油化工、造纸、能源、再生资源、环保、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以德资为主的欧美企业群体、以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产业为主的日韩企业群体、以同济科技园为载体的高新企业群体等三大特色群体。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聚集。他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特色、促进产业升级的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加快企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江苏等地认识早、行动快,统筹发展的思想已经贯穿于工作实践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同步推进新港区、新城区、新社区建设,营造了最宜人居、最宜创业的人文环境。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从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多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发挥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建设中,寻找发展之路,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加快企业发展,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他们崇文重教,全国200多位两院院士由82名是苏州人,初升高升学率达99%,普高录取率94%,高等教育录学率达到61.5%,超过全国40多点。正是苏州对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长期以来的崇文思想形成亲商、富商、安商人性化招商政策,使苏州五个县级市,七个区各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差距最小的城市。作为企业只有重视人才,善于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我们才能在各项事业中先谋后事取得更大的成就。
加快企业发展,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苏州等地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必须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要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着力打造“有限政府”、“透明政府”、“便民政府”,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苏州对引进项目申请程序简化,要求在五个工作日完成有关手续,超过期限可以认定审批完成,进行项目实施。这就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管理,服务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江苏等地工作创一流、发展高速度、城乡大变化的背后,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超常规的辛勤付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事业选人,凭政绩用人,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环境。
加快企业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本。三鹿奶粉事件使一个优秀企业瞬间倒闭,这次我们考察的企业都是把质量看做产品生命线,哇哈哈、隆力奇、红豆集团,梦兰集团等企业都是以质量抢占市场,做大做强品牌,获取最大效益。蒋巷村钢铁厂就是以质量取得突破,赢得口碑,在2007年的全国大范围冰雪灾害中导致一些省市输电线路铁塔全部压垮,而蒋巷村的产品却以过硬的质量没有受到损失,得到迅猛发展。考察提供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你坚持以质量为本,必会在将来赢得机会,获取更大的效益。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 篇5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由衷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认真填写本问卷。
本次调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以便政府相关部门
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为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与服务。请您支持我们的调研。对您所反映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且只用于政策研究。
一、基本数据
1.您的性别()A男B 女
2.您的年龄()
A. 18岁以下 ;B.18—24岁C. 25—35D.35—60E.60岁以上
3.您的学历()
A.小学 B.初中 C.高中D.大(中)专E.本科以上
4.您的年收入
A.无固定收入B.10000元以下C.10000---25000元D.25000---40000元
E.40000—80000元F.80000元以上
二、镇江市文化产业消费现状调查(请在对应选项序号上面打√,或填写选项)
5.您平时都参与(或消费)哪些有关文化产业项目
A.音像 ;
B.书报刊;
C.演出市场 ;
D.有线电视;
E.看电影 ;
F.网吧;
G.电子游艺;
H.文艺培训 ;
I.广告传媒;J.影视音响制作 ;K.工艺品 ; L.文化酒吧;M.印刷;T.文物(非遗)市场;U.电脑软件设计或动漫设计;V.有偿文艺创作;N.歌舞厅(卡拉OK);W.有关网站文化服务或O.温州鼓词.P.新闻出版;R.琴行;S.书画市场;浏览;X.数字电视;Z.其他
6.您目前以下几个项目开销中,按序排列前三的是:1、2、3、A.新闻出版产品(新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B.广播电视电影产品(广播、电视)
C.文化艺术产品(文艺创作与表演、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培训)
D.文化信息传输产品(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F.文化创意和设计产品(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工程勘察设计、专业设计服务)
G.文化休闲娱乐产品(景区游览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歌舞厅、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网吧活动、其他室内娱乐活动、摄影扩印服务)
H.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品、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漆器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地毯、挂毯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7.您与您的家人平均每人每月在文化项目方面的消费()
A.100元以下;B.100—500元;C.500—1000元;D.1000—2000元;E.2000—3000元;F.3000—5000元;H.5000元以上.8.您认为文化产业以怎样的模式最吸引你的眼球?
8.您是否到镇江旅游过?
