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赞歌(共6篇)
生命赞歌 篇1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 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 敲出的豪放的诗章, 是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元气淋漓陕北后生, 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激越的鼓点场面的描写, 展示了中华民族淳朴原始的民间文艺风情, 显示了生命的强盛, 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 明晰了又晦暗, 尔后最终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安塞腰鼓”是用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激越的鼓点、奇丽的舞姿来表现诗的内容。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 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这是对改革开放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
一、对生命力量的讴歌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越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是生命的赞歌, 力量的赞歌。一群“茂腾腾”朴实无华的年轻生命,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 自然健康, 无华而茁壮。从高原大山里, 似万马奔, 如疾雷滚过, 排山倒海, 威猛神勇, 活力四射。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在黄土高原上, 在古老沟壑纵横的土地上, 其矫健、其勇猛、其热烈的气势, 那便是安塞腰鼓。
在文章里, 安塞腰鼓并不只是单纯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 其自身, 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作者出生在黄土高原, 他对高原的景物、对高原的人有着特殊的情结。目睹这场面壮观的黄土高原安塞腰鼓, 他触景生情, 感情升华, 似乎眼前看到的已经不是“人”, 而是生命的载体, 人与生命合一, 与力量合一。“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震撼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这一些句子无不使人感受到年轻气盛、热烈奔放的生命, 无不使人感受到奔腾踊跃的力量, 无不使人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赞美。这股力量, 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 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 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呢?他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锁而丧失希望, 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里奔突, 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 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 只要生命还在期盼, 重生之日并不遥远。“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 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 积蓄着骚动的力量。作者看来, 是黄土高原养育了后生, 为他们提供了“元气”, 他们才有这样磅礴的力量。我们不难体会作者在黄土高原长大对高原的深情和厚爱。
二、生动有力的语言美
课文多用简洁有力短句来表现内容, 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直保持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 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 让人没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大量地运用排比, 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不仅交错出现, 又能连段而下。还有其它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表现在短句的大量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一短句, 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作为文章第一段, 给人出语不凡的感受, 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同时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人想起……”“愈捶愈烈”, 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 犹如江河一泻千里, 不可遏止。句的排比, 如:“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通过排比表现生命力量是伟大的, 不可阻挡的, 突出了小伙子们旺盛的生命力。“挣脱了, 冲破了, 撞开了”“震撼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等, 犹如排山倒海般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段的排比,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这些段落的排比, 写出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充分表现了生命的喷薄而出的神韵。
