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

2024-10-09

汇率(共9篇)

汇率 篇1

《金融世界14》在线收听-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金融世界2》在线收听-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制作

金融世界

第二讲 货币的`三种特性

二十四集教学节目金融世界为您介绍金融与货币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内容为您讲解金融英语,欢迎您上网学习。在这一讲中我们要继续跟您谈谈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问题。

请注意:本听力材料使用REAL格式制作,请在此下载安装RealPlayer.

本听力材料也可下载收听,点此下载

本站影音材料若无法下载,请点击此处下载安装优秀软件NetTransport

在这一讲中我们要继续跟您谈谈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浮动汇率和 fixed exchange rates 固定汇率问题。

在上一讲中,我们为您介绍了澳大利亚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实行澳元的浮动汇率制。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曾实行过各种不同的固定汇率制,包括:

1 Gold Standard 金本位制

2 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3 crawling peg system 蠕动钉住汇率制

那么,实行浮动汇率制有什么好处呢?澳洲广播电台金融节目主持人巴里克拉克说: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s of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s that they help to insulate the domestic economy against shocks. For example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s, if an export market collapses, the adverse impact is transmitted fully to the domestic economy. It may be said that we achieve stability of the exchange rate at the cost of domestic instability.

However, if a similar thing happens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the automatic depreciati

汇率 篇2

关键词:人民币,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引导关系

1 引言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不断的、增大, 境内外居民和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不断增加。正确的判断汇率走势, 对于合理的规避汇率风险以及监管者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汇率政策都意义重大。

2 文献回顾

关于远期汇率的定价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其中利率平价理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

Kaen和Hachey (1983) 、Hartman (1984) 以及Swanson (1988) 发现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利率, 意味着美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利率信息传递中的重要地位,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境内到境外市场。

Callen (1989) 等实证结果表明某些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存在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关系, 有些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国内, 黄学军、吴冲锋 (2006) 对2005年汇改前后NDF汇率与境内即期汇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 汇改以后境内现汇市场显现出本土信息优势, 即期汇率和1月期的NDF汇率能够相互引导。即期汇率能引导1年期的NDF汇率, 但1年期的NDF不引导即期汇率。

欧阳政和林鹏辉 (2011) 发现, NDF市场在两市场间占价格发现的主导作用, 尤其是对于期限较长的NDF而言, 但不是决定性的。

侯铁珊, 王楠 (2013) 通过NARX模型对于不同期限的NDF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 NDF期限越短, 其与即期市场的互动关系越强。

3 样本统计描述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走势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8年11月-2013年9月即期汇率以及期限分别为6个月、1年的远期汇率和NDF汇率的样本数据, 共筛选得样本数据1186个。

为了方便理解, 这里对下面各图表中英文字母的表示说明如下:

SPOT:人民币即期汇率;DF:人民币远期汇率;DF6M:6月期人民币远期汇率;DF1Y:1年期人民币远期汇率;NDF6M:6月期人民币NDF汇率;NDF1Y:1年期人民币NDF汇率。

各期人民币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走势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2008年11月之后人民币各期汇率大体上持续了下行的趋势。即期汇率变动领先于远期汇率, 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同时即期汇率在一段滞后时间后受到远期汇率变动的短暂、有限的引导作用。在2010年9月之后即期汇率和各种类远期汇率的走势基本同步, 期限越长的人民币汇率品种具有更大的波动幅度, 基本上反映了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利率平价关系。在观察期的后半期, NDF汇率与境内汇率之间的价差不断减小。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在金融资本领域进行了许多改革, 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 NDF的套利机会减少。

表1显示NDF汇率的均值小于即期汇率, 且期限越长均值统计量的数值越小, 由此可知NDF市场存在对人民币升值较强的预期, 其期限越长, 这种预期越强烈。由标准差数据分析可知, NDF汇率标准差小于人民币即期汇率, 且均小于国内同品种的远期汇率。这表明汇改后, 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增大, 人民币即期汇率相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对于市场的期望反应更加激烈。同时国内外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均大于长期波动, 表明了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活动相对集中于短期交易品种。

总体来说, 不论是国内远期还是NDF远期, 远期汇率对即期汇率的走势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即期汇率作为远期汇率的信息来源, 反过来也影响着远期汇率的走势。由于我国国内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 人民币国内汇率的形成并非完全的体现了市场的欲求, 由市场供求决定的NDF汇率, 反映了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期望。

4 实证检验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对人民币各类型汇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因此,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前先对即期汇率与各期NDF汇率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4.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在计量上普遍采用的ADF检验方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水平检验下, 无论是人民币即期汇率、国内远期汇率还是NDF汇率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在水平检验下人民币的各种汇率都是非平稳的;而经过一阶差分检验则要拒绝一阶差分下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在一阶差分检验下人民币的各种汇率都是平稳的, 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检验。

4.2 协整检验

由于数据为非平稳且一阶单整, 为了进一步确定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这里采用EG两步检验法对各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我们要建立协整方程模型,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然后对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第一步, 建立协整方程:

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可得到如下结果:

第二步:对这两个模型的残差进行分析。

通过检验表明, 对于式 (3) 和式 (4) 来说, 检验结果在5%的置信水平上都可以拒绝原假设, 即其残差都具有平稳性。这表明, 本文的回归模型的变量选择是合理的, 回归系数具有经济意义, 各期国内远期汇率和NDF汇率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都有长期而稳定的影响。

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通过对即期汇率与国内远期和NDF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观察NDF汇率与境内汇率的互动影响。由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4阶,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 在短期 (6M) , 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国内6月期在岸远期汇率具有双向引导关系, 说明国内人民币6月期远期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开始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并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产生影响。同时, 6月期的远期汇率也受到了即期交易供求关系的影响;即期汇率与国外NDF汇率有单向的引导关系, 表现为境外6月期NDF汇率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具有引导关系, 而即期汇率对6月期NDF汇率则不具有引导关系, 境外6月期NDF市场是人民币定价的信息中心;境内在岸远期汇率和境外NDF汇率具有双向引导关系, 说明境内外两个市场在短期内的互动比较充分, 信息流动渠道比较畅通, 能够相互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在长期 (1Y) , 人民币即期汇率和境内在岸远期汇率有单向引导关系, 即期汇率对1年期的远期汇率具有格兰杰引导关系, 而1年期的远期汇率则不能够有效影响即期汇率。说明1年期的远期市场受到了即期市场较强的影响, 但是1年期远期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较弱, 没有发挥应有的“风向标”作用;即期汇率和境外NDF汇率具有双向引导关系, 说明在长期内境内人民币即期市场和境外NDF市场的互动性比较充分, 信息流动比较畅通, 双方关系比较密切, 均能够对对方施加显著的影响。境外1年期NDF汇率对于即期汇率的“风向标”作用更加可靠、真实和准确;境内在岸远期汇率和境外NDF汇率具有单向引导关系, 境外NDF市场对境内在岸远期市场有格兰杰引导关系, 引导了境内远期汇率市场的走向。

