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

2024-05-16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共10篇)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 篇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②辄默记 辄()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②欲以去热也 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②出:驱除。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②是:这。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记述;议论。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何不试之以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2)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

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 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 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1)替 给(2)通“悦”,愉快 高兴(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

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 市()

〈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①助词,无义 ②它,代狐狸 ③它,代缺点或错误 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

⑥的4.狐假虎威

狗仗人势

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2)

(1)

(2)

十.1.(1)卖(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 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

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十二1.担忧

劳累

赶去

放弃

2.(1)天下不想 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

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4.(略)

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固然,本来的意思。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否则,对人对事,总是有害的。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四1.到

它,代剑

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略)

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 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五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4.(略)

小升初文言文1 篇2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1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刘巴字子初文言文翻译 篇3

刘巴字子初文言文翻译,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刘巴字子初文言文翻译,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

*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史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子举,魏末晋初人物,西晋名将、官吏。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

刘巴字子初文言文翻译,演员,吕锁森,角色,司马望,备注,字子初。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交的玄孙,是西汉后期著名的学者,初为谏议大夫,元帝时为中垒校尉,成帝时为光禄大夫,校书于光禄阁。初名仲鎏,字子兼,一字亮生。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 篇4

1、病句如何“病”?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②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的作用,所以,应删去。)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③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3.修改病句练习

1.去年我国的石油输出量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2.我们搞四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3.下半夜,突然雷声隆隆,接着电光闪闪。4.稻米是浙江、江苏两省的重要产区。5.一会儿,我们就清洁了好几处不干净的地方。6.目前,正值北京黄金季节,各国游客纷至沓来。7.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甜言蜜语的。

8.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益鸟都专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9.3月份,北京各影院准备上映70多部古今中外的新影片。10.我们老师口才好,讲起道理夸夸其谈。11.党中央大力重视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12.每个同学都应该成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劳动者。13.今天是我的小表弟五岁诞辰。

14.他这种违反错误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15.兰兰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感动 16.同学们都炯炯有神地听老师讲课 17.英模团的同志给我们全体同学报了一次告 18.两个学校的兴趣小组昨天开始活动了

19.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动物

20.展览会开幕的第一天,就有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和妇女等许多人来参加。21.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22.王平和李华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23.劳动时,老师和大同学干重活,女同学干轻活 24.回忆自己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园丁”的培育 25.经过努力,小东做题马虎的现象比以前进步了 26.学习各项法律是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27.空气和其他别的东西一样,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29、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30、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答案

1.去年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们搞四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3.下半夜,突然电光闪闪,接着雷声隆隆。4.浙江、江苏两省是稻米的重要产区。5.一会儿,我们就清理了好几处不干净的地方。6.目前,正值北京黄金季节,各国游客络绎不绝。7.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

8.燕子、啄木鸟等益鸟和青蛙都专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9.3月份,北京各影院准备上映70多部反映古今中外内容的新影片。10.我们老师口才好,讲起道理头头是道。11.党中央重视并大力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12.每个同学都应该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劳动者。13.今天是我的小表弟五岁生日。

14.他这种违反纪律的错误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15.兰兰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16.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17.英模团的同志给我们全体同学作了一次报告。18.学校的两个兴趣小组昨天开始活动了。

19.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珊瑚才被人发现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动物。20.展览会开幕的那一天,就有工人、农民、战士和学生等许多人来参加。21.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洗劫并烧毁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22.王平和李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 篇5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_____”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_____。

A 、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_____。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4、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_____。

A 、花重绵阳城

B、花重锦州城

C、花重锦官城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_____。

A 、《游园不植》

B、《春望》

C、《春夜喜雨》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_____的诗句。

A 、王勃

B、李白

C、王维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_____。”是文天祥的诗句。

A 、汉青

B、汗青

C、汗清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_____。”是王昌龄的诗句。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_____。

A 、因为

B、坐下

C、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_____。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风雨中

C、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_____的诗句。

A 、王维

B、王之涣

C 、王勃

12、《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元代_____的。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_____。

A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王昌龄《出塞》

C、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_____。

A 、春色

B、梨花

C、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_____的《无题》。

A 、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天际流。“出自杜甫的_____。

A、《茅屋为秋风所破》

B 、《登高》

C、《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_____的诗句。

A 、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18、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指的是_____。