其次, 表现在大量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 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这篇散文充分利用这一手段,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词语的反复:“隆隆, 隆隆, 隆隆”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句子的反复:“愈捶愈烈!”反复三次, 使人一次叉一次感受到舞姿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段与段的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四次, 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每次出现都给人新的感觉, 新的内涵, 使行文节奏鲜明。再如:“痛苦和欢乐……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 成了茫茫一片;声, 成了茫茫一片”这些短句的运用, 使文章节奏急促、铿锵有力, 把反复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 写出了奇丽的舞姿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 使人思绪飞扬, 荡气回肠, 把对安塞腰鼓的歌颂和对艺术享受的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再者表现为比喻之精妙。如“骤雨一样……是强健的舞姿”这几句不仅运用了排比, 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如石的后生腰鼓表演时的声、形、力量分别比喻成骤雨、旋风、斗虎, 生动形象, 烘托了黄土高原上豪放、火烈的腰鼓宏伟场面。比喻既为文章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四对比手法的运用。“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是水乡, 相比商品经济发达, 流水已流走了生命的“元气”, 江南更多地表现为柔媚的风格, 但黄土高原的“原土”蕴藏着原始的力量, 所以在江南是无法承爱粗犷的力量, 对比来赞美黄土高原的力量之美。
三、以静衬动的动感美
《安塞腰鼓》中, 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 不作静止的形容, 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 合二而一, 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和力量的整体。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 炽热灼人的氛围, 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恰与作者所要歌颂的人的生命力量相吻合。
作者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 分处散文的开头与结尾, 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 整个第三部分又是用静来衬托第二部分的动,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可见全文有静有动, 以静衬动, 静动相生, 两两相融, 摇曳多姿。
先是由静入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沉稳而安静, 一片寂静的庄稼做了他们的背景, 除了风的吹动, 一切都是静止的, 就连响鼓也“呆呆地, 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生命在积蓄激情, 等待爆发。果然, 突然之间就爆发了, 火烈地动起来, 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 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 响起来了。这里还在于大的动静中套着小的动静, 开始时高粱、后生的静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 而风吹高粱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结尾处的动静转换, 意在余味。当腰鼓最响的时候, 却戛然而止, 一切归于静寂, 留下一个巨大的感觉空白, 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 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静到空洞, 静到陌生, 静到让人难以适应, “像来到另一个星球”。与开头一样, 这里也有两重动静关系, 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到复归静默是大的一重以静衬动, 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又映衬了眼前的寂静, 让人难以确定是否真的置身于天外, 因而留下独特、悠长的余味。
作者是陕西人, 从其描写中, 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爱恋。也只有这样, 他也才能写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 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 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生命赞歌 篇2
我每天都把饲料放在它的面前,可它就是不吃。只看它用自己仅剩的一对钳子艰难地挪动,它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夹住一颗饲料,慢慢地享受起来。爸爸告诉我,那只缺腿的蟹活不了几天的。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它的腿却奇迹般地长了出来,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蟹坚强”!
我想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我把一株金钱草压在石头下面,放进鱼缸底部,本以为它没几天就会枯死腐烂。可是,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几天后,我又去观察,它长出了许多圆圆的叶片,我把它的样子画在本子上,记录了叶片的数量和日期。一天又一天,在金钱草每片叶子后边,都长出了几根纤细的丝。我猜,那应该是它的根吧。一个月后,它向上分出了很多分枝,每节枝上都顶着一片碧绿的叶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长出了水面。我想,植物竟然能在极端环境下,更好地生存,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身残志坚的榜样,比如杏林子,她在12岁时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的关节大部分都遭破坏,头不能转,身体也不能动,但就是这样一个残疾人,数十年来坚持自学,笔耕不缀,一生写出了四十多部著作。正是因为她热爱生命,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的赞歌 篇3
神的召唤,心的牵引,不知不觉中,秋风吹过,凉意渗透大地。看,一片,两片,三片……黄叶在空中打着旋儿,如蝴蝶舞于花间,演绎着生命中最后的精彩,终于落叶归根了。
“秋天到了嗎?”小草呆呆地望着天空,希望得到天使的回应。原来小草的心中一直住着天使,陪着她嗅过花香,吮过露水,寻找幸福的真谛。“秋天已经到了,可你的幸福还要靠你寻找。”心中的天使说道。
“可我的幸福在哪儿?我该怎么寻找呢?”