5 结论与建议

(1) 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走势反映了6月期和1年期人民币在岸远期汇率和同期NDF汇率的走势, 充分的体现了远期汇率对即期汇率的“风向标”作用。从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远期市场对即期市场的引导作用可以看出, 人民币经历了连续的升值之后, 目前无论是境内远期还是境外NDF汇率都对其有贬值的预期。

(2) 协整性检验说明即期汇率和各期在岸和NDF远期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各期国内远期汇率和NDF汇率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都有长期而稳定的影响。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说明不论是6月期还是1年期, 人民币境外NDF市场始终对人民币国内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有格兰杰引导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我国境内的人民币远期市场发展依旧是不充分的, 相较于建立时间比较久、交易一直比较活跃的境外NDF市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 在短期内人民币的定价权上国内尚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长期内国内远期市场则不能够对人民币的定价产生影响, 此时NDF市场在远期人民币的定价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人民币的远期定价权掌握在了境外市场手中。

基于结论, 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让市场能够真正决定人民币汇率。

从境外NDF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 消除本国即期汇率市场和国内远期外汇市场与NDF外汇市场之间互动的限制, 使本国外汇市场和NDF外汇市场融合在一起是大势所趋。NDF市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东道国的资本管制, 所以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就必须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打破两个市场间的限制。

(2) 加强对NDF的研究和市场建设以及监督管理, 逐步实现NDF市场的在岸化。

作为一种投机套利或者是风险规避的手段, NDF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境内投资者的青睐, 这对于我国人民币相关监督和管理制度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境内投资者参与人民币NDF交易的监督和管理, 逐步实现境外NDF市场在岸化。

(3) 推进在岸远期市场的发展, 把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 短期内境内在岸远期能够对人民币的定价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人民币远期定价权则由境外NDF市场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在岸远期市场的发展, 在人民币的定价机制中更加深入的引入市场因素, 消除境内人民币市场和境外NDF市场的隔阂, 使境内市场对人民币的定价产生主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先智.NDF市场对境内人民币汇率市场的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112-116.

[2]任兆璋, 宁忠忠.人民币汇率预期与人民币NDF汇率的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 2005, (12) :34-39.

[3]代幼渝, 杨莹.人民币境外NDF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72-80.

[4]奚君羊, 张小燕.人民币即期汇率与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的关联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3) :34-38.

[5]侯要强.CME推出人民NDF交易对即期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9) :78-81.

[6]粱云翀, 王玥.汇率改革前后人民币即期汇率、离岸NDF汇率和国内远期汇率关系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 (11) :70-72.

汇率 篇3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然而,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香港虽然有超过2万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导致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对联系汇率制度造成巨大冲击。港元受到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大手买卖而造成汇价大幅波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投放资金稳定汇价,令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才可继续维持,但香港楼市、股市全盘崩溃。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汇率机制经多次演变

从历史上看,香港的汇率形成机制也经过了多次演变,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银本位时期

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当时中国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分两个层面实施:红铜、青铜或铸铁钱币——制钱用于小额交易;银锭用于大额商业交易、缴税及储存财富。香港是贸易中心,银元被普遍采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经试图推广英镑作为香港的官方货币,但由于英镑并不普及而且供应短缺,无法以英镑收税,港英政府遂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

与英镑挂钩时期

1935年11月,由于美国及其他地方银价飙升,后来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用于支持该银行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收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浮动汇率时期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由1972年6月开始,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作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港元兑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出现港元危机,港英政府宣布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货币发行局制度

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出现港元危机,港英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当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 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资金流入或流出会令利率而非汇率出现调整。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与本地货币挂钩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换取本地货币(即资金流入),基础货币便会增加,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购入外币(即资金流出),基础货币就会收缩。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会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会自动抵消原来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影响,而汇率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制。为了减少利率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汇率制度改革 篇4

2005年7月到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1]

汇改编辑

什么是汇率 篇5

汇率在经济学的定义上,即为两国货币之间兑换的比例,通常会将某一国的货币设为基准,以此换算金额价值他国几元的货币。在英文使用方面,有时简写为FX,此为外国货币ForeignExchange的简写,

通俗的说,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也可以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的特性在于它多半是浮动的比率。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中国汇率改革历史回顾 篇6

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五十多年来的演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们保持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也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起伏回升阶段。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但因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因此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的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1950年7月8日,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人民币实行全国统一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1)从1949年到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并大幅度调低。当时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在“统制对外贸易”的原则下,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扶植出口,积累外汇资金,购买主要进口物资,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是“奖出限入,照顾侨汇”。奖出即奖励出口,保证75—80%的大宗出口物资私商获得5—15%的利润;限入即限制奢侈消费品进口,并照顾华侨汇款的实际购买力。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汇率大幅度波动,1949年3月人民币汇率为600旧人民币/美元,至1950年3月调至42 000旧人民币/美元,期间汇率调整达52次之多。

(2)从1950年到1952年,人民币汇率逐渐调高,起伏回升。1950年3月全国财政经济会议后,国内金融、物价日趋稳定,而国际市场物价上涨,为保障外汇资金安全,加速进口物资,汇率政策由“奖出限入”变为“进出口兼顾”。从1950年3月至l951年5月共调高15次,从42 000旧人民币/美元调至22 380旧人民币/美元,升幅46.7%。

总之,这一时期,国家用汇需求很大,但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外汇资源紧缺,进出口渠道不畅,侨汇汇率阻塞。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建立外汇集中管理制度,人民币汇率主要作用为调整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物价。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72):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阶段。

