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汇率

2024-12-19

均衡汇率(精选7篇)

均衡汇率 篇1

均衡汇率的完整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Nurkse于1945年提出: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情况下内外部同时实现均衡时的汇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均衡汇率理论, 主要从理论上定性地研究均衡汇率的概念和意义;80年代以后, 随着时间序列和协整等现代计量经济理论的出现, 及其在均衡汇率模型上的成功应用, 均衡汇率理论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目前研究比较系统且取得一定成果的理论主要有: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FEER)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BEER)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NATREX) 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ERER) 。

1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FEER)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FEER) 由Williamson于1983年提出。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将均衡汇率定义为与宏观经济均衡相一致时的汇率。这里的宏观经济均衡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内部均衡指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率, 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的可持续性。FEER不考虑短期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而主要强调中期的经济影响因素。

FEER宏观经济均衡的核心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匹配, 即CA=-KA。其中CA为经常项目, KA为资本项目。决定经常项目的因素主要有国内需求 (yd) 、国外需求 (yf) 和实际有效汇率 (q) , 经常项目的函数表示为:CA=b0+b1q+b2yd+b3yf=-KA, b1、b2<0, b3>0。由此可得到均衡汇率的表达式为:FEER=FEER (-KA, -yd, +yf) 。因此, 只要给定经常项目中的参数和中期净资本流动的值, 就可以估计得到FEER的均衡汇率。所以FEER的均衡汇率的计算需要进行大量的参数估计和判断, 主要包括:

(1) 经常项目模型估计;

(2) 一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国潜在产出的估计;

(3) 资本账户流动均衡值的判断。

FEER把基本经济因素影响带入均衡汇率的估计中, 通过模型给出了一个系统的均衡汇率计算表达式, 相比之前的均衡汇率研究, 其具备了很大的可操作性。但是FEER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①FEER在实际运用中需进行大量的参数估计, 这对于经济数据不完备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太可行;②即使是在数据资料相对完备的发达国家, 参数的估计和判断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BEER)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由Clark和MacDonald (1998) 提出并使用, 该理论构造了解释实际汇率的简约方程。BEER认为实际汇率由影响汇率波动的长期、中期经济基础因素、短期暂时性影响因素及误差项决定。总的汇率失调是由短期因素、随机偏差以及经济基础因素偏离其均衡值程度决定, 现实的汇率失调是由短期因素、随机偏差决定的。Clark和MacDonald在Faruqee (1994) 和MacDonald (1998) 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汇率决定的简约方程:BEER=BEER (r-r*, gdebt/gdebt*, tot, tnt, nfa) 。其中, r, r*分别代表本国和他国的真实利率, gdebt, gdebt*为本国与他国的政府债务, tot为贸易条件, tnt为国内非贸易品与贸易品价格比, nfa为净外国资产。

显然, 与FEER相比, 行为均衡汇率提供的简约方程具有更好的操作性, 它弥补了BEER体现影响汇率实际行为变量效应的不足。它不仅考虑了中期经济基础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还考虑了短期因素和长期经济基础因素。

3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NATREX)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NATREX) 由Stein于1994年提出。其基本概念是:在不考虑周期性因素、投机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的情况下, 由实际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能够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中期实际均衡汇率。NATREX的均衡出发点为:CA=S-I。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 S、I分别表示储蓄和投资。NATREX刻画的是一种动态均衡概念, 它会随着节俭度、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以及对外负债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在中期内, NATREX=NATREX (k, F, Z) 。k为资本密度, F为债务密度, Z表示影响均衡汇率的外生基本经济因素。同时NATREX又描述了存量均衡, 在长期内, 资本存量、外债规模是外生基本经济因素的函数, NATREX=NATREX (Z) 。

NATREX刻画了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一个动态的结合流量和存量的综合理论。由于资本、债务和外生经济基础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所以自然均衡汇率是一个移动均衡汇率。这是NATREX与FEER的根本区别。

4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ERER)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ERER) 最早由Edwards1989年提出, 是一种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均衡汇率理论。ERER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特点, 描述了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宏观经济特征, 例如汇率管制、贸易壁垒、官方汇率和黑市汇率并存等。Edwards将均衡实际汇率定义为:假定其他相关变量 (如税收、国际贸易条件、商业政策、资本流动和技术等) 的值可持续, 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时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ERER定义的均衡状态为长期稳定均衡状态, 同时满足国内的非贸易品市场均衡和对外部门达到均衡。ERER最终得出的均衡汇率的表达式为:ERER=ERER (tot, ngcgdp, tari, tech, capf, other) , 其中tot为贸易条件, ngcgdp为政府非贸易品消费占GDP的比重, tari为进口关税, tech为技术进步, capf为资本流动, other为其他经济因素。

相对于其他均衡汇率理论, ERER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特有的实际状况, 因而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的测算和汇率失调程度的评价。

5 结语

FEER、BEER、NATREX和ERER四种均衡汇率理论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具备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各种均衡汇率的研究都注重于基本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 并利用这些因素与均衡汇率的关系来估计均衡汇率, 各个理论在经济因素的选择上各有不同。在研究具体一个国家的均衡汇率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J.,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Washingt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sed edition, 1985.

