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2024-10-09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1

《空城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四)通过探究问题,整理故事情节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B、大兵压境。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B、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C、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D、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撤军

4、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生性多疑

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了如指掌

教师点拨: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板书: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懿中计

结局诸葛亮释计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ィ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3

高峰二中林伟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主题。

3、学写简单的童话。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了解童话的特点。

2、感悟童话中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泉水叮咚》。

2、多媒体展示课题本文的文体、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探寻小溪流的`成长足迹

1、默读课文,思考:小溪流的歌分为几个乐章?

2、观看视频,概括小溪流的各个阶段的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和劝阻者有哪些?

3、概括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歌。

三、品味语言,分析小溪流的形象

1、品读1-3自然段,思考问题。

①小溪流最喜欢做什么?

②找出第二自然段的动词并体会其作用。

2、品读4-45自然段,感受小溪流的语言特点。

①找出小溪流跟劝阻者的对话部分,并练习对话。

②学生表演小溪流跟劝阻者的对话。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小溪流勇于进取,坚定乐观的精神品质。

④讨论:小溪流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他最终还是流入了大海,体现小溪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⑤讨论分析劝阻者的特点,作者安排劝阻者的用意何在?

四、联系实际探究主题

在生活中,同学们是像小溪流呢?还是像劝阻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五、质疑

六、小结

七、拓展延伸

以《小树苗的歌》为题构思一篇童话。

八、布置作业

完成《小树苗的歌》。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4

主备教师

授课班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方法 说读讨论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①如有条件先欣赏《长江之歌》,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 ②欣赏有关三峡的诗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美猴王(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篇5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本文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写法上,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艺术形象塑造成功、语言通俗生动简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教学重难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神秘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疲神竭喜不自胜 ②教师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二、激情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幻灯3、4)。导语设计: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三、整体感悟: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6

惠安辋川中学陈建峰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是因为文章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二是因为文章有故事性(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三是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的写法很典型,比较适合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七年级学生学习《口技》前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的学情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课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

重点: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2、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落实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懂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利用1课时从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2、教学方法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法。

3、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和观众反应的相关语句,通过疏通难句,诵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艺术的精妙神奇和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落实教学重点1、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设计智能练习,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提供归类练习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以及日后的复习。(落实教学重点2)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手影戏《逗趣》导入。

(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口技艺术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1、从观众观看表演后的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宾客)观众反应得相关语句。找出相关的句子后齐读、疏通句子,把握文意。

(意图:让学生从观众反应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的相关语句,而后全班进行交流。想想:口技表演者,模仿了那些声音呢?

(意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从表演者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感受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

3、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口技表演者所展示的`三个生活场景。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的相关语句。

(意图:通过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诵读感受文章所描摹场景的氛围。)

4、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从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这么繁多而又惟妙惟肖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的口技表演水平怎么样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么如果要请同学们用文中第一段中的一个字来加以概括,想想应该是哪一个字?“善”(这个字也是文章的“文眼”。)

(意图:把握文眼,理解主旨。落实教学重点1。)

5、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

(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

6、归纳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结合七年级上册学过的《陌上桑》对采桑女美貌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

(意图:突破教学难点。)

(三)引导学生课外分类积累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字词,布置完成提供给的练习。

(意图: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教学重点2。)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堂课学习的收获。

(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应掌握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探寻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艺术魅力)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7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用二课时完成目标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随郦道元一起游过《三峡》,领略过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险,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我们也曾经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感受过三峡的水势湍急。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刘大杰先生一起浏览三峡,再次感受三峡的神奇魅力。字词积累

1、学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自查处理。

2、字词检测。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小结

内容总结: 方法归纳: 作业拓展

1、清晨,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有见有感,请介绍校园。

2、请用上诗、谚、典故或当地人的一些说法介绍你见过的某一处风景名胜。巴东三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区别游记和山水记叙文的不同。

3、体会如何抓住特点写景,并如何情景交融,仿写一篇游记。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以读促写,以写悟读 教

具:投影仪 导入新课

齐背诵郦道元《三峡》导入。比较阅读

1、本文和《三峡》比较有什么不同?