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内金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世界经济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基本能发挥作用,维持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鉴于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对外贸易由外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统一经营,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统算,以进贴出的办法。1964年起还采取了对一部分进口商品加成的办法,即外贸为用货部门的进口商品作价,按进口成本加价103%,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不需要再用汇率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在这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的结算上,按国内外消费物价对比,汇率已适当照顾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收入,也无调整必要。为了维护人民币的稳定,有利于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人民币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价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只有在外国货币发生升值或贬值时,才作相应的调整。l95

5年3月,新币代替旧币,直到1971年11月,人民币汇率在近16年时间里基本保持为2.4618人民币/美元的水平。

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l994年初,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国务院推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综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在外汇体制改革方面,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人民币官方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人民币/美元下浮至1994年1月1目的8.70人民币/美元。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形成是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改变了以行政决定或调节汇率的做法,发挥市场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并轨后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外汇的银行结售汇制,作为一项临时性措施,对经常性项目设立台帐制,取消国内企业的外汇调剂业务,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并以银行间外汇市场所形成的汇率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的基础。此后人民币汇率结束了长达16年的贬值过程,开始稳中趋升。12年来人民币汇率运行基本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制”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1996年7月起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1998年12月1日起,关闭外汇调剂中心,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全部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此外,对境内居民个人因私用汇大幅度提高供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超限额货超范围用汇,经外汇管理局审核其真实性后由外汇制定银行供汇。至此,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尚存的其他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基本消除。我国1996年12月1日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所有正当的、有实际交易需求的经常项目用汇都可以对外支付,这是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资本帐户方面,我国虽然刚引入了QE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一些准入制度,但是总体而言管制仍十分严格,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还有相当差距。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

代宏观调控体系的健全,资本市场的成熟,利率、汇率作用的改善等条件,都有待逐步创造。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在运行机制上,在对外贸易、外商投资以及对外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上都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1997年7月,由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贬值,东亚各国家日本、韩国货币也不断下跌,而人民币汇率却在国内通货紧缩和外汇储备充足的前提下保持了货币稳定的态势,由银行间统一外汇市场形成,并接受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这对亚洲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我国已在汇率改革的路上走了很远,现在走在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考虑的因素和新的环境下的有新的政策和目标如下:

一、当前面临的问题

1、对居民和企业的外汇交易行为的限制,如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货币可兑换,银行对个人和机构客户的结、售汇制度安排等;

2、对金融机构外汇交易市场的组织安排,比如确定指定外汇经营机构,建立和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规定金融机构持有周转外汇资金的比例;

3、汇率体制安排,包括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是单一盯住还是复合盯住;

4、宏观经济当局的汇率政策,这主要指货币当局对国际储备资金的运用以及外汇买卖活动影响来外汇市场供求总量,从而影响汇率水平及其变动。

二、改革原因(引自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张海鱼)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1994年。1994年1月1日,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12月1日,我国接受

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通过强制结售汇、外汇指定银行的头寸上限管理、外汇市场上严格的浮动区间限制,以及资本账户的严格管制,有效地控制了企业、银行和个人对于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保证人民银行对汇率波动的有效控制。根据规定,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这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9年调整其汇率制度分类方法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制”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对于促进贸易、引进外资、保持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说,上述汇率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佳选择。然而,今天再来看这一制度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注定存在着冲突。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993年的21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03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20倍。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又激增了2066亿美元,达到6099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相当于我们向发达国家输出了很多资本。对我们这样的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而且,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我们也会被动的遭受损失。

其次,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中国货币政策失去很大的独立性。央行出于维护汇率稳定的考虑,必然会经常干预外汇市场,被动参与外汇买卖,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出现较大的波动。比如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宏观调控要紧缩货币;另一方面是外汇大量占款,外汇进来后商业银行留了头寸,剩下的卖给央行,央行相应的就要给它人民币,于是货币就这么放出来了。

同时,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央行在外汇市场频繁的吞吐,增加了市场操作成本;对资本项目严格的管制,延缓了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增加了改革的成本;随着资本的自由流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将更为复杂,央行管制定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回笼货币,央行2001年开始发明了银行票据,也承担了大量的利息支出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现行的汇率政策使汇率风险不能分散于各微观经济主体,而主要由中央银行承担,不利于企业风险意识的树立和增强。而且,名义汇率随着美元被动升值和被动贬值,也增加了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与矛盾,恶化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

三、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扩大对外贸易活动,增强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帮助中国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目标增强经济基础。

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外汇和汇率体制的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增加人民币的对外可兑换性;第二是提高人民币汇率和体制的灵活性;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帮助缓解外来冲击的不利影响,并为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一个方便的工具,另外,也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健全的外汇市场体系,促进对外贸易活动,提高经济宏观调控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改革也伴随着风险,主要由市场预期的不稳定性、货币投机行为的蔓延、大量资金转向短期性货币市场导致。

从操作上看,高程度灵活的汇率体制和可兑换性的结合比固定汇率制和货币可兑换相结合容易,面对冲击时,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会调整来缓解冲击效应,而不需要依靠货币政策的实施。

汇率 篇7

一、境内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

境内黄金市场以金交所、期交所的黄金合约交易为主, 由于境内合约以人民币计价, 境外黄金以美元计价, 两者之间有一个隐含的人民币汇率 (简称隐含人民币汇率) , 这个隐含汇率围绕在岸人民币汇率波动。下图是金交所Au9999现货价格和伦敦金现货价格套算的隐含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5年来的走势图, 明显看出黄金隐含人民币即期汇率围绕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波动。

二、影响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分析

由于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通过境内外黄金价格套算得出, 任何影响境内外黄金价格的因素都会影响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理想情况下, 若我国黄金可自由进出境, 按照一价定律, 除去相关成本外, 经过汇率调整后的境内黄金价格与境外黄金价格应相等, 据此境内黄金理论价格为:

境内黄金理论价格=境外黄金价格X在岸人民币汇率+运输费用+保险费+税费+提炼费用

其中提炼费用是指境内外黄金不同标准转换的成本, 境外黄金一般是纯度999的金锭, 而境内黄金一般是纯度9995或9999金锭等, 境外黄金需要经提炼才能符合境内黄金标准;税费主要指进口税, 目前我国规定是0;运输费用和保险费是黄金跨境运输中的成本。正常情况, 运输费用、保险费以及提炼费用总共不超过0.125%, 影响很小。