[2]Williamson, J., 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Washing-t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3]Clark, P.B.and MacDonald, R., Exchange rates and econmic fun-damentals: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 in MacDonald, R and Stein, J,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Lon-don, U.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4]Stein, J.L., The natural real exchange rate of the US dollar and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flows, in (eds.) Williamson J., 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5]Edwards, S.Real Exchange Rate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Concept and Measuremen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950, 1989.

[6]张静, 汪寿阳.人民币均衡汇率与中国外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均衡汇率 篇2

周小川介绍,去年人民银行加强货币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 展。全部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2.99万亿元,去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9.58%,狭义 货币供应量增长18.67%;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个人消费和农业发展方面的贷款继续 增加。

周小川说,人民银行今年将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维护国际 收支平衡。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放宽对企业和居民用汇限制,支 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调控,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 可兑换,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周小川提出了今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 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他说,为实现这些宏观调控目 标,就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 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贷总量,进一步发挥利率 杠杆的调控作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 篇3

关键词:BEER,主成分分析,人民币均衡汇率

1 BEER均衡汇率理论概述

纳克斯 (1945) 把均衡汇率定义为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同时实现时的实际汇率, 即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实际汇率。目前, 比较有影响力的实际均衡汇率理论主要有:Swan (1963) 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的均衡汇率模型, Williamson (1983) 的基本因素均衡汇率模型, Clark (1999) 等人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 (BEER) , Stein (1994) 的自然均衡汇率模型以及Mischal Rubaszek (2004) 的国际收支均衡汇率模型。

我国均衡实际汇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上述模型为依据的。近年来, BEER方法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BEER的重点在于实际汇率本身, 通过现实中一组对实际汇率能够起决定因素的基本经济变量来测算均衡汇率并对实际观察到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动予以解释。

2 基于BEER模型的均衡汇率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参考了现有文献中测量实际汇率所采用的解释变量, 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变量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见表1) 。样本区间为1994年第1季度-2011年第1季度, 数据均来源于财新网宏观数据网站。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 (REER) 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来衡量。

注:对外净资产增长率用外汇储备减去黄金储备的余额的增长率来替代。

2.2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数据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变量做了数据浓缩, SPSS软件从7个实际经济变量中抽取出的两个主成分, 分别定义为 F1和F2, 含概了98%的经济信息。

为说明各实际经济变量在我国实际汇率均衡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对变量F1和F2做最大方差正交旋转 (见表3) , 并得到主成分F1与F2的表达式。

F1主要由产出增量的对数值 (LNGDP) 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比 (GOV) 构成, F2由对外净资产的增长率 (NFA) 构成。另外, WAGE在F1上的载荷绝对值达0.654, 因此对F1也有较大影响, TOT在F2上的载荷绝对值为0.383, 对F2也有一定影响。

2.3 协整分析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2.3.1 单位根检验和单整阶数判断

本文用EVIEWS对REER、F1和F2的时间序列作不带趋势项和漂移项的单位根检验和ADF检验。结果显示F1、F2和REER的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 为平稳序列, 变量REER和变量F1、F2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3.2 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 (VEC) 模型

在建立VEC模型之前, 先用滞后1期的变量REER对滞后1期的F1和F2做回归, 并对其残差做不带漂移项和趋势项的ADF检验。结果显示, 估计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为-2.456524, 小于显著性水0.05时的临界值-1.946072, 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 进而得到序列REER和F1、F2具有协整关系。

Eviews 给出了VEC模型的估计结果:

3 经济含义分析

误差修正项中CointEq1的系数为-0.0418, 说明变量间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误差修正项以当期实际汇率与其长期均衡值之间误差4.18%的比例反向修正下一期实际汇率, 使实际汇率逐步向其长期均衡值靠拢。误差修正方程中各变量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短期调整关系。F1的显著性高于F2, 说明F1对实际汇率短期波动的影响最为显著, 可被认为是影响实际汇率波动的短期因素, 而对实际汇率长期均衡值具有显著影响的F2则可被定义为实际汇率的中长期影响因素。

