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春天的散文

2024-07-20

空城春天的散文(精选9篇)

空城春天的散文 篇1

我的春天在我的脑海里,是一个有着大片大片柳絮和绿荫的原野的春天,一个有着散发着油墨味纸张的春天,一个有着香喷喷奶茶的春天,一个有着安徒生和格林的春天,有着大团大团幻想和梦想的春天,所以,我把这些都记下,夹在我的日记本里,那个草绿色的本子,记录了我的整个春天。

春天到了,这个春天我放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风筝,尽管那天运气不是很好,我和U终是没能把它放起来,不过我很开心,我好不惜余力的笑着,阳光碎碎的,要是仔细看的话,草中已经露出嫩嫩的羞涩的从土缝中钻出了嫩芽,北方的冬天总是很漫长,春天也是来的很青涩,如果不细心,只有柳絮提醒你春天得到来了,不过那时候春天早已就过了大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喜欢春天,喜欢春天里的童话书,春天里的奶茶,春天里的幻想,喜欢春天里七个小矮人的小屋。

我听说过一句话,这句话说爱笑的女生运气总不会太差。于是我通常都会笑得很夸张,正如我在《安的空城》里说的那样,那只是掩饰,我一个人的时候,一个完整的笑都扯不出来,所以我不知道,我笑起来时什么样子的。

我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现实的自己,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自己,一个是内心的自己,那个充满无限勇敢的自己,那个冲破所有捆绑有着热爱与坚强的自己,可是现实和内心实在相去甚远,所以我只好做一个乖学生。天知道我有多想大口大口灌下一罐啤酒,有多想无所畏惧的逃掉自己不喜欢的课,有多想为朋友仗义的跟老师顶撞,有多想站在台上用不屑的`目光看着台下那个懦弱,谦逊,微不足道的自己,可是我清楚,在这个冷漠的考场上,我输不起,于是我只好夹起尾巴,在每一个落日西沉的黄昏乖乖的做着现实中的我。可就是这样,那个我喜欢的春天,还是毫无所惧的来了。

我会在每一个寂静的晚上放任自己的思想,天知道它会涌到什么地方去,尽管这常常搞得我睡不着觉,可是我乐此不疲。我有夜盲症,所以每个晚上不管窗外的月亮有多亮多圆,我还是像个瞎子一样,但我脑子里,有着一片繁华的星空 ,星星闪烁着,离地很近,只要我踮起脚尖,一切都够得到,可是我通常会在那个原野上,躺在薰衣草的香气里,看着天上的星星,看着天上的处女座明亮的闪耀着,看着天上的北斗星指着我梦想的地方,我知道,这是我的幸福,这是我的财富,我很快乐,我在那片原野有我的春天陪着我,在那片原野上,有着七个小矮人可爱的木屋,里面住着一个白雪公主,她采集了我全部的希望,装在了一个盛有香料的篮子里,等着送给我。我的春天,我春天的原野。

我还在我的春天

我还有满满一篮的幻想

我还在我的春天

我还有整整一星空的希望

我还在我的春天

我还有一个木屋未散去的幻想

我的春天

我的春暖花开

我的春天

我和我自己

拥抱梦想

我讨厌我所有文章的开头都以“我怎样怎样”作为开始标志,可是这也是我没办法的事,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暂且称她为W好了,她有着我所羡慕的所有东西,比如唇红齿白的天真笑容,比如明亮的大眼睛,比如一个冷静的头脑,比如再比如,她有一个像我一样的朋友,是不是有点自恋呢?不过这就是我想说的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可是有点讽刺的是,她说她羡慕我伶牙俐齿的嘴巴,羡慕我名列前茅的成绩,羡慕我无忧无虑的态度,这些真的是可以让人羡慕的资本么?我不明白,真是怪事。

W其实是个很强势的人,为此我常常有些不适应,觉得自己凭什么要任她摆布啊?可是后来又觉得她是为我好,也就不计较了。这大概就是她所谓的无忧无虑的性格吧,没办法,谁让她是我春天原野上最大的一棵柳树呢,不包容她,我还能包容谁呢?

可是W真的是个很务实的人,她从不会像我一样只有听着歌才会写出我想写的东西,甚至她从不接触除议论文之外的任何文章,从不会有任何天马行空的幻想,我想她一定没有像我一样的可以让自己驰骋的星空,是谁说“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如果这样,我是不是就得抛弃我的原野,我的星空和我的春天才配得上她?哦,上帝保佑,我可舍不得。

尽管这样,我还是毫不顾忌的和W手拉手穿过校园,决心与那句话一决到底!

我相信很多事情,比如,我相信人不会完全的死掉,他的精神会留在他爱的人的身边常驻;我相信命运是可以轮回的;我相信好运连连转;我相信人的灵魂要比人的生命要有价值得多;我相信我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我会找到那个盛了希望和香料的篮子;我相信我会顺着我的星空中北斗星指引的方向找到我梦想的彼岸;我相信我所相信的都是真的;我相信我的春天,空城的春天,会迎来春暖花开。

喂,你闻到了么?奶茶的清香。

喂,你听到了么?小草生长的声音。

喂,你看见了么?柳絮飞舞的靓丽。

喂,你感受到了么?春暖花开的气息。

高密的春天(散文) 篇2

从北京南站出发,随身携带《红高粱家族》。我是善忘的人,刚把书掏出来,就开始懊恼,唯恐它会被遗落在列车上。生命流动,如河水徐徐推开波澜,寻找入海口。一本书命中注定般,从内蒙古到北京,然后又踏上去往高密的旅途。再次翻开书册,我付诸于凡世的所有诡异的幻想都觉醒了。然而没有预料到的是,我读罢罗汉的死,就已经精疲力竭。

脑海中的无数个罗汉交叠。我是个怯懦的农人,立着锄头站在一旁,低垂着眼眸望着他死亡的全程。罗汉死的瞬间,无数个罗汉死不瞑目,他们直愣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眼睛。死亡变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小说里的罗汉死了。电影里的罗汉死了。电视剧里的罗汉死了。不一样的面相,被剥了皮之后,都是一个模样。罗汉的灵魂无处安放,在天地间飘飘荡荡。不是委屈的罗汉,也不是悲情的罗汉,更不是英雄的罗汉。他一丝不挂,被拴绑在树桩上的时候,是作为平凡人的罗汉,绝望得像是一棵被踩倒的高粱,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他被硬生生剥了皮,而动刀子的人,是高密东北乡有名的杀猪匠——杀人如宰猪。莫言极尽细节的描述,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戏谑,使我成为了可耻的旁观者,让人感受到了作为凡人,那些无法挣脱的绝望与无力。我要为罗汉的死,付一点点责任。

如果让我描写这场景?我大概会给罗汉一点痛快,以及一点诗意的支撑——用整个章节铺垫和渲染,把罗汉送上刑场;用一句话交代,让他彻底死僵。一个人,活脱脱从皮囊里跳了出来,先是在满是棘刺的干草堆里滚了三滚。他痛得浑身冒着青烟,呜咽声如茂腔悲恸,声音沿着四野推开,最后被一阵风彻底吹散。回望荒野,已然没有了罗汉。所有关于罗汉的叙述都戛然而止。久而久之,他的故事成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人们都说,见惑思惑皆已断尽,他已证得涅槃来。罗汉具有人性的诸多弱点,但是他有个好名

字。传说往往就是这样开始的,一点都不可笑,也不可靠,甚至充满了讽刺。正如书中所言,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然而世上又有哪个地方不是如此?我用所有人性的善,去伪装所有人性的恶——做最平凡的人,做最平凡的事儿,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人世间,最极乐的事情,以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寿终正寝。罗汉的非正常死亡,终于让他平凡的人格得以神化。

我不断提醒自己,罗汉不过是个虚拟的人物而已,莫言也已经离开高密东北乡。但“莫言故里”四个字,依然给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魔幻主义色彩。我把小说收起来,倚靠在车窗边,静静等待迎接高密的春天。我到底在期许什么?一片火红如海的野高粱?青杀口令人心悸的风?很显然,还不是高粱疯长的时节,甚至不是播种的时候,只是又到了旅游局开始筹谋的时间,今年应该种下多少顷的高粱?据说高粱籽粒有很多种颜色——红的、白的、花的。但高密的高粱只允许是血红的,除了用来酿酒,其余一概不行。