8.您认为镇江最突出或者最有名的文化有哪些()(1)吴文化;(2)三国文化;(3)南朝文化;(4)宋元文化;(5)民国文化;(6)宗教文化;(7)漕运文化(8)饮食文化(9)军事文化(10)金山文化(11)书法文化(12)北固山文化(13)南山文化
(14)茅山文化(15)宝华山文化(16)金山湖文化(17)焦山文化(18)渡口文化(19)张云鹏故居(20)昭关石塔(21)观音洞(22)就生会古琴文化(23)白蛇传(24)醋文化(25)扬剧(26)秦淮灯彩
(27)封缸酒酿造技艺(28)董永传说(29)谷人文文化(30)牛郎织女(31)刘备招亲(32)梁红玉击鼓战金山(33)梁祝(34)竹编(35)剪纸(36)面塑(37)石雕(38)桃花(39)扎染
(40)烙铁画(41)其他
9.若第八个问题中所列的文化发展成为消费产业,您最有可能消费的类型是哪种? 10.第八题中所列的文化中让您最难忘(或最感兴趣)的三类是什么? 11.你希望你所难忘或者感兴趣的文化未来发展的文化行业方向是:()
A.新闻服务B.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C.广播、电视、电影服务D.文化艺术服务E.网络文化服务F.文化休闲娱乐服务G、其他文化服务H、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I、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镇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次考察所需材料清单
一、相关文件
1,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市)实施意见 2,基层文化活动补助办法 3,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4,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助办法 5,优秀文化人才,文艺精品奖励办法 6,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办法 7,部门乡镇文化建设联动责任考核办法 8,文化投入逐年递增机制 9,建立完善各类文化发展基金 10,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意见
11,促进民营文化企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办法)(如民营剧团,鼓词音像制作发行等)12,加强对文艺培训市场,文物市场,书画市场,文化(音乐)酒吧归属管理引导的实施
方案。
二、文化人才相关材料
(一)镇江文化人才政策
1、国办编制文化行政企事业干部职工;
2、村居文化管理员队伍;
3、民间文艺人才及各单位的文化活动组织领导人才;
4、非遗传承人;
5、文化产业服务经纪管理人才;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镇江的做法)
1、农村文化数据填报网络体系;
2、“二馆一站” 文化服务网络
3、文物网络平台;
4、博物馆、民间文化名人纪念馆网络;
5、非遗网络平台
6、村(社)区文化服务网络;
7、“2131”数字电影网络
8、其他
(三)文化产业服务网络
1、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2、娱乐(酒吧)行业;
3、网吧行业;
4、印刷行业;
5、工艺品行业;
6、音像图书出版发行网络;
7、演出经纪市场网络;
8、电影市场网络;
9、其他
七、其他重点调研项目:
(一)关于演出市场:
一是全市有多少个戏台,固定投资多少,出资形式如何,全市戏台数占全市900个行政村的比例多少;
二是每个戏台平均每年接了哪些个剧团,演出多少场? 三是全市全年的戏金消费有多少? 四是镇江的老百姓最喜欢看什么戏?
五是以戏台为主的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六是老百姓最希望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些什么工作,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上或经济上或文艺人才、文化设施物品等的扶助? 七是农村演出市场有哪些人才:
1、演出经纪人才;
2、演艺突出人才;
3、组织领导人才等
(二)、关于镇江文艺培训市场:
一是全市有多少个文艺培训点(机构场所单位师资),形式内容如何? 二是镇江市民或其子女最热衷于哪些文艺培训,参与哪些文艺活动? 三是通过什么手段办法或环境让镇江市民对之情有独衷的?
四是镇江市民最希望政府对文艺培训市场做哪方面的引导管理工作,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上或经济上扶助?
