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博客

2024-09-20

呼兰河传读后感博客(精选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博客 篇1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严冬封锁了大地,“大地满地裂着口”,寒气逼人的呼兰河城是一片生命的荒原。东二道街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子上演的死亡“盛举”此起彼伏:大泥坑子淹死过小猪,闷死过狗,闷死过猫,还有鸡和鸭。黑暗冰冷的尘世,则是比大泥坑更大更深的“泥坑”,生命随时都有陷入其间万劫不复的可能: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了”,染缸房里一个年青的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造纸的纸房里边“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活生生被封建礼教折磨致死了……“人死了就完了”,个人算不了什么,生命算不了什么,小城中的人们在生生死死中苦难轮回。

呼兰河城中的生命,就像那七月十五孟兰会上的河灯,注定要在人生的河流中,漂浮摇荡,直至虚无。最终,死尸狼藉,野狗活跃的乱坟岗子是生命必然的去处。于是,萧红情不自禁发出诘问,“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向死而生”,与小城中人们熙攘凄清的死亡图景截然不同的是,萧红家里的后花园却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绿洲。在这里,“一切都活了”——它们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黄的、大红带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活得有生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就像“在说话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一切“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活得有模有样,是花就开花,姹紫嫣红,是果就挂果,垂满枝头,是鸟就快飞,高空展翅……后花园中的一切,无不展现着原初生命的自然样态:生动,活泼,肆意汪洋。与此相对的是呼兰河城中人们的生命状态:他们活得没有色彩,天空是混沌昏暗的;没有生机,一出生就笼罩着死亡气息;没有自由,活在封建礼教的“规矩”束缚之下;没有“人”样,失去人之为人的模样,像动物般的忙着生和忙着死。

本着对生命的憧憬和赞美,在萧红笔下,住在后花园临墙磨坊里的冯歪嘴子隐秘地宣告“人”生命意识的覺醒。冯歪嘴子有着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在零度以下的磨坊里成家生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女人产后死了,他喂小带大,担水拉磨;小儿子眼看着就大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面对苦难,他觉得“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这不朽的生命之歌!那颗小白牙,仿佛是生命暗流中的一缕微光,对抗生存的阴暗,昭示着生命的伟大和坚强。于是,以崇高的“生命”之名,字里行间,我们还会看到老胡家大孙子媳妇的出逃,看到有二伯隐忍的活着,看到漏粉的人们生死不怕,看到冻结冰凉的黑土地上,生命以种种姿态顽强生长。

掩卷沉思,这部为呼兰河城所作的传,为呼兰河城中一切生命所作的传,又何尝不是萧红为自己所作的传呢?呼兰河城中不幸生命的悲凉,一语成谶,仿佛是萧红自身生命轨迹的隐射和命运终点的预言。萧红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寻常人家的爱与温暖,平常生命的独立与自由。不幸的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冷眼中来,父母家族嫌弃;冷眼中生,萧军端木情薄;冷眼中死,孤独伤痛离世。萧红倔强地跌入生活的深渊,辗转奔波,离群索居,挣扎得极其艰辛和痛楚,“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

犹如后花园中黄瓜藤中所结的一朵谎花,萧红借助自己手中的笔,描画了如真如幻的后花园中的生命意象,让自己回返童年流连其间,无法掩抑的是她对爱与生命的憧憬和追求。走在生命尽头的萧红,对自己眷念的故土深情回眸,在生命的荒凉中守望生命的蓬勃,在对死亡的直面审视中洞察生命的本真,在对生存样态的省思中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对生命的爱与痛中流泪高歌,歌声辽远却又清明,辛酸却又柔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其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集中体现了她的小说美学和文学成就。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去和灵感的回忆是长篇小说。茅盾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用她绘画时的语言,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他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全书由七章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细腻的展现了小城风情;第二部分诗意地抒写了萧红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生动讲述了小城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这三幅画面,这三段生活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小城人的生活方式。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就付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这《呼兰河传》的尾声,萧红絮絮叨叨的讲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热爱与想念“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质朴平淡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生活的沧桑感,失落感。小说呈现的呼兰河人在历史与命运中因循往复的死水般的生存状态而呼之欲出,整个作品龙上浓重的“百年孤独”式悲凉气氛。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描写祖父的后院那一部分了。作者萧红用轻快的笔调,形象地把一个给作者留下美好童年的乐园刻画了出来。在这一部分,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我”一个孩童的天真活泼,还有作者对祖父,对后院,对童年的无限喜爱与留恋。展现在我眼中的是一个美好快乐,令人羡慕的童年。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原来,不只是作者享受着院子带来的乐趣,就连园中的一草一木,所有的事物都在享受着园子一切,它的美好,它的乐趣„„也正如文中所说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在这样美好的一个园子里,谁都是不拘束的,自由的,快乐的。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当我读了这一段,就觉得有趣极了。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让人不理解的想法,让我觉得很好玩。一边插花,一边笑,祖父竟浑然不知,而且还说了那么有趣的话——“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真是个慈祥的爷爷!这样惬意,这样美好的生活,可真令人羡慕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带着不解与求知,在得到课本的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后就阅读了这篇文章。一遍又一遍的读过之后,心中那种复杂的感觉就更加地让人压抑。

文章开头就以“黄昏”为背景,老家更是“热闹非凡”,“抓公鸡”“烧开水”“摆大缸”这样怪异的场面竟然是为了治病,吓!真是匪夷所思,而看热闹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小团圆媳妇的出现,让寂寞的呼兰河不再寂寞,老胡家跳大神,儿媳妇婆婆们更是奔忙不迭······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各种招数中,最奇怪的莫过于用大缸洗澡,这倒没什么,可这洗“澡”竟然是用滚烫的开水,围观的群众却是乐乐呵呵,三次的洗热水澡夺走了小团圆媳妇的生命,围观者竟无人想到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这些人都是精神振奋!麻木、残忍、愚昧的人们啊!

上一篇:“沃”爱我家绿色环保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大学专业奖学金申请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