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外出学习反思(共6篇)
家校共育外出学习反思 篇1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理论 家校共育文化 教育
文化,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合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合、渗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維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班级管理中,探索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因为探索带给人的是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超越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学习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愿景,而班级管理的共同愿景就是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这种共同的愿景能够创造出众人一心的良好势态,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能量。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倡导创造开放民主的文化,努力营造家长学习分享的氛围。笔者为家长推荐了维尼老师的《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一书,并倡导家长在班级QQ群里分享读书心得。下面是节选的三位家长的读书感悟。
家长一:“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缩小,虽然还有差距,但我知道有差距是正常的,毕竟我们不能完全读懂他们的世界,但至少她肯为我敞开心扉,给了我了解她的机会,总比关上心门好得多。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中,孩子还有很多困难,但人生不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吗?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也会收获更多。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会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行和心理,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二:“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我不焦虑他就不焦虑,我不倔强他就不倔强;同理,我阳光,他也就会阳光。我改变了,孩子也在慢慢改变,这个过程可能没那么迅速,但只要方向对了,什么事情都别慌,慢慢来,一定会有办法的。”
家长三:“目前我们两人相处时,孩子还不愿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根据维尼老师的指导,慢慢地融化他,让他能够把心里话说给我听。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引导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健康有序。给他足够的信任、陪伴、支持,我相信,孩子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教育不必只争朝夕,可以慢慢来。花朵花苞,哪一朵不好?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
笔者把三位家长的读书心得及时与《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的作者分享,获得维尼老师的点赞和转载。我在家长群里和家长分享:“教育路上,我们不孤单。教育不易,我们需要相互扶持,一路前行。欢迎更多家长分享读书心得,分享之后,就是财富,会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功劳一件。”一名家长看了王奕妈妈的读后感说:“父母学会用认知疗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去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顺应孩子的心理去养育,这样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对我们有了信任之后,自然会合作,我们再去适时适当帮助孩子,顺其自然,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成人间的人际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另一名家长表示:“王奕妈妈是用心在读这本书,写得情真意切,天下父母爱孩子都是全身心付出,就让我们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用对方式,孩子会慢慢爱上我们的。”王奕妈妈回复:“受宠若惊啊!谢谢老师的夸奖,以后在孩子的教育上还要多多向各位老师和家长学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坚持学习,跟孩子一起努力!”
家校共育案例 篇2
【案例概述】
一天课间,我如往常一般刚踏进教室,就见几个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跑过来:“老师,xx的水杯摔坏了”“老师,地上都是水,走廊根本没法走”“老师,xx柜子里的书全掉在地上弄湿了”……而生活柜前,xx则一脸害怕,忙乱地不知所措。我走上前去,立刻把泡在水里的书本迅速捡起并且转移了摔坏的水杯。一阵打扫过后,我开始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原来,xx的生活柜里除了书包,还有书本、报纸、美术工具和小椅子,塞得满满当当,这才导致当她拉开柜门,水杯便不堪重负掉落的惨状。顺势地,我又随机检查了另外几个生活柜,情况虽好于xx,但也是杂乱无章。看来,我要想些好办法让这些生活柜变得井井有条。
【目标与内容】
1.分析事件原因,培养学生自理意识。
就今天的突发事件,利用午会时间进行指导教育。结合早上“水壶惨剧”让小朋友们帮助xx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小朋友都能说出是由于柜子不整洁,里面的物品没有放置妥当才会导致之后的诸多不便。接着,老师打开所有的生活柜,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生活柜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制定生活柜最佳摆放方案。
2.联系家庭生活,促使家长放心放手。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生活柜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回到家,孩子们是否也能自己整理家中的柜子呢?许多孩子往往在校的表现优于在家的表现,虽然在校整理得整整齐齐,在家可能两手一摊,等着家长动手去做。通过该项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学会放手为学生创设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独立观察,自行设计书柜合理的摆放方法和位置,将学校的好习惯进行家庭生活中的延续。
3.制作自理短片,家校共享学生成果。
经过孩子的建议过后,家长已经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思路整理自己的书柜。与此同时,家长将孩子整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拍摄,不仅通过相机记录下孩子的点滴成长,并且增进家长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家长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视频记录,孩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家长的满足感与欣慰感将真正促使学生争做自理达人,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整理,加强自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因,制定方案,树立学生正确自理意识。
“水壶事件”后,我发现刚刚搬入低教区的二年级孩子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空间,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往柜子里一扔了事,不仅仅是柜子,课桌的整洁度也是大不如从前。于是,我利用午会课进行一次短暂的班会,主题是:如何整理自己的空间。班会上,我先问了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认为刚在xx的水壶为什么会摔碎?”小朋友们纷纷说是因为柜子里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柜子门一打开,里面的东西就全掉出来了。于是,我打开了所有小朋友的柜子,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哪些小朋友做得好,哪些小朋友在这一方面差强人意。有些孩子看到自己杂乱的柜子时,顿时没了声音,低下头来。接着,我让那些柜子干净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柜子的摆放方式和原因,其他孩子也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想法。几轮下来,很快我们就制定出一个最好的方法:水壶靠右边,因为我们通常是右手拿水杯,很顺手;
小椅子竖起来,放在柜子的左边,这样中午走廊阅读时,抽出椅子又方便又不会弄乱别的东西;
书包放中间,并且往里放,每天只有放学时才需要拿书包,往里放可以避免包带掉出来。孩子们制定好生活柜整理方案后可兴奋了,一会儿就把柜子整理得井井有条。
整理不仅仅是生活柜,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整理。于是,我让孩子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整理,整理后又有哪些好处。孩子们思维活跃,一口气说了不少,也表示只有整洁的环境才会给生活带来便利。
