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折桂令·忆别》赏析

2024-09-15

元曲《折桂令·忆别》赏析(共5篇)

元曲《折桂令·忆别》赏析 篇1

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别字儿半晌痴呆,离字儿一时拆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曼脸脑儿乜斜。侧着头叫一声行者,阁着泪说一句听者⑴,得官时先报期程⑵,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⑶。

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⑷。急煎煎抹泪揉眵,意迟迟揉腮揽耳⑸,呆答孩闭藏舌。隋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⑹。娇模样其实丢抹⑺,好时光谁曾受用⑻?穷家活逐日绷曳⑼,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⑽,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⑾。笃笃寞寞终岁巴结⑿,孤孤另另彻夜咨嗟⒀。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注释】

⑴听者:犹言听着。

⑵期程:起程日期。

⑶丢丢抹抹:修饰打扮。

⑷“唱到阳关”二句:《阳关三叠》是古代送别的歌。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后人送别时反复歌唱,称之为“阳关三叠”。阳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⑸揉腮揽耳:形容内心不安,慌乱的样子。呆答孩:发呆的样子。

⑹“雁杏鱼沉”二句:古代有雁足系书和鱼腹藏书的传说,“雁杳鱼沉”形容书信全无,音讯渺茫。

⑺“娇模样”句:《盛世新声》、《词林摘艳》、《乐府群珠》中均作“娇模样甚实曾丢抹”。丢抹:即丢丢抹抹,梳妆打扮之意。[1]

⑻谁曾:何曾。

⑼绷曳:勉强支持。

⑽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距上一年冬至日,刚好一百零五天。

⑾二十四夜祭灶:旧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夜间祭“灶王爷”。

⑿笃笃寞寞:周旋、徘徊。

⒀咨嗟:叹息。

【译文】

想人生最苦的是离别,鸿雁杳无踪迹鱼儿沉入深处,书信断,音讯绝。娇美的模样好屈辱,大好的.时光有谁曾经受用,穷家的日子一天天难以支撑,才过了一百零五天上坟扫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时节。实实在在的终年祈祷,孤孤零零通宵叹息,欢欢喜喜把他盼了回来,凄凄凉凉人已老了头发已斑白。

【简析】

刘庭信共作同曲调同曲题曲作十二首,这三首是组曲中的第二、三、四三首。组曲中只有第一首以“想离别怎挨今宵”开篇,其他各首的开头一句均是“想人生最苦离别”。咏唱离别之苦是整个组曲的主旨。此三首中前一首描写了离别时依依难舍的情景,将离去的人和要留下的人,表情和语言都栩栩如生。第二首主要描写少妇的心理活动。离别对于古代女子来说,痛苦和忧虑往往更多一层。担心丈夫变心,遭受被抛弃的命运,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心情。这首曲中少妇对即将离别的丈夫的叮咛。既缠绵依恋,又爽利泼辣,从中可看出少妇的性格特点。第三首主要写分别后女子寂寞艰苦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情,描写得神情并茂。这个组曲特色鲜明,通过大量增加衬字,大量使用俗语大量运用叠字,使作品很富生活气息,也增强了表现力。

 

《折桂令·寄远》原文及赏析 篇2

折桂令·寄远

朝代:元代

作者:乔吉

原文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赏析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译文

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注释

怎生:为什么。

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

香褪腰肢:腰肢瘦了。

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原文赏析 篇3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行香子·七夕

黄四娘:美女的泛称。

当垆:古时酒店垒土为台,安放酒瓮,卖酒人在土台旁,叫当垆。

青旗:指酒招子、酒幌子。

骊珠:传说中的珍珠,出自骊龙颔下。此处用以形容歌声动人如珠圆玉润。

三生醉梦:指深深地进入沉醉的梦乡。

倩:请。

春纤:女子细长的手指。

吟须:新人的胡须。此作者自指。搅住吟须,指女子向作者索要赠诗。

元曲《折桂令·忆别》赏析 篇4

双调·折桂令·读史有感(剑空弹月下高歌)

张可久

剑空弹月下高歌,说到知音,自古无多。

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故纸上前贤坎坷;醉乡中壮士磨跎。

富贵由他,谩想廉颇,谁效常何。

【注释】

知音:知己者。

萧疏:稀稀落落。

老子婆娑:老子,自称,有倨傲的意思。婆娑,放浪自得的样子。

常何:唐朝中郎将。

【赏析】

这首小令的作者,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抒发了“知音”无多的感慨。作者从战国时弹铗的冯欢谈起,联系到古代的前贤,他们尽管有高才绝学,而生活的经历却总是坎坷多艰。世上如果没有常何,唐太宗何以得识马周?而赵国老将廉颇,虽然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不遇明主,皇上听信谗言,终究被群小埋没。作者读古人的历史,有感于自身的际遇,才发出这样的慨叹。他具有济世救民的才华和愿望,然而识才者难遇,善用人者更是不可多得。所以至今只能过着“白发萧疏,青灯寂寞”的生活,自己的才能无从施展。

【题解】

元曲《折桂令·忆别》赏析 篇5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大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赏析】

张养浩是元代名臣,以为官清廉、直言敢谏著称。几次因直言得罪了皇帝,在元英宗时,毅然弃官归隐。这首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决心归隐的心迹。开头两句,坦诚地写出了辞官前的心理矛盾。城外的想冲进城里去,城里的又想冲出到城外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说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类的通病。在当官时,那繁冗的事务,那乏味的案牍,令人心烦;那险恶的仕途,那黑暗的官场,让人心悸,纵有致君尧舜的志向,面对昏庸的统治者,实难有所作为。因此便想“无官一身轻”,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等到真过上闲适生活时,想到自己十载寒窗,一腔热血,原想做一番事业,现在壮志未酬,弃置不用,又实在不甘心,令人进退为难。上片的后三句,对这进退两难的思想,终于作出了抉择,看看活生生的事实,从前做官的人一个个都遭灾受害,因此,还是选择弃官归隐的道路。下片开头四句,呼应上边“从前的”,进一步用具体事实证明“那一个不遇灾难”,从而坚定了弃官归隐的决心。这里所举的四个例子,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四个人,有的忠心耿耿,有的声名赫赫,有的立过不世的功勋,有的创过千秋的伟迹,但到头来或投江或自刎或被腰斩,怎不令人寒心!接下来两句对四个典型事例作了总结,这四人虽然情况不同,但都想安稳当官,实现抱负,然而都不得安稳,只落得死于非命。由此看来,官实在当不得,当官必遭殃;至此,思想矛盾解决了,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最后结论,不如隐居五柳庄逍遥自在。

这首曲由两支小令组成,但浑然一体,不露痕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抒情与议论结合,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题解】

上一篇:展开梦想的翅膀下一篇:复杂网络的特征谱及其应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