我国对黄金进出口实行准许可制, 境内具有黄金进出口资质的机构或企业进口前需向人行单独申请, 境内外黄金市场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当境内外黄金需求不同, 短时内会导致境内黄金价格与境内黄金理论价格出现偏差。境内黄金价格是:

境内黄金价格=境内黄金理论价格±市场供需升贴水

= (境外黄金价格X在岸人民币汇率±市场供需升贴水) +运输费用+保险费+税费+提炼费用

=境外黄金价格X (在岸人民币汇率±市场供需对汇率升贴水影响) +运输费用+保险费+税费+提炼费用

=境外黄金价格X境内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运输费用+保险费+税费+提炼费用

由于运输费用+保险费+税费+提炼费用产生的影响不超过约0.125%, 简单起见可以舍去:

境内黄金价格≈境外黄金价格X境内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 既换个角度, 境内外黄金供求差异导致境内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与在岸人民币汇率不同。

三、利用境内黄金隐含人民币汇率对冲套利

通过持有不同的黄金投资组合, 可以构成各种隐含人民币汇率头寸, 当隐含汇率与人民币在岸价格出现较大偏差时, 可以套利。

我们以分析人民币即期汇率为例, 选取10月12日至16日每天15:00, 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价格、上海黄金交易所Au (T+D) 和国际市场黄金现货价格。10月12日, 通过做空A u (T+D) 做多国际市场黄金现货获得的隐含人民币多头的价格是6.3351, 同时通过外汇交易中心做空人民币的价格是6.3243, 两者价差是108点。10月16日, 通过做多Au (T+D) 做空国际市场黄金现货获得的隐含人民币空头的价格是6.3501, 同时通过外汇交易中心做多人民币的价格是6.3565, 两者相差降低至-64点。上述过程正好对冲, 不考虑交易成本, 5个交易日可以获得172点的收益。

上述是对人民币即期市场套利的分析, 实际套利品种可以考虑远期、期权等市场。自8月11日汇改以来, 人民币市场波动加大, 套利机会较之前明显增加, 通过把握日间交易时点、选择高杠杆产品, 可以显著提高投资水平。另外, 套利的成败取决于价格是否回归。对于黄金市场隐含人民币汇率套利, 在国家支持黄金市场发展背景下, 境内机构不断做大黄金进口规模, 境内外黄金市场联动加强, 隐含的人民币汇率与在岸人民币汇率必然会回归。

(上接第17页)

四、相关结论

汇率 篇8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汇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走高,人民币升值似乎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2014年以来其双边波动趋势已经形成,由此带来的企业汇率风险的进一步凸显令,特别是已经习惯近年人民币单边升值行情的中国企业应该如何适从,如何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每个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民币汇率新走势的特点

(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不断增加

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虽然一路升值,但是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波动区间一直保持在0.5%。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的日间交易波动区间从0.5%扩大至1%,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人民币又进入一个加速升值通道,汇改新高一再被刷新。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贬值超3%,这抵消了2013年全年的涨幅,人民币汇率波幅增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从单边升值开始过渡到汇率双向波动时期

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单边升值的状态,据统计,自2005年进行币值重估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了约33%。但是从2012年开始,人民币汇率走势初现双向波动趋势的端倪,而就在2014年2月份,人民币在1月份经过一轮较快升值后突然走出一波大跌行情,今年一季度贬值超过3%。4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即期汇率明显贬值,突破6.25关口。如果观察人民币即期汇率与中间价的价差,即期汇率相对于中间价的贬值幅度扩大,已经超过了1%的区间,达到1.5%的历史最高值。据统计,按2014年初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6.05水平计算,截止到2014年5月8日,人民币已经累计贬值3.4%,完全抹去了去年的2.9%涨幅。由此看来,人民币只升不贬的年代已经过去,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63万亿元,同比增长57%;在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448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78.5%。对外投资更是从292亿元暴增到856亿元,同比增幅为193%;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及结算的比率已增至8.66%。以上数据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结算中的使用程度在飞速增长,与之相适应,人民币的市场供求波动也将随之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市场化程度必然提高。自2012年以来,中国监管层就主动减少了外汇市场干预,这使得人民币在汇改以来首次呈现双向波动,2014年以来的人民币贬值则更多的由出口不景气和内需疲弱而至,是来自市场的自发性行为。前面所述及的数据中显示的2012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充分体现了市场因素的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新走势下企业汇率风险加大

(一)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结算风险进一步扩大

在对外贸易中如果使用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则企业面临着结算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外汇收入或支出的变化。对于出口企业,如果结算时外币贬值即人民币升值,则企业在收到货款后进行结汇时只能兑换更少的人民币,即企业的出口收入减少;相反,对于进口企业,如果结算时外币升值即人民币贬值,则企业在支付货款前进行购汇时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比,即企业的进口成本增加。例如,假设某公司签订了一笔进货订单,货款为50万美元,结算时按照人民币贬值3%计算,在汇率上就损失1.5万美元,按6.22的汇率,支付货款时就要多支付人民币损失9万余元。

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越大,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结算时本外币兑换形成的损益不确定性就越大,在当前形势下,面对人民币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正迎来汇率的“双向波动”大考验。原来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陷入结算风险的单一局面已逐渐被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下进出口企业都面临贸易结算风险的现状替代。从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经营信息我们也能看到,2014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贬值对进出口贸易业务较多的上市公司已带来影响。例如,根据2014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长城开发、兔宝宝、伊立浦等公司受到显著影响,一季度预亏。

(二)企业在国际投融资中的财务风险增加

外汇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主要类型。对于在进出口贸易中通过贸易融资的企业,过去在人民币汇率长期单边升值、波动较低的时候,一般进口商不仅可以通过境外融资利率与国内利率之差获得收益,还可取得套汇收益,但现在人民币贬值,企业不仅拿不到汇差,还有可能出现汇兑损失。而且,从事贸易融资的企业资金链大多较紧张,一旦到款不及时,或者承担了较大损失,就有断裂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完全恶化。