五是镇江文艺培训市场有哪些人才:
1、培训经纪人才;
2、教学水平突出人才;
3、才艺突出人才;
4、组织领导人才等。
(三)文化投入固定资产重点项目调研
1、艺术表演场馆;
2、图书馆与博物馆;
3、民间文化名人纪念馆;
4、农村文体设施投入(乡镇级与村居级)
5、娱乐场馆或网吧更新设施设备投入;
6、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7、印刷行业更新投入(计入企业投入);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 篇6
liminyu
收藏于
2011-07-05
阅读数: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镇江新跨越,关键在人才。镇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依靠积累效应,更要依靠集聚效应,走吸纳之路,大量吸收外来资本和人才。为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实现我市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近期我们对我市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目前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及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多年来制定下发了若干人才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人才政策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数量有所加大,部分技能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人才结构有所改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正日益浓厚,为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人才政策,通常主要分为党政人才的政策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体系。多年来,我市围绕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思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规范公务员管理,提高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水平,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建立企事业单位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市近年来围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把人才政策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集聚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创新用人机制上。对属于重点引进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备案制,对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以上学历的紧缺专业人才等实行准入制,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流动的办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镇办发〔2003〕80号)、《镇江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镇办发〔2003〕81号)、《镇江市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镇政发〔2002〕19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2008年《镇江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镇发〔2008〕39号)的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具体,对于引进和留住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和创业环境,我市制定出台了比较全面的人才待遇政策,基本建立起优秀人才的集聚激励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安家费补助和津贴资助,鼓励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兼职兼薪,实行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对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住房公积金。制定镇江市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暂行办法,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加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分配办法。对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每两年开展一次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评选表彰活动,给予一次性奖励并享受有关福利待遇。
(二)健全体制机制,通过政策的落实形成了我市人才资源开发新局面。1999年成立了“镇江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公安局等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政府人事部门作为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积极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2008年调整机关机构设置,成立人才资源开发处,综合管理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组织实施全市性人才资源开发活动。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延伸人才服务的领域,促进区域人才市场整合,推进人才资源的社会化管理,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开发,形成了我市人才资源开发的良性工作机制。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比较宏大、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截止2008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9.5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2万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专家372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人,部省级专家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0人,市知名专家3人,市级专家310人。同时,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完善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评估,全市博士后工作站已达8家;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发展,引进海外留学人员40人,创办企业30家;实施“169”工程,切实加强以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共引进31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镇参与20项课题研究,引进8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近60个国外智力引进项目;2008年引进本科学历毕业生已达5200多人、硕士以上研究生538人。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呈现全面展开、逐步深入的局面。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传统型加工企业较多,不少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期,引进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尚处于培育期,对人才开发的内动力不足,意愿不迫切,政策落实的客观效果还不太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策宣传贯彻不够深入。政策的宣传是政策落实的基础,在宣传上我们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发文件、上报纸、登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但效果还不够理想。政策的宣传贯彻,不仅要使执行运用政策的部门和个人能够了解和掌握政策,还要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形成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政策的宣传缺乏辐射效应,没有达到长期深入宣传的效果。我市有哪些人才政策,不仅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使用的主体不清楚,连相关职能部门也不能详尽。这导致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需要政策却不了解政策的情况,这在民营企业中尤为明显。这也导致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到位,造成人才政策落实存在“口号化”问题和落实不彻底的现象。