在高密,高粱是举足轻重的,每一年都会骄傲地红成海,就如同每次翻开书册,都要让罗汉的血汩汩流淌。透过车窗,我果然见到大片的农田,它们补丁般镶嵌在苍茫的大地上,组合成了人类的食物谱。远望田野,人与大地在博弈。他们迷了路,被红花花的高粱迷了眼。他们一辈子走不出这块田,使用原始的农具,以及牲口,缓慢地逡巡于这块最肥沃又最贫瘠的土地上。一小块田,就聚拢着一辈子的,汗水以及泪水,希望以及绝望。我所能极尽想象的,是夏日的土地爆裂,植物粗壮如野兽,所有的果实都硕大惊人。农人挥舞着锋利的刀子,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多汁的生命。但此时此刻,列车的快正与农人的慢,形成鲜明的对比。

时间在大地上裂开,我与世界有些隔阂,需要不断去面对与和解。现实世界中的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粮食与蔬菜,因为我不懂得饥饿,更不懂得人间疾苦的多样性。而我正在以“最恰当”的方式度过漫长的一生。我恍惚觉得,我差一点就成了农民,一辈子要侍奉粮食,传承大地的品质,延续农民的血脉。冬天总是特别漫长,但春天一定会到来。我虚伪地问自己,在广袤的大地上度过漫长的一生,又有什么不好?

在高密站台,我迫不及待地吸了一支烟。高密的天空和我想象中的一样高远空旷。或许应该这样说,平原上没有山的遮挡,楼和街道不得不鼓起勇气,撑起城市最后的尊严。昨夜大风忽起,倏然降温。这或许是高密春天里最凛冽的几日,沁人心脾的空气让我蠢蠢欲动,唤醒了我隐藏在身体深处的诸多欲望。我俨然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我的肺叶里沾满尘土,若是埋下一颗高粱籽粒,瞬间就能发芽。我想要嘶吼,以及释放出那些恶念,犯罪动机就是这魔幻的土地。

我总是错以为,小说中的人物曾经活过,甚至于他们的后人,还延续着血脉,保持思想上的优越性,过着没落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用一种至诚至真的口吻,讲述先人的故事罢了。

房子里随处可见的装饰物,皆是莫言的打油诗。嬉笑怒骂,游戏人间。包间门口挂着的木牌,刻“余占鳌”三字。我们饮酒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凛凛站着。

在高密吃的酒叫“三十里红”,小说里的酒。红,是高粱。是枪缨。是杀人如麻的利器。然而,可惜这美酒太过明净,竟不是浑浊的红。高密的高粱地,理应残阳如血,四野风声鹤唳。这高粱酿作酒,也理应是粗犷豪迈,咽下去划破嗓子混着血,再慢慢回甘。

在高密,既然喝酒就要喝出点儿匪气来。

据说这高粱酒,一天只能酿出十斤,能饮到者寥寥。以前父亲嗜酒,常说烈酒入喉是甜的,我想他或许是对的。酒过三巡,胸腔中突然喷涌出一股愤怒。我顺着浓酽的酒气,被一望无际的高粱推搡着走,踉踉跄跄穿过青杀口,身畔只有皎洁的月亮。一双青布鞋如打火石般摩擦,啪啪,啪啪啪,愈来愈急促。酒香就这样一路收拢——新酒出甑,《酒神曲》响起。“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从酒缸里面捞出来的那个湿哒哒醉醺醺的月亮,碾碎了,散落开,才是世上最动人的月光。

酿酒是时间的艺术。莫言以后,在高密做个酿酒师傅,或许值得炫耀一辈子。一辈子和粮食打交道,让生命慢慢发酵和浓缩,这种等待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蒸馏,是把自己的血肉骨头都打碎了,与酒融合成一体,剔除杂质。然而,这些只不过是我对“三十里红”的一些不切实际的遐想罢了。我在酒气中摇摇欲坠,极力维持一分警醒。我知道,这里是高密,但绝不是我理想国的高密。高密的酒,也绝不是我理想国的酒。现实世界的酒坊是什么样,我完全不敢想象。古老的工序经被打破,机器替代人类完成了更高效的运转。勾兑的酒精,在我的身体里作祟,那种陌生的暖意,让我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我宁愿相信,今夜的酒和那片神鬼莫测的高粱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粱酒里面应该藏有神性,可以沟通万物,直抵天庭。只是可惜,我们的粮食早已经失去了神的眷顾。我们以为可以像造物者一样,左右植物的属性,最终却被植物所嘲笑。风吹来,高粱纷纷躬身,表达对人类的悲悯。

nlc202309091139

饮酒要有下酒菜。蝗。蝗。蝗。三个字叠加在一块,才能完成我对这种生物意象的摹状。一瞬间,我能够想到的,是蝗虫云集而飞,遮天蔽日,唰唰而响。我在高密吃了一道下酒菜,就是油炸蚂蚱,若是给它起个菜名,可以是“飞黄腾达”,或是“天降大任”。褐色的蝗虫,被油炸出了一种酥红的质感,闪着油脂的光泽。众人坦然处之,分享,细细咀嚼。我总觉得,人们咽下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荒。人类的饮食谱一定暗含着长久以来,天地与人的斗争关系。欲海如虫,诚惶诚恐。

《潍县志稿》记载:“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秋七月,大蝗,落地厚数尺,飞树上,巨干皆折断。”此外,莫言在小说《红蝗》中,有更传神丰富的描写。虫把所有的植物都啃噬了个干净,人该有多么绝望。恨到咬牙切齿,要反过来吃掉它们的血肉。然而,我还是很难把蝗虫定义为一种食物,比如百科中说,蝗虫,营养丰富,体内蛋白质含量占 73.5%,含有维生素 B1、维生 B2、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焙干、研磨,用酒送服,治疗破伤风。如果没有人类,蝗虫一定是统治广袤土地的候选人。它们繁殖力强,生命力强,消化能力强。

为对抗蝗灾,人类选择了以暴制暴。鲜吃,盐煮,油炸。如果贮藏在囤瓮里,可以吃整个冬天和春天。在高密,人们还会制作一种蚂蚱酱,成功模糊了食材性状,且制作方法简单。将蚂蚱晒干,一层层码在鱼鳞坛子里即可。有这样的新闻报道,标题是“高密小伙在自家农田养殖蝗虫,实现创业梦”。小伙说:“这个东西比种庄稼效益高,但是必须要形成规模,形成规模才能赚钱。”河流两岸,一边是拼命种植高粱的莫言信奉者,一边是拼命养殖蝗虫的创业者,人们在这块魔性的土地上对决打擂,终于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用油炸蚂蚱下高粱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心里的草叶膨胀着,生长与被啃噬之间,欲望得到了最好的解释。我们活着,大抵如此。

我想到,乱世人命贱如草,人肉未尝不可食。百科里其实可以这样写,人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实古人早有记载,《本草拾遗》说,人肉疗羸瘵。据说,古时候蝗虫吃净了粮食,就会有“人市”,易子而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事情。朋友为我夹菜,说道,你再尝尝高密有名的猪肉吧,大名鼎鼎的黑猪肉。我一时想到了生剥罗汉的杀猪匠,我就食欲全无。我为什么始终对罗汉耿耿于怀?大概是因为,他这辈子的平庸,注定了他当不了主角,也当不了反派,只好求了个惊天动地的死法。我和他很像。

酒后,我在县城里四处闯荡,大声说粗鲁的话,抱怨生活之种种。黑夜应该滋生出的敬畏,全部泯灭成灰,构成了我对土地与世俗的侵略。城市微光,唯我独行。打一个饱嗝,高粱酒的香气里,所有的鬼魅都摇曳生姿。点绛唇的。眼儿媚的。仄平仄仄平平仄的。有那么一刻,我想要跪拜土地,以及大地上所有隐秘暗生的情欲。情欲如禾苗,从泥土中钻出来,每一个细胞都鲜亮饱满,转瞬就变得茁壮挺拔。一阵风,一阵雨,高粱穗就彻底红了,耳鬓厮磨起来。

