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管理与发展思路(共6篇)
中交管理与发展思路 篇1
未来静思瑜伽馆管理与发展思路
馆的目前情况分析:
乐观的层面:静思瑜伽馆成立2周年,馆为套房该装,环境优美,租金比较便宜,成本较低,便于生存。静思瑜伽馆成立2年,拥有一定的老客户和口碑,便于宣传。竞争的格局压力层面:
不只不觉中,大型健身房领距离开业,宣传势头足,拉走无数的潜在客人,影响未来客源发展;隔壁另外一家四季瑜伽养生美容会所开业,环境优美,收费目前与馆里一样,但形成叫较大压力。
馆发展思路:
一 场地与原资源为主,开展各种促进馆品牌提升的课程。1 开办提升认识瑜伽练习与瑜伽养生的主题序列课程 2 开展福清唯一的专业200小时瑜伽教师培训 3 规律展开娱乐性的户外瑜伽,提升馆的效应 4 举行富有内涵的瑜伽与心灵书籍读书会 5 建立沟通的各个商业机构联谊活动 福州,上海 等各地瑜伽行业大师来馆做讲座,争取做福清瑜伽第一品牌。
二 提升销售与宣传,积极带动新客认识与加入静思。
1.继续网络宣传,与网站做连接,做好网络客人预约与邀请体验。2.馆开开展新老顾客协同年卡活动。
3.周末销售顾问宣传与顾客销售,提升新客资源。管理与分红:
1以两大股东为中心,陈老师管理销售与部分课程教学,协同馆内其他老师,共同提升静思瑜伽馆的品牌与销售工作。陈老师配合两位股东,除负责一些课程的上课与各种工作坊,户外活动的组织与举行,联系其他各个城市的瑜伽行业老师来馆做讲座,以及每个周末静思瑜伽会籍销售的工作; 3奖金制度:
A 陈老师管理与宣传没有底薪,每个月通过业绩来获得奖金: 管理与销售奖金:
月销售0—1万 给予百分10的奖金=0——1000元,月销售1—2万给予奖金百分13的奖金=1300—2600,月销售2万—3万给予奖金百分15的奖金=3000—4500。依次类推。
B 陈老师举行200小时培训课程,与馆里7/3分。5800/个的学费计算,馆获得1740/个的租金利润。
C 每个月的工作坊与户外瑜伽活动,陈老师负责组织与教学,收入与馆里对5/5分。
D 请外地大师来做课程,陈老师配合股东,负责联系与组织学生参加陈老师获得百分10的销售奖金。
中交管理与发展思路 篇2
1 灌区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平摊均分灌溉用水
长期以来,靖会工程管理局负责供水到支渠末端,斗渠以下到各用水户的供水由村级组织负责,管理局是按方收费,而乡村级组织则按接纳的用水总量向农户按面积平摊用水量并收取水费。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农户没有节水意识,不会珍惜用水,用水不透明,一些乡村干部的用水量往往核算到农民承包的土地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1.2 水费征收管理混乱
由于水管单位是供水到乡村,到户的水费征收工作由村级组织收取后上交水管单位,导致在水费征收环节上出现漏洞。村组织向农户征收水费时,常以多种名目借水费名义向农户征收搭车收费,直接导致收费管理混乱,使用水户容易产生错觉,对水费的缴交产生抵触情绪,用水户拒绝缴纳、拖欠水费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水价的正常调整,遏制了水价杠杆作用的正常发挥。
1.3 灌区用水管理体制不清
灌区末级水利工程产权不明晰,末级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主体不清。体制不顺、资产不清,对末级水利工程管理产生严重影响。末级灌溉工程配套率低下,斗农渠防渗率严重不足,灌溉工程能力下降;灌区广大用水户对灌溉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
2 灌区用水管理的实践
针对灌区以上问题,靖会灌区农业用水管理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节水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2.1 灌区推行“供水到户”用水管理模式
2007年,为解决乡村以下的供水管理问题,在全灌区大力推行“供水到户”用水管理式,“供水到户”即“量水、配水、建账、收费”四到户,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和张榜公布制度,水费征收统一使用专用发票,所收水费与票据一致,接受广大用水户的监督。农民手中有用水明白卡,水管单位有供水簿,相互对应,农民用上了明白水和放心水。由于“供水到户”工作中水管单位直接与灌区广大用水户见面,减少了乡、村级次供用水管理的中间环节。
灌区推行“供水到户”用水管理措施,使灌区农业用水和缴纳水费透明度增强;搭车收费、乱摊派、乱涨价、乱收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用水户利益得以保护;灌区用水户用水有了量的概念,参与灌溉管理、节约和珍惜用水的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截至2009年,全灌区已推行“供水到户”面积1.2万hm2,推行“供水到户”的灌区每公顷均节水450m3,年节水量540万m3;每公顷均减少农民不合理水费支出126元,人均减负25.2元,年减少农民不合理水费支出151万元。灌区推行“供水到户”倍受广大用户的欢迎,被誉为民心工程。
2.2 理顺灌区用水管理体制,大力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组织
随着“供水到户”的深入推行,灌区末级水利工程如何管理的问题突现出来。灌区推行“供水到户”工作主要由水管单位承担,而末级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费用未进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供水成本核算,加之现有供水价格远不到位,致使水管单位负担加重,严重影响了“供水到户”的继续推进。
为推进灌区灌溉工程的长足发展,靖会灌区在巩固和完善“供水到户”的基础上,深化灌区改革,理顺灌区用水管理体制,大力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组织。
2007年管理局下发了《靖会灌区基层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要求灌区用3~4年时间,完成以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灌区形成水管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体制,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及供水管理工作由水管单位承担,支渠以下末级工程及“供水到户”工作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
截至2007年底,全灌区已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55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实施,明确了资产的管理主体,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合作组织的优势:一是减轻了水管单位由于承担供水户工作而负担加重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把末级水利工程管理看成是自己的事,末级工程管理得到加强;三是用水管理工作更加细化,用水户节水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四是用水更加透明,一改过去水费征收难的被动局面。
2.3 加快水价调整力度
灌区推行用水管理制度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灌区用水上的平均主义,供用水逐步实行量化管理和计量收费,为水价调整创造了条件。
为确保末级水利工程正常维护和良性运行,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必须开征末级水费。水价调整必须与之相适应,加大调整力度,实行从水源到农户“一线通”的最终水价核算制度,彻底理清水价核算与执行的关系。 2009年4月白银市政府调整了靖会灌区农业用水价格,农业灌溉用水实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基本水价为每年22.5元/hm2,计量水价按0.28元/m3执行,水价的调整,有效地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近年从水费收入中返还工程维修、加固的费用也呈递增趋势,灌区节水意识明显提高。
2.4 加强量水设施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近几年,为适应灌区灌溉用水管理工作的需要,灌区加大了量水设施建设力度,骨干工程和末级水利工程的一些关键分水点逐步配套了多种形式的量水设施,为灌区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量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靖会灌区面积大,需修建量水设施的数量很多,量水设施的建设现状远不能适应灌区用水管理技术的要求。为了从规划、资金、技术、管理等多层面上解决灌区量水设施的建设问题,自2005年开始启动灌区末级水利工程改造和量水设施建设规划项目。一些灌区试点示范工作已经展开,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灌区用水管理的实践成果,为农业灌溉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着供水量化的不断细化,对水量的控制手段愈加增强。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是合理配置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进一步促进灌区农业节水的重要基础,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确定好农业用水的灌溉定额。为此,灌区积极主动地开展田间灌水试验工作,观测分析各种作物的用水定额,确立不同灌溉工程条件下的不同作物灌溉定额,为实行灌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灌区用水管理发展的思路
