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精选12篇)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 篇1
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过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食物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中秋月饼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篇2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全国各地中秋节习俗 篇3
中秋节是一年一度的团圆佳节,有花好月圆人团圆,阖家安康,幸福美满的寓意,全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有些不要一样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国各地中秋节习俗,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1、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美味可想而知。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设大香案,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块。
3、赏月
除了祭月,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围在一起饮酒赏月。
各地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而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围在一起饮酒赏月。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 篇4
中秋节民间习俗一: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民间习俗二: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民间习俗三: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民间习俗四: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中秋节各地是怎么过中秋的
山西中秋节习俗
山西潞安地区过中秋节时要宴请女婿带爱人及子女上门一起共度良辰;山西永宁地区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恭祀太阴星主;山西大同地区称月饼叫团圆饼,大小在二、三尺左右,且有中秋节守夜之俗。
陕西中秋节习俗
陕西西乡地区过中秋节时男子要去泛舟登崖,女子则在家筹备佳宴,中秋节家家户户必食西瓜;陕西靖边地区过中秋有吹鼓手走街串户打鼓吹号,走时户主得给赏钱;陕西洛川地区中秋节时家长要率子女携带礼物去老师家拜节。
四川中秋节习俗
四川嘉定地区的人们过中秋节时要祭土地神,上演杂剧、声乐等,俗称“看会”,四川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在中秋节还要举行打粑、杀鸭子等娱乐活动;有的人会在中秋节夜晚将桔子挖空,里面点上蜡烛,悬挂在自家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俗称“舞流星香球”。
福建中秋节习俗
福建浦城地区过中秋节时女子穿行南浦桥,以祈求长寿;福建建宁人中秋夜要在门前挂旛灯向月宫求子;福建上杭地区的人们过中秋节时,人们会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有大神降临,竹筐就会摇摆,依摇摆的次数来卜吉凶;福建金门人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天公用仙桃型的红果代顶,俗称“天公果”,拜月用的红果要雕成猪羊的形状,数目一定要九猪十六羊。
江西中秋节习俗
在江西吉安地区中秋节傍晚,村村寨寨都要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烧红后将醋倒进去,让其香味飘散于全村;江西新城地区过中秋时,从八月十一夜开始要在自家门前悬挂通草灯,大街小巷鼓乐阵阵,热闹非凡,直至八月十七才算结束。
山东中秋节习俗
山东庆云地区农家在八月十五日要大祭土谷神,俗称“青苗社”;山东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要上坟祭祖,即墨地区的人们中秋节家家户户要吃一种叫“麦箭”应急食品。
河北中秋节习俗
各地元旦的习俗 篇5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中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说明当时汴梁百姓会准备面条之类的食物来过年。元旦的习俗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元旦习俗
各地过年习俗 篇6
每年的元宵节,邯郸地区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还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人们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在秋千上荡上几下。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荡秋千高手,有时还要进行表演比赛,这比赛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土家人
每年一进腊月,土家人就开始漫山遍野地寻找埋在土里的树蔸。油茶树蔸最好,杂木树蔸次一点,蔸蔸越大越好。年三十夜,人们把火坑中一年都没移动过的三脚郑重地端出来,然后,在火坑上架起大大的树蔸,全家人围坐在火坑边,边烧边祝福。这夜全家人都不睡,边讲吉利话边观旺火。火苗烧得旺象征财气好,这叫烧年火蔸蔸。年火蔸蔸烧得时间越长人们越高兴,有的几天几夜不熄。
南昌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十分好看。如今,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