借了这高粱酒,我突然想和爱的人表达些什么,一个电话都好。但是到后来,我连说话的欲望都湮灭了。肉欲变得比什么都美好,话语显得太过浅薄无力。我想到伸出花轿的三寸金莲,那红艳艳的鞋面,一针一针绣的花儿。我想到这个夜晚注定要无法睡眠,这些事物给了我多少美好的想象。就是这一晚,我丢失了月亮。丢失了所有羞耻的滋味。我把所有人生之附庸,都遗弃于荒野之中,任凭风吹雨打。

荒野之中有人站立起来。我看不清他的脸庞,正如同讳莫如深的爱欲,永远无法被言明。有一刻,我仿佛见到罗汉,他的眼睛里一片赤诚。他伫立彼岸,像一株燃烧的血高粱。火焰灼灼,烧出酒的味道。烧出血的味道。烧出未泯灭的人性。烧出它无法磨灭的金身。或许若干年以后,高密再没有农人种植高粱了,也没有酿酒的师傅传承手艺了。但是不要怕,时间是孤注一掷的。这时候,青杀口的野高粱,就兀自疯长起来。月光铺就大地,所有美好的词汇都消失,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生长。

我整晚都在遣词造句,却愈发词穷。我想替现代文明,对蛮荒表达一点诚恳的敬意。未曾想到,那些蛮荒早已经消隐了,藏在了更深远的历史中,成了血肉模糊的样子。它们一旦被揭露出来,将就会比虎豹财狼更可怕。

去往红高粱影视基地的途中,我使命般遇见了胶河。

他说,我们去胶河边上走走,这望过去好长好远的都是胶河。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甚唏嘘,眼睛里填满了苦楚。此时此刻,偏要说它是河流,不如形容它是土沟更为恰当。

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在流动。初春的胶河有些落寞,漫长无比的冬天,耗尽了它所有的力气。就这样随它而去吧,野草齐腰,枯黄泛白,铺满了整条河道,仿佛大地生出了密密的白发。大地上的事情太过漫长,那些厚厚的野草垫子,看似柔软温暖,却榨干了河道里的最后一丝水分,然后把所有的命运都托付给上天。初春的风又硬又冷,但是这些枯草枝却比风更加凛冽锋利。一片片草叶如刀子般被磨得霍霍响,闪着一道道刺眼的白光,风在河里转了弯,又默默回到岸边。又将是一年大旱,绵绵春雨何时归?

朋友说,这是他第五十次来红高粱影视基地了。但凡有远方的朋友来,大多要驱车来此。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五十次,也只不过是个概数罢了。生在高密,长在高密,这或许是一件注定要循环往复的故事。五十次,一百次,一千次。等待一茬茬的高粱红了酿成酒。等待一回回穿过这座虚无缥缈的城。虚土之上的土匪窝、衙门、婚房、酒坊等等,布景师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一座影视城的建造,可以说是场景与场景的拼接,合理中又充斥着一种吊诡。它们不仅是拙劣材料的伪装,比如让木头看起来像石头,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根本就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合理性。人生如戏,可把戏变成人生又何其之难。影视城的一间小屋里,一个眉目温柔的男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为高密泥塑上色。货架上同样造型的狮子泥塑,从小到大排列着,一些是成品,还有一些是半成品,等待着被填上一模一样的花色。他终日重复的工序,理应得到时间的嘉奖。我喜欢这种压抑的人性与苦闷,时间如坚硬的石头,太需要这样的人去慢慢打磨。

nlc202309091139

红高粱影视城里停着一台花轿。

高密文化博物馆里摆着一台花轿。

或许是心理投射的缘故——我用两个不同的字眼,要突出“摆”比“停”讲究些。但无论是多么刻意的摆放,皆是风华已逝的静物而已。仔细想来,如果偏要把《红高粱家族》物化,似乎除了有些妖魔化的高粱,以及产量极低的高粱酒,或许最适合展览的莫过于这花轿了。两台花轿模样相似,甚至有些难以辨别。物是人非,现在它们都是灰溜溜的,散发出粗粝的质感。我一想到花轿,就想到高粱地里的风流韵事,想到初尝云雨的不安与兴奋。我禁不住想到生殖崇拜,想到植物往往象征着生命的循环,比如人类会在田野里交合,是为了赋予农作物以蓬勃的生命力。如果说花是植物的性器官,人类用它来表达爱意何尝不是一种映照。大地往往有一种催生情欲的魔力。

我想到未来的某一天,花轿或许不复存在,高粱却独自红了。那些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人,又该何去何从?我想到如此简陋的花轿,竟然也能进入到高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如一叶孤舟逆流而上。不知道是哪些绝代风华的人,给了花轿以特殊的光环,还是这花轿,成了那些人孤注一掷的选择。在博物馆的大屏幕里,一会儿是姜文的脸,一会儿是朱亚文的脸。唢呐吹得声声响,转眼就到青杀口。结构上的对抗以及转折,都是作家安排好的。最原始的欲望开始作祟,那一天,不知道是她勾引了他,还是他勾引了她,这事情变得有些玄妙而未可知。而我从不以欲望为耻——如果未来还会有第三台花轿,我愿意做抬轿子的人。

但花轿终归会被遗忘,抬轿子的人也是一样。而我认为,遗忘是一种美德。我们只是把从虚无中来的事物,归还给虚无罢了。这是莫言的一个魔咒。他说有了高粱,就有了高粱。他说高粱酿做了酒,就有了高粱酒。他说要有这座城,就有了这座荒芜缥缈的城。朋友说,东北乡的文化不如东南乡。他就是东南乡出生的娃呀。如果东南乡再出一个莫言似的人物呢?我暗自想象,如果他选择种下的不再是高粱了,而是土豆,那么高密的大地上就会种满了土豆。土豆和高粱遥相呼应,也是一种盛景。

离开影视基地,又到平安庄旧村。去往河边,就要攀上土坡。他指着一条浅沟说,那也是胶河。这附近不远,大概就是胶河民宿。村口指示牌上,唯一的红色五角星亮了。箭头指向土黄色的小院子——里面有间土坯房,就是“莫言旧居”。小路入村,比肩有两排街灯,灯面上贴着红色剪纸小人,源自《蛙》的封面。如果晚上点亮街灯,这些小人会活过来吧,跳下来,排着队,嘻嘻哈哈穿过村落。土坡下,有不少摆摊的村妇,售卖高密菜刀、高密泥塑、高密剪纸、红高粱扫帚之类。除此之外,这里和平常的小摊一样,什么都卖点,但几乎什么也没人买。他们都是莫言的邻里,或者是邻居的后人。我想通过他们的面相,看到东北乡人所有荒诞与魔幻的哲学。但是他们不说话,就像高密泥塑一般。村庄渲染着黄土的颜色,连村里的人也像是黄土捏的。他们环绕分布,守护着一个小小的院落,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以前,我去过老舍的丹柿小院,以及巴金的上海洋楼,莫言旧居与之形成了巨大反差。黄土色上点着朵朵红——门上贴着春联,门旁挂了灯笼,门梁还悬挂有“新春全家福”五个字,墙上贴着三张“福”。这些“红”还没有丝毫褪色的迹象,但是谁贴的不得而知。莫言本人?他的故人?或是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屋顶的红瓦看起来是新的,叠落齐整,大抵是修葺过。屋外的窗台上,摆着些许干瘪的黄玉米,一些刻意的装饰物罢了。似乎是有人竭力要把院子摆置成还有人生活的样子,或者他们是要把莫言所有的旧事都封存在这里,给活着的人以慰藉。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并结婚生子。他的床上还铺着草席,席子也像崭新的。泥墙上挂着钟——然而离开以后,我始终记不得那钟是否有走动。这件事情透露出一丝诡谲。