靖会灌区实施的农业用水管理改革举措和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3333hm2左右,约占农田面积的l9%;灌区用水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水事纠纷逐年下降;基层灌区用水合作组织启动实施,农村水利发展良性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推进;量水设施不断完善,灌区广大用水户珍惜节约用水行为和水权意识普遍提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灌区实施一系列的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的改革和灌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推行以及水价调整力度的加大,灌区用户的节水意识和节水力度将会不断地增强。如何进一步提高灌区节水力度,确保灌区末级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能够正常有序发展,这是灌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3.1 建立灌区末级工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尽管目前末级水利工程水价的改革工作正在不断地推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全灌区末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大范围调整,及其相匹配的水价水费管理政策,尚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末级灌溉工程水价的合理形成结构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实践。一是末级灌溉工程水价中应如何体现水资源稀缺状况,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对不同水资源实行不同价值基础,以反映出灌区之间和不同灌溉作物之间的差异性。
二是末级灌溉工程水价应如何反映灌溉水资源利用的成本,使供水成本得到充分补偿,并在成本基础上,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三是末级灌溉工程水价构成要合理,也要解决和处理好成本不足和成本不实的问题。因而,从长远考虑灌区灌溉工程水价研究分析与制定,需要建立科学的供水成本核算体制和约束机制,对合理的费用进行计征,从而使得末级工程水价在促进灌区工程运行维护、量水设施建设、灌溉管理等方面发挥特殊性作用。
3.2 研究解决灌区量水基础设施
灌区量水设施是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工具。实践证明,如果一个灌区的量水基础设施条件低下甚至于粗放,即使有一个较为科学的灌溉制度和用水计划,也因缺少必要的量测水设施而变得无法实现。如果量水设施技术不具备经济实用和有利于广大用水户操作撑握的性能及特点,就很有可能在灌区无法推广应用。因此,研制适用于灌区实际经济实用且符合精度要求的计量设施迫在眉睫。所以,必须加大对末级渠系改造及量水设施研制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灌区用水测量系统,为灌区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计量创造条件。
3.3 建立灌区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为确保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有续健康发展,需要在实施农业节水政策、节水制度、节水指标、奖惩激励等长效机制方面建章立制和运行管理上下功夫,在灌区灌溉水资源的再次调节与分配问题上,还需要引入水权管理的理念来从新审视、思考和研究灌区农业用水问题。着力研究灌区水权制度和农业水权交易制度,为实施灌区高效用水和广大用水户通过节省的水量进行合理有偿的流转等二次分配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
摘要:针对靖会灌区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灌区农业用水管理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节水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而提出了用水管理的发展思路,为灌区管理提供了参考。
中交管理与发展思路 篇3
1.1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与责任制(2分)1.1.1 工程施工前项目部应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组织和保证体系(含分包)。明确各级质量责任人,并以框图明示。工程开工前应按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1-1)的要求进行自检并报监理单位。⑴ 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表1-
2、表项目总工应有上级单位聘任文件。⑵ 项目部应对所属有关部门的质量责任人用书面形式进行确认,并报公司质量主管部门备案(1-3)。⑶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中各级质量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化,项目部应及时进行变更,并存留相应变更资料(表1-4)。1.1.2 项目部应建立与质量管理活动相关的人员持证情况台帐(表1-5)。⑴ 质量管理持证人员应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施工员、质量员。⑵ 人员持证情况台帐应记录以下信息:姓名、部门(岗位)、持证名称、持证编号、有效期限等。1.1.3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质量责任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质量责任制,并由项目经理签发批准实施(表1-6)。
1.2 质量考核、分包管理及质量回访(2分)1
1.2.1 项目部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1.2.2 项目部应依据所制定的质量考核办法,实施质量考核,建立奖罚台帐(表1-7)。1.2.3项目部应根据公司分包工程质量管理 办法总体要求制定或补充规定分包队伍管理办法或制度。1.2.4分包施工合同应有可操作的质量条款或另行签订补充质量协议(表1-
8、表1-9)。
1.2.5 项目部应依据分包工程管理办法、工程分包施工合同和质量协议实施分包工程管理,建立管理台帐(表1-10),台帐包括: ⑴ 分包施工合同、补充质量协议。⑵ 分包工程处罚记录(表1-
11、表1-12)。⑶ 分包工程(完工)质量评估意见(表1-13)。
1.2.6 项目部应根据中交三航局、公司主管部门下达的过程回访计划,及时实施回访,并将回访记录反馈公司主管部门。如通过回访,顾客满意度低于90%,应分析原因、制订措施,并以书面形式报公司主管部门。项目部要通过措施落实,重新实施回访(表1-14)。1.3 工程创优与QC小组活动(2分)1.3.1 计划创优的工程应填写工程质量创优计划申请表,编制工程创优计划书,报公司主管部门备案(表1-15)。
1.3.2 项目部应组织员工开展技术质量方面QC活动,明确课题后及时填写质量管理小组注册登记表,并报公司分管部门注册登记(表1-16)。1.3.3 质量管理QC小组要有活动、有成果。计划创优工程,必 2
须开展QC活动,并取得成果。QC活动应填写标准的QC小组PDCA循环活动记录(表1-17)。质量管理基础工作(24分)2.1 设计图纸的会审与工程开(交)工手续(2分)2.1.1 施工前,应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并形成书面的设计图纸会审记录(表2-1)。设计交底时提出对设计文件的意见或建议,项目部必须保存设计交底会议记录。2.1.2 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办理开工手续,填写开工报告(表2-2)并加以保存。2.1.3 工程项目交工前,项目部应向公司质量主管部门书面提出内部验收申请报告(表2-3),经公司质量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由项目部办理竣工手续,填写竣工报告(表2-4)及其它竣工验收材料并加以保管。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2分)2.2.1 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办妥审批手续(表2-5),具体要求可接三航局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三航工发[2006]416号)文件执行。
