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电影观后感

2024-08-16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通用10篇)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 篇1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电影《上甘岭》里七连通讯员杨德才参加爆破是喊出的豪言壮语。故事的结尾,杨德才牺牲了,然而他给祖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甘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拍摄的。影片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由一本战斗日志说开去……记得当年上小学,学习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宁可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事迹,感动的不得了,觉得如果自己身在那个时代,一定要向他们那样,为祖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事业贡献一生。今天看来,尽管随着年龄日渐增长,已经不再迷信于这样的故事,但是心里却依旧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敬佩。

凭心而论,《上甘岭》这部电影从拍摄的技巧上,赶不上现在电影院上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从反映战争题材的角度,它赶不上像《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等现在很多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作为***党员,在学习发扬战斗堡垒作用的时候,却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一、八连长张忠发的战前动员的战前动员对我的起发很大。影片中的张连长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调动和稳定战士的情绪,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韩剧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张连长的战前动员和及时的掌握好战士的情绪,对我的教育很大。在大是大非眼前,我们***党人要能守得住、站的稳,不慌稳定,既要能够很好分析形势,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学生干部,要深进了解同学们所想所需,也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需要一个学生干部很好的把三个代表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掌握同学们的情况,听取大家的反映,不断的调整每一个人的心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二、八连长张忠发困难眼前不低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我的印象很深。生活中有的是困难,需要的是我们要有好的态度。说起来,人这一生,大家的结果都一样,最后都要死。可是不该庸庸碌碌地过一生,而要有所作为,要有大作为。对于生活,对于工作,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向高峰攀登,从诶会有更宽广的明天,更好的前程。“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想起慧广法师的一段关于生死的阐释:“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生庸庸碌碌、畏畏缩缩而活的人,不如一年、一月乃至一日而活得有意义的人,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活到一百岁,和只活到三十岁、二十岁的人,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虽然,前者多活几十年,后者则少活了几十年;但,这只是人们观念上的感觉与执著,对于体认得生命意义,清楚宇宙真谛的人,存在的长短已不觉得遗憾。时间就是永恒,活到一百岁,和只活到二十岁,是一样的;一年就是万年,万年存在一年中。人们以为离开了瞬息万变的时间,别有永恒的存在,这是不对的,永恒是存在时间中,离开了无常的时间,就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只要你创造了永恒,将人生提升到永恒的境界,那么,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每一个***党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总脱离不了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活下去。便是要求我们该创造生命的永恒——其实,若创造了永恒,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我们该为别人想得更多一点,为别人做得更多一点。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 篇2

这部影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 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普遍性主题, 讲述了一位入殓师的成长历程, 给人们带来了眼泪、欢笑和别具一格的感动, 在其中蕴涵着日本民族独特的“以死为美”观点, 使死亡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不断出现在影片中。

浅黄的草, 深黄的桥, 银灰的树林, 苍灰的河水, 独自凭栏的人, 逆水游动的鱼, 雪山, 蓝天, 鹤…那色调, 那景致, 每一处都似乎是闲闲的一抹, 却分明有些意味在里边。淡雅, 忧郁, 沉静, 内敛, 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典型日本式的审美。这部电影, 其实不像电影, 倒仿佛一篇舒缓的散文。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 因乐队解散而被迫放弃理想, 携妻子美香返回山形乡下的老家。阴差阳错间, 他进入入殓师这一行当。所谓入殓师, 是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送往安乐之土的人。小林为生活所迫, 瞒着妻子和乡亲们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 当然更多的是逝者家属真诚的感谢, 慢慢地大悟理解并真心接受了这个工作, 让死者美丽祥和地离开, 让生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

在澡堂老奶奶去世的入殓仪式上, 小林终于获得妻子的理解, 而在自己六岁时候就和情人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 看到父亲临终时紧握在手里的石头, 那是小林六岁时送给父亲的唯一纪念, 小林终于被亲情所感染, 放下心头对父亲几十年的怨恨, 真正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小林的记忆中, 父亲只有身影, 面容却是模糊的, 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再没见过父亲, 那个抛妻弃子随情人远走的男人。小林只记得关于石头的说法:“以前。很久以前,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据说, 人们会寻找与自己心意相仿的石头, 然后把它送给对方。收到的那方, 通过石头的触感和重量, 解懂对方的心意。比如说, 如果表面光滑的话, 就能联想到一颗沉稳的心。如果表面粗糙不平的话, 就会为对方担心。”这是父亲告诉小林的, 当时父亲送给他的正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而他给父亲的是一枚滑溜溜的鹅卵石。父亲还答应每一年都要互赠石头, 但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一场空, 故居中留存至今的只有那一枚粗糙的小石头, 因此小林是一直在恨着父亲的。

而如今, 一封来信宣告了父亲的死亡, 一具陌生的身体摆在面前要小林接受。小林在复杂的情绪中为父亲入殓。父亲独身一人, 靠在港口给人帮忙, 而得以寄居于值班室。父亲的日子显然过得很艰难, 可他为什么不肯转身回家呢?果真是像也曾抛弃孩子的公司女职员说的那样“很想见, 却见不了”的自责、痛悔与矛盾吗?当他在揉搓中慢慢掰开父亲的手时, 一个原本被紧紧攥着的东西掉了下来, 是石头, 那枚小小的鹅卵石!原来小林的父亲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 到死都握着小林小时候送他的小石头, 这让小林重新感到了那些久已失去的爱。

泪, 慢慢坠落, 是藏了二十年的泪, 是恨了二十年的爱啊!泪光中, 小林刮去父亲满脸的胡茬, 抚摸着那眉那眼那鼻翼的纹路, 记忆中的面容渐次清晰, 温暖慈爱一如心中想要的模样。小林哽咽着说:“是我爸。爸爸……”

如果时光能够停驻, 我愿意就是这一刻, 就在小林不能释手地抚摸着父亲脸庞的这一刻, 愿所有曾经亏欠的都补偿给这在运命中挣扎的大孩子!但导演显然比我理性, 他让小林握着美香的手, 共同握着那枚鹅卵石, 郑重地放在美香的腹部, 那是孕育新生命新情感的地方。小林送别了父亲, 也在心里放弃了积怨。小林送走了父亲, 他自己也将成为父亲。与过往和解之后, 小林也得到释怀和解脱, 生命得以更新, 爱也因此得以延续。