2、本文在写三个峡段时重点写了每段的哪些地方?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提示。拓展延伸

1、最喜欢的是本文的什么地方?谈谈你的看法。

2、你走过的地方,哪一处让你印象最深,请谈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说,再代表说。)读写链接

1、你能将你记忆最深的那一处地方写出来吗?

(先讨论如何写。师提示:模仿课文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内容等自己考虑。)

2、以课本为例子,修改自己写的短文,从句子、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的运用等方面修改。

3、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稿,谈出心得体会。

4、小结

a、小结内容: b、小结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介绍,详略得当。

c、能根据自己游踪,有序、层次井然。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9

沈阳市第142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课型:讲读   课时:3课时  执笔:刘波   审核:八年语文备课组   时间:.10.18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重要情节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在正义与邪恶斗争中鲁达的性格,学习其精神

3.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

学习重点:1.故事情节 2.性格分析

学习难点: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结合课本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尤其是古今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2.粗读课文至少一次,了解大致情节

二、导入新课(3)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简介《水浒传》及作者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北宋 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 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 会矛盾。

三、解题

鲁提辖,即鲁达,绰号花和尚鲁智深-----正义的一方

镇关西,卖肉的郑屠,恶霸,绰号镇关西---邪恶的一方

解决矛盾的`方法--------------打

四、朗读课文

五、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提示: 按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复述,300字左右:

某一天下午:........

第二天一早:.............

送走金氏父女后:...........

打死郑屠后:................

六、划分层次,概括意思

1. 根据复述故事的情况,给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简要归纳意思

一(1-7)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老父女的控诉。(开端)

二(8-9)潘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老父女逃出虎口。(发展)

三(10-20)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高潮)

四(21) 奔出南门,亡命出走(结局)

七、分析人物形象

1.按照以上层次划分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鲁达的语言、动作和心 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各体现了鲁达怎样的性格特点。

1)酒楼会友倾听控诉

动作:丢在地上(粗鲁)摸出银子(爽利 慷慨)

语言:大骂郑屠(不畏强暴 伸张正义 嫉恶如仇) 说李忠不爽利 (狭义 豪爽 慷慨)

2)客店送行

动作:打店小二(勇武 疾恶如仇)

3)拳打郑屠

语言:三次消遣郑屠(有勇有谋)打前骂郑屠(有正义感 直爽)

动作:三拳打死镇关西(勇武 嫉恶如仇)

4)智走他乡

心理活动和语言:....(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4.归纳小结: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口头总结鲁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鲁提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他 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哪些片段最能体现鲁提辖 的性格?

( “消遣郑屠”和“拳打郑屠”)

三、自读课文10-20段,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解决以下问题:

⑴分析“三次消遣郑屠”(从鲁提辖的要求、郑屠的反应来分析)

第一次消遣:鲁达拳要求:____,郑屠的反应:____ _

第二次消遣:鲁达拳要求:____,郑屠的反应:____ _

第三次消遣:鲁达拳要求:____,郑屠的反应:_____

⑵分析“三拳痛打郑屠”(从打前骂、打的位置、打得结果、郑 屠的反应、描写角度、比喻的修辞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拳:打前骂:_____;打的位置:____;打得结果:____;比 喻:_____;描写角度:____

第二拳:打前骂:_____;打的位置:____;打得结果:____; 比 喻:_____;描写角度:____

第二拳:打前骂:_____;打的位置:____;打得结果:____;比喻: _____;描写角度:____

⑶分析店小二的三次反应

第一次:看到_________,店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看到_________,店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看到_________,店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朗读16-18段,深入体味鲁达的气势。

四、讨论问题:

1.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⑴鲁提辖为什么要三次消遣郑屠?表现了鲁达什么的性格?