莫言旧居门口,支着一个小书摊。据说,这里常年有个小书摊。书摊旁的老妇人,穿着枣红色的棉外套,头上包裹着一条柠檬黄的围巾。好鲜亮的围巾,和村子的氛围格格不入。她回头冲我们淡然地微笑,露出一排小小的牙齿。她的笑容有些似曾相识的味道,仔细想来,竟然和莫言的神情如出一辙。他们都长着相似的鼻子。而且,她只卖莫言的书,几个版本都有。我没有询问售价,身上有一本《红高粱家族》足矣。她不说话,但眼睛里闪烁着某种期待。她看了看我们,见我们无动于衷,转而望向天空。那片天空瓦蓝瓦蓝的,没有一片云彩。那是我无比陌生的一片天,四四方方的,笼罩在莫言旧居的院子上,蓝得有些虚伪。时间一点点回溯,仿佛这里的人都活在了莫言的儿时里,成了那些面目清晰的乡人。这片土地,成功被一个文学家剥夺了,并无限地创造了。苍穹之下,绰绰约约的莫过于他的影子。即便他背井离乡,依旧有那么多人活着,又仿佛活在故事里。除此之外,他还能留下多少真实的回忆?人类理应是善忘的动物。

桥,是青纱桥;房,是土坯房。站在枯竭的胶河边上,我的内心无限苍凉。初春的高粱还无迹可寻,而我只不过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慕名者,戚戚然不知道在期待些什么。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责任编辑 包倬

空城散文诗 篇3

城中,一半在荒芜,一半被淹没。

在岁月的光影中,更显沧桑而斑驳。

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蚀,矗立着几许空洞、寂静。

在每一天的人来人往中,匆匆忙忙。

城中, 一半在逃离,一半在守望。

---题记

【一】

厚实的城墙,把人群分为墙里墙外之人。

城里的人,被身份和功利紧紧地套牢,无法走出。

城外的人,望着城门,伺机而动,想挤进去。

一样的蓝天下,却是不一样的心境。

为了生计的人们,把能在城池中居住,视为奋斗的航标。

于是,千方百计,以拥有这方的户口为荣。

骄傲地对城外的人说:我是城里人。

从此,以“英雄不问出处”而怡然自得,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

【二】

城中,一半在漂泊,一半只为声色犬马。

城里的生活,正在变本加厉地叫嚣着,谁为谁服务?

香车美女,灯红酒绿,属于成功者的炫耀。

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只为打工者而见证。

一样的城池,却是“冰火两重天”的生活状态。

究竟这城中有怎样的魔力?让数以万计的人们心甘情愿放下自我。

在一种互不认识的心态中,追寻着自己的成功梦。

从此,城中的人,一半在索取,一半在积累。

【三】

车流如长龙,川流不息,堵得人心惶惶。

行色匆匆,让汗味与香水味交杂着,一样不知所措。

看着一张张陌生的.脸,更有几许迷茫的期待。

打工、工作、交流、观光,让城中的行人各取所需。

在这看似文明的背后,道出了人心各异,只是暂时的过往。

忙得是匆忙的身影,荒芜的是心城的归宿感。

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不由得自问道:

我是谁?我要去往哪里?家乡的明月在何方?

【四】

城中,一半在默然,一半在无奈。

春来秋往,演绎着有的人走了,有的人来了。

还是一样的陌生,一样的好奇。

这就是城池,看似被人们居住的满满的,却更显空洞。

白天没完没了地奔波,晚上歇斯底里地释放。

好似一半在天堂,一半在地狱。

这样的生活忙忙碌碌,何时才能心安解脱呢?

且听且念空城遗梦散文 篇4

心痛的疤痕,记忆的伤痕,请问怎样才能不恨?如果我坚强,如果我开朗,请让我像从前一样。我刷着睫毛,擦了唇膏,换上洋装,牵着你手,这些回忆都笑我傻。我丢掉手机,丢掉照片,丢掉过去,却丢不掉我美丽的梦境。我想开心笑倒在你怀里,跑着要你快追过来,小情小爱平凡多可爱。怎么了现在?记忆里全是空白,像鱼在海优游自在,像鹿那样自然,如果我的世界能重来,这些梦境都会是现在!

一眼生死,一念轮回。谁的城池许我三分之一年?属于我的故事,逐渐消逝的温暖。一个人,一座城,一世遗梦。太过平凡,总是痴心妄想命运女神的眷恋。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谁,在空城遗梦里失望;谁,在音乐里泪流满面?

不曾想过,有朝一日念着你的时光,竟会如此漫长,长到我需用上余生全部的光景来衡量。很多时候我总是在想,那一整个回忆是否遗漏了些什么?或者是漏了你,或者是漏了我,再或者是漏了整个曾经。

都说回忆无法言说,于是我就一直写一直写。把你的名字写进章节,把永远爱你写进旋律。一直在想,是时光将思念拖成漫长,还是思念把时光续的冗长呢?只是后来才明白,原来余生有限的时光,根本不足以用来衡量爱你的长短。

如果生命可以换来永恒的记忆,如果时间可以遣散所有的分离,如果思念可以追忆那早已逝去的青春,那么?当繁华逐渐凋零,当世间冷暖看透,我愿沉沦在昔日的记忆沼泽中死去。不记得谁说的忘了当初是为了什么?迷茫了什么?于是,借着暖暖的曲调,踏上一个人的旅程。

我只道能被人牵挂着、想念着,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运气。于是,我学会了对每个人笑,只是骨子里那个便执的.小女孩还在,我学会了当你自由,只是听歌的时候,还是会想起你,我学会了接受物是人非的感慨,只是我还没有学会坚强。我坦然告诉全世界,我在怀念,也在想念。如果时光无法将回忆稀释单薄,那么我宁愿将那些过往深深铭记。而我所惶恐的是,如果有一天,我将回忆遗忘在时光里,是否也就失去了念念不忘的权利?

空城春天的散文 篇5

中央畈村是一个新村,整齐划一的房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房前房后的美丽绿化,处处显示着新村的魅力。五六年前,老村因为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到这里的。而我们要植树的空地,就在村子里,呈美丽的三角形状。空地上散落着几丛草,几排干巴巴的枯树,即使在春天里也长不出新绿。村长说,空地上的这些树没有熬过冬天的寒冷,在风雪肆虐中被冻死了。

赶到中央畈,正是午后一点多,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村里很安静,一只小狗跑出来,朝着我们叫了几声,很快又被雨珠打怕了,缩头缩尾地跑了回去。雨珠很快乐,敲打着路面,敲打着空地,敲出了一曲春的旋律。穿上雨衣,拿起铁锹,雨中,伞下,一场“种一抹绿,迎一个春”的植树活动拉开序幕。

树苗是我们自己精心挑选的,大多是桂树。让桂花在秋天里为新村、为村人留下一段香,留下一段美是我们的心愿。一人多高的树苗在孩子们手中传递。孩子们的笑脸躲在雨衣下,藏在树苗间,掩在春风里。这里种一棵,这里再种一棵。孩子们抡铁锹的抡铁锹,挥锄头的挥锄头,劳动的快乐,合作的亲密,添绿的自豪,在这个春日的午后,蓬蓬勃勃地与雨与风交融在一起,开出了希望与梦想的花朵。雨水落在雨衣上,啪啪作响。雨丝绵绵,情意长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都在这草长莺飞之时种下了一个“春风十里”的心愿。

最可爱的还是孩子们,小小的身影比铁锹还矮,弱弱的身板连锄头也是第一次见吧。可是,挥锄在雨中,挖坑,放树苗,填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树坑一个个挖好,树苗一棵棵种下。“这棵是我种的的。”“这棵是我们一起种的”。“我已经种了三棵树苗。”孩子们兴奋地行走在泥泞中。胳膊酸了,没事;力气没了,没关系;汗珠不停地流,咱开心。头发湿了,衣服湿了,鞋子和裤脚沾上了斑斑泥土。可是,看着原先的空地旧貌换新颜,看着在雨中频频点头的一排排树苗,想到自己把汗水洒在这希望的田野上,想到自己为家乡的未来添上了一抹新绿,大人也好,孩子也好,一个个只有高兴,只有甜蜜。

