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

2024-06-25

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精选13篇)

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 篇1

小的时候,看《上甘岭》,它和众多的战争影片一样,感觉没有什么新奇,但,我从小就爱看战争影片,长大后,怀着对朝鲜战争的崇敬,我搜集各方面的朝鲜战争影片,才发现,中国有关那次战争的影片少之又少。

后来听说有和老美关系的考虑,国内近几十年有关“韩战”“越战”的电影都不让发行。不知道这条消息的真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人最应该大书特书的“抗美援朝”战争,却在影视作品中绝迹了。

所以,今天的中国的年轻人中,很多人并不了解那次的战争,更不了解那次战争对于新中国的意义,有很大比重的人的观点是那次的出兵是个错误,不应该为了一个流氓的朝鲜去死那么多的人。

我实在懒得批驳这种小儿科的观点,只想说一句,作为历史,有些是偶然,但绝大部分是必然,中美的对抗是必然的,有今天的和平全仰仗那次在别的国家我们参与的战争,中国人能说“从此站起来了”也是在那次之后。

那次的战争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最为悲壮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可惜的是,电影只拍了一部,我们国家的有关电影,和战败者美国的电影差不多数量,美国拍过的韩战背景的电影有十几部,而中国最多也就十部出头。

不过电影人还算是有想法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小时侯不懂,但我今天看起来电影《上甘岭》,却从中看到了不少中国电影人的想法,他们拍得还是很用心的。

电影刚一开始,从战地日记中交代了战役的背景情况,当时,正处于边打边谈的时期,美国人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电影情节一开始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当时的某部队七连正在坚守上甘岭主峰,从师部和连部的通话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的进攻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就达15次之多,可以想象美国人的意志,他们是豁出命来要和中国人拼命的。

事后的战争回忆录里也暴露出美国的当时的指挥官的想法,范佛里特是当时的二战诺曼底登陆的英雄,在上甘岭战役开始阶段,是有赌博的心理的,当时的上甘岭美方称为爸爸山和阻击兵岭,范佛里特不管战略上的大局,就是要和中国人比比意志,后来的纪实文学中也记录了第一轮炮火,就把志愿军小战士有震死在坑道里的事情,可见炮火之激烈。

战斗中,七连连长阵亡,在临死前,他还说出了最后半句话:“保持七连荣誉。。”,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军人为什么能打败有优势装备的美军的,靠的就是一口气,一个精神,一个视荣誉如生命的责任感,他们无不把自己的胜利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设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强大的动力。

这时,指导员在危急时刻进行战场动员:“共产党员们,党交给我们的阵地一寸都不能交给敌人。。。”这时一发炮弹打来,弹片正打中指导员的脸部,在他喊话的同时,就见两个战士正在捆手榴弹,他话还没喊完,就冲入敌阵,拉响了手榴弹。

这部影片的军事顾问,是一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战士,名叫赵毛臣,所以,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故事原型,当时的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实在是太多,他们都是无名英雄,所以,只能用某些镜头来描写。这一点在电影中是个特点,我后来看这个片子的感受最多的,也是这些细节,说导演有想法,也多在这些细节里。

后来,电影中描述八连要支援正在主峰上的七连,在走之前,师长亲自和八连连长张忠发交代战斗使命,很清楚地告诉了张忠发和观众,上甘岭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果丢掉上甘岭主峰,那么会造成志愿军的全线溃退,后撤50华里。

在剧情中,能看出来师长对这个连的爱护和期望,而做为八连连长的张忠发是机枪射手出身,师长很了解,一看就是两人有不同寻常交情。

上了阵地后,发现阵地上剩下的七连已经不多,指导员还活着,当时已经被绷带包住了双眼,可还在阵地上摸着手榴弹准备战斗,听说八连来了,他被人搀扶着赶紧迎上去,他有一肚子话要说,但知道敌人马上又要进攻了,就赶紧交代情况。

刚交代完,敌人炮火就打来了,又一次的进攻开始了。这时张忠发随口说道:“孟指导员,你下去休息吧”。谁知孟指导员激动地说道:“我不能下去啊,我在阵地上可以出出主意,我们七连连长,一排长。。。我要给他们报仇我要报仇啊。。”正说着,一发炮弹又打来了,大家赶紧卧倒。张忠发一看这样,就喊道:“你应该相信我们!”

本来孟指导员想说什么,这一句话就哑口无言了,是啊,对同志的信任,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作风,两个人相争,如果一方说了这样的话,那另一方是无话可说的。孟指导员高举的双手只能放下来说:“是,是。。”这时,张忠发命令话务员向师部回话:“七连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没有丢掉一寸土地,现在敌人又开始向我们进攻了。。。”孟指导员在被人搀扶着下去的路上,回耳听着这一句,才安然地下了阵地。这一点细节,也充分说明了志愿军战士,视荣誉高于一切的特点。

在后来的战斗中,志愿军以炮火先消灭敌人,坚守部队给炮兵指示位置,但后来,突然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了炮击,这也揭示了朝鲜战争的一个事实,就是后勤补给问题,由于战线的拉长以及敌人的空袭,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所以,整个朝鲜战争打得其实很不容易。

后来,张忠发让通信员告诉一排长:“没有炮火支援,也要把敌人打退!”。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来一个事实,当时我们部队的通信是很差的,通信一直是中国军队的软肋之一,通信基本要靠人来实施,就是后来的越南战争,也就是自卫反击战,我们也有通信不畅带来的问题。

在战斗中,危急时刻,张连长让战士抱着爆破桶冲入敌人的阵营,一挥手,就冲出去两个人,人就象是子弹,这和当时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形式上不同,性质上类似,后来的人们,也是对这个非议最大,认为朝鲜战争中,我们并没有打赢,而最多也就是个打平,中国人死得太多了。其实,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当时在那么艰苦的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武器装备又比敌人差的情况下出兵,如果做到胜利,也只能如此的情况。

而为了战略目的的需要,我们只能保证把敌人打退到三八线以南,而并不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把敌人完全赶出去,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打平的原因。其实,美国人在二战后确定了霸主的地位,美国人的自信心是膨胀的,他们在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中,是绝对不想善罢甘休的,我认为,中国人是打服了美国人的,美国人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后来认为能赢得战争。

就象是俩人打架,最后,打不赢就在别的问题上找面子,后来找了一圈都没找到面子,只能认栽了。可我们中国却有这么多的人认为没有打赢,真是可笑。

在战斗间隙时,一排长和战士毛四海聊天,说,如果哪位作家来这个阵地把素材搜集搜集写成小说,一定世界闻名。正说着,战斗又打响了。后来的战斗场面也很真实,敌人一次次地进攻,动用了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等,最后,战斗到了肉搏阶段,美国大兵用火焰喷射器烧人,哈哈大笑的样子简直就是美国兵的特写。

战斗中,还能看到敌人的督战队用机枪射杀后退的美国兵的场面,美国兵大部分是用督战的方式来参战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来朝鲜作战,不象中国军人明白是为了保家卫国。美国的机枪发出和中国机枪不同的声音,这点也很细腻。

在敌人炮火准备的时候,志愿军战士是从这个弹坑跳入那个弹坑的方法来躲避炮弹的,这也是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刚被炸完的弹坑,马上有第2颗炮弹炸到的几率很低,所以,志愿军总是跳入刚炸过的弹坑。中国人的智慧是突出的,中国人总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抗战时期的地雷战地道战,到抗美援朝中的坑道作战,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焦土作战,中国人都在战争中总结了不少作战方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中国人最大的优点。

后来,张忠发简短做了战斗动员,命令把重机枪抬出来,他就象师长描述的那样,亲自操起重机枪射击。这时,一看连长上去了,通信员跑到步话员那说:“我们连长自己上去了” 。营长命令:“把他拉下来,全部撤入坑道。”

这时通信员说:“完了,这下我们八连要丢人了”。你看,依然是荣誉,这样的战士哪里去找,他们不是说:“好啊,不用打了,可以躲到坑道里去了”,而是说要丢人了。这样的军队能不赢得战争么?