澳门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哈尔滨
流传于哈尔滨的汉民族。元宵节这天,家家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灯,不同颜色的灯,还有玻璃灯、冰灯,做好后,先送到祖宗灵牌位上,祈求祖宗保佑,再送到天地、灶神以求神仙赐福;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然后送到大路,祈求出入平安,家迎四方客;最后由家长把灯送到祖坟上,为祖宗灵魂上天照好路。
北京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香港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 篇7
广 东
年宵花市 桔言花语祝新年
金灿灿的年桔摆上街头的时候,也是春节到来的时候。
过年期间,广州的街边悄悄摆上了一盆盆金黄的年桔,小到可以放上桌面的小盆栽,大到需要一辆小货车才能运回家的二三米高的“巨盆”年桔,硕果累累、金光灿灿,青枝绿叶相扶,逗人喜爱。
没有买一盆黄澄澄的年桔,没有扛回去一棵粉嘟嘟的桃树,仿佛就没有过年气氛。每逢春节,家门里外摆上一盆年桔,是珠三角地区老百姓的传统习俗。
金桔的发音,在粤语里颇近“吉祥”,除夕夜把桔子放在家中,有“大吉大利、吉到运到”的寓意,新年里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这些“大吉大利”的盆栽被小心培植好几个月,就是为了在年宵花市上一展风采。
“十里长街花成海,春色满园关不住”,说的就是广东的年宵花市(见右图)。每年春节,主要街道就会搭建起牌楼、花棚,花农、商贩沿街设摊展卖,十里长廊,灯火辉煌、游人如织、鲜花如海。
“逛花街、行大运”的民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家家买年桔成为古今一景。据说是因为年桔成熟期正值春节,故得名“年桔”。
花市一般是在春节前3天举行,除夕夜是花市的高潮,祈求来年鸿运当头的愿景。大街小巷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各地花市搭起彩楼,支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直到正月初一凌晨,花市人潮才逐渐散去。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个习惯,使得年桔年花价格一夜之间可以充满起伏,除夕傍晚逛花街高峰时段只能买一枝百合花的钱,到了初一凌晨花市散场的时候,可以买上一大束。
与金桔一同上市的还有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多个品种;百合、水仙、康乃馨也是年宵花市上的抢手花卉;象征世代同堂的代代果,吉祥虔诚的佛手果,粉白靓丽的桃树,从寻常百姓家,到酒楼食肆,“一树桃花满庭春”,简直是岭南年节的“圣诞树”。
河 南
熬年守岁 举家围坐夜长明
河南延续中原根脉,过年颇有讲究。过腊月二十三就进了小年,民谣里唱词分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花(对联);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方天地里,岁岁年年遵循着这段章程,绵延无穷。
腊月底几天,主妇上阵,忙不过来时,男主人也得掌勺,和面蒸馍、包馅过油、杀鱼炖肉……个个不亦乐乎。面食,不同以往。花卷、油卷、枣花馍,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更有别致者,做成寿桃、刺猬等等,不一而足。
年三十儿除夕,年味儿最足。河南乡下管饺子叫扁食,扁食里兴包枚铜钱硬币,使之成为“幸运果”。这是传统的“抽奖”活动,谁吃到硬币,象征新的一年必有福气。河南人讲究守岁,又名“熬年儿”,大门外点灯,长明一夜,全家围坐,闲话一年。过了子时,鞭炮燃放既毕,依长幼为序祭祖跪拜,孩子们再向长辈叩头,讨取压岁钱。
河南俗语“三天戏,五天年”。唱大戏要三天整,年要过五天。大年初一正式过大年,既有乐趣,也颇多规矩,嘴上多说吉利话,忌触霉头。五天内不准吃面条,不搅面汤稀饭,吃馒头不准剩。新年开门头件事,放挂万字头鞭炮,爆竹声中驱邪迎新。随后,便要出门,逢人作揖拜年。
走亲戚是过年主要内容,规矩多,历时长,贯穿年节。一些地方讲“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晚辈带礼,要到长辈家“走亲戚”,长辈则要安排酒菜,等客到来。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还要吃饺子,取意捏住“小人嘴”。大年初六,生意便要开业了,这叫“初六大开市”。
除夕之前,叫做拜早年,正月十六之后,叫做拜晚年,过了二月二,这年才算最后过完。(王汉超 张妍文)
安 徽
龙船起舞 祝福送到家门口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南北地区过年习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黄山人在小年夜的前一天深夜,有祭灶的习俗,也称“送灶”,目的是祈求和保佑平安。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在滁州市全椒县,则流行着“走太平”的传统民俗(见左图),并已延续了近。“走太平”时,全椒人都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群众自发地进行健身走、看花灯、放烟花、游县城、烧香烛等活动,以此祝福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节日的氛围非常浓厚。”王庆霞大姐说。
每到新春时节,在池州市许多山村和田间地头,都能观赏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傩祭及表演。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村民们戴上彩绘面具,举行庄重的傩仪,跳起粗犷的傩舞,演着精彩的傩戏,蕴有驱邪纳福之意。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舞龙船是宣城春节期间常见的民俗项目,又叫舞旱船。龙船用竹子做成船的形状,带有船盖,重量不重;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很漂亮。撑船人一般是皮肤白净的男生装扮成女生的模样,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化装成戏曲里的女旦一般。