“感谢你们的冒雨种树,中央畈会记住你们的。”村长叔叔热情地接待了孩子们。他说,雨下得这么大,没想到孩子们还是去了,真让人感动。

“这些孩子真不错。”村里的人们这样说。他们还打听了孩子们的学校。一听说是浦阳二小,马上乐呵呵地说:“知道知道,就在下田畈嘛。”

是的,我们是二小人。今天,我们在这里种下了一片绿,明天,我们将把绿撒遍春天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潘芝芳

“空城计”的管理启迪 篇6

然而,仅仅说诸葛亮没有用过空城计,并不能平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尤其是《三十六计》中,把“空城计”列在第三十二种,称:“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前人为《三十六计》所加按语中,举出唐代张守守瓜州、北齐祖守北徐州之例,作为空城计的实证。由此,人们不难会得出结论:诸葛亮没有用过空城计,不等于空城计就不能成立。张守、祖不是用过吗?如果空城计无用,古人为何要把它列入三十六计?再进一步,对三十六计到底应该如何评判?管理中能不能走三十六计的套路?易中天在“品三国”时,声称虽然诸葛亮没有使用过空城计,但曹操使用过,从而又在社会上增加了许多点评和争论。

首先,我们从经验层面看看:空城计能否成立?从《唐书》的记载看,张守守瓜州的空城计确有其事,而《北齐书》记载的祖守北徐州就很难算是空城计(更确切地说祖的策略不过是一次伏击而已)。更符合空城计性质的,是南北朝时济南太守萧承之对抗北魏的故事。这个事例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引用过。《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

显然,萧承之的举措,是典型的空城计。如果我们以“虚者虚之”来衡量,把那些真正设伏的、诱敌的,或者先用计而后坚守(即先虚后实)的事例统统排除在有效的空城计之外,那么,空城计还是存在的。哪怕只有萧承之这么一例(实际远不止这一例),也可以使空城计得到经验支持。所以,空城计作为一种计谋,可用而且能用。

其次,我们更需要辨析:空城计如果可用,由谁来用?尽管资料不齐全,信息不完备,但我们大致可以判断,空城计属于小概率事件。历史上的攻城守城案例多得数不清,但空城计案例寥寥无几,这起码说明空城计不属于常用计谋。对于小概率事件,管理者应该重视,但更要谨慎。

比尔·盖茨当年退学后创办了微软公司,但如果某个决策者提出大学生都应该向盖茨学习,号召大家退学创业,我们只能说这个决策者脑子有毛病。当然,不同角色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会有角色差别。对于以创新为己任的企业家来说,更为关注盖茨是正常的;但对于常规管理的学校经理人来说,应当更为关注学生的正常学业。这是角色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所以,职业经理人的决策,一般不能采用空城计方案;而企业家从创新出发,偶尔不妨一试。克里斯滕森提出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就是对这一问题的逻辑解释。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负责人,脑子里不断冒出新想法是很自然的,他的新想法有可能会使企业的正常运作被打乱甚至被颠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从事实务的管理者可能对此牢骚不断),哪怕他有着“抽风”“神经”的绰号,实际上也无伤大雅。然而,他的这种“抽风”举措,能够付诸实践的十分有限,少之又少。否则,企业将无法运营。反过来,各级经理人(尤其是中层),决不能有任何稀奇古怪的“抽风”举措,必须做到循规蹈矩,但对创新发明者要能理解,并大度容忍他们对秩序的干扰。这两类角色之间有点摩擦实属正常,只要不是水火不容,反而可以形成良性制约。

这些年,我们的各种组织似乎创新不断,有些已经变成了折腾,恐怕与大量经理人争当创新者有关。而我们真正需要创新的领域却走向山寨,最应该创新的科研工作者,学会了论文制造模式就开始流水线生产,恐怕正是相关制度把思想者变成了学舌鹦鹉。管理中的角色错位问题,值得学界认真研究,起码应该看到“出奇”和“守正”的角色差异,何况是“奇而复奇”的空城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空城计的实施需要什么外在条件?回到张守和萧承之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即便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中,也有某种共同性。张守面对的是吐蕃,萧承之面对的是鲜卑,他们都属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冲突有个特征,即不以攻城掠地为目的。对于他们来说,打仗是为了抢掠,而不是为了永久占领。所以,面对城池,能打下来就打,打不下来换一个地方照样能实现目的。如果防守坚固,进攻的损失惨重,即便打下来也不划算。而在冷兵器时代,城池是抵御马队的有效工事。除非有特殊的政治需要和军事需要,游牧民族一般不会在进攻城池上支付巨大成本。正是这种心理,使张守和萧承之具备了实施空城计的可能。而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不可能,就在于街亭和列柳城是司马懿的必得之地,由此波及到西城必失——管你空城不空城,都是曹魏要永久占领的。

以此推论,空城计在古代军事上是小概率事件,但在当代却可以滋生出它的变种。一旦进攻者可占可不占,就可能出现虚张声势的空城。社会只需要论文而不需要学术时,有的论文就会在城头支起架势以掩盖城中无兵;政府只需要产值而不需要生活时,有的民生工程就会变成政绩工程;企业只需要钱财而不需要服务时,有的产品就会出现假冒伪劣。这些,已经超出空城计的范畴,变成了另一种“实城”。

春天的散文简短 篇7

春天,花开如诗的季节。在微风的吹拂下,满山坡的野花睁开了眼,连成了片,汇成了海。应对这气势磅礴的色彩海洋,你还有烦恼吗?你还有忧愁吗?我想,在这个色彩缤纷的季节里,所有的不安、连同一切的“不如意”,都不忍心打破这份安详与宁静!

春天,不失为一个踏青的好时光!还犹豫什么呢,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犹豫的呢?换上轻装,我们去野外踏青吧!

生活需要时常调剂,情绪需要时刻呵护。多出去走走,我们能够舒缓压抑的情怀;多出去走走,我们能够体味生活的完美;多出去走走,我们能够感受完美情绪的变迁……

人的心会在雷鸣的夜晚,感到落寞而神伤。但这个季节的雨滴,也是那么的温柔,依旧在柔和的雷鸣后缓缓地到来。也许是刚刚经历了冬天里的不安和压抑,也许是冷风、飘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了太多的忧郁与凄凉。一夜微风,还有阵阵春雷,唤醒了早春三月的晨曦,也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春雨。

春雨如烟似雾、如梦似幻,悄悄地落下来,飘飘洒洒,淅淅沥沥。慢慢地享受春雨的滋润,感受春天年轻的心跳,是否你的心里也有一种痒痒的感觉呢?

一会儿工夫,雨点儿越来越急,越来越密,追追打打,嘻嘻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雨穴。春雨,留给了土地深情的感动与守候,也留给了万物新的面容与微笑。

在春雨过后的时节,带上简约的心,去乡间的石子路上多走走,你会感到一种难得的温馨与舒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的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在嘴里,甜丝丝的。此时,能够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

雨点噼里啪啦的就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忘情的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了,但心里依旧还是很高兴、很高兴。脸上绽放的笑容,忘情地吮吸着春天里那份难得的清凉与惬意。

就这样,万物焕然一新,为我们迎来了踏青的好时光。魁梧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然后紫红的芽儿摇曳着甜美的心事。卸下烦恼,去寻找欢乐,春雨也是珍贵的心灵寄托!

邀上几个知心的朋友,带着简单的心出游,定会让你忘记琐事的烦恼、忘记内心原有的不安与彷徨。青山、晚霞、夕阳、连同清香的花花草草,还有什么比这个时刻更惬意的呢?还有大自然的温情与完美,都被贴上了一层薄薄的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会在蔓延的气息当中,慢慢陶醉我们早已出游的心。

当学业烦闷了、工作厌倦了、与朋友闹矛盾了……我们能够携带一份简约的情绪,在这个踏青的季节里,尽情地让心流浪,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只有此刻的你我,才显得更加的真实、更加的逼真。都市的喧嚣都绝于耳畔,尘世的烦恼也不再纠结于心。感谢这个美丽的季节,感谢这一份简约的情怀!