整个影片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潮, 一直都是在平淡中娓娓道来, 剧情简单, 语言简洁, 人物表情不算丰富, 故事没有什么跳跃。但是, 总有些意味在里边, 有力量一步一步进入人的心灵。因为入殓师的职业缘故, 影片中有很多死亡、遗体、葬礼的场面, 死者有异装癖的男青年, 有交通事故的青春女孩, 有丢下女儿和丈夫的中年妇人, 有遗容上印满后辈唇印的老爷爷, 还有多年不知去向的父亲…, 每一个死亡都令人哀伤, 因为有了入殓师, 每一个死者又都是有尊严的离去。在影片最后, 影片所宣扬的爱和温情, 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打动众多观众和奥斯卡评委的重要原因吧。观看完影片, 心情不是关于死亡的沉重, 亦不是关于存在的选择下责任的承担和痛苦, 只有那挥之不去的温情像一块石头的传说那样长久地压在心头, 留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部入殓师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 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死亡的解读, 亡者的尊严, 繁琐的礼仪, 严格的程式化, 唯有日本人才能创造这样一种特异而有力量的美, 也唯有日本人才能这样深刻参悟死亡文化的内涵。日本文化, 固然有其岛国封闭偏狭的一面, 但也有正好使传统得以保存的一面, 上古遗风, 汉唐礼仪, 还是有些精髓流传下来了。日本人繁琐的礼仪后面确然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必须思考了。

摘要:《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 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 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 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 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 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 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入殓师,以死为美,人性,情感

参考文献

[1]小山薰堂, 2009.入殓师, 世界电影 (5) 。

[2]凌洁, 2009,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13) 。

寻访电影《上甘岭》中的人物原型 篇3

上甘岭鏖战24天

1952年10月14日凌晨5时许,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时任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的张计发,感受到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

经过十几个小时激战,135团一个连防御的2、7、8和11号阵地被美军占领。14日晚10点左右,张计发带领7连向敌发起冲锋。到第二天凌晨,7连夺回了阵地。张计发带领的160多人牺牲了80多人,而敌人死亡300多。

7连涌现出了“一级英雄”孙占元。孙占元是7连2排排长,在2号阵地,7连遇到了大股敌人,4个火力点的密集炮火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7连组成敢死队进行强攻。孙占元所在排担任第一突击队。在攻下敌人第2个火力点后,孙占元双腿已被炸断,但他仍然抱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在敌反扑时,孙占元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拉响早已准备好的6颗手榴弹,与攻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7岁。在他的遗体旁有7具敌人尸体,附近躺着八十多个被击毙的敌人。

孙占元牺牲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961年金日成访华时,给孙占元的亲属写了一封亲笔信,并带来了高丽人参等礼品。

10月19日夜,135团2营又涌现出“特级英雄”黄继光。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2岁。张计发说,黄继光原是6连通信员,一次战斗即将打响时,他与6连连长走个对面,他向我介绍身后的小伙子说,这是他的通信员黄继光。

夺取阵地后,师指挥所要求7连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是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师指挥所命令张计发暂时撤进坑道。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而且战士们严重缺水。最后,7连在阵地上坚守了24天。7连先后两次补充兵力一百多人,等撤下战场时,仅剩19人。

战后,经志愿军领导机关批准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张计发荣立一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 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230万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先后共投入兵力十万余人,敌人伤亡两万多人。

15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原本是朝鲜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这场战役,被载入史册。朝鲜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 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诞生记

上甘岭战役胜利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了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写作的创作班子。

沙蒙率摄制组在上甘岭战场上,看到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山顶被炮弹炸平了,从地上随手抓起一把土竟数出了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两次来到上甘岭,采访了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其中包括张计发。张计发主要讲了他们连如何同敌人激战以及艰苦的生存经历。

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大家觉得这样虽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沙蒙决定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135团7连,采用“以小见大”手法展现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士们的顽强。

1956年电影《上甘岭》开始拍摄。这时,回国后的张计发被送到南京一所军事学校学习。

《上甘岭》拍摄完还未在全国放映,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就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向了全国。

一天晚上,学校召集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及上甘岭战役的战士观看这部影片。张计发告诉笔者,当时看《上甘岭》时,一边看一边掉泪。看后,他们给电影提了不少意见。张计发认为,真正的上甘岭远比电影反映的要残酷得多。上甘岭战役中,7连只有一个男卫生员,而电影中却出现了女卫生员王兰,这与事实不符。他们连在发起冲锋前,给每个战士发一瓶汽水!在那种环境中怎么会有汽水呢?直到影片公映前,他们也没见过汽水是什么样子。

一个苹果传了三圈才吃完

1956年年底《上甘岭》在全国上映。张计发看到,电影中给战士们发汽水的镜头被删除了,其他情节没有什么改变。后来,摄制组的人对他说,电影中7连女卫生队员王兰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上甘岭战役中,却真有这样一个女护士,她的名字叫王清珍,她负责3个坑道的二十多个重伤员。但她在影片中也综合了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更加感人。在上甘岭,她像一只春天的燕子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机。摄制组认为,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像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色的男战士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

尽管没有影片中那样炮火连天的场面,然而只有一群志愿军和只有一个女兵的《上甘岭》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精彩难忘的镜头。“一个苹果的故事”,让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

据张计发回忆,1952年10月31日下午,4连一个运输弹药的小战士扛了两箱手榴弹到连指挥所的坑道里,他从衣兜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张计发说,苹果是他在路上捡的,并说“连长,这一仗你们一定要打好。”张计发问他“你怎么不吃?”小战士说:“路上可以找到水喝,不渴。”张计发听后非常感动,他知道路上根本喝不到水。

张计发接下了这个沉甸甸的苹果,让给负责发报的通讯员吃,通信员又把苹果交给了伤员,最后,伤员们又把苹果传回到张计发手中。张计发只得象征性地咬了一口,然后苹果依次下传。结果,一个苹果整整传了三圈,连指挥所8个人才把他吃完。