(二)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的趋同性制约了人才政策的落实水平。我市地处苏南,是全国经济发展、人才流动最活跃地区之一,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与沪宁线周边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采取相同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趋同的政策就显得缺乏竞争力。对人才而言,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能对他们产生有效吸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工作岗位、工资收入、职称等待遇问题,也考虑工作人文环境、个人学术的发展空间、子女的成长空间等其他多种因素,他们所作的选择往往是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后的结果。但因为所制定的人才政策与其他省市趋同,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优惠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地区环境自身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显然会给相对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大的人才压力。虽然多年来我们各级政府和企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人才,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人才引进后稳定率偏低。引进的人才一旦熟悉了环境以后,由于对于政府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满意,或是受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自身发展,或是寻求舒适、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有机会便远走高飞。尤其是医疗卫生系统和陷入困境的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缺乏衔接。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衔接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政策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有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或是政策执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在具体落实时就遇到了障碍或困难。如前几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人才不受编制、职数和引进方式限制的政策,由于与公务员管理、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相矛盾基本上没能落实;市知名专家可暂不办理退休手续的政策,在实施中容易产生矛盾;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规定,对未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本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本人可以另行择业,因此最低收入保护政策缺乏运行的现实基础,有关职能部门难以落实,2006年起已不再公布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有的政策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之间缺乏衔接。部分制定的优惠政策重在引进人才忽视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现有人才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形成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进的人才享受安家费和购房补贴,现有人才如果没有享受过福利分房在购房时没有相应补贴就会产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有的政策与业绩考核之间缺乏衔接。虽然我市出台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淘汰制管理办法,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引进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但有些人才待遇政策缺乏这种业绩考核的管理机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如1999年出台的《关于对优秀拔尖人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等补充“三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政策,只要符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条件就可以一直连续享受,政策的激励效果欠佳,没有享受反而有副作用。四是有的政策与人才合理流动之间缺乏衔接。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引进的同时应该考虑人才合理流动的问题。从人事争议仲裁的实践上看,人才政策的制定重引进轻流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时缺乏相关政策衔接,甚至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我市某医院从外地引进一名骨科副主任医师其配偶随调进医院工作,工作几年后该骨科医生不辞而别到外地一民营医院工作,医院因此与其在已享受的优惠待遇及其配偶工作去留上产生较大争议。
(四)资金的投入和保障不足。我市在人才资源开发、优秀人才优惠待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上,资金投入还显不足。对企业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或企业捐款人才开发基金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我市于2002年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起动资金仅每年50万元,2005年起每年15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人才资金规模较小,与我市跨越发展的需要和苏南城市的定位不相称。同时,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一度失管失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在人才待遇上,我市制定的补充“三金”,提高退休费,适时组织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外出疗养,以及为市知名专家发放津贴等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财政资金配套。如补充养老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要求在自有经费中列支。使得这些政策的落实取决于单位的经济效益与人才意识,导致这些激励政策在很多单位根本无法落实,极大地挫伤了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1999年出台补充“三金”政策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局共办理381人次,平均每年还不到50人次。每两年评选一次的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每人只有一次性1000元奖励。另外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性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开展都受到很大局限。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市人才政策环境建设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努力创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既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要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人才政策取得良好实际效果,以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落实人才政策的良好氛围。一是发挥舆论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优化人才工作宣传机制。认真制定年度和阶段性人才工作宣传计划,通过报刊、电视、电台以及人才工作简报、人才工作网站等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各项人才政策,及时宣传全市各地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通过宣传,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人才工作的关注度,扩大人才工作的影响力,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及激励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鼓励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培训、公共财政对企事业单位培养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资助奖励、表彰奖励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等方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主体意识;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改革分配办法、优化发展平台等途径,营造有利于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在人才服务环境方面,部门和单位之间要协调一致,积极帮助各类人才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落实各种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才政策,确立单位和人才双方的平等地位,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检查督促,切实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责任考核机制。