拍拍路边的野花野草,随着照相机一声声“咔嚓”的脆响,我们刻录了一页页完美的风景,定格了一个个完美的瞬间。伴着蝴蝶,在阳光下追逐自己跳跃的影子,珍藏一些欢心的回忆,没有什么能够带走我们永远的怀念,除了我们自己。赏赏花开的情怀,听听鸟鸣的声音,听听大自然珍藏的旋律。置身于此情此景,满心的“不乐意”,你还记得多少呢?

在空旷的草地上,抬头看看天空,看看飘逸的浮云,看看浮云过后的一片片蔚蓝。塞上耳机,听听美妙的音乐,体味幸福,感悟人生。在这样的季节里,快乐人生,笑对生活,拥有着这样一份简约的情绪,果真让人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眼神里洋溢着青春的色彩,身边除了宁静,剩下的就只有工作压力慢慢消失而留下的祥和。

春天,是一个适合隐藏秘密的季节、更是一段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完美时光!在这个踏青的季节,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琐事、卸载心中的不安,带着简单的心拥抱自然、一齐抚慰幸福的情怀吧!

春天的散文

(二):

三月伊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貌,然后欣欣然张开了眼。

纤细的雨丝步履轻盈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春姑娘笑意盈盈欣欣然撩开神秘的面纱,随着春风春雨轻盈飞舞,绽放自己的美丽。沉睡了一冬的草儿也开始揉揉朦胧的双眼,伸伸懒腰,投入春天的怀抱。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来乍到的春,用温润柔滑的雨珠唤醒了一冬的沉寂,春草芽儿细细地冒出,朦朦胧胧中,那抹极淡极淡的新绿若隐若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和蔼可亲的春,用柔嫩光滑的手掌轻轻抚摸草儿、花儿、苗儿,无声无息滋润万物,莞尔轻盈地迈动了脚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神采飞扬的春,用和煦温暖的春风唤醒了大地,绿草如茵,柳树刚刚长出嫩黄的细叶。

桃李争春,百花争艳,春色撩人,香满人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春雨无声润物,春风又绿神州,鸟语花香,桃红柳绿,万物竞自由,然后到处透着勃勃生机。难怪韩愈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期望和完美。

人们在春天播下了期望的种子,等待着秋的收获。春天是花的世界,是一切美的融合,是一切色彩的总绘。或许过去你灿烂无比抑或郁郁不振,或许展望未来还有点迷茫,但是我们能够把握此刻,前方正因为未知,所以才有我们不断追逐的渴望。

拂晓燃起云朵的红颜,美丽绚烂在春天绽放。此时此刻,春光烂漫,带着梦想,扬帆起航吧,少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效康熙大帝,豪情万丈,年复一年,头顶天脚立地,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用生命的燃烧之火照亮茫茫前途,用滚烫血液印证无悔人生!人生之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踩踏,才能从黑暗到黎明,从黄昏到朝阳,从谷底到山峰。

春风正暖,朝阳正好,就让我们带着甜蜜的微笑,去追寻春天的足迹,然后触摸美丽的春天吧!这一路收获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份厚重的充实、满满的幸福和一份的乐观豁达情绪。

春天的散文

(三):

春天,美丽着,开着嫩绿的芽树——已经能够活蹦乱跳的年龄,在灰色的枝杈上生生地长着、翠绿着、鲜活而清盈着,使灰的世界迎来春的生机盎然与跳跃而准备着持久着的生命。

窗边的喇叭花开着它的清艳而淡丽,在清晰而掺搅了朦胧的黄跟土黄|色的串串花蕊间映衬它的存在,为世界添姿添彩。

人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及丰硕与喜悦,似乎有些急不可待,然后而也习惯了在稳妥中变换着自己的衣着,在等待中步步为营,小点小缀,抓住自己的那一份感觉,章显自己的铺设陈列与跳跃的弥藏。个性随着感觉走,有些牵强,大众的安排已成一种程序,已是一种潮流,又时隐时现,抓不好,孤单着、晦暗着,坚持走着自己的日复一日,似乎有了无味,无了新鲜、无了生机与还有的鲜活;甚至内心还掺搅一份或重或轻颠的刺激性涟漪,这要随个人的喜好、沉稳度而定着。

如果我只成了一片树叶的重量,那我想做一只冲着天空的那片,阳光照着,能够看看天空看看大地,重要的不被压蚀而终将悔恨短暂的生命,摇摆、飘忽着;其实只是在喘着不压着的呼吸,期望能有不必须哪片细微的风把我吹拂得轻盈,至少它有着与树根截然不同着的两种世界,感觉的差异同样妙幔着,尽管也轻飘着。

以前一棵树的厚重;一个人的自在;大河磅礴、呼啸、浪花翻卷着,时常会是内心的涤荡!——有着大树的沉稳,透着凉爽;有着琐碎、枝叶飘零的轻盈与悲悯;亦有着以前人的自在而逻辑着的幻想以及沉醉……

在春天里,一切都有着生命的始端:人们想象着有一个春的盎然,有一个好的生命的始末,至少这一年里,四季的往复,冬去春来,夏繁秋收,直至生命的萌动,准备着踏步前行(亦或驻足赏花或悦目):或轻盈妙蔓、或矫健轻快、亦或步履匆匆、内心踏满充实与愉悦。

在这春天里,我拾检起自己的整块与零碎,左西右东、浑浊、拼凑、汇集的片段,零星地、忘我地、真实地、深情而又木纳地演绎着我想就应有的存在。不知是无力着还是荡气徊然着,可分明那是空的,天空泛足了空落,即使有着艳色有着实际的资料,也与我的真实无关。

内心里的座落又第一次想到了春的姿色,时常整块的厚重让我觉得堵截了以前生命的流畅,然后那或许也是真实的富有;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应有着完整的过程、有着个体(性)的存在,平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平等地拥有生命、平等地被放置于这个地平面、这世界的空间里;另还有了这真琢的注视与眼光。我被真视得怕了、透了、无力了、木纳了,又能怎样呢?那只是我自己,一些人、一些事、只此而已。行动与思维交织着,现实与思想认识铺垫而共存着;记着马列的思想;物质行动的第一,不要让认准的初始认知在半途的忧扰中而变置了一、二。

春天,期望有着不错的拓展空间,虽然,以前泛滥地弥布着自我的影幻,虽然内心思想里只沉浸了恋着着的情感、以及过往着的生活点滴与青春,只是我的生命又重回这春的始端,这春的季节不可凌乱!

春天的散文

(四):

春天的风,柔柔地吹,柳丝垂青,百花吐蕊。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几乎用尽了所有完美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是一年之中,最充满期望的季节,人们在春天里播种下了种子,便能够在丰收的季节,收获无尽的喜悦;春天是一年之中,最具有活力的季节,嫩绿、鲜绿、翠绿、碧绿......满眼的绿色呀,点缀了我们的视野......文章这么开头,也许朋友们看了,会觉得本人幼稚,也许会笑着调侃:都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还像学生一样,写起了赞美春天的作文。其实,我个人认为,朋友们看了此文开头的这一段文字之后,是没什么好调侃的。因为在诸多的文学网站,像这种赞美春天的诗词文章,就比老乞丐身上的虱子还多。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会写下上一段的文字,主要是前些日子,朋友带着他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向我请教怎样描述关于春天的作文的时候,我就这么教她的。何况本人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就写过类似资料的文章。不仅仅得到了老师表扬,还被抄写了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但是,当时得到表扬以及被抄写在了黑板报上的作文,是我当时被老师责令重写的作文。记得当年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在写这赞美春天的作文之前,曾有过这么一个故事,当然也是关于如何写春天的作文的故事。

当年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老师曾布置了一篇描述春天的作文,如果写的好,会抄写到黑板报上去,供同学们学习。当时我就按着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写了一篇自认为不错的作文,因为我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所写的,并且认为写的很深刻,也很实在。

