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策略论文

2024-05-14

汇率策略论文(精选10篇)

汇率策略论文 篇1

在进出口贸易中, 特别是广大出口企业, 如果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 当汇率波动带来风险时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广大中小企业拥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 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 广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如果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 势必影响社会稳定。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汇率风险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汇率风险现状

1. 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

在2007年7月以前,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紧盯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这样, 企业面对相对稳定的汇率基本不用承担汇率风险, 绝大多数汇率风险基本都由政府承担。2005年7月21日,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形成机制由单一走向更富弹性。近年来, 人民币汇率波动频繁, 人民币汇率已经由政府主导逐渐被市场主导所代替。特别是今年以来, 央行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1月23日,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再度触及涨停价位6.2277, 这是近19个交易日中的第17次涨停。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

2. 中小企业出口成本优势难再。

曾几何时, 成本是中小出口企业竞争力关键。但是, 在人民币升值逐渐成为“常态”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这个竞争力空间正被不断挤压, 几近消失。往日的“优势”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逐渐转为劣势。人民币升值给广大中小企业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相对提高了, 广大中小企业正逐渐丧失价格竞争力。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 他们参与国际产品竞争的主要优势是价格优势。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多以外币结算, 原材料从境内采购, 产品价格和成本受人民币波动影响巨大。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东南亚越南、缅甸等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增强, 原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中曾经引以为傲的价格和成本优势正逐步被取代。可以说, 人民币升值直接削弱了价格优势。

3. 收汇压力不断加大。

欧债危机持续升级, 国际市场负面影响不断加深。美国、欧洲等国家经济复苏脚步缓慢, 失业率较高, 欧美消费者消费信心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企业偿债能力不足, 国外进口商违约风险加大。企业收汇风险不断增加。

此外, 随着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势必会加大, 这在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企业的营销、生产等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的收汇压力。国外客户即时付款能力降低, 提前签订合同的数额降低, 临时订单、多批次订单、小额订单增加。中小企业应收外汇账款越来越多。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中小企业面临遭受外汇收入转化为人民币收入时候的汇兑风险更大, 企业收汇压力加大。

二、中小企业合理利用贸易融资工具避险

资金短缺一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 临时订单、多批次订单、小额订单加大了收汇的周期和压力。中小企业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出口单子却因为资金被上一个还没有收汇的单子占用, 或者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正常生产。收汇期延长占用了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 资金链压力成为中小企业出口中面临的重大困难。贸易融资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利用贸易融资工具不但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而且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为中小企业出口带来资金便利。

贸易融资工具具有很大的优势, 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避险工具有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等。

1. 融资与避险的典型:

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出口商将代表货物权的提单及其它单据抵押给银行, 从而得到银行扣除押汇利息和费用后的有追索权的垫款。出口押汇以单据为抵押, 银行先行垫付一笔资金给出口企业, 可以使出口商在整个业务中资金不被占用, 使出口商在进口商没有付款前得到货款。

国际经济的低迷导致了更多的进口商要求赊销, 广大的中小企业也在出口后经常遇到拖欠货款的情况。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出口价格按照外币结算, 而产品的原材料却都是在国内采购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出口货款面临缩水危险, 而国内供货商的货款却必须按照人民币价格按时结算。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实力、信用记录、银行政策等原因又不能及时贷款。出口押汇的应用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 提前锁定汇率, 实现资金周转。

出口押汇在实现对汇率风险规避的同时, 还具有融资手续简便、对现金流改善、对财务费用节约的特点。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提供净单并具备齐全的结汇单据, 就可以向银行申请押汇业务, 并可以短时间内获得现金, 实现远期押汇额和等值人民币的即时兑换, 从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2. 简单便捷:

票据贴现。世界经济预期增长预期未能向好, 消费者消费信心低迷持续造成了广大进口商给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基本是总金额不大、生产周期短、付款周期较长的一般性贸易。这需要手续简单、付款便捷的方式解决中小出口企业短、频、快的资金周转要求, 出口票据贴现符合这些要求。出口票据贴现是指远期信用证项下汇票经开证行承兑或跟单托收项下汇票由银行加具保付签字后, 在到期日之前到当地银行将汇票以折扣价格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 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能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 同时使中小企业资金实现了资金周转。企业在汇票到期兑付之日前, 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少则几十天多则300天。中小企业利用票据贴现, 在人民币升值期间, 融资和避险两不误。

3. 期限长金额大:

福费廷。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 对于付款期限长, 金额巨大的出口产品, 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福费廷实现融资和避险。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资本性货物出口的主要市场, 外汇短缺、限制进口造成我国出口商收款困难。银行对于这些风险较大、金额较大的业务一般是不愿意提供其它融资方式的。福费廷是一种特殊的中长期的票据融资方式, 指包买商向出口商购买已经承兑的, 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 以此提供融资服务。换言之, 福费廷是指出口商将自己未来应收的远期票据转让给买断行, 以换取现金。在出口票据买断后, 在发生票据到期无法兑现的情况下, 包买商无权向出口商行驶追索权。出口商在获得包买商的即期付款的同时实现了把远期收汇的风险转嫁给包买商的目的, 即融资和避险同时实现。

三、中小企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

因自身实力或者外部条件限制, 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成本较高, 在对外融资中面临比大企业更大的困难。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企业原材料等成本节节攀升, 中小企业通过提价等内部对冲方式消化汇率风险的空间非常狭窄。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或私营性质, 公司所有者更有意于降低风险、降低成本, 稳步获得收益的意愿更强烈。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间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主要有远期结售汇和人民币掉期等。

1. 固定汇率规避风险:

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升值, 世界经济低迷, 出口订单报价因汇率波动、进口商临时性和季节性变得愈加困难。订单变化快, 汇率波动明显, 广大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要面对签订合同时的有力可图到收汇时的保本或亏本的变化。签订合同到收汇的期间, 汇率波动给广大中小企业造成的巨大压力和损失。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企业提早锁定汇率, 在这个汇率基础上计算盈亏, 实现合理报价。远期结售汇是指银行与企业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或时期, 依交易当时所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进行交割的结售汇交易。远期结售汇分为固定期限的远期交易和择期交易。

以固定期限的远期结售汇为例:2010年10月10日, 某中小企业有笔出口订单要1年后收汇100万美元。人民升值预期明显, 这家企业为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企业可以选择一年期远期价格的结汇产品。2010年10月10日人民币市场价格是6.82, 企业选择的一年期结汇产品, 2011年10月10日的结汇价格是6.546, 升值4%保本。在2011年10月10日到期日, 无论人民币市场价格升值到什么价位, 企业都以6.546的价格把美元结成人民币。至2011年10月10日, 人民币汇率是6.3887, 客户盈利1583个点, 企业的100万美元盈利15.83万人民币。

中小企业出口数额相对较小, 但是收付次数多且比较有规律, 特别是贸易项下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基本采用的是外币定价, 国内采购原材料生产, 在相对测算固定国内订单价格的情况下, 确定人民币汇率, 从而实现提前锁定汇率, 规避汇率上扬的风险。对于出口的中小企业来说, 要紧跟对外汇市场的变化, 不能以此作为企业套利的工具, 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2. 合理使用掉期业务。

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是指企业与银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两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前一次交易时企业售汇即按照约定汇率将出口所得外汇在银行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交易中, 该企业在依据交易规定的汇率从银行购买换回外汇。上述交易也可以先买后卖。因为业务方向的在时间度上的掉转, 因为两笔交易的汇率是确定的, 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波动损失, 就能起到管理汇率风险的作用。

中小企业利好掉期业务可以锁定汇率风险。虽然汇率锁定可能是相对损失也可能是相对收益, 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 掉期不失是一个锁定风险的好策略。“锁定”汇率, 中小企业可以确定是否要接这笔出口单子, 考虑盈亏情况。在接单后, 也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各种成本从而降低掉期率损失。

掉期业务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例如:某企业在银行有日元存款1.2亿, 临时需要人民币资金, 使用期限为3个月。该企业与银行在2010年1月与一行做了一笔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业务, 期限为2010年1月10日至2010年4月10日。合同约定在即期点客户卖出日元1.2亿, 同时买入人民币834万元, 汇率是6.9528。在2010年4月10日的远期时点, 这个企业买入日元1.2亿, 同时卖出人民币840万元, 汇率是7.0015, 掉起点贴水487点。银行根据交易细节测算该企业按年计算的人民使用成本为2.88%, 日元存款利率基本为零。该企业申请人民币短期贷款, 贷款基准利率是5.22%。该企业通过办理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业务降低融资成本2.34%。

四、结论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 中小企业要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中小企业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金融避险和贸易融资工具, 规避或锁定汇率风险。通过各种避险工具合理运用, 实现规避汇率风险,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 规避汇率风险, 降低成本仅仅是手段。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深挖潜力、创新产品、产业升级,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才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长久发展的根本道路。

摘要: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 我国中小企业价格优势空间被不断挤压。中小企业囿于自身能力限制不能很好应对汇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应对汇率风险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合理利用贸易融资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从而实现更大收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汇率,汇率风险,人民币

参考文献

[1]储幼阳.论汇率制度转换——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储幼阳.论汇率制度转换——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王文静.人民币升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投资.2012, (14) [2]王文静.人民币升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投资.2012, (14)

[3]张小慧.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1) [3]张小慧.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1)

[4]刘欢.长三角中小企业出口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2, (6) [4]刘欢.长三角中小企业出口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2, (6)

[5]胡涵钧.国际经贸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5]胡涵钧.国际经贸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张小慧.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 23) [6]张小慧.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 23)

汇率策略论文 篇2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2005年汇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涉外企业被推到了汇率风险的前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长期性、常态化的风险并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营。

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存在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暴露头寸愈来愈多;加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已处于明显的升值周期中,我国企业更是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然而,经历了汇率改革和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涉外企业,在二次汇改中能否经得起考验?本文在分析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策略。

一、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全球经济从由政策拉动的“快速回升期”步入到“低速增长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业率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仍将使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外部需求难以迅速恢复,国际贸易不活跃。2011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0.4%和0.1%,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和0.1%;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0.8%和0.2%,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2%和0.1%;日本经济分别下降0.9%和0.3%,个人消费支出分别下降0.6%和0.1%。2011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4万亿美元的金额,贸易盈余下降了1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布《世界经济展望》称,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全球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增长率将从12.8%降至5.8%。

(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重新抬头

由于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不一,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日益显示出自顾倾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逐渐升温,我国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主要对象。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除了遭受普通贸易保护主义外,还将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遭受到额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去年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案共计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涉案产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科技产品扩散。就在2012年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裁定我国违规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预计今年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外贸环境将更加严峻。