A、红色

B、红花

C、树叶

19、“海上生明月。_____共此时”是张九龄的诗句。

A 、天地

B、天下

C、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_____的 《别董大》。

A、高适

B、王昌龄

C、王勃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指的是_____ 。

A 、李延年

B 、李龟年

C、李贺

22、“别时容易见时难“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作者分别是_____。

A、李煜、柳永

B、柳永、李清照

C、李煜、李商隐

23、下面哪一组不是“唐初四杰”中的人物_____。

A、王昌龄、王维

B、骆宾王、杨炯

C、王勃、卢照邻

24、分别号称“诗仙”、“诗圣”、“诗鬼”的诗人是_____。

A、李贺、杜甫、李商隐

B、李白、李贺、杜甫

C、李白、杜甫、李贺

25、被人合称“王孟”的诗人是_____。

A 王维、孟浩然

B王昌龄、孟浩然

C王勃、孟郊

2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_____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2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_____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28、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_____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29、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_____

A、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E、庐山

30、“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_____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E、圣诞节

3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自 _____

A、白居易《忆江南》

B 、苏轼《水调歌头》

C、李白《古朗夜行》

D、杜牧《秋夕》

E、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F、韦应物《滁州西涧》

32、以下哪一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_____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

33、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_____

A、落花时节又逢君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闻郎江上唱歌声

D、劝君更尽一杯酒

E、青春作伴好还乡

F、山外青山楼外楼

3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_____

A、热爱自然

B、人事辛酸

C、报效祖国

D朋友之情

E、母子情深

35、李绅《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 _____

A、遇到大灾害

B、干活不努力

C、制度不合理

D有志难报国

36.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山重水复疑无路。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缘身在此山中。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霜叶红于二月花。

37.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A润物细无声

B山重水复疑无路

C欲把西湖比西子

38.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一位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深表佩服。这首诗是()

A叶绍翁《游园不值》

B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C杜甫《绝句》

39.以下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

4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A.高适B.岑参C.王昌龄

41、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下一句()。

A、白云生处有人家

B、白云升处有人家

C、白云深处有人家

42、“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姑苏”是指()。

A 、杭州

B 、苏州

C、徐州

43、“江上往来人,但爱()鱼美。”出自范仲淹《江上渔者》。

A、鲑

B、鳜

C、鲈

44、王勃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的()的景色。

A、春季 B、夏季 C、秋

45.《敕勒歌》是( )( )。

A.《北朝民歌》 B.《南朝民歌》

C.歌唱北方人民破敌卫国的壮志

D.描绘大草原辽阔的壮观之美

46.唐朝诗人中被后人誉为“小李杜”的“小李”是( )。

A.李商隐

B.李煜

C.李贺

D.杜牧

E.杜旬鹤

4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与这诗句相关的正确选项有( )( )。

A.王翰《凉州词》诗句

B.抒写了悲愤的情怀

C.抒写了悲壮的情怀

D.王昌龄《凉州词》诗句

48.下列不是咏叹梅花的句子有(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E.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9 以下错误的是( )

A.晚唐诗人骆宾王《咏鹅》一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白鹅在水上嬉戏的情景。

B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最能表现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诗句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秋浦歌》、《将进酒》、《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都为李白所作。

D.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胡令能同为唐代伟大诗人。

50 以下正确的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李白的《春日》。

B.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称羡扬州瘦西湖的美。

C“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的“客”指的是贺知章。

D.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就是说黄四娘家门前的小溪两边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2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A

6、A 7、B 8、A 9、A 10、C

11、A 12、B 13、A 14、C 15、C

16、B 17、A 18、C 19、C 20、A

21、B 22、C 23、A 24、C 25、A

26、C 27、B 28、B 29、E 30、B

31、D 32、E 33、D 34、E 35、C

36、AC 37、B 38、C 39、F 40、A

41、C 42、B 43、C 44、C 45、AD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 篇6

1.甲乙两个水管单独开,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20小时,16小时.丙水管单独开,排一池水要10小时,若水池没水,同时打开甲乙两水管,5小时后,再打开排水管丙,问水池注满还是要多少小时?