小草在疑问中徘徊。虽然她不知道要干什么,但她不愿意落叶般无声无息地死掉。“活,就要活得轰轰轰烈烈,即使是物,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况且我的幸福还没找到。不,我绝不能这样死掉,我要与寒秋搏斗,与命运抗衡。”于是她把心交给土地,将生命悬于一线,决心寻找自己的幸福。叶落菊花残,大地呈现出一片凄凉的景色,仿佛要以无力的诉说向世人宣告深秋的来临。这时寒瑟的秋风向她席卷而来,漫天飞舞着落叶的躯体,连树枝也向它点头哈腰。寒意侵噬着小草的躯体,狂风把她刮得东倒西歪,仿佛要把她连根拔起。在狂风怒吼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狰狞的面孔,向她轻蔑地说:“认输吧!你斗不到过我的,小家伙。哈哈……”小草被吓得直打哆嗦,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她在黑暗中摸索;越孤单中徘徊,在生命边缘奋力地挣扎。她渴望找到生命的奇迹,然而什么也没有。她胆怯了,心中的恐惧缠绕着她。她想退缩,虽然她知道这无疑是死亡。可是前面的路艰难曲折,困难重重,凭自己柔弱的身躯如何抵挡随时而来的暴风雨呢?她茫然了。她在心底大声呼喊:“我该怎么做?谁来帮助我啊?”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如果放弃了,你的幸福又该何去何从呢?”天使责问道。“是啊,我的幸福还没找到,我决不能放弃。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么我就拓展它的宽度,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会笑着离开。”天使欣慰地说:“我会一直陪着你,永远支持你。”小草笑了,笑得那么美。
小草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火,她骄傲地抬起了头,注视着一切,坚毅而果敢。狂风仿佛被她的意志所折服,终于缩头缩尾地溜走了。
秋的统治之期即将结束,但他似乎不肯罢休。在寒霜的严刑拷打之后,小草仍倔强地支撑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到最后一秒,秋因愤怒而扭曲的脸突然滑过一丝狡黠的笑,仿佛在酝酿着一个可怕的阴谋。直到有一天,乌云涌动,雷声轰鸣,狂风带着暴雨肆虐地蔓延。风怒吼着,雨咆哮着,似乎要把一切吞噬。就在这咆哮怒吼中,秋使出了他的杀手锏——撒下死亡的大网,把一切漏网之鱼捕捉。
无数滴雨水仿佛千斤巨石一样砸在小草的身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艰难地爬起,直到叶子凋落得所剩无几,她再也爬不起来了。她趴在地上奄奄一息,感觉死神在向她一步步逼近,这是死前的征兆。但她也毫无畏惧,她知道该来的始终要来,所以她坦然地笑着。此时,心中的天使降落在最美的角落,天使似乎有些悲伤,但又带着几分欣慰,说道:“你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是吗?”小草努力地打起精神,吃力地说:“是的,我已经找到,向困难挑战是幸福,鼓起勇气是幸福,战胜困难是幸福,找到幸福是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体验……”仅剩的一片叶子飘然落下,笑容凝固在风雨中。
大地上也许不会留下什么,但我已走过。
天使的召唤,心的牵引。当柳芽还没有俏在枝头,小草却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听,春雷轰隆,一声、两声、三声……雷公敲锣打鼓地欢迎小草的到来,春姑娘也为她准备了甜密的琼浆玉露,小草在幸福中生长,生长……
一曲生命的赞歌在雨中飘荡,飘荡……飘到每个人的心里。
生命赞歌作文 篇4
然而,这样的生命,虽然光彩却不耀眼,坚定却不顽强,温暖却不热烈,活力却不奔放……他们只是在生命的舞台上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但在我的心中,或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这样一种人。他们默默无闻却力挽狂澜,他们不为人知却震撼人心,他们面对困难却永不言弃,他们历经苦难却笑对明天。这样的人,怎让人不铭记他?怎让人不为之动容?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人懂得生命的豁达与美丽,让人理解了生命的顽强与毅力,让人体会了生命的感动与温暖,让人领悟了生命的热烈与奔放……
是他们,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生命的赞歌,不是悠扬的小提琴独奏,不是悦耳的钢琴曲表演,更不是深沉低郁的萨克斯风情。它波澜壮阔,震撼人心;它雄壮伟岸,包容万物;它感天动地,催人奋进。它是一首生命的交响乐。
或许你还记得汶川大地震中温总理那焦虑的眼神和悲伤的泪水;或许你还记得那“可乐”男孩儿坚毅面孔上那浅浅的微笑;或许你还记得用那单薄的背支撑的生命的桥梁;或许你还记得抢救人员不分昼夜,不顾安危的搜寻和救治……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可以拥有无限的潜能,人可以多么的坚强。那灾难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批的,甚至我们连姓名也不知道的人们,却用自己的心把那首生命的赞歌演绎的豪迈无比,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人性的伟大与光辉。
同样的感动,同样的赞歌,也许会来自不同的生活与经历,当古老的民族在经历了灾难的磨砺的同时,百年奥运也让这个民族在苦难中更加坚实地迈出自己的步伐。诚然,奥运健儿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回让我们激动的热泪盈眶。然而,更让我们震撼的却是那在残奥会上毫无保留地展示自身缺陷下继续拼搏的魅力。
残奥会,一个残疾人竞技的舞台,一个残疾人展示顽强精神的舞台,一个残疾人对抗命运的舞台。他,使人落泪,他使人心醉。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自身的健康,习惯了他们的存在,习惯了对他们的漠视。但是,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我们自以为是的目光下,坦然面对残疾的噩梦,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坚强对抗巨大的困难……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奏响了生命的赞歌。那一张张写满刚毅的脸,那一个个尽力拼搏的身影,让我们佩服,让我们心痛,让我们流泪……
生命与力量的赞歌 篇5