2.2.2 施工组织设计应按中交三航局关于施工组织设计通用文本(三航工发[2006]416号)的要求编写。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要求编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按施工主要顺序分别编报各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待条件具备时,仍要求编报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2.2.3 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所执行的规范、质量检验标准。2.2.4 施工组织设计中对量大面广,影响大的分项工程要明确进
行典型施工,在工序流程上应明确关键工序或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点,明确施工技术保证措施和管理措施。2.2.5 施工中必须严格按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如因施工条件有较大变化,需变更原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重新编制并报批。
2.2.6 主要分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 ⑴ 分项工程开工前应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办妥审批手续。⑵ 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内容应详细明了、附图齐全,便于指导施工。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应明确所执行的规范、质量检验标准。⑶ 对要进行典型施工的分项工程,必须编制典型施工方案,明确关键工序或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保证措施和管理措施,典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专题小结。
2.3 技术交底、隐蔽工程、工序交接(2分)2.3.1 各分项工程开工前,必须按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主要分项施工方案)编制该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书,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交底,并办好交底手续。对沉桩、预制构件安装等需外协单位配合施工的分项工程,其技术交底除应向本项目部操作班组(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外,还应根据不同的船机设备分别向施工船机设备的施工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2.3.2 技术质量交底书填写须使用专用表格(表2-6),交底书主要内容包括使用的规范、标准质量要求、施工方法、操作要点。明确所需交接的工序。模板分项的技术质量交底书,必须附示意图。技术质量交底书应编号保管,并填写“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书 4 目录表”(表2-7)。2.3.3 施工中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按规定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2-8)和其他有关质量检验记录表,形成验收文件,并提交监理签认。隐蔽工程验收文件应填写清晰、内容正确、手续齐全,以单位工程分类按日期先后编号保管,并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登记表(表2-9)上明示工序交接、混凝土浇筑令、混凝土养护记录检索信息。2.3.4 应按技术质量交底书的要求,进行有关工序交接。上道工序施工结束后,必须进行自检,并提交“工序交接单”。下道工序在收到上道“工序交接单”(表2-10)后,应进行互检,互检满足有关要求,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工序交接单应手续齐全,并编号保管。
2.4 混凝土浇筑、养护及修补(2分)
2.4.1 浇筑混凝土必须执行混凝土浇筑令制度。混凝土工程各工序在自检、互检和专检满足要求后,由分项工程施工员填写混凝土浇筑令(表2-11),经有关人员签字,手续完备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令应编号保管。3 2.4.2 混凝土浇筑令由分项工程施工员填写。一次浇筑量在30m3以内,由项目部质量员签发; 一次浇筑量在30m以上者,由项目部总工签发。2.4.3 混凝土养护应进行专项技术交底。2.4.4 混凝土养护应按技术交底要求进行,按规定要求填写混凝土养护记录表(表2-12),并将混凝土养护记录编号保管。2.4.5 混凝土的修补应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明确混凝土的修补工 5
艺(方法、配合比等)及质量要求。
2.5 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质量检验(2分)2.5.1项目部在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和相应的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划分,经公司初审后,报请相关单位批准。项目部留存一份,送一份公司质量主管部门备案。2.5.2 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质量由该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合格后填写“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表”和“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记录表”,报专职质量员进行检验,合格后再报监理单位,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确认。2.5.3 如遇所属工程无质量检验标准可执行的项目,项目部事前应根据结构特点及有利质量控制的原则,参照其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提出该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并经监理、质监站等有关单位认可。
2.6 持证上岗与计量器具(2分)2.6.1 对于特殊工作岗位(如电焊工、测量工、试验工等)应配备具有有效资质证书的操作人员,并对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建立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管理台帐(表2-13)。
2.6.2 根据工程需要,合理地配备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等计量器具,并编制施工计量器具配备表(表2-14)。2.6.3 施工所用的测量、检测器具必须按规定,经法定计量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项目部应建有完整的施工计量器具管理台帐(表2-15)。
2.6.4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制订的施工计量器具保养管理制度切 6
实执行。
2.7 预制构配件委托和制作要求,现场检查和安装记录(2分)2.7.1预制构配件(指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钢结构)应委托给合格分承包商加工生产,其资质应与所委托加工生产预制构配件的要求相适应,并经监理审核批准。2.7.2 委托预制构配件时应明确委托构配件的数量、型号、相关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使用日期等,并填写预制构配件委托单。2.7.3 项目部在预制构配件制作期间应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可派专人驻厂或定期、不定期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2.7.4 预制构配件驳运到现场后,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逐件验收、核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并填写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记录表(表2-16),经有关单位专业人员签名后方可用于施工。并按预制构配件规格、型号等填写汇总表(表2-17)。进场的预制构配件被检查出不合格品时,应填写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不合格品汇总表(表2-18),作为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记录表附件。
2.7.5 预制构配件安装应有可追溯记录,并按规定填写梁类构件安装记录表、板类构件安装记录表、靠船构件安装记录表和其他构件安装记录表(表2-19~22)。2.8 工程测量管理(6分)2.8.1 首级施工控制网起始点的交接。⑴ 项目部承接工程项目后必须在开工前由业主(或监理单位)以书面形式提供包括平面及高程控制点的首级施工控制网起始 7