各实际变量系数的符号和协整方程中各主成分变量系数的符号表明了实际变量对实际均衡汇率的影响方式。在F1的主要构成变量中, LNGDP与实际均衡汇率呈同方向变化, GOV和WAGE与实际均衡汇率均呈反方向变化, 这说明产出增量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均衡汇率上升,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均衡汇率下降。在F2 的主要构成变量中, 对外净资产增长率与实际均衡汇率呈反方向变化, 贸易条件与实际均衡汇率呈同方向变化, 即贸易条件的恶化会使实际均衡汇率上升。此外, 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也与实际均衡汇率呈反方向变化, 即货币供给量和外汇储备的增加都会引起实际均衡汇率下降 (人民币升值) 。这似乎与理论并不一致, 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本币贬值, 从而促进出口, 增加外汇储备。但实际上, 我国实际汇率在考察期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低于均衡水平 (本币被高估) , 在本币被高估的情况下, 实际均衡汇率的降低会使本币被高估的程度降低, 从而促进外汇储备的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进而又促使货币供给量上升。因此,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率及货币供给量增加率与实际汇率呈反方向变化是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的。

4 总结

本文根据BEER理论, 对我国均衡实际汇率的估算模型包含的7个经济变量的信息,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数据浓缩, 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数量降低到了2个, 模型采用季度数据, 扩大了样本空间, 最佳滞后阶数也只有一阶, 因此模型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最终测量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存在持续贬值的趋势。这种贬值趋势揭示了在观测期内我国独特的实际汇率均衡机制, 是在我国实施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严格控制的政策环境下形成的, 以持续高速经济增长为目的, 以扩大出口需求为动力, 在人民币不断贬值条件下各经济变量之间的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李怀定.均衡汇率理论文献评述[J].当代财经, 2006, (2) .

[2]李宏, 陆建明.基于主成分构造框架下的我国实际汇率均衡机制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8, (1) .

[3]李焜.基于BEER理论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1) .

均衡汇率 篇4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汇率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内外均衡的历次冲突中都会发现汇率失衡的影子。1994-1995年的内外冲突是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果,人民币汇率由5.8元人民币兑1美元一次性贬值到8.7元人民币兑1美元,刺激了外国资本的流入和贸易顺差,持续的双顺差又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这种名义汇率的大幅调整必然暗示着或者可能引起实际汇率的错位。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内持续的通货紧缩是传染性贬值,影响了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导致的是外部不均衡,影响了内部均衡的实现。

实际汇率错位是指实际有效汇率偏离均衡实际汇率的状态,均衡实际汇率是指与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相一致的汇率。为了能从宏观经济动态的内外均衡中认识实际汇率错位,本文将以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作为分析起点,然后对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理论解析,最后对实际汇率错位进行理论分析。

二、开放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内部均衡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其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在给定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充分就业可能不会在零通胀时达到,内部均衡的概念被重新解释为达到菲利浦斯曲线上的最优点,在该点上进一步减少失业的边际社会收益将被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产生的社会成本所超过。

外部均衡是指在经济中其他变量处于均衡状态的情况下,一国的对外经济交易所处的均衡状态。经济学家在外部均衡的标准上存在诸多分歧,Krugman和Williamson等人分别把外部均衡理解为经常项目的最优水平和经常项目的可持续状态,这两个定义反映了一国外部状况的特点:理性的经济人通过跨时贸易达到了最大效用。

三、实际汇率与均衡实际汇率的宏观经济阐释

当交易发生在跨国间时,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彼此之间也需要交换,这种媒介间的交换比率便表现为不同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汇率。而货币的非中性也会使得货币层面因素在不同持续期间、不同层次上对实际汇率的变动发挥着作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均衡实际汇率水平是固定不变的,但在现实经济中,它会随着一国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等基本经济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汇率评估可能会导致错误。张晓朴对人民币汇率的实证分析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不适用于1979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变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能受到某些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Swan于1963年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均衡汇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把均衡汇率定义为与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相一致的汇率,为此后的均衡汇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二维空间中,Swan分别以产出和经常账户代表内外部均衡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汇率的水平。

图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纵轴表示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上升,表示本币贬值。假定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内部均衡在图中用向下倾斜的直线IB表示,直线IB上的点代表了在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条件下,所有实际汇率与国内支出的组合。在IB线的左边有通货紧缩压力,因为国内支出比维持内部均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要少。

外部均衡在图中用向上倾斜的直线EB表示。直线EB上的点代表了在经常帐户平衡时实际汇率与国内支出的组合。在EB线的右边,国内支出大于维持经常项目平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结果出现经常账户收支逆差,在EB线的左边就会出现经常项目收支顺差。

上述两条直线的交点决定了相应的实际汇率,这一汇率水平同国内外均衡以及实现经济预定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保持一致,因而是均衡实际汇率。

四、实际汇率错位的形式

我们把实际汇率偏离其均衡位置,即均衡实际汇率的状态称为实际汇率错位。当存在实际汇率错位时,经济将不会处于内外均衡的状态,因为经济中有一个变量是不均衡的。从一个均衡的时点出发,实际汇率错位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一)均衡的实际汇率没有改变。

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货币性冲击使现实的实际汇率发生了变化,使它偏离了均衡状态。关于这种形式的错位,我们可以借助Swan图像来说明:

过均衡点O,平行于横轴,引一条直线与纵轴相交于Q点,此Q点就是经济的内外均衡所决定的均衡实际汇率。如果均衡的实际汇率Q没有改变,而现实的实际汇率偏离了Q点,则我们称之为第一种类型的实际汇率错位。

(二)来自内部或外部的真实因素变化引起均衡实际汇率的变化,但现实的实际汇率变化缓慢,造成实际错位。

假设本国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内支出增加,这会引起内外部经济同时变化,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经济重新达到内外部均衡,必然决定了一个新的均衡实际汇率水平。本国价格存在粘性,我们通过实际汇率公式来分析:

Q表示实际汇率,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P表示本国价格水平。由上述假设可知,E和P*不会发生变化,由于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本国价格水平上涨,从而造成实际汇率错位,我们称这为第二种类型的实际汇率错位。

(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冲击使均衡实际汇率和现实的实际汇率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两者的变动却是不协调的,从而造成实际汇率错位。

我们依然假设本国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国内支出增加,同上文分析一下,必然又决定了一个新的均衡实际汇率水平Q1。由公式(1)可知,E不变P*上涨幅度大于P,则实际汇率Q值增加,即发生了贬值,上移到了Q2点。

可见,现实的实际汇率与均衡实际汇率的变动是不协调的,这必然造成实际汇率错位。我们将这种错位称为第三种类型的实际汇率错位。

五、不同汇率制度下实际汇率错位的原因

总的来看上面分析的三种类型的实际汇率错位,我们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实际汇率错位是由于均衡实际汇率与现实的实际汇率两者相互运动的不协调造成的。那么,当面临经济冲击时,两者不能产生协调运动。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实际汇率错位出现的原因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负有维持本国货币名义价值稳定的义务,名义汇率不是随便可调的。注意到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1),从初始的均衡出发由于名义汇率是不变的,且外国价格是外生给定的,那么只有调整国内一般价格水平才能使实际汇率恢复均衡水平。

我们假设一国的货币市场均衡由下式决定(即剑桥的货币数量方程):

M代表货币需求量,Y为名义国民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Q是一年中各种货物的总和即成交总额,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由(3)式可知,货币需求量M由国内信贷部分D和外汇储备部分R共同组成,从均衡状态出发,我们设想,货币存量突然增加了一倍,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价格,必须上升一倍。由于名义汇率不变,则现实的实际汇率升值了一倍,因为货币冲击不改变均衡实际汇率,这时就产生了实际汇率错位。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实际汇率错位的原因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它的短期均衡位置由确定外汇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那些货币因素、真实因素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所决定。

1. 汇率超调导致的实际汇率错位

在现实中,当经济冲击发生后,为保持外汇市场的均衡,名义汇率会更大幅度地变动,同时带动实际汇率超过长期均衡值产生实际汇率错位。

2. 名义汇率高频波动导致的实际汇率错位

在现实中,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名义汇率表现出高频的波动性。只有当经常项目的流量与投资者资产组合的存量调整相互作用以同时达到均衡时,名义汇率才能保证实际汇率达到均衡水平,但在这个调整期间内可能出现实际汇率错位。

3. 外汇市场的非有效性导致的实际汇率错位

外汇市场存在噪声而并非有效,在非有效外汇市场上由于交易价格没能反映全部的可获利信息,套利交易就可能使名义汇率偏离其基本价值,进而导致实际汇率不能反映真实的交易情况,最终偏离其合理的水平均衡实际汇率。

六、结语

均衡汇率 篇5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定向宽松和定向扩展的两种财政政策。

根据当前国内经济环境, 制定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利于增加国内消费领域的货币供给, 从而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的需求, 刺激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制定定向扩张的财政政策, 目的在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引导居民积极消费, 扩大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在建立成熟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活动中, 财政部门还应该使用一些辅助政策, 从而完善人民币汇率的组合政策。采用适度强化资本项目管制的方法, 配合当前的货币政策, 抑制因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国际短期资本出现的失控性流出问题, 确保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得到最好的试试效果。优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配合当前国内的财政政策, 促进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 从而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提高财政政策的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辅助调节能力。

二、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分析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贸易内部结算价机制

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史来看, 相关政策越来越贴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效机制调节方式更加合理。

从1981年到1984年底, 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推行贸易内部结算价的机制, 并且实行两种汇价, 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对外公布的回家, 另外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这种贸易内部结算价的政策机制, 对于保护刚刚融入国际市场, 对内经济改革、对外逐渐开放的我国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在融入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 适度加紧国家对于贸易外汇政策的调控力度, 对于保护经济发展有一定帮助。1985年到1993年底, 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 并且与世界经济接轨, 沿袭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常规性汇率政策, 逐渐形成了以美元为至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机制。财政部门决定停止贸易内部结算价的使用, 并且全面融入到国际贸易环境与规则体制之中去。贸易收支与非贸易收支活动均按照官方牌价进行计算, 并且保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除了官方牌价之外, 仍然保留一个调剂外汇价。