张计发告诉笔者,其实,上甘岭战役中他们严重缺水。坑道里的战士,起初舔岩壁上渗出的水珠,到后来,尿液成了唯一的水源。开始尿液是自的,后来是黄的,然后变成褐色、血色。即使这样,战士们要留给伤员,伤员又让给有战斗力的战士。

作报告不提自己的功绩

《上甘岭》上映后,观众对影片中的连长张忠发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名记者在南京军事院校查询学生档案时,发现了张计发的自传,张计发在自传中写了上甘岭战斗的细节与电影中的一致。张计发是《上甘岭》7连连长原型的消息不胫而走。

连长张忠发是电影中的主角,饰演张忠发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演员高保成。一次,高保成还专门找到张计发问:“我这个连长演得像不像?”很多单位

邀请张计发去做报告,几十年来,他到湖北、江苏、广东、北京等十几个省做了上千场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报告。而他讲的不是自己,是那些舍生忘死、慷慨献身的战友们。

2008年3月底,张计发先后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趴在孙占元的墓碑旁放声大哭。1950年,他和孙占元参加解放贵州战役时,张计发当排长,孙占元是班长。一次,他们二人想合影却没钱,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这次,他在孙占元墓碑前含泪合了影。

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的孙占元是河南省林州市人,在张计发的印象中,孙占元个子不高,平时不爱说话,但是作战英勇。

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张计发看到了孙占元用过的机枪。1953年10月,贺龙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15军135团7连慰问时,张计发拿起孙占元用过的机枪说“孙占元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这挺机枪掩护易才学连炸敌人3个地堡,打退敌人两次反扑,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睹物思人,张计发禁不住老泪纵横。现在,在孙占元生前所在7连的营房前,始终飘扬着一面”上甘岭特等功臣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旗帜。

1994年4月,林州市政府在林州市烈士陵园西侧,建成了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纪念馆题词:“孙占元烈士永垂不朽!”张计发应邀参加了纪念馆落成典礼,这次,他见到了孙占元唯一的妹妹孙立兰。孙占元牺牲后没有留下遗像,而孙立兰的长相和她哥哥相似,一见到孙立兰,张计发的眼圈就红了。

在辽宁期间,张计发和战友来到丹东市。当年,他和战友们就是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参战的。站在断桥上,张计发凝视着江对岸的新义州,久久不愿离去。

真正的英雄是牺牲的战友

从南京军事院校学习后,张计发回部队担任了营长,那时部队驻扎在驻马店遂平县。张计发的婚事引起了组织的重视。

张计发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2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参军,随部队转战太行、逐鹿中原、强渡长江、跃进江南、直到南海之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曾立下4次特等功,两次一等功,又是抗美援朝英雄,一些条件较好的姑娘对他情有独钟。但最后他却找了一个当地的农村姑娘为妻。张计发的想法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找一个农村姑娘将来回家能种地。

结婚后,张计发担任了135园参谋长。1966年,张计发因肝硬化、胃病、腰腿痛等伤病从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被组织安排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离职休养至今。张计发的4个女儿有3个是军人。

1966年他开始练太极拳,四十多年从未间断。一天两次,每天早上5点和下午4点多钟。平时他喜欢看书和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电影《上甘岭》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每看一次,他就掉一次泪。上甘岭战役中那一个个英雄人物他至今难忘。

现在,他和老伴在干休所侍弄了一块菜地,种的蔬菜自己吃不完。记者采访他时,他和老伴正在菜地里忙碌。今年86岁的张计发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看起来就像七十多岁的人。

提起上甘岭战役,老人感触良多,他说,我能活着回国已经够幸运了。真正的英雄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同志们,他们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亲自到朝鲜去祭奠牺牲的战友。

上甘岭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4

冷战时代的第一战,原苏联出钱,中国出人,美军带领的联合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火力充沛,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很真实,最后算是一个和局。美国人面对朝鲜战场的态度最多利益计算,作战的决心和战略目标就不一样,如果美国尽全力,现在就是统一的韩国;

中国人对于朝鲜战争,连带许多共产主义的向往,无数个志愿者,载着我们的血肉之躯,抵抗的并不是糖衣炮弹。这场战役,换来60年的和平,也值得怀疑,说到底中方是为了政治意义不惧巨大的伤亡,美方把夺取的地方拱手让人,是不愿意承担惨重的代价,因为恐惧红色政权的扩张,最后胜利的果实成全了北朝鲜的金家王朝。

电影往往输出也一场价值观,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形式。背后的历史到现在过了半个世纪,现在也难以正面和全面对这场战争进行给以解释。现在的战争电影,《百团大战》、《太行上山》对比《上甘岭》、《英雄儿女》来看略显浮夸。

冷战下的战争,对朝鲜,还在对越南,还有阿富汗算是,其实越南战争改变了美国人对于战争的看法,杜鲁门自己都说这是一场错误的时间打的错误的战争。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其实这是好事,由此在老布什时代,以后经济战争代替了武器战争。

冷战年代改变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看法,红色理想感染无数的切格瓦拉,在共产主义理想之下,中国也曾出钱,支持他们夺取政权,但红色高棉负面效应,以及当地实力的确实稳固,导致现在东南亚各国对大陆的态度,像极了过去大陆对美国的态度。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5

在我方,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的淮海战役,而在敌方上甘岭战役成了联合国军的“伤心岭”。我们抛开电影情节,来看下“度娘”为我们提供的这组数据:

美军整编第七师(全部参战,人数18500人),美国空降兵187团(缺一个营,一共3255人),南韩第二、第九步兵师,外加两个武装营(一共是38050人),此外联合国军配备十八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多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补充新兵9000余人,总兵力在65000人左右。中国军队,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四十九两个师,十二军的31师、34师一个团,榴弹炮兵第二、第71师,火箭炮209团,60军炮兵团,高射炮605、61团各一部,总兵力4人左右。最后双方阵亡总数为36000人,志愿军我方约为11000人,联合国军约为25000人,上甘岭每平方公里阵亡9700人。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这场战争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之时,物资极度匮乏之时,我们使用的武器基本还是万国造,而美国本土并没受到二战洗礼国力远胜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毅然出兵,敢和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一拼高下,而且再上甘岭战役中我们发挥了攻不破,打不烂,能攻能守的优越性,虽然我们技术装备不如人,但我军的战斗意志,战斗精神弥补了我们的装备火力不足,从此可以说明,在当时政治思想优势,战略战术优势,足以压倒敌人的技术优势与装备优势!直到现在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3高地的模型,摆在西点军校纪念馆内,美军至今还不知为什么,我们七个营就是攻不上去, 可见美国对中国这个对手是非常敬重的。回到现实,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回过头来看这个影片,一方面是要鼓舞士气,另一方面,更多是要让我们活在当下的小伙伴们,意识到精神层面(信仰)的重要性。

我们的先辈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为何可以战胜敌方?可能很多人答曰:硬抗!但是想想大家在观影过程中,看到那些硬抗情景时的状态:嘲笑、不屑、不理解(甚至有人笑谈这是一部喜剧)可以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这些大家口中的“傻”,我们现在又如何过得如此安逸?我们的先辈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国梦!每一个人,都为了圆这个梦抛头颅洒热血。而影片中的指导员代表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代表的是党的领导,所有人甘愿将绝大部分的物资留给指导员,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团员、党员)一心向党,组织第一的情形。

我们的领导者为了我么的大国梦,也许筑梦的道路上稍稍走偏,虽然我们用了短短的20多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道路,但是我们的精神建设有所损失,我们这一代有信仰的人很少。所以我们要回去看先辈的精神,看先辈的处事方式。要重新建立我们先信仰!我们不单单要有物质生活,我们更要有自己的信仰,正确的信仰!记住任何一种信仰都不只是物质!

在我们现在的工作中,我们要找回这种信仰,敢于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要克服各种困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发扬志愿军战士攻不破,打不烂,能攻能守,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要以公司利益为重,要从精神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学习公司的制度,贯彻公司战略发展目标。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 篇6

今天下午,陈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名叫《上甘岭》的革命电影。影片讲了朝鲜上甘岭地区遭到了美军的入侵,志愿军即使奋力抵抗也无济于事,满山遍野的美国兵慢慢向制高点逼近,这让人不寒而栗,眼看志愿军们就要坚持不住了,突然,“轰”、“轰”的几声炮响,让美国兵止住了进攻的步伐。他们纷纷卧地抱头,不时有一些美国兵被炸飞,原来是炮兵来支援守卫部队了,美军纷纷后退,但好景不长,支援守卫部队的炮弹就用完了,美军又不甘心的继续向前逼近。过了一会,美军就到了半山腰,志愿军们真的坚持不住了,但他们仍然奋力抵抗美军猛烈的进攻。虽然美军已经占领了几个制高点,但由于志愿军拼命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把上甘岭重新夺了回来。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痛恨美军这种贪得无厌、任意侵略别人地方的行为,因此,我们要拿起武器同他们战斗到底,只要正义存在,邪恶就永远不会胜利。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没有战争的世界,人们可以永远在这里安定、幸福的生活。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 篇7

一、文章内容概述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丹尼尔·达扬在《古典电影引导符码》一文中, 论证了经典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如何通过体系化且遮蔽、不易察的“话语言说过程” (enunciation) , 引导观众与电影文本背后主导性意识形态完成“共谋”的。在文章里, 达扬从电影本体的视角, 着重分析了电影文本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完成这一“话语过程系统” (李幼蒸, 1987) 。作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缝合”, 即将电影文本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和“其话语链之间的‘裂隙’” (李幼蒸, 1987) 弥合的一个系统, 从而将前者悄然掩盖。作者认为, 这一系统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引导性符码”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解读和认识, 从而实现了“阿尔都塞式”主体性建构。

进而达扬援引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里的“想象层” (imaginary) 概念, 并结合了致力于分析认识古典绘画中“再现”和“透视代码”功能的舍费尔——欧达尔这一脉理论谱系, 以“双舞台系统”和“主体圈套”两个概念为工具, 在理论层面上“解密”了古典好莱坞镜语体系。

1. 想象层

“想象层” (imaginary) 这一概念是拉康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依据拉康的表述, 我们可以将“想象层”简单地认为是认知主体;但是, 在拉康看来, 并不存在“自我”, 存在的只有“自我的幻想”。

也就是说, 即使自我、主体这些概念成立, 在拉康看来, 也只是通过一种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起来的。按照拉康的说法, 这种关系结构叫做“象征界”。达扬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表述的:“当‘自我’纳入文化之后, 它与‘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即由这个关系网决定。这样, 象征界的法则通过指定一些强制性路线来塑造本来是生理性的冲动, 此后后者只能顺从这些强制性路线来使本身获得满足。”1

进而, 在此基础上, 拉康提出了“想象层”的概念, 从英文字面意思来理解, 人在婴儿时期对于“他者”身体结构的“观看”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了视觉形象。这样一种对于统一的身体的认识在彼时是一个“幻象”, 直到幼儿对自己的整个身体在生理上具有了感知和控制的能力之后, 在原有的“幻象”转变为了对于一个实体的自我的形象认同。我认为, 这个过程是“象征界”这一概念在主体层面的延伸, 又与拉康提出的“凝视”“镜像”等概念紧密联系。在电影的深层结构方面, 是对于电影的观看行为重要的哲学阐释。

在达扬看来, 这是对结构主义的分析路径的重要补充, 它解决了结构主义传统中, 对于行为主体分析缺失这一缺陷;同时也弥补了传统心理学重思想轻表征的不足。对于电影研究而言, 这一理论合理地对接了符号学研究和视听语言研究这两大路径。

2.“主体圈套”和“双舞台系统”

在电影研究尚未登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前, 想象层更多是在语言使用层面指出了索绪尔语言学传统中“不适当、甚至欠缺的”领域 (达扬, 1974) , 即主体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在达扬这里, 作者通过将拉康理论与欧达尔和舍费尔等人对于古典绘画的研究相结合, 实现了向电影研究的转向。