张忠发听到通信员传达的命令后,严厉地对通信员说:“传错了命令我杀你的头”。通信员委屈地说:“没错连长没错”。张忠发冲部队喊道:“边打边撤,全部撤入坑道。”

其实,我倒现在都没理解的事是,坑道和主阵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后却无法攻占坑道?我虽然没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二战中,日本人在硫磺岛,狠不得把折钵山给挖空了,最后也被美国人全部消灭在岛上。

同样是美国人,却无法攻占中国军队坚守的上甘岭阵地,除了精神外,就是智慧,美国人比起由中国的精英领导下的新式军队,还是差了一个层次,中国人能因地制宜地打仗,他们会创造各种条件来进行斗争。坑道是结合了当时阵地战的需要进行的一种洞穴式的打法,后来我印象中在某些纪实文学中,有描述彭德怀最后结合坑道作战的战例研究了新的作战计划,要消灭更多的敌人。但,后来在板门店却签署了和平协议,彭德怀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情况,美国人其实是越打越懊恼,他们评价韩战就是“漫长的战斗”,而中国人是越战越勇,在谈判的时候也在奋勇杀敌,对于此,如今的中国人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美国人的理念是文明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把人看得重,所以,他们会打败。而中国人这边在谈判,那边还一拨拨地往上冲,这简直是不可理解,所以他们会胜利。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很可笑的,在战争中谁都是珍惜生命的,但为了战略目标,为了更高层次的和平,牺牲是无法避免的,并不会因为谁不珍惜生命就会成功。二战中的日本军人是由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军人,他们视死为光荣,是为天皇尽忠,但最后却失败于珍惜生命的美国人,有可能还有些人会说,美国是经济大国,一个弹丸小国的实力当然比不上,可当时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百废待兴,更是国力贫弱,但却能赢得战争,这是光能从不怕死来解释的么?

后来,张忠发带着部队进入了坑道,走在坑道里,到处都是或坐或卧的战士,能感觉到,气氛是很消极的,后来,七连孟指导员到处找张连长,明显地,一看到孟指导员,张忠发眉头一皱,其实,打仗战死都比面对人指责痛快。他上前扶住孟指导员,说我在这呢。孟指导员明显是想给张连长面子,说道:“这有人么?我们找个地方说”。可走到半道就控制不住了:“我交给你的阵地呢?”张忠发无言以对。“你不敢回答我”这时有伤员来拉孟指导员,“可耻啊!”又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喊道:“这阵地上有我们多少同志的鲜血啊!”

这时候战士们也都围了过来,喊道:“连长,让我们出去把阵地躲回来吧,就是拼死也比在这好受。。”张忠发说道:“喊什么,既然上级让我们撤下来,自然有撤下来的道理,这有什么好嚷的?”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不理解,但做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完全听从党指挥的信念还是第一的,没有因为任何的不情愿而违抗命令。

后来,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后,第二天向五圣山进攻,张忠发命令部队在坑道口用机枪杀伤敌人,其他阵地的友邻部队也从背后和侧翼给敌人重创,严重地打乱了敌人向五圣山的进攻,正是由此,师长觉得有必要让坑道的我军吸引迟滞美军,从而给后方囤积弹药争取时间,为大返攻做准备。这一情节中有个细节,战士们排着队在坑道口用机枪射击敌人,一个人倒下了再补上一个人,最后一个战士是毛四海,毛四海在本片中是个配角中的主要角色,对他的描述比其他战士多一些,他属于战斗力强的,枪打得准,他接手射击以后,就把美国的机枪手打跑了,这一细节也很有意思。

后来的最大问题是水的问题,为了支援坑道的同志,后勤补给动用了很多的人,不少人都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我相信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其实,抗美援朝打的就是补给战,美国人把中国的进攻叫做“礼拜攻势”。中国的进攻只能坚持一个礼拜,然后攻势就会停下来等待补给。而美国人后期正是用了磁性战术,才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要归功于李奇微还算有些本事,是个会思考的指挥官。

当时,师长的炊事员都被派上去参加了支援队,其他同志都牺牲在路上了,只有他爬行着进入了坑道,一个苹果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听故事里讲过,就是抗美援朝的故事,这里,被编入了本片中,要不说任何一个情节和镜头,都有出处,这是本片有想法的原因。

炊事员老王给连长带来的一个苹果被伤员推回了连长这,连长命令,切成片,一人一片。最后,看着就剩下老王一个人才进入敌人的封锁,死去了那么多的人,张忠发让老王带话给师长:“以后再也不要送东西来了”。没想到师长斩钉截铁地说:“要送要送,要多送萝卜”。

后来,坑道部队在与外界隔缘的情况下,水一天比一天少,张忠发不止一次地派人去山下抢水,结果都死在了路上。我的一个同学说《上甘岭》电影里这一情节最假,抢水的战士,有探照灯照着却还在只顾灌水,那不死才怪。可我觉得,人有时候是木的,人有时候都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送了命,这种情况常有,这也是战场的真实写照,同时,战士一看见水,先只顾喝水的情形,演得还是很到位的。

有天晚上,张忠发带领战士毛四海,你看,又是毛四海,出去端了一个碉堡的敌人。后来,这事被师长知道以后,大力表扬,指示他们说:“你们不要认为战果小,你们想,要是所有的坑道部队都象你们一样开展小部队活动,那我们每天会消灭他们多少呢?”。其实,这个事情也是根据当年的真实情况改编的,当年的真实情况是冷枪冷炮行动,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如美国人的,经常你开一枪遭来对面美国人一顿火炮的烂打,所以,可见当时的战斗是很艰苦的。

可后来,这个事情被志愿军英雄张桃芳打破了,他用冷枪,也就是志愿军配发的水连珠步枪,射杀了几百个美国兵,后来,美国兵都知道志愿军的狙击手厉害,很少敢露头,后来,这个事迹在全志愿军推广,象张桃芳学习,开展冷枪消灭敌人的打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冷枪冷炮的行动,确实杀伤了不少敌人,最大的功绩在于,给敌人心理上很大的影响。

在坑道中,志愿军战士逮到了一只松鼠,这只松鼠也是一种细节的描写,它为志愿军的坑道生活带来了点乐趣,最后有个情节,大家排队去喝从岩壁上一滴滴滴下来的水,因为有限,毛四海把自己那口水给了这只松鼠,可见,志愿军是文明的军队,他们不象当年守孤岛的日本军队,是文明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

后来,终于等来了大返攻,但有一点我一直不太理解,以前的战争片中打仗,模式是,到了总攻的时间,人就象潮水般象上冲,不管有没有暗堡,就象是董存瑞里描写的一样,总攻开始了,董存瑞还在桥下凿墙,发现潮水般的战士们冲上来,被头顶上暗堡里的敌人成片地射杀,悲愤中,他义无返顾地举起炸药包,拉响了导火索。。。