(二)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的一篮子货币政策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人民币开始保持相对的币值稳定。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开始增大, 中国制造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了世界各国的市场贸易之中, 并且中国以自己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逐步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我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制造业模式和独特的劳动力结构, 制造出了品类丰富、数量繁多的商品, 并且我国制造的商品具备一定价格优势,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但是, 在走向国际市场之后,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完善, 汇率政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对外贸易顺差开始逐步增大, 汇率失衡现象随之逐渐加大。之后, 我国逐步推行汇率机制改革, 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小幅度升值, 汇率失衡现象开始逐步收窄。

此后, 人民币汇率政策逐渐形成了以供求为基础、单一的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行政当局直接指定, 而是由外汇指定银行制定出的汇率。这种以市场经济环境中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与市场供求环境是统一的, 并且也是合理的。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直下下滑, 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我国出口商品的总额大幅度下降, 国内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我国的经济政策开始发生改变, 重点应对出口贸易不畅的现实环境。度过了金融危机之后, 人民币二次汇率改革重启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加快, 国内经济较快增长。并且, 国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密集实施之下, 国内资本逐渐走向了海外市场, 占领了国际市场生产和制造的相关领域。

三、维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中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相关探索

(一)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建立符合国情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人民币汇率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从而形成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科学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参考了泰国和新加坡的“一篮子货币”政策, 建立了以适度调节为基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政策。并且, 当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浮动不再单一盯住美元, 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的中间价格, 根据当前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币种汇率的波动, 参考国内市场供求环境, 逐步建立浮动型的汇率机制。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的方式, 同时保留传统汇率政策中的撮合方式。促进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均衡发展, 财政部门应该逐步探索建立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机制模式。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开发内部消费需求, 并且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有的消费水平。

(二) 确保货币政策有效性增强, 建立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

建立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 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 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确保货币政策有效性增强, 让人民币汇率政策能够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要促进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逐步增强, 增强国内民众和国外市场对于人民币币种的新型。促进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扩大,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的波动情况, 适度调整人民币的汇率政策, 提升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控的及时性, 防止由于人民币调控滞后对于出口贸易带来不良影响。逐步降低外汇储备, 增强金融的安全性。财政部门应该把外汇储备逐渐投入到改善民生的相关活动中来, 逐步扩大城市、乡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加大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 并且对市政工程基础性设施保障建设增加投入, 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增强国内服务型硬件系统的民生工程之中。均衡国内劳动者的收支差, 从而显著缩小收入差距, 逐步实现藏富于民的建设目标。

(三) 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真实自身机制的不足之处

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财政部门应该认识到当前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的不成熟之处, 并且根据具体的市场贸易环境, 进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 从而提升货币政策的客观性。要重点建设利率、汇率政策有机的联动机制, 从而显著提升管理浮动汇率政策的有效性, 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从而不断健全外汇市场, 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推进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发展, 促进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联动机制的建设。

为了维持中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财政部门应该主动迎接国际贸易环境中的新挑战。虽然我国货币当局及国内其他贸易主体应对汇率风险的经验尚且不够丰富, 世界经济依然不景气。但是, 国家应该不断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政策, 逐步扩大中国经济对于世界贸易的影响能力, 从而显著提升国际环境对于人民币的信心指数。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专项整体指导思想应该为小幅度、渐进式的改革, 在人民币货币机制的调控中, 应该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开展适度的汇率机制改革。推行人民币货币机制改革,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前往发达国家的银行机构进行考察和研究, 不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外汇的管理经验。

四、结语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形成, 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良、不断学习的过程。财政部门学习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国家的汇率调控经验, 并且学习了这些亚洲国家汇率政策中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并且在国际经济贸易不景气的时期, 盯住美元。在我国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之后, 开始盯住一篮子货币,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管理和汇率调控良性机制。

均衡汇率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外汇市场进行了几次重大的变革, 人民币汇率走势也经历了多次的方向调整。尤其是2000年后,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和我国经济进入持续、平稳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显现出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2005年7月中旬, 我国政府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 “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否是对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一种理性变动以及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是否得到缓和等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多方, 尤其是均衡汇率研究领域的关注。

事实上, 将汇率调节至均衡水平是开放宏观经济决策的一个奋斗目标。均衡汇率指同时实现经济内、外部均衡时的汇率水平, 其理论研究可以追朔到瑞典学者卡塞尔 (1922) 提出的购买力平价 (PPP) 理论。而在近20年, 随着浮动汇率机制的广泛采纳, 更多的汇率模型被广泛地引入均衡汇率的理论研究。例如, 重视内外均衡的基本因素均衡汇率模型 (FEER) 、用简约方程代替基本因素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 (BEER) 、强调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特征的均衡汇率模型 (ERER) 等。