后者对于古典绘画的研究出于这样一个前提, 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绘画 (以及后来产生的电影) , 必然会在文本背后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偏向, 换言之, 是社会选择/社会建构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的产物。在回答自己所提出的, “古典绘画的符号学功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古典画家要发展这种功能”这两个问题上, 欧达尔的看法可以概括为:

(1) 绘画是一种将具象性 (figurative) 符号进行编码后隐含有意识形态的话语 (course) 。

(2) 编码过程被想象层所遮蔽, 从而使话语的意识形态呈现实现“自然化”, 从而受众的观看、解读作为一种解码过程, 其主体性遭到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建构。

(3) 欧达尔将这种对于想象层的建构过程称之为“再现作用”系统。

为了将这一问题阐释清楚, 欧达尔选取了维拉斯奎兹的名画《宫娥》作为分析个案, 该幅绘画的精妙之处在于, 画面构图景深处的一面镜子里国王夫妇的影像“暴露了”作为画面构图主体部分的画家、公主和弄臣们, 他们即是不变凝视主体, 但更为关键的是, 他们也是作为国王夫妇脑海中经过建构后的形象所存在的。换言之, 我们在画布上看到的景观, 实质上可以理解为经过了国王夫妇的视角作为中介物而看到的“形象”——我们所见并非具体实在的物体, 而是一种经过主观选择的幻象。

欧达尔将其称为双舞台 (double-stage) 系统, 在这种系统下, 观众观看解读绘画/戏剧/电影的经过, 都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互动”, 换言之, 我们对作品解读的主体性是受到了“预置文本” (pretext) 中意识形态偏向所干扰的。按欧达尔的话说, “在一个主体与任何意识形态客体之间的初始关系已被意识形态作一个圈套, 它阻止人们对该客体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2, 即“主体圈套”。

达阳认为, 古典好莱坞视听语言体系中的正反打镜头是“主体圈套”在电影叙事中的得以实现的手段。大卫·波德威尔在《电影艺术》一书的附录中对正/反镜头的界定是这样的:将两个或多个与角色相对应的镜头交替剪辑在一起, 尤其可以应用于对话情景中。在连续的剪辑中, 一幅画面中的角色时常看向画左, 在另一幅画面中的主角则看向画右。过肩镜头也经常用于正/反镜头的剪辑中。3正反打形成叙事, 并在叙事中纳入意识形态的偏向, 来源于“在第一个镜头中, 观众发现了画框。当观众发现了画框——电影读解中的第一步——他先前对影象占有的成功消失了。观众发现了摄影机是藏在事物的后面, 因此不相信它和画面本身, 现在他理解到它是任意的……他感到被剥夺了什么, 他被阻止去看。他发现他只是被允许去看那恰好是在另一个观察者视轴中的东西, 那个人是幽灵似的或是不在场的”, 4欧达尔称其为“不在场者”。而在第二个镜头——第一个镜头的反打, “消失的画面由某个人或某种东西的出现而替换了, 这个某人或某物占据了缺席者的位置。这个反镜头代表了正看着镜头的目光的所有者, 他是虚构的所有者”5如果说第一个镜头的出现, 使观众对电影画面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那在第二个镜头中, 一种作为前一个镜头的“不在场者”的视角出现, 并“缝合”之前的怀疑所产生的缝隙, 然后观众就继续被电影的表意系统所引导, 意识形态的偏向在这种体系下得以继续被遮蔽。

达扬因此认为, 经典电影语言所营造的“主体圈套”正是通过这个幽灵般“不在场者”的视角得以建构并左右着观众的解读。

二、知识谱系梳理

1.“《银幕》理论”与结构主义符号学传统

纵观达扬全文的观点, 其直接的理论谱系根植于以英国《银幕》杂志为中心展开研究, 并由此产生的“《银幕》理论”。《银幕》理论是西方左派学者延续马克思主义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一系列研究里, 在电影领域的实践。《银幕》杂志在电影史上的影响在于, 他们在电影研究中对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拉康等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的欧陆理论更为关注, 并自觉把这些在法国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建立在索绪尔语言学基础上的理论应用到对电影的研究之中, 而且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电影批评结合起来。在电影研究中形成了意识形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完成电影研究从古典阶段 (美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式的电影批评) 到现代阶段 (建立在结构主义、符号学、意识形态解读、精神分析等“语言学转型”之后的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的转变。6

在宏观层面, “《银幕》理论”关心的是电影如何作为建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本而存在并运作的。在研究框架上, 沿用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意识形态理论和主体性概念, “认为人/主体是被意识形态所建构、制约的产物, 是臣服于或缝合进主流意识形态之网的主体。这种争论背后是主体能动性与历史结构之间的冲突”。这种观点渗透着一种悲观消极的价值取向, 主体面对意识形态的建构, 只有被动接受一途。

2. 从“缝合”到“接合”:有关“主体性”的批判

正因为此, 缝合理论过于强调了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对观众主体性的建构;与“《银幕》理论”同宗同源的文化研究学派秉承文化主义的路径, 在葛兰西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影响, 强调了受众解读的主动性。这种对立的背后, 折射出了同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研究, 缝合理论的结构主义谱系和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谱系之间的对立, 文化主义的方法更强调人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而结构主义则把“‘意识形态’的作用看作根源性的、而不是调节性的”7而文化研究对于结构主义传统的批判得益于“葛兰西转向”为其提供的“接合理论” (theory of articulation) 。霍尔对接合理论作了形象的说明:“我们也称呼一部‘联结’货车;一部货车其车头 (驾驶座) 和后半部 (拖车) 可以——但毋需必然——相互连结起来。两部分彼此互相联结, 但乃是透过一个特别的环扣, 这环扣可以拆开。因此, 一个联结 (接合) 乃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将两个不同原素形成一个统一体的一种接合形式。这环扣并非永远都是必然的、被决定的、绝对的以及本质的。”8