点,起始点由交接双方到现场确认。交接双方单位有关负责人须在交接文件上签认。⑵ 项目部在接受起始控制点后须对其作必要的复核,并作好复核记录,在确认点位精度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表2-23~30)。2.8.2 施工控制网(点)测设与验收 ⑴ 施工控制网(点)应结合现场实际,按设计及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布点和测设,并编写详细的《首级施工控制网(点)测设技术报告》(具体编写内容参考相关的测量规范)⑵《首级施工控制网(点)测设技术报告》应包括布网(点)说明、观测方法、计算方法、计算成果及原始记录(实测资料)等主要内容(表2-23~30)。⑶ 首级施工控制网(点)的测设结果应在项目部自检合格后按要求填写验收记录表,报公司技术质量部组织验收。测设成果须报监理审核批准。⑷ 首级及加密施工控制网(点)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工程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复测并作好记录,复测发现点位有位移时,须及时恢复、修正,并履行相关的验收手续。2.8.3 测量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⑴ 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测量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或在项目总施工组织设计中设置测量施工组织设计的专门章节,阐述测量施工组织设计事宜。填写(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并办妥审批手续,作为工程施工中对测量工作的技术指导性文件。⑵ 测量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测量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和要求;起始控制点的交接、检测的情
况或要求;首级及加密施工控制网的测设方案、计算方法;施工放样及其他重要或必要的测量工作技术方案;对疑难、复杂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工程施工中对测量新设备、新方法的运用计划;施工测量所执行的规范;工程质量检验标准等。
2.8.4 施工放样 ⑴ 日常施工放样工作应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包括设计说明、设计图、设计变更)和施工组织设计等相关要求进行。⑵ 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测量技术要求,应对测量人员进行专项技术交底。⑶ 沉桩定位计算需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三级复核,三级复核分别:测量员、测量负责人、质量员,项目技术负责人抽查计算不少于总数的10%,并附资料。⑷ 建筑物、构筑物主轴线放样数据(如:房屋、大坝等);大型构件(如:沉井、沉箱、大跨度梁等)的安装数据及其他重要数据的计算须有校核手段,编制相应的计算说明(书),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⑸ 外业放样工作、测量工作应按要求作好记录,填写相应的记录表格。各种测量记录须按要求填写,不得涂改,签字手续齐全(表2-23~31)。2.8.5变形测量 ⑴ 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变形测量的项目须认真编写变形测量方案,并纳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测量部分的内容之中。⑵ 变形测量方案应包括:工作点及观测点的布设,观测方案设计,观测精度及观测周期的确定、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等主要内 9 容。⑶ 变形测量数据应认真记录(表2-32~34)并绘制相应的图表(必要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变形进行分析处理,按时提交分析报告,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应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已有的变形情况。2.8.6 测量仪器管理 ⑴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测量仪器管理制度,建立测量仪器管理台帐(表2-14)。⑵ 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具备有效的鉴定合格证书,视仪器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仪器的技术指标进行常规性的检验校正,并做好记录。(表2-35)2.9 质量分析会与工程业务联系单(2分)2.9.1 项目部应根据工程质量现状,每月召开1~2次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应明确主题、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从管理、技术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做好工程质量分析(例会)记录(表2-36)。质量分析会记录应包括:工程质量基本情况,取得经验或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落实情况。2.9.2 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有关部门签发的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表2-37),或上级部门检查时提出的问题、意 见和要求,应及时制定工程质量整改措施(表2-38),并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逐一验证,填写工程质量整改验证记录(表2-39),建立工程质量整改台帐(表2-40)。
2.9.3 项目部应根据在建工程质量情况,质量例会分析情况等,每季度(或中期)对工程质量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 10
形成书面“在建工程质量状况季度(或中期)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包括:进度、质量情况、管理工作情况、分析评价等),并在每季度末报送公司质量主管部门,项目部留存一份备查。说明:工期超过六个月的工程以季度分析报告形式报公司,六个月以内的工程以中期质量分析报告的形式报公司 2.9.4 在施工中与其他单位发生的工程业务联系必须形成正规的来往文件,填写工程业务联系单(表2-41~43),并进行分类 编号保存。
2.9.5 在工程业务联系单或技术核定单办理过程中(未形成有效文件之前)不得执行。工程业务联系单或技术核定单发放、执行时间应有详细记录。2.10 质量月报表和不合格品与质量事故(2分)2.10.1工程质量月报的上报按公司有关质量报表的要求办理,质量月报应按时上报(当月的27日前上报公司技术质量部)。码头等工程项目的质量月报主要有:(1)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情况月报(表2-44);(2)预制、现浇砼、钢筋砼质量统计月报(表2-45);(3)在建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情况月报表(表2-46);(4)不合格品月报(表2-47)。桩基工程项目的质量月报有:(1)桩基工程质量月报(表2-48);(2)不合格品月报(表2-47)。2.10.2 施工过程中发生不合格品,必须按贯标文件《产品质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及验证记
录表(表2-49)、让步接受、降级使用、改作他用申请批准表(表2-50)、不合格品报告表(表2-51)、不合格品汇总表(表2-52)。2.10.3 当发生不合格品,项目部应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已发生的不合格,预防潜在的不合格品发生。
2.10.4 质量事故发生后,应严格实行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按上级有关要求和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质量事故报表上报(表2-53)。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期限等。⑴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后,必须在2小时内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填写工程质量事故快报表,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等相关信息)。⑵ 发生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后,必须在2天内报上级主管部门,1周内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概况等相关信息)。