⑵写店小二的三次反应有什么作用?这叫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⑴为了激怒郑屠,使其主动动手,为打找正当借口; 乱对方方寸,更容易打倒;反映了鲁达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性格。 ⑵反衬鲁达气豪胆壮,显示其力量的强大;侧面烘托的写法。

附:板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次消遣:激怒郑屠 有勇有谋

鲁提辖

三拳痛打:骂、打、比喻

店小二 三次反应:反衬 侧面烘托

附:板书

一(1-7)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老父女的控诉。(开端)

二(8-9)潘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老父女逃出虎口。(发展)

三(10-20)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高潮)

四(21) 奔出南门,亡命出走(结局)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美点进行赏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的思乡愁绪,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向,理解诗意的拓展和升华。

教学难点:

诗歌美点赏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与节奏,体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研讨点拨法:对诗歌具体的意象和主题进行解读。

3、探究欣赏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自古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在学生交流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_____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_____张九龄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及作者简介。

1、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2、背景:自从作者21岁离开大陆,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师生明确:朗读本诗要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基调。

2、听读,用多媒体播放flash示范朗读录音,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3、学生试读,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体味每一节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回忆,语气稍平淡-----增加遗憾的语气------深深的失落和哀痛之情------表现如今的惆怅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领会诗人的忧郁深沉的思乡之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问题研讨: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在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凄婉的愁绪?

2、诗人所抒发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深、升华的?第四节诗在诗意的拓展方面起什么作用?

3、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4、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板书):

1、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物象具体表达出作者凄婉的愁绪,这种写法叫作托物寄情。

2、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窄窄的船票寄托了对妻子的依恋。到后来,母子死别,矮矮的坟墓表达对母亲的追念。而现在,远离大陆,浅浅的海峡融入了我对故土的眷恋。如果没有第四节诗,前三节只是普普通通的思乡诗,有了第四节诗作者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意得到了拓展与升华。这节诗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4、小时侯少年清愁;长大后夫妻离愁;后来丧母哀愁;现在思归浓愁。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里,把人生四个时段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上,通过四个阶段时空的变化,感情逐层推进,由个人的思乡之思升华为国愁、民愁,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五、美点赏析:

刚才通过讨论把握本诗的构思立意,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其它美点(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形式、语言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上。例如:全诗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1、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学生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2、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形式美

美在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

美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2)语言美

美在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四个数量词、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情感美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体会诗人的情感。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如果学生能从其它角度发现诗歌的美,那教师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延伸:

学习《乡愁》的写法: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多媒体显示例句: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乡愁是黄昏的落日。

乡愁是夜晚的圆月。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七、课后练习。

1、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容也写了一首同名的《乡愁》诗(见课本第5页)所抒发的也是乡愁之情,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小时侯邮票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加升

(托物寄情)

后来坟墓深华

现在海峡家国之思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表达海外游子思乡的有名诗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诗歌的特点。首先,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采用赏读--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意境中,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其次,本文的构思立意和其它思乡诗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研讨问题,学生能够顺利地感悟出本诗的精妙之处。再次,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形式、语言、情感中的美点,这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但语言方面的赏析是重点,应加以重视。诗歌美点赏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提高我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沈四兰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篇11

上课者:杨宗荣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

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由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导入。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二)、疏通课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1)、与友期行:约定。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4)、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5)、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6)、下车引之:拉。7)、入门不顾:回头看。8)、去后乃至:才。

三、复述课文

1、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2、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多媒体显示省略部分,并作强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认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3、集体朗读课文

四、分析、探讨问题

1、“君”、”家君”、“尊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普安镇七年级语文教研课教案

上课者:杨宗荣

5、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7、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明确: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当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去掉标点,请学生朗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先让大家自由读,再请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正,最后学生集体朗读。

六、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填空

《世说新语》是()(朝代)的()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都是()。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4、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读空城计有感05-27

空城计读书笔记08-10

空城计的故事阅读答案06-25

现代版三国演义之空城计的作文10-02

空城春天的散文07-20

上一篇:汇率下一篇:优秀志愿者集体事迹简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