Edwards是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问题的学者。他在1989年提出了一个包括实际货币供应量、 政府支出、 关税等五方面因素的均衡汇率模型, 并使用OLS方法计算了12个发展中国家1962~1984年的均衡实际汇率[1]。Elbadawi (1994) 建立了一个长期均衡实际汇率模型, 其基本因素包括贸易条件、 开放度、 净资本流入与GDP的比率、 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出口增长率[2]。此后, Montiel (1999) 对前人研究进行了综合与发展, 建立了具有微观基础的长期均衡汇率模型[3]。但是, 相比较而言, Clark等 (1998) 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 (BEER) 模型由于其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被广泛用于汇率失衡以及均衡汇率测算等问题的研究中[4]。

在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中, 张晓朴 (1999) 在FEER的框架下, 应用协整分析方法对1981~1999年的人民币汇率进行研究, 发现人民币在1984~1985年以及1989~1990年曾被高估, 而1987年、1988年以及1998年上半年被低估了[5]。而在同样的研究框架下, 范敏 (1999) 的研究却认为1990~1997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始终有高估的倾向, 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的高估更为严重[6]。另一方面, Zhang, Z. (2001) 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BEER模型, 他认为1981年后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造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7]。他的研究结果得到了林伯强 (2002) [8]的赞同。

值得一提的是: 在研究均衡汇率的过程中, 上述文献在不同的汇率理论框架下, 均采用了不变系数的方法, 从而他们研究的是自变量对均衡汇率的平均影响。而2005年“汇改”以来, 我国的汇率走势开始直接受到国际、 国内形势的影响, 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传统的计量模型已不足以反映变量对均衡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弥补不变系数模型的不足, 本文的以下部分将基于Clark的BEER模型, 引入状态空间的手法来考察宏观经济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并分析汇率失调的程度。

2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人民币BEER模型

2.1 模型简介

通常情况下, 协整回归方程可用:

yt=xtβ+ut, t=1, 2, , Τ (1)

来表示。其中的yt为因变量;xt为1×m的自变量。βm×1的不变系数, 表示全部样本期内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平均影响, 一般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

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随着汇率改革的逐渐深入, 汇率波动的特征也必然随之而变动。此时, 若仍采用不变系数模型, 则有可能丢失部分重要信息, 因此有必要引入状态空间理论, 对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 用卡尔曼滤波迭代法来估计状态变量的时变系数。

状态空间理论包括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 具体形式如下:

量测方程:

yt=xtβt+ztγ+ut, t=1, 2, , Τ (2)

状态方程:

βt=φβt-1+εt, t=1, 2, , Τ (3)

其中的yt为因变量, (xt, zt) 为自变量, βt为可变参数, γ为量测方程的不变系数, φ为状态方程的系数。utεt分别为两方程的误差项。用卡尔曼滤波迭代法对待估参数进行估计时的迭代过程见高铁梅 (2006) [9] 。

2.2 变量选择

综合文献研究 (例如, 王琛 (2006) [10];谷宇等 (2008) [11]) 可知, 影响均衡汇率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供求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反映供给变化的变量有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反映需求因素变化的有投资、货币供给;反映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经济变量有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之差、贸易条件等。但是, 将这些变量都放入模型中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共线性, 从而降低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也失去简约方程的意义。

对此类问题, 我们根据模型特征和变量的可得性, 选择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对外开放度、国外净投资、广义货币供给为自变量;选择均衡时的实际有效汇率为因变量。理由如下所述。

实际有效汇率 (REER) :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 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 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

技术进步 (TECH) :技术进步用真实GDP同比增长率来表示。其中的真实GDP为名义GDP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值。技术进步会引起本币升值。

广义货币供给量 (M2) :货币供给量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影响均衡汇率的重要变量之一。一般而言, 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本币贬值。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行可兑换条件下, FDI是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主导因素。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会导致本币升值。

贸易条件 (TOT) :表示贸易条件的常用指标较多。其中, 净贸易条件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收入贸易条件为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比。由于我国没有公布出口价格指数, 本文选用收入贸易条件来衡量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收入贸易条件的值越大, 汇率升值程度就越大。

对外开放度 (OPEN) :对外开放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对外开放的程度, 具体表现为市的开放程度。国际上, 一般选择外贸依存度作为开放度的评估和衡量指标。本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且人民币升值, 则外贸依存度下降; 人民币贬值, 则外贸依存度上升。

以上数据中, 实际有效汇率取自IMF的IFS数据库, 且数值增加表示本币升值, 数值减少表示本币贬值。其它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2.3 实证分析

根据惯例, 在实证中, 对各变量作季节处理和对数处理, 以减少变量的季节效应和波动性。为了避免伪回归情况的发生, 在建模之前, 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通过ADF检验可得, 原变量序列均不平稳, 一阶差分之后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