2.走进家庭,提出建议,引导家长创设自理氛围。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期的过程。对于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却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班会过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孩子回家自己观察家里书柜的样子。通过这项任务,让学生重新树立小主人意识,观察在父母管理下的书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言行好比一面镜子,家长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知道学校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果然,不少家长当天就发来微信,表示孩子从前从未有过整理书柜的想法,今天竟然站在书柜前有模有样的针对书本的使用频率等要素说起整改方案来。在此过程中,家长虽然作为一个旁观者,但也不断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学生的言行,让家长逐渐学会放手,为学生创设独立成长的空间,也是孩子自我提高中重要的一步。
3.实施建议,分享成长,激励家长关注自理能力。
制定好了方案,下一步便是实施。通过家长群,我鼓励家长将孩子整理书柜的过程和孩子对自己书柜摆放位置的方案说明录下来,制作成视频,在班级群中进行分享展示。提到“展示”两个字,不仅是孩子,家长的兴致也明显高昂起来,纷纷记录下孩子的整理过程。自那天后,班级群中便不断看到家长晒出孩子的整理视频,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欣慰与自豪。渐渐地,家长不仅开始晒孩子整理书柜,更出现了孩子整理床铺、整理书桌等视频。群里的家长们一边点赞,一边形成了良性的群体,对于学生生活自理方面开始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既满足了孩子的真正需求,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时间慢慢过去,教室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柜子杂乱导致杂物掉落的事故,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安排、整理,并养成了习惯。在家,也不再是一个两手一摊的小宝贝,对自己的空间有了责任意识和整理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成效与展望】
1.及时教育,切合学生实际。
生活柜摆放不整齐导致东西掉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小事。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的小朋友都切实感受到了由于不整齐环境对生活带来的不便。教师的及时教育可以把握住学生在事件发生时的心态和状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更有效地将教育点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地帮助孩子建立自理意识。
2.形式新颖,培养学生及家长积极性。
真正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内,而是要融于学生家庭生活,渗透到学生日常的点滴之中。通过整理家中的书柜,将学校自理教育进一步延伸,将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家校合力。晒出整理视频,家长不仅收获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更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其他家长的做法,激励家长在日常中不断放手,关注孩子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每一个成长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
3.家校共育,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虽然教师在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此次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教育,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家长首先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真正放心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与孩子制作视频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渗透的开始。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篇二】
刚吃过饭,准备外出开会。xx跑过来着急地对我说:“吴老师,xx和xx打架了。”这两位是班级中一直比较活跃的学生,xx是班级中出名的调皮鬼,xx学习成绩不错,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但是平时心胸比较小,不能吃一点亏的。开学到现在,学生的状态一直挺不错的,现在突然两个人打架,不知是怎么回事。
这时,正好看见他扶着xx要去卫生室。我及时的叫了停,查看了他的伤势。只见他后脑勺有个包,手臂上有一个乌青的牙齿印。看来,他吃的亏还是挺大的。要了解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必须要让他们两个人来了解清楚。通过询问,我了解到,xx今天是值日,看到xx的桌子底下有一张纸,就把它当作废纸撕了扔进了垃圾桶。xx听说后就去质问,这是他的手工折纸,于是就开始骂他。xx不让,就推了他一下,xx就开始抱住xx猛打。这头上的包和手臂上的乌青都是xx留下的。我还同时询问了几位在场的同学。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同时教育了两个人。“xx扫地时看到垃圾丢到垃圾桶是应该的,并没有做错,撕掉就没有必要了,遇到后来xx的质问,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假如没有撕掉,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如果xx无理取闹,你可以直接告诉老师或请同学评理。”“xx,这几天经常把在家里折的手工拿到学校里来,老师已经在昨天提醒过了,建议你不要拿到学校来,可你今天还是拿来,又没有保管好,掉在地上,说明这个对你来说并不是很重要。有什么事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说,火爆脾气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因为急着要去开会,我请来了双方的家长,并请数学杨老师做了处理。
第二天,我得到的结果是双方和平解决,孩子之间的事原本就没有什么大事,大人们不介意,也就这样过去了。但杨老师告诉我,在相互道歉时,xx很诚恳,而xx却显露出十分不愿意的样子。其实在我看来,xx倒是那个更需要教育的孩子。
xx的妈妈很要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比较粗暴,经常是一有错误就要打,而且一旦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和她交流后,她必定会在事后问过xx后又另外的说辞,她会为孩子开脱。这样也造成了孩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事情,只要是自己有理由,就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这孩子下手太重,以前也发生过打架的事情,他会不计后果。虽然我没有看到这次他们的大家过程,但从xx的伤势和同学们日记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习xx真的是有点过分了。这样的孩子不仅要对他进行正确地引导,还要对她的家长进行分析利弊。
一、对孩子晓之以理,动用集体力量。
对xx来说如何正确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正视自己暴躁的脾气是首要的。通过讲文明小故事,开展文明礼貌用语大比拼在班级中开展文明礼貌的教育。开展发生事情不激动,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开展班级值日班长轮换制,让班级每天都有一位中心人物可以解决班级中出现的各类状况,让小事化无。定期进行班级现状分析,让大家来讨论班级中的事和人,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对错的能力。通过这些集体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二、
对家长预测未来,改变教育方式。
对xx的家长来说,改变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进行了家访。交流中,我明确指出遇到事情不能再以打一顿完事,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孩子也学会用暴力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价值观,等到长大后也是动不动就要动手打人,到那时可不是小事了,希望家长能引起关注。不妨尝试用其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要计较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得失,有时吃亏并不是坏事,不要抓住了尾巴就不饶人,让孩子试着用另一种角度去看事物。建议在家里时经常和孩子聊聊同学的优点,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思考,并做出正面的引导。对xx喜欢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这一习惯家长要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当然,首先从自身开始,妈妈在教育xx到的时候先不能用打骂的方式,这样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有所改变。其次,平时对他的打人行为要进行严肃地教育,让他知道,不管是谁的错,文明人不能以打架来解决问题。
希望通过家校的合理,能使孩子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向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位心胸宽阔,友善待人的男子汉。
【篇三】
案例背景
“我的爸爸不要我了!”