解:

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时后进水量

1-45/80=35/80表示还要的进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还要35小时注满

答:5小时后还要35小时就能将水池注满。

2.修一条水渠,单独修,甲队需要20天完成,乙队需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五分之四,乙队工作效率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九。现在计划16天修完这条水渠,且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那么两队要合作几天?

解:由题意得,甲的工效为1/20,乙的工效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

又因为,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所以应该让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内实在来不及的才应该让甲乙合作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

设合作时间为x天,则甲独做时间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时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时完成。现在先请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完这件工作要多少小时?

解:

由题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时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时的工作量

(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时、乙做了4小时、丙做了2小时的工作量。

根据“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可知甲做2小时、乙做6小时、丙做2小时一共的工作量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时的工作量。

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时表示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

答: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

4.一项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这样交替轮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数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这样交替轮流做,那么完工时间要比前一种多半天。已知乙单独做这项工程需17天完成,甲单独做这项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解:由题意可知

1/甲+1/乙+1/甲+1/乙+……+1/甲=1

1/乙+1/甲+1/乙+1/甲+……+1/乙+1/甲×0.5=1

(1/甲表示甲的工作效率、1/乙表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结束必须如上所示,否则第二种做法就不比第一种多0.5天)

1/甲=1/乙+1/甲×0.5(因为前面的工作量都相等)

得到1/甲=1/乙×2

又因为1/乙=1/17

所以1/甲=2/17,甲等于17÷2=8.5天

5.师徒俩人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当师傅完成了1/2时,徒弟完成了120个。当师傅完成了任务时,徒弟完成了4/5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答案为300个

120÷(4/5÷2)=300个

可以这样想:师傅第一次完成了1/2,第二次也是1/2,两次一共全部完工,那么徒弟第二次后共完成了4/5,可以推算出第一次完成了4/5的一半是2/5,刚好是120个。

6.一批树苗,如果分给男女生栽,平均每人栽6棵;如果单份给女生栽,平均每人栽10棵。单份给男生栽,平均每人栽几棵?

答案是15棵

算式:1÷(1/6-1/10)=15棵

7.一个池上装有3根水管。甲管为进水管,乙管为出水管,20分钟可将满池水放完,丙管也是出水管,30分钟可将满池水放完。现在先打开甲管,当水池水刚溢出时,打开乙,丙两管用了18分钟放完,当打开甲管注满水是,再打开乙管,而不开丙管,多少分钟将水放完?

答案45分钟。

1÷(1/20+1/30)=12 表示乙丙合作将满池水放完需要的分钟数。

1/12*(18-12)=1/12*6=1/2 表示乙丙合作将漫池水放完后,还多放了6分钟的水,也就是甲18分钟进的水。

1/2÷18=1/36 表示甲每分钟进水

最后就是1÷(1/20-1/36)=45分钟。

8.某工程队需要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队单独做,恰好如期完成,问规定日期为几天?

答案为6天

解:

由“若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队单独做,恰好如期完成,”可知:乙做3天的工作量=甲2天的工作量

即: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3:2

甲、乙分别做全部的的工作时间比是2:3

时间比的差是1份

实际时间的差是3天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

③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___________

④颐既觉 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引来,得到; ②询问,请教; ③书信; ④醒,睡醒。

2.①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①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②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答案 篇8

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2

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3

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例如:“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 显然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即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

4

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5

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6

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7

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8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9

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如: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修改病句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需掌握好“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四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愿意……

修改病句练习及答案

修改病句一

1.这是一个快乐、愉快、欢乐的班会。

2.老师忽然渐渐放慢了进度。

3.经过这次外出调查,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4.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5.他那亲切的话语、慈祥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6.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7.这场球赛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球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8.看了这次展览,使我有很多感想。

9.只有社会主义,就能救中国。

10.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就同班委研究,决定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教育。

11.小兴安岭的夏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12.我昨天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

13.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14.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15.小学生从小就要爱读书的习惯。

16.解放军叔叔击落了五架敌机和三艘军舰。

17.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阻碍。

18.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19.小组讨论会上,大家的发言很猛烈。

20.公园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21.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22.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

23.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24.冬天,寒风呼啸着拂面而来,吹得人瑟瑟发抖。

25.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26.《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27.坚持写日记,写作能力就会迅速提高和扩大。

28.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29.我们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方法。