当时那篇作文主要的资料好像是这样的:春天,真是一个糟糕的季节,忽晴忽雨,忽冷忽热,实在让人受不了。上课的时候,人总是犯困,一副昏昏欲睡的感觉,提不起精神。也许是季节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但是讲课的老师是没有雅兴去分析这些问题的。记忆中,有一位数学老师,一看到某同学打瞌睡,他就会扔过去一个粉笔头,让他清醒清醒。还有,也许是季节的原因,一些同学的脸红的像猴子屁股一样,好像是过敏了,感觉他们挺难受的。偶尔,自己的牙龈也会浮肿,这也许是上火的症状吧!同桌的女同学,更糟糕,她居然得了皮癣。她时常像动物园里的猢狲一样,抓抓那里,挠挠那里,实在让人感到厌恶。还有坐在我前面的同学,上课总是低着头,之后才发现,他原先是因为季节性过敏而导致手心脱皮,所以上课时,他低头注视着自己的手心,在扯皮呢!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季节。唯一让人感觉振奋的就是我们的讲课老师,孜孜不倦的在讲台上向我们传播着知识......我记得当时,我的作文差不多就应是这么写的。我想当时,然后我只是想写一篇反映我身边实际状况的作文,没想到,不仅仅没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责令重写。

也许在学生们的心中,老师就是权威吧!然后因此老师让我重写,那我就乖乖的重写吧!但是,让我气愤的是,当时老师让我重写也就算了,还带着一种嘲讽的口气,将我的作文在课堂上念了出来,这样不仅仅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还因为我曾在作文中写到了两位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同学,所以这下,那两位同学也彻底的成了众人嘲讽的对象,因此也就与我结仇了。本来我觉得自己的作文写的实在,没想到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我却感觉到了自己似乎很另类。

之后,老师私下倒也跟我解释了他的意思,然后老师对我说,不是我的文章写的不好,而在当时,学生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无论写的怎样样,都是不允许的。倘若在考试的时候,写这样的文章,很有可能就是零分。老师这么做,也许会一时的让我难堪,但是老师的目的,是完全的为了我好。

时隔多年,我的那两个同学,也许他们此时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时候,然后虽然我猜不到会有什么样糟糕的情绪,但是我还是隐隐约约的会觉得他们多少还会有点生气。这么多年了,当年的确是自己拎不清,此刻就在这篇作文中,我就向他们道个歉,说声:“对不起”。期望我真诚的歉意,能得到他们的原谅。因为当时我的的确确只是凭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在写作文的,然后并没有嘲笑他们的意思。

赞美春天的散文 篇8

春天,是个百花齐放的日子。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这时,下起了轻如牛毛的春雨,沙沙沙、沙沙......桃花、杏花、迎春花都竟香开放,那花朵白的像雪,红的像火,蓝的像天,粉的像霞......小草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又死而复生,再次长出了新芽,花花草草都给大地换上了春装。当然,小朋友们也不例外,都换上了新装。冬眠的动物们也被春天唤醒了。

农民伯伯在田里辛勤的劳动,为的是什么?不就是秋天的收获嘛。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老师平时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只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我们的学习也向老师说的一样,只有在小学打好基础,长打才担的起祖国的重任!

切尔诺贝利 25年后的噩梦空城 篇9

警惕核能:是时候了

日本千年一遇的震灾,引出了核能的恐怖脸孔和公众对核的无知与无畏。在25年前震惊全球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发生后,核能全球化一度徘徊不前,之后仍继续高歌猛进。目前全球有442家核电厂,另有65家正建中,还有几百家筹建,约1/ 3的新核电厂在中国。

我们听到了太多有关核能的好话,比如它很安全、高效,甚至还很绿色,但我们真正对它了解多少?当年有俄罗斯专家曾对戈尔巴乔夫说:核电站非常可靠,你甚至可以把它建到红场上,就像在那儿摆个茶壶一样安全。

直到潘多拉盒子在切尔诺贝利被打开。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少有中国人知道那次爆炸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剧烈的核辐射导致几千人身染各种癌症,让周围的松树林变异成怪异的红色,甚至直到今天,那里仍是一片死寂,辐射几百年都不会消除。

除了核泄漏的危险,还有成千上万吨的核废料。

它们被深埋在地下或圈于钢筋水泥中,会在黑夜中发出幽蓝的光。

它们在经年累月中逐渐改变并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水源,发出的核辐射量丝毫不逊于核泄漏。因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爆炸,让国人普遍受到惊吓——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核能竟是如此难以驯服,竟是如此令人惊惧。危机是灾难,更是警醒。

近些年来,有关大亚湾核电站的泄漏传闻一再让香港人如坐针毡,其他地方呢?

还有多少真相被掩盖?高速发展的中国核电真该刹刹车了。

核电装置如此“不堪一击”,而“收拾烂摊子”的成本又极为昂贵,人类真的适合玩核吗?

是时候做出抉择了。

最沉痛的后果是心理上的

这次爆炸释放的辐射微尘的严重程度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迫使300多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同时导致许多儿童罹患甲状腺癌。这些年来,爆炸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治疗、清理污染、理赔、生产停滞——累计已经达到上千亿美元。当时的政府被指责为效率低下,对公众隐瞒事实,可以说这一事件加速了苏联当年的解体。

今天,4号反应堆中强烈的放射性物质的残骸,依然在默默燃烧。事故发生后,人们匆忙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地穴,又叫“石棺”,覆盖在反应堆上,这石棺已经逐渐腐朽,摇摇欲坠。目前正在筹划修建一座足球场大小的拱形建筑来替代,压在石棺上将其遮盖。建成后,该反应堆将永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场灾难却不会从他们的心中抹去,反而像慢镜头一样,徐徐展开。

早先有人预测将有数万人或数十万人死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但这种说法已经被推翻。不过根据去年发布的一份权威报道,该事故导致的癌症将夺去4000人的生命。阿列克赛·奥肯诺夫(Alexei Okeanov)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的国际萨哈洛夫环境大学专门研究这次事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他指出,这是“一场直到我们生命终止都不可能扑熄的大火”。

然而,切尔诺贝利最沉痛的后果却是心理上的。那些不得不逃离家园的人,还有数百万依然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的人们,承受着难以言喻的创伤。“对心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明斯克一位心理学家说,“许多女性都认为,自己会生出畸形的孩子,或者根本没有未来的孩子。许多人觉得自己终将死于切尔诺贝利后遗症。”

事故第二天,官方通过广播宣布了该消息,并疏散居民。当天,1100辆巴士从皮尔普亚特绵延出去,开往乌克兰各地。到下午5点,这里成为一座空城。

爆炸发生之后的数天中,上千名被称为“清洁工”的工人赶至火场。矿工在燃烧的反应堆下挖沟,注入液化氮以冷却核燃料。直升机倾倒了5000吨铅、沙子、泥土以及其他材料,来浇灭大火。士兵们不时冲上屋顶,把炸飞的仍在冒烟的大块石墨铲回去。这3400名不可思议的勇士被无奈地称为“生化机器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几秒钟内吸入了足以折磨一生的辐射。

到5月6日,大火终于熄灭。一队清洁工开始建造石棺,同时将含有放射物的废物集中到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几百个垃圾场处理。起初几天,医生检测到这些清洁工血液中白细胞含量骤减,但大多数后来恢复了。

新一波病魔袭来

然而现在,新的一波病魔可能正向曾经工作在灾难现场的24万名工人袭来。白内障患者增加。这是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出现的典型疾病。更令人忧心的是,一项_在这些清洁工中展开的调查显示,该事故在上世纪90年代导致230起致死病例——包括心脏病、白血病和其他癌症。

心脏病患者增加是否和该事故有关,尚存在争议。核辐射确实会损伤血管,但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清洁工患心脏病的原因更有可能是由于酗酒、抽烟、压力及长期的营养不良。但是在他们中间爆发的癌症,却是早就预见到的。上述那个粗浅的调查所发现的病例,只是一个开始。白俄罗斯全国辐射保护委员会主席雅克夫·肯尼格斯伯格指出,日本原子弹的幸存者在20-25年后才发现罹患癌症。“可以说,我们的路刚开始。”