这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伴着些许无助、带有一丝颤抖的呐喊,来自于我班上的一位孩子——xx。这个孩子来自于单亲家庭,自小与爸爸、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虽然自小缺乏母亲的关爱,但家中老人与爸爸的陪伴也让孩子逐渐长成为一个大大咧咧,有些调皮的阳光小男孩。在过去三年的小学生活中,他经常与同学们嬉嬉笑笑,看似与其他孩子无二。
可是,自四年级初始,我却慢慢发现xx脸上的笑容正在逐渐减少,相比过往,更多的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即便是在他原本最喜爱的阳光体育课上也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呆在一边,看着别的孩子嬉笑玩耍,而与他相伴的更多的则是沉默。更有甚者,xx频繁地出现不完成作业、撒谎等现象。作为任课老师的我每每发现xx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便批评起xx来,而这时候他有别于过往的急于为自己辩解,只是默默地站在我的面前,低头接受着批评。我原以为对xx的批评似乎见到了一些成效,毕竟他已不再执念于自己的想法,已经能够接受批评了,可不曾想,我逐渐发现我的这种常规式的批评难以改变xx的作业情况,反之,xx一日日地愈加显得沉默了,脸上的笑容也渐行渐远。
终于在一个周四的早晨,xx又一次出现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当我耐下性子来询问他为什么几天来都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时,他先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可当我不断追问他“爸爸最近有没有检查过你的作业?”时,xx不再沉默,而是近乎歇斯底里地哭诉,“我的爸爸不要我了!”
当我回顾xx这一阶段的表现,加之他那一声哭诉,我逐渐开始发现,xx异样的表现显然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而我自认为惯常的批评方式自然在他的身上是无法起到较大的成效的,反而只是让他把更多的心事愈发地压抑在心中,把自己闭锁起来。而与此同时,我也逐步了解到,在xx爸爸的家庭教育中,打骂即是教育,每每xx犯错或者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时候,xx的爸爸通常会以“棍棒”的形式展开教育。因而,当这个孩子后续又出现各种情况,诸如不完成作业的时候,我尝试着改变“批评”的方式,试图走进xx为自己营造的“闭锁圈”,把xx逐渐摆脱他内心的阴霾,让这微弱的光逐步重放光彩。同时,我也尝试着走近xx爸爸,让他也能够走出教育的误区,尝试放下“棍棒”的传统教育模式。
问题描述
其实,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难免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批评孩子,甚至是严厉地批评,这其中老师往往会强烈地指责孩子身上的问题,而部分家长会选择体罚孩子。诚然,批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可以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而惯常可见的批评无非是把孩子出现的错误数落一番,或者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孩子默默接受这些批评后尝试改正自身的错误。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呢?是否通过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家中的体罚真的可以把问题根治呢?恰如在xx的身上,我看到了家庭因素让一个原本阳光、大大咧咧的男孩的性格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时候作为教师与家长,面对由于家庭的情况发生行为变化的孩子,如果我们继续采用惯常的“批评”方式,可能只会把孩子继续推到深渊中,让孩子不断地用一些外在的方式,例如沉默来掩盖内心的真正想法。因此,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许严肃的批评可以掩盖问题的表面,但终究只是问题的一个遮罩,那么如何走入孩子的心中,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让“批评”成为一味良药而非手段,让慢慢变弱的光芒重新绽放光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过程指导
走近家庭,了解问题的背后
伴随着xx一天天变得沉默,我已然发现他的问题早已不是学习的单方面问题,但我并不明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变化。显然,这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两种选择,或把xx严肃地批评一通,严厉指出他作业中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改正措施;
或者选择和xx平心静气地交流,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再试图结合原因帮助小杨。面对着xx的变化,我反复思考,担心批评只会让xx愈发沉默,不若尝试着了解xx问题背后的原因。最终,我选择了后者,选择走近xx和他的家庭。
面对xx的这种情况,我放下了作为学科老师对于学习所设置的第一地位,更多的是撇开了学习,与xx话起了家常,从衣食住行,到周末的娱乐活动,从每日上学路上的见闻到夜间所做的梦,事无巨细几乎都囊括其中,尤其是当我们聊到美食的时候,交谈的气氛愈加浓厚,xx的脸上也在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偶有淡淡的笑容。
虽然回过头来看,我与xx每一次交流的内容似乎都与学习无关,“批评”的味道似乎完全没有体现,但恰是在这样轻松的对话中,xx逐渐放松下来,不再保持沉默。我也在这若干个课间的交谈中逐渐了解到,以前xx爸爸还是很关心他的,只是每次只要xx犯错,亦或是作业完成不好,爸爸就会抄起手边的木棍对xx痛打。可如今xx爸爸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并且也正在重新组织家庭,加之爸爸新家庭中小弟弟的诞生,爸爸更是无暇顾及xx,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只能由家中的老人一手包办。虽然生活得到了保障,衣食无忧,但是原本就无法获得圆满的父母之爱的xx,在这个月似乎也渐渐与唯一的爱之稻草——父爱渐行渐远了。