简单地说, 结合理论形象地阐释了葛兰西关于意识形态霸权是“协商、主动选择后形成”的这一论断, 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了社会选择的“抵抗”, 从而消解了“缝合体系”消极气息中隐含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铁板一块的永恒性逻辑。

具体到达扬的文章, 我们可以认为, 达扬认为的古典电影中的“双舞台系统”和“主体圈套”本质上默认了这么一个前提:观众在受到“不在场”者的视线引导时是被动接受的, 只能依据被预置里的意识形态进行观看而不自知。在威廉·罗思曼对缝合体系的批判文章《反对“缝合式体系”》中就认为, 达扬所论述下的“缝合体系”仅仅是指出了“经典电影的表达体系” (罗思曼, 1987) , 但是即使引入了拉康的“想象层”概念来阐释, 达扬却没有讨论明白为何观众会欣然接受一个媒介化了的影像而不自知的。相反, 罗思曼认为, 观众在切换到下一个镜头之前是能够充分理解到“有人”将会从下一个画面中特意地缺席, 并由此直接地理解到那个画面。而如果进一步以葛兰西“霸权是协商地生成”的观点去理解, 即使当切换到了下一个画面时, 观众确实是通过“不在场”者的视点才看到事物 (或者按达扬的说法, 是一个非实体的“形象”) , 但是这种观看也绝非是一个“另一个幽灵似的观察者统治了画面并剥夺了它的观看者的愿望” (罗思曼, 1987) 式的过程, 相反, 反而与观众本人的意愿、经验和审美能力相“接合” (articulated) 的。换句话说, 如果真的存在意识形态的蒙蔽, 那也是经过受众主观解读和过滤的。

三、“缝合理论”的学术意义

虽然达扬的观点在很多方面值得商榷和辩驳, 但是, 这并不能否定达扬的观点在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性。李幼蒸就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所收录的该文章的编者按语中提到, “他 (达扬) 企图指出, 意识形态如何在某一通信形式内系统地起作用, 从而在形象与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层次上提出了一种引人思索的理论观点, 这是在有关蒙太奇和长镜头之间的传统争执中非常欠缺的”。9

也就是说, 达扬的观点既突破了传统理论在研究电影方面, 仅仅是狭义上对电影语言系统的形而下讨论, 但在电影学研究向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框架, 借用人文社会科学其他概念从而试图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研究体系的转向中, 坚持了立足研究对象学科本身方法论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其他学科的概念, 实现了电影研究两大维度, 即对电影本体的研究以及电影视为社会实践的搭桥。如果说对于电影本体的研究是对于电影这一媒介的叙事语法的探索, 后者则是对于这一媒介叙事话语的研究, 达扬的观点实质上是通过讨论电影媒介的基本语法来发掘文本背后的话语权力。

与该文所揭示观点在理论根源上同宗同脉的文化研究将结构主义的视角和文本分析的路径从文学作品、媒介产品等单一领域开拓向广义上的所有社会文化现象, 通过关注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文化现象来揭示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发展至今, 在展示了其研究对象多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其边缘化、混乱性的尴尬。而达扬在形而上地介入了电影文本的意识形态讨论的同时, 将视点扎实地停留在电影最基本的叙事单位——镜头之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语言学转向走向后结构主义下意义解读可以无限建构的混乱状态。笔者认为, 缝合理论不仅在讲述镜头是如何将意识形态缝合进电影文本的, 在电影理论研究层面上, 也有缝合了不同研究取向, 实现理论互相融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niel·Dayan:The Tutor-Code of Classical Cinema, Film Quarterly, Vol.28.No.1,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2]罗钢, 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Stuart Hall, 陈光兴编.《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M].台北:元尊文化, 1998.

[4]李幼蒸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M], 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 1987.

[5]张慧瑜.《接合理论与主体缝合——“伯明翰学派”与“《银幕》理论”的异同及融合》, http://www.culstudies.com/html/lilunqianyan/qianyanhuati/2011/1005/9609.html, 2011.

[6]丹尼斯·德沃金著, 李凤丹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张劭昱.《100:2:中国电影的一百年与正/反镜头》[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8]威廉·罗思曼著, 陈犀禾译.《反对“缝合式体系”》[J].北京:《当代电影》.1987.

[9]王毅.《文化研究的亚洲经验及范式建构》[J], 南京:《南京社会科学》, 2012 (10) .

上甘岭观后感 篇8

上甘岭观后感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之后,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那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状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必须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这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忙,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看完这场惊心动魄的电影,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今后,我必须要同小伙伴们一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志愿军叔叔学习。让我们重新捡回那些已经被我们忽视了的东西,让“上甘岭精神”一向发扬下去吧!

上甘岭观后感

为迎接建党90周年,校举办了“经典红色电影展播”活动。生命死守下来的阵地,从表面争夺领地到转入坑道战再到全军配合展开全面反攻的故事。影片中传递出的那些不畏艰难、团结互助、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感动了我。

当初七连指导员将上甘岭阵地交到八连长手中时说:“这块阵地,长500英尺,宽不到300英尺,此刻一寸不失,我将它交给你们了。”影片最后,八连连长将阵地交到上一级手中时说:“这块阵地,长500公尺,宽不到300公尺,此刻一寸不少的,我将它交给你们了。”同样的话,在不一样的场景出现,充分表面了志愿军死守阵地,永不退缩,坚决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的决心。但是,在这看似光荣完成任务的背后,志愿军付出的惨重代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七连当时是连长在战争中牺牲,交接阵地时只有一名眼睛受伤的指导员;八连当时加上女卫生员与连长自己,全军剩下的只有9人。他们用累累白骨迫使美国人再一次坐在了谈判桌上。