本片中也是如此,总攻时,随着到达一号地区,到达二号地区的汇报,志愿军一直冲到了快到主峰顶,突然,一个暗火力点里的敌人开始射击,众人又被压制在下面。接连派了三个爆破组都没有成功。

这时给张忠发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他的警卫员,杨德财,看他这样,说道:“连长,让我去吧”张忠发没想到:“你?”“我可以迂回上去”看张忠发还没说话,他又说到:“山顶上地形我熟,连长”。张忠发想了想说道:“你去吧”小杨放下了随身带的水壶,敬了个礼,转身就走,这时张忠发又给他叫了回来,小杨问:“还有什么指示连长”张忠发看了看小杨说道:“让毛四海掩护你”。

这一情节,今天看来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小杨是跟了张忠发很多年的警卫员,他们有深厚的情意,张忠发知道他一去很难回得来,所以,派最好的机枪射手掩护他,另外,小杨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想,能看出来,这就是普通战士的心理,他们都是第一直觉在完成任务,从来没想过生死问题,毕竟,战场上容不得儿女情长,容不得半点的犹豫。。。

小杨冲上去了,毛四海卧在一个低凹处开始掩护,第一梭子出去,毛四海就被打中了,小杨虽然年龄小,但一看就是个老兵,他很富有经验,第一梭子敌人的子弹打来,他就装死倒下去了,等毛四海吸引了敌人的子弹后,他一跃而起,又冲了上去,但,这一次又被打中了,两个人都付了伤,但毛四海强撑起来,又打了一梭子,但,很快又昏倒了,强撑着又起来了,一直到小杨冲到了碉堡口,把爆破筒插进了机枪射口,没走几步,爆破筒被里面的敌人扔了出来,小杨抓起来又插了进去,这时,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机枪射口。

这点不用我说,大家一定能看出来,原型就是黄继光,黄继光确实是上甘岭阵地涌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一。虽然不太一样,但,改编的就是黄继光的故事无疑。

最后,毛四海在看到小杨成功地炸毁了地堡后,闭上了眼睛,这一点,又是志愿军的精神,最后一口气也要在完成任务后咽下去。

战后,师长在阵地上接见了主峰坑道的八连同志,当时,一个连就剩下了几个人,师长握手的时候,看了看张忠发身上斜挎的两个水壶,这时候,师长应该明白,小杨已经不在了,这时候,师长连长脸上,都没看出半点的悲哀,这也是战争的真实写照,在朝鲜战场上,毕竟死人太正常了。这也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

就象是七连给八连交接时一样,张忠发给新接任主峰阵地的连队介绍了主峰阵地,“一寸不少地交给你了。”

师长说:“赶快下去休息吧”,影片最后,八连的几个人走下阵地,在山下的一棵松树上,把那只他们逮到的松鼠放在了树干上,小松鼠一路爬上了树,很快就消失在树丛里。志愿军是军人,但他们是热爱和平的,对小动物的生命都很珍惜,你想他们是为什么而战呢?

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 篇2

在这篇文章里,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却留不住作者的心, “滋润美艳”经不住磨练, 更不能长久, 在他的眼中, 朔方的雪才是他眼中的英雄, “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没有犹豫, 决不退缩, 以最脆弱而渺小的身躯, 改变宇宙, 也许只有传说中的刑天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鲁迅先生以其特有的冷峻而严肃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激情, 在冰冷与火热的矛盾交织中, 为朔方的雪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像一只重生的凤凰, 在火焰中欢鸣!

但是, 由于作品形成的时间距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 当代中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时代特征, 这样就不好把握作者的爱恨情仇。我们可以用两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帮助同学们理解认识两种雪的不同特点———王昭君和杨玉环。比如, 南方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这一特征, 在《长恨歌》中就有这样描写杨玉环的句子“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第二段中孩子们对她的喜爱与呵护又使人想起“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第三段中“连续的晴又使她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又恰恰映照了“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南方的雪”似乎写的就是玉环的一生。

北国的雪应当是王昭君。她以一个弱女子身份, 担当起和亲重任, 孤身一人, 远赴塞外, 不正像“北国的雪”吗?“如粉, 如沙, 决不粘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有谁愿意像玉环一样落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被人当作红颜祸水来唾骂, 或认为红颜薄命而同情呢?又有谁不愿象昭君一样, 名留青史受人敬仰, 即使死了, 也以青冢———昭君墓在自己的故乡为骄傲。

“南国的雪”美则美矣, 甚至美得令人向往, 但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她缺乏生命力。“北国的雪”其实写的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坚强勇敢执著富有斗争精神的英雄, 是一首英雄的赞歌。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集中塑造了北方雪的形象, “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等词足以突出雪的生命力但还不足以说明雪的英雄气概, 那些似乎不起眼的词才是英雄的筋骨。比如说“就是这样”这四个字似乎有些多余, 能不能去掉?不能, 因为这四个看似多余的字恰恰就是英雄献身精神的体现, 没有选择, 没有退缩, 没有鲜花, 也没有阻挠, 就是这样, 无论是轻于鸿毛, 还是重于泰山, 都义无反顾。这就是《呐喊》中“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荆轲刺秦的悲壮和勇敢。再如“别的”, 指的是哪些?是“地上”“枯草上”的, 他们难道就不怕象“屋上的”一样“消化”了吗?屋上的是革命烈士, “地上”“枯草上”是革命斗士, 为革命就要抱着以身报国的决心, 哪怕眼睁睁看着战友, 亲人倒在身边也绝无犹豫和退缩, 勇往直前, 这就是夸父式的大无畏精神。只有这两个字, 当你还没有来得及辨得出他们是谁, 他们就已经卷进了漫天的风雪……

英雄的赞歌 篇3

文文:我最难忘“爱国宣言”这一“镜头”——“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有道是“言为心声”,郑成功的这番话,充分表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雄心,“一定要收复”这几个字可以说掷地有声。联系下文,我了解到,郑成功最终赶跑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践行了他的“爱国宣言”。

欢欢:“英勇杀敌”可是一个重点“镜头”哟。你们看——“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跑了上去。”读到这儿,我的耳边似乎回响着“隆隆”的炮声,眼前浮现出郑军官兵奋不顾身、顽强作战、英勇杀敌的情景。

朱老师:是的,课文第5自然段细致描写了敌我双方的表现,用敌人烘托郑军官兵,充分表现了郑军官兵的勇猛善战。不要忘了,这都是郑成功亲手训练的功劳啊!

萧雨:我最感动的是“民族团结”的“镜头”。台湾同胞送来了粮食、海鲜等;高山族的酋长送来鹿皮和兽肉;郑成功赠给他们丝绸和烟草,派人教高山族兄弟学习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还办起了学校,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郑成功不仅收复了台湾,还用心建设台湾,他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了与台湾同胞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朱老师:说得好。让我们为郑成功唱响“英雄的赞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脑瓜转一转

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 篇4

比如,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同谱写了保和平、卫祖国的壮丽凯歌。各条战线和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去担任战地运输和勤务工作,大批医务工作者为中朝军队服务,慰问志愿军运动、捐献武器运动、优待志愿军烈军属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正是有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才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比如,在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的宣传热潮,广大群众以游行、集会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美国侵略行径的义愤和对志愿军的支持,党和国家的意志迅速地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截止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捐款总额达5.565亿元,按当时价格,可购买3710架战斗机。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多,但对于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来说,是中国人民举全国之力创造的一个奇迹,充分显示出动员起来的中国人民的雄厚力量。

谱写英雄的赞歌作文550字 篇5

作为担当国家荣耀的斯科特一行人,由于无法完成成为第一个登上极点的队伍,在回程中一个个的走向死神,这就是《伟大的悲剧》的内容,其实在生活中也确确实实存在这这种英雄!