在若干次的交谈后,xx也终于开口告诉我他心底的秘密,“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她一个人去了外地,我很想妈妈,可是她每年最多只来看我一次……”、“爸爸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他根本不管我的作业,我只想爸爸陪我一起写作业,就算回来打我一顿也好!”、“爷爷奶奶经常为了我和爸爸吵架,我不想看到他们不开心!”“我爸爸只关心他的新家和小弟弟!”……
当xx诉说这些秘密的时候,他的眼神是充满忧伤的,自小失去母爱的xx,早已把父亲作为唯一的稻草,而现如今,这根唯一的稻草也似乎若即若离,而这种摇摇欲坠的不安的感觉让这个孩子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安,甚至恐惧。这也许就是xx发生变化的原因,他试图通过各种不正常的表现换取父亲的注意,希望父亲可以多关注自己。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xx逐渐发现父亲的身影离自己越来越远,而他渴求的爱也始终无法获得,他的内心愈发不安,原本开朗的性格也慢慢被隐藏起来,仿若一根原本燃烧正旺的蜡烛的烛光一点点减弱。
虽然我已经了xx的问题,但在走近这个家庭的时候,我还发现了孩子父亲身上的许多问题。作为单亲家庭,xx的爸爸负担起了xx的生活以及全部,无论是金钱的重担还是对孩子的关爱,都压抑着这个父亲。而每每遇到孩子在校出现问题,这个父亲往往会选择痛骂或者痛打xx,而面对父亲的责备,xx往往选择沉默。可如今,父亲就连往日的责骂、痛打都不再给予xx,孩子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对爱的缺失,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下一步选择了走近xx的爸爸。在几番沟通后得知,xx的爸爸目前是一位清洁工人,每天早晨3点多便起床了,工作辛苦但也并非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经过一番沟通后,xx爸爸也在沟通中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儿子的关爱:
“老师,我一个人带儿子,有时候真的是忙不过来,谢谢你告诉我儿子的这些情况。”
“老师,我的儿子什么脾气性格我知道,有时候我就是太气了才会那么打儿子的!”
“我以为小孩子不懂,现在我知道了,我会尽量改改我的脾气。”
“我最近是关心的比较少,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我会注意的。”
诸如此类的对话仍有很多,从xx爸爸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儿子的歉意和无奈,与此同时我也愈发地发现,xx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父亲的暴力教育,一方面也来自于近期无法感受到父爱,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在xx爸爸一方面,其依然对孩子是充满了爱的,只是这位爸爸一贯不善于表达爱以及表达爱的方式有些偏激,加之家庭的变化,就更加让xx缺失了父爱。
携手家长,解开心灵的锁扣
自我了解到了xx出现问题的本因,xx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的父亲之于xx的重要性。因此我与xx爸爸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面对面交谈,不再把交谈仅仅停留在微信上,告知他孩子近期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成因。在这次交谈的末尾,xx的爸爸沉思了许久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发出这一声感叹,“我还是关心地太少了,太少了……”,从他的言语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并不是一个对孩子无爱的爸爸,也感受到他在得知孩子表现后的愧疚,而这也为我之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依然存在。
在与xx爸爸的沟通后,我把xx的爸爸邀请到了学校,与过往的“请家长”不同,我没有在xx爸爸面前数落孩子的过错,而是告诉xx爸爸孩子近期有进步的地方,在那一刻,xx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讶。而与此同时,xx爸爸的眼中也掠过了一丝欣慰。随后,我给予了父子俩近30分钟接触的时候,起初xx爸爸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但是我能够感受到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依然是浓厚的。在此之后,我请xx直接表述想要对爸爸说的话,许久没有见到爸爸的xx起初一言不发,只是一味地看着地面,而当一阵风刮来,xx爸爸下意识地为孩子扣上了衣扣,询问他“冷不冷?”的时候,xx才低声说了一句,“爸爸,我就想你多陪陪我。”xx爸爸看着孩子,发出了长长的嗟叹声,点头表示同意。当xx爸爸点头表示同意的时候,我看到了xx的脸上露出了羞涩、久违而又真实的笑容。
与此同时,我私下与xx爸爸进行了数次的交流,当谈及过往的教育方法的时候,xx爸爸显然表现得有些羞愧:“我也不想打儿子,就是恨铁不成钢。我对我的儿子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xx爸爸的回答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内的,诚然,每个家长教育的孩子的初衷无非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但是xx爸爸的做法让xx不敢在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故而即便xx的爸爸近期频频不回家,xx也不敢把真实的想法告诉爸爸。
在xx与爸爸进行了几次深入交谈之后,xx爸爸也多次发给了我这样的信息:
“老师,我家xx最近怎么样?”
“老师,今天xx校内的作业没完成,我和他一起分析了没做好的原因,xx也知道自己时间浪费了很多,你看我这样和孩子沟通行吗?”
“老师,我家xx今天和同学好像有点矛盾,我想让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看怎么样?”