对于境外融资比重较大的国内企业,2014年人民币贬值以来,企业前期的一些国内外汇贷款或者从海外借的外币负债,就承受债务成本增加的压力。由于企业境外募集资金多用于内地项目,其还债资金来源多为人民币入项,一些前期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发行或计划发行美元债融资的企业,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跌一个点,企业的还债成本就相应增加一个点。以航空公司为例,2013年以前,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美元债务折算成人民币时会大量减少,其中的收益一度是航空公司账面盈利的重要贡献,甚至曾超过主营业务利润。而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掉头贬值,成为以美元外债为主的航空公司业绩下滑的“杀手锏”,至2014年2月底,航企所获得的汇兑收益已经转为了汇兑损失。根据民航局内部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 2月航企总体汇兑亏损7亿,而去年同期则为汇兑收益1亿。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新趋势下,无论是企业的境外发债融资还是贸易融资都将面临还债成本增加的外汇风险,而企业的境外投资则面临投资收回时收入减少的外汇风险。

(三)企业在贸易结构调整中的经营风险增大

自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贬值,让一直受到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纺织服装、制造出口企业获得“喘息空间”,而一些原本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则陷入困境。从贸易结构的角度,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以本币计价的进口货物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进口,以外币计价的出口货物价格上升,从而不利于出口;相同的道理,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因此,不少外贸企业在人民币一直单边升值的时代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在经营中增加了进口产品并减少出口产品,有的企业甚至逐渐从出口型企业转变为进口型企业,但是2014年以来的人民币贬值令这些企业有些措手不及,经营受到影响。在今后人民币汇率新走势下,外汇企业单纯调整产品结构的结果会更复杂,导致企业预期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

(四)企业在汇率管理中的决策风险增加

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升值态势,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过去通过简单做多人民币、做空美元,就可以实现很好的汇兑收益。但是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掉头贬值,令不少出口企业因此有些不知所措。例如,一家大型出口商负责人表示,他的公司既承受了2013年人民币快速升值带来的汇率损失,又因为和银行锁定了汇率,在2014年初的快速贬值过程中没有享受到额外的福利。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上述大型出口公司今年很早就与银行锁定了汇率,如果升值,则由银行操作消化风险。但人民币本轮扭头向下后,其所在公司又不得不和银行谈妥,改为实时结汇。

因此,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加大,告别了原来持续多年的单边升值,看起来对出口企业是个利好,但是,这也增加了企业判断的难度,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有可能反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五)企业在定价中陷入困境致其业务量萎缩的风险增加

以前,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且可以说有规律可循,出口企业在报价时往往都能比较准确地预估未来一段时间的汇率走势,所以报价时都会考虑汇率下降的因素。比如在报价时的汇率为6.2,那会按照6.1的汇率来换算成美元后再报给客户。现在人民币双边波动,企业报价就陷入茫然。如果还按照之前的办法报价,客户不可能答应,而且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透明的国际市场,很容易失去竞争力,老客户都可能被别人挖走。

所以,现在出口企业在报价时陷入困境,由此对企业签单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欧美市场不愿意与中国企业签长单,只签短单。因此,汇率大幅波动,导致企业在采购、报价、接单等环节时都颇费思量,不少企业短时间内面临业务量萎缩的风险,尤其是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影响。

三、新形势下企业加强汇率风险规避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更大,波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涨跌预测难度加大,建立健全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成为风险规避的首要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单独设立或在财务部门下设汇率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这一机构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汇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风险预测、分析与评估,进行风险管理的决策,对风险管理交易人员进行监督,定期对金融工具的运作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审核控制。对于大型企业,还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交易部门并配备专业交易人员,以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融工具买卖操作。

而要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以进行汇率风险的预测、评估与防范。主要包括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风险的测量与识别、风险管理的评估。在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上,要选择我国及外贸关系国的宏微观经济指标,如两国的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等,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外汇市场的投机因素,对这些指标确定警戒线,当实际指标超过警戒线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管理机构还要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以供决策使用。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咨询机制、外部报告采购的方式或者选择选择利用新媒体,比如相关微信号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协助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的预警与评估。

(二)提高传统避险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传统的汇率风险规避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签订合同时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货币选择法、货币保值法、价格调整法;二是签订合同后可采用的非外汇交易型方法,包括提前错后法、平衡法、组对法、保险法;三是签订合同后可采用的混合外汇交易型方法,包括BSI法和LSI法等。这些方法不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较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在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使用较多。只要使用得当,这些方式可以成为企业加强外汇资产管理消除财务风险的利器。但是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不确定加大的趋势下,更要注意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货币选择法与价格调整法。主要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在合同中增加诸如用人民币结算或随汇率波动调整价格等条款来规避汇率风险。

二是平衡法与组对法。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进出口业务平衡的基础上的,是指通过保持进出口平衡减少汇差损失。但对于一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要求也不太现实,对于出口为主的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可通过扩展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

三是保险法。指涉外主体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便由保险公司给予合理的赔偿。

四是BSI法和LSI法。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把将来的货币兑换即结汇或购汇提前到现在以消除汇率风险的方式。例如,我国某出口企业6个月后将有一笔10万美元的收入,为避免汇率风险,该企业可从外汇银行借款10万美元,期限6个月,然后将借得的10万美元在外汇市场进行即期交易,兑换成人民币,并用这些人民币进行投资。6个月后,企业再以收到的10万美元货款偿还其从外汇银行所借的贷款。该出口商将本应在将来收到货款时才进行的外汇兑换成本币的交易,提前到现在进行,将汇率风险构成中的时间要素剔除,从而消除了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争取签订短单、叙做出口押汇、保理、福费廷、商业发票贴现等方式尽快结汇缩短结汇期限。

(三)加大外汇衍生产品的使用

由于传统避险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在当前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大的形势下,使用外汇衍生产品来进行企业汇率风险的规避无疑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外汇衍生工具具有对冲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在发达国家,外贸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外汇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及货币互换等外汇衍生品在西方企业的汇率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已经推出了外汇远期、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与外币货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业务,而外汇零售市场提供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衍生业务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外汇衍生工具则更加丰富,这都为外汇衍生品成为企业进行汇率风险规避的有效工具和便捷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的轨道之后,企业在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时应遵循以下思路:

其一,在外汇衍生品工具的选择上应多样化。一直以来,远期结售汇是汇率风险管理中使用最多的外汇衍生品,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险工具,但是当前汇率波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外汇期权、互换等工具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因此,企业在选择外汇衍生品时可以多样化,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其二,不要选择那些企业不能正确驾驭的外汇衍生工具。企业应该通过专业汇率风险管理人员对汇率、利率等市场价格的准确预测,根据其自身的风险币种与期限,再经过对衍生工具保值效果与成本的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衍生产品。对于那些经过高难度数学模型来设计和定价的外汇衍生品,企业最好慎重选择,以避免因企业无法掌控避险工具而使风险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企业在运用外汇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以真实贸易为背景,不签署没有进出口业务相配套的衍生品合同;二要从锁定成本或者锁定收入入手,以实现合同预期利润为目的,不盲目逐利;三要做到外汇衍生品的金额和交割时间尽量与真实贸易相匹配,防止衍生品再次产生风险。

(四)强化应用套期保值的避险交易方法

套期保值是指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类商品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或者通过构建不同的组合来避免未来价格变化带来损失的交易,这种交易方法是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套期保值的最大作用表现在无论后市汇率是上涨还是下跌都可以锁定风险,这显然使其成为最适合人民币双向波动下的风险规避方式。

我们以进口商为例,如果商业谈判中规定进口商付款时需要用外汇结算,则进口商在签订贸易合同后,按照等量相对的原则买入相当数额的外汇期货合同,付款时再卖出期货平仓。由于期货外汇和现货外汇存在价格的平行变动性,当现货市场外汇汇率上升时,现货交易的损失可由期货外汇交易的盈利来弥补,便可避免导致成本增加的风险;相反,当现货市场外汇汇率下跌时,现货交易的盈利便会被期货外汇交易的亏损冲抵。也就是说,无论外汇汇率上涨还是下跌,只要使用了这种方式,都可以用一个市场的盈利去弥补另一市场的亏损,从而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企业都应从保值角度出发,以真实贸易为背景,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这种方式明显优于人民币单边升值时代企业以自身预期或投机心理为出发点采用的单向外汇远期或期货交易。▲

[1]吴晓,谢赤.汇率风险套期保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斯文.我国银行外汇衍生品的暴露汇率风险效应研究——基于人民币汇改后数据的经验证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2).

[3]于恩锋,刘飞.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4,(34).

原油价格、汇率、及CPI情况 篇9

2014年至今内美元汇率情况

2008年至今中国CPI情况

附:后续原油价格走势分析、2014年原油价格情况分析及十年内原油价格情况分析

一、今年6月以来原油价格情况及走势分析

高盛(GoldmanSachs)周五(10月9日)表示,原油价格本周虽飙升,但涨势难以持久。近月交割美国原油期货合约最近几日实现双位数涨幅,周四(10月8日)自7月以来首次涨破每桶50美元的价格。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reyCurrie写道:“虽然此次原油价格涨势是追随上周美国非农就业报告之后投资者对众多资产风险偏好的调整,但原油价格变化幅度更大一些,因为较多的空头仓位以及突破关键技术水平放大了其涨势。”

Currie指出,此前便目睹过这一现象,8月末在大规模股市抛售之后,原油价格抛物线般飙升。此外,高盛认为,问题在于基本面没变:尽管美国产量开始放缓,但市场仍然供应过剩。

Currie表示,虽然页岩油革命是推动了过去一年原油价格暴跌,但现在是美国以外的产量造成原油供应持续过剩。

二、2014年原油价格情况分析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震荡走跌,纽约和伦敦两市油价整体下行且波动幅度逐渐加大,相比2013年的平稳走势不可同日而语。

洲际交易所(ICE)布伦特原油期货(以下简称布伦特原油)2013年在每桶96.75-119.17美元的23美元区间内交投;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以下简称美国原油)期货2013在每桶86.7-110.5美元的24美元交易区间交投。而2014年布伦特原油自年初的每桶107.78美元跌至每桶59.45美元;2014年美国原油则自年初的每桶95.34美元跌至每桶54.73美元。主要因素是供需不平衡,其次为沙特阿拉伯为排挤美国页岩油大打价格战,加之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增长放缓等诸多因素,造成2014年原油价格重挫,最终跌破每桶60美元大关(见后附2014年原油价格走势图表)。

下面将2014年原油走势做个简单的总结。

一、2014年上半年原油价格震荡走升

1月2日油价在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重挫,布伦特原油收挫3.02美元,报每桶107.78美元;美国原油下跌3.08美元,至每桶95.34美元后。一路震荡走升,6月20日达到本年度最高点,布伦特原油收报每桶114.81美元,较年初上涨6.52%;美国原油收报每桶107.26美元,较年初上涨12.50%。上半年支撑两油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应忧虑,伊拉克、伊朗、俄罗斯、乌克兰和利比亚的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升势起主导作用。1、1月2日至3月3日两油价格温和上涨

1月2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07.78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95.34美元。3月3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11.20美元,油价涨幅近3.42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104.92美元,油价涨幅近9.58美元。

影响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增长助推油价。IMF在1月29日全球经济展望更新中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7%,较2013年10月预估高0.1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经济增长3.9%。另1月28日报导称美国1月消费者信心升至五个月高位,且11月房价指数较上年同期上升13.7%,为2006年2月来最大同比升幅,亦推高原油价格。

第二,地缘政治局势。1月20日美国白宫宣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欧盟将遵守协议承诺,开始放松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在制裁被撤销后,将用六个月的时间完全恢复每日400万桶的石油产能,该国的石油产能自2011年后就未能达到过该水平。另利比亚示威者再次关闭西部地区的原油输送管道,供应忧虑持续。

第三,货币因素。受欧元走强和美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徘徊在六周低位,对石油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构成支撑,同时中国央行向货币市场投放流动性以缓解银行间借贷紧张的举措,助推油价。

第四,气候因素。美国东北部地区温度回到华氏50度以上(摄氏10度以上),此前持续多月的严寒袭击美国,令取暖油库存下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取暖占了消费者一大部分开支。2、3月3日至4月2日两油价格震荡下跌

3月3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11.20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104.92美元。4月2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04.79美元,油价跌幅近6.41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99.62美元,油价跌幅近5.30美元。