篮球比赛场上,总有这一群不会累不会认输的运动员,他们跌倒后总会第一时间再次站起继续冲刺全场,即使最后还是输了,他们都会上前诚恳地与对手握手致敬,结果对于他们已不重要,他们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忽而联想起自己的过去,记得一次长跑比赛中,我曾一路领先,认为胜利在望,然而,胜利女神并没有向我招手,就在我回头望是,一块小石子绊倒了我,我的重心一下失去平衡,脑子一片空白,紧接着是剧烈的疼痛,我,被绊倒了。

一瞬间我想了好多,是继续还是就此放弃,别人都超过我了,再度领先是不可能的,但我都

到这了,真的要放弃吗,不,不能这么放弃,我咬咬牙,决定再次往下跑,尽管我还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却如斯科特受国王尊敬般受到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值得了。我以享受过程,何必在乎结果呢!

记得老师再将之一课时说过,只要在失败时仍然努力,那么到最后,你所得到的掌声并不会比胜利者的少,这是老师随心所说的一句话,却句句有力,引人深思,挥之不去。

英雄赞歌阅读答案 篇6

1962年10月27日,苏联B-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一连串的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3艘在古巴海域游弋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着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深水炸弹在B-59号潜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痛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慌乱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鱼雷还击。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两个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或举手,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全面核战争。

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军官,关键时刻头脑十分清醒,正确地行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利,他对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40年后的今天,出席“古巴导弹危机”纪念大会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表示,当时美苏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已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核战随时都可能因一点小小的军事冲突而一触即发……阿尔希波夫可能不知道,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

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对战争说“不”的英雄,默默无闻了40年!

也许你会认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敌人公然挑衅,“战争已经开始”,阿尔希波夫当时除了赞同发射核鱼雷外,应该已别无选择。但他选择了说“不”,其所作所为不但有损军人形象,更无异于向敌人弃械投降,这样的人又怎能算是英雄呢?罗曼·罗兰曾这样定义英雄: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阿尔希波夫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作为一名苏联潜艇军官,身份卑微、权利有限,在一般情况下,他绝无可能,也无任何能力和机会去阻止一场核战争的爆发,属于他的仅仅是——在十分紧急的关头,他有三分之一的权利否决或同意自己所在的潜艇向对手发射鱼雷,按照当时的授权,他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实际上,他真正做到的也就这么多,却成功地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核大战。我承认他不是身份显赫的.人物,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其实,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英雄!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个英雄可能就是你!

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游弋___ 殆尽___ 潜艇___ 显赫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触即发:

②挑衅:

3.作者为什么认为阿尔希波夫是英雄?

4.为什么说阿尔希波夫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所力所能及、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

5.你会怎样评价阿尔希波夫?

6.请收集一些关于“英雄”的说法,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7.读完全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请以《评说英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答案

1、略

2.略。

3.因为作者认为: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就是英雄,而阿尔希波夫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4.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

5.言之有理即可。

6.略。

谢樵 “90后”的英雄赞歌 篇7

“对谢樵同志的牺牲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得知谢樵壮烈牺牲噩耗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公安部授予他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号召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向他学习。

他就是云南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中士——谢樵。

生命之歌

“我年轻,我先来!”这是90后小伙子谢樵在鲁甸地震灾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突发6.5级地震,云南边防总队医院紧急组织41人的应急医疗救援分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一开始,救援队伍里并没有谢樵。”中队指导员杨钦钦说。谢樵主动找到她:“我年轻,又刚去过盈江震区,我想去。”在出发前夕,领导终于批准,谢樵成为第41名救援队员。由于时间紧急,杨钦钦催促谢樵:“部队马上要出发了,你快点打包啊!”谁料想,这竟成为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

4日13时,医疗救援分队第一时间挺进光明村,中士谢樵抢救并协助当地群众从垮塌的路基上搬运伤病员,先后往返出入山体滑坡道路近40次。途中,有几名群众被滑落的山石击中,谢樵和队友们一起搬开大石,帮助转移遇难群众,并沿途疏散身处困境的群众30余人。

4日中午,救援队接到光明村村民刘远玉的求救,称其所在的村子被泥石流掩埋,60余人下落不明,其妻张仲巧也未逃出,请求救援队帮助寻找妻子的下落。

暗流涌动,巨大的堰塞湖,挡住了队员进村唯一的路。

人命关天!谢樵主动请缨。他说:“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先来!”谢樵脱掉外衣,向对岸游去。眼看就要游到对岸时,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块石头从山上滚落水中,激起巨大的浪花,战友们的惊呼声还未出口,谢樵瞬间被一块石头击中。

目击谢樵遇险的总队医院政治处干事万艳梅泣不成声:“当时,我们看到他的两只胳膊在水面奋力挣扎,但最终被汹涌的急流卷入水中。那一刻,我们的心都碎了。”

在网络上,各种“寻找谢樵”的话题仍在不断扩散,在灾区的山谷里,在茫茫的湖水中,在无边的网络世界里,在各界群众的心中,人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焦急地等待:“谢樵,你在哪里,我们都在找你,我们等你回来!”

几天来,每到吃饭时队友都将谢樵的碗筷放到餐桌上;几天来,队友们和其他救援力量持续展开搜救,苦苦找寻谢樵的踪迹;几天来,当地群众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纷纷赶来加入搜救……

8月8日9时30分,救援官兵在甘家寨堰塞湖内发现谢樵的遗体,官兵赶来了、向谢樵求助的刘远玉、刘家华父子也赶来了。

他们流着泪跪在遗体前,按当地的习俗向英雄遗体上香、烧纸、祭献点心。他们切开大老远抱来的西瓜,整齐地放在担架前:“小伙子,我们会一辈子记得你的恩德,一辈子感谢你!吃吧,吃饱了你才有力气回家。”

“敬礼!接我们的英雄谢樵回家!”陈本善将军哽咽着命令道,8日中午,载有英雄遗体的救援车,缓缓驶入龙头山镇。

英魂安息,逝者长存。

青春之歌

是什么让他成为家人骄傲,是什么让他在群众危难时挺身而出?走近谢樵的战友、亲属,翻开烈士的遗物,行走在他工作、生活的地方,一个“最美士官”的形象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这孩子打小就崇拜军人和英雄,有时着迷了,连饭都顾不上吃,上小学时孩子老缠着我给他买军事类书籍!”远在福建省宁德市的姐姐谢良琴得知弟弟牺牲后悲痛欲绝。

谢樵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一个农村家庭,1米7的个头,有着棱角分明的轮廓,深邃的双眼,高高的鼻梁,给人一种清秀、英俊的感觉,农村的成长生活磨练了他正义善良的品质和坚韧要强的个性,使得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懂事。

2008年12月,谢樵怀着对绿色警营的憧憬,从宁德市应征入伍来到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

“他是班里的好苗子,军事训练特别能吃苦,一次战术训练,他磨破了膝盖和手掌,鲜血直流,仍然咬牙坚持,三个多月的新训,他的军事动作成为新战士学习的样版。”小谢的新兵连指导员杨义军含泪回忆。

通过3个月的严格训练,谢樵以优异成绩分配到怒江边防支队鹿马登边检查站工作,由于平时工作表现突出,2010年9月被选送到昆明边防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两次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的集体担任卫生员。