之后的几天,xx竟然完成了全部的作业,并且自豪地告诉我,他的爸爸昨天检查了他的作业,并且还和他一起看了动画片,今晚还打算一起出去吃火锅呢!在xx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幸福,这份幸福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而在这一个月中幸福感的瞬间降低也恰是xx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本因,亦或者说,这就是xx心灵的锁扣。
走进孩子,叩开问题的大门
xx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爸爸的关心本就不多,虽然xx爸爸的承诺暂时打开了孩子的心门,但伴随着爸爸重组家庭的建立,xx的学习情况始终不甚稳定,这种不稳定也许就是由于孩子无法持续地从爸爸的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这种爱恰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与xx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因为我发现,自小对父母之爱缺乏的他,每每在课堂上遇到亲情话题的时候,xx总是选择一言不发,换言之,xx其实是非常渴望爱的孩子。因此,在课间的时间,我经常与xx进行交流,询问他近期有没有遇到有趣儿的事情、有没有和爸爸一起外出吃饭、有没有和哪位同学一起读了书……;
在课堂上经常表扬xx的爸爸,例如xx爸爸每天凌晨3、4点便起床工作,是一位十分伟大的爸爸,为了孩子的生活付出巨大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xx爸爸的形象被不断放大,在xx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而xx在这样的接触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体会到父亲对自己无形的关爱。
通过这样的方式,爸爸的形象在xx的心中变得逐渐美好,在与xx的交流过程中,xx不再对爸爸充满失望,而是逐步能够关注到爸爸对自己关心的一面。在这对父与子的接触中,虽然爸爸依然难以做到每天回家,但孩子已然能够从平时的每一个细节中体会父亲的爱,例如当爸爸给他带回了某个小玩具,xx会得意带来学校,并告诉我“这是爸爸送我的礼物!”又如当爸爸在xx写作业的时候提醒他坐端正,xx第二天起便会非常注意书写的态度。
此外,xx的日常生活经常与爷爷奶奶为伴,虽然老人的唠叨时常让xx感到厌烦,但不得不否认的是,老人的关爱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地找回被关爱的感觉。
因此,面对xx的爷爷奶奶,相比过往对孩子的控诉,我更多的是在老人面前表扬xx,让老人知道孩子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老人慢慢地对孩子有了些许的肯定,在家中也更乐于表扬孩子。
慢慢地,我发现在xx的身上似乎也慢慢地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更认真了,也逐步回到了那个曾经的xx。也许,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纯净,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心的殇,一些外在的行为仅仅是一种遮罩,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只看到这层遮罩,就会忽视了孩子内在的真正想法。
指导结果
在这一阶段,我并没有因为xx的各种错误而严厉地批评他,而是从孩子本身的想法入手、从家长的角度入手,去深入挖掘xx问题背后的成因。当我发现xx是因为父母之爱一个个接连缺失所导致的问题后,我选择了先走近xx以及他的家庭,再走进xx,用爱和疏导来让xx走出内心的阴霾。
如今,xx的学习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能够每天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更有甚者,xx的眼中不再只有父亲对自己的无爱,更多的是能够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陪伴的爱。而xx与我的相处也逐渐发生了转变,xx逐渐愿意把原本压抑在心中的话和老师分享,我与他的对话不再仅仅是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对好朋友的对话。
xx每天的变化也许是微弱的,作业质量的提升也是缓慢的,但孩子能够慢慢摆脱内心的“结”,而不是把这个原本的小结变成一团乱麻,而这远不是单纯的批评可以达到的,这应就是关爱的力量了。
案例反思
作为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亦或是家长,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某些缺点、过错而批评孩子,无疑,这种批评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当我们振振有词地数落孩子身上的不足的时候,当我们严厉要求孩子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向家长们一次次叙述孩子所犯的错误的时候,又是否真正地深入思考过孩子这些错误、缺点背后的故事呢?
恰如我班上的xx,他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这并不是他可以选择的,而家庭的因素却导致了他经常在无意识中用一些手段来包装自己,或者说,是用一些方法来唤起别人的注意,例如用不完成作业的方式来唤起父亲的关注,又如用动手打别人的方式来换取其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尝试了解问题的背后,而是直接“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进行一通“批评”,也许,在短时间内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掩盖起来,孩子在老师的批评下完成了作业,看似改掉了坏习惯,但内心的问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我们的批评也许会让孩子用更多的方式来遮盖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批评”孩子之前先等一等,缓一缓,再缓一缓?是否可以先深入地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否可以多加思考,用更切实的方法来批评孩子呢?