明确人才工作责任目标,构建量化考核体系,加大贯彻执行政策的力度,保证人才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按照各有关部门法定的职能和职责,明确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承担的工作任务,依法规范和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二是完善人才工作督促检查机制。采取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制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的有效落实。并完善人才工作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召开会议、日常联系、专项通报等方式,及时了解与通报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及时研究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了解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跟踪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机制,以制度的约束来推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只有将实施人才政策效果评估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对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政策实施中的障碍和问题、作用和效果形成经常性的互动反馈,才能保障人才政策落到实处。
(三)立足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一是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努力使我们的人才政策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的总量、结构、地域及行业分布状况,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人才实行分类管理,打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壁垒,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管理政策。
二是创新人才更新交替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政策。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突出培养重点,抓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注重对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培养方式,建立人才与产业互动的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由知识型、书本型培养向应用型、实用型培养转变;要拓宽培养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机制,实现由一元化、自主化培养向多元化、社会化培养转变;要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党政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标准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使用方面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何用好、用足、稳定现有人才上,制定全新的人才使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和绩效评价系统,为人才选拔使用提供依据。既重视外来人才引进,更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在制定留住现有人才的倾斜政策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流动政策,使人才向一线流动,确保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四是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应考虑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人才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人才引进的制约,建立起比发达地区更科学更优惠的人力资本定价系统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重点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注意引进25-45岁正处于创造力旺盛期的优秀青年人才。改变以往组织招聘团去招聘的方式,实行带项目、带岗位、带薪酬的定向引进方式。引才与引智并举。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引才机制。积极引进主导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点行业紧缺专业人才、特殊专业人才。不断加大对特殊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在一定时期给予特殊政策。积极探索和实施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制定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比如,建立产权激励机制,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不仅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也体现现代产权制度中与各类人才创造性劳动相关的人才产权的价值,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加快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以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大人才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一是形成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逐年增加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预算。各用人单位都要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资金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增加。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加强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开发资金保障。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取得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杰出人才给予高额奖励并提供其它方面的优厚待遇。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ADR检测中心的165例ADR报告。
1.2 方法
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版对165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 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比例、用药途径、损害部位、引发ADR的药物种类等项目进行归类分析, 按照国家ADR检测报告的标准对其进行因果关系评价。
2 结果
2.1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65例ADR病例中, 其中男82例 (49.70%) , 女83例 (50.30%) 。年龄1~86岁。各年龄段患者发生ADR分布情况, 见表1。
2.2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例数及构成比
165例ADR病例中, 共涉及了70个品规的药物, 其中抗菌药有25个品种62例 (37.57%) , 消化系统用药有13个品种33例 (20.00%) , 中成药方共12个品种25例 (15.12%) , 抗结核药为6个品种30例 (18.18%) , 以上4类所占比例较高。而其他几类药物比重较低, 详细药物种类分布见表2。
2.3 给药途径分布
165例ADR中共涉及肌内注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口服及皮内注射5种给药方式, 见表3。
2.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损害
165例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的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各构成比例情况, 见表4。
2.5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构成比例情况, 见表5。
3 讨论
3.1 年龄与性别