(三)人民币步入升值周期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出于各自政治的需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中国汇率施压,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各主要国家汇率博弈将加剧。此外,许多国家还利用本币贬值手段来促进出口以提振经济,这也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企业的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2011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达到5.11%,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也升至107.97,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打住,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62”时代,人民币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四)生产成本和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考虑到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一是能源原材料成本,2011年1月至9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二是劳动力成本,2011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18个地区上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三是融资成本,2011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不少企业通过地下钱庄等其他渠道融资,利息很高。同时,国内也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物价稳定仍面临流动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等诸多挑战。巨大的通胀压力会传导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这对于涉外企业微薄的利润构成严重威胁。

综合来看,以上的新趋势不利于我国涉外企业的涉外经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必须及早着手,练好“内功”,应对可能来临的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GDP因素

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与中国GDP增长速度趋于一致,2006年、2007年快速增长后,2008年、2009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2010年再次快速升值。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恢复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国受冲击严重,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GDP增长率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6个季度持续下降,至2009年四季度才恢复为正增长,而2011年全年GDP增速为9.2%,创两年新低。除了金融危机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一段时期外,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比率与中美GDP增率差保持了良好的协同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

(二)国际收支因素

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长期保持顺差,这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欧美等国家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依据之一。但是进入2011年以后,我国顺差的局面发生了变化,2011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同比下降14.5%,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环比出现大幅下降,非直接投资项目呈现逆差。此外,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欧债危机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也势必影响我国的涉外企业,未来几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仍有可能继续缩窄,从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国内通胀因素

汇率是调控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进口的动力,降低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抑制物价上涨。近两年,为了抑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先后出台了多种货币政策,如上调存款准备金,连续加息等,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资金难以全面放松、猪肉价格回落等现象的判断,预计接下来我国通胀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这可能使得我国央行暂时不需要借人民币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水平。

(四)热钱投机因素

国际热钱在各国间的快速流动可以反映出汇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将吸引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再加上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利息不断降低,中美利差的倒挂增强了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力。自2010年3月后我国外汇出本增加额与国际热钱的差额减小,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可能主要是热钱的投机流入引起的。国际热钱的投机资本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同时可能会加大汇率波动的幅度。

(五)境内外官方博弈因素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复苏、刺激就业增长,纷纷把矛头指向世界出口大国——中国的汇率体制,指责我国操纵汇率。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央行目前为人民币选择了“政治性”升值方向,这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稳固人民币汇率。因为一旦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预期,可能会引发购汇热潮,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过度贬值,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升值的保证有利于人民币与其它币种的货币互换,并且激励一些国家直接使用人民币交易;第三,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中美之间贸易摩擦。

三、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一)企业内部风险规避策略

1.交易的定价策略。涉外企业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对产品价格采取一定措施以规避汇率风险:(1)选择合适的结算货币。汇率风险的大小与结算货币的币种存在紧密的关系,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不同。企业结算时尽量采用收硬付软、直接用本币或者软硬币搭配的折中方式。(2)采取保值措施。企业在合同中设定外汇保值条款是一种直接简便、可行实用的汇率风险规避方法。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如黄金、硬通货等),结算时按支付货币的当时汇率予以调整,效果取决于企业对汇率走势预测的准确性以及交易方对销售价格变化的接受程度。

2.调整企业进出口策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企业的出口因价格劣势而削弱,出口比例很大的涉外企业应该考虑调整其出口产品策略:第一,开发及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从粗放的低价竞争转向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二,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以减轻原出口地贸易量减少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第三,增加进口比重,根据进口付汇的时间和金额保留相应金额的外汇,尽量使得收汇和付汇相平衡。

3.外汇收付时间选择策略。外汇头寸的暴露时间是汇率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应在外汇收付时间上留有调整余地,通过改变汇率波动的时间结构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当结算时,在合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提前或延期收付货款,通过更改外汇的收付日期来规避外汇风险。例如对于进口商来讲,当结算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争取提前结汇。当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应推迟发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

4.市场多元化策略。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与资产负相关的资产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风险。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若公司的涉外对象分为不同的市场,且这些市场使用的货币存在负相关,同样也能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可以尽可能的使购、销市场分散化,只要各市场的汇率不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变化,公司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

(二)运用外部金融交易的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1.利用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和掉期交易,合称为期汇市场交易。如果企业在未来预定时间内要交付货款或偿还外币债务,可以选择即期外汇交易来改变企业持有的敞口外汇头寸的大小,也可以在进出口交易合同的基础上再做一笔买入或者卖出该货币的远期交易,也可以将即期外汇买卖与远期交易组合(掉期)。当外币贬值时,企业应用该方法可以规避一定的损失,但是当外币升值时,企业则会错失一定的收益,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汇率风险规避手段,适合较为保守的涉外企业使用。

2.利用外汇期货交易避险策略。与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不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针对其将要收付的外币币种,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展开“对冲”交易。交易后企业可以持有一个与将来在现汇市场上准备交易现汇相同数量和相反交易位置(卖或买)的期货合约,这样就可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利用外汇期权交易避险策略。在汇率风险防范上,外汇期权交易具有较强灵活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选择权合约,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期权买方有权在合约期内按协定汇率向卖方购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同时卖方收取期权费。如果行市对买方不利,可以不行使权利,使其到期作废,损失的只是预付的期权费。涉外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可根据结算币种特点购买相应的期权,若汇率的变动对企业有利,则在合约到期时不执行期权合约,从汇率变动中获得好处;相反,则在合约到期时执行期权合约,避免风险损失,但其缺点是购买期权支付的费用往往要比远期交易高很多。

[1]魏爱东.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6(3):46-48.

[2]赵玉平.涉外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适应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9(7):59-62.

[3]吴丽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企业汇率风险防范 [J].中国经济问题,2009(2):3-10.

汇率变动下的股市投资策略建议 篇3

人民币升值是指人民币汇率提升, 即人民币相对外币更值钱了。从理论上讲, 人民币升值不利出口, 但进口物品价格会相对下降。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施汇改以来,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一直呈现“稳步渐进”的升值趋势, 但从2007年开始, 人民币升值呈加速上升态势, 截至2008年3月20日, 人民币汇率已由当初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至1美元兑7.0815元人民币, 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3%[1]。在这种人民币升值的背后, 也有着复杂的国内外因素。

人民币的升值就意味着美元、欧元的相对贬值, 成本上来看, 会使人力资本等费用的上升, 到底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及股市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讨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内在的经济规律问题。本文从当前这种经济宏观层面背景入手, 采取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的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和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最后给出相关的投资策略建议。

1.文献回顾

在国内外投资者普遍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背景下, 人民币升值对A股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汇率变动和股票市场关系的研究中, 还不能明确得出共同的观点。例如, 多恩布什和费希尔研究了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关于汇率波动的流量导向模型, 他们提出, 由于汇率波动影响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收支和该国的实际产出, 从而会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股价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即期和远期的股票市场。再如, Bahrain和Sorbian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得出汇率变动与股票市场存在相关性的结论。还有Granger等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在亚洲的大多数国家, 汇率变动与股价是有着某种互动关系的。Agar-agar以美国市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股价与汇率变动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国内学者张碧琼、李越以1993-2001年的数据研究了深沪指数与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 认为人民币汇率对A股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 也有另外一些学者持有异议。麦金农指出, 汇率升值的预期会导致通货紧缩影响消费和投资, 并最终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国内学者邢毓静也认为股票的价格和汇率呈负相关关系, 并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会降低股价, 这显然和Agar-agar的研究结果截然相反。Anaya和Morgue通过对八个发达国家1985——1991年的汇率和股票市场的跨时期分析认为, 短期内汇率升值对股市具有正面影响, 而长期则具有一定的反面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 汇率变动对股市根本不存在任何影响, 如Chow等对美国的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 股票超回报率与汇率回报率之间没有任何关联[3]。

唐波, 钱言, 陈德棉 (2006) 认为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有不同的影响。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证券价格上扬有推动作用。严重的通货膨胀则会引发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抑制, 从而导致利率提高, 结果是置企业于紧缩的宏观形势中, 这在短期内势必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 资金进一步离开资本市场, 最终证券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他们用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据进行回归, 结果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6]。

赵勇 (2007) 对此进行研究, 并分短期, 中期和长期, 对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进行分析[2]。他认为, 短期内是A股市场利好。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在资金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汇率改革采取“小步快走”的政策, 使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升值预期, 这种预期将导致投机性热钱流入, 影响可用资金的供给水平。中期内, 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资金成本效应、价格效应和资产负债定价效应将改变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 使行业的成长速度出现分化[2]。

周梅 (2007) 从行业角度分析, 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不同行业产生分化, 将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构成长期利好;而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因此, 在A股市场整体向好的同时, 由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产生新的变化, 股价走势又会出现新的明显分化[4]。从较长期的趋势看, 本币升值对股价上涨具有无可置疑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在一个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里, 在本币较长期升值的刺激下, 国外资本会大量和持续流入, 从而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力量。本文认为, 只要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大趋势不变, 那么未来A股市场将会继续呈现“大涨小回”的波动趋势[4]。

刘超 (2007) 认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有多种, 经济因素主要有:一是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企业经营绩效等实体经济因素;二是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证券市场心理预期及行为等虚拟经济因素[5];三是资金与股票供求等直接影响资产价格变动的市场因素[5]。

2.汇率变动影响股市的途径分析

汇率的变动主要是通过股市投资决策行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金融政策等几种途径影响股市[6]。

一是汇率通过影响股市投资决策行为来影响资本流动, 最终影响证券市场价格。

证券资产的供给与资产价格正相关。在一定价格水平下, 证券资产的需求与资产价格同向变动。价格上涨, 市场对该资产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 反而增加;反之亦然, 表现出“强者恒强, 弱者恒弱”的特点。但由于证券资产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随价格持续上涨或下跌, 需求将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因此, 价格越高, 需求量越少, 反之亦然。证券资产的供给与需求的这种背离说明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被完全破坏, 价格将被迫发生逆转, 导致市场大幅波动。

二是汇率影响上市公司进出口及收益水平。

本币贬值短期内可刺激出口, 限制进口。同时, 为避免本币大幅贬值, 政府则会提高利率以支持本币汇率水平, 公司经营成本就会上升, 利润将会减少, 证券价格也会下跌。

从财务绩效上分析, 汇率变动对不同的上市公司收益率将产生不同影响。收入中的外汇与人民币比重不同, 人民币升值对上市公司收益率的影响也不同。人民币占收入比重越多, 正面影响越大;而外汇收入占总收入越多, 负面影响越大。相应地, 不同企业的市场定价也将发生变化。对汇率变动的预期可能改变部分企业的投融资计划。在境内美元债务越多的公司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的好处越大。如人民币升值一定比例, 其财务费用负担就可减少相应的比例。这显然将影响公司业绩及股价。汇率变动对贸易品进口的冲击是普遍的、持久的、实质性的。中国内地生产成本和价格越高的产业, 与境外差距越大, 或者说内地厂家对进口商品的优势越小, 则进口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越大;而那些与境外价格接轨程度较高的产业所受影响则要小些。而另一方面, 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力、供水和房地产等非贸易品将因需求扩张而出现价格上涨, 市场定价将上调。总之, 汇率变动将导致上市公司的资产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 从而影响证券的行业投资方向。