30.报晓的公鸡是起床的信号。

31.我们要认真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32.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33.《小学生语文学习》和《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读的报纸。

34.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和公共财物。

35.任何一切困难都不能吓倒有坚强意志的少先队员。

36.听了报告,受到了教育。

37.稻子熟透了,田野里像铺上了绿色地毯。

38.我忍不住不禁笑了出来。

39.我经常看到小明有时在早上锻炼。

40.因为老舍爱养花,而且养了许多花。

修改病句二

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2.我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3.经过教育,让受害者擦亮了眼睛,增高了认识。

4.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5.上课时,小华的眼睛不转眼地注视着老师。

6.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7.虽然你学习再好,但是没有骄傲的理由。

8.玛莎穿着一件蓝色的风衣和一顶黄色的帽子。

9.经过努力,小东做题马虎的现象比以前进步了。

10.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群。

11.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已经恢复了健康。

1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3.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14.颐和园所有的景点,我大部分都游览过。

15.在东北的深山里,土煤窑稀稀疏疏星星点点地到处都是。

16.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17.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18.在劳动中,我们的双手弄脏了泥土。

19.听到这个消息,我小声地议论起来。

20.这次到会的只有七十二人左右。

21.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

22.校园里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

23.儿童商店里的玩具真多,有积木、布娃娃、电动小火车、足球等。

24.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炊具和食品去野炊。

25.她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雪白的衬衣。

26.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27.王平和李华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28.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29.同学们都说,昨天的活动是愉快的一天。

30.展览会开幕的第一天,就有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和妇女等许多人来参加。

31.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动物。

32.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

33.他们参观了机械厂和儿童玩具厂后,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厂设备真先进。”

34.去年我国的石油输出量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35.这几段描写表现了主人公谦逊、朴实的形象。

36.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37.同学们都炯炯有神地听老师讲课。

38.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益鸟都专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39.今天是我的小表弟五岁诞辰。

40.兰兰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感动。

答案

修改病句一

1.去掉“、愉快、欢乐”

2.去掉“忽然”或“渐渐”

3.去掉“经过”

4.去掉“避免”或“不再”

5.“亲切的话语”后加“响在我的耳边”“ 、”改为“,”去掉“ ,”

6.“增加”改为“提高”

7.“而是”改为“而且”

8.去掉“看了”

9.“就”改为“才”

10.“这个问题”改为“同学们”

11.“小兴安岭的夏天”改为“夏天的小兴安岭”

12.“”改为

13.去掉“能否”

14.“提高”改为“加强”

15.“就要”后加“养成”

16.去掉“和三艘军舰”

17.去掉“上”

18.去掉“出土”

19.“猛烈”改为“激烈”

20.“两个英国援建的”改为“英国援建的两个”

21.去掉“一定”

22.去掉“兴冲冲地”

23.去掉“使”

24.去掉“呼啸着”

25.“却”改为“也”

26.去掉“的作者”或者“写的”

27.去掉“和扩大”

28.“浪费”后加“的行为”

29. 去掉“和方法”

30.“报晓的公鸡”改为“公鸡报晓”

31.“纠正”改为“改正”

32.去掉“和提高”

33.去掉“《小学生语文学习》”

34.“和”后加“爱护”

35.去掉“一切”

36.“,”后加“我”

37.“绿色”改为“金黄色”

38.去掉“不禁”

39.去掉“有时”

40.“而且”改为“所以”

修改病句二

1.“不管”改为“尽管”

2.“实行”改为“完成”

3.去掉“让”

4.去掉“不要”

5.去掉“不转眼地”

6.“和”改为“等”

7.“虽然”改为“即使” “但是”改为“也”

8.“和”后加“戴着”

9.“进步”改为“减少”

10.去掉“许许多多”或“数不清”

11.去掉“的病”

12.去掉“在”

13.“,”后加“我”

14.去掉“大部分”

15.去掉“稀稀疏疏”或“星星点点”

16.去掉“聚精会神地”或“专心地”

17.去掉“不正确的”

18.“我们的双手弄脏了泥土”改为“泥土弄脏了我们的双手”

19.“我”改为“我们”

20.去掉“左右”

21.去掉“几乎”

22.“树木”改为“植物”

23.去掉“、足球”

24.去掉“和食品”

25.“和”后加“穿着”