不幸住在切尔诺贝利下风向的老百姓们也是岌岌可危。值得庆幸的是,最初的爆炸将辐射物质撒向反应堆西部,皮尔普亚特得以免于直接受害,但辐射杀死了大片松林,那些枯萎的松针呈现出怪异的红色,现在被称为“红森林”。

緊接着,随着反应堆进一步失去控制,风将辐射云吹响北部。70%的辐射物飘向白俄罗斯,污染了这个国家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当时的苏联政府并未向公众透露。爆炸后的几小时,皮尔普亚特的孩子服用了碘片。但一周之后,白俄罗斯当局便停止发放药品。一直以来,孩子们喝的都是在被污染的草地上放牧的奶牛所产的奶。

从1990年开始,阿列克赛·奥肯诺夫等人已经观察到后果:患甲状腺癌的儿童急剧上升。“很显然是切尔诺贝利事件导致的,但无法证明。”奥肯诺夫说。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前,白俄罗斯低于15岁的儿童中,每年患这种癌症的病童只有两三例。1995年达到90例。到现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儿童和成人中,诊断出甲状腺癌的约有4000人。患者最集中的是切尔诺贝利北部的格梅尔地区——白俄罗斯的重度污染地带。尽管甲状腺癌是治愈率最高的恶幽中瘤之一,但依然至少有9名儿童因肿瘤扩散丧生,幸存者也必须终生接受治疗。

如今事故过去已经一代人,儿童甲状腺患者重新成为罕见病例。但成人的患病率可能在上升。奥肯诺夫说,白俄罗斯全国癌症登记数字显示,格梅尔地区的结肠癌和膀胱癌病例增加,不过有些专家认为,事故之后监

管力度加强,也是统计数字增加的原因之一。

200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联合国机构的一批专家召开“切尔诺贝利论坛”,其报告指出,在受到核辐射的数百万人中,预计有近4000人最终死于白血病和其他辐射引起的癌症。

恶果并不仅限于癌症

切尔诺贝利造成的恶果不仅限于癌症。该论坛的科学秘书米哈伊尔·巴罗诺夫说,早先“我们从来没有估算过幸存者的心理创伤”。那些人以为自己已经在劫难逃,要么处于恐惧中,要么自暴自弃:吃核辐射土地上长出的蘑菇和浆果,酗酒,性生活放纵。

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被迫迁移的人们。他们要么被从重度污染地疏散,要么是主动逃离。背井离乡的日子并不好过。迁入地的新邻居仇视他们,因为许多人都曾生活在污染地带,但只有他们得到了政府的补偿。直到今天,白俄罗斯还要拿出全国财政预算的5%用于对上百万受害者的赔偿。

那些没有逃离的人依然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地上。切尔诺贝利产生的最具威胁的两种放射元素——铯137和锶90,则会在环境中持续保留数十年。白俄罗斯南部的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需要经常清洗。土地里要施丰富的钾肥,以阻止铯渗进农作物,同时撒石灰阻止锶。长长的布告注明哪块土地种什么作物(泥炭中只能种土豆,而黏质土能锁住放射核,则可以种大量作物)。大部分受到污染的土地——大约几十万亩——仍然空闲着,但政府已经准备逐步开垦了。

在这荒地中央,矗立着呈海军灰色、业已腐朽的石棺。它是在6个月内被修建起来,当时计划最多使用20年。一根横梁支撑着已经扭曲变形的钢筋屋顶,摇摇欲坠地搭在严重损毁的墙上,朝西的—面墙已经膨胀了几英寸。所有的接缝处都没有焊接,因为工人们无法靠近。发生任何极端情况,如地震、龙卷风、雪灾等,它都会轰然倒塌。就算什么都不发生,它自己也支撑不了多久。

这岌岌可危的掩体里面,装的是约200吨核燃料,有的埋在反应堆中心,有的混在“放射熔岩”中——所谓放射熔岩,是在爆炸前根本不存在的物质,是燃料杆、混凝土、金属在燃烧时熔化在一起、一层层凝结在反应堆下面的。那里曾囤积着丰富的铀和钚,足够制造几十枚原子弹。

几年前,工人们就发现石棺裂开了一条1000码(约914米)的缝隙,使得雨水和融化的雪水都灌了进去。这进一步削弱了掩体的牢固性。被放射物污染的水还渗到周围的环境里。水还充当了核反应的缓和剂:起到辅助连锁反应的作用。尽管这个可能性很小,但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另一场爆炸,掀翻石棺,喷发出大量燃料块,并释放成吨的辐射灰尘。

1990年6月26日晚,在连降两周大雨之后,观测者们发现放射熔岩中显示中子急剧增加,这是即将出现连锁反应的前兆。4天之后,一个来自之前的切尔诺贝利技术中心的物理学家冲进去,在熔岩上浇了扑灭中子的亚硝酸盐。中子量于是降了下去。

这样的无私举动在若干年后付出了代价。这个技术中心由乌克兰科学院管理,中心的科学家整日在石棺工作,在监视核燃料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高倍放射之下。这里的入口处有一份名单,列着数十位逝者的名字,大多40到50岁,主要死因是癌症和心脏病。

噩梦依然存在

在过去几年中,90%的裂缝都被填上,中心厅也安装了一个新的洒水设施喷洒钆。大部分雨水都被抽出,还留了少量以去除浮尘。但核电站信息办公室的尤利娅对此并不乐观,它对于工作在这里的人,对于当地居民,对于周边环境,都是威胁。”

据报道,乌克兰政府已决定在今年的夏天,趁切尔诺贝利事故25周年之际召开一个专门的论坛,邀请世界各国代表参加,共商修建新的石棺。这建筑被称为“新安全构造(NewSafe Confinement,简称NSC)”,比一座足球场还长,比自由女神像还高,耗资大约8亿美元,按照设计,这是一个巨大的钢铁拱形。

为了安全起见,它会建造在距离原石棺稍远的地方,接着推到预定位置。这将是全世界最大的可移动建筑。整个建筑过程预计花费四五年,十分艰难。爆炸之后,反应堆燃料和放射性废物都埋在石棺周围,工人必须将其挖走才能建NSC,因此十分危险。项目工程师费彬·萨瓦德(Fabien Sauvadet)說:“天晓得会挖出什么东西。”NSC建成之后,工程师们将远程操控起重机艰难地推倒旧石棺。但损毁的反应堆以及数吨核燃料因为放射性太强,即使远距离操作也危险,所以只能留在原处。

在爆炸中心附近,野生动植物占据了已经杳无人烟的空城。100多头狼在树林中潜行,虎视眈眈地盯着黑鹳鸟;白尾鹰在沼泽筑巢;1998年这里放养了一群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这是稀有马种,几十年前已经在野外绝种,如今在这里自由繁衍。松树又重新占领了红森林,不过因为多少遭受一些辐射,显得矮小变形,松针要么长得怪异,要么短得奇特,成为罕见的畸形物种。在恶劣的辐射环境下,大自然显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令生态学家感到惊叹。

同样顽强的还有人类。事故发生后,人们从当地撤离。但几个月后一些原居民不顾警告,又陆续搬回来。到今天大约有400人星星点点地住在日益破旧的木头房子里,多数是老人。政府现在对他们供应电力,并提供巴士服务送他们到附近的城镇购物。

这其中有个叫奥巴吉奇(Opachichi)的小村庄,只有9个村民。70岁的安娜和66岁的瓦斯里就住在这里。爆炸发生一周之后,他们被安排住在100英里外的一个村庄。但他们非常不适应。2年后,他们又回到奥巴吉奇。他们于2004年做了血液测试,结果正常。“如果真有事的话,我们早就死了。”瓦斯里说。安娜接着说:“人们问我为什么不害怕。我说,这是我自己的家。我早上从自己的床上爬起来,我在自己的屋子里做家务。就这么简单。”

上一篇:心累想哭好无助的说说下一篇: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