三是汇率通过公开市场、外汇市场等领域操作影响证券市场。

本币贬值时, 为稳定汇率水平, 政府可动用国际储备, 抛售外汇, 减少本币供应量, 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另一方面, 也可利用债市与股市的联动关系进行操作, 如抛售外汇, 同时回购国债, 使国债市场价格上扬;既抑制本币升势, 又不减少本币供应量。相当长时期内, 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发生变化, 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动力就难以减小。它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可能大于经济增长与公司业绩。对于国际资本而言, 即使证券投资收益不大甚至没有, 但如果人民币汇率水平最终提高, 使其日后换回的外币资产增值, 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四是汇率改革的预期变化影响证券市场。

在中国, 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深化, 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是深层次。但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证券市场和资本流动的影响比较复杂, 既要考虑升值与升值预期、升值方式如一步到位或逐步到位的不同影响;又要分析浮动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各种影响, 包括短期境外资本流动带来的乘数效应;国外利率变化、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动引发的利率及资本波动;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等, 本文要对此全面分析有较大的困难。就目前可以觉察到的动向看, 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与当初日元的情形十分类似, 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越来越大。外资通过经常项目、直接投资、QFII、地下兑换等各种形式流入国内, 而且QFII一再增加投资额度。随着升值预期强化与汇率改革压力加大, 流入资金会越来越多。庞大的外汇储备导致的基础货币供应过多构成对宏观经济的巨大压力。这与日本货币供应过多也有相似之处。随着资本项目的持续开放, 部分资金已开始流入证券市场, 严格的资本管制已很难实行, 将对国内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QFII等国外投资机构事实上已开始对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定价机制、投资行为等施加影响。继续单一地盯住美元的成本和风险在不断提高[6]。

从趋势上分析, 由于证券市场受预期影响, 对汇率变动提前产生反应, 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变革方式直接决定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因此, 一步到位式的制度改革还是循序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将影响证券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预期, 以及这种预期能否持续。虽然人民币已经实行了新的汇率制度, 但市场仍然存在升值的预期。如果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 将对中国经济增长、进出口、就业水平、外商投资等产生严重影响, 对东亚地区及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布局必将产生巨大冲击。随后则取决于中国经济体制内部及企业管理是否具备调节能力, 适应这种变化, 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型,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 国际资本也将大量进入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等。为维持经济增长, 政府将不得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证券市场将随之大幅上扬。如经济成功实现转换, 金融保持稳定, 证券市场则能维持在较高价区, 否则将出现剧烈震荡。而如果采取每年提高2-5%的温和升值方式, 则证券市场将存在持续升值预期, 国际资本持续流入, 货币供应也将不断增加, 压迫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国外资本源源流入使得资金供给增加, 推动证券价格不断上涨。就国际游资的本质而言, 其目标在于获取人民币升值的差价, 决定了它具有投机性, 不太可能投向实业, 而投资于易于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

3.通货膨胀影响股市的机理问题

从成本角度分析, 一般认为, 当通货膨胀趋于上升时, 处于生产链中下游的上市公司面临原材料成本的持续上升, 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其他费用也随之持续上升的局面, 尽管企业可能通过提升产品价格来转嫁这种成本影响, 如果大多数企业处于较强的竞争性行业里, 产品提价的速度将受到限制。与此同时, 政府出于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还将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 直接或间接的提高市场利率, 造成企业融资渠道紧缩, 融资成本上升, 最终企业利润将下降, 从而导致股票投资价值减少。

在这种预期下, 投资者很可能将抛售看淡的股票, 或退出股市, 或转而投向处于生产链上端的资源垄断型企业, 尤其是周期性敏感型企业, 如化工, 煤炭等行业中的上市公司, 但这些企业毕竟是少数, 最终导致股指下降, 股票市场活跃性和流动性可能也随之下降。当通货膨胀趋于下降时, 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将降低, 与此同时, 政府之前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政策也将逐步放松, 市场利率也将随之下降, 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 降低产品价格, 市场景气程度将有所回升;在这种预期下, 投资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前景预期也趋于乐观, 投资资金开始回流股市, 股市的活动和流动性也将逐步得到提高。

4.股市投资的策略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人民币的升值来源于国际收支的持久失衡, 与此同时利率相对于通货膨胀率依然为负, 利率的提升空间依然较大, 这样汇率升值仍将继续, 从短期和中期上看, 汇率升值对股市应该有积极的向上推动作用, 但汇率上升幅度过大, 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严重削弱时, 势必带来股市的崩盘。通货膨胀从目前看, 在短期上对中国股市具有向上的推动作用, 但从中长期看, 将对股市产生不利影响;两者对股市的最终影响如何难以定量, 毕竟影响股市的因素太多。在投资决策层面, 本文提出五条股市投资的策略建议:

(1) 石油、房地产和黄金成为抵抗高通涨的首选品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开始放缓,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也开始陷入衰退边缘, 美元持续走弱, 与此同时, 世界上的一些资源商品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 尤其是农业产品和能源类产品的期货价格高涨, 带动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在这种背景下, 出于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担忧, 石油、房地产和黄金成为抵抗通涨的首选品, 从而不断创出新高。在高通货膨胀下, 最好的投资策略是石油、房产和黄金, 但是投资某个行业也要看国家在这一行业所持的态度。一般来说, 石油还会受到生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 房地产和黄金则会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和人民币的利率上升, 得到更为宽松的资金供给, 资金会从股市流到房地产和黄金中来, 但是由于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固定资产 (如地皮) 是有时间价值的, 多少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而黄金却是可以抵制通货膨胀的[7]。

(2) 股票则是温和通胀下的最佳投资品种

就目前中国的经济来看, 股票是温和通胀下的最佳投资品种[7]。

在适度通货膨胀下, 股票是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实现保值增值的最佳投资品种。由于股票代表对实物资产的要求权, 针对温和的物价水平上涨, 真正的资产价格变动应该是不受影响的, 股票能够充当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但是, 正如上面文献研究结论所示, 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将降低股市收益率, 选择股票来对抗通货膨胀应该清楚认识通货膨胀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目前, 一年期存款利率减去CPI计算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 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投资。而债券等投资品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通胀的损失, 过剩的流动性缺乏投资渠道, 大量涌向股市, 也会降低风险溢价, 进一步推高股票价格。

应该注意, 中国则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货币政策,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依然有上调的预期, 与此同时, 2008年中国将迎来自股改以来, 最大的解禁股上市流通, 结合新股的加速发行, 市场扩容的同时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市场人气开始涣散, 信心已显不足;对此, 本文建议投资者在2008年投资股市时应采取防御性态度, 控制仓位, 保守的波段操作, 选择一些资源周期敏感行业, 坚持严格止损原则。

(3) 在通货膨胀时代投资最能涨价商品的所在行业才能最大地分享通货膨胀的收益

越稀缺则涨价空间越大, 涨价空间由大到小依次是资源、地产、农产品, 这些行业最能够在通胀中受益。例如石油、其他能源和金矿等, 都属于资源行业, 涨价空间最大, 这样的行业配置策略能最大限度抗膨。因此, 股民们可以考虑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选择投资资源周期敏感型行业[7]。

(4) 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应投资资产价值升值及股价上涨幅度较大的行业

从日本、美国和韩国的情况看, 本币升值期间股价上涨幅度较大的行业, 有航空业、金融业、钢铁行业、建筑业、煤炭业和机械行业等。因为本币升值降低了进口设备或其他流入企业资产的资金成本, 而且使以本币计价的资产价值得到提升, 同时降低了以外币计价的负债, 因此, 这些行业的估值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股价升值幅度明显超过其他行业。从中国人民币升值以来股价提升幅度较大的行业看也大抵如此。

摘要: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汇率加速升值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局面, 而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胀, 从2008年起已经开始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文从当前这种经济宏观层面背景入手, 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和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对我国股市的影响;最后给出对应的投资股市策略。

关键词:汇率,通货膨胀,利率,股市,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新坡.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19) , 32~34.

[2]赵勇.A股市场:在人民币预期背景之下[J].国际融资, 2007 (09) , 17~19.

[3]汤艳.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股市的影响[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 (11) :87~89.

[4]周梅.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股市的影响[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11) :62~64.

[5]刘超.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实证[J].经济导刊, 2007 (07) , 60~62.

[6]唐波, 钱言, 陈德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 2006 (02) :58-59.

汇率策略论文 篇4

(一)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单边升值阶段。央行于2005年7月21日启动了新一轮汇改,人民币汇率开始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变了以往人民币汇率单一盯住美元的机制。之后央行逐步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波动幅度扩大至1%。在这轮汇改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我国GDP增速始终维持在世界前列,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高额顺差,人民币汇率一直承受较大的升值压力,但是由于央行实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这段时间里人民币总体处于缓慢单边升值的走势。

(二)2014年初以来双向波动阶段。2014年3月17日,央行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波动幅度由1.0%扩大至2.0%。在宣布扩大波幅的同时,央行指出人民币有充分弹性的双向波动会成为常态。而随后的人民币汇率走势也的确与央行的说法一致。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由于国内经济形势逐渐恶化,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我国贸易顺差虽然一直维持高位,但是进口、出口量都有明显下滑,期间每次美联储议息会议都没有释放出关于加息时点的明确信息,市场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央行逐步退出了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在此情况下人民币走出了两波大幅上下波动的行情。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的报价,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受此次改革影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3个交易日内贬值了超过

4%。即期汇率也打破了之前3个多月的横盘走势,在3个交易日内贬值了约4%,波动幅度超过了过去一年全年的波幅,由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央行持续降息降准、美联储加息在即等因素带来的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的偏差校正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由此,从2014年一季度扩大波幅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去多年的单边升值走势行情已被彻底打破,双向波动已成为当前的新常态,央行常态化干预的逐步退出也使市场供需力量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总体上人民币市场化程度已越来越高。

二、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展望

(一)政策选择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按照国际经济学中的著名理论蒙代尔三元悖论,一个经济开放的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三大目标,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而牺牲另一个,具体为:(1)一国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并维持汇率稳定,但同时只能对资本实行管制无法放任资本的自由流动;(2)一国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但同时只能允许汇率自由浮动;(3)一国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并维持汇率稳定,但同时只能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目前已陷入三元悖论中所描述的困境,在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稳定的冲突是“三元悖论”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虽然我国目前对资本流动仍然实行了大量的管制措施,但通过资本项下、贸易项下的多种合法渠道以及地下钱庄等非法渠道,总体上我国资本已一定程度上可自由流动。而人民币汇率虽然在2005年汇改之后走出了超过8年的单边升值行情,在2014年初步入了双向波动阶段,但是在央行的管理下2014年以前每年的波动基本不会超过3%,大部分交易日的日波动幅度不超过0.2%,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动辄在几天内超过5%的变动,人民币汇率的波幅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实际上央行还是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总体稳定。所以,按照三元悖论进行分析,我国目前维持汇率相对稳定并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最终结果只能是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实际情况也符合这一推断。