由表1可知, 165例ADR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与有关文献一致[2]。而从年龄分布中可以发现, 31~60岁的ADR病例占55.75%, 超过了一半的患者处于这个年龄段。这可能是和该年龄段的人群工作时间长, 压力大, 绝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从而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进而增加了用药的机会有关。>70岁的ADR患者亦占20.61%, 这部分患者由于年龄较大, 身体素质偏低, 代谢、消化、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因此用药的增多不可避免, 从而增加了ADR发生的几率。并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趋势, 这部分人群的合理安全用药更是临床医学治疗中应该更加重视的部分。
3.2 引起ADR的药物的种类、例数及其构成比
我院2011-2013年共3年计165例ADR报告中, 一共涉及了70种品规的药物, 其中以抗菌药物, 消化系统用药和抗结核药物为主, 这三类药物的ADR发生比例总计为75.75%。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为37.57%, 超过三分之一的ADR均由其引起, 这主要是因为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运用最为广泛, 其中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为常见。上述三类抗菌药物均属于广谱抗菌药, 药效明显且价格适中, 故使用频率较高。表2可知, 仅头孢曲松钠和左氧氟沙星的ADR报告数均多至11例。头孢曲松钠为由于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半衰期长, 血峰浓度比较高, 具有较长的血浓度维持时间, 高效、长效、低毒及耐酶,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 在我院头孢曲松连续3年用量排名第一。左氧氟沙星为广谱高效抗菌药, 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具有起效迅速, 抗菌谱广, 杀菌力强, 血药浓度高, 细菌不易耐药等特点, 也是我院连续三年排名在前三位抗菌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和抗结核药的所占比分别为20.00%、18.18%。其中抗结核药共有6个品规药物, 30例ADR报告, 而消化系统用药为13个品规药物, 33例ADR报告。我院为传染病医院, 肝科及肺科是其特色科目, 故消化系统用药及抗结核药的使用频率较高, ADR的发生比例也随之升高。而中成药方的药物共有12个品规, 25例ADR, 占比为15.12%。由统计数据可知, 中成药虽然安全性良好, 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也应该引起医院相关部门的重视。
3.3 给药途径分布
165例ADR中共涉及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 口服及皮内注射共计5种给药方式, 其中肌内注射为1例 (0.61%) , 静脉滴注为123例 (74.55%) , 静脉注射为3例 (1.81%) , 口服为36例 (21.81%) , 皮内注射为1例 (0.61%) , 另有1例为给药方式不详。从上述数据可知, 以静脉滴注这一给药方式进行药物使用所发生ADR的比例占重最大, 口服药物次之, 这与相关报道相一致。其主要原因就是静脉给药能够直接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能有效避免首过效应等生物因素, 快速进入给药部位从而产生药效, 因此这也使得静脉给药这一途径的使用增多。同时,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系统, 药效迅速, p H值, 微粒, 渗透压, 及辅料和药物本身均是诱发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 对于药物的给药途径, 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 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能口服不静注”这一原则, 以减少临床用药ADR的发生几率。
3.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的损害
根据表4统计所得数据, 165例ADR报告中, 皮肤、黏膜损害最多共86例 (52.12%) , 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为27例 (16.36%) , 全身症状为26例 (15.76%) , 呼吸、心血管系统有19例 (11.52%) , 神经系统4例 (2.42%) , 其他症状3例 (1.82%) 。由此可知, ADR涉及器官或系统损害的最多部分为皮肤、黏膜损害, 其次为消化道损害, 这与其他医院基本一致。86例ADR皮肤、黏膜损害具体临床表现有皮疹、瘙痒、斑丘疹伴瘙痒、荨麻疹、潮红等, 27例ADR消化系统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 肝细胞损伤, 肝功能异常, 胃不适, 腹泻。且上述2种反应在临床上易于被观察发现, 而其他几类反应不易被发现。
3.5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及分析
在165例ADR报告中, 严重的ADR共有30例, 但未有患者死亡。从表5可知, 这30例严重ADR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严重皮疹、肝功能异常、高热、心悸呕吐、严重抽搐等, 其中以严重皮疹和过敏为主 (共计17例) 。值得注意的是, 其中有11例严重ADR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 例如1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的严重ADR, 患者因咳嗽发热就诊, 临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2.0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输液约15s患者出现剧烈头痛, 随即出现全身皮肤潮红、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胸闷、视力模糊、脚心疼痛, 测血压110/48mm Hg, 立即停止输液, 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并给予吸氧, 患者症状无改善, 立即送急诊室抢救, 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C2.0g+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 10min后测血压125/84mm Hg, 患者主诉头痛稍缓解, 皮肤潮红稍改善, 视力模糊渐恢复, 仍觉胸闷气促, 1h后测血压135/76mm Hg, 患者呼吸正常, 胸闷较前好转, 1h 45min后患者无明显不适, 继续观察2h后患者遵医嘱出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头孢哌酮和舒巴坦这两种药物的合用, 舒巴坦能够有效的保护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的头孢哌酮, 从而发挥药效。医师在对该患者用药之前并未进行相关的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检验, 因为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5%~10%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亦会对头孢菌素产生交叉过敏) , 而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极可能造成重大的威胁, 这也是导致严重ADR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 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要引起医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另外由中成药引发的严重ADR也有8例之多,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以中药材为原料, 按照规定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 因此许多患者和医师对于中成药始终认为是远远安全于西药的, 这也直接导致了临床上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明显增多。所以, 临床医师在选择中成药作为治疗药物时, 必须严格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尽可能减少中成药ADR发生几率。
4 结论
通过对我院2011-2013年的165例ADR报告分析, 可以看出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依然是居高不下, 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所以必须加强合理运用抗菌药物的学习力度, 避免或减少无明显的指征用药。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院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因此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对ADR的宣传工作, 提高对ADR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和指导, 以确保医院的临床用药更为安全、合理、有效, 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令第81号[S].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2010.
[2] 余爱霞.125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3, 75 (3) :237-239.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镇江新区项目定位报告11-18
镇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终稿05-28
游镇江规划馆有感:镇江城市空间科学规划05-24
镇江模式08-20
镇江名人06-02
镇江市消防支队12-10
文天祥镇江脱险05-10
第四怪-读镇江有感08-20
镇江游记400字作文10-11
童眼看镇江作文300字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