26.去掉“上午”

27.“深刻”改为“深厚”

28.“数量”改为“质量”

29.去掉“的活动”

30.去掉“和妇女”

31.“才被人发现珊瑚”改为“珊瑚才被人发现”

32.“八国”改为“英法”

33.“这”后加“两”

34.去掉“的石油输出量”

35.“形象”改为“性格”

36.“和 ”改为“,改进了学习”

37.“炯炯有神”改为“聚精会神”

38.去掉“和青蛙”

39.“诞辰”改为“生日”

文言文练习题以及答案 篇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兴宗幼为父廓所重,与亲故书曰:小儿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兴宗行己恭恪,光禄大夫北地傅隆与父廓善,兴宗常修父友之敬。

后拜郎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孝武新年拜陵,兴宗负玺陪乘。及还,上欲因以射雉,兴宗正色曰:今致虔园陵,情敬兼重,从禽犹有余日,请侍他辰。上大怒,遣令下车,由是失旨。又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时在直,请急①诣朗别。上知尤怒。

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上遣辅国将军刘勔攻围之。四方既平,琰婴城②固守。上使中书为诏譬琰,兴宗曰:天下既定,是琰思顺之日,陛下宜赐手诏数行。今直使中书为诏,彼必疑其真。不从。琰得诏,谓刘勔诈造,果不敢降,久乃归顺。其先见如此。

注:①请急:请假。②婴城:调兵绕城。

1、对下列四句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所顾惮惮:害怕

B、致虔园陵。虔:拜祭

C、请急诣朗别诣:前往

D、果不敢降果:果然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业尚素立见称。

①上欲因以射雉。

②其先见如此。

②周朗以正言得罪。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得失:正确与错误。

B、亲戚故人无敢瞻送,瞻送:探望送行。

C、陛下宜赐手诏数行。手诏:亲自写诏令。

D、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为逆:作反,判乱。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从禽犹有余日,请侍他辰。

A、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B、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C、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D、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5、①神气似可

②由是失旨

A、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B、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从此失去了皇帝的欢心

C、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从此失去了皇帝的欢心

D、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6、今直使中书为诏,彼必疑非真

A、现在直接让中书省写诏令,他就一定怀疑(您)没有诚意。

B、现在简直是让中书省伪造诏令,他就一定怀疑(您)没有诚意。

C、现在直接让中书省写诏令,他就一定会怀疑不是真的。

D、现在简直是让中书省伪造诏令,他就一定会怀疑不是真的。

7、据《南史·蔡兴宗传》所载,蔡兴宗有下列品行,本节选部分都涉及到的一组是

①好学勤奋学识渊博

②讲究礼法行己恭恪

③处事公允宽大为怀

④正言得失无所顾惮

⑤秉性刚直不畏权贵

⑥风流儒雅不拘小节

⑦明晰事理剖断精确

⑧遏恶扬善静默自守

A、①④⑤⑧

B、②③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⑧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兴宗自幼为父亲器重,遵循父亲教导,不与小人游,故在朝能直言劝谏,无所畏惧。

B、兴宗为人坚毅正直,谏射雉、诣朗别两件事都能不惜冒杀身之祸而犯颜强谏。

C、兴宗对待父亲的朋友,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而在朝中敢直言得失,触怒皇上。

D、兴宗在朝,能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善于分析形势,对朝政大事常具先见之明。

参考答案:

1、B、(虔,作致的宾语,应为名词虔诚之意)

2、D、(见,一表被动,一为名词预见;以,一是目的连词,一为介词因)

3、A、(由无所顾惮看,得失应为偏义复词,偏在失)

4、D、(从语意看,是对皇帝打猎的劝止;从说话人身份看,应为委婉语句)

5、B、(神气为古今词;旨,心意)

6、A、(为诏,拟写诏书;由语境看,不会怀疑诏书的真假,只能是怀疑诚意的有无)

7、C、

《读书佐酒》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篇10

读书佐酒(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刹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日:“君巨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日:“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 《研北杂志》),[注]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③率(10):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a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i),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好饮酒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遽抚掌日 此天以授陛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喜欢听到拍(击)授给(给、给予)(2)B【解析】此中的“之”应指代“秦皇帝”。

(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家中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反思下一篇: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及答案