长期以来我国保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企业净收入的美元大量回流国内,2014年以前由于央行要限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只能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收购美元,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导致市场流动性在一定时期过于宽松,央行不得不同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市场流动性。在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中间价制度改革后,人民币一度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控制人民币贬值幅度,每天都要抛售大量美元入市买入人民币,向市场回收了基础货币,导致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紧张。但这一阶段国内经济下行态势明显,疲弱的实体经济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支持,最终央行在2015年8月25日进一步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以弥补干预市场回收基础货币造成的流动性缺口。可以看出,只要货币政策无法真正独立,宏观调控的复杂程度将大大增加。

由于我国与美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复苏阶段,货币政策无法同步,我国可能还会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而美国已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加息进程。每当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出现反向变动,利差引起的资本流动不可避免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未来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独立,以更好的调控国内经济,中国央行很可能会倾向于逐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目前严格的资本管制已难以实现,在三元悖论下,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此外,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市场化的利率有助于缓解外汇市场短期的剧烈波动,减轻热钱的短期冲击,起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因此,在利率已基本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汇率市场化的时机也逐步成熟。

预计未来央行将逐步放开对汇率的管制,允许人民币波幅逐步扩大甚至直接取消,提升人民币市场化水平。但是为了防止汇率的短期剧烈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央行很可能会适时出手对市场进行调控,因此未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还是处于一种有管理的自由浮动状态。

(二)宏观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影响一国长期汇率走势的关键因素,主要就是该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基本面。中国GDP增速创出了7年新低,占GDP比重较大的制造业增长情况不乐观,社会需求不足,通缩风险较大。此外,传统观念上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各项数据也不乐观,投资、消费增速放慢,出口下滑势头明显,反映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要实现经济全面复苏所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因此,预计中国央行可能会继续通过降息降准等手段宽松货币,以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方面,制造业有增长停滞的风险,通胀回升的情况因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仍然不乐观,就业市场新增就业情况也出现了隐忧,加上新兴市场风险不断显现,预计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可能会放缓。但另一方面,零售销售已出现好转的迹象,非制造业总体扩张趋势仍得到延续,美联储加息关注的其中一项指标失业率创出近年新低。因此,虽然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但总体上仍有一定的增长,后续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扭转跌势,通胀上升甚至失控的风险可能会加大,因此预计美联储2016年再次加息仍是大概率事件,但加息次数可能会低于2015年底市场预期的4次。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与美国可能会出现经济一冷一热,货币政策走向一松一紧的情况,并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预计人民币汇率将持续承压。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将是大趋势,同时人民币在2016年2月因美元指数的大幅回调而剧烈震荡的走势也反映出人民币的波动率有扩大的迹象,因此预计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上会呈现双向波动加剧、总体偏弱的走势。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下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剧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汇率宽幅波动将是常态,汇率走势的分析与预测难度越来越大。我国许多进出口企业由于收付款存在币种错配的问题,比如进口企业收人民币付欧元、出口企业收美元付人民币,由于收付款账期经常不一致,在日常经营中会持有一定的外汇敞口。目前持有风险敞口的进出口企业,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常规措施主要有完全不套保、被动全额套保、主动部分套保几种,而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与规避措施往往落实不到位或存在较大偏差。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在进出口企业中往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某进口企业A因前期人民币总体处于单边升值走势,未对应付账款美元敞口进行套保,而是尽量推迟购汇动作,越晚购汇越能享受人民币升值红利。2014年年初开始人民币由单边升值阶段转入双向波动阶段,该企业因没有套保导致部分时期支付货款的成本大幅升高。

某出口企业B习惯了在每年年初为全年的收汇头寸办理远期结汇进行套保。由于在2014年以前人民币总体单边升值,该策略为企业锁定未来结汇汇率的同时还为企业获得了远好于即期价格的汇率,带来了额外的利润。但是2014年人民币汇率行情逆转,总体处于贬值走势,该策略最终使企业锁定的远期结汇汇率差于即期汇率,产生汇率兑换亏损。

某出口企业C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判断能力,会跟据市场走势择机为未来的外汇收款头寸进行套保。2014年年中因判断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的概率较小,未对卢布的未来收汇头寸进行套保。但是因突发地缘政治因素及油价持续下滑,卢布在2014年11月下旬开始大幅贬值高达70%,导致该企业2014年全年在俄罗斯的业务因汇率损失由盈利变为亏损。

此外还有部分出口企业在前期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过程中为了获取超额收益进行过度投机,即办理远期结汇的金额远超实际收汇的金额,待合约到期时不交割而进行平盘了结。该策略自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阶段,为该部分企业赚取的利润甚至远高于其主营业务收入。但2014年以来的双向波动加剧、贬值走势为主的行情,使非实需大量办理远期结汇的企业就产生了巨额的亏损,有部分企业甚至因此面临倒闭的风险。

随着人民币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单边升值行情结束、双向波动幅度逐渐增大,原有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不套保的进口和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远高于以往。而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波动的剧烈程度已远超市场预期,市场汇率风险还在不断上升,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管理汇率风险已是燃眉之急。

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下进出口企业应对策略

结合上文的分析可知,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进出口企业有效管理好生产经营当中的汇率风险尤为重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进出口企业应该明确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合适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或措施,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做好预案。

(一)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对于进出口企业,汇率风险主要是指在涉外贸易或融资活动中,因对外的支出、负债与收入、债权之间币别存在错配,导致企业持有外汇敞口,在汇率出现波动时引起企业按本国货币计价收入、资产出现涨跌的可能性。汇率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汇率风险敞口测算。进出口企业持有的外汇敞口,可定义为在经营过程中因未来支出及收入的币种不同而需进行货币兑换的金额。进口企业一般通过贸易融资借入外币获得付款账期,但到期时如要使用人民币购汇进行支付,则需要购买的外汇金额就形成外汇敞口,未来汇率的波动将有可能使企业实际购汇的成本远高于期初申请贸易融资时的成本。而对于出口企业,一般发货后一段时间才能收到买方的货款,如收到的货款为外汇并且需要兑换成人民币在境内使用,则未来收款的金额就形成了企业的外汇敞口。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外汇收款又有外汇付款,而且账期、金额一般难以匹配,因此不同时期的外汇敞口也会不断变化。

(2)成本汇率测算。在进出口企业某一笔或一批以外币计价的贸易中可以确保企业盈亏平衡的汇价,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成本汇率。以出口企业为例,如一笔出口货物合同的金额是100万美元,收款账期为3个月,该笔贸易合同对应货物的生产总成本为600万元人民币,则在3个月后收款时如美元的结汇汇率不低于6.0,该笔交易就不会亏损,此时6.0的汇率即为企业的成本汇率。在实际经营中,为了方便计算提高效率,进出口企业也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多笔合同按照加权平均法算出其平均成本汇率。(3)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在确定了整体的风险敞口以及成本汇率之后,企业即可根据自身的盈利要求、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当前的汇率市场走势情况,制定明确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其总体思路就是,确保企业持有的外汇风险敞口降为0,或外汇风险敞口因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不会大于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进口企业锁定的购汇汇率低于成本汇率或出口企业锁定的结汇汇率高于成本汇率。

(二)汇率风险管理策略。(1)被动管理全套保策略。采用该策略的企业在预计到将来会产生的外汇敞口后,在财务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利用贸易融资手段以及汇率衍生工具完全对冲汇率风险。该策略比较适用于希望企业经营及财务长期保持稳健,远离一切外汇风险的企业,以及对市场研究判断能力较弱,无法判断汇率衍生工具使用的最佳时机,难以独立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的企业。采用该策略的企业有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某一段时间远期汇率持续差于到期即期汇率,导致不套保的效果还优于套保效果。此外,在特定时期还可能遇上套保工具成本太高以致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的状况,进而使企业陷入容忍利润下降或保留外汇敞口的两难境地。在当前汇率双向波动走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采用该策略的企业应考虑采取分批入场建仓的策略,以免在汇价最差的时点一次性入市造成日后财务上大量的外汇衍生产品市值重估浮亏。

(2)主动管理策略。采用该策略的企业会持续跟踪外汇市场走势,积极地对汇率走势进行预判,并且根据对未来走势的判断择机进场使用汇率衍生工具对风险敞口进行套保。该策略适用于对市场研判能力较强,且汇率风控制度较好、应对汇率市场突发波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该策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企业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出现失误,造成的汇兑损失可能会高于被动套保策略。由于采用该策略的企业会持有外汇敞口一段时间以等待更好的入场时机进行套保,若遇上市场走势的突然转向,企业也有可能蒙受较大的汇兑损失。在人民币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未来走势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该策略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对企业的研判能力要求也远高于以往。此外,企业主动管理外汇敞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投机冲动,使汇率衍生工具的办理量远高于实际需求,一旦企业对行情判断错误,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中信泰富、中航油与投行对赌办理汇率衍生品的数量远高于实际需求造成巨额损失的例子就是很好的教训。因此,企业利用汇率衍生工具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的过程中,至少要坚持以实需为原则。

(3)不套保管理策略。采用该策略的企业一般是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可将汇率风险转嫁给上下游贸易对手的企业,以及为避免汇率风险主要接受短期订单账期较短的企业。对于后一种企业,会因不接受长期订单而丧失大量的业务机会。建议该类企业考虑转变经营模式,适当采取被动套保或积极套保策略,从而扩大业务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1)贸易融资。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除了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的流动性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外,还可以协助企业降低外汇敞口化解汇率风险。例如出口企业可以以未来的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及还款来源,向银行申请贸易融资,提前收取外汇,并将外汇尽早结汇成人民币。企业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补充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降低外汇敞口避免承担汇率风险。目前主要的融资工具有信用证、福费廷、出口保理、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等。但需要关注的是,企业在签订贸易合同到向银行申请发放贸易融资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企业还是持有了外汇敞口,因此企业需要做好一定的应急措施以防汇率异常波动带来风险。