总队医院勤务中队队长李学同对谢樵印象最深,“他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并且喜欢帮助战友,平时办事认真,不太爱说话,工作起来却‘拼命三郎’的劲头,很多事他都冲在最前面。”

在奔赴灾区前,谢樵已经常跟着院长陈本善采草药。“陈本善是中医药界知名专家,被称为‘神医将军’,一般小伙子入不了他的法眼,很优秀的人才会带在身边。”谢樵的一位战友说。

入伍6年来,谢樵先后在边防检查站、总队医院等多个单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践行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誓言,无论是领导还是战友,都这么评价他。

忠诚之歌

忠诚来自于对梦想的追逐,来自于平凡岗上的点滴凝聚。

中草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是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特色,院长陈本善“双手把脉”绝技成为了谢樵奋斗的目标。

“小谢是个好苗子,工作踏实,热爱中医,工作中爱钻、爱问。”连日来,正在鲁甸救灾一线的陈本善每每回忆时无比悲痛。

要学好中医,先从熟悉中草药的开始,根据个人爱好和特点,小谢被安排到了医院中医科从事配药和采药工作。

“竹叶、益母草、桃枝……院长,请问这个药是叫什么?主治什么病?”一有时间,谢樵就会主动地拉开药柜,一边熟记柜号,一边熟悉各种药材和特性,遇到不认识的药时,药房里的工作人员和院长就成了他请教的对象。

“谢樵出去采药时,常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别人扛不动中药,他主动帮忙。有老同志的衣服和鞋子被荆棘划破,他主动把自己的外套和鞋子脱给他们。但他自己手脚被划出了血痕,还是坚持挖药。”对此,四级警士长鲁加强印象深刻。

通过两年多的悉心钻研,谢樵凭着热爱、勤奋、好学和陈本善院长的“点拨”,靠着一点点的积累,俨然成为了半个“识草专家”。虽然只是一名卫生员,可他对中草药的了解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中医少,经常跟随战友上山采药,成为药房里“骨干”。

为惠及广大患者,谢樵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山采摘中药,经过清洗晾晒切碎后,全部免费提供给患者使用。谢樵告诉新来的女兵郑林秀:“自己采药是为了降低病人看病的费用,所以再累都觉得值。”

“两年前,谢樵从军校毕业来医院实习,积极性高,话虽不多,但每天都忙着做事。他记性好,时间不长,就把大多数药名记住了,因为成绩突出,实习结束就留到医院工作。”中队指导员杨钦钦含泪说。

“在不断追求梦想的同时,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共产党员只有精通自己的业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在入党志愿书中,谢樵这样写道。

爱民之歌

我们穿着这身军装,在工作中就是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诚心和热心!”谢樵同战友们谈心时时常这么说。

谢樵始终把“五心工作法”贯穿到工作中每个环节,对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职务高低,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像亲人般热情相待。

今年3月5日,在医院中医科药房前,陈奶奶独自拿着药单坐在地上大口喘气,见此情景,谢樵第一个冲了上来,扶着陈奶奶朝急症室赶去。经过紧急救治,老人家气喘病得到了缓解。看老奶奶独自来看病,谢樵在仔细询问了病情后,又主动替她去挂号,并一直搀扶着老人家看完病。陈奶奶拉着小谢的手激动地说:“家里做儿女的也做不到这一点呀。”

5月6日21时许,谢樵同战友加班结束后经过停车场时发现一名产妇被出租车送到医院,不仅没有家属陪同,并且产妇已经出现临盆现象,疼痛难忍。他主动上前,同战友一起将产妇送到妇产科,直到产妇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才放心离开。

“大妈,你的肠道病用黄芩、吴茱萸、金沸草、当归等,最管用了。”2014年盈江“5.24、5.30”地震发生后,谢樵主动请缨参战,随队先后深入盈江县卡场、苏典、支那等乡镇开展义诊送健康活动,先后为灾区群众和救援官兵开展中医诊疗、针炙推拿、熬煮大锅药、日常药品发放、卫生防疫等,受到驻地群众和官兵的喜爱。

入伍以来,谢樵先后参加了缉枪缉毒、抗旱救灾、基层巡诊、地震医疗救援队、爱心门诊等重大突发任务的医疗救援工作,共接诊灾区群众和救灾官兵1500余人次,常规检查300余人次,熬制预防疾病大锅药32锅500余公斤,为灾区消毒5000余平方米,免费发放价值12000余元的中药和西药,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药品。

英雄不朽

力量与悲痛同在。英雄谢樵的壮举,砥砺出一股子“气和劲”,汇入浩瀚的民族精神。

“从湄公河畔到红河谷底,从高黎贡山到老山脚下,从怒江大峡谷到瑞丽江畔,八千里边防一线万余名边防官兵深切悼念地震遇难同胞,缅怀战友谢樵。”10日10时,云南边防总队救援队在龙头山救灾现场哀悼鲁甸“8.03”6.5级地震遇难同胞。与此同时,八千里边关寄哀思,笛声呜咽,警报哀鸣。

救灾一线,他们都是谢樵,千百个谢樵在行动。3分钟默哀后,救援队员拭去泪水,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和谢樵一样,张凡也是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一名卫生员。“谢樵走了,我们还要继续完成谢樵没做完的事。”谢樵离开后,他主动承担起了谢樵的工作。

“上山采药、临时医疗点抓中药、为受灾群众发放大锅药……不懂识别草药,他主动问身边的战友,利用晚上睡前时间,通过手机网络学习草药知识;记不住每一味中药放置的袋子,他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悄悄在帐篷细细看、用心记;顶着烈日走在巡诊路上累了,用衣袖抹去脸上的汗水,继续背着重重的医药箱前行……”。张凡说,做着这些事时,感觉谢樵又回来了。

“我们不能一直沉溺于悲伤,要用英雄的精神来鼓舞官兵,更好地服务灾区群众。”将军医生陈本善的话沉痛而坚定。陈本善是谢樵的恩师,搜寻谢樵时,他坚守在搜救现场,含泪搜救72小时不眠不休。

“我不认识谢樵班长,但他深深感动了我,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满身灰尘的何鹤说。在救灾时,何鹤右手被蚊虫叮咬,短短几分钟,肿得像个馒头,五个手指不能动弹。年轻的他并未停下手中的活计,硬是忍痛将挖出财产交到群众手中。

“战友离开了,英雄回家了,谢樵的精神引领总队救援队继续战斗。”陈本善说。截止8月9日,云南边防抗震救灾救援队共走访群众89户225人,排除险情13处,拆险危房25间,挖掘土石6吨,为群众抢救财物价值达10万余元,义诊群众1000余名,发放药品价值达10万余元。

“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放心吧,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在中老边境的最大口岸磨憨,检查员郭娜和战友在界碑前轻轻对英雄诉说。

(和平军人——公安边防部队纪实之八十三)

英雄赞歌——人物专访新闻评析 篇8

--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冯春梅 朱玉 张东波

200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与丁晓兵亲切握手,并勉励他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荣誉,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出征--为了祖国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丁晓兵身上。

他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突然他发现,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后撤,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他又一次拔出了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

整整在山里跑了近4个小时,一看到迎面跑来的接应人员,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上!

呼吸没有,脉搏没有,血压没有,心跳没有„„有人开始为“烈士”丁晓兵换衣服。战友们把着担架,不许将“牺牲”的丁晓兵抬到烈士陵园:“他没有死,刚才还和我们一起跑回来„„”

野战医疗队恰好路过此地,一位老医生切开了丁晓兵小腿上的静脉,强行压进去了2600毫升血浆。

两天三夜后,丁晓兵睁开眼睛,看到了医院的白色天花板。然后,他发现了右大臂上包着一大团还在渗血的纱布„„

“我的手呢?”