记得曾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寺庙中的小和尚因为家中母亲病重,但碍于寺规,不敢在半夜出寺回家探望母亲,就在墙角搬了一把椅子偷偷翻墙外出。老禅师还是发现了小和尚的这个“不守规矩”的行为,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先询问了其他小和尚,然后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墙角。第二天凌晨,小和尚果然回来了,当他原路返回的时候,发现踩到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一瞬间他非常惊恐。老禅师只说了一句话,“椅子太矮了,别摔着。老母亲的病好些了吗?”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是这个故事中的老禅师呢?同样的场景,也许有的老师会不由分说地批评小和尚半夜私自翻墙出寺的行为,更会在早会的时候进行“杀鸡儆猴”的教育,而有的老师则会像老禅师一样,先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再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那么两类老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我想要成为的,则是第二类的老师,希望用最真切的批评方式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改变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很久前就听闻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谁没有挨过批评?凡是老师,谁没有批评过学生?”是呀,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我们都可以抱以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相信我们对待不同孩子的批评也会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孩子背后的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
家校共育教育案例 篇3
肖健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包靠的班里有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很听话,也特别懂事,还是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威信也很高,我特别喜欢和信任她。可是有一天,她的妈妈告诉说:“我家那佳佳,在家里都有些不服管了,和家里人顶嘴,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是要钱买东西吃,不给有时候还会自己去拿或者偷;作业一摊开就是叫姐姐告诉她做等等。我一听,都目瞪口呆,我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和家长做过详细的交流后,我就开始反思,我想应该是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孩子的导师没有及时处理好。
一、家校联系工作没有做好。如果经常保持家校联系,多了解学生在家生活的情况,就不会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家里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
二、优生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现在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特别需要别人关注他们,如果稍微让他们有被疏忽的感觉,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赢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对的或者不正当的方式方法。
三、正确的引导生活消费观念。或者在我们眼里,在学校成绩好,表现优秀,懂事乖巧,那就是有一个不用费心管的好孩子。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作为孩子的共同属性,他们好奇贪吃,羡慕别人的好东西,他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而只是对一个懂事成绩好懂道理的孩子来说,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然后他们就可以很快的改正并树立正确意识和观念。
四、我们应该和家长建立共同引导孩子的共识。我们虽然不能说作为老师或者孩子的导师我们的管教有多好,但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并予以互相的指导,那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我们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需要探讨,需要共同的改进。
1家校共育论文 篇4
金丝峡镇梁家湾九年制学校 王莉
摘要: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的关系犹如行船,社会是汹涌澎湃的河流,学生是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船,教师是岸上的纤夫,家长是各船的舵手。把船拉到目的地是纤夫和舵手共同的责任,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推进家校共建,让家长承担参与教育工作、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家校沟通合作等职责,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当前学校建设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积极倡导家校合力的形势下,在求真务实的积极行动中,追求科学规范的育人途径,稳步推进家校共建的育人模式,是每一所学校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校在家校共建活动中矢志不移的追求。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科学研究的缺乏,以及在现实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土壤,导致家校共建往往止于一时、囿于局部,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机遇也往往隐匿于困境之中。只要深入思考,积极行动,不断修正与更新,必定会找到科学推进家校共建工作的途径,为持续的教育行为积蓄能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当前社会在影响孩子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基于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家校合作是就是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更体会到家庭教育的力量,应和家长应多沟通、多探讨,与家庭教育联手,共同打造孩子的美好未来。
一、构建合作共赢的双向合作关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会有一个深化合作、建立信任感与认同感的过程,这个情感的建立需要家长对教师提供服务的质量、作用等方面内容的深化认识,也包括教师自身信誉、实力的深化认识。
(2)教师对家长的影响力问题。作为合作关系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彼此合作中应当有所影响,但如何将这种影响适用于合作对象,使家长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形成长期的合作。这种影响力的产生,不仅仅是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服务,也与家长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的目的都应该是形成教师和家长平等、相互指导的氛围,从而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
二、畅通家校合作交流的渠道
由于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校合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学校和教师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它为教师了解家长、家长了解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提供了平台。家长会不同于家访,它是一个集体活动,因而组织协调工作很重要,必须合理选择时间,精心安排内容、形式。于是,我经常会把家长会开成是学生作品的展示会;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评价会;科学育人的提高会;互动互学的交流会;解决问题的研讨会。每次家长会家长们都怀着喜悦来,揣着希望走,使家长会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仅凭几次家长会的沟通是不够的,所以我还特别重视家访。我们班有一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为了作业可是吃了家长的不少苦头:轻则谩骂,重则体罚。在一次家访中他的妈妈忧心地说:“老师,我是没有办法了,这孩子居然说我再打他,他就离家出走。”于是,我和他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在谈话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倔强的孩子,家长超打他就越犟,在与他谈话将要结束时,我告诉他:如果你能连续一周完成作业,老师将把一份惊喜送给你。在我悬念的诱使下他竟真的连续一周完成作业,当他闪动着迷茫的大眼睛问我:“老师,你送我什么惊喜?”时,我一把握住他的双手高兴地说:“报喜去!”而紧接着我看到的就是一幅孩子、家长乐开怀的感人情景。
家访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庭人员构成、文化水平、学习环境等,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访一定要事先确定目的,每次家访要事先与家长联系好,以免令家长措手不及。与家长会不同,家访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教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成功的家访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家校合作还有很多方式,如:家长开放日、校讯通平台、联系簿、互联网站等,只有灵活地采用这些方法,才能使家校合作真正地富有成效。
受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而教育的主体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对于教育孩子的主体——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家长对教师的认同与依托、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沟通、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家校关系的必要条件。只有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才算是良性的家校关系,才会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化家校沟通有效形成教育合力
金丝峡镇梁家湾九年制学校 王凯
摘要:当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教育的主导则是学校,学校教育虽起着主导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成长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也无法得以保证。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成败甚至于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强化家校联手,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势在必行,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在教育上达到目标一致、方法互动、内容互补,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抓好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力合作。我们学校深谙其理,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校与家长间交流。俗话说得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成败甚至于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在接触家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偏差和问题,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一、与学生家长沟通方法要得当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像最常见的有家访、开家长会、打电话,也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册与家长进行书面的沟通,或者请家长到学校,由各科老师与之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家长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从而在家庭教育中也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关爱型、严格型、朋友型、严厉型、打骂型、放纵型和溺爱型等等。其中关爱型、严格型和朋友型,属于比较明智可行的教育方法。民主,平等的和谐家庭气氛,孩子与家长很好的沟通,都会促进孩子的良好成长。而其他几种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教育上的问题和误区。所以,对严厉型、打骂型、放纵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师与家长互相沟通、交流的次数要较多。