(2)汇率衍生工具。目前银行可以提供给企业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衍生品工具已经较为齐全,主要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及外汇期权组合等。如出口企业未来有一笔美元收款,企业可以在银行办理对应期限与金额的远期结汇业务,将未来收款时的结汇汇率完全锁定。此外企业也可以购买一个美元看跌期权,实现与办理远期结汇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未来收款时如即期汇率价格优于期权的执行价格,还可以放弃行权直接采用即期汇率结汇。当然,购买期权会比办理远期额外多支出一笔期权费用,所以使用期权进行套期保值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财务支出。一般来说,在汇率走势处于单边行情时,到期时的即期价格差于期权行权价的机会较大,因此期权较容易被执行,这种情况下使用远期进行套期保值实际上有较大机会取得与购买期权同样的效果,并且可以节省一笔期权费的支出;而在汇率处于双向波动行情时,期权到期时的即期价格好于期权行权价的机会较大,因此期权有机会不被执行以获取更优价格,但如果是办理了远期合约就只能以原合约价交割,所以在震荡较大的市况中,使用期权可能会获得比远期更优的套期保值效果。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卖出期权、构造多个期权的组合来进行套期保值。部分由多个期权组合的产品可以让企业有机会获得更优的到期执行价,但同时要付出更多的费用成本;卖出期权及另一部分由多个期权组合的产品可以让企业获得一定收益的同时,在汇率走势符合一定条件时实现套期保值的效果,但若汇率走势与既定条件不符,汇率风险敞口仍然无法被覆盖,企业仍然需要承担汇率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该类工具的使用非常谨慎,一定要在有外汇兑换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才能采用。

办理远期以及购买期权是对冲外汇敞口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但企业办理远期后即放弃了未来获得更优汇率的机会,购买期权则需要额外支出一笔期权费。因此企业在内部必须要达成共识,明确办理汇率衍生品的目的是要套期保值,降低企业未来将可能面对的汇率风险,确保企业可以长期稳健经营,而不是抱着一种投机的心态,希望通过衍生品获得更多的财务收益,否则,缺乏计划、持续性低的套期保值行为,以及因投机需求膨胀引起的锁汇金额远高于实际需求的行为,长期来说仍然会为企业带来潜在的汇率风险。

(3)融资组合产品。按照利率平价原理,两种货币利率之差应该是等于该货币对即远期汇率之差。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汇率及利率持续波动,加上不同资产、负债因风险属性不同对应的利率也不同,很多时候利率平价的理想情况并不成立,在某些时点人民币资产收益减去外币负债成本的正收益率,可能会大于该货币对的即远期汇差。在此情况下,企业就有空间进行套利。套利的方法大致为企业用自有的一笔人民币购买理财或办理定期存款,以该笔资产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即期发放一笔外币贸易融资,同时办理一笔远期购汇,锁定未来使用到期人民币资产购汇还贷款的汇率。通过这种把资产、负债、汇率交易组合的套利方式,企业往往可以获得优于即期汇率的结售汇价格,或者即期获得一笔资金收益。整个套利过程由于各项利率、汇率价格已锁定,在银行理财违约可能性基本为零的情况下,该套利模式的风险不大。

上述融资组合产品,只有在市场价格存在套利空间时才能办理,因此产品办理持续性、收益稳定性没有保证,有时候交易机会转瞬即逝。此外,上述融资组合产品更多是以资金增值为目的,对于企业未来的外汇敞口带来的风险无法覆盖。

综上三种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各有优劣,其比较见下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选择。

(四)境外外币贷款与境内人民币贷款的选择。在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主要国家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使境外外币贷款以及发行外币债券的成本大大低于境内人民币融资成本,因此很多企业都会举借外债用于境内外业务周转、投资,从而降低利息支出。在过去人民币单边升值阶段,借外债在获得较低利率的同时还可以在汇率上获得额外的汇兑收益,使实际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但目前人民币已步入双向波动阶段,未来还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在此情况下以往在境外借外币的优势已大大降低。此外,央行在2014年11月开启降息进程以来,到2015年9月末已降息6次,1年期人民币基准存款利率从3.0%下调到1.5%,企业在境内贷款、发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境外外币融资的价格优势也被进一步削弱。

由于进行外币融资的汇率风险远高于以往,企业在评估外币融资方案时,有必要同时考虑相应的远期购汇成本。对于倾向于对冲所有外币债务风险的企业,有必要为外币债务与银行签订相应的远期购汇合约,因此一笔外币债务的总成本就是外币融资成本与远期购汇成本之和。如总成本优于境内同等条件融资的价格,则可以考虑借入该笔债务。

对于研判市场能力较强并采用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策略的企业,可以考虑根据自身的判断在借入外币债务一段时间之后再择机办理远期购汇业务,争取获得更优的远期购汇汇率,降低总体的融资成本。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只对外币债务进行部分外汇敞口套保,以降低套保成本。

(五)企业生产经营转型也是防范汇率风险的举措。(1)拓展内销市场。目前外围各大经济体普遍复苏前景不乐观,未来的需求增长可能有限,对我国占比较大的出口企业后续承接订单的数量及产品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一定程度影响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能力。为此,出口企业可以尝试发掘国内的市场,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造包装后在国内销售,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降低汇率风险。此外,产品转为对内销售往往可以获得比接单加工再出口模式更高的利润率,因此这一方式对出口企业来说可谓一举多得。(2)提高产品附加值。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普遍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中往往只承担加工或组装等技术含量最低的环件,一旦市场变化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企业利润往往会被蚕食甚至出现亏损。因此,未来生产加工型企业可尝试加大自有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力度,争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利润率及风险承受能力。(3)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单一以生产、组装为主的企业,可利用自身对所属行业的深度熟悉,依托原有的产业优势向整个生产及进出口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往上游可以将科研设计、试验品开发、零部件生产等主要环节进行整合,而下游则可向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拓展,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创造新的价值,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美)林万佳,卢扬洲,杨威,黄彬金.期权策略.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 李华根.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实务.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

[3] 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4] 陈世波.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基于“三元悖论”原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5] 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中信出版社,2014.

汇率策略论文 篇5

一、繁荣背后的暗流涌动

上半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达7.1%, 再加上人民币存在大幅升值空间的诱惑和中国一揽子刺激计划, 使得中国市场对于海外资金的吸引力持续增长。按说, 更多的资金将很快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 在这良好的势头的背后, 一股股资金对中国市场的作用, 是好是坏, 却值得高度重视与警惕。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报告指出, 今年二季度外汇储备净增长1778亿美元, 排除顺差、投资和汇率变动的影响, 原因不明的外汇流入量高达879亿美元, 其中绝大多数都很可能是热钱。在经过去年一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之后, 许多撤回原本国家的资金, 清楚意识到, 当地的经济复苏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 只要是追逐短期超额收益的热钱, 转了一圈“保家卫国”之后, 还是要盯上全球今年几乎唯一的经济亮点中国市场。

热钱的流入不但会推高资产市场价格泡沫, 同时也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长。再加上各国政府大量注资刺激消费, 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对金融机构进行无限额的注资策略, 无疑会加速通货膨胀, 在这种情形下, 美元会更加贬值, 美元的债权人将再一次为金融危机买单。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利率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央行近期都已大幅度下调了基准利率。为稳定金融市场并抑制经济疲软, 自2007年9月来, 美联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将基准利率从5.25%大幅下调至1%, 全球宽松货币环境, 最有可能引致全球恶性通胀。自金融危机以来, 全球各国央行动辄就注入数千亿美元的流动性, 并相继拉低了市场利率, 这让滋生通胀的货币因素充分具备。一旦危机形势稍微稳定, 通胀势必将卷土重来。在利率环境不稳定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世界各地利率波动加剧, 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利率波动的影响。环境的改变, 突出表明了谨慎的利率风险管理之重要性。

利率的变动通常会导致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常常是企业利率风险最为明显的来源, 可通过对企业在给定的时间段内到期或重新定价资产数量与负债数量进行比较的方式予以计量, 改变资产与负债到期结构的比例通常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由于收益曲线一般是向上倾斜的, 利用短期负债为长期资产融资, 企业常常可以赚取正差幅。但是, 这类企业的收益容易受到利率提高的影响, 即利率提高会导致其融资成本上升。被重新定价的资产期限长于被重新定价的负债期限的企业, 被认为是“对负债敏感的”企业, 原因是, 它们的负债会更快地被重新定价。利率下降时, 对负债敏感的企业收益会增加, 而利率提高时, 收益会减少。相反, 对资产敏感的企业 (资产重新定价的期间比负债重新定价的期间短) 一般会从利率升高中获益, 而利率降低时发生损失。重新定价常常在企业当前的收益绩效上表现出来, 企业可能会因此造成重新定价的不平衡, 而这种情况直到未来的某个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 应当考虑企业的短期与长期不平衡, 调整资产与负债结构, 成为对资产敏感的企业。

现金余额的集中。现金余额的集中有利于内部之间资金进行调配, 避免为借款支付高额利息, 还能够加强对资金的控制, 并利用其专长, 确保风险得到管理, 机遇得以有效利用。同时也会增加投资机会, 可能向银行争取到更有利的利率。如果一家机构, 如集团公司, 在一家银行开设了许多不同的银行账户, 那么, 它可以要求银行在考虑其利息及透支限额时将其子公司的账户余额集中起来。

利率协议。与银行签订固定利率协议, 可以避免利率上升变化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易于实现。虽然国家放宽对贷款审批要求, 鼓励银行适度贷款, 但大部分银行为避免风险, 仅愿意向大型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贷款, 致使部分银行存有大量无法贷出的额度, 因而, 可以充分利用优势进行谈判, 使用固定利率的长期贷款。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汇率风险应对策略

我国大部国际交易以美元为计价货币,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看,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承下降趋势, 相比利率风险, 企业会更关注汇率变动, 汇率风险管理是每家企业确定外汇敞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对非金融企业来说, 汇率风险管理独立于核心业务, 通常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 也更容易操作。

汇率风险会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外币折算风险。交易风险是指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 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交易风险的影响。并且交易风险管理在全球经济中对于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应当特别关注对交易风险的管理。

外币折算风险是指对财务报表, 尤其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会计折算时产生的波动。当资产、负债或利润由交易货币折算成报告货币 (如母公司的报告货币) 时, 就会出现外币折算风险。从另一角度看, 折算风险会通过影响资产负债表项目价值来影响企业, 如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外币现金和存款以及外币债务。与国外业务相关的长期资产和负债很可能会受到特别的影响。由于许多商品以美元在国际上进行定价贸易, 对于非美国企业而言, 商品价格风险可能间接地导致外汇风险。即使购买或销售是以本国货币进行, 汇率也可能会植根于商品价格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选择计价货币应对汇率风险。计价货币的选择取决于议价能力。与选择计划货币实现同样结果的另一种方法是合同中规定用外币计价, 但规定固定汇率为合同的一个条款, 适用于企业议价能力较弱时采用。

匹配收入和支出来减少或消除外汇交易风险。只要有可能, 以同一外币进行支付和收款的企业, 应该以该货币用支付抵消收款。在银行拥有外汇账户将使匹配的过程更加简单方便。这种策略特别适用于集中的财务职能。