2.10.5 质量事故发生后,应按“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没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保留完整的资料(包括事故上报表、有关文件、处理结果、必要的照片和录像等)。3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10分)3.1管理计划书的编制、审批(2分)3.1.1 开工前应编制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并报送公司中心试验室审批、确认(表3-1)。3.1.2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应明确工程所需试验、检验的项目及检测频率、委托试验检测机构等。12
3.1.3 委托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具有相应资质。3.1.4委托预拌(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资质。
3.2 材料进场和取样试验(2分)3.2.1 材料进场应及时进行进货验证,并建立台帐(表3-2)。3.2.2 材料进场后应按状态分类堆放整齐,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其在存放过程中不变形(表3-3)。3.2.3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应正确、齐全、有效。3.2.4 对有复试要求的材料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取样并按要求填写检验委托单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表3-4~6)。3.2.5 工程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取样工作必须执行见证取样制度,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有效性。3.3 混凝土标养室(1分)3.3.1 应根据工程规模、混凝土方量等建立工地混凝土标养室(表3-
7、8)。
3.3.2 混凝土标养室温度、湿度的控制必须满足规范、标准的要求。3.3.3 每天应对混凝土标养室温度、湿度进行记录,建立台帐(表3-9)。3.4 混凝土、砂浆试件(1分)3.4.1 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试件的设备、模具必须校正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有完整台帐(表2-15)。3.4.2 试件标识应内容齐全、清楚。3.4.3 试件的外形尺寸,外观质量必须符合相应标准要求。13
3.4.4 处于养护期的试件,堆放应符合相应规定。3.5 混凝土、砂浆质量控制(1分)3.5.1 现场混凝土、砂浆搅拌系统必须经有资质的计量检测单位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表3-10)。3.5.2 每次浇筑砼、拌制砂浆前应根据配合比报告和现场砂石含水率情况开具当次的配料通知单(表3-11)。3.5.3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必须进行配合比设计,进行试拌混凝土试验,并出具试验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运至现场的商品混凝土必须提交商品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报告。3.5.4接到混凝土浇灌令后,方可开配料通知单。
3.5.5 混凝土、砂浆拌制过程中应按规范规定对砼、砂浆质量指标进行抽检,并据此对配料通知单进行必要的调整。商品混凝土在运输、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加水。3.5.6 砼、砂浆拌制过程中应进行各种原材料称量正确性的检查,保证称量正确无误,当称量超出规范允许偏差时应及时校正。3.5.7 混凝土浇筑必须有现场值班纪录。内容包括砼来源、浇筑时间、浇筑部位、天气情况、砼拌和物检验情况、试件制作数量、称量系统抽查情况、设备运转情况等(表3-
12、13)。及时收集混凝土质量的相关资料。3.5.8 现场值班记录应与浇筑令、配料通知单或施工配合比报告等一一对应。
3.6 混凝土强度和标准差(1分)3.6.1 应按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所施工的工程项目进行混凝土强度评定(表3-
14、15)。14
3.6.2 搅拌船、搅拌站及现场搅拌机应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n>10)月标准差统计。3.6.3 对混凝土标准差数据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表3-
16、17)。3.7 原材料不合格处置与内业资料(2分)3.7.1 当进货检验、试验判断为不合格或不能满足有关技术指标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不合格情况的处置工作。3.7.2 不合格情况发生后,应保留完整的资料(包括原始试验报告、出厂质量证明资料、处理结果、必要的照片等)。
3.7.3 应根据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按类分别建立试验台帐(表3-18~22)。3.7.4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应与复试报告应做到一一对应,并分类整理、保管。3.7.5 对已收集的试验报告应及时进行核对,确保其真实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评分标准 4.1 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自评应由项目部填写,公司技术质量部进行复查评分。4.2 评分宜采取宏观评价,将各每项质量评价为三档: 一级 —— 外观质量总体好;无明显表面缺陷;测点偏差未超标;标准分为95%。二级 —— 外观质量总体较好;有少量表面缺陷,但不需修补;少量测点超标,但未超过允许偏差值的1.5倍或超标点数未 15 超总测点数的20%;标准分为85%。三级 —— 外观质量总体一般;有较多一般表面缺陷或较多修补痕迹,不需重新修补;偏差超过允许偏差值的1.5倍或超标点数超过总测点数的20%,但不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标准分为70%。附件:1.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评分表
2.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评分表
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评分表
(一)工程名称: 序 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数 考核分数 备 注 6 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1 1.1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与责任制 2 0.8 1.1.1 组织体系及责任人 0.6 1.1.2 相关人员持证台帐
0.6 1.1.3 质量责任制编制颁发 质量考核、分包队伍管理及质量回 2 1.2 访 0.4 1.2.1 质量考核办法 0.4 1.2.2 质量考核、奖惩台帐 0.4 1.2.3 分包合同、质量协议 0.4 1.2.4 分包合同中的质量条款或质量协议 0.2 1.2.5 分包管理台帐 0.2 1.2.6 质量回访 2 1.3 工程创优与QC小组活动 0.8 1.3.1 创优计划及申报 0.5 1.3.2 开展QC活动、注册登记 0.7 1.3.3 QC活动、成果、记录 6 合 计 检查人: 年 月 日 17
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序 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评分表
(二)工程名称:
数 考核分数 备 注 24 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2 2 设计图纸会审与工程开(交)工手续 2.1 1.5 2.1.1 图纸会审及记录、设计交底会议记录 0.3 2.1.2 开工手续 0.2 2.1.3 交工手续 2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 0.5 2.2.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批手续 0.3 2.2.2 按局通用文本编写、分期编制、最终汇总 0.2 2.2.3 明确所执行的规范、质量检验标准 0.5 2.2.4 明确典型施工、关键工序或薄弱环节 0.3 2.2.5 施工组织设计有较大变化时,重新报批手续 0.2 2.2.6 主要分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2 技术交底、隐蔽工程、工序交接 2.3 0.5 2.3.1 分项工程开工前技术交底
0.5
2.3.2 技术交底书填写使用专用表格、编号保管 0.5 2.3.3 隐蔽工程填写记录、编号保管 0.5 2.3.4 按技术交底书要求进行工序交接