检验结果见表1。

通过对协整估计, 可得如下方程:

log (reert) =0.081log (techt) -0.499log (opent) +0.256log (tott) (2.040) (-10.532) (1.819) +0.118log (fdit) -0.005log (mt) (1.962) (-1.923) (4)

通过对其残差的检验, 发现其残差为平稳序列, 从而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而, 不会出现伪回归的情况。在上述前提下, 本文建立如下状态空间模型:

量测方程:

log (reert) =SV1, tlog (techt) +SV2, tlog (opent) +SV3, tlog (tott) +SV4, tlog (fdit) +SV5, tlog (mt) +ut (5)

状态方程采用如下递归形式:

SVi, t=SVi, t-1+εt, i=1, , 5;t=1, 2, , Τ (6)

其中SVi, t为方程 (5) 的时变系数, utεt为方程 (5) 、方程 (6) 的随机扰动项, 相互独立, 且服从正态分布。用Eviews 5.0软件对上述模型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 常数项与系数的最终值均显著。

采用向前一步估计法对状态变量进行预测的结果如图1所示。

首先, 由图1分析各系数的符号。技术进步的系数除2002年第1、2季度外, 均为正值;对外开放度、广义货币供给变量的系数均为负值, 贸易条件、国外净投资的系数均为正值。因此, 上述各参数估计的符号基本正确, 符合一般的汇率理论。

其次是各时变系数的走势。自2005年后期开始, 除了对外开放度外, 技术进步、贸易条件、国外净投资以及广义货币供给的绝对系数值均呈逐年上升。因此可以认为, 2005年“汇改”之后, 各经济变量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弹性越来越大。

在此, 若定义汇率失调程度:

mist=REERt-REERtREERt×100%, t=1, 2, Τ (7) (REERt)

则人民币汇率的失调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汇改”之前的大部分时期内都处于低估状态。到2005年6月底, 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达到-10.3%, 表现出较大的升值压力;“汇改”之后, 人民币汇率逐渐向均衡状态收敛, 失调程度逐渐减小。从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 人民币汇率基本在高估状态下运行, 但其失调程度在大部分时期内都低于5%, 且回复到均衡汇率水平的能力大大增强。

3 政策及展望

在现实经济中, 汇率政策是调节内外经济平衡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 由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汇率政策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本文以构建一个能够反映人民币均衡汇率动态波动的模型为目标, 在BEER模型框架下构建了均衡汇率指数的理论值, 同时得到了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均衡汇率的动态影响。

通过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值和对200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2005年的“汇改”是适时并有成效的。它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 实际有效汇率被低估的局面, 且汇率对宏观经济基本因素变化的回复均值能力也大大增强。此外, 从研究结果看, 目前国际社会认为人民币汇率应继续升值的观点缺乏有效的经济基本面支撑, 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小幅高估的情形之下, 不可贸然在政策上支持人民币升值, 否则会破坏已建立起的汇率体系的良性循环。

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2005年“汇改”之后, 我国的主要经济变量对汇率的影响不断增强

基本体现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面向市场, 更具弹性的目标。

(2) 近年来, 人民币汇率的失调程度不断降低

失调程度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呈5%以下, 且实际有效汇率回复均衡值的能力较2005年“汇改”之前亦有了大幅提高, 显示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正向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3) 从基本面看, 人民币汇率并没有明显的升值压力, 相反从2007年起出现了略微高估的情况。

因此, 对于国际上出现的要求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声音, 我们应理性对待。

此外, 相对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本文最大的拓展在于:引入状态空间方法, 用时变系数来揭示主要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动态影响。这种拓展量化了汇率政策不断变化的结果, 从而为政策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汇率政策以及市场主体判断未来金融和经济的走势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Edwards S.Real exchange rate d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s: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89.

[2]Elbadawi I A.Estimating 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s[C]//Williamson.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Washingt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61~91.

[3]Montiel P J.Determinants of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an analytical model[C]//Lawance E.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The World Bank, 1999:264~290.

[4]Clark P, MacDonald R.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Z].IMF Working Papers98/67.

[5]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与模型[J].经济研究, 1999, (12) :70~77.

[6]范敏.人民币的均衡汇率估计[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 1999, 3.

[7]Zhang Z.Real 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in Chin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 :1~15.

[8]林伯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J].经济研究, 2002, (12) :60~69.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53~385.

[10]王琛.基于BEER模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0) :49~54.