“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

“带我去找我的手!”大夫护士怎么忍心说出口呢?一个为国立了大功的功臣,要终生面对没有右臂的生活!

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整100枚,是那一年为嘉奖边疆儿女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受奖名单已经确定,颁奖仪式即将举行。为褒奖丁晓兵的壮烈表现,上级为他颁发了第101枚金质奖章„„

壮士断腕,动地惊天--这是为年轻的侦察兵特意增设的一枚奖章!

进攻--直面困难

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他向组织要求,一要学习,二要继续留在部队工作!部队满足了丁晓兵的要求,他被送往军校学习。

在军校的第一次考试,丁晓兵没做完试卷。

丁晓兵向老师申请延长20分钟,一个惯于右手执笔的人,左手的写字速度怎么能与他人相比?

出乎意料,老师认为,学员丁晓兵能上学,就必须用左手按时答完答卷!

为了赶上别人写字的速度,倔强的他天天到图书馆抄书,一个月抄断了9根钢笔!之后,他独臂绘丹青,在书画界多次获奖;一手好书法,足以让绝大多数右手写字的人惭愧。两年后,优秀学员丁晓兵做出了更让人瞠目的选择:下基层带兵去!

一次紧急集合,让刚到连队的他很没面子。

打背包是当兵的基本功,可是负伤以后,一只手怎么能干别人两只手做的事?

他用一只手好不容易把背包捆了个大概,跨出房门,傻了!全连官兵百十口子在等他一个人!

丁晓兵在全连面前扔下一句硬话:“今天我让大家丢脸了,一个月后,我一定再把这个脸给大家争回来!”

嘴脚并用,丁晓兵开始练着单手打背包。背包带硬,用牙叼着拉的力度一大,就像刀子一样,拉破了嘴角,拽裂了牙齿。

背包带上沾满了血迹。10多天后,丁晓兵单手打背包速度在全连数得着。

投手榴弹,全连只有丁晓兵一人不及格。丁晓兵天天跑到操场上,用教练弹砸。时间到。丁晓兵一出手:58米!

系鞋带、越障碍、整内务、洗衣服,切菜、做饭、包饺子、蒸包子,一切都是单手操练;射击,包括立、跪、卧3种姿势,涵盖自动步枪、冲锋枪、手枪、轻机枪、火箭筒等多种武器;甚至,极高难度的单杠单臂引体向上、单臂大回环,丁晓兵都能高质量完成,8门军事训练课目,7门优秀,1门良好!

无法计量他到底吃过多少苦,这是一个把所有困难嚼碎了统统吞到肚子里、消化成为动力的人!是一个扔在地上丁当作响、站起来虎虎生风的男人!是一个永远呈进攻姿势的军人!

所有的高标准严要求,都是英雄下达给自己的死命令!丁晓兵说,一个军人,战时要忘死,平时要忘我!

突围--超越荣誉

荣誉得到不易,超越荣誉更难。

丁晓兵所在的师,可以毫无愧色地叫做英雄的“主产地”!这个人称“皮旅”的师,仅列在红色光荣榜上的一等功、特等功以上的英雄就有63

人之多。英雄只能成长在孕育英雄的土壤中,这土壤,必须识英雄、爱英雄、育英雄而不能宠英雄!

一天,还当着连指导员的丁晓兵没有带着部队出早操,被团长发现了。

“全连集合!”团长招手叫来也是功臣、正带队跑步的侦察排长,开始问话。

“你打过仗?”

“报告团长,我打过仗!”

“你,立过一等功?”

“是,我立过一等功。”

“噢!一等功„„”团长狡黠地问:“还用出操?”

站在连队前列的丁晓兵几乎羞死!

在这样的集体里,丁晓兵必须学会遗忘过去的辉煌。

战斗--中国军人

作一个带兵人,丁晓兵不能只让自己成为英雄。

一个有点捣蛋的兵打靶打得一塌糊涂。丁晓兵说了他一句,这个兵回头看看:“来,你给我们做个示范!”

丁晓兵看了这个兵一眼,向前跨出一步,左手撑地,一个利落的匍匐动作,一只手射击,“铛铛铛铛铛”,5发子弹47环!

团机关干部5公里越野跑,丁晓兵特地让自己的妻子跟在队伍后面。跑到一半,他一挥手:“超过他们!”

妻子逐个超过。丁晓兵大喊:“你们怎么还跑不过一个老太太!”

部队军事演习,徒步拉练返营。行至离营区还有5公里多路的时候,已经走了两天半的官兵极为疲惫,战士脚上全是水泡,丁晓兵脚上也有一个分币大小的鸡眼肿痛不堪。

卫生员劝丁晓兵上车,丁晓兵发威:“我不许上车,你不许上车,全营不许一个人上车!最艰难的时候是胜利的前夕,奔袭回营!”

所有的官兵,被激得眼睛都红了!已经没有力气的兵,顿时变成了一群奔出草丛的豹子!全团的军人大会上,丁晓兵下台走到黄麒面前,这是个以爱兵出名、肯给受伤战士揉脚的班长。

“什么样的人最可爱?把别人装在自己心里的人最可爱。你是我敬重的人,我要向你敬礼!”

立正!一个恭敬、标准、不打一丝折扣的军礼!

敬礼--向着人民

中国在变。丁晓兵在变。但他不允许自己变化的,是对于利益的不当谋求---他依然不爱钱,不收礼。如果有人胆敢在干部提拔之际尝试,丁晓兵的火就会一下子被激起来,面沉似铁:“平时不好好工作,靠这些来讨好领导„„”送来的钱和东西会从门口直接飞出去。

有的人不解丁晓兵的举动,把扔出来的钱再加上一沓,继续送,丁晓兵也继续扔!英雄曾经回答过别人这样的问题:“别人升官发财,你平衡吗?”“平衡,我是军人,军人就是流血牺牲的。”

丁晓兵习惯于去烈士陵园走走,站在先烈们的墓碑前,寻找共产党人为何奋斗、为谁牺牲的答案,聆听那些从未走远的伟大心灵的回响。

成千上万的人能慷慨赴死、前仆后继,支撑他们的,惟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之火!2003年,安徽寿县瓦埠湖堤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

丁晓兵急了眼!冲上去与战士们一起运土扛包领着官兵喊号子,唱军歌,所有的人嗓子都哑了!

5个多小时后,管涌堵住了。丁晓兵觉得自己的断臂痛不可忍:原来假肢与断臂的接合处,经水一泡,一小块乌黑的残留弹片从皮下露了出来!

如果说,20多年前的丁晓兵成为英雄还有偶然因素,那么,今天的丁晓兵,是把自己的英雄业绩归零后,再一步步地在和平环境中,把自己又一次塑造成为英雄!

1987年,南京航空学院大学生王明给丁晓兵来信:我认为你成为英雄,只是过了第一关;假如10年、20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英雄的称呼你才当之无愧!

当年的大学生,你在哪里?你是否听到了这首一直奏响的英雄赞歌?