翻开此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但是他们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再想一想,这年轻的生命其实还是“朴实”的,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年轻的生命,更是原始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跳跃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默默地承载着这样年轻而又朴实的生命,而“安塞腰鼓”又给予了后生们宣泄生命活力的方式,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后生注定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来描绘这“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的场面。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的呢?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他们“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pángbó)的能量”。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你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的保护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最终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真谛。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具一番匠心。这样安排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而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奏,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但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一文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更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蒋东明——生命的赞歌 篇6
蒋东明,现任鞍钢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主任。20个月前,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说他的生命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今天,他用坚毅和勇敢依旧面对着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是生命的奇迹。实际上,他的传奇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
蒋东明1963年1月出生在江苏宜兴。他因幼年时患脊髓灰质炎,留下残疾,只能靠双拐行走。但是1983年,他以辽宁省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被破格录取到辽宁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鞍钢自动化公司从事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工作。工作后,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迎难而上,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多项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在联合国授建的“钢铁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中,作为该项目计算机系统的系统管理员,他解决了应用开发过程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1991年,蒋东明参加了第三届国际伤残人职业技能竞赛,以较大的优势为中国代表队赢得了CAD项目的金牌。1995年,他再次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伤残人职业技能竞赛,又一次为中国代表队赢得了CAD项目的金牌。2002年,鞍钢开始筹划全集团ERP系统的开发,这是一个涉及全集团产品销售、生产计划、技术管理等多项业务,覆盖炼钢、热轧、冷轧等全部生产线的系统,实施工作复杂性空前。作为信息化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主任,蒋东明主动承担起项目实施的核心任务,他大胆打破思想禁锢,带领团队成员测试、论证并实施了以UNIX小型机集群构建ERP系统运行平台的做法,为鞍钢减少一次性投资5188万元,系统运行后每年还可减少维护费1191万元。
20多年来,蒋东明先后被授予鞍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辽宁省"十杰"青年、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他不仅被鞍钢集团公司评为科技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而且成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就在他攻克事业上的一道道难关时,2009年,蒋东明病倒了。得知蒋东明被确诊为癌症,领导和同事都劝他休息。但是蒋东明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说:“我要努力活着,多活一天,就能多做一点有价值的事。”
此时的蒋东明,面对病魔却依旧乐观向上。化疗期间,他在家办公。病情刚有好转,他就主动回到工作岗位,坚持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一年多来,在饱受病魔折磨的同时,他挑战了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新高度。2011年年初,某知名咨询公司为鞍钢提供了有应用案例的灾备方式。然而,经过大量反复的逻辑推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被蒋东明和他的技术团队发现了:一旦发生灾难,灾备系统手动无法启动的概率居然高达1%~2%!灾备系统决不能容忍有丝毫隐患,哪怕只有0.1%也不行。忍耐着身上的疼痛,蒋东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反复推演,终于拟出一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无隐患灾备方式。就在5月初,他拖着病痛的身体,依旧每天到办公室了解集团ERP实施的最新进展,和同事探讨技术方案的最新情况……
【生命赞歌】推荐阅读:
致生命的赞歌―《返老还童》读后感11-06
《赞歌》06-07
青春赞歌07-30
大田赞歌10-07
煤矿女工赞歌06-06
赞歌献给您11-13
英雄赞歌教案01-13
收费员赞歌06-06
《英雄赞歌》教学反思06-29
秋的赞歌作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