八连士兵最感动我的是他们应对困境,互相帮忙、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了配合上级的全面反攻,八连被要求撤退到坑道,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坑道中的几十天,志愿军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敌人的猛烈攻击,不是枪支弹药的匮乏,也不是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以及敌人惨无人道的无法到达,战士们只能将自己所带的水壶集中在一齐,连长的两壶水也贡献出来了,最后也只集得三壶水,这种状况下一壶水往往是全员轮流喝,每人只喝一小口。时刻越来越久,三壶水早已用光,外面的补给运不进来,只好组织战士去山下从敌人手中抢水。但是,敌人封锁太严密,抢水的战士刚到水沟边,就被敌人乱枪射死。之后好不容易上级派出一支5人小分队,携带一口袋萝卜跟两个苹果到达了八连所在的坑道。这两个苹果本是上级领导带给八连连长的,但是八连连长让卫生员拿去给受伤的七连指导员和另一个伤员。这两个伤员双手摸着苹果,问卫生员共送了多少上来,卫生员回答只有两个后,伤员毫不犹豫的将苹果塞回卫生员手中,并说自己受了伤,不能为队伍做些事,还拖累了队伍,坚决让卫生员拿去给需要的人。哪怕卫生员说还送上来了很多萝卜,他们也没有吃那两个苹果。最后,两个苹果被全

体战士推了一圈,八连连长发话让卫生员把两个苹果分成小块,每人都吃一块。这样下来,才平复了这场苹果**。在推让过程中,战士们想的不是自己的个人利益,更多的是为他人着想,为整个队伍着想,他们互相照顾,互相鼓舞。而连长的做法,更是笼络了人心,将大家更好的团结在一齐,只要军心不涣散,只要全体士兵团结一致,他们就能死守住阵地,配合全军进行反击。

在影片中还有一幕也很感人,就是在坑道中,女卫生员用自己的嗓子唱起《我的祖国》并带,动全体战士歌唱象征着完美前景的歌的情景。作为一名女性,不仅仅远离家乡,远离亲朋好友而且还排除万难,跟随志愿军一齐上战场,在坑道中集中大家的绷带为受伤的战士疗伤,集中水资源,支持大家度过一段缺水的日子,更能用心乐观的唱起完美的歌,调动全体士兵的用心性,排遣战士心目中的思乡之情,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抗美援朝志愿军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人民,期望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定生活作出一些贡献而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他们也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心系祖国,怀抱一颗爱国心,帮忙当地人民多次打退美军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如果不是正因他们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爱,我想那四十几天的坑道战,他们不必须能坚持下来,这天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祖辈打江山的艰难我们已无法亲自体会,但《上甘岭》中全体战士的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好处的。同时,《上甘岭》中战士怀有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是能够感染我们大家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去观看《上甘岭》,不是为了去缅怀那场残酷的战争本身,而是为了去学习它体现出来的“上甘岭”精神,用那些精神来鞭策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成为最有用的人。

上甘岭观后感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抗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之后,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那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状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

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旁观看。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心好像被无数的钢针刺着一样疼。我想起自己平时对同学的态度不好,心里难受极了,感到自己脸红,羞愧。

过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个“吵架、打架王。”我不是找这个吵嘴,就是找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忙。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跑步的时候不留意踩了我一脚,他一边跑一边说:“对不起!”我却故意刁难他,把他一推,大声说:“对不起值几个钱,你把我的鞋子弄脏了,你赔!”那位同学一边道歉,一边说:“我不是有意弄脏你的鞋,我帮你洗。行吗?”可我还是要他赔,并举起拳头要打他。旁边的同学听到我的叫骂声,围了上来。了解状况后,个个都不满意,眼睛怒视着我,好象说:“如果你再欺负这个同学,我们就去告诉老师。我一看这吓人的架势,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岭》的英雄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的情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电视演完了,爸爸和妈妈津津有味地谈论《上甘岭》电影中的精彩情节,但是我这个平时爱闹的人,却在一旁默默地思考着……

上甘岭观后感

我的祖国真是强大,我读了《上甘岭》这本书,心里很自豪。

这个故事讲了上甘岭这得阵地,美国有大约两个军的兵力,来攻打这个山峰,在山峰上却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这场战争是一个奇迹,美军组织部队进行了二十四次冲锋,都被我国解放军打退下来。但解放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伤亡很大,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了。总部担心他们会全体阵亡,于是让他们退进坑道,他们进去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他们的洞口建立了好多碉堡,只要他们一出去,就会被打死,很快,他们没有水和食物,死了许多人。但他们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使部队有足够的时刻准备战斗,这又是一个奇迹,他们挺过来,最后大部队上来了,他们夺回了上甘岭。

战士们没有食物,没水喝,但他们都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脚下穿着草鞋,穿上它走100米,就能使脚起血泡,但战士们穿着这个翻过了千山万水,那种草鞋并没有把战士们吓倒,反而让战士们更加斗志昂扬,能够看出,战士们是多么坚强,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去学习。

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之后,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那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状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必须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这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忙,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如今,我们完美的生活,都与那些为了国家和平而战斗的战士分不开的。同学们,请牢记昨日,珍惜这天,并对明天充满期盼。

上甘岭观后感

昨日晚上,按照主题教育的统一计划,咱们师直属队的全体官兵在师电影场观看了《上甘岭》,这是我第三次观看这部电影了,每次看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影片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对水的特写,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八连的同志们常常与后方失去联系,被困在坑道里,在将近一个月的时刻里,他们最难熬的不是敌人的疯狂冲锋,不是敌人的炸弹、毒气,而是那水的缺乏,他们仅有的水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水壶里那很少量的水,但是他们仍然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互相谦让的革命美德,战士们把水节约起来让给伤病员,伤病员把水坚决让给战斗员,那种场面让人震撼和感动,就是师长送给连长的两个苹果也被让了个遍,最后切成小块,每人都尝一尝。在性命最艰苦的时候,大家的嘴唇都干裂了,饼干都不能下咽的时候,“望梅止渴”的故事又让战士们欢呼雀跃,如果问他们:“什么是最珍重的?”他们肯定会说:“那是水!”正正因了水,他们不得不到山下去抢水,但是敌人的子弹是无情的,刚打满的水壶就被敌人的流弹打得全漏了,牺牲了性命也换不回那一壶水,在性命的极限里,很多人似乎都出现了幻觉,幻想水的世界,水的完美。