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首先将锣鼓敲起来,龙船前面有一个人拿着弯弯的细竹,引导着龙船跟他转,锣鼓敲得越响,龙船就舞得越快,然后有人敲快板,众人跟着唱,歌词似皖南花鼓戏。一位廖姓的女士告诉记者,“在以前农村,舞船人在一家人门口唱完之后,主人家需要给一点儿钱,然后龙船再赶往下一家。”
吉林伊通
白山黑水 年息花枝满屋香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吉林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进入腊月,年味就一天天变浓,这样的歌谣又会被家里的老人反复念叨起来。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吉林省长春、四平、吉林和通化等地就有许多满族聚居的乡镇村落。
在吉林省伊通县,满族仍较多地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伊通满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娴于刺绣,在衣边、门帘、幔帐上绣制优美的图案和“喜庆话”字样。这些地方的春节习俗,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一到腊月初七,满族的姑娘们会上山撅“年息花”枝,回家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20多天后适逢过年,枝上的花苞正好开花,冰雪覆盖的满族人家,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满屋飘香。
九台市刘家满族村满族农民关云德介绍说,“年息花”是杜鹃的一种,满族人还叫它“日吉纳花”,满语发音为“阿德布合”。满族姑娘们有时将花枝分扎成小把成束到市场去卖,很受欢迎。
传统的满族妇女在腊月里“忙年”,要淘黄米、磨黄面、做饽饽等,冻好放入大缸里,留着正月里吃。姑娘和老太太则开始剪窗花、棚花,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吉庆有余、人寿年丰等主题都可以通过剪纸表现出来,成为春节的传统习俗。关云德的满族剪纸是当地的著名品牌,他可以把满族传说中的300多位女神作为题材,用剪纸表现出来。
祭祖是满族人大年三十的重要活动。“在祭祀中,满族人用优美的神歌,惟妙惟肖的萨满舞蹈,表达对祖先的怀念。”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吕萍说。
满族人的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和族祭,特别是当家族中遇到金榜题名、续家谱等重大事项的年份,祭祖仪式会非常盛大隆重。
满族人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衍生品”。比如,为了准备祭祀,要杀年猪。如今,这在东北农村成了过年的普遍习俗。
年夜饭,满族人的饭桌上往往会多摆放一副碗筷,纪念“姑姑妈妈”。"姑姑妈妈’是满族传说中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传播医术救死扶伤,终身未嫁”,吕萍说。
而在大年初一煮饺子时,男主人还要吆喝:“起来了吗?”女主人回答:“起来了!”连续三遍。据说,满族人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反复吆喝只为求得一年的好兆头。
满族春节民俗非常重视祈福、讲究礼节,从大年三十的“抱柴火”、“踩芝麻秆”,到初一拜年的“碰肩礼”、“抱腰礼”等等,都透露出喜庆和对新年的期盼。春节,在“白山黑水”的满乡,处处都有浓浓的年味和传承已久的满族风情。(本报记者 祝大伟)
北京延庆
九曲灯阵 祈盼丰年好光景
“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懂行的人知道,这话说的是“九曲黄河灯”。据了解,灯阵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因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而得名。春节期间,在北京郊区的延庆县永宁镇,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
上磨村位于延庆的母亲河―妫水源头黄龙潭旁,灯阵从农历小年一直亮到正月十六,是延庆春节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
记者在上磨村看到,整个灯阵布灯形状类似一个大围棋盘,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灯阵外廊为正方形,循环摆放九个小阵,故又称“九宫八卦阵”。
阵形之间是1.5米的巷道,两边每隔3米一根灯杆,中央为高8米的天灯和地灯,灯杆上的灯数为365盏,寓意一年365天,象征降福增祥。如能不碰两旁灯杆、顺利走出由365盏灯组成的九曲十八弯迷宫,则象征“转九曲一年顺通”。
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刘满利对记者说,每年元宵佳节,九曲黄河灯阵中,人潮攒动,在皎皎明月照耀下,人流与九曲黄河灯阵中的365 盏明灯交相辉映,共同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象征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人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道路绕来绕去。一些老年人也由儿女们搀扶着进入灯场,因为,按当地的风俗,“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祛病消灾”。青年人走阵,则意味着生活道路好似这九曲黄河阵,虽曲折蜿蜒,却一直向前。
除了体验“转九曲年年通顺,游灯会万事如意”民俗活动,春节来到延庆,还可以“花会踩街”。街头巷尾,人们舞起旱船,扭起秧歌,踩上高跷,通过这种喜庆的方式过大年,同时也是拜年。(本报记者 贺 勇)
陕西宝鸡
社火游演 新春正月大乐事
伴随喧天的锣鼓声响,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县城的大街小巷上,一队队画着脸谱、打扮成刘备、张飞、关云长等模样的社火表演者,挥舞着大刀、钢鞭、长枪穿行而过,每个人背上还绑着一个背架,上面“站”着一到两名小孩,同样穿着古装“戏服”进行表演。很快,人流之后又驶来一辆汽车,车体上用铁芯做成了支架,四五个小孩骑着纸马,凌空摆出了“大破天门阵”的造型……