二、家访富有艺术。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制订详尽而可行的计划。访问前,应考虑好与学生家长交谈的问题,要对学生近况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还可以向各科任教师了解具体情况。只有家访前情况了解得充分,才能在与家长交谈时把问题讲得确切有据,才能有说服力。
访问过程中,教师态度要诚挚,言辞要恳切,要注意家访的交谈方式。一般说来,教师应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做到不夸大,不缩小。既要肯定学生的长处,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最后提出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建议和措施。切忌“上门告状”,滔滔不绝大谈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告学生的状,对学生的成绩和长处闭口不谈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样易激起学生家长的怒气和反感,不利于获得家长的配合,甚至导致家长对孩子极为不满,孩子又觉得老师很可怕,很可恶。
1.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于溺爱型的家庭,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3.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庭,教师在家访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除了家访的内容和方式要注意外,教师还要选择好家访的时间。家访一般应选择家长休息在家的时候,如节假日,家长的双休日或晚间,但晚上家访,时间不易太久,以免影响第二天家长的工作或学生的学习。如果方便的话,事先应预约一下。另外,家访时,若无特殊需要,一般应避开学生本人,尽可能选择学生不在家时去家访。
三、家长会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家长会,是广泛联系家长,解决普遍性问题,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一定要有发言,教师的发言,要充分体现对家长的尊重和对学生的热爱,以引发家长的共鸣。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举行,邀请全体家长参加。
开学初的家长会可介绍班级工作计划,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和希望;期中的家长会,主要报告开学以来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下一段工作安排等;期末的家长会,主要报告工作总结,指导家长帮助学生过好假期等。如有重要情况需要家长知道,也可临时安排家长会。根据会议的内容不同,家长会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⑴教师报告会。主要由教师介绍情况,家长了解有关信息,不进行讨论。在家长会上,教师应向家长报告班里的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教育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动员家长协助学校搞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可以请各科任教师或专家做有关教育问题的报告,⑵经验交流会。由家长交流教育子女、协同学校进行工作的心得、体会,教师小结。也可以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⑶学习成果展览会或学习成绩汇报会。学生以实物或文字语言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以使家长了解学生,使学生彼此促进。这类家长会的形式,可以适当灵活一些,丰富多样,不必千篇一律,不必恪守一种模式。如举行学生成果展览、文娱表演,由学生代表向家长汇报班级同学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等,使家长们看到子女在各方面的成长,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⑷家长—老师恳谈会。这种家长会与上述三种家长会的不同之处是,不是邀请全体家长参加,而是只邀请有关家长参加,就某些学生的专门问题进行协调讨论,统一认识,寻求教育良方。
家校共育,成就星级少年 篇5
云河小学
李春丽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自己担任班主任的五年级一班是刚从两个学校学生重新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班级,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习惯均有很大差异,但也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开学至今的一个月时间里,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体会。
一、用规矩来制约孩子的行为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就无以成方圆”。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靠学生个人的自律难以奏效,仅靠老师的说教收效甚微。因此我采用“综合评价,星级表彰”的评价学生的模式。通过这种动态的、开放的评价模式,来约束孩子的不良习惯,激发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传统的评价由于目标的单一,方法的唯量,功能的偏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获得新突破的一个瓶颈。过去的评价模式,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基本素质的发展;只关注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的过程;只关注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忽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有鉴于此,我采用了“综合评价,星级表彰”这一评价学生的新模式,这种评价学生的新模式有效地克服了过去评价模式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与过去的评价模式相比,显示出了其独有的特色和显著的效果。
1、从评价内容上看,一改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弊端。根据《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有关内容制订出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讲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讲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既要在校做一个好学生,还要在家中做一个好孩子,更要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倡导每一个孩子,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生活,还要学会生存。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及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的中坚。
2、从评价的过程上看,一改过去评价只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行为习惯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弊端。这种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既关注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追我赶,为争做“星级少年”而时时刻刻自觉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良好习惯。
3、从评价的方法上看,一改过去评价只注重选拔与甄别,而忽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的功能这一弊端。这种评价的方法:我先把班级的学生找出八个小组长,这些小组长是我亲自任命的,他们有一个月的试用期,然后小组长自己挑选组员,这样组成他们各自的小组。然后由他们自己起一个具有意义的名字。、小组 确定后,由小组长按照他们的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A、B、C、D、E、F等级,小组长是A,依此类推。我会按照他们平时的活动表现记录在案,根据你的表现给予奖星或扣分的赏罚,当得星数累计到一定程度,便授予你“星级少年”的称号。同时又根据得星数分成不同的档次:获得5颗星的同学将评为“希望之星”,获得6颗星的同学将评为“成长之星”,获得8颗星的同学将评为“优秀之星”,获得10颗星的同学将评为“成功之星”,获得金太阳的被评为“星级少年”这样,每一个孩子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星级少年”。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少了粗暴的训斥,少了严厉的惩罚,而多了一份激励,多了一份温暖。这样每一个孩子都乐于参与其中,对照有关的评价标准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用行为来规范孩子的习惯
1.行为习惯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作风、习惯、处事方法等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流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自己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会成为孩子们争相仿效的楷模,这个班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水涨”而“船高”。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最好身体力行,自己先做给学生看。例如:要求学生有时间观念,上课不迟到,学习有效率;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处事果断,工作高效率。要求学生讲究卫生,有环保意识;教师就必须衣着整洁,课室布置要井井有条……“细节决定成败,” 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引导和影响学生,从而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攀比。自己的学习用品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另外,生活在集体中,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做到积极做值日,不乱扔杂物。
3.学习习惯
(1)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为了让整个班级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班级干部和值日组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起好的带头作用。
(2)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并且及时检查,查漏补缺。
三、家校共建,用爱的力量规范孩子的习惯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家庭的教育其实更是不可缺少,只有将这两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靠学校的教育,往往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家校联动,内外并举,双管齐下,是我们必须选择的方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进学校,让每一个家长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他们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二是建立畅通的家校联系渠道。开学伊始,每个学生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都作了详细地记载,学生中有什么异常情况,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获知,这样就能使学校、家庭联手解决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遵规守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篇6