我的评析:

首先,对于《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这一人物通讯,从标题上来讲,堪称别致新颖,主标题“英雄赞歌”四字铿锵有力,定下全文基调与内涵;副标题用破折号引出,形式简洁,点明了人物和事件,主副标题,相得益彰。六个小标题皆呼应标题,用破折号将两个关键词衔接,再按顺序的方式将丁晓兵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性格分为此六个标题一一展开,详细叙述。

其次,通篇布局新颖,将主人公丁晓兵的形象刻画烘托得很形象。在结构上,其一,该通讯的首段便用胡锦涛主席与主人公的两次握手来突出主人公丁晓兵所做过之事的伟大,所立过之功的伟大;其二,六个小标题一一展述,将全文布置得有条有理;其三,结尾段以两个问句结束全文,却又呼应开头,引读者再回当年,引起读者深思,又呼应了标题“英雄赞歌”。

再次,全文运用多种手法,更加加深了主人公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从写作方面来讲,通篇采用小段落格式,将全文散化,如此一来,使得通篇既不显冗杂,又吸引读者眼球。全文上下并未用任何华丽辞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使文章内容显得朴实有力,尽量朴实而有力的语言,在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的同时,又反映出了作者的工笔之妙。

再之,便是对文中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内容的单独看法。

出征——为了祖国

此大段中,字句简洁有力,不余赘,将主人公如何断臂的过程描绘得如让读者身临其境一般,刻骨铭心。

“呼吸没有,脉搏没有„„”一串排比式的四个“没有”使读者读来惊心动魄,不自觉的开始臆断下文的内容,然而后面的两个引号词却一改严肃气氛,换作轻松口吻,“烈士”、“牺牲”加上引号后,将下文事情的发展预先告诉了读者,这才使读者松了一口气,可谓是起到了引人入境之地步。

“我的手呢?”是主人公丁晓兵在医院醒来时的第一句话,简短四字将主人公初醒时迷糊而清醒的状态刻画出来;“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则是主人公意识到自己已失去了右手后的惶恐,他不敢面对,也不想面对;“带我去找我的手!”将主人公得知现实后的痛苦万分描绘出来,将他对自己手臂的不舍描绘出来。三句丁晓兵无回答的话,一如既往的简洁,却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进攻——直面困难

作者在此大段借助主人公断臂这一事实,把握好了视角,选取了三段让人揪心又振奋的事迹,刻画出了丁晓兵这一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忠直、坚强、执着。在叙写三段事件时,作者叙述的手法极其简明扼要,一来不落于俗套,二来精简通篇。更重要的是,三段事件前后之间对比鲜明,皆有欲扬先抑之味。在此大段中,将丁晓兵从“没做完问卷”到“一手好书法”、从“全连营百十口子在等他”到“在全连数得着”、从“只有丁晓兵一人不及格”到“丁晓兵一出手:58米”三个典型对比皆按抑先扬后的方式展开,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执着与坚强。

在三个典型事件完成之后,作者把握好分寸,将其余事件一笔带过。本大段最后,作者用了三句愤慨的排比句将丁晓兵这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用另一种方式展开,三个“是一个„„”刻画出了主人公丁晓兵的三个不同的性格特征——坚忍、勇猛、自律。

突围——超越荣誉

这一大段内容较少,作者在标题上用了“超越荣誉”四字,与本段第一句话

相结合,更加提升了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战斗——中国军人

次大段内容颇为精简,但就我个人而言,次大段最后的“军人大会”一事好像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段标题,未看出作者为何作此安排。

敬礼——向着人民

这是最后一个小标题,也是文章的结尾之关键。该大段有一字用得惟妙惟肖,即“从门口直接飞出去”的“飞”字,它将丁晓兵的忠国与正直从侧面体现出来,也体现了作者熟稔地炼词功夫。此段中的对话和说话简洁得无话可说又话中有话,耐人寻味。最后这一段除了选取了更加揪心的事件之外,也能够通过作者的描述,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主人公丁晓兵的人物性格。

《上甘岭》观后感 篇9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属于“联合国军”金化攻势的一部分。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此战阻止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北上的步伐,长了志愿军的士气,灭了其略者的威风,打破了【美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为朝鲜战场的全面停战奠定了基础。

电影《上甘岭》并没有全面的叙述整个战场的局面,而是在七连死守五圣山主峰伤忙惨重,八连奉命前去换防的背景下,通过对孟指导员,打仗时“酷爱喝水”的八连连长张忠发,通讯员杨德才,卫生员王兰等志愿军战士在死守主峰,撤回坑道,最后反击三个大的阶段以及夹杂其间的过程中的勾勒,塑造投射出朝鲜战争那一批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战士们坚忍不拔,不畏生死,为国捐躯的高尚精神!

电影以一位小战士,八连通讯员杨德才所写的日记为主线来展开后续的上甘岭之役。

日记开头这样写道:十月十四日,美国侵略者为了破坏和平,扩大战争,在板门店拒绝签署停战协议,于早上六点十五分向我军两个山头发起进攻。十月十八日,是三营七连驻守主峰的第五天,一个连三十几个人在惨烈的战斗下只剩下了一个排,就在敌人的第十五次冲锋下,连长也倒下了,他在死前依然叮嘱着指导员:“保持七连荣誉”。七连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八连的到来换来了宝贵的时间。

十月十九日,八连顺利到达主峰接手了换防任务,然而等来的却是敌人更加猛烈地炮火,不到一个上午,战士们就打退了敌人二十三次地进攻。就在八连战士们奋血浴战时,首长却给八连一个指示“撤进坑道”,正如通讯员杨德才所说的“这下子我们八连人可丢大了”,这样一个局面让全体战士们感到窝囊。战场也随之由主峰地面转到地下坑道。

随着坑道生活的开始,一个新的角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就是卫生员王兰。坚持留下,甚至为此而急的哭了起来的她在接下来的坑道生活中给全体战士们带来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欢乐。“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梢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在王兰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战士们打着牌,下着棋,逗着逮来的小松鼠。这一切都表现出身在战场上的人民志愿军的“可爱”。

然而这看似在战争中平静的生活不久又变得艰苦起来,十几天下来,水源的不足给战士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十月三十号,张忠发组织战士们出去寻找水,然而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倒了下去。同时后勤部队的战士们为了给在坑道里的战士们送去食物,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的穿梭于各个坑道,其中师长指挥部的炊事员老王更是给张忠发送来了两个意义非凡的苹果!

水源的不足也给伤员们带来了伤势上的加重,七连的孟指导员在双目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愿喝着仅留的那点保命水,最终当他要求王兰帮他脱去眼上的绷带后,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八连的全体战士们脱帽对他表示以崇高的敬意!

孟指导员走了,一个誓死保卫阵地,捍卫七连荣誉,捍卫国家荣誉的英雄永远的离开了大家。

坑道里的生活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将是反击夺回主峰阵地的任务,在坑道里的八连联合两个侧山头其他几个连,在后续部队猛烈地炮火支持下,势如破竹,然而就在即将到达峰顶时,敌人隐藏的一个火力点却阻止了志愿军行进的步伐。在先后两个爆破小组前去爆破失败的情况下,八连的通讯员杨德才毅然决定独自前去爆破,在雷管反复被敌人扔出的情况下,杨德才,这个年轻的小伙,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用自己的身体顶着雷管不动,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看了电影《上甘岭》。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那么几个战士十几天不喝水,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呀!眼睛受伤的指导员为了使没有受伤的战士多喝一点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当时没有水,战士们都是在靠着信念活着,有水时,战士们都只喝很少的一点水,把水留给其他的战友喝,互相关心互相关爱。

当敌人把毒气包扔进防炮洞里时,护士员王兰,为了让战士们都戴上口罩,使自己中毒了。特别让我震撼的是,小杨与另一名战士冲上山顶,身负了重伤也还顽强地匍匐前进把爆破筒插进敌人的洞里,为了防止爆破筒被扔出,用身体挡住了洞口壮烈牺牲了。