社火表演,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陇县县城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而融技巧与惊险于一体的“背社火”、“高芯社火”,更是迎春游演中的压轴好戏。
听到“社火”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这其实是西北地区节日赛会时常见的杂戏杂耍,“社”是土地之神,“火”能驱难辟邪。社火源自于古时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贺年的娱乐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当地各乡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会自发装扮社火,从正月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
到了正月十五,更要集中在县城游演,来自全县的扮装团队多达几百支,游演者达四五千之众,往往能吸引数万观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鞭炮轰鸣,彩旗飘扬,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其实不为图个啥名次,就是为过年喜庆热闹”,很多来自农村、开着农用三轮车自费前来的社火表演者都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项深入人心的民俗活动,陇县群众将每年“赛社火”看做是新年正月里的最大乐事。
多年来,陇州社火已发展出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车社火等20多个种类,群众也希望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这个春节,不妨到陇县去现场体验一下社火表演所带来的原生态民俗的动人魅力。
四川巴中
新春登高 高山美景沐春风
在四川北部小城巴中,有着新年登高的习俗,据说已经沿袭了上千年。登高日,巴中人几乎倾城而出,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攀登当地的南龛山、西龛山和望王山等山脉,对他们而言,新春不登高,不算过完春节。
巴中的登高节可追溯至唐朝。据传,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居巴中,曾在巴中南龛山上劝课农桑。后来,很多当地人都上山听他讲说农事。从此,巴中百姓为了纪念李贤重农垦,恤民情,就有了新年登高的过年习俗。登高的人们都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意为长寿百岁、驱逐病魔,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在今天,登高节已成为巴中当地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登高日,从早上6时许,巴中本地人便陆续走出家门,向着城市周围的山脉前进,络绎不绝的登山人一个紧挨着一个,向山顶缓慢移动。各座山的大道小径都是比肩接踵的场面,大家谈天说地、嬉闹追逐,一座座原本寂静的山头变得热闹非凡。
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桌,席地成圈,围桌而坐,小孩子们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
登山节这天,山上的午餐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善于烹饪的巴中人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凉面等食物,在山上席地而坐时,一边怡然自得地沐浴着春风暖阳,一边享受着美味佳肴。餐后,人们或打牌,或躺卧,或漫步,或闲谈,欢乐祥和。
“登高望远时,你不但能感受到高山美景,而且心胸开阔,忘掉烦恼。”每年都参加登山的退休教师邹黎告诉记者,登高也是一种意志磨炼,体现着巴中人的奋斗精神。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篇8
【山东省】早起饮酒 带七色线
邹平端午,每人早起都要饮酒一杯,用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上七色丝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场下雨再解下来扔到雨水里。临清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以便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河北省】忌打井水 吃“五毒饼”
北京往往于节前预汲井水,忌端午节当天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浙江省】午时采药 吃馄饨
桐卢县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新昌吃端午馄饨,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个恶日,而剁肉包馄饨是吓唬闲神野鬼的。新昌除吃端午馄饨外,还有吃粽的习惯。乡间也有喝雄黄酒的,此俗与白娘子许仙故事有关:传说白娘子系白蛇所化,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以使其现出原形。故谓雄黄可以避邪。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四川省】出端午佬 赛龙舟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福建省】晒药囊 竞渡献纸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重阳节各地的习俗 篇9
【江西】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吴川地过重阳节有传统享宴高会的习俗,流行摆敬老宴。重阳节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 。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18]