影响油价下跌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中国2月出口意外骤降,令人担忧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第二,地缘政治局势。3月3日美国威胁将从经济上孤立俄罗斯,这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自冷战以来出现最严重的对峙局面,因俄罗斯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干预可能升级的忧虑,使得交易商重新考虑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

第三,气候因素。美国天气温和,降低对取暖燃料的需求。这段时间为炼厂维护季,通常在此期间需求会减弱,这也向油价施压。3、4月2日至4月21日两油价格双双震荡上扬

4月2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04.79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99.62美元。4月21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10.33美元,油价涨幅近6.54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104.37美元,油价涨幅近4.75美元。

影响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美联储继续推进缩减刺激规模的计划,3月19日宣布将每月购买公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规模从650亿美元减至550亿美元。

第二,供应因素。在一大型利比亚油田关闭后,利比亚原油日供应量下降约8万桶,至约15万桶。俄罗斯上调向乌克兰提供的天然气价格,三天内将天然气价格上调了近一倍。另乌克兰东部出现新动荡为布伦特原油提供支持,因交易商担心由此引发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升级,将可能干扰俄罗斯石油供应。

第三,地缘政治因素。围绕乌克兰问题的冲突在近几周支撑全球油市,因为交易商担忧冲突将可能导致俄罗斯原油供应受扰。在克里米亚公投决定入俄后,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的一些官员实施了制裁,对包括总统普京在内的另外24多位俄罗斯官员实施制裁,显示美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俄罗斯还以颜色,对九名美国政府官员和议员实施制裁,但全球第二大产油国的俄罗斯原油供应尚未受到影响。

第四,除了基本面因素外,技术性-交易也提振布伦特原油和美国原油价格。4、4月21日至5月6日两油价格扩大跌幅

4月21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10.33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104.37美元。5月6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07.06美元,油价跌幅近3.27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99.28美元,油价跌幅近5.09美元。影响油价下跌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4月30日在政策声明中称,将月度购债规模从550亿美元缩减至450亿美元,与市场广泛预期一致。

第二,地缘政治因素。利比亚取消东部Zueitina港口石油出口的不可抗力,为港口重开铺平道路,之前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达成协议,后者将结束封锁主要石油出口港的行动。

第三,供应因素。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4月30日表示,美国原油库存上升至近4亿桶,为1982年来最高。

第四,气候因素。在夏季驾驶季来临,汽油需求增加前,交易商出售多头头寸。分析师表示,这一季节性趋势拖累全球石油产品期货下跌。5、5月6日至6月20日两油价格震荡上涨至年中最高位

5月6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07.06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99.28美元。6月20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14.81美元,油价涨幅近7.75美元,较年初上涨约6.5%;美国原油报每桶107.26美元,油价涨幅近7.98美元,较年初上涨约12.5%。

影响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欧洲央行推出系列刺激区内经济的举措后,欧洲石油需求有望增长。中国5月出口同比增速达7%回归正常,且高于4月0.9%的增幅,促进油价大涨。

第二,地缘政治局势。至6月19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200公里的提克里特市附近的Baiji炼厂仍被叛军包围,如果这一日加工原油30万桶的炼厂被关闭,伊拉克将需进口更多石油产品,以满足本国的需求,伊拉克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将可能干扰该国原油供应的忧虑加剧,这将导致油市供应进一步收紧,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第二大产油国。同时乌克兰的紧张局势促使欧盟扩大对俄制裁,将总统办公室第一副主任沃洛金和空降部队司令等13位高级官员以及两家克里米亚企业纳入制裁名单,而俄罗斯重申可能中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

第三,供应因素。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5月21日公布,美国原油库存减少720万桶,而净原油日进口量减少65.8万桶,至640万桶的纪录低点,扶助原油期货价格在海外市场上涨。

二、2014年下半年原油价格震荡暴跌至60美元以下

6月20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14.81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107.26美元。12月26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59.45美元,油价跌幅近55.36美元,较年内最高油价下跌约48.21%;美国原油报每桶54.73美元,油价跌幅近52.53美元,较年内最高油价下跌约48.97%。油价下跌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量远超需求量,特别是美国页岩油的产量大幅增长,使美国从原油进口国转变成原油出口国。另外,OPEC会议没有减产的决议,重压原油价格。

第一,经济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7日年内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估,警告欧元区核心国家、日本以及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另10月24日美国公布9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幅大于预期,且失业率降至六年低点后,美元升至逾四年高位,这令原材料价格对多数进口商而言更为昂贵,且激活了一度活跃的套利交易。欧洲和亚洲的经济活动放缓已经打压了原油需求,而供应却在增加。

第二,地缘政治局势。伊拉克、乌克兰和加沙的暴力冲突持续,但原油供应还未受到影响。在马航客机在乌克兰东部被击落后,令俄罗斯和西方的紧张关系急剧升级,地缘政治风险加重。7月22日欧盟声言将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的制裁,这可能对俄罗斯的经济造成更广泛的损害。同时利比亚宣布导致该国石油出口骤降的危机结束后,供应忧虑开始缓解,可能使该国的原油出口每日增加50万桶

第三,供应增加因素。据EIA11月18日预计,全球石油市场将比上次报告评估的还要宽松,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石油供应量大幅超出消费量,进而导致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全年的全球石油日均库存均增加40万桶。去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日均供应量增加了140万桶,至5420万桶。报告预计今明两年非欧佩克国家的日均供应量将分别增加190万桶和90万桶。过去几个月西非、欧洲和亚洲市场优质原油供应过剩的状况日益严重,忧虑供应过剩和需求疲弱,令地缘政治忧虑退居次席,油市回吐大部分在夏季稍早消化的风险溢价。

1、美国贡献其中的绝大部分增量。在美国Seaway运油管道接近完成,意味着每日增加约45万桶页岩油将很快运送到美国墨西哥湾炼厂,进一步降低美国炼厂对外国石油的需求。到了明年3月美国石油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950万桶/日甚至更高,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继续探底,预计今明两年美国的日均供应总量将分别增加150万桶和110万桶,并且进一步蚕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市场份额。

2、伊拉克原油供应仍未受战乱影响以及对中东和北非供应短缺的忧虑继续减轻,均打压油价。伊拉克90%的原油出口都在南部港口进行,这些港口远离逊尼派叛军的基地,该国6月石油出口接近纪录高位,为每日约253万桶。伊拉克危机推动油价累积攀升近5%,6月19日触及每桶115美元之上的九个月高位,但之后涨势消退。