这些牺牲的战士为了胜利,而决定牺牲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他们是那么的团结,为了集体为了胜利,甘愿牺牲小我。《上甘岭》这部电影流露出了一种罕见的.友谊、坚强的意志。这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

上甘岭观后感 篇11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为了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中国派军队到朝鲜支援作战。战士们忍饥挨饿,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完成了保卫上甘岭的任务。

其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在严重缺水的情景下,司务长冒着生命危险给连长送来了两个苹果。连长摸了摸这两个红彤彤的苹果,咽了咽口水,把这两个苹果递给了一位重伤员。重伤员用鼻子嗅了嗅这散发着清香的苹果,舍不得吃,又把苹果传给下一个伤员。他们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最终苹果又被传给了连长。连长被深深地感动了,只好决定把苹果切成几片,每人一片分着吃。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景啊!战士们先人后己的精神让我联想到了自我。在生活中,我总是先为自我着想,这与上甘岭的战士构成了多大的反差啊!我决心改掉这不好的习惯,做事先研究别人的`感受,多关心别人,多为别人着想。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 篇12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是小编为大家精心编辑的,欢迎阅读借鉴。更多内容尽在聘才网。

冷战时代的第一战,原苏联出钱,中国出人,美军带领的联合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火力充沛,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很真实,最后算是一个和局。美国人面对朝鲜战场的态度最多利益计算,作战的决心和战略目标就不一样,如果美国尽全力,现在就是统一的韩国;

中国人对于朝鲜战争,连带许多共产主义的向往,无数个志愿者,载着我们的血肉之躯,抵抗的并不是糖衣炮弹。这场战役,换来60年的和平,也值得怀疑,说到底中方是为了政治意义不惧巨大的伤亡,美方把夺取的地方拱手让人,是不愿意承担惨重的代价,因为恐惧红色政权的扩张,最后胜利的果实成全了北朝鲜的金家王朝。

电影往往输出也一场价值观,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形式。背后的历史到现在过了半个世纪,现在也难以正面和全面对这场战争进行给以解释。现在的战争电影,《百团大战》、《太行上山》对比《上甘岭》、《英雄儿女》来看略显浮夸。

冷战下的战争,对朝鲜,还在对越南,还有阿富汗算是,其实越南战争改变了美国人对于战争的看法,杜鲁门自己都说这是一场错误的时间打的错误的战争。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其实这是好事,由此在老布什时代,以后经济战争代替了武器战争。

冷战年代改变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看法,红色理想感染无数的切格瓦拉,在共产主义理想之下,中国也曾出钱,支持他们夺取政权,但红色高棉负面效应,以及当地实力的确实稳固,导致现在东南亚各国对大陆的态度,像极了过去大陆对美国的态度。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人的教育经历,成长的年代,注定这些特定时代的黑白电影,感染这些曾经年华。《我的祖国》是首好歌,比较让人反讽的是上一辈人的信仰精神所有的坚持的,都跟着特定历史一起离开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抗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旁观看。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心好像被无数的钢针刺着一样疼。我想起自己平时对同学的态度不好,心里难受极了,感到自己脸红,羞愧。

过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个“吵架、打架王。”我不是找这个吵嘴,就是找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跑步的时候不小心踩了我一脚,他一边跑一边说:“对不起!”我却故意刁难他,把他一推,大声说:“对不起值几个钱,你把我的鞋子弄脏了,你赔!”那位同学一边道歉,一边说:“我不是有意弄脏你的鞋,我帮你洗。行吗?”可我还是要他赔,并举起拳头要打他。旁边的同学听到我的叫骂声,围了上来。了解情况后,个个都不满意,眼睛怒视着我,好象说:“如果你再欺负这个同学,我们就去告诉老师。我一看这吓人的架势,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岭》的英雄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情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电视演完了,爸爸和妈妈津津有味地谈论《上甘岭》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可是我这个平时爱闹的人,却在一旁默默地思考着……

我的祖国真是强大,我读了《上甘岭》这本书,心里很自豪。

这个故事讲了上甘岭这得阵地,美国有大约两个军的兵力,来攻打这个山峰,在山峰上却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这场战争是一个奇迹,美军组织部队进行了二十四次冲锋,都被我国解放军打退下来。但解放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伤亡很大,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了。总部担心他们会全体阵亡,于是让他们退进坑道,他们进去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他们的洞口建立了好多碉堡,只要他们一出去,就会被打死,很快,他们没有水和食物,死了许多人。但他们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使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这又是一个奇迹,他们挺过来,终于大部队上来了,他们夺回了上甘岭。

战士们没有食物,没水喝,但他们都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脚下穿着草鞋,穿上它走100米,就能使脚起血泡,但战士们穿着这个翻过了千山万水,那种草鞋并没有把战士们吓倒,反而让战士们更加斗志昂扬,可以看出,战士们是多么坚强,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去学习。

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上甘岭观后感600字 篇13

当第七连的教官把上甘岭阵地交给第八连的指挥官时,他说:“这个阵地长500英尺,宽不到300英尺。此时此刻,一英寸也不差。我会给你的。”在影片的最后,当第八连的连长把阵地交给下一个上级时,他说:“这个阵地长500米,宽不足300米。我这就给你。”同样的,在不同的场景中,充分体现了志愿者坚守阵地、永不退缩、坚决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的决心。然而,在看似光荣的任务完成背后,志愿者们付出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沉重代价。当时第七连队是司令官在战争中的死亡,只有一名指导员在移交阵地时眼睛受伤;当时,第八连连同女卫生工作者和指挥官本人,在军队中只剩下九名男子。他们用他们的骨头迫使美国人再次坐在桌子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八连的战士们处理困难、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了配合上级的全面反击,第八连被要求撤退到地道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隧道里的几十天里,志愿军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敌人的猛烈进攻,不是缺少枪支弹药,不是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不是敌人的非人道的无能为力。士兵们只能把自己的水瓶集中在一起,甚至还贡献了两长壶水,最后只收集了三壶水。在这种情况下,一壶水轮流给所有成员喝,每个人只喝一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壶水已经用完,外面的补给品也无法运进来,所以士兵们不得不组织起来从山脚下的敌人那里取水。但是,敌人的封锁太紧了,打水仗的士兵一到水渠就被敌人乱开枪打死了。之后,上级派了一个五人小组,带着一袋萝卜和两个苹果去了第八连所在的隧道。这两个苹果原本是上级领导带给第八连长的,但是第八连长要求卫生官把它们带给受伤的第七连长和另一个受伤的人。两个受伤的人用双手摸了摸苹果,问他们送来了多少苹果。当医护人员回答说只有两个苹果时,受伤的人毫不犹豫地把苹果还给了医护人员。他们说他们受伤了,不能为球队做任何事情。他们还妨碍了团队的工作,并坚持让卫生工作者将他们带到需要帮助的人那里。即使卫生工作者说他们带来了很多萝卜,他们也没有吃这两个苹果。最后,两个苹果都是

身体士兵推一圈,第八连长发信息请卫生官员把两个苹果分成小块,每个吃一块。只有这样,苹果风暴才能被治愈。在推进的过程中,士兵们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更多的是他人和整个团队的利益。他们互相照顾,互相鼓励。而连长的做法,就是要赢得人心,大家最好团结起来,只要部队不松懈,只要全体战士团结起来,他们就能守住阵地,配合全军进行反击。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文创新教学下一篇:大学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报告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