2.4 混凝土浇筑、养护及修补 0.4 2.4.1 执行混凝土浇筑令制度、编号保管 0.4 2.4.2 混凝土浇筑令填写、签发 0.4 2.4.3 混凝土养护技术交底 0.4 2.4.4 混凝土养护、记录及记录保管 0.4 2.4.5 混凝土的修补专项技术交底 2 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质量检验 2.5 0.3 2.5.1 单位、分部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划分 1.5 2.5.2 质量检验记录表填写 0.2 2.5.3 无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处理 2 持证上岗与计量器具 2.6 0.8 2.6.1 特殊工作持证上岗 0.4 2.6.2 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并应有配备表 0.4 2.6.3 计量器具检测、管理台帐 0.4 2.6.4 计量器具保养、管理制度执行 2 预制构件委托、制作、检查和安装记录 2.7 0.3 2.7.1 分承包商资质 0.3 2.7.2 预制构配件委托单 0.4 2.7.3 定期或不定期到制作单位检查 0.4 2.7.4 构件进场验收及记录 0.6 2.7.5 构件安装记录 6 2.8 工程测量管理 0.8 2.8.1 首级施工控制网起始点的交接
0.8
2.8.2 施工控制网(点)测设与验收
1.0
2.8.3 测量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1.4 2.8.4 施工放样 1.0 2.8.5 变形测量 1.0 2.8.6 测量仪器管理 2 质量分析会与工程业务联系单 2.9 0.6 2.9.1 质量分析会与记录 0.6 2.9.2 质量整改措施、验证记录和整改台帐 0.4 2.9.3 书面“在建工程质量状况季度(或中期)分析报告”
0.2
2.9.4 工程业务联系单分类编号保存
0.2 2.9.5 工程业务联系单发放、执行记录 2 2.10 质量月报表和不合格品与质量事故 0.4 2.10.1 质量月报表 0.4 2.10.2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及验证记录以及报告 0.4 2.10.3 不合格品纠正与预防 0.4 2.10.4 质量事故报告 0.4 2.10.5 质量事故处理及资料
24.0
合计 检查人: 年 月 日 18
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序 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评分表
(三)工程名称:
数 考核分数 备 注 10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 3 2 管理计划书的编制、审批 3.1 0.7 3.1.1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编制与审批 0.7 3.1.2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内容 0.3 3.1.3 试验检测机构的资质 0.3 3.1.4(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资质 2 材料进场和取样试验 3.2 0.4 3.2.1 材料进场进货验证及台帐 0.4 3.2.2 材料堆放及防变形措施 0.4 3.2.3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 0.4 3.2.4 材料复试 0.4 3.2.5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情况 1 混凝土标养室 3.3 0.3 3.3.1 混凝土标养室规模 0.4 3.3.2 标养室温度、湿度控制必须满足规范和标准 0.3 3.3.3 标养室温度、湿度记录及台帐 1 混凝土、砂浆试件 3.4 0.3 3.4.1 制作混凝土、砂浆试件的设备、模具校正台帐
0.3
3.4.2 试件标识 0.2 3.4.3 试件的外形尺寸,外观质量 0.2 3.4.4 养护期的试件堆放 1 3.5 混凝土、砂浆质量控制 0.1 3.5.1 现场混凝土、砂浆搅拌系统鉴定 根据配合比报告和现场砂石含水率情况开具的配料 0.2 3.5.2 通知单 0.2 3.5.3(预拌)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拌混凝土试验 0.1 3.5.4 混凝土浇灌令与配料通知单 拌制过程中对混凝土、砂浆质量指标的抽检和配料单 0.1 3.5.5 调整 0.1 3.5.6 原材料称量的检查及校正 0.1 3.5.7 混凝土浇筑现场值班纪录 现场值班记录与浇筑令、配料通知单或施工配合比报
0.1
3.5.8 告的对应3.6 混凝土强度和标准差 0.3 3.6.1 混凝土强度合格评定 0.3 3.6.2 混凝土抗压强度月标准差统计 对混凝土均方差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提出分析报 0.4 3.6.3 告 2 原材料不合格处置与内业资料 3.7 0.4 3.7.1 原材料不合格情况的处置
0.4
3.7.2 原材料不合格情况的完整资料保留
0.4 3.7.3 按类建立的试验台帐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与复试报告对应关系,分类整 0.4 3.7.4 理、保管 0.4 3.7.5 试验报告核对 10.0 合 计 40 总 分 得分率 % 检查人: 年 月 日 19
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评分表
工程名称:
图书馆信息管理发展思路论文 篇4
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是深化,各种抖索引擎应运而生,这些结果都是现在网络工具的普及与开发的必然结果,因此强化信息管理成为当前发展趋势。信息管理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有着很大影响,其特点就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特征是开放,共享,协作,让顾客能够更好地利用,享受图书馆带来的便捷。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的馆藏率,另一方面为顾客提供到了更加丰富的文献。
3.2云计算
对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百度百科中也至少可以找到100种解释,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这种系统的引入在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顾客的忧虑,在顾客看来,图书馆是一个积淀知识的地方,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机制,若是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时间久了对于顾客来说这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出现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新机遇,由于高端管理系统的价格较高,因此很难普及到用户生活中,云计算给双方都带来了机会,缴少量费用,便可享受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做到了为顾客服务的管理理念。
3.3数据驱动管理
为了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数据驱动管理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图书管理者为提高参考依据以及促进了图书馆信息化的管理效率,会加强对数据驱动的管理,一方面促进了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数据获取了有价值的数据,因此,当代图书馆管理模式中,数据驱动的管理成为了提高效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读者借阅的书籍数据,发现读者阅读兴趣,以及习惯,从而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通过分析数据资源的下载,可以充分了解所有读者的阅读情况,以此来有针对性地对读者提供帮助,这里也不难看出为顾客服务理念的逐渐深入。
3.4整合服务体系的评价
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逐渐完善起来,在服务评价方面应用了先进的整合服务体系评价,用这种模式来监督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情况,为管理者提供服务报告情况,促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调整,为顾客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为图书馆的管理起到充足的作用。
4小结
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开业与读者服务的基础,在网络社会的今天,图书馆管理系统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采取新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去运行,强化信息管理意识,采用云计算,采取数据系统的管理,以及服务体系评价的实施,在这些趋势的引领下,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为顾客服务的至上理念。
【参考文献】
[1]吕光远.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提高的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12:76-77.