均衡汇率 篇7

在现代开放经济中, 一国价格水平的稳定是宏观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按照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G.Cassel认为两国货币间的汇率, 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指数的比率。但这一理论仅论及了物价对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 而忽略了反向因果关系。Einzig提出汇率会对物价造成影响。关于汇率对价格的影响, 主要涉及“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 自汇改以后, 国内出现大量相关研究, 对汇率变动的趋势和效应做了大量理论及实证研究。毕玉江与朱钟棣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唐东波通过对Dornbusch模型的实证, 认为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分析了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 会带来汇率超调现象。黄飞雪与李成通过建立非线性的STR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汇改前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的非线性影响。卓子越与周浩则将更多变量纳入模型, 通过协整分析与VAR模型对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

通过对文献解读, 发现大多数文献按照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展开。目前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管理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出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 (汇率上升) , 对内贬值 (通货膨胀) 的现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进一步变动趋势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汇率改革多年之后, 对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之间传导机制与变动关系的研究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变量及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了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进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因为以上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理论上明显的联动关系与相互影响机制。选取的数据为2005年7月汇率改革开始至2010年12月, 五年间的月度数据。试图从五年时间里各变量的变动需求其发展的趋势。

其中选取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 (ER) 作为汇率的代表变量, 因为美国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 并且美元是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 汇率改革的主要调整对象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因此变量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外汇储备以我国外汇储备量 (FR) 作为代表变量。物价水平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CPI) 作为代表变量, 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以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作为代表变量, 目前人民银行已将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调节变量。

三、基于VECM的实证分析

(1) 数据预处理。为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及异方差性, 先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对数处理, 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记为LCPI、LM2、LFR、LER。

(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防止“伪回归”问题, 故在建立模型之前, 需要先对各序列及一阶差分后的进行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所有变量原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 而在5%的置信水平上除LER外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并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上LER位平稳序列。因此本文采用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分析。

(3) 协整关系检验及分析。所有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首先进行协整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Johansen检验对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检验方法为迹检验法与极大特征值法。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到, 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法都显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选择无趋势无截距项的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 可以看到协整序列在5%的显著性上是平稳的, 进一步验证了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存在。

(4) VECM模型的建立。在确定了长期协整关系, 和进一步确认了协整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性以后。对各变量建立VECM模型。可以得到长期协整方程为:

从变量前的系数来看, 外汇储备量与汇率对消费水平有正向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系数为负, 与现实情况存在出入。综合分析来看, 应与数据本身选取的时间段不够长有关, 也可能包含其他因素。可以发现, 货币供应量对消费水平影响的传导机制在该段时间内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

(5) 脉冲响应分析。从脉冲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 利率的变动在长短期内对物价水平的影响都较大, 在但在短期内有负向影响, 而在长期内有正向影响。这符合目前的现实情况, 在短期由于出现汇率超调情况, 而在长期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会逐渐回到均衡水平, 即对物价水平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 最后的影响趋于平稳。由于M2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控制变量, 外生性较强, 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但仍然可以看到汇率在长短期对货币供应量有正向影响, 这是由于汇率的升高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 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CPI的主要影响变量为汇率与外汇储备。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如何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成为一大重点。汇率主要受到外汇储备与消费水平的影响。这符合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即汇率水平取决于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6) 方差分解。从对CPI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 CPI的变动受到其他汇率及外汇储备变动的影响较大, 在短期内, 变动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变动及外汇储备的变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汇率对CPI的影响逐渐增大, 在中长期CPI的变动中来源于汇率变动的影响达到了50%左右。这表明汇率对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在对外汇储备变动的影响中, 除自身因素外主要来自于CPI与汇率的影响, 两者合计的影响达到20%以上。由此可以看到, 外汇储备在整个传导机制中起到的中间变量的作用。而汇率的变动主要受到外汇储备及物价水平的影响, 这也体现了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四、主要结论与分析

(1) 汇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这长期的均衡关系, 这体现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动态传导机制。

(2) 物价水平主要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并且在短期会出现负向影响, 而在中长期则会变为正向影响。从理论与实际分析来看, 这是由于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 因此出现了汇率超调情况。而在长期价格会随着汇率逐渐调整到均衡水平。

(3) 其他变量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在模型中剔除LM2后对模型整体反而有改进。但在理论在来说, 货币供应量应是关键性的传导变量。而实证的结果与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汇率改革一定时期内, 传导机制并不够完善。货币供应量的实际调节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五、政策建议

可以看到2005年实行外汇制度改革以来, 虽然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汇率是在较长时间内缓慢调整的, 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完成了软着陆。但另一方面, 高额的外汇储备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人民银行的冲销干预措施, 基本上局限在发行央行票据这一措施, 而实际上的冲销干预效果并不理想。从货币供应量、汇率、外汇储备、物价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来看, 要彻底解决问题。重点仍然应该放在扩大内需, 减少国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 降低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从未来的走向来看, 我国经济的发展重点仍然应该放在进一步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1] .毕玉江, 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 2006 (07) .

[2] .黄飞雪, 李成.汇改前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2011 (04) .

[3] .卓子越, 周浩.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关于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金融经济, 2012 (16) .

上一篇:经皮肾脏穿刺术下一篇:绿色会计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