看到那里,我不禁想起自我平时对水的慷慨和浪费,此刻我国很多地区都缺水,而在罗浮山,咱们遇到旱季也是经常停水,此刻咱们为了那恶劣的水的质量而抱怨,却从来没有问自我一句:“为什么?”我想正是咱们每一个人对水的浪费、滥用和忽视造就了这天的社会现实,未来有一天,或许咱们也会为了一滴水而战斗,那为什么此刻咱们不能从珍惜每一滴水做起呢?让咱们每个人携起手来节约每一滴水,杜绝长流水的现象。

上甘岭观后感 篇9

9月17日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围坐在一齐看了有线电视上的红色经典影片,因为我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片子,所以爸爸就帮我点播了一本《上甘岭》,他说等会儿边看再边帮我讲解。

故事讲的是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上甘岭同美国鬼子进行的一场激烈的战役。影片一开始就是枪林弹雨,火光冲天,为了争夺4平方公里的山头,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打退了敌人几十次的冲锋。之后战士们又坚持坑道斗争,他们生活十分艰苦,缺少粮食和饮水,可是他们还是十分坚强。其中,有两个从师部送来的苹果大家传来传去,只是闻闻,连伤病员也舍不得吃,太感人了,我控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当女卫生员和战士们唱起《我的祖国》时,我又一次流泪了,我深深地被感动了。爸爸说这就是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勇敢地应对一切,争取最终的胜利!

今后我要经常观看一些红色革命题材的电影,它会使我更加懂得和珍惜我们此刻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要热爱祖国,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上甘岭观后感300字 篇10

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一次增加谈判的筹码。在上甘岭守卫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解放军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顽强抵抗,以此拖延美军时间,粉碎敌人阴谋。连队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 饰)的带领下,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但是解放军硬是坚守了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上甘岭观后感300字汇总,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上甘岭战役》。我看后,久久不能入睡。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上级只给了主力部队40分钟的战斗时间把敌人一网打尽。可是我军兵力甚少,要想占领敌人的制高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要想胜利那就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一名战士昂首挺胸走到首长面前,大声说:“报告!首长,我叫黄继光,我申请去前线,我要炸毁敌人的火力点!请首长批准这是我的申请书!”说罢,他掏出一封信,交给首长。首长读完信,对他露出了信任的笑容。于是黄继光上了前线。

他带着几个战士勇敢地跑上了阵地。看到这,我的心揪了起来,他们可以吗?能成功吗?我不禁为他们担起心来。只见他们一会跑跑藏藏,一会匍匐前进。突然一颗闪着寒光的子弹射进了一个小战士的胸膛里,另一个小战士也负伤了。我看到了这里,不禁感到压力好大,我回想起黄继光在首长面前夸下的海口,有点替他紧张,他能顺利完成任务吗?我又回到了电影中。这时黄继光到达了敌人火力点附近,举起右手,用力向敌人的火力点投去。我欣喜万分!因为任务就要完成了!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两颗子弹趁虚而入射穿了黄继光的手臂,他也负伤。我暗暗为他加油打气:“黄继光,好样的!你一定要完成任务后活着回来,我等着你胜利的好消息!”只见黄继光趴在地上,看着敌人的机枪肆虐扫射,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向上奋力一跃,张开双臂,挡在了机枪口上,为身后的战士挡住了火力!多么伟大的战士啊!他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把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党!

看到这里,我鼻头酸酸的。我为黄继光的死感到悲痛而又为他伟大无私的精神感到敬佩。难道,我们不为国家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好战士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吗?

没有任何办法,美国鬼子又一次冲上来了。轰鸣的炮火中,在不断的火光中,在嗒嗒的机枪声中,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挺过来了!朝鲜人民军挺过来了!张纪发大队长,挺过来了!八连,挺过来了!清一色的苏联机枪,三八大标土炮,在先进、强大的美国火箭筒、狙击枪、半自动步枪的封锁下,在巨大的坦克、飞机的冲击下,无畏的志愿军挺住了,并且无畏地还击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纪发大队长,还有3营战士们的浴血坚持!

美国人还真打得远,美国离朝鲜至少有七万公里,却能做过不露声色的偷渡进攻,但是,我们还有中国志愿军!

在蚂蚁般多的美寇分子的冲锋下,我们的中国军队,用机枪击退了他们,那些狼心狗肺的虎狼却向中国军队所住的山洞发起了冲锋。我们完成了首长传达下来的“粘住美国疯子,不能让他们进入主锋阵地一步!要守住主锋,直到我方军队进入主锋并反攻。”命令,这是艰巨的,八连接到的任务从来都是艰苦的,艰巨的,我们八连从没打过败仗!弟兄们,为了中华,为了朝鲜,让美国笨蛋吃够反帝国主义的手雷!

中文,泰语,英语,俄文,日文,以色列文,没有那一种语言能够说明美国人的丑恶行为!这是对美国良好民族风气的耻笑!这是罪行!千万中国人,千万朝鲜人的尸骨和血泪就是罪证!

我痛恨战斗,征战,但是为了和平我们却必须斗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真的只能这样吗?只能让无数英雄死在满是硝烟的地方,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者的生命里满是贪婪?为什么他们这么贪图他国之土?为什么这一切永无休止?我乞求这一切结束!

昨天中午,我们看了一部叫《上甘岭》的影片,这个片子主要讲了,发生在1952年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说是敌人攻打上甘岭主山峰,我军三营七连战斗到最后几个人,连长死了,指导员也被炮炸瞎了双眼。坚持到最后把主峰一寸不少的交给了八连,最后八连在主峰坚持,眼看不敌,为了保留兵力,八连被迫退守坑道。在这坑道里八连和其他的友军想办法把敌人死死的拖在那里,让他们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最后敌人把水源封死,让地道里的人没有水喝,但是在这样的地步他们坚持了20多天。最后配合大部队来了一个反攻,消灭了美军。

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通过看这部影片,使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看完这场惊心动魄的电影,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常常有人不关紧水龙头,造成“常流水”的浪费现象,我气从心头起。今后,我一定要同小伙伴们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志愿军叔叔学习,要珍惜每一滴水,因为它是用鲜血换来的。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400字07-02

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06-25

上一篇:网络教育学习指导答案下一篇:机械“模拟人代会”会议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