[2]吕光远.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与研究任务[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205-206.
[3]吕光远.基于图书馆管理方法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12:271-272.
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思路 篇5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电力行业加强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为了尽快建立起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推动我公司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快与创建一流供电企业的目标接轨,现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制定公司企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自身为主题,科学管理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科技进步为支撑,把加强企业管理贯穿始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体系,顺利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模式向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蜕变。
二、规划年限
本规划是从二0一二年到二0一五年,为三年短期规划。我们要以开拓创新的姿态,按照目标要求,在三年的时间内达到现代化管理标准,实现科学化管理,使企业迈上新的台阶。
三、组织保障
为了扎实推进我公司的现代化管理工作,有效的保证工作循序渐进的开展,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和监督,我们应成立以企业法人代表为现代化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立,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指挥保障。我们将全面落实企业管理计划,结合各部门分管的业务,实行目标分解管理,坚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分工管理责任制,管理成员要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增强责任感,切实抓好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通过现代化管理,实现我局最佳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总体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科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扩大信息服务范围,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管理系统;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促进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力争达到集团公司一流供电企业的目标。
五、具体目标任务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
1、转变观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丢掉陈旧保守的传统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开拓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与发展的新思维。现阶段我们作为县级供电企业,思想上的保守落后是制约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市场,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电力行业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更加要以市场为中心,抛弃陈旧的面对政府的“等、靠、要”的旧观念,树立自负盈亏、行业竞争、优胜劣汰的观念;战略致胜、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观念;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重,争取最佳经济效益的观念;以人为本,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观念。
2、建立新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是经营观念、组织体制、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总和。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就是使企业改变对政府的依赖,下决心自主自立、走向市场、自负盈亏、优胜劣汰。以市场为中心,制定经营发展战略,形成掌握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决策程序科学、追求效益、避免风险的机制;形成市场反应敏捷、营销策略灵活、客户服务周到的机制;形成根据市场竞争需要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不断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机制;形成既能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又要规范各自行为、依法从严治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面向未来集约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
1、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体制
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要通过建立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协调和制衡的关系,并通过企业的章程加以确立。实行局长负责制,建立层次明晰的领导责任体系,一层对一层负责,每一管理层次责权对称,集中决策和民主管理相结合。领导体制要精干、高效并具有权威。要从体制上和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防止决策失误。
2、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为了最有效地配置企业自身可以掌握的各类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效能,以利于企业迅速发展,又要保证有效的激励和监督,避免效益流失,是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要合理设计管理层次,职能部门的设置,在横向,要机构简洁,职责明确;在纵向,为提高组织效率,管理层次应减到最少。各层次间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应服从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监督体系的设置要做到企业内没有一个不受监督的组织,没有一个不受约束的管理者。企业组织形式必要时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合理的组织机构,还要有科学的规章、严密的程序作保障。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发挥企业的整体功能。
(三)把战略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
1、提高经营决策能力,搞好经营发展战略。
要树立战略致胜的观念,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市场形势、竞争对手、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制订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要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研究上,并对战略的制订、实施和调整实行全过程管理。企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模仿他人,保守经营,最多只能在有限的市场中争得一块份额,而一个创新的思路将可能把市场潜在的需求充分的挖掘出来,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天地。要制定市场营销、科技开发、机构调整、人才调整、人才开发等战略条件。实施品牌战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2、以严格的计划管理来保证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实施步骤和措施,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提高在市场竞争中驾驭企业的能力。
(四)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结合,促进经营
1、以技术创新寻求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企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把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上,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通过研制和必要的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拓宽服务领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技术进步的管理
要根据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发展趋势和本企业的优势,以投入/产出效益为原则,通过科学论证,选好技改项目,加强技改工程的管理,确保技改项目收到预期效果。要培植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在通过引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要加强技术改造的市场研究,提
高成功率,提高技术改造的技术含量;要落实项目责任制,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严格控制投资预算,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同时要引进管理技术,在进行工程设计的同时要进行管理设计,同步推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壮大技术进步力量,改善技术进步环境。
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自身技术开发力量的基础之上,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和独立的品牌就难于立足市场。
为此,要珍惜人才,改善管理,聚集资金。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体系,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要加快培养科技人才,壮大科技开发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广大科技人员投身于企业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管理系统
开发计算机应用管理:计算机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通讯、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不仅要完善我们的软硬件环境,还要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对于计算机应用方面来讲,在未来的几年中主要是调度自动化、营销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库房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六)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拓市场
1、把市场作为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用户至上的市场营销观念,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2、改进和强化营销管理。