提前和滞后付款。若预期该货币将会转强, 企业应该尝试使用提前付款, 即在到期日之前提前支付。这时应该考虑融资成本, 即用来支付的资金能够产生的利息成本。但提前结算可能会获得折扣。相反地, 若预期该国的货币将会转弱, 企业则可以考虑滞后付款。

远期外汇交易。根据汇率预期走势, 与银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日期, 锁定汇率风险。但应注重分析, 注意远期外汇交易是否存在人为操作, 故意推高人民币升值预期, 避免汇兑损失。

应对风险的基本方法是强化风险意识, 创建风险管理文化, 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充分识别风险和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 立即实施应对策略。增强企业的自身竞争实力,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是长期应对之道。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实务全书》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岳生《热钱回马枪》《新理财》2009年第7期

【4】倪金节《全球零利率趋势隐藏恶性通胀危险》《上海证券报》2008年12月

汇率策略论文 篇6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 使得国际金融环境陷入动荡, 这种持续的全球经济疲软状态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不利的, 巨大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

1 汇率风险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

企业要明确汇率风险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即外汇风险的严重性, 为能够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企业可以在认识上对汇率风险重视, 从而采取应对策略加强与防范, 汇率风险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引发企业折算风险。通常我国企业在账面资产上不但有人民币资产, 同时也存在外币资产, 然而, 企业综合财务报表上的资产与负债都应统一折算成人民币进行表示。而资产负债表中一些项目的价值会随着人民币的汇率的变动而产生变化。 (2) 导致企业汇兑风险。在外贸业务中, 从合同的订立到货款交付一般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 倘若外币在此间隔内升值, 那么进口企业就要支付比既定的外币数额更多的本国货币;反之, 出口企业收进既定的数额外币结汇时获取的本国货币数量将会减少。 (3) 企业利润遭受影响, 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 会加剧我国企业对外出口产品的利润风险, 并且在国际市场上, 企业的占有率将会下降。 (4) 对外贸企业价值的变化造成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或许会造成外贸企业价值的变化, 针对企业价值而言, 如果仅是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 用未来美元现金流的现值对企业价值进行衡量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缩水, 进而会使企业的投资价值以及融资能力受到影响。

2 我国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与应对策略探讨

目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疲软状态导致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外贸企业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做好外汇管理人才储备与培养工作。

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的工作, 而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准确对货币汇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当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的深化, 企业外汇管理人员不但应具备基础的业务素质, 对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审计以及会计等方面精通, 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开放性思维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熟悉国际金融知识。要组织专门人才对汇率风险的防范进行研究, 从而更好的适应外贸企业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

2.2 外贸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严重性, 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在动荡的国际金融背景下, 全面地、科学地分析汇价变动的基本因素, 诸如心理和市场预测因素、经济与金融因素、突发事件因素以及各国央行的政策因素等等,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严重性, 熟练地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这样才能够从容地面对汇率风险, 使外贸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3 综合采用各种金融技术手段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

此种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 灵活制定合同价格与结算方式, 进而分散交易风险。在进出口业务中, 外贸企业能够以同国外贸易商队价格进行协商的形式减少汇率风险:当结算货币升值时, 外贸企业能够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使国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当结算货币贬值时, 外贸企业可对出口产品的价格进行适当的提高降低风险, 同时, 企业还能够以调整结算时间的手段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 通常情况下, 倘若预测结算货币相对本币贬值, 那么在进口产品时, 我国企业要最大程度上通过协商延缓付款期限或者直接推迟进口。 (2) 借助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伴随我国金融体系的成熟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 在进出口业务中, 企业应借助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 比较常见的汇率保值操作有:1) 货币期货套期保值;2)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3) 远期结售汇防范汇率风险;4) 远期合约套期保值;5) 货币期权套期保值。实践证明, 此些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汇率风险的防范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外贸企业应主动地学习、掌握这些金融衍生工具, 以便能够在汇率变动时, 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实现企业的保值。 (3) 我国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 选择支付货币的种类能够大幅度的实现企业的效益, 根据外汇市场情况以及企业业务性质选择结算货币种类, 能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

3 结语

当前, 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 企业只有充分意识到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从而采取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做好外汇管理人才储备与培养工作以及综合采用各种金融技术手段等有效的应对策略, 全面有效的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 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摘要: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大多是由于汇率波动所引发的折算风险、利润风险以及汇兑风险等。目前, 基于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 在对外贸易中, 我国企业汇率风险在不断地加大, 所以, 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 进而确保企业经营成果是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汇率风险影响外贸企业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对汇率风险进行防范的应对策略, 旨在积极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我国企业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应该积极地采取一些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才能在动荡金融环境下获得生存, 进而谋求长远发展。

关键词:汇率风险,对外贸易,防范,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国亮.我国汇率机制改革与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规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陈文剑.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如何管理汇率风险[J].海峡科学, 2008 (02) .

[3]李朝晖.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法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08) .

汇率策略论文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风险管理,问题,策略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 主要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金融活动中, 以外币定值或衡量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和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残剩的先进流量以本币表现的价值, 因货币汇率变化而残生损失或产生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随着人民币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还在不断扩大。

一、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后, 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扩大, 变动频率加快。与此前相比, 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将更加显性化、日常化, 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变得更加迫切。同时,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 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研究和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能, 过去所有的汇率风险管理的制度、人员、体系等尚未经历过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汇率风险的认识与管理理念薄弱。

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不少银行董事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外汇风险对银行稳健经营的潜在威胁, 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幅度不大, 银行的外汇业务比起人民币业务所占比例很小。所以他们对外汇风险的重视力度远低于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不少商业银行的董事乃至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甚至缺乏对外汇风险的起码了解。更普遍的问题是,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不掌握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 说不清本行的外汇风险水平和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 设定风险限额只能是一种奢谈。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不少商业银行日前没有独立的风险评估系统。以具体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评估和监测方法和制度要么是根本没有建立, 要么是手段原始、落后。特别是对外汇资金交易、信贷等重要业务风险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跟踪监测;有些银行尚未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 (或市场风险) 管理和控制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 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

3、人才储备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为没有足够的外汇管理的专业人才。由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 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 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现实中的问题是, 国内商业银行缺乏熟悉各类业务和风险的专业人员, 同时从事外汇业务与汇率风险控制的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需要。

4、汇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乏量化分析, 在汇率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 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先进方法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商业银行尽管引入了标准化风险计量系统, 能够计算风险价值, 但未能将风险价值整合运用到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中, 如产品定价及销售限额等。同花旗、汇丰等大银行相比,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计量能力弱, 监测和控制能力更弱。花旗、汇丰等国际化大银行20多年前就把全球外汇业务的风险敞口控制在只有几千万美元、甚至几百万美元, 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尽管国际业务量比其小很多, 但风险头寸 (即便不含注资部分) 仍高达数10亿美元, 是其几百倍。

5、外部监管以及法规问题。

目前, 我国对汇率风险进行监管的机构有中央银行、银监会和外汇管理局三家。作为独立的部门, 三家机构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各自为政, 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机制, 导致彼此的信息无法共享, 无法做到相互协调、配合。

法规方面, 除了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之外, 目前主要的监管法规包括:《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施行方法》等, 这些法规与汇率风险监管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没有专门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监管的法规, 降低了这些法规的实施效果。

二、汇率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商业银行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显得更加迫切。在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 以下将从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如何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 提高董事会和高层领导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层领导要尽快对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有所认识, 并尽快利用合适的风险测量技术对本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测量。商业银行要根据风险管理水平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或者风险限额。同时, 董事会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 并根据内部控制部门的反馈报告, 及时对风险管理战略和程序进行调整, 并根据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对银行内部管理层进行惩奖。

其次, 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汇率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求风险管理组织部门的完善, 还要求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 互相联系,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此, 要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达渠道和信息报告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外汇风险管理权限结构和责任机制。通过规章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建设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 积极应对汇率风险。当然,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也应当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经理的有效领导和控制。

第三, 引进和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汇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引进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培养相关人才, 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从而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一定提升, 有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同时, 留住人才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需要建立严谨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引入汇率风险计量模型。

目前, 外汇风险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计算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二是计算VaR值。目前, VaR值在国际大银行中已经被普遍使用, 已基本替代了外币敞口头寸。近年来, 我国不少银行也引入了风险计量和管理系统, 但使用测试相当不充分, 模型风险较大。因此, 在真正将VaR值用于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之前, 银行要准确计算外部敞口头寸, 并据此有效控制外汇风险。

2、改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外部环境。

改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外部环境, 首先需加强对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外部监督。各监督部门要相互协作, 改进现有监督环境。监管部门还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督的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水平。除此之外, 监管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银行监管的创新, 以监管创新适应金融创新, 适应新汇率制度带来的变化。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的改善还需尽快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我国需要加大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法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的制定力度, 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 针对现有的指定的比较粗糙的法规进行细化, 增加其定量性的规定。必要时, 要清理那些由于经济发展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法规。

参考文献

[1]张晓朴.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与监督.银行家, 2006.8.

[2]邓志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汇风险.商业时代, 2006.19.

[3]孟国栋.汇率改革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0.

汇率策略论文 篇8

1.1 企业进口成本减少

由于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快速升值,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等的进口成本, 使企业的获利空间大大增加。例如国内钢铁企业生产所需的铁矿石及矿砂, 除了通过国内各产地自采供应之外, 其他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从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进口, 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钢铁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 使其获得很大的汇兑净收益。此外, 人民币的升值还可充分降低企业生产设备的进口成本以及用于技术改造、工艺更新等涉外项目的投入。

1.2 企业出口收入减少

相对应于进口成本的减少,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企业所获得的出口收入也会随之减少, 这对于那些单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而言其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也是最致命的。例如,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许多地方性质的小型钢铁企业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其价格优势逐步丧失, 从而使其在与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竞争中逐渐失去话语权。由此可见, 我国长时期以来一直所奉行的以出口拉动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予以改变, 而企业的市场导向也需进行必要的调整。

1.3 企业交易成本增加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 企业在中长期合同签订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而增加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例如, 由于钢铁企业的产品出口合同或订单一般需提前3~4个月签订, 其周期较长, 金额较大, 在此期间内若出现人民币升值的情况, 将会使企业受到一定的汇率损失。

1.4 企业资产价值减少

在金融危机之前, 国内许多企业在海外都设立了分公司, 用以拓展海外市场,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随着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压力的增大, 将不可避免地降低这些企业的境外资产及资金的实际价值, 并极大地增加了其在财务报表、核算、估值方面的汇率风险, 同时使其所拥有的包括外汇资产在内的总资产的人民币折算金额减少。但是, 若企业自身拥有来源于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该贷款在此环境下其实际的利用价值也会被相应降低。