3、利比亚最大的石油出口港8月21日恢复石油出口,扶助提振该国石油日产量增至92.5万桶,而沙特阿拉伯原油日产量增加至1,000万桶,使本已充裕的供应进一步增加。

4、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1月27日会议决定不减产。OPEC占全球石油三分之一的产量,单方面减产实际上意味着OPEC将进一步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美国页岩油业者。多数OPEC成员国需要更高的油价以平衡预算,但讽刺的是,他们不能也不愿为了应对全球供应过剩而减产,导致全球石油供应充裕,油价暴跌。

5、沙特阿拉伯开展全球石油价格战。尽管沙特阿拉伯希望稳定市场,但目前国际油价已挫跌约五分之二,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点每桶70美元以下。沙特阿拉伯官员称,就算油价在一段时间内持于当前低位或更低水平,沙特阿拉伯也能接受。

(1)目的之一是排挤美国页岩油市场。美国页岩油与传统石油生产相比,需要更高的油价方能维持竞争力,因市场认为油价在每桶70美元才会令页岩油开采有利可图。沙特阿拉伯紧盯着美国页岩油不放,意图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将美国页岩油排挤出市场。高盛表示,美国原油期货在70-75美元区间可能促使美国生产商减少资本支出。

(2)目的之二是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阿拉伯的死对头。沙特阿拉伯与美国合谋对抗俄罗斯的观点也很普遍,在低油价和西方制裁的双重重压下,俄罗斯经济正在苦苦挣扎。

第四,需求减少因素。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估,使油市前景更加利空。EIA11月26日公布的统计显示,2005年时发达经济体原油消费量达到每日5,000万桶的高点,九年后的今天却只有4,500万桶。同期发展中经济体的日消费量增加了1,200万桶(中东以外增幅约为950万桶),九年里每日消费量净增480万桶,不及OPEC和其他预测机构几年前的预估。在今明两年的预测期内,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日均消费量将分别增加120万桶和100万桶,几乎占据全球消费增量的全部。今年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日均消费量将减少30万桶,主要是受到日本及欧洲消费量下滑的拖累,今明两年日本的石油日均消费量将分别减少14万桶和12万桶,去年的日均消费量下降了16万桶。法国和日本发展核电计划、供暖系统从燃油改为使用天然气、对新车实行更加严格的节能标准以及对汽车燃油征收惩罚性税项,都是为了降低原油消费。

三、总结和展望

2014年两油波动较大,跌势凶猛。1月2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107.78美元;美国原油报每桶95.34美元。12月26日布伦特原油报每桶59.45美元,油价跌幅近48.33美元,年内下跌约44.84%;美国原油报每桶54.73美元,油价跌幅近40.61美元,年内下跌约42.59%。

美国能源信息局(EIA)负责人谢明斯基11月19日预测称,国际价格将在2015年中旬触底,彼时油价可能跌落至每桶50美元。谢明斯基还预计,国际油价的价格跌至每桶60美元的情况下,美国页岩油的相关开采项目就会停止。虽然欧佩克10月27日决定拒绝为挽救油价而减产,但2015年的第一季度,对跌跌不休的油价,欧佩克可能将无能为力。短期来看,石油消费量对价格波动不太敏感,因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偏低。中长期来看,石油和能源需求对价格波动反应非常大。这样看来,OPEC利用低油价来换取近年来失去的部分需求增长,这种做法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重要商品研究预测中心吕东明)三、十年内原油价格情况分析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表示,从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国际原油的走势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最高时曾一度冲至147美元/桶的超级高位,最低时也曾一度重挫至33美元/桶的罕见低位。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表现不可谓不精彩,而从上图中我们惊讶的发现,十年后的今天、油价居然再度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颇有种“繁华看尽、重温初心”的感觉。

第一阶段“风平浪静”(2005.6-2007.10):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原油价格走势总体平稳,且最高点也没有超过80美元/桶。纵观十年,其实80美元/桶可以认为是高油价和低油价的分界线。这个阶段,50-80美元/桶的油价,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国际原油价格的理性区间。

第二阶段“疯狂过山车”(2007.11-2008.12):

从2007年11月开始,油价开始一路向上冲刺,上升势头之猛极其罕见,并且在2008年7月到达顶峰。油价如此疯狂的表现背后,有三大因素支撑:

1、OPEC决定减产

2、当时恰逢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原油需求强劲

3、美联储大幅降息,美元贬值,投机商炒涨情绪显著。可以看出供需两端均现利好,加之疲软美元的支撑,油价一举冲至十年间的高点。不过正所谓盛极必衰,暴涨随后就迎来了暴跌,2008年10月的全球金融危机引爆了高能利空,油价急速下坠至30-40美元/桶的区间。一年多的时间内油价大起大落,市场可谓冷暖自知。

第三阶段“冲高之路”(2009.1-2014.6):

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全球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摆脱,油价再现攀高之路,且在2011-2013年间稳定在90-120美元/桶的高位区间。油价在坠入低谷后迅速反弹、并升至高位区间,其主要利好支撑有两点:

1、这个阶段,正是美联储QE1-QE3火力全开的时代,美元汇率趋低,对油价的支撑明显

2、供应趋紧的忧虑层出不穷,比如OPEC限产、2011年的利比亚战乱和2012年的伊朗石油禁运。

第四阶段“跳水回归”(2014.7-2015.6):

2014年下半年开始,油价自高位转头跳水,市场为之大跌眼镜,7-12月半年的时间,长达3年多的高油价盛世灰飞烟灭。2015年,油价再度跌回50-70美元的区间,一跌回到解放前,十年前的油价水平再现。去年这次让人记忆犹新的暴跌,主要是拜四大利空所赐:

1、供应充裕、需求疲软,引发多头仓皇逃离、交易商看空情绪不断增强(2014.6-2014.9)

2、沙特及OPEC组织坚持不减产的立场(2014.10-2015.1)

3、美元强势上扬,“牛市”特征显现(美联储2014.10结束QE,2015欧元区QE启动)

4、全球经济减速,中欧均复苏缓慢,美国经济独木难支。

上一篇:李尔王观后感下一篇:空城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