民办学校是在“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赢口碑,以生源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而生源和口碑又与家长是否认同学校以及家长认同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对于形成教育合力、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生源,进而把学校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拟定“家校共建”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家校共建”系列活动让广大家长更了解、认同、支持学校工作,进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汇聚教育合力,努力促使学校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档次,促进学校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举措:
1、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家长良好的口碑从何而来?从学校良好的管理、突出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学质量而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教师。因此,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开展好相关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是对学校认同度高、素质全面、热心参与且方便来校的家长,以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
(1)学校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每个年级1人),委员5——7人,原则上每班推选1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活动。
B、收集家长意见或建议,及时予以反馈并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引导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维护学校形象,努力创建教育品牌。
(2)年级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委员2——5人,每班推选1——2人。年级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参与年级重大活动。
B、收集年级家长意见或建议,为年级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年级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协助年级组解决某些矛盾和问题。
(3)班级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2——4人。其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参与年班级重大活动。
B、收集班级家长意见或建议,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班级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协助班主任解决某些矛盾和问题。
3、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根据学校实际,拟在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暂设以下三个小组参与学校管理:
(1)饭堂监督组:(3人)
负责对学校饭堂的卫生、食品安全、饭菜质量、服务态度、就餐秩序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2)宿舍监督组:(3人)
负责对学生宿舍的卫生、内务、纪律、安全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3)教学监督组:(3人)
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师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4、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1)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2)请沟通能力强的教师作经验介绍。
(3)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比如电话、短信、微博、微信、qq、家访等。
(4)用爱心、诚心、细心和耐心架设沟通桥梁。
5、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成立由学校校长、中层领导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的家长学校执委会,全面负责对家长学校工作的领导、并负责工作安排和工作指导,由学校校长兼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对全体家长进行家教理念、家教方法、家教技巧的培训。
(2)负责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等,并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亮点。
(3)安排家教中的“成功人士”介绍经验。
(4)评选“优秀家长”“尊师重教好家长”并予以表彰。
6、开好家长会。
开好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家长会是“家校共建”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家长会,让广大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认同学校;了解其子弟在校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家长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从而更有利于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保障机制:
为确保“家校共建”系列活动取得理想成效,学校建立如下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家校共建”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从校长基金中拨专款不低于5000元,以确保“家校共建”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3、制度保障。
(1)把教师在“家校共建”系列活动中的表现纳入“铭师工程”考核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十大杰出青年”等的评定。
(2)把各级组开展“家校共建”系列活动情况纳入先进级组考核,PK细则如下:
A、各级组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方案。(A、300分,B、200分,C、100分)
B、各级组根据拟定方案开展相关活动且效果好。(A、300分,B、200分,C、100分)
C、家长会到会率高且效果好。(A、300分,B、200分,C、100分)
D、对活动资料及时收集整理。(A、300分,B、200分,C、100分)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家校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建全家校联系制度,建成起家校联系网络,搭建家校互通互动平台,让家长走进学校,接触教育,了解孩子,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和谐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改的成果及举措告诉家长,也可介绍一些科学的育人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共同帮助学生,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一次。
2、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结合教师联系农户活动,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3、举办学校开放日。
每月确定一个班级向家长开放,供家长进入班级观摩、听课、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了解子女的学习过程,增进家校联系,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原则上一学期对学校评议一次。
4、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微机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5、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讲学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各项成果记录装入档案袋,一学期一总结,帮助孩子收录成长中的痕迹。
6、共同实施教育。
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邀请家长与学校共同策划、组织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共谋、成果共享,同时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开展文明素养、科学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举行“家校共建”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广大师生和家长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家校共建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工作。
2、落实机制,务求实效。
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学校积极推进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定期督导,定期通报,做到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篇
三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孩子和家长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建全家校联系制度,建成起家校联系网络,搭建家校互通互动平台,让家长走进高小,接触教育,了解孩子,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和谐发展,同时也将显示学校崭新的一面,三、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实验小学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施与落实,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四、具体家校共建措施
1.翼校通,家校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校讯通是家校联系最方便、最灵活、最实用的渠道。它可以时时将孩子成长的点滴,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最近的一些变化或进步。让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可以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好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一些不好的行为给予建议并及时地纠正和强化。
2.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一下班中的主要情况。在家长会上教师要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改的成果及举措告诉家长,也可介绍一些科学的育人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
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也可让学生参加,让他们亲身感受老师和家长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
3.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作为教师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而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4.开放校长电子信箱
向家长公开校长的电子信箱,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对于教育教学的想法或是意见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
5.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会议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6.建立家长驻校制度
【家校共育外出学习反思】推荐阅读:
家校共育活动教案08-01
家校共育倡议书08-13
2家校共育促学生成长07-05
家校合力 共育良才(李桂香)08-29
康家小学开展家校共育方案06-10
家校共育携手成长心得体会11-09
构建家校共育桥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09-01
外出学习培训09-07
教师外出学习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