2 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相关策略

2.1 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

从理论上说, 企业若想从根源上杜绝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其根本性措施就是在国际交易中力争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从目前来看, 随着人民币结算方式区域化步伐的加快, 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被广泛采用, 一些国家甚至已将人民币列为自由兑换货币或储备性货币, 例如俄罗斯、韩国、印尼等。由于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可以起到与汇率风险基本隔绝的效果, 因此企业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考虑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交易结算, 以从根本上减少汇率波动给其自身所带来的风险。

2.2 有效利用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在当前形势下全面采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是极不现实的, 因此企业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 如外汇期权、利率期权、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进行对汇率风险的防范。通过上述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 可以有效地对市场中所产生的不利变化进行管理, 以锁定或控制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2.3 灵活利用合同签订条款

从实际来看, 若企业对未来汇率的变动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期, 其在合同签订的相关条款中可增加此项内容, 例如采用固定汇率将成本锁定。一般来说, 企业在签订产品进出口合同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与外商积极、灵活的磋商, 在合同的价格条款中规定使用固定汇率;若未来汇率发生较大的波动, 则可按合同规定的固定汇率或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上浮、下浮一定程度执行, 从而使企业在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但是, 若企业对未来汇率的预期不准确, 也可能由此而遭受损失。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 对当前形势下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相应的提出了应对汇率波动的策略及建议, 以期能够有所借鉴。

汇率策略论文 篇9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汇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走高,人民币升值似乎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2014年以来其双边波动趋势已经形成,由此带来的企业汇率风险的进一步凸显令,特别是已经习惯近年人民币单边升值行情的中国企业应该如何适从,如何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每个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民币汇率新走势的特点

(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不断增加

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虽然一路升值,但是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波动区间一直保持在0.5%。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的日间交易波动区间从0.5%扩大至1%,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人民币又进入一个加速升值通道,汇改新高一再被刷新。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贬值超3%,这抵消了2013年全年的涨幅,人民币汇率波幅增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从单边升值开始过渡到汇率双向波动时期

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单边升值的状态,据统计,自2005年进行币值重估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了约33%。但是从2012年开始,人民币汇率走势初现双向波动趋势的端倪,而就在2014年2月份,人民币在1月份经过一轮较快升值后突然走出一波大跌行情,今年一季度贬值超过3%。4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即期汇率明显贬值,突破6.25关口。如果观察人民币即期汇率与中间价的价差,即期汇率相对于中间价的贬值幅度扩大,已经超过了1%的区间,达到1.5%的历史最高值。据统计,按2014年初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6.05水平计算,截止到2014年5月8日,人民币已经累计贬值3.4%,完全抹去了去年的2.9%涨幅。由此看来,人民币只升不贬的年代已经过去,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63万亿元,同比增长57%;在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448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78.5%。对外投资更是从292亿元暴增到856亿元,同比增幅为193%;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及结算的比率已增至8.66%。以上数据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结算中的使用程度在飞速增长,与之相适应,人民币的市场供求波动也将随之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市场化程度必然提高。自2012年以来,中国监管层就主动减少了外汇市场干预,这使得人民币在汇改以来首次呈现双向波动,2014年以来的人民币贬值则更多的由出口不景气和内需疲弱而至,是来自市场的自发性行为。前面所述及的数据中显示的2012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充分体现了市场因素的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新走势下企业汇率风险加大

(一)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结算风险进一步扩大

在对外贸易中如果使用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则企业面临着结算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外汇收入或支出的变化。对于出口企业,如果结算时外币贬值即人民币升值,则企业在收到货款后进行结汇时只能兑换更少的人民币,即企业的出口收入减少;相反,对于进口企业,如果结算时外币升值即人民币贬值,则企业在支付货款前进行购汇时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比,即企业的进口成本增加。例如,假设某公司签订了一笔进货订单,货款为50万美元,结算时按照人民币贬值3%计算,在汇率上就损失1.5万美元,按6.22的汇率,支付货款时就要多支付人民币损失9万余元。

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越大,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结算时本外币兑换形成的损益不确定性就越大,在当前形势下,面对人民币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正迎来汇率的“双向波动”大考验。原来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陷入结算风险的单一局面已逐渐被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下进出口企业都面临贸易结算风险的现状替代。从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经营信息我们也能看到,2014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贬值对进出口贸易业务较多的上市公司已带来影响。例如,根据2014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长城开发、兔宝宝、伊立浦等公司受到显著影响,一季度预亏。

(二)企业在国际投融资中的财务风险增加

外汇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主要类型。对于在进出口贸易中通过贸易融资的企业,过去在人民币汇率长期单边升值、波动较低的时候,一般进口商不仅可以通过境外融资利率与国内利率之差获得收益,还可取得套汇收益,但现在人民币贬值,企业不仅拿不到汇差,还有可能出现汇兑损失。而且,从事贸易融资的企业资金链大多较紧张,一旦到款不及时,或者承担了较大损失,就有断裂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完全恶化。

对于境外融资比重较大的国内企业,2014年人民币贬值以来,企业前期的一些国内外汇贷款或者从海外借的外币负债,就承受债务成本增加的压力。由于企业境外募集资金多用于内地项目,其还债资金来源多为人民币入项,一些前期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发行或计划发行美元债融资的企业,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跌一个点,企业的还债成本就相应增加一个点。以航空公司为例,2013年以前,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美元债务折算成人民币时会大量减少,其中的收益一度是航空公司账面盈利的重要贡献,甚至曾超过主营业务利润。而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掉头贬值,成为以美元外债为主的航空公司业绩下滑的“杀手锏”,至2014年2月底,航企所获得的汇兑收益已经转为了汇兑损失。根据民航局内部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 2月航企总体汇兑亏损7亿,而去年同期则为汇兑收益1亿。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新趋势下,无论是企业的境外发债融资还是贸易融资都将面临还债成本增加的外汇风险,而企业的境外投资则面临投资收回时收入减少的外汇风险。

(三)企业在贸易结构调整中的经营风险增大

自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贬值,让一直受到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纺织服装、制造出口企业获得“喘息空间”,而一些原本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则陷入困境。从贸易结构的角度,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以本币计价的进口货物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进口,以外币计价的出口货物价格上升,从而不利于出口;相同的道理,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因此,不少外贸企业在人民币一直单边升值的时代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在经营中增加了进口产品并减少出口产品,有的企业甚至逐渐从出口型企业转变为进口型企业,但是2014年以来的人民币贬值令这些企业有些措手不及,经营受到影响。在今后人民币汇率新走势下,外汇企业单纯调整产品结构的结果会更复杂,导致企业预期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

(四)企业在汇率管理中的决策风险增加

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升值态势,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过去通过简单做多人民币、做空美元,就可以实现很好的汇兑收益。但是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掉头贬值,令不少出口企业因此有些不知所措。例如,一家大型出口商负责人表示,他的公司既承受了2013年人民币快速升值带来的汇率损失,又因为和银行锁定了汇率,在2014年初的快速贬值过程中没有享受到额外的福利。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上述大型出口公司今年很早就与银行锁定了汇率,如果升值,则由银行操作消化风险。但人民币本轮扭头向下后,其所在公司又不得不和银行谈妥,改为实时结汇。

因此,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加大,告别了原来持续多年的单边升值,看起来对出口企业是个利好,但是,这也增加了企业判断的难度,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有可能反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五)企业在定价中陷入困境致其业务量萎缩的风险增加

以前,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且可以说有规律可循,出口企业在报价时往往都能比较准确地预估未来一段时间的汇率走势,所以报价时都会考虑汇率下降的因素。比如在报价时的汇率为6.2,那会按照6.1的汇率来换算成美元后再报给客户。现在人民币双边波动,企业报价就陷入茫然。如果还按照之前的办法报价,客户不可能答应,而且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透明的国际市场,很容易失去竞争力,老客户都可能被别人挖走。

所以,现在出口企业在报价时陷入困境,由此对企业签单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欧美市场不愿意与中国企业签长单,只签短单。因此,汇率大幅波动,导致企业在采购、报价、接单等环节时都颇费思量,不少企业短时间内面临业务量萎缩的风险,尤其是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影响。

三、新形势下企业加强汇率风险规避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更大,波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涨跌预测难度加大,建立健全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成为风险规避的首要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单独设立或在财务部门下设汇率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这一机构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汇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风险预测、分析与评估,进行风险管理的决策,对风险管理交易人员进行监督,定期对金融工具的运作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审核控制。对于大型企业,还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交易部门并配备专业交易人员,以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融工具买卖操作。

而要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以进行汇率风险的预测、评估与防范。主要包括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风险的测量与识别、风险管理的评估。在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上,要选择我国及外贸关系国的宏微观经济指标,如两国的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等,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外汇市场的投机因素,对这些指标确定警戒线,当实际指标超过警戒线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管理机构还要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以供决策使用。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咨询机制、外部报告采购的方式或者选择选择利用新媒体,比如相关微信号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协助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的预警与评估。

(二)提高传统避险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传统的汇率风险规避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签订合同时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货币选择法、货币保值法、价格调整法;二是签订合同后可采用的非外汇交易型方法,包括提前错后法、平衡法、组对法、保险法;三是签订合同后可采用的混合外汇交易型方法,包括BSI法和LSI法等。这些方法不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较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在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使用较多。只要使用得当,这些方式可以成为企业加强外汇资产管理消除财务风险的利器。但是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不确定加大的趋势下,更要注意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货币选择法与价格调整法。主要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在合同中增加诸如用人民币结算或随汇率波动调整价格等条款来规避汇率风险。

二是平衡法与组对法。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进出口业务平衡的基础上的,是指通过保持进出口平衡减少汇差损失。但对于一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要求也不太现实,对于出口为主的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可通过扩展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

三是保险法。指涉外主体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便由保险公司给予合理的赔偿。

四是BSI法和LSI法。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把将来的货币兑换即结汇或购汇提前到现在以消除汇率风险的方式。例如,我国某出口企业6个月后将有一笔10万美元的收入,为避免汇率风险,该企业可从外汇银行借款10万美元,期限6个月,然后将借得的10万美元在外汇市场进行即期交易,兑换成人民币,并用这些人民币进行投资。6个月后,企业再以收到的10万美元货款偿还其从外汇银行所借的贷款。该出口商将本应在将来收到货款时才进行的外汇兑换成本币的交易,提前到现在进行,将汇率风险构成中的时间要素剔除,从而消除了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争取签订短单、叙做出口押汇、保理、福费廷、商业发票贴现等方式尽快结汇缩短结汇期限。

(三)加大外汇衍生产品的使用

由于传统避险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在当前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大的形势下,使用外汇衍生产品来进行企业汇率风险的规避无疑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外汇衍生工具具有对冲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在发达国家,外贸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外汇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及货币互换等外汇衍生品在西方企业的汇率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已经推出了外汇远期、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与外币货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业务,而外汇零售市场提供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衍生业务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外汇衍生工具则更加丰富,这都为外汇衍生品成为企业进行汇率风险规避的有效工具和便捷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的轨道之后,企业在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时应遵循以下思路:

其一,在外汇衍生品工具的选择上应多样化。一直以来,远期结售汇是汇率风险管理中使用最多的外汇衍生品,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险工具,但是当前汇率波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外汇期权、互换等工具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因此,企业在选择外汇衍生品时可以多样化,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其二,不要选择那些企业不能正确驾驭的外汇衍生工具。企业应该通过专业汇率风险管理人员对汇率、利率等市场价格的准确预测,根据其自身的风险币种与期限,再经过对衍生工具保值效果与成本的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衍生产品。对于那些经过高难度数学模型来设计和定价的外汇衍生品,企业最好慎重选择,以避免因企业无法掌控避险工具而使风险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企业在运用外汇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以真实贸易为背景,不签署没有进出口业务相配套的衍生品合同;二要从锁定成本或者锁定收入入手,以实现合同预期利润为目的,不盲目逐利;三要做到外汇衍生品的金额和交割时间尽量与真实贸易相匹配,防止衍生品再次产生风险。

(四)强化应用套期保值的避险交易方法

套期保值是指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类商品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或者通过构建不同的组合来避免未来价格变化带来损失的交易,这种交易方法是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套期保值的最大作用表现在无论后市汇率是上涨还是下跌都可以锁定风险,这显然使其成为最适合人民币双向波动下的风险规避方式。

我们以进口商为例,如果商业谈判中规定进口商付款时需要用外汇结算,则进口商在签订贸易合同后,按照等量相对的原则买入相当数额的外汇期货合同,付款时再卖出期货平仓。由于期货外汇和现货外汇存在价格的平行变动性,当现货市场外汇汇率上升时,现货交易的损失可由期货外汇交易的盈利来弥补,便可避免导致成本增加的风险;相反,当现货市场外汇汇率下跌时,现货交易的盈利便会被期货外汇交易的亏损冲抵。也就是说,无论外汇汇率上涨还是下跌,只要使用了这种方式,都可以用一个市场的盈利去弥补另一市场的亏损,从而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企业都应从保值角度出发,以真实贸易为背景,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这种方式明显优于人民币单边升值时代企业以自身预期或投机心理为出发点采用的单向外汇远期或期货交易。▲

[1]吴晓,谢赤.汇率风险套期保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斯文.我国银行外汇衍生品的暴露汇率风险效应研究——基于人民币汇改后数据的经验证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2).

[3]于恩锋,刘飞.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4,(34).

汇率策略论文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引导关系

1 引言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不断的、增大, 境内外居民和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不断增加。正确的判断汇率走势, 对于合理的规避汇率风险以及监管者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汇率政策都意义重大。

2 文献回顾

关于远期汇率的定价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其中利率平价理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

Kaen和Hachey (1983) 、Hartman (1984) 以及Swanson (1988) 发现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利率, 意味着美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利率信息传递中的重要地位,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境内到境外市场。

Callen (1989) 等实证结果表明某些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存在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关系, 有些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国内, 黄学军、吴冲锋 (2006) 对2005年汇改前后NDF汇率与境内即期汇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 汇改以后境内现汇市场显现出本土信息优势, 即期汇率和1月期的NDF汇率能够相互引导。即期汇率能引导1年期的NDF汇率, 但1年期的NDF不引导即期汇率。

欧阳政和林鹏辉 (2011) 发现, NDF市场在两市场间占价格发现的主导作用, 尤其是对于期限较长的NDF而言, 但不是决定性的。

侯铁珊, 王楠 (2013) 通过NARX模型对于不同期限的NDF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 NDF期限越短, 其与即期市场的互动关系越强。

3 样本统计描述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走势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8年11月-2013年9月即期汇率以及期限分别为6个月、1年的远期汇率和NDF汇率的样本数据, 共筛选得样本数据1186个。

为了方便理解, 这里对下面各图表中英文字母的表示说明如下:

SPOT:人民币即期汇率;DF:人民币远期汇率;DF6M:6月期人民币远期汇率;DF1Y:1年期人民币远期汇率;NDF6M:6月期人民币NDF汇率;NDF1Y:1年期人民币NDF汇率。

各期人民币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走势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2008年11月之后人民币各期汇率大体上持续了下行的趋势。即期汇率变动领先于远期汇率, 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同时即期汇率在一段滞后时间后受到远期汇率变动的短暂、有限的引导作用。在2010年9月之后即期汇率和各种类远期汇率的走势基本同步, 期限越长的人民币汇率品种具有更大的波动幅度, 基本上反映了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利率平价关系。在观察期的后半期, NDF汇率与境内汇率之间的价差不断减小。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在金融资本领域进行了许多改革, 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 NDF的套利机会减少。

表1显示NDF汇率的均值小于即期汇率, 且期限越长均值统计量的数值越小, 由此可知NDF市场存在对人民币升值较强的预期, 其期限越长, 这种预期越强烈。由标准差数据分析可知, NDF汇率标准差小于人民币即期汇率, 且均小于国内同品种的远期汇率。这表明汇改后, 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增大, 人民币即期汇率相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对于市场的期望反应更加激烈。同时国内外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均大于长期波动, 表明了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活动相对集中于短期交易品种。

总体来说, 不论是国内远期还是NDF远期, 远期汇率对即期汇率的走势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即期汇率作为远期汇率的信息来源, 反过来也影响着远期汇率的走势。由于我国国内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 人民币国内汇率的形成并非完全的体现了市场的欲求, 由市场供求决定的NDF汇率, 反映了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期望。

4 实证检验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对人民币各类型汇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因此,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前先对即期汇率与各期NDF汇率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4.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在计量上普遍采用的ADF检验方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水平检验下, 无论是人民币即期汇率、国内远期汇率还是NDF汇率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在水平检验下人民币的各种汇率都是非平稳的;而经过一阶差分检验则要拒绝一阶差分下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在一阶差分检验下人民币的各种汇率都是平稳的, 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检验。

4.2 协整检验

由于数据为非平稳且一阶单整, 为了进一步确定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这里采用EG两步检验法对各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我们要建立协整方程模型,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然后对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第一步, 建立协整方程:

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可得到如下结果:

第二步:对这两个模型的残差进行分析。

通过检验表明, 对于式 (3) 和式 (4) 来说, 检验结果在5%的置信水平上都可以拒绝原假设, 即其残差都具有平稳性。这表明, 本文的回归模型的变量选择是合理的, 回归系数具有经济意义, 各期国内远期汇率和NDF汇率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都有长期而稳定的影响。

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通过对即期汇率与国内远期和NDF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观察NDF汇率与境内汇率的互动影响。由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4阶,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 在短期 (6M) , 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国内6月期在岸远期汇率具有双向引导关系, 说明国内人民币6月期远期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开始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并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产生影响。同时, 6月期的远期汇率也受到了即期交易供求关系的影响;即期汇率与国外NDF汇率有单向的引导关系, 表现为境外6月期NDF汇率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具有引导关系, 而即期汇率对6月期NDF汇率则不具有引导关系, 境外6月期NDF市场是人民币定价的信息中心;境内在岸远期汇率和境外NDF汇率具有双向引导关系, 说明境内外两个市场在短期内的互动比较充分, 信息流动渠道比较畅通, 能够相互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在长期 (1Y) , 人民币即期汇率和境内在岸远期汇率有单向引导关系, 即期汇率对1年期的远期汇率具有格兰杰引导关系, 而1年期的远期汇率则不能够有效影响即期汇率。说明1年期的远期市场受到了即期市场较强的影响, 但是1年期远期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较弱, 没有发挥应有的“风向标”作用;即期汇率和境外NDF汇率具有双向引导关系, 说明在长期内境内人民币即期市场和境外NDF市场的互动性比较充分, 信息流动比较畅通, 双方关系比较密切, 均能够对对方施加显著的影响。境外1年期NDF汇率对于即期汇率的“风向标”作用更加可靠、真实和准确;境内在岸远期汇率和境外NDF汇率具有单向引导关系, 境外NDF市场对境内在岸远期市场有格兰杰引导关系, 引导了境内远期汇率市场的走向。

5 结论与建议

(1) 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走势反映了6月期和1年期人民币在岸远期汇率和同期NDF汇率的走势, 充分的体现了远期汇率对即期汇率的“风向标”作用。从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远期市场对即期市场的引导作用可以看出, 人民币经历了连续的升值之后, 目前无论是境内远期还是境外NDF汇率都对其有贬值的预期。

(2) 协整性检验说明即期汇率和各期在岸和NDF远期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各期国内远期汇率和NDF汇率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都有长期而稳定的影响。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说明不论是6月期还是1年期, 人民币境外NDF市场始终对人民币国内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有格兰杰引导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我国境内的人民币远期市场发展依旧是不充分的, 相较于建立时间比较久、交易一直比较活跃的境外NDF市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 在短期内人民币的定价权上国内尚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长期内国内远期市场则不能够对人民币的定价产生影响, 此时NDF市场在远期人民币的定价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人民币的远期定价权掌握在了境外市场手中。

基于结论, 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让市场能够真正决定人民币汇率。

从境外NDF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 消除本国即期汇率市场和国内远期外汇市场与NDF外汇市场之间互动的限制, 使本国外汇市场和NDF外汇市场融合在一起是大势所趋。NDF市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东道国的资本管制, 所以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就必须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打破两个市场间的限制。

(2) 加强对NDF的研究和市场建设以及监督管理, 逐步实现NDF市场的在岸化。

作为一种投机套利或者是风险规避的手段, NDF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境内投资者的青睐, 这对于我国人民币相关监督和管理制度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境内投资者参与人民币NDF交易的监督和管理, 逐步实现境外NDF市场在岸化。

(3) 推进在岸远期市场的发展, 把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 短期内境内在岸远期能够对人民币的定价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人民币远期定价权则由境外NDF市场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在岸远期市场的发展, 在人民币的定价机制中更加深入的引入市场因素, 消除境内人民币市场和境外NDF市场的隔阂, 使境内市场对人民币的定价产生主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先智.NDF市场对境内人民币汇率市场的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112-116.

[2]任兆璋, 宁忠忠.人民币汇率预期与人民币NDF汇率的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 2005, (12) :34-39.

[3]代幼渝, 杨莹.人民币境外NDF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72-80.

[4]奚君羊, 张小燕.人民币即期汇率与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的关联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3) :34-38.

[5]侯要强.CME推出人民NDF交易对即期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9) :78-81.

[6]粱云翀, 王玥.汇率改革前后人民币即期汇率、离岸NDF汇率和国内远期汇率关系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 (11) :70-72.

上一篇: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下一篇:中央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