要建立灵敏的信息网络,加强市场研究与预测。深入调查市场容量,分析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选准目标市场,搞好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采取合法促销手段引导消费、扩大市场。要全心全意替用户着想,加强营销网络的管理,建立稳定的客户网络,搞好售后服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选派业务骨干上营销第一线,培养高级专业营销人才,强化对营销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
(七)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大力降低成本
1、认真贯彻«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按照«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依法建帐、严格核算,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掌握经营脉膊,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充分利用“两则”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的空间,合理增提折旧,注意补充企业自有资金;发挥会计监督功能,维护国家、投资者、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加强预算控制,落实财务目标和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加强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加强资金管理,大力降低成本
中交管理与发展思路 篇6
关键词:物业管理,矿区,业主
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及居住环境在小康社会的各项量化指标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发展物业管理无论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来讲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提高职工居住质量、稳定职工情绪、创建和谐矿区、铸就和谐安康百年平煤、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目前平煤矿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基层单位对发展物业管理认识不到位,裹足不前,不敢触击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求稳怕乱,等待观望,不是积极探索实践、积累经验,而是等待上级下文件、定政策、拿办法;职工家属观念落后,长期福利制的无偿服务观念根深蒂固,对发展物业管理所带来的优越性认识不清,而是过多地考虑物业收费负担问题。
2)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尚未创新。多数单位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福利模式下的小修队、修建队等体制,没有按物业管理公司的新体制组建机构、配备人员,费用由单位统包或部分补贴,职工工资奖金没有同管理、服务水平挂钩,存在依托业主吃大锅饭的思想,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等。
3)划地为牢,自我封闭,各自为战。平煤矿区各小区的管理仍是以产权单位所占有的房产土地范围为界限自我管理,没有形成以自然小区为界限的社会化统一管理格局,这样小区规模受限,容易造成机构设置重叠、多头管理、房地产资源浪费,经营成本升高,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与社会化管理不相适应。
4)住房维修欠账大。由于前些年煤炭形势的不景气,造成多数房屋失修失养,基础设施设备老化,小区功能不全,近几年公司形势好转,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给后续物业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5)小区规划不科学、滞后。多数老住宅小区缺少统一长远的规划,违章建筑普遍,建筑密度大,各种配套功能不全,居住人口多,绿化少,休闲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少,没有物业管理用房,治安保障不力,职工家属缺乏安全感。没有对小区进行科学规划,不利于实施高效的管理。
6)大多数企业的住宅小区处于城乡结合部位,周边环境差、秩序乱、管理难度大,农村陈规陋习对小区干扰影响,治理起来阻力大,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
7)企业内部供水、供电的不完全市场化,使物业管理背上沉重的包袱,管线老化,损耗严重,收费率低,福利费严重超支。
8)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缺乏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现有人员大多数为井下一线精简下来的老弱病残人员,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低,政策水平、专业水平、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9)职工收入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近年来水电费价格多次调整,已经加大了职工的消费支出。物业管理是有偿服务,是物业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可是目前就收取水电费的难度,可以联想今后物业管理其他收费的难度。
10)各级领导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造成新建小区三五年后即破烂不堪、基础设施损坏的局面,亟待改善加强。
2 平煤矿区发展物业管理的巨大潜力和可观前景
1)矿区有丰富的物业市场资源。平煤集团现有房屋产权单位58个,各类房屋总建筑面积8.1×106 m2,其中非住宅面积4×106 m2,住宅建筑面积4.1×106 m2,66 000户,矿区居住人口近36万人,土地总量约5.54万亩,其中工业用地1.12万亩,住宅及其他用地4.42万亩。因此平煤矿区发展物业管理市场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煤炭企业形势持续向好,2007年平煤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并提出2008年销售收入目标为400亿元,为物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平煤矿区实施物业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势在必行,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
3)随着平煤集团部分产权向全产权过渡工作的全面结束,住宅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实施物业管理由原来的业主被动接受变成了业主的主动需求,这在客观上对物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通过近几年各单位对小区的逐年投入,部分小区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硬件建设投入的增加,客观上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3个单位(小区)获得市级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称号,14个单位(小区)基本具备市级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条件,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申报。
5)现从事房地产物业方面的人员总数5 718人,其中房管、房改、资金、资产等管理人员481人,房屋建筑、维修服务人员1 407人,水电暖管理及服务人员2 261人,社区服务人员1 569人。据初步测算,通过增加常规性的公共服务、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服务、争取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收费范围,可增加安置约2 300名人员就业,有利于矿区和社会稳定。
3 发展物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1)认真宣传贯彻《物业管理条例》精神,提高居民对小区发展物业服务的意识,认清建设文明小区、发展物业管理服务与提高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积极参与和支持物业管理,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2)顺应当前平煤大集团战略发展思路、加快物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建立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实现管理体制上的转变创新。各单位在原修建队、小修队的基础上成立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改变单一的房屋维修为对小区的房屋及其设施设备、卫生、绿化、道路交通、治安等综合服务。
3)改革现行的水、电、暖供应及管理体制。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积极与当地相关管理部门联系,改造老化管网后移交供应单位,逐步实现水电暖由供应单位收费到最终用户,不致使物业公司一成立就背上沉重的水电暖损耗包袱。
4)企业要首先投入资金,补还多年来的维修欠账。对住宅区域内现有的共用设施、设备、水电管线进行必要的修缮、改造,减少跑、冒、滴、漏损失,为实施物业管理创造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5)对各个物业公司所需的房屋维修、供水、供电、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人员,理顺隶属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增强危机感、使命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实到物业管理工作一线;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明确各项服务标准,做到事事有标准,人人有考核,考核结果与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6)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区域化。打破现行的住房、土地由原产权单位自管的分散格局,经过整合,在一个住宅小区内变多个管理部门、多个产权单位的多头管理为某个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统一管理。变单纯的房屋维修为对建筑物、附属物和场地、环卫、治安、绿化、道路等全方位维修养护的专业化综合性服务,改变一个小区内多个产权单位交叉管理不善的现状。
7)进一步加强维修基金的管理,健全维修基金缴纳制度。从单位和职工售房款中应提取的维修基金必须足额到位,形成稳定的住房维修基金渠道;建立维修基金分栋明细账,各栋房屋维修基金的使用互不挤占;对直接以成本价向职工出售的新建住房(安居工程房、经济适用房、全额集资房等)和棚户区住宅,明确单位的维修基金缴纳标准。
8)尝试发放物业管理补贴。实行物业管理有偿服务收费的改革,会明显增加职工家庭的消费支出,所以可考虑在职工工资中增加物业管理补贴,这样既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又有利于推动物业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9)搞好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经济效益好,条件具备的单位可先行一步,大胆实施物业管理改革,摸索出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广;经济效益差的单位要稳中求进,从业主可自主选择的部分项目起步,积极开展各项有偿服务,逐步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创收能力。总之,应因企制宜,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10)改制初期应给新分离出来的物业管理公司一定的扶持政策,同时在资金上应予大力支持,起步阶段可解决一定数额的启动金。物业公司要把上级文件中明确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够,利用优势搞活经营。
平煤集团物业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物业管理的改革比住房制度改革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需要平煤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予以关注;物业管理的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从改革中寻求突破;物业管理的改革力度还要与广大业主收入增长速度、经济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相信平煤集团发展物业管理工作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