【江苏】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四川】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山西】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20_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国外
【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各地清明节的祭拜习俗 篇10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但在祭扫形式和清明饮食上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明节在我国传统中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各地清明祭祖形式有所不同:
山西: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海南:
海南人清明节民间祭祖吟诵祖训。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舟山: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各地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篇11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在清明前一天,许多人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2、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3、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2021清明节各地的习俗介绍 篇12
清明节各地的习俗
福建清明节的习俗
福州人过清明节,都从家里走出来,来到郊区踏青旅游,大多数人采回野菜煮成矐,称为煮菜矐。惠安人扫墓时放纸莺,吹麦箫。泉州人清明节吃“润饼”、制“脚目棵”,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山西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间夹有核桃、红枣、豆子之类作为点缀,称为“子福”。取意为子孙多福,一切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块灌上汤食用。铲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席上搓拉,叫做驱蝎。晋东南地区,每逢清明节,人人头上都插着柳枝枯叶。妇女们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耳朵两边。晋北地区,人们习惯吃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做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的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陕西清明节的习俗
兴平县人过清明节,姻亲之间用纸钱相互馈赠,并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在清明节这天请名山之泉源水,供膜拜神仙。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下柳枝插在门上,并且用纸钱贴在树干上,据说这种做法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节以蒸馍为食,馍四周用鸟蛇的形状来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清明节的习俗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野游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个女子结伴而行,拿着酒水和食物来到郊外野餐。不论男子是否相识都可以入席同吃同乐。什郁等地,妇女们则用荞菜花蘸油后投入水里,看水面的花纹以占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以卖炒米团为主,炒米团上点染彩色的图案,并用线串好,称为“欢喜团”。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
1、晋南人清明节吃什么?
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2、上海人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清明饼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3、浙江人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4、福州人清明节吃什么?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清明节禁忌的事项
一、并非所有民族都在清明节当日祭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传统祭祀日。
二、常规顺序不可反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三、何时拜山最佳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四、孕妇避免扫墓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推荐阅读:
各地中秋习俗08-03
中秋节的新习俗08-30
关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07-17
中秋节的习俗英文介绍07-25
中秋节的习俗-兔爷儿07-31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10-05
摘选中秋节的习俗作文07-03
异国他乡的中秋习俗10-04
中秋节十大习俗12-